|
現在不依止福智常師父 是犯了廣論所謂的 請而不依止的過患了嗎
2004.11.5
RE 一位二十年的福智老學員寫給師父的一封信 (最後之抉擇)[2014.11.4]
#1葉小釵 於 2014/11/05 14:19
zhen jia 師兄:
看到您發這個願:
而弟子也不發願生生世世跟著您學習,因為弟子認為那個願是不切實際的,也有違「三法印」的。因此,弟子只發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
看到這段文,基於同修(也許zhen jia不想跟常師父學了)我想說幾點感想,
尤其最近剛看完102任甘丹赤巴仁波切的略論與法音法師廣論的奢摩他章後,更是確認:善知識是修行人的全部!
1.廣論十分肯定、明確、毫無例外地說:
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
其中修止的二種傳承之一的九住心、六力、四種作意中提到:六力的第一作意:聽聞力是來自於善知識的教授!文字上明確的說明了善知識是成就止的緣(助力),但文字上沒有說明的,例如當行者修到第九住心時如何去確認?
因為修止的二種傳承都提到:當止修到一定程度時,若再作意觀察,是不能成就奢摩他!
若沒有善知識(有經驗者)的引導,初學者因為沒經驗,是容易犯錯,或是誤認境界,將錯認為對,這樣修行是不會有成就
也許有人會說:善知識是修行的增上緣,不是因,所以可以就由其他的緣來成就止觀,如果用辯經的術語:請安立(請說明沒善知識的其他緣能成就止觀),到時再討論澄清其觀點
由此可知沒有善知識,止觀不成,止觀不成,功德便不能成就,功德不成就修行不成就,因此脫離輪迴難矣!
2. 福智人若看到1應該會很高興:所以我們強調依師軌理的重要並學習,是完全正確!很抱歉,宗大師已經說了: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依師軌理要成就也要有止觀(至少要隨順止觀),例如實修上師相應法中的觀想資糧田便是明顯案例,沒有止,資糧田是觀不出來或是不清明
如果說:依師軌理不用去觀想資糧田或是不修止觀便能成就,哪麼宗大師以及歷代傳承祖師全都錯了,因為他們都有修上師相應法,還傳承下來,福智人,請多想想
3. 最後關於zhen jia所發的願: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寂滅為樂,我實在是看不出這跟發願與佛學或常師父有任何法理關聯?
就諸行無常而言,佛也示現無常相,即使是發願生生世世長隨佛學,也無法改變諸行無常啊
若因為常師父選擇福智金為接班人,而對常師父失望性賣壓,然後發願跟隨績優股佛陀學習,這也不切合法理啊,
因為釋迦滅後,彌勒佛未成佛前,這期間是無佛現於娑婆世界的,
試問:您要跟誰學?法王?
法王絕對不敢說他是佛,對吧!跟善知識學,願文就要改成生生世世跟大善知識學,這樣較合法理跟願文吧!
又常師父是否真的要福智金當接班人,這些全都是法師說的,常師父公開說:猶如正法師接棒,這是法王認可的
若說:常師父若沒說,福智法師沒這膽去到處妄語,所以常師父應該有說過
我只能說:也許,但常師父問過法王,改變態度,但是福智法師們誤解常師父的用意了
又有人說:有甚麼師父, 就教出甚麼弟子.如果說:這句話是對的,那麼釋迦牟尼佛有提婆達多 善星比丘 連花色比丘尼等造作重大惡罪,而墮地獄,所以釋迦佛不過也如此,所以要發願:跟其他佛學,不要跟釋迦佛學,是這樣嗎?
我只能引經說明:悲華經有說,許多菩薩在因地發願時要在淨土成佛,只有二位菩薩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其中一位是釋迦摩尼佛,那些菩薩覺得五濁惡世的眾生太惡劣難以渡化,所以發願在淨土成佛
我們跟器差到讓一些在因地位的菩薩懼怕而發願淨土成佛,那些跟隨釋迦佛到此五濁惡世度化我們的菩薩祖師大德,我們感恩都來不及了,哪有失望性賣壓的情緒?如性法師對常師父的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就廣論的傳承而言,常師父是不夠資格教廣論,因為沒有傳承,但是這不影響如性法師對常師父的敬重,
zhen jia師兄請多三思 請而未依得過患,依師軌理不是這樣的
-------------------------------
棄昧(204.11.5)回應
摘自舊帖
http://chimei97.pixnet.net/blog/post/286655186-%E4%B8%8D%E8%A6%81%E8%A2%AB%E4%B8%8D%E4%BE%9D%E6%AD%A2%E5%9A%87%E5%88%B0-%E7%9A%88%E4%BE%9D-%E4%BE%9D%E6%AD%A2-%E6%A0%B9%E6%9C%AC%E4%B8%8A%E5%B8%AB
RE- 不要被不依止嚇到/皈依/依止/根本上師[2013.10.28]
不要被不依止嚇到
分類:法義探索
2012/11/14 22:36
摘自四諦佛學會 雪歌仁波切開示
[節錄]
……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不是嚇人的宗教
…………………..[請自行點閱 如下是這裡要討論的部分]
這邊開示的"不如理依止"的這些過患,是針對一個程度已經到修行依止善知識這個階段的人。他可以這樣想,這樣想對他有幫助。
比如說,《入行論》裡面有講,菩薩為了自己修菩薩行要修好,他有不一樣的一些想法。他會想:如果不好好修,就會有騙一切眾生的罪。
《入行論》裡面就這樣說的::「若以如是發誓言,而於其事不成辦,則為欺誑諸有情,我當墮落生何去?」。
實際上,他並沒有騙一切眾生,他並沒有騙一切佛菩薩,但是他自己這樣子想的時候,他的修行會有進步,對他修行上幫助非常大。
通常我們騙一個眾生,講一個妄語的時候,罪已經有多嚴重!如果用妄語騙一個眾生,就有那麼大的罪,那麽現在騙一切眾生、騙一切佛菩薩,罪又有多嚴重啊!
寂天菩薩是這樣子想的,實際上他有沒有騙一切眾生?或者有沒有騙一切佛菩薩呢?沒有啊。他這種想法是從他修行的角度想的。他這樣想,對他的修行幫助很大,他因此很嚴格、很清淨地修行。
所以跟這個有點一樣的道理,比如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沒有這樣子如理依止的話,就會有甚麼過患……」,這是我們修行到一個程度時,這樣子想,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想,不代表實際上真正存在的意思;這個我們也要理解。
*不要被不依止嚇死了!
[節錄]
不依止的過患 是針對聞思已打好基礎、進入修階段的人而言
還有我平常跟你們講過,修依止善知識這個部分,第一個我們要理解的就是,它是修行道次第裡面一個「道」的階段。不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的「道」的意思哦!是修行道次第的「道」的階段。
所以,「道」的階段前面必須要先有聞思,沒有聞思,怎麽馬上變成修行道次第的「道」呢?這是不可能的。
C (2014.11.5) 這是說我們若還在聞思的階段,就不要以為自己是在修的階段
D 但不是聞思以後就要修
C 這個聞思以後就要修, 也可以說是在串習自己的聞思的修呀
D 如是何時可以真的走上”修成道心”的修
C 我想是稍有止觀能力時, 才是修成道心的時候吧! (如下也稍有說到).
[原文]
所以前面先要對整個道次第有相當的聞思基礎,然後修道次第,就如廣論所說的一樣,從依止善知識開始,然後慢慢這些道或是量就生起。
C 要修道次時, 除了自己在聞思上的串習到有基礎, 且有真善知識的親自教導 ,才可能算是上道,或有量生起
[原文]
所以,我們現在程度還沒到修行依止善知識的階段,我們大部分都還在前面聞思的階段,甚至連聞思也還沒有打好基礎。
C 這段話太切要了
[原文]
我們的上師法王也常常開示說,道次第的學習可以從後面(毗缽舍那)學習,也就是我們聞思這個部分先要打好基礎,把整個道次第學很多遍、很多遍,把聞思的基礎打好。
基礎打好之後,也對菩提心或者對四聖諦這些,有一種感受,有一個體會,覺得「這是我的心中必須要生起的!」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就可以從依止善知識這裡修行。
C 這也是很真實的教誡,即將觀的內容也聞思與熟悉後, 才能真的好好從依止善知識開始,修成個類的道心 -即才可能對善知識修依止心吧
[原文]
所以,依止善知識這部分是道的階段,不是聞思的階段,這個我們也要理解。
C 這是說,廣論中說的”依止善知識”的內容, 是屬已經有整體聞思基礎後,且有善知識可依止時,可修”依止善知識這個道”的道心時的一些提示要點.
[原文]
*所以我們看這個「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時,自己也不用難過或者不用被嚇到,別人也不可以用這個來嚇人,沒有什麼必要,因為我們都還沒到這個程度,所以這部分就更不用講、不用想了。
C 若照如上的解析,這裡這樣說是很合理的
[原文]
進入修依止善知識時 因不同的次第 而有程度差別,不是一蹵即成
C 這是說, 就算在依止善知識, 也還是依照學人的素質或聞思的強弱,而有所不同的層次依止吧
[原文]
* 不被嚇到 並不代表我們完全不在意。因為,雖然我們是在聞思的階段,但是,將來還是要修依止善知識,所以還是要小心一下。
但是,不是完全這一套就變成我們要做到的,我們要理解我們還沒到這個階段,這是第一個。
C 這是說,我們雖處還不能修”依止善知識”的階段,但對依學的師長, 還是要依最起碼的恭敬心來依學.
[原文]
* 然後,第二個,修依止善知識它本身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這個很難哪!因為,修依止善知識是和自己的修行配合著一直進步的。
修下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程度;修中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程度;修上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一個程度;修密乘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一個程度。
C 這就是說若我們現在已經進生到某士道時,是可以選擇不同的師長. 這沒有甚麼不依止原先師長的問題
[原文]
* 不可以說修依止善知識 變成一下子就可以修得來,而是慢慢、慢慢的。我也常常解釋,「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修依止善知識,在道次裡面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每一個階段都有、都要修。
*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要修依止善知識,配合不同程度而修依止善知識。所以依止善知識有不同的程度,越上面,修依止善知識的要求越高,修得越殊勝。
* 所以,第二個要理解的是,一進入道次第,修依止善知識馬上就可以修得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需要這樣要求,這是不對的。
隨著我們自己的修行慢慢進步的同時,修依止善知識會慢慢培養出來的,慢慢會這樣子一直進步的。所以這也是要瞭解的。
*依止善知識 不是一味地聽話,仍要正住、具慧
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並不是說好像我們沒有理性、我們不可以有理性,完全不是。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我們要理性,我們要依法,我們依止要智慧,這是最重要的,要非常非常重視。
* 我們一般常常會想:修依止善知識,我不可以觀察,我不可以想很多,我就聽話就好了。這完全不對的!
* 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正住與具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特別現在末法的時候還更重要。為甚麼呢? 因為末法的時候,很難找到非常圓滿的所依的善知識,所以我們弟子具備正住與具慧,顯得還更重要。
*因此宗大師前面有講:所依的善知識,我們末法這個階段,其實很難找得到很圓滿的。他已經講得很清楚。
「所依善知識」這個科判,我幫你們分段的第四段最後,「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p27.6這個意思就是上師也要認真,他也要認真,就是上師還未圓滿的意思,也要認真的求進步,自己要越來越具足德相這個上面,他要注意。
還有下面講八分之一為下邊際是吧!這裡也有講,「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所以我們要理解,末法時代,上師本身具備這樣條件的很難,沒有具備的很多。
「能依學者」這邊,有這樣一個句子,請看第二十八頁第三行,「釋論」就是《四百論》的注釋,「解云」就是解釋,「說具三法堪為聞器…於說者過,反執為德」p27.3這一段上、下引號都不需要,因爲這裡是引它的意思,沒有照《四百論》的原文來引。
請看釋論解云最後面「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我們沒有正住的話,有什麼過患呢?除了前面說了一些,這裡講的是,把說法者---也就是我們的上師---的過患變成德。
* 所以這裡就講清楚:我們末法這個時代,上師一定有一些過患,我們沒有正住的話,就會把這個過患看成功德。
* 所以沒有正住的話,我們會吃虧嘛!因此,我們就必須要有正住,如果有正住,不會把上師的過患看成功德;
如果沒有正住的話,就會變成把過患看成功德,那麼誰受傷害呢?就是弟子。所以弟子必須要正住。剛剛講的這個句子,就是要我們非常理性的意思,雖然要如理依止善知識,但是也要非常理性的。這點也要釐清。
C 若我們沒有正住,甚會將上師的過患,也看成具德, 這就很糟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