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http://www.b-i-a.net/iblphk/books/book8_5_gb.html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寻找及依止上师
...
师长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压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麽样,压出来的也就是同样的。错误地依止了没具资格的老师,是最可怕的。现今的末法时代,像这类的「老师」多的是,大家必须小心抉择。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资格的老师外,依止了不胜任的老师也不太好。甚麽是「不胜任的老师」呢?譬如说,你的师长通晓小乘部教法,但不通达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这样的话,你或许能成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师,但这仍然可说是有一点儿可惜了。又或者说,师长具备传承条件,但他说法不善巧,也会令学法有障碍。故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寻得一位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爲甚麽我们要依止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前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向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向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熟知全程的向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显、密全道的明师了。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依《现观庄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应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
以大乘显部最上等明师的资格来说,可分为「明师十德」:
1. 持戒清净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没能调伏好,如何能教导别人呢?所以一个好师长必须有好的戒德。这一点,主要是说「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上等的明师,必须具备「定」。
3. 具足慧学
这是指上等的明师不单要有戒及定,还要具备彻底消除我执的「慧」。
4. 德行起码比自己高
选择师长而依止,当然要找比我们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则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们必须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师。
5. 修持精进勇猛
这里所说的「精进」,当然是指对修行善业方面的积极不懈,而非指对不良恶业的沈迷。一位好的师长,必定要自己精进勇猛、毫不懒散,否则弟子便不易学好。
6. 学问丰富
一位明师,必须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律及论三藏传承,而非单只有一两个法门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包括教法及证法传承二者。在现今末法,有不少骗子胡说八道,明明没有传承,却说佛陀梦中传法等等,欲寻师者必须小心观察抉择。
7. 通达真实
这是指通达中观应成见。现在大家未知道甚麽是中观应成见,所以不易明白这点。
8. 说法善巧及表达清晰
有些老师虽然自己通达教证,但却表达不清,又或不善于观察弟子而应机对症下药,以致授受过程不能达到最顺畅的程度。一位好师长,必须是说法善巧的。
9. 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个人具备前述八种功德但没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师长,必须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愿弟子能学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摄受徒衆。
10. 对徒教学不生疲厌心
上等的明师已断了自利的心,所以他们完全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业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会以十分欢喜的心去教导。这样的师长才是一位好师长。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在现今末法时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项明德的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到底难求,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堪作依止了。甚麽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如果我们归?#123;佛陀所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长。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便一窝蜂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完全肯定他具备了经、续所述师资时,方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像汉地拜师的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
观察审查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是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依止了,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它老师学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完全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它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其中一位老师。其它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
...
---------
祈竹仁波切的开示清晰明了.
个人认为, 对于初学的我们来说 "1. 持戒清净" 和 "9. 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是观测的最为重要的基点. 因为若没有"1. 持戒清净", 那么应了一句话"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没有"9. 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那么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而且对于初学的我们来说, 我们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五戒十善, 我们多多少少知道如何去判断. 不为名利, 我们也多多少少知道如何去判断.
个人认为, 有时候"伪善知识"本人伪装得比较厉害, 观察他/她本人, 短时间内很难能看出问题, 这时候可以拿"1. 持戒清净"和"不为名利"来观察他/她的身边的亲近弟子. 如果他/她的身边的亲近弟子, 特别是资格老的亲近弟子, 有比较明显问题的, 就不要急于拜师了, 应给自己更多时间来继续观察.
个人认为, 找到了第一个好师父后, 第二, 第三个就比较轻松了, 拜第二, 第三个师父前, 可以征求第一个师父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