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雀扎吉 于 2012-1-2 16:44 编辑
关于作者,我一时手快,google了一下。
挺有意思的。我先占位置。慢慢说。
这篇文章最早出现在台湾生命电视台的网站,出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我错了,和日常法师道歉)这个经典非常有趣,而且耐人寻味。在网上署名一会是智海法师,一会是益西彭措堪布。前半段作者非常恭敬的提及法王如意宝,我相信这部分是益西彭措堪布 所写,应该没有错误。但是中间惜福的这段,经纶和上师,大成就者提都不提,不是了凡四训就是印光大师,给的故事也没有出处,不像后来,每个故事都写明出处,哪个经典写的,而且引用都是佛经,
为何其他地方一直引用 《俱舍论》,《集论》,《入中论》《入行论》等等佛学经纶的作者写道这里突然引用了???????????李圆净編著 的人鉴 (应该属于佛教爱好者作品集)???
写的人物也从 世尊,大成就者的变成了 范仲淹?袁了凡??????
然后这段过了以后,之后又若无其事的恢复原来的风格???
我不好说什么,贴出来给大家自己判断吧。
集善不善业与引生死业的作者不同 总诸圣者于诸善业发生增长 ,预流、一来亦有造集不善业者,然诸圣者定不积集善趣恶趣引生 死业。 总的而言,圣者积集的是善业,但预流果与一来果圣者也会造集不善业,然而诸圣者必定不会积集召感善趣和恶趣的引生死业。 预流果圣者仅断除见道所断,未断一分修道所断的欲界烦恼,一来果圣者在此基础上,断除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之间的前六品烦恼,而未断细的三品。由于还有欲界烦恼,所以也会造集不善业,但是以猛利的出离心与见人无我空性的力量,能够制伏我爱现行,所以不会积集引生死业。 《中观论》云:“生死本为行 ,故智者不造,故愚为造者,非智见性故。” 《中观论》说:“生死根本的近取因是行,谛见空性的圣者们必定不会积集引生死业,所以积集新的引生死业的有情是愚者,也就是凡夫,因为诸智者已经证达了空性。” “非智见性故”:“非”是所立,“智见性故”是能立。智者并非积集新的引生死业的有情,原因是他们谛见了空性义。总之,不见空性义,必定执著有我,以我执所造之业都是引生死业。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 世亲论师也说:“见谛不可能再引生死。”此后一句是“离爱无后有。” 前面的几段,提到印光大师 0次。 --------------------前面的风格--------------------------------------------- 非时是指月经、生病等时候,非量是指纵欲。印光大师说:世间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间接致死,即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的,又有十分之四。
对以上九条,结合经验细心体会,聪明的人就可以了解养生保命的方法。(此处开始一转,变成汉地风格)
然后就是lz转载的一段 文章里出现的人有: 美国老太,中国老太 佛教爱好者写的书籍“人鉴” 弘一大师的演讲 雪峰和钦山禅师 又是来自佛教爱好者书籍的“人鉴” 袁了凡 范仲淹 印光大师
只有修善的部分引用了《入行论》 此处3000字里出现了 1次 入行论。
------------------后面的风格--------------------------------
午九、四生中湿生、化生、卵生之相《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俱舍论》中说,胎生之外的受生之相,是内心希望求得香气和屋舍。其中,湿生有情心中希望求得香气,化生有情贪著住处。夏天河边的草中,会有很多虫出生,这便是贪求草的住处而受生的。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希求暖热,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 另外按《俱舍论自释》所说,将投生到热地狱时,中有是希望得当暖热,将受生寒地狱时,中有是希望得到清凉,而分别前去受生的。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卵生的受生方式,《俱舍论》中说与胎生相同。下面一并交待出处: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上述死殁和结生的道理,除特殊几处外,几乎都是按《本地分》宣说的。以上宣说了由苦集两方面思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如何由集生苦之相,以下由十二缘起思惟,目的也是为了生起希求解脱之心。
同样是解释,这里用的例子非常少,既没有公案,也没有禅师,提及经典频率 382字里提及7次经典名称。
此后的说法,提及印光大师 0次。
http://www.wenshu123.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9487 具体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