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无垢称

论坛上有人宣扬如来藏,吹捧索达吉,全知麦朋!我发贴批判为什么给我禁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1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水平的文章也能让人生信,就能言之凿凿?真是悲哀。
发表于 2011-7-1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好看啊

从礼进师兄的行文中,可以体会到一些本派的辩论方式--通过破立来把义理的概念和范围阐述的非常清晰,既有明晰的思辨能力,也需要有强大的引据能力。
我原本心里还觉得辩论其实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自己看看书弄清楚是一样的,通过这帖真是大开眼界,学习了不少东西。也转变了之前自己滴错误思想。
感恩感恩啊,哈:lol
发表于 2011-7-1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是如來藏在佛教的地位問題,印順法師有如來藏之研究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4/yinshun34-02.html
第二節 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
[P4]
  有關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學的經典,在佛教史上,屬於大乘佛教的後期,以為「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以真常──真常我、真常心為主的法門。宣說如來藏等的經論,在中國譯經史上,從西元三世紀末起,到七世紀止,譯出的為數不少。思想上,前後也多少不同。主要的教典,有:

  1.『如來興顯經』,三卷,晉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竺法護Dharmaraks!a譯,是晉譯『華嚴經』的『寶王如來性起品』,唐譯『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的初譯本。經中說破微塵出大千經,及「斯眾生類,愚騃乃爾!不能分別如來聖慧世尊普入」(1),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如來藏說。

  2.『大哀經』,八卷,晉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竺法護譯出,與北涼曇無讖Dharmaraks!a 所譯的,『大方等大集經』的『瓔珞品』、『陀羅尼自在王菩薩經』,為同本異譯。專論如來藏法門的『寶性論』,就是依本經而造論的。在『大哀經』中,有無垢寶珠喻,及初說「無常苦空非身(我)」,「後乃達空、無相、(無)願」,「次得成於不退轉(法輪)」(2)。這是三時教:初說聲聞教,次說空相應教,後說不退菩提法輪。『大哀經』的三時教,與『解深密經』的三時教說,第三時的意趣不同。

  3.『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晉惠、懷時(西元二九0──三一一),沙門法炬譯出」 [P5] (3)。這部經已經佚失,現存有晉元熙二年(西元四0六),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的譯本,也名『大方等如來藏經』。經中以九種譬喻,來說明如來藏,是一部通俗的如來藏說。

  4.『大般泥洹經』,六卷,晉義熙年(西元四一七──四一八)法顯所譯。這部經,傳說與宋智猛在涼州譯出的二十卷本『泥洹經』,是同本異譯。『六卷泥洹記』與『二十卷泥洹記』,一致說經本是從中天竺華氏城Pa^t!aliputra婆羅門處得來的(4)。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前十卷,從『壽命品』第一,到『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也是這部經的異譯。依『大般涅槃經記』,曇無讖所譯的前十卷,經本是智猛從印度取來,而留在高昌的(5)?

  5.『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從北涼玄始十年(西元四二一)十月起,曇無讖在姑臧譯出。先譯前十卷,與法顯的『大般泥洹經』同本異譯。由於經本不完全,曇無讖回到西方去尋求,在于闐又得到經本,再回姑臧譯出(6)。傳說雖略有出入,前十卷與後來續譯的部分,成立的時代有先後,解說也有點不同,這是無可疑的!

  6.『大雲經』,或名『無想經』,曇無讖所譯。現存『大方等無想經』六卷,分三十七健度。別有『大雲無想經卷九』,一卷。『大雲經』中,說到了「常樂我淨」與「佛性」。

  7.『大法鼓經』,二卷,宋元嘉中(西元四四0前後),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譯。

  8.『央掘魔羅經』,四卷,宋元嘉中,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編入「阿含部」,是很不 [P6] 妥當的。

  9.『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二卷,宋元嘉十三年(西元四三六),求那跋陀羅初譯。唐神龍二年到先天二年間(西元七0六──七一三),菩提流志Bodhiruci重譯,編為『大寶積經』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

  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宋元嘉二十年(西元四四三),求那跋陀羅初譯。異譯有二本:一、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在延昌二年(西元五一三)譯,名『入楞伽經』,十卷。二、唐實叉難陀S/iks!a^nanda在長安四年(西元七0四)譯,名『大乘入楞伽經』,七卷。魏譯與唐譯本,比宋譯本增多了序起中的「請佛」、「問答」,及末後的「偈頌」。

  11『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失譯,一卷,見『出三藏記集』的『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7),是道安所沒有見到的。隋『歷代三寶紀』以來,作為後漢安世高所譯,是不足信的!依所用的譯語,應是西晉以前所譯的。隋開皇十五年(西元五九五),闍那崛多Jn~a^nagupta 重譯,名『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12『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元魏景明二年(西元五0一),曇摩流支 Dharmaruci初譯。梁天監五年、普通元年間(西元五0六──五二0),僧伽婆羅 Sam!ghavarman等再譯,名『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趙宋法護Dharmapa^la等,在大 [P7] 中祥符三年(西元一0一0)後,譯為『大乘入諸佛境界光明莊嚴經』,五卷。

  13『不增不減經』,一卷,元魏孝昌元年(西元五二五),菩提流支譯。

  14『無上依經』,二卷,陳永定二年(西元五五八),真諦Parama$rtha譯,有的說是梁代所譯的。『無上依經』分六品,『校量功德品』第一,與失譯的『未曾有經』,唐玄奘譯的『甚希有經』,是同本異譯。

  15『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陳天嘉六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s/u^nya 譯。唐顯慶五年、龍朔二年間(西元六六0──六六三),唐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六分」,八卷(當大經五六六──五七三卷),就是『勝天王般若經』的再譯。本經是『寶雲經』、『無上依經』等纂集所成的(8)。

  16『大乘密嚴經』,三卷,唐永隆、垂拱元年間(西元六八0──六八五),地婆訶羅 Diva^kara譯。唐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不空Amoghavajra再譯,也名為『大乘密嚴經』,三卷。

  屬於如來藏說的論典,有:

  1.『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元魏正始五年(西元五0八)來華的,勒那摩提Ratnamati 所譯。這部論,有本頌,解釋──偈頌及長行,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漢譯以外,現存有梵 [P8] 本與藏譯本。依中國古人的傳說,『寶性論』是堅慧Sa^ramati菩薩造的。但西藏傳說:偈頌是彌勒Maitreya造,釋論是無著Asan%ga造的。對於本論的作者,近代有不同的見解。真諦的『婆藪槃豆法師傳』說:世親Vasubandhu造三寶性論(9)。「三寶性」就是「寶性」,所以『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推定為堅慧造本頌,世親造釋論(10)。

  2.『佛性論』,四卷,真諦於陳代譯出。論初,破斥外道、小乘、大乘空執,立三性、三無 性;以下部分,與『究竟一乘寶性論』釋,大致相合。傳為世親造,恐未必是。

  3.『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二卷,堅意菩薩造。現存有二本‧一、五言的二十四頌,分為十二義,別別解釋,這是賢首疏所依的論本。二、總舉七言的二十四頌,然後分十二義解釋。論義相同,都說是唐提雲般若所譯。然『開元釋教錄』所記,指五言頌本說。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與『無上依經』,意義都非常接近。這是西元四世紀末,論師將當時流行的如來藏經典,分為十門(或十二義)而作貫攝的論集。這還是如來藏說(沒有引用『楞伽經』),不是「如來藏緣起」說。大概與『寶性論』同時,傳出了『楞伽經』,立「如來藏藏識」tatha^gatagarbha-a^layavijn~a^na,如來藏與藏識合流,於是又有『大乘起信論』那樣的論典。『起信論』與『楞嚴經』,有「疑偽」的傳說,所以不加論列。 [P9]
註【2-001】『如來興顯經』卷三(大正一0‧六0七下)。
註【2-002】『大哀經』卷六(大正一三‧四三九中──下)。
註【2-003】『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一0上)。
註【2-004】『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六0中)。
註【2-005】『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六0上)。
註【2-006】『出三藏記集』卷一四(大正五五‧一0三上)。
註【2-007】『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註【2-008】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一0──六一二)。
註【2-009】『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五0‧一九一上)。
註【2-010】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五八──六一)。

  
发表于 2011-7-1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節 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是「後期大乘」(經)的主流,經「初期大乘」的演化而來。「佛法」而演化為「大乘佛法」,根本的原因,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佛功德──如來光明智慧莊嚴與淨土莊嚴,菩薩的自利行與利他行,都在這一願求下開展出來。 [P10] 十方一切佛的功德莊嚴──理想中的佛陀,從菩薩行的實踐中實現出來,就是成佛。「初期大乘」中,廣說十方佛與十方淨土,一切法本來不生,無量數大劫修菩薩行,向普偏、廣大、悠久、甚深而無限的展延。這樣的佛陀,窮深極廣,成佛是不太容易的吧!這應該是佛弟子所迫切關懷的。「佛法」,原本是直從眾生身心,引導修行而證入的。「從博返約」,「後期大乘」的如來藏說,也就以「初期大乘」所闡明的,窮深極廣的如來光明智慧莊嚴,直從眾生身心中點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或佛性),不但一切眾生可以成佛,也提貢了頓入、易成的法門;「即心是佛」,「即身成佛」等法門,由此而發展起來。

  『寶性論』說:「依如來藏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四名是:法身dharmaka^ya 、如來tatha^gata、聖諦a^rya-satya、涅槃nirva^n!a(1)。『勝鬘夫人經』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間藏,性清淨藏」(2)。從如來藏的立場,貫攝經中的不同名義,可以理解這一思想系的源流。這些不同名稱,主要是由佛而來的。如佛buddha、如來 tatha^gata、勝者jina、法身dharma-ka^ya,都是佛的異名。佛的智慧,是無上菩提 anuttara-bodhi,略稱菩提;離一切雜染而得解脫的,是涅槃nirva^n!a。菩提與涅槃,約佛的果德說。佛是大覺而圓成的,所體悟的名為法dharma、聖諦a^rya-satya。「初期大乘」經中,多用法性dharmata^、(真)如tatha^、法界dharma-dha^tu、實際bhu^takot!i [P11] 等。這都是固有的名詞,到表示眾生本來有之的如來藏說興起,「胎藏」、「界藏」、「攝藏」的意義重要起來,成立新的名詞。如garbha是胎藏的藏: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佛藏 buddha-garbha,正覺藏sam!bodhi-garbha,勝者藏jina-garbha,法界藏dharma-dha^tu-garbha ,出世間藏loko$ttara-garbha,性清淨藏prakr!ti-paris/uddha-garbha等,都是胎藏的藏。如來藏九種譬喻中,有貧女懷妊輪王喻,是胎藏的根本意義:與種姓gotra說有關。如dha^tu是界藏的藏:佛界buddha-dha^tu,如來界tatha^gata-dha^tu,法界dharma-dha^tu,涅槃界nirva^n!a-dha^tu ,眾生界sattva-dha^tu,都依界藏得名。dha^tu,一般譯為界,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最常見的名詞。『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二九‧五上)說:

   「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

  界有多種意義,如山中的銅鐵金銀等族,是其中的一義,就是地下的礦藏。如來藏的九種譬喻中,有地有珍寶藏喻,就是界藏的譬喻。如『攝大乘論本』的「金土藏」喻,也是本有金而不見,經冶鍊而才顯現出來的(3)。界,或譯為性,如法界或譯為法性,如來界或譯為如來性。胎藏與界藏,是不同的,但在已經有了而還沒有顯現的意義上,胎藏與界藏相通,古代的譯者,每互相通譯。如『寶性論』的「僧次無礙性」,「皆實有佛性」,「性」在梵文中,都是胎藏 garbha。反之,如來界也有譯作如來藏的。這可見胎藏與界藏,在如來藏說的經論裏,意義相通 [P12] 。又如佛性一詞,是中國佛教最熟悉的。從『寶性論』的梵語看來,漢譯為佛性,或是佛藏 buddha-garbha,或是佛界buddha-dha^tu所以佛性也不外乎胎藏與界藏。kos/a,是攝藏,也就是俱舍。在『寶性論』中,都用作煩惱所藏,覆藏真實的意義。然『華嚴經』『十地品』的法雲地中,說到「如來藏解脫」,「法性藏解脫」(4),如來藏的原語,是「如來俱舍」。又『大日經疏』釋法界藏,「梵音云俱舍」(5)。俱舍──攝藏,似乎也與胎藏、界藏相通。不過在如來藏思想中,通俗的胎藏說,是更重要的!

  如來藏是「後期大乘」的術語,而如來與藏,卻是印度世俗固有的文字,在如來藏說成立以前,如來與藏又是什麼意義呢?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在佛教中,是佛的德號。在佛經中,世尊的德號,廣說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適中的有三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簡要的,就稱為如來。如來的意義,經論中解說極多,如『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一中)說: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多陀阿伽陀,一般譯作如來,其實可以作三種解說。「如法相解」,是「如解」,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如法相說」,是「如說」,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所 [P13] 以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6)。「如諸佛安隱道來」,是「如來」,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過去佛是這樣的,從安隱道來成佛,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如」是平等不二的實相,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與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來。雖有這三種意義,而一般都譯為如來,重於果德的成就(來)。如來為十號的最前者,佛為最後者,如來與佛,一般也可以通用。如釋迦佛S/a^kya即釋迦如來,然燈佛Di^pam!kara即然燈如來;如來界即佛界,如來藏即佛藏。如來與佛,是世尊德號中最一般的。

  作為世尊德號的「如來」,並非佛教特有的術語,而是世俗語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世俗一般及宗教學者,對如來是怎樣解說的呢?如『大智度論』卷五五(大正二五 ‧四五四中──下)說:

   「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佛名如來者,……從如中來,故名如來」。

  如來,在佛教中是佛的別名,解說為「從如中來」,就是悟入真如而來成佛的(「乘如實道來」)。在一般人,如來是眾生的別名,所以說:「我有種種名,或名眾生、人、天、如來等」 (7)。換言之,如來就是「我」的別名。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宗教界,對於眾生的從生前到死後,從前生到後世,都認為有一生命主體;這一生命自體,一般稱之為我a^tman。「我」從前世來 [P14] ,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生命自體卻是如是如是,沒有變異。如如不變,卻又隨緣而來去,所以也稱「我」為「如來」,也可以說「如去」。「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覆來答覆他們。「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十四置難,即十四無記,在『阿含經』中,是一再見到的。『大智度論』這樣說(8):

   1.「何等十四難?……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後世),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 2.「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3.如佛問先尼梵志:「汝見是色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識如去不?答言:不也。色中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識中如去不?答言:不也。離色如去不?答言:不也。離受、想、行、識如去不?答言:不也。汝更見無色、無受、想、行、識如去者不?答言:不也。……梵志本總相為我,佛今一一別問,以是故答佛言不也」。

  比對前二則,有沒有「神去」,就是有沒有「如去」。「神」是「我」的舊譯。佛與先尼 S/ren!ika梵志的問答,出於『阿含經』;『般若經』引佛與先尼梵志的問答,來說明大乘深義。經上問色如與受、想、行、識如的去不去,而龍樹Na^ga^rjuna解說為:「梵志本總相為我 [P15] ,佛今一一別問」,可見所問的「如」就是我;「如去」(約從前生來今生,可名「如來」)就是神我的來去。

  「如來」一詞所有的兩種意義,就是佛法與世俗神教的差別。身心和合而有的眾生,是世間的現實。釋尊時代的印度,對於眾生的生命延續,從前生來今生,從今生去後世,已經是極大多數人的共同信仰。眾生的前後延續,生來死去,總覺得有什麼在來來去去,也就叫做「如來」或「如去」。到了宗教學者,要深一層的認識那生來死去的生命自體,也就是到底什麼是生命自體,印度宗教界,對生來死去的「我」,推論出多種不同的見解。但有的世俗學者,找不到什麼自我實體,因而懷疑死後去後世,而否定了生死的延續。於是「如去後世」,「如不去後世」等四個問題,經常被提出而論究起來。釋尊開示的佛法,是「無我」論,沒有自我實體,而在緣起 prati^tya-samutpa^da的原理上,成立生死的延續,這與神教是根本不同的。在釋尊的正覺中,沒有神教所說的「我」──「如」,沒有如如不變而隨緣來去的,所以釋尊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一向是不加理會。然在隨順世俗的語言中,也可以說我去,也可以說如來。因為眾生的死生延續,是世俗的事實。在佛教自身,也有「如來」,也是人、天那樣有人格的,但給以新的解說。如來是「從如中來」,「從如實來」,是真如的圓滿體現者,如實道的成就者,也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聖者。世俗一般的如來,佛法所說的如來,是根本不同的。然在佛教普及大眾化的過程中,同 [P16] 一名詞而有不同意義的如來,可能會不自覺的融混不分,而不免有世俗神教化的傾向。我覺得,探求如來藏思想淵源的學者,一般都著重在「藏」,而不注意到「如來」,這對如來藏思想的淵源,以及如來藏在佛法中的真正意義,可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所以,對如來是神我的異名,這一世間神教學者的見解,有必要將他揭示出來。
  garbha是胎藏。印度宗教學而應用胎藏說的,非常古老。在『梨俱吠陀』的創造讚歌中,就有創造神「生主」praja^pati的「金胎」hiran!ya-garbha說(9)。從金胎而現起一切,為印度古代創造說的一種。胎是胎藏,所以這一創造神話,是生殖──生長發展說;是將人類孕育誕生的生殖觀念,應用於擬人的最高神(生主)的創造。大乘佛教在發展中,如來與藏(界藏與胎藏),是分別發展的;發展的方向,也是極複雜的。超越的理想的如來,在菩薩因位,有誕生的譬喻,極可能由此而引發如來藏──如來在胎藏的教說。從如來藏的學理意義來說,倒好像是古代的金胎說,取得了新的姿態而再現。或重視如來藏的三義,以論究「藏」的意義。實則「如來之藏」,主要為通俗的胎藏喻。如來在眾生位──胎藏,雖沒有出現,而如來智慧德相已本來具足了。如來藏說,與後期大乘的真常我、真常心──真常唯心論,是不可分離的。

  
註【3-001】『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三五中)。
註【3-002】『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P17]
註【3-003】『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
註【3-0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大正九‧五七三上)。
註【3-005】『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四(大正三九‧七二五中)。
註【3-00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七五0中)。
註【3-007】『中論』卷四(大正三0‧三0上)。
註【3-008】1.『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四下)。2.『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一0上)。3.『大智度論』卷四二(大正二五‧三六八下)。
註【3-009】『梨俱吠陀』(一0‧一二一)。 [P19]

[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1-7-11 17:50 编辑 ]
发表于 2011-7-1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了半天原来是“伟大的地藏论坛”出来的大师,太了不起了!顶礼赞叹啊!大家都闭嘴吧,等我们统统下地狱时,请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前来度救!我先报名啦,大家紧跟着,别掉队啊!不然就掉下去咯!
发表于 2011-7-19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看完。
发表于 2011-7-1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精彩对掐!加油!两边都要加油啊!
无垢称其实是个持正念的人,就是喜欢骂人而已。充其量是违反劳动纪律。封ID大可不必。
道理本来就是越辩越明。
你热爱你的信仰,所以你用你的脑子为他思考。
是真理就一定经得起思辨,只信仰不思考就是迷信。
再完美的体系,不许人质疑长年下来也必然藏污纳垢。
好的学说一定来自自由,宽容的环境。
恳请管理员收回对【阿赖耶识缘起】的惩罚。
发表于 2011-7-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骂人不违反什么劳动纪律,违反版规,哥!

无垢称其实是个持“念”的人,正就免了吧。

道理未必越辩越明,你去跟隔壁的猫讨论谁适合当下一届美国总统,它根本就不会鸟你,惹急了给你两抓倒是更有可能。

仁兄下面的话就不辩了,呵呵。
发表于 2011-7-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pony 于 2011-7-19 10:25 发表
又见精彩对掐!加油!两边都要加油啊!
无垢称其实是个持正念的人,就是喜欢骂人而已。充其量是违反劳动纪律。封ID大可不必。
道理本来就是越辩越明。
你热爱你的信仰,所以你用你的脑子为他思考。
是真理就一定 ...

您是【阿赖耶识缘起】的转世,“无垢称”的第三世?
其中的一位咒人下地狱,是正念吗?是皈依后的佛子该说的话吗?
说得这样恶毒,封ID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 本帖最后由 blursky1058 于 2011-7-19 10:59 编辑 ]
发表于 2011-7-1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dpony 和 无垢称是一起出来的,可能是化身吧。
发表于 2011-7-1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8# 的帖子

思辨本来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思辨也要选择对象。
跟猫讨论一下又有何妨,也许猫下辈子就能当上总统呢。

真理一定经得起思辨,
你如果不小心踩了佛,佛会原谅你。
你不小心踩了猫,猫是不会原谅你的。
这就是正道和与非正道的区别。
发表于 2011-7-1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0# 的帖子

我早就说这是另一个化身,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你们都不信:lol
发表于 2011-7-19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1# 的帖子

“阿赖耶识缘起”同学,引经全部引错,说理半点说不出来,别人苦口婆心说的道理既不想看也看不懂,被反驳后只会以脏话骂人和发毒誓来回敬,你说他要是“经得起思辨”,这天下还有谁经得起思辨?
来,你跟我说说,他怎么就经得起思辨了。我不怕麻烦。
发表于 2011-7-19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3# 的帖子

这种对掐双方都会成长。
经不起思辨,是因为思辨得太少。
“阿赖耶识缘起”同学相信也会从此进步,管理员大可不必太严厉。
发表于 2011-7-1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4# 的帖子

根据版规,用脏话骂人,即使用侮辱性的词语骂人,即应接受警告;经多次劝阻无效,就应当被封ip. 这有什么严厉的?事实上对于此人的纠缠不休换马甲骂人,本版版主已多次忍耐之。本来已出现脏话就应当被处理,但是版主多次劝告此人,暂时未加处理,可谓仁至义尽。惜乎此人屡教不改。这也能算严厉吗?
讨论,思辨,我们当然欢迎。社区里好好讨论的帖子非常多。但是此人根本不是来讨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22 22:41 , Processed in 0.03609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