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53|回复: 39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中的这段文字应该怎么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释难》说:</P><P>浅显说之,遍计执有法,汝应说名相无自性,以汝唯由假名安立为有,非由自相安立为有故.此说遍计执,由假名安立者,是依增益自性差别之遍计执而说.非说凡是遍计所执,皆是假名安立为有.以有众多遍计所执,非为假名所能安立故.如声常空,蕴无我等.仅说声是常空,诸蕴无我,不能安立故.然彼亦是无自性,以是分别所安立故.又遍计所执无自相之义,说是唯由假名安立.故有无自相,即是观待不观待假名安立耳.亦非凡由假名安立一切皆有,如虚空华,人法二我,虽亦唯有假名安立,而非有故.<BR><BR>我理解上的困难:</P><P>1、【此说遍计执,由假名安立者,是依增益自性差别之遍计执而说.非说凡是遍计所执,皆是假名安立为有】,我学过的唯识理论好像都是认为遍计执都是增益自性差别的,都是由假名安立的,如成唯识论说的:“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果说不是由假名安立,而是由后文所说的【然彼亦是无自性,以是分别所安立故.】.,这个分别安立和假名安立有不同么?</P><P>2、【以有众多遍计所执,非为假名所能安立故.】,我感觉遍计所执好像都是假名所安立的,遍计所执种类虽多,但不由假名安立,岂非由自相安立?如是则有违『相无自性』之义。遍计所执的种类在摄大乘论有两种(自性、差别)和四种之别,显扬圣教论有六种之别,但是实质上我觉得也都是假名安立的,都是增益自性差别的。附录如下:<BR><BR>印顺导师的《摄论讲记》解释说: <BR><BR>遍计所执性也有二类:(一)「自性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诸法一一的自性,如色声等。(二)「差别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色声诸法的差别不同的义用,像色等的无常义,苦义,空义等。自性遍计,执诸法的自相;差别遍计,执诸法的共相。由遍计诸法的自性及差别,所以有两种遍计所执自性。<BR><BR>遍计性的品类<BR><BR>上面虽说有两种的差别,若再加分析,尚有四种五种等不同。先说明四种的遍计:<BR>(一)「自性遍计」,<BR>(二)「差别遍计」,这与前所说的一样,毋须再释。<BR>(三)「有觉遍计」,即「善名言」者的遍计。<BR>(四)「无觉遍计」,即「不善名言」者的遍计。<BR>如成年人能用言语表达所认识的,叫善名言的有觉遍计;如婴儿的咿呀,及牛羊等不能以言语传达它的意境,叫不善名言的无觉遍计。这两种都是从名言熏习种子现起名言的相,不过一个能起表义名言,一个不能起表义名言罢了。还可以这样分别:凡是遍计心上似义显现,只能直取它的义相,不能寻思构画,就是无觉的不善名言;如能安立名想,寻思构画,就是有觉的善名言。大乘庄严经论说:『意言与习光,名义互光起,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遍计)相』,也就说到这二种遍计。 <BR><BR>《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成年人能用言语表达所认识的,叫做善名言的觉悟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婴儿的咿呀,及牛羊等不能以言语傅达它的意境,叫不善名言的随眠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就是前说的贪爱加行等的五种);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者。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中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大正藏》卷三十一,五五八上) </P><P>另见:<BR><A href="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id=702">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id=702</A><BR><BR>呵呵,各位师兄,帮忙看看释难这段文字应该怎么理解?</P>
发表于 2004-12-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P>浅显说之,遍计执有法,汝应说名相无自性,以汝唯由假名安立为有,非由自相安立为有故.</P><P>比如苹果,因为有苹果的相(形状),我执为有,其实是假名安立,并非有苹果的自相安立为有。名相无自性故。</P><P>此说遍计执,由假名安立者,是依增益自性差别之遍计执而说.非说凡是遍计所执,皆是假名安立为有.</P><P>自性差别,苹果和梨子不同。</P><P>以有众多遍计所执,非为假名所能安立故.如声常空,蕴无我等.仅说声是常空,诸蕴无我,不能安立故.然彼亦是无自性,以是分别所安立故.</P><P>苹果和梨自性不同,而声常空,蕴无我这样的观点,不能在自相有所区别,只是思维分别。</P><P>&nbsp; 《唯识三十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一) </P><P class=mtext>  “遍”有种种的意思,如意识,有思惟、考察的种种行相如是周遍的生起计执,名为遍计。如眼识见各式各样的物相,耳识听各式各样的声音……身识接触各式各样的体相,都全有遍计的作用。因遍缘一切境界,这个遍计心的品类众多,不一,所以说为“彼彼”。“种种物”指的是普遍被计较执著的境界。指的就是被我们妄执实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个遍计所执的自性本无自体,但当虚妄分别心,妄执这个无体之物时,当下也会有一些境界现前。如我们看戏时,明知剧中人物和情节是虚构不实,也常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况,随著剧情的“悲欢离合”而情绪起伏不定。尤其是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境遇时,不自觉地会为共坎坷的命运,病弱的身体一掬同情之泪。其实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待戏终人散,什么王公将相、美女、英雄一切都不存在。而当我们为剧中人流泪、伤心、生气时的心境就是一种遍计所执性。 </P><br>[此帖子已被 业余选手 在 2004-12-6 17:52:54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情可嘉
 楼主| 发表于 2004-12-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P>  《宗义宝鬘》P81</P><P>  凡于胜义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质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的定义。它分二类:1、假立名言遍计所执&nbsp; 与2、不得义相遍计所执。(即毫无内容、不能定义、根本不存在、纯粹由内心虚构而生的法)。前者如所知,后者如(人、法)二种我。</P><P>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P286</P><P>  丑三、三自性的假实观<BR>  如是,此许三自性的定义为:实义不可得而有虚妄显现,名遍计所执;显现依因缘生,名依他起;清净无分别智所缘,名圆成实。于中,三自性皆各有其二种。一、遍计所执之二为:假立名言遍计所执,如本来无我,而以为有我;不得性相遍计所执,如我。二、依他起之二为:清净依他,如圣者的后得智所显和佛功德所显;不净依他,如有漏诸蕴。三、圆成实之二为:境不变异圆成和心不颠倒圆成,前者是无为,后者是有为。<BR>  [讲释]<BR>  这里把三自性分成如斯之两类,自惭寡闻,未能查出其典据来源,《摄论》、《中边》、《显扬》等论,于此三性,虽皆曾经论其差别,但都不全同于此,所以只好随顺此处之意作解了。<BR>  二种遍计中之“假立名言遍计”,是定义中的“实义不可得”义。所举“如本来无我,以为有我”的例子,“以为”一语,即名言觉,也是执着心。“有我”一语,是指已经赋予名言的想境。合上所说,即是依名言执想境为实有之意。可是,依名言假立为有的东西,是本来无有的。如《三十释》说:“言施设(即假立)者,谓于彼处施设所无为有……此等即是遍计(执)性。”所以假名遍计执,所执唯是假名义,没有实义。此处但作如是许。<BR>  其次,“不得性相遍计”者:所谓“性相”乃是用觉心、对境、名言这三法作内容的。遍计所执于这三法,都是假名施设,没有实用,故用“我”这一概念为例以喻之。我这东西,无论从那一方面去寻求,都是找不到的,真个是空有其名和空有觉想而已,一点内容都没有,定义说是“虚妄显现”正是如此。</P><P>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P167</P><P>  对于此道理,传说诸论师做了种种分合,而若按照藏地有名的说法,是遍计所执虽无实境,但能以分别来寻思,如我见和和实有是缺少性相的遍计所执。于分别现起的诸概念和无分别根识如能所二现,是差别遍计所执,即有两种。</P><P>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P><P>  若遍计所执是相无自性,云何遍计执性耶。答,遍计所执,总有多种如虚空,共相等,皆是遍计所执性,然此处主要者,只明增益自性差别之遍计所执。解深密经云,[若于分别所行]等。今于经文依字略释,行相依他起有法具二差别,谓是二取分别所行境界,及是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执相所依处故。此处所说遍计所执为如于依他起行相色蕴之上,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此即增益自性之遍计所执,假名安立为色蕴生,色蕴灭等,此即增益差别之遍计所执,彼等即是遍计所执相故。初一量式,明遍计所依事依他起相。第二量式,明于依他起上增益自性差别之理。故唯由分别假立及于错乱觉前显现为有,是为遍计执之相。此分二种,一异门遍计执,如说色等,是自性差别名言之所依。二断相遍计执,如说色等,于自性差别名言之所依,为有自相。</P><P><BR>&nbsp;</P>
发表于 2004-12-1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看不懂,你是反驳我吗?</P><P>高手都去哪了,怎么不发帖啊</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00>遍计所执案唯识的说法,是凡夫由虚妄分别、周遍计度依他起性之法,妄执为有实我实法。其所执之实我实法之自性与差别,总名为遍计所执性。这里说的案传统的说法是分为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而能遍计是意识活动,所遍计是依他起,但是凡夫不会认识到这个所遍计是依他起,而是错误的认识为实我实法,这个错误的认识结果应被称为是遍计所执,那么这个能导致错误认识结果的认识能力本身是不是也应该断除呢?我总觉得他是属于杂染依他起的范畴,而不是遍计所执。 </FONT><P>如果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遍计所执』,我觉得这要加个字才好,应是『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都是遍计所执』,见闻觉知本身是不是属于应该破除的范围,还是属于应该去染还净的范围,这是一个需要分别的地方吧。</P>
发表于 2004-12-12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P>两种观法。</P><P>直接从第一义上起观,见闻觉知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本身”可言,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该断除或者去染还净。</P><P>若从俗谛上来观,见闻觉知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区别于所遍计,在认识上还是只能以所遍计的形式而被认识。这就像一束光,当你的目光和这束光平行,你是看不到这束光的,你只有通过光的反射才能认识到它。而人的意识就像光一样,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个整体,其实是刹那生灭的波动。当您试着去观察您的能观察的时候,他已经消失了,您所观察到的只是那个反射的回忆(即相对于刚才所观的一种概念上有一个能观的回忆),究其实质还是一种遍计所执,所以是应该断除的。但这只是依俗谛而言的,断除的只是一种执取的认识,并没有一个什么实有的见闻觉知被断除了。至于去染还净,如果不执著实有可去的染、实有可还的净;不执著实有一见闻觉知的自性,那么上面所说的断除执取就可以被理解为去掉了执著的染,得到了无执著的净,所以去染还净也是可以说得通的。</P><P>总之断除或者去染还净都只能在俗谛上说明,而一旦透彻的领悟到其没有自性,那么也就进入了胜观。</P><br>[此帖子已被 龙吟 在 2004-12-12 15:30:01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2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嘻嘻,经过偶不懈努力,江译师终于给在下开示了一下这遍计执的分别,偶总结一下如下:</P><P>1、诸行无常这样的文句是遍计执。</P><P>2、但他属于分别安立的异门遍计执,不须断除。</P><P>3、异门遍计执是分别安立的名句文身——世间的言语分别、意识认知活动。</P><P>4、要断除的是断相遍计执,也就是把依他起上的法执为实我实法,这是应该断除的。</P><P>5、对于异门遍计执,应该认识到他是分别安立的。</P><P>6、异门遍计执和杂染依他起可以形成对治的关系。</P><P>基本上和偶学记的总结方式差不多,呵呵,阿弥陀佛,总算又明白点道理。</P><br>[此帖子已被 笨者之帚 在 2004-12-12 11:17:58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1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P>想问下你们研究这些好干啥?</P><P>对解脱有帮助?</P><P>呵呵佛学家?</P>
发表于 2004-12-12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发现一个问题。</P><P><FONT face=宋体>四、安立世俗谛:般若部经、中观诸论,都说「一切法教无自性」,所以学中观见的,多偏于空,不善安立世俗谛,易堕断见。本论说明中观宗虽破一切诸法自性,但要安立无自性的缘起──世俗谛。安立世俗谛,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BR>  (一)是名言识所共许:名言识,通指一般人的眼等六识。名言识于境,只随所现而转,不再推求其境是否有自性。世俗谛法,必须是这种名言识所一致承认的<BR>。<BR>  (二)无余名言量防难:名言量,是指正确的名言识。如错乱识见绳为蛇,他人不错乱识见是绳非蛇,就不能安立错乱识所见的蛇为世俗有,因为与他人不错乱识所见不同的缘故。<BR>  (三)无观真实量防难:观真实量,就是观诸法是否实有的正量。有情由无明习气的力量,见任何物时,很自然的便执为实有体性,如见房屋时便觉房屋是实有。房屋是名言识共许,也无余名言量防难。若不推求其是否有自性,也就不为观真实量所妨难。因此所见的房屋,可安立为世俗有。但房屋是否实有体性,就要由观真实量来判断。以观真实量观察,就见房屋并实体。因此有情所执房屋实体,不能安立为世俗有。<BR>  具备这三种条件的,才可安立为世俗谛。这样安立的世俗谛,既无实体,不堕「常边」;也有因果作用,不堕「断边」。这是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BR></FONT></P><P><FONT face=宋体>名言存在,好象不是只有名字存在吧。</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nbsp;</P><P><FONT face=宋体></FONT>&nbsp;</P><P><FONT face=宋体>如果我的砖头太硬,而且不如理,那么你就要极力的反抗。</FONT></P><P><FONT face=宋体>勿信我言,其中必有错漏。慎之慎之。</P></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无华菩提心</B> 发表于 <I>2004-12-12 17:10:49</I> :<BR><P>想问下你们研究这些好干啥?</P><P>对解脱有帮助?</P><P>呵呵佛学家?</P><HR></BLOCKQUOTE><P>呵呵,如果是学唯识的,那么这个遍计执的道理就属于所破的范畴,如果连所破都无法找准,又如何能够所破合量呢?所破不能合量,则空性正见根本无法建立起来。</P><P>所有佛法名词的背后,都代表着实际观修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佛法没有无意义的安立,我们就是要把他还原到修行的层面来。</P>
发表于 2004-12-1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所以我希望别人在发帖子的时候见不到别人帖子的用意就不要攻击别人无聊灌水,同样的道理我实在看不出这帖子哪里有唯识的道理了,也看不出唯识学那么深入有何用</P><P>呵呵就好象学南传的,就需要把四禅八定每个境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治的措施都要了然与胸,学他宗的一看之下,哦,你不好好念佛,哦你问无想定和南传啥关系?哦无漏定不是你要研究的等等</P><P>莫犯那种贻笑大方的错误呵呵</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每个宗都有每个宗的传统法义,也都有自己讨论问题的地方,去南传佛教的论坛商讨格鲁法义,和来格鲁社区商讨南传佛教的法义,可能都是走错了地方,因为各宗的侧重点不同的缘故。像格鲁广论说的的奢磨他,只涉及到九住心、六种力,四种作意等,最后要以心缘一境的定力引发轻安,初禅以上都没涉及到,研究二禅乃至于【四禅八定每个境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治的措施】,显然就太远了些,更不是格鲁巴教法研究的重点。</P><P>入乡随俗,呵呵,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想你不会不知道吧。。。。。。</P>
发表于 2004-12-1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1.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1.gif">呵呵,老笨的水平我不敢夸他很高,在至少在某些人之前200米(这个某些人包括我)。
发表于 2004-12-1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P>再有。自性能不能和自相等同。</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5:56 , Processed in 0.0348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