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上善如水

朝圣的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桑云登 发表于 2011-8-31 14:48
驴友自拍的纪录片《40天徒步圣地亚哥之路》,可以参考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ODkwMTI ...


纪录片还算精彩。可是,太吹牛 X 了。
这人似乎是2010年10月底进行的。可是,标题却写《华人世界第一人 - 40天徒步圣地亚哥之路》,可是,实际上,从80年代末开始,起码我知道的就有许多台湾人、香港人走过。

http://www.weekendhk.com/upload/pdf/diybook/482/482_t_1.pdf
这是2008年一个香港小女孩独自走的纪录。

圖片里,是一个台湾小女孩2010年6月完成的证书:


我不认识这两人,这只是随便google一下就能看到的资料而已。
华人世界第一人?这是不要脸的吹牛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拉萨朝圣指南台湾繁体版要面市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10-14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封面不如内地的好看哦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__林下之夕℡ 发表于 2011-10-14 08:25
这个封面不如内地的好看哦

这是出版社权限了,我只管字有没有错而已。
发表于 2011-10-1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师兄字字风行大世界。
:) :) :)
发表于 2011-10-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是完成了,可是关于四大佛山及其他佛教圣地的介绍好象还没有,或者很少.

 比如我们去朝圣九华山,九华山有哪些著名寺院,哪些地方是必须去的,一些注意事项.我的意思是补充说明其余佛教圣地之朝拜方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ckm0012001 发表于 2011-10-14 20:34
书是完成了,可是关于四大佛山及其他佛教圣地的介绍好象还没有,或者很少.
比如我们去朝圣九华山,九华山有哪些著名寺院,哪些地方是必须去的,一些注意事项.我的意思是补充说明其余佛教圣地之朝拜方略.

那得等您写咯,呵呵。
发表于 2011-10-1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哪里有您的文才和笔力,末学惭愧..只是个建议.因为朝圣需要指南.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金剛杖還有很多說法...在路上經過橋梁時,切莫把杖往橋面上敲。據傳當年弘法大師行腳修行時,找不到歇宿之處,曾在橋底下窩了一夜。不這樣做是怕驚擾了在橋下的大師之故。




最近去了和日本朝圣路很类似历史、文化的西班牙天主教朝圣路。这次徒步经历,让我揭开了这千年之谜、打破了千年来的迷信。其实,过桥时候手杖不要往桥面上敲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否则会卡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11-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手杖包起来供!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读书会68期] 林聪 VS 杨葵:朝圣的文化





编者按:

本期凤凰网读书会邀请到祈竹活佛弟子林聪与作家杨葵。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西藏是个举头三尺有神灵的地方,人们宁愿相信它不属于人间,于是,去西藏朝圣成了无数人接近神灵的一个方式。而朝圣,也并非想象中的见佛就拜,在西藏,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甚至前后顺序,都有着古老的传统,千百年来,真正的朝圣者拥有着同样的虔诚与执着,在既定的程序中感受着同样的梦想与震撼。虽然目前拥有很多关于西藏宗教与朝圣的专著与网站,国内这块却是空白,很多朝圣者同样怀有虔诚,却依然在拉萨的各大寺院听导游讲错谬百出的“典故”与“传说”。二十多年入藏一百次,林聪做的正是想要填补国内的这项空白,给朝圣者一个真正的指南。文化圈内有人笑称,从此西藏会以《一步一如来》为界,分为“前朝圣期”与“后朝圣期”,虽为玩笑,我们却有理由期待。

读书会现场,林聪与读者们聊到长叩头,聊到转经筒,聊到《转山》,也聊到疯狂大巴,如杨葵所说,“迷信固然呆、不近人情,但它只是表象而已,背后是一颗枯闷禁锢的心。表面看来,林聪是在跟我们聊些‘八卦’,可八卦同样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心的开放、生命的鲜活灵动。”(编者:马培杰)







杨葵:

在参加的所有读书会中,这是唯一一次提前开始的,大部分的读书会都滞后5分钟、10分钟乃至半小时或临时取消,所以可见林聪,我管他叫老林,老林的书很受欢迎吧,而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闲杂”,平时赋闲在家,也不太好介绍,总之是个香港人,比较有闲,相对来说比较有钱,比一般人有钱一点,但是比富翁差得很远,所以他就有机会能够做这些很奇怪的事,比如去朝圣。
我们两人刚刚从欧洲回来,我们大陆的人认为,出门是一个特别受罪的事,我们需要组团、签证、审批等等才能出去,但人家香港身份的就特别容易,直接去了,并且在我们到预约时间该回来的时候,人家可以滞留在欧洲不归。我们在巴黎分手之后,他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搭飞机去了西班牙、天主教的一个朝圣路线,据说是徒步100公里。刚刚走完回来。他刚出了一本关于拉萨朝圣的书,又刚刚走完西班牙天主教的朝圣之旅,可见有绝对的发言权,自己也很兴奋。如果大家关注他微博的话,会发现他最近的微博上一直在讨论朝圣问题,所以今天我想我们就来聊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不光是这本书。我再啰嗦一下,老林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人,但是他老用一种“我不是文化人,你们才是文化人”的方式讽刺我们文化人,以至于包括刚才刚进门他就说“你看来了这么多读者,说都是冲着老葵来的”,我有绝对的自信相信这些人都是冲着老林来的。下边由老林跟你们说。

林聪:
我估计今天有些人是因为佛教的信仰来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藏传佛教信仰来的,不一定喜欢朝圣,有些人是为了了解朝圣这个话题来的,有些人可能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朝圣,但可能因为西藏这个话题,我觉得这在过去十年来一直都很热,有些人可能从人文旅游、深度旅游或小资旅游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用太严肃,我就随便说说,然后大家随便听听,我们多留点时间提问,我觉得可能更加满足各种类型的来宾。刚才杨老师说我是比较“古怪”的人,我说一说这个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包括这个书是怎么来的、我这个朝圣经历是怎么来的。我的年纪应该比大家都年长一点吧。

杨葵:
不要隐瞒年龄,老林1965年生人。

林聪:
对,你就比我小三岁,我跟杨老师年纪比较大了。我是80年代在国外读书,那时候我算有点宗教信仰。当时我已经是佛教徒,但是不算认识很深,就自己看看书那种。读大学时,我父亲生意失败,然后突然之间就没钱了,要把我叫回香港。当时我有一个师父,一个西藏喇嘛,恰巧住我隔壁,后来就投靠他了。那位喇嘛说“你过来这里,我也没钱,你就睡在走廊上” ,就是房门的走道上。有时候睡厨房,他吃什么我也吃什么,这样子度过最困难的那年。很自然的,我跟这个西藏喇嘛的关系用情同父子都不足以形容。
到了90年代,我就回香港了。他是国外的西藏人,他的那个藏区现在属于四川省阿坝州,他1993年立誓回去,我当时也回了香港,后来陪着他去,那时候他开始重建自己的寺院,后来因为他的签证不容易拿。而且,当时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在藏区有些政策没现在这么开放,所以他要建寺院,有很多事情。第一、他人到不了,第二、资金来往比较麻烦。我作为一个香港人简单得多,我不需要签证,结果是起了一个桥梁作用,我就背着现金去那个藏区建寺庙。主持人刚才所说的“20年100次入藏朝圣”不完全是事实,有很多次其实是因为建寺庙的事情,我去监督工程,不算是朝圣而去的。
后来改革开放,西藏宗教政策比较开放了,海外藏胞也可以回来了,我的师父就开始在国内走动,我就陪他回拉萨。他在1960年离开,1995年第一次回拉萨,老人家话也特别多,有很多感慨…以前是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样…那一次对我来讲,是我人生里面比较重要的经验。因为以前对朝圣没概念,我觉得它跟普通旅游没太大分别,只是你去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佛教寺院,你上柱香、点个灯,(我当时以为)这就是朝圣。我们知道汉族的朝圣文化没有藏族那么浓厚,藏族朝圣是整套的文化,就是你进拉萨城的时候,第一步要做什么,去宾馆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走哪一条路,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念什么,每一个规矩都很清楚。我们汉人其实没太多机会接触这些文化。我们虽然可以随时买机票去拉萨朝圣,可是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他们的原汁原味的朝圣文化。所以那一次挺开眼界的,那一次以后我就陪着他去五台山等地方,所以我就比较了解了西藏人朝圣这回事。我们一般理解的藏族人是说西藏话,实际上西藏有很多种不同方言,就像我们汉人有福建话、广东话等,但是我们汉人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就是普通话可以沟通,所以福建人来北京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四川的藏族去拉萨,实际上跟哑巴也没什么太大分别,两个西藏人之间是需要以普通话沟通的。如果有一些老人不能说普通话,他就无法沟通,结果越来越多我师父的朋友的朋友说“你去拉萨的时候带上我们”,实际上后来我是带着藏族朋友去,这样累积了很多经验。我自己的师父被称为“高僧”,反正他挺有名气的,他特别喜欢收集一些老典故,老传说,这就是我们说的“八卦”,然后恰巧我也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所以他说的时候,我是挺用心记下来,我陪了很多别的西藏喇嘛去,后来我也常常自己去。1997年香港回归,回归以前香港是要跟旅行团去的,必须配一个导游,行动不完全自由,但到2001年以后就开放了,买了机票就可以去,所以自从有了自由以后,每年我都会去,后来因为有了这个兴趣,就更加刻意收集这些老典故、老传说。有很多典故已经传了几百年或上千年,不论它本身是真的或假的,比如我们汉人说的嫦娥奔月已经没有人相信了,或者圣诞老人也没有人相信了,但是它们能存在这么久,一定有它的价值。现在的西藏典故,实际上别说汉人不知道,就是西藏年轻一辈有没怎么留意,我觉得特别可惜,所以我就一直收集这些。这七八年来,每年我会带一拨朋友去,或者有一部分朋友会找我,让我陪他们去,后来搜集的故事越来越多,我的朝圣经验是这样累积来的。到二三年前,有朋友说“你累积了这么多故事,可以写一本书”,我觉得这是好事,我对这些典故特别有兴趣,我也看了很多英文的关于西藏的旅游介绍,里面分的很细,有关于背包客的书,有朝圣西藏的书,有普通旅游的书。我觉得去西藏的有三种人,一种是普通游客;第二类是背包客,有点小资,读过点书,就是人文旅游的那种;第三种是朝圣,就是宗教上的。针对第二、三种,我觉得市面上没有太多书,这个书当时写的时候是为信仰而写。我觉得有很多寺庙的细节对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来讲,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西藏文化,我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的。

发表于 2011-12-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1-12-4 23:42
编者按:

本期凤凰网读书会邀请到祈竹活佛弟子林聪与作家杨葵。

65年。。。老林叔叔好@( ̄- ̄)@  多有不敬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说一说朝圣。朝圣对我们汉人来讲,哪怕是对佛教徒来讲很陌生。刚才杨老师提过,我刚刚从西班牙走了一个西班牙朝圣的路线,实际上不是西班牙,而是从几条路走的,是从法国、葡萄牙、英国走往西班牙的。什么叫朝圣文化?比如我们坐火车去五台山是朝圣,但是却不一定有朝圣文化。朝圣有整套的文化,我带了一些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去西班牙,你怎么去?比如你要朝圣,它有一定的定义,这就是朝圣文化,比如你必须徒步走路,如果你去西班牙必须走这一条路,这条路叫Camino,你走这条路,起码最低限度是100公里,必须是徒步,必须自己背着自己的行李,这是它文化的一部分。路上有很多旅馆是专门给朝圣客的,这是你的第一站。你刚才说有很多条路通过去,你在每一条路的起点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罗马天主教的教堂都可以向他申请一个通行证,叫朝圣者护照,通行证上面画了地图,然后有一些朝圣的心态和行为规范,它有一格一格的空格,等一等我给大家看一看。你在路上走的时候,每经过一个地方,你就凭这个通行证,如果从第二站开始算的话,就会有上一站旅社的盖章,他确定你真是来朝圣的,不是普通游客,他就让你住,特别便宜,是非谋利的。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餐桌上有一个小盒子,你爱投多少钱就投多少钱,我没见过超过5欧元的,大概是3040块钱人民币,我觉得很便宜。当然不是一人一个房间,可能很多人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就像医院,气氛特别浓,然后你一直走,走到最后。我刚回来,是上个星期才回来的,11月已经开始没人去了,因为冬天那边特别冷,我想是没人去的定义可能就是两三个人,结果我发现同时在路上的应该不只1万人,到夏天的时候就更加不止了。他们说去年突破了20万,可能从明年开始,每年会有50万人。在那里,你可以买那种用当地木头做的杖,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一定会挂一个这样的贝壳(展示贝壳),路上的人经过,他看到你的时候会以另外一种态度来对待,你的标志就是带一个这样的东西。路上有差不多1000公里,我走的只是100公里,由于1000年来都有这么多人在走,路上有一些农庄的狗从一出生就已经是这样子,如果有狗不太像很善良的,你不用打它,你把这个东西亮出来,这个狗是知道的,就是它从小是训练的,狗很凶,可能怕你侵略了它的领土,它看到这个标志,便知道拿这个标志的人不会侵略我的领土,他只是在这边路过,不停留。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顺便说一说为什么他们用这个标志呢?贝壳的纹理、脉络,它象征着不同的路,但是向着同一个终点。
朝圣文化不只是西班牙有,日本也有很多。客观地说,西藏朝圣没日本或西班牙那么多规矩,但它的历史也差不多有1000年,一整套很系统的体系。我觉得对汉人来讲,如果有机会接触一下(朝圣文化),对个人来讲是带来很大改变的人生经验。对于朝圣这件事,大家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反正我的看法是这样:哪怕你把它的宗教元素从朝圣理念中摘出来我说的是比较认真的朝圣。现在的年轻人没怎么受过苦,我跟杨老师那个年代可能或多或少受过一点苦。虽然朝圣的路也不是那么苦,但是每天背着行李走几十公里对很多人来讲,也算是一种培训和修行吧。我这里说的修行,不一定从宗教的意义来理解,可以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在路上你是没办法的,很多事情你都必须面对。你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路上有些人对你特别好,有些人是混蛋。你要去找地方住,有时候会找不到地方住,很多人都是朝圣的,你就得想办法,一般人就拿贝壳去敲门,包括敲警察局。我认识一个人,是这次在路上碰到的,他去年最热闹的时候去过,到一个小镇上后发现没地方住,他拿贝壳去敲警察局的门,警察局说我们也没办法,但是因为这里朝圣气氛很浓厚,警察他们觉得有责任,不能让他睡在街上,就把他送进拘留所。他在里面睡了一个晚上,觉得特别有意思。有时候对方会领你到教堂的一角,就给你一个睡觉的地方。所以你要独立面对很多东西。我觉得朝圣是跟人生很有关系的,我在收拾行李时,要带什么、放下什么,都必须考虑。人生里的选择,其实也是一样。我觉得对于年轻人而言,朝圣特别有意义,不论是因为宗教或是非宗教,所以我特别喜欢,不仅限于藏传佛教、天主教的朝圣。
拉萨旅游业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每年有很多游客去,一般讲,游客越多,从旅游业中得到的钱越多,它的旅游应该就会做得越细、配套设施越好,但拉萨是一个很奇怪的反面例子。每年去拉萨或西藏的游客绝对不少,花的钱也不少,可是它的旅游确实做的不怎么样。我猜在场的人大部分都对西藏旅游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就说一说这一点。如果你跟旅行团去西藏,实际上你不用想要看到真正的西藏文化,不要有错误的期望值,以为你会理解藏族文化。它的确很奇怪,比如你跟团去,它一定是配一个汉族导游,配汉族导游没有什么关系,我并不是歧视,但是譬如说,你去上海旅游,它配一个导游给你,正常情况下那导游会是一个当地人,他会说上海话,他应该会了解上海的历史,不然他怎么当导游呢?可是如果你去西藏,100次里,有99次碰到的导游都是汉族人,他不懂说当地话,他不是当地人,他对西藏文化或佛教文化一窃不通。所以,实际上你真的没办法看到什么。譬如说去大昭寺一趟。不要说你是佛教徒,只要你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一定兴趣,我基本上可以讲两天不重复,每一件东西都有来历,我觉得不知道那些东西的背后典故很可惜,可是导游都不知道。我遇过很多导游,都挺让人绝望的。一,他不懂;二,有些东西不论他懂不懂,他刻意歪曲一些东西,把西藏神秘化、妖魔化。如果对西藏想做深度旅游或朝圣,实际上只能靠自己搜集资料。当然你如果认识一个当地的藏族朋友更好。
在这本书中,我纯粹以人文、朝圣旅游角度来讲,比如哪种大街小巷,里面有很多小庙是汉人不知道,导游也不知道的,但是特别有意思,有很多宗教仪式你可以去参加,不一定是作为佛教徒去参加。每天早上,几千个西藏老妈妈绕着拉萨走一圈,然后在比如布达拉宫门口,他们会顶礼,到药王山,他们也会在那边顶礼,然后一边走一边念经,你可以跟他们一起走,暂且不从朝圣角度,纯粹从小资角度讲,这也是人生里挺宝贵的一个经验,但是导游不会带你去体验,所以你要去西藏,只能靠自己收集资料、找朋友问。
刚才有人问一个人去拉萨危险不?我觉得其实以深度人文旅游的角度或朝圣的角度来讲的话,一个人去更好。至于危险不危险,我觉得传媒很多时候把西藏神秘化了,譬如我书的封面就用了入藏进藏这些名词,让人觉得这是很恐怖的地方,其实去拉萨就是买张机票的事情。它是一个很现代的城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蛮荒之地,一点都不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葵:
就等于从这去一趟西单?

林聪:
对,差不多,可能远一点吧,但是一点都不危险。一般在拉萨,你觉得特别好笑的是会看到穿一整套登山服的人们,拿着登山杖,你觉得很好奇,是不是去登珠穆朗玛峰啊?不是,他们只是游拉萨而已。我觉得很多人对西藏有一个错误的见解。包括远一点的地方,比如墨脱,我个人没去过那,但我有很多朋友去过。传媒会写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然后路上有蚂蟥,好像你去一趟回来就是英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虽然我个人没去过墨脱,我可以告诉你,墨脱可以买或者租到最新的DVD。另外,我有个朋友去过一趟墨脱,去的时候也是全身装备,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然后跟朋友都先吃过一轮饭,大家会说你要活着回来啊!,然后去那边就看到有两个穿高跟鞋的女孩,然后他说你们来干什么?,他还训了那两个女孩一顿你们来要做准备,不能随便进去,有生命危险!,女孩答也没那么危险,我们没多久前从那边刚出来后来说了半天,那两个人其实是在那里当小姐的,你说能有多危险?所以实际上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神秘。大家对西藏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提问的时候再说一说。老葵有什么补充?

杨葵:
我没有。

读者:
两位老师,我是今天早晨刚从香港过来,现在就跑到这边来听讲座,我想问一下林老师,您知不知道今年很流行《转山》,原来是一本书,后来改拍成电影,您知道吗?您是怎么看像《转山》的作者的朝圣方式呢?

林聪:
电影还没看,但是书我看了,还挺喜欢的。我觉得朝圣的意义有两种,宗教元素只是其中一种,我一直觉得如果你是信佛的,去印度佛陀出身的地方,是应该必须去的;而作为藏传佛教徒,你起码得去一趟拉萨,一辈子至少一次。朝圣是一种穿越,你去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现代的东西,但是你在心里看到的是现代城市包装背后的那个圣地,比如你去拉萨是希望看到1000年前的拉萨。虽然隔着时间,起码空间是相同的。你是希望培养宗教的感性的部分,比如这个我敬仰的一个对象、我的祖师,他当时在这里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最后死在哪里。我自己是佛教徒,所以朝圣对我来讲有一套宗教定义在里面。可是同时我也认为把宗教元素从中提取出来,剩下的东西仍然很有价值。我记得书上是骑自行车去的,这实际上跟徒步的性质有点接近。刚才提到日本,我跟杨老师明年想去日本走一条1000年的路。这条路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也是要有一个登山杖的,但是他要用传统的日本登山杖,登山杖上写着四个字“同行二人”,就是说两个人同行。它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一个人,有个叫空海大师的日本人,唐朝时来中国学佛教,然后把佛教传回日本,实际上他也发明了日文,你跟他隔了1000年,但你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是他跟你同时在走这条路,你跟他没有分开,所以我觉得朝圣是宗教的一部分,这在某种意义上有点像穿越吧,可是,同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个人的修炼,对人生观会带来很大的改变,所以我回答刚才的问题,他那种也叫朝圣,起码我刚才说的朝圣里的后面那一个元素,他是能达到的,我觉得这挺有意义的。包括我在西班牙也看有些学术文章,去访问那些朝圣的人,现在有60%的人在走这条路,他们都不是为了宗教。我在路上碰到很多韩国人、日本人,他们都没有宗教信仰,只是为了人生经历,这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一种修行、一种个人内心的升华。一个人在路上会自然地思考到人生是怎么回事、我的方向是什么等等,从那个角度讲,《转山》的作者,他的这种是一种“朝圣”。

读者:
你好老师,我想请问一下,您刚才说市面上没有很多写到进藏的书,但是我感觉有挺多书的,像《藏地密码》,包括青年旅社里有很多的书,我从一个读者角度来讲,我还没读过您的书,也想买你的书,你觉得你的书和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的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者我作为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特别的启示啊?

林聪:
《藏地密码》不是一个小说吗?

读者:
是。

林聪:
好像是吧,它不是讲进藏的。别的讲去西藏旅游的书很多,每一本我都会买,我都看。我不能说我的书比它们好,但是实际上每本书做的事情不一样,我也不是刻意设计给朝圣的人去看,实际上我是从佛教徒的角度把我知道的典故全部写出来而已。如果你要欣赏文学的话就别买这本书了,我的文字能力不太高,这是一本工具书。而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我不敢说我的书最好,但是市面上没有别的书,只有这本书。

杨葵:
你说的那几本书我都看过,《藏地密码》、《藏地牛皮书》等。《藏地密码》是小说,更偏向于文化类。《藏地牛皮书》和它有一点像,曾经卖的很好,是因为它的设计,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所谓图文混排之气。至于其他关于西藏的文化类书,林老师刚才说他文笔不好,但是错了,因为我觉得他说话太不注意,这个书的文笔特别特别好,因为是我编辑的,所以我保证没有别的书能比得上。(现场大笑)

读者:
两位老师好,刚刚您一直说通过去拉萨也好,或者欧洲的朝圣也好,对您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产生了一些影响,能不能具体地跟我们分享一下?

林聪:
我不说宗教那一部分吧,纯粹说非宗教部分。西班牙这条路,我走的是一千多公里的路,先不说它对人生观有什么改变,我反过来问在座的年轻人一个问题“你做过这种事吗”,我觉得这是人生挺难得的经验,每天你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是你以前没有遭遇过的。平时我们可以找父母解决,找兄弟朋友,上网问,你在路上什么都没有。比如你要应付五个星期徒步,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这是你在北京作为一个年轻人不会遭遇到的。我去过最大的旅社是一个房间120张床,你会遇到很多人想要占你的床,下格床较受欢迎,大家走得太累了,还要爬上去,爬上第三格就特别讨厌,所以大家都抢下面的位。或者你计划走到那个村,结果发现已经晚了,你要怎么办呢?天黑了是不能走的,我听过有人天黑走,就是死了的那个人。譬如你得心里盘算好一小时里能不能到呢?还是我在镇上随便找个什么火车站睡好呢?包括你所有现金得带在身上,要保护好那个钱,那个钱怎么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培训。

读者:
林老师,我想问一下,您每一次修行是对既定信仰的一种圆满的过程,还是说在这个过程之中,您的信仰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果有变化的话,能不能分享一下您信仰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谢谢。

林聪:
我觉得还是以朝圣这个话题来说,我比较深刻的经验应该是第一次,第一次去拉萨,我完全没想到朝圣是这么一回事,我估计在场一般是对佛教有兴趣或者是有信仰的人或者起码不是太反感的人,我们可能会理性看待一些佛教书,我们看的是文字,佛教的道理是这样,实际上对宗教的感性部分,我们没怎么接触。我举一个例子吧,在藏传里有不同的门派,但是我这一派叫格鲁派,格鲁派有一个宗喀巴祖师,是六百年前的一个人,我去拉萨以前看了很多年他的著作,可是他就只是一个名字,就是宗喀巴祖师。宗喀巴祖师、释迦牟尼、杨葵,对我来讲没什么分别,他们说的东西有点道理,可是杨葵老师说的也有点道理。这是一种很陌生的概念。但是经过朝圣,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突然你跟他之间有了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有点像寻根的感觉。就像一个华侨在美国唐人街住一辈子,你父母跟你说你是个中国人,你觉得你是个美国人,第一次回国以后你可能就突然开窍了,就是那种感觉。“对!我的根就在这里!这是我的一部分!”,我第一次去拉萨就有很强烈的这样的感觉,从此我再学习佛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态。我因为那一次,从此对朝圣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后来延伸到研究一些佛教和别的宗教,后来我觉得朝圣是人类历史上挺重要的一个行为,中国人好像对这个没什么研究,日本人、欧洲人对这个都很有研究。

读者:
刚才老师提过朝圣中的叩长头,我们在一些电视媒体上看到的藏人会一步一跪嘛,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长叩头,他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去做的呢?他叩长头的距离有多远?

林聪:
挺难详细说的,我不一定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心态是怎么样,但是我只能说他理想的状态是什么。他不只是叩长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大乘佛教徒不只是叩长头,哪怕点一个灯、供一根香,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指一切人,而包括一条虫、一只狗、一只苍蝇…希望它们都能得到快乐、离开痛苦。他们是为了这个目的来进行这件事情。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也会夹杂一点个人的元素,顺便在祈祷大家离苦得乐的时候,祈祷自己健康、发财肯定是有的。
至于距离,每个人不一样,有很多人从青海就一步一拜而去。一步一拜是什么呢?我没多高,大概像这个沙发这么宽,实际上他拜下去,手是碰到这里,他下一步是从这里开始,站在这里再拜下一步,比如他从西宁起步到大昭寺的佛像面前,实际上他是用他的身体量过一条直线。前两天我听一个朋友说,他有朋友从青海一步一拜,拜到印度中部佛陀成道的地方,我不知道拜了多久,但那肯定是几年的事情了。当然不一定都是这样,有很多人是去了拉萨,然后一步一拜围绕大昭寺八廓街拜,我每次去一旦有时间,我也会拜一个圈,有些人是围绕拉萨市拜一圈,大概要七天,拜多远的距离因人而异吧。

读者: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想到一个词“香巴拉”,我想问在您朝圣的旅途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香巴拉,那么它是具体的一个地方呢,还是你想象中和心灵中的一个地方?谢谢。

林聪:
香巴拉从某个角度来讲…我想你的意思可能是指心灵中的一个净土的概念、心灵中一个归属的概念,理论上来讲…可以这样回答吧,哪怕我第一次朝圣以前,因为我信仰的原因,这个东西我个人来说我已经找到了,只是说你经过朝圣能让自己的心跟这样理想的归宿更贴近吧,修行可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了,不是那么神的一回事,是把你跟你理想中的目标拉得越来越近,那我觉得朝圣是其中一个手段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
林老师您好,您二十多年进西藏一百多次,我想问一下,您还记得您第一次朝圣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吗?可以分享一下好玩的事情。第二个问题是,去西藏坐火车好还是坐飞机好?

林聪:
我先回答后面的问题,第一我没坐过火车,我都坐飞机去,所以不好说,但是如果你是从高原反应的角度来讲呢,很多人认为坐火车去会没这么严重的高原反应,我不太相信。我听说火车里是有供氧的设备,所以火车到站的时候开门之前那一刹还是跟北京的气压一样,其实跟坐飞机、飞机舱打开门没什么分别,它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前几年看过一个统计数据,很多人去都有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我估计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些人自己都不察觉,实际上用科学仪器的衡量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有高原反应和死了是彻底两回事,我估计不会比你在广州过马路危险吧,因为我还是有点经验,我带过很多人去。97年我带过170个人去,年龄最小的好像是6岁,最老的好像是70多岁,所以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国家的人,2000年,我带了110个人,我发现其实它不怎么危险。你一般说到很危险的,有几个可能性,第一是在拉萨以外,拉萨其实没你想象中那么高,也不那么冷。
我第一次去藏区是94年左右吧,不是去拉萨,是去四川的一个地方,那里都是西藏人,只是属于四川,那不算是一个朝圣的经历,但是对我来讲还是挺震撼的。平时不论我们对西藏还是对佛教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通过看电视等途径感受的,跟现实去是两回事。西藏是个比较特别的旅游地方,你去西藏后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听觉,你在八廓街上逛,会听到很多老妈妈都在念经;比如嗅觉,你去寺庙就能闻到酥油味,不论你喜欢是不喜欢,你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都会跟别的城市不同。我跟杨老师去过欧洲几个城市,我们发现,有一定历史的城市都有一个共通点,它会有一个老城区,一个新城区,老城区永远是宗教建筑在中央,然后整个老城区围绕着它慢慢发展出来。比如你去中国别的城市,可能看到一个古建筑物,但是你去拉萨古城区,你走在八廓街上,比如你的脑袋影像是一个电脑的话,你把电线杆去掉的话,我估计在1000年前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大变化,人就好像回到了中世纪,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经验,有点像科幻小说的味道。

读者:
林老师,我有三个小问题,第一,西藏转经轮,逆时针和顺时针有没有什么讲究吗?第二,现在您的生活方式大家非常羡慕,而且您有这个经济条件,但是我想问的是您年轻时或经济条件不很充足时是怎么平衡经济条件、家庭责任和您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的呢?第三,从表面上看,您说的朝圣相当于一种徒步旅行,现在国外有很多条这样的线路,北京也有好多,比如平谷、房山等,如果把它加入一定的宗教色彩,能不能跟国外的相媲美?

林聪:
第一个问题,转经轮容易解答,一般是顺时针,这是佛教的做法,如果你去阿坝州,阿坝州里有几个地方盛行本教,本教是佛教传进西藏以前的本土宗教,他们是逆时针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一个愿意为理想付出的人。95年,我当时在香港有个挺好的工作,当时,我师父要建寺庙,我觉得我有义务帮他,就辞职了,很多人会把它形容为牺牲,但我个人不觉得是牺牲,我觉得这个事情更重要,当时我还单身,所以不存在平衡不平衡的问题。结婚后,我可能运气比较好,我老婆不怎么管我这些事情,有钱给她她也收,有时候几个月没钱给家,我不提,她也不问。为什么我鼓励你们大家趁这个年纪做一次类似西班牙、日本的徒步旅行,我觉得挺值得。因为你结了婚就会有一定的顾虑,我为什么这次去西班牙,而不是前几年?我女儿现在十岁了,比较稳定一点。我建议你们最好结婚以前,把一些你觉得以后比较难做的事情赶紧做了,对以后的做人处事有很大的帮助。从享受来讲,这也是一个很美妙的人生经验,虽然有一定肉体上的痛苦,但是很珍贵。说实话,徒步旅行也不是你想象中花这么多钱,有省钱的方法,我记得有个广州的女人到拉萨只用了几十块钱。省钱有省钱的玩法,比如这次去西班牙,如果不算机票的话,每天大概可以控制在两百块以下,实际上,我每天一百多、两百,也不是特别省,我每天吃三顿,看到什么就点什么,没有考虑价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每天花了两百块,如果你还要考虑价钱,估计每天一百多吧。
你问的第三个问题,我特别喜欢,刚才我提到日本和西班牙,为何老提这两个地方呢?日本和西班牙这两条固定的路线,它的朝圣气氛和文化很浓。很多东西不是短期内可以人为做出来的。比如日本那条路,你穿白衣服走这条路,象征着你已经死过一次了,另外象征着你有心理准备死在路上,然后刚才说到手杖,如果在古代,有人穿白衣服死在路上,他们就知道他是朝圣者,就会把他葬了,这个手杖就成为无名墓的墓碑。对于朝圣,我们中国人好像没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在很多民族里是很重要的一点,从一个小孩或少年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中间需要一个过程,就是自我完善或者自我修炼。很多民族,比如日本有个地方叫四国,结婚以前必须走一圈,不论你是为了信仰还是别的什么,都会做这件事。欧洲现在很多人年轻人要走一趟Camino,是他个人心灵成长或者思想成熟的经历,他认为他需要这个东西。我们汉人有成人礼,而印度安人,澳洲人等在成人礼前必须有一个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去荒野里走,不知道多久,当你觉得学习完了就回来,它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在中国没这个东西,你要虚构一个东西出来,这不很实在。

杨葵:
我给你解答一下,我去过好多南方沿海一些省份的乡镇企业,那些企业盖的厂房大门跟天安门一模一样,然后门口也有一个升旗的旗杆。每天都升旗,也有人穿着保安制服挥旗,但是你看那儿没有人看升旗,都到天安门广场来看,所以这包含好多历史的东西,比如它原来就是这样,现在虚构出一个,肯定不行。还有谁需要提问?

读者:
林老师,你好,佛教中有一句偈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这本书叫《一步一如来》,我想问您,这个书名是怎么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我本人不是佛教徒,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我了解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识,基督教和佛教有一些不同,基督教认为,人死了之后,一个是上天堂,一个是下地狱,而佛教认为有因果循环。基督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位神,就是基督耶稣,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的佛,也包容其他宗教和一些教派,还有,你怎么看佛教会包容其他宗教的现象?谢谢。

林聪: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我其实没想得那么复杂,我只是希望名字好听,所以这就回答完了。实际上本来有个副标题,想叫《拉萨朝圣手册》或是《拉萨朝圣指南》,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好像有关部门不太喜欢“朝圣”这个字吧,但是《一步一如来》的名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比较顺口。后来杨澜出了一本书叫《一问一世界》,我挺想寄一本书给她的。
第二个问题不好回答,确实佛教的包容性比较高,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有一部分是跟它的教义有关,但是有一部分是社会现象吧。我以前不是佛教徒,其实我是正式洗礼成为罗马天主教教徒的,而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里面有很多宗派,不是都那么排外吧,应该说,罗马天主教在历史上干过很多混蛋的事,但是排他性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强,当然,它不允许你又信佛,又信天主教。我前几年知道的罗马天主教,中国人的文化里面有拜祖先,而罗马天主教本来对这个事情定性说不行,如果你拜祖先,就不能当我们的教徒,但是好像前几年改了,它有一个新的官方口径,说把它判断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就是定性为祭祖纪念性质,不算是一个宗教活动,因此跟我们的教义不冲突,你可以同时做。所以,不一定是所有的宗教都那么排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7:01 , Processed in 0.03711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