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静风 于 2009-6-17 11:16 发表 回风火: 能诠的是中观,这个早就建立了。没有什么圣者能诠凡夫能诠,你要对概念都不了解,就不要依文去解义了。
原帖由 风火 于 2009-6-17 11:13 发表 我看老静纠结的问题就是 把圣者的能诠当成自己的能诠了。 当成三大寺的3000大僧的能诠了。 能诠才能胜解,所以为了表明自己所以全线作战,从现代语言,到佛学专业语言,到格鲁职业语言,全面胜解,一定要自己已经 ...
原帖由 风火 于 2009-6-17 12:06 发表 你倒是挺能坚持的,不过依你所说,设能诠(胜义)的是中观,则不能诠(胜义)是否则皆不是中观? 再设:汝静兄中观在握,则能诠对象是你自己,还是其他有情,有没有分别?
原帖由 静风 于 2009-6-17 12:41 发表 呵呵。该我回帖的我会回,不过你不但对于教理的概念不熟悉,而且思想也糊涂。我也不需要都回啦。
原帖由 黑板锹 于 2009-6-16 10:31 发表 本来我只是说说雪冬儿。。。 看来我不扯几句废话不行啦。。。 中观有说过世俗法自相矛盾了吗?——请随便翻看《中论》《入中论》之类,或者分析类似“飞矢不动”之类的悖论的描述。。。世俗法不自相矛盾,那我们就无法解脱了。。。这是佛法的基础。。。 而我们能描述的语言体系本来就有漏洞,这建基于一个基本常识:“众生的世界观颠倒,而语言建立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要不然就没有那些前述悖论了。我们的描述体系本身就有有漏洞的,因为其建立在能-所的对立上,所以完美的对空性的描述不可能存在。只是哪种描述更漂亮,更干净而已。这和是红是黄没有关系,这是稍微分析后就能获得的常识。 “圣义谛就是究竟空性”——我没反对过这一点哦?相反我在这个坛子还常常说很多人有“别有所得”的想法。 曾经看过一本逻辑史的著作,把龙树和宗喀巴都被认为是“伟大的诡辩家”,因为他们都把我们认为常识的问题分析得令很多人莫名其妙。这正是世俗矛盾的典型表现啊。 “大家的目的就是通过中观得到空性的定解,这个定解一直陪伴修到无上密。”——问题是这个定解是怎么表述的。比如,你怎么描述时间相打破的说法?你说说看?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大师打破了时间相,打破了空间相,从墙上挤牛奶之类,喝酒定太阳,或者按照纯黄派现在显示的神通,一天讲一个星期的经之类。无可否认这些大师都具有了“定解”,但是你看无论是谁的描述,不是还是翻来覆去的那些令初学者匪夷所思的话么?为啥没有更加好懂一点的,从正面解释而不是“否定式”的说法?为啥没有对14无记的好的解释?就是因为这些建立在我们的语言逻辑体系下,就是悖论。。。怎么说都还是有问题的。。。 一次和某个出家的朋友聊起中观,他说他们老师的讲法是“不是从他那边起就是应成”,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真正升起对每个概念的自性的破除。老师是格鲁派大格西,我的朋友是硕士毕业后在纯格鲁派寺庙出家,完全按照规矩来,学藏文,从初级班上起,没有什么转红,转汉语的可能的误差。这个例子可能能对你所说的“定解”的“说和做”的微妙的小差异提供一个解释吧。 “但是既然离言了,根本就不存在中观空性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概念都没有了”——你这话我也不同意,没概念不代表不能行。。比如我们的舌头在吃饭的时候进行着多么复杂的运动啊,还要躲着上下牙齿。。比魂斗罗复杂多了,但是好像很少受伤。。。要是表述起舌头的运动来好像很麻烦,我们每天吃饭也没想过控制他,分析他,但是他的运动很明显是“合乎事理”的。。。简直就是任运成就嘛。。。 这和是红是黄根本没关系。。。红黄的差异我个人认为不在这里。。。你所描述的所谓红派的中观思想,我自己也不怎么认同。。。
原帖由 黑板锹 于 2009-6-17 00:57 发表 静静啊。。。你的观点里面 就是坚持认为,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在。。。 在俗,就是独立于你的认识的万事万物。。。 在圣,就是有个独立的空性。。。 这些都是离于众生的认识而自己跑得好好的。。。就是我们附加的“自性”把事情搞糟了。。。 但是,你怎么解释你说的我没好好学的那个“不能从他自己那边起来呢?”或者爱因斯坦的“事物的性状与观察者速度有关呢?”或者海森堡的“测不准”呢? 或者更狠的,你这不就是如来藏么?你比我还红,我没说错吧。。。 另外,我就说大家不爱看转帖么。。。 《入中论自释》 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若见如是断除一切实执之法,其贪著名言谛者,惊惶失措,谓诸法实体染净之因,定当有生。虽如是说,唯存空言。何以故?颂曰: 于真性时以何理 观自他生皆非理 彼观名言亦非理 汝所计生由何成 如以观胜义时所说正理,观自生他生皆不应理。如是于名言中由自性生亦不应理。汝所计之诸法生,由何成立?故自相生于二谛中俱非是有。汝虽不欲,亦定当受许也。 ...
原帖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6-17 08:46 发表 关于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说法 俺补充小小一点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 “酉二 释胜义谛分二,戊一解释颂义,戊二释彼妨难。今初 今欲宣说真胜义谛,然胜义谛非言说境故,非随言识所缘境故,不能直接显示。当为乐闻者,以异生自能领悟之譬喻,明彼体性。 ” 真胜义谛是现量境,不是言说境,这点,宗大师知道的很清楚,因此,貌似宗大师所说的胜义谛,不是比量胜义谛,也不是近似胜义谛,胜义谛有真胜义谛和随顺胜义谛,随顺胜义谛是一种引导众生趣入胜义谛的法门,这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原帖由 lxfx123 于 2009-6-17 16:19 发表 看来,不单单是我,要提高佛法修学的同时,也要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了,辩论双方的各位师兄,都需要提高。 从本土的中观论看,现在可以开始从因缘谈起: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5 04:58 , Processed in 0.0357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