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85|回复: 39

转载【天台判教与宗义书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台判教与宗义书之比较
                 ——汉传佛教起信之七



             一、宗义书之由来

……


            二、藏传佛教之宗义书

……


          三、宗义书的组织与特色      

首先在组织上,依部派而组成,这是宗义书的特点。由此可知,宗义书在形式上相当于部派教理之断代史,所抉择对象的主要是各派后期的论典与教义。

藏传宗义书的特质:总摄印度大小乘诸宗为四部,依自宗观点对于这些部派的教义加以次第抉择,承袭印度论师以上上之宗见抉择下下者,因此而建立起自宗之道次第。

藏传宗义书的内容,主要探讨法义深浅差别,偏重了义与不了义之简别,通常情况,同一宗派中的学者的著作差距较小,而不同宗派学者的宗义书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都较大。

在对四部宗义的解释与抉择上,藏传佛教各宗之间相差很大,以至于势同水火。由于在法义上强调自宗,注重辨异,依自宗之注疏去概括与归纳部派之教义。从而在论辩过程中,放大了论典以及部派之间的差异性,难免有割裂教法完整性的嫌疑。

例如,在抉择究竟是中观还是唯识了义的问题上,至今没有定论。当然,自空与他空的争辩也由法义之辩导致了派系的斗诤,虽有人试图以“大中观”调和二者的矛盾,但宗派间的壁垒依旧坚固。

至于如来藏类的教典,则无论是借助解释学纳入中观宗、还是唯识宗,都有不够尽善之憾,毕竟,不应该专以空性或唯识来论断如来藏的教义。

时至当代,有些人竟为了强调自宗观点之究竟了义,要么以“密意”重新阐释经论,甚至不惜篡改经论原文以符合自宗之义,开启了过度解读与会集经典的偏邪之门。


           四、天台判教的组织与特色

至于汉传佛教宗派的判教工作,则为系统整理诸多的汉译佛典,判定其教法之高下,令学修者不会因“法异门”而理解为矛盾。当然,其中亦有以究竟之教抉择方便之法的过程,由此而建立不同的道次第,而统摄起佛法的整体架构与层次。

以天台宗为例,判教的所依是经典《法华经》及《大般涅槃经》等(汉传宗派判教多依经典,如华严、唯识、净土等),从而在兼容性上具有论典无法相比的厚度与张力。

例如,对于藏教的界定,不只是尼柯耶、部派之论典与律藏均能收纳其中,而在对机上,也明确说“正化二乘,旁化菩萨”,这也就在定义上纠正了“上座部只有声闻缘觉、没有菩萨道”的历史误解。另外,藏教虽说在化仪中,属于摄受界内之钝根众生之渐初之教,但钝根中仍有相对之利根——听闻教法当下证得圣果者,此为属于顿教相,从而解决了阿含经与部派论典中关于是次第还是一心证得圣道的纷争。

针对同属藏教之《毗昙》与《成实》,二者的差异却很大的特征,为了避免笼统,天台宗进一步将藏教分为四门:有门、空门、非空非有门、亦空亦有门(化法四教各有四门,共十六门),《毗昙》与《成实》分别属于藏教之有门与空门,既明其同,又辨其异。如此界定之后,智者大师随即告诫学人,切莫站在门前争论各门之优与劣,应入此方便门而趋究竟地,于门争论,如说食不饱,不仅无益,且误行程,由此而指向佛法的终极旨归——解脱。智者大师之用意,无非强调观行实践的重要性、纠正舍本逐末之偏。毕竟,知见的抉择与突破不能一直停留在闻思之概念与语言的争辩上,更多需要依靠止观的反复熏修而去检验与超越。例如,《童蒙止观》以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列举了行者在进入正修之后的善根显发的情况,随之教导后学如何辨别真伪、以及如何对治邪伪的方法;包括后面的觉知魔事之篇章,无不是须在实践中去完成;至于圆顿止观中的破除法爱,更是在修行有所建树后进行,如此的正见抉择,全在于行者对于止观法门的身心投入与落实,绝非徒托空言者可比拟。而且,修行者最终的解脱究竟与否,是以《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金光明经》以及《般舟三昧经》等佛陀的圣言量来作为检验之标尺,后世的某些宗派之论师对于论典与部派的观点,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前文所提及的中观与唯识的抉择、自空与他空的矛盾,可以通过天台宗的七种二谛与五种三谛的阐释去观察与消解,因牵涉法义太多,此不赘述,有心者可请教天台宗的法师。

对于如来藏类教典,则归入别含圆之教,从而解决了仅仅从“空”或“有”的层面去理解如来藏的局限性。

相对于宗义书的“重论”的特征,天台宗则属于“重经”的传统,以论典作为辅助。毕竟,佛所说经,是教法的本源。论为通经之作,本是因解经而有,或是宗经而立,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而已。智者大师认为:与其以各论师整合消化后而作的论典为依,不如直接以佛经为依。作为一种本源性的文本,经典源于佛陀内在的证悟,它是敞开的、是契理又契机之引导,可以接纳任何众生,一切有情也都可以直接面对它,但等觉菩萨不能测其广度与深度,也无法穷尽其丰富性与精微性。相对于论典,经典更能直接表达亲证实相的佛陀之本怀。

由此可知,汉传佛教之传统,三宝之一的“法宝”中,经典的地位是至高与至尊的,后世之论典无法替代与归纳;更不能随己见加以会集和妄作曲解。


               六、比对之总结

天台宗判教的体系,对于诸多经典、教理深浅、观修法门、相应果位的差别,依教观二门而进行分类安立。

此中, 既有不同教法之内容深浅差别,如化法四教。亦有法义之开显形式上之类似,如化仪四教。可说是内容与形式交叉并置。

其中:化法四教配合别五时,以简别法义之浅深。化仪四教配合别五时,以区分领悟之不同。这部分的内容相似于宗义书的内容。

至于下列内容:化法四教配合通五时,相应摄机之随类。化仪四教配合通五时,比照断证之位齐。则是宗义书所缺。

总之:天台宗由于重经之优良传统,故其判教在简别的同时亦注意到融摄,避免了对立教义、分河饮水的过失。对于树立正知见,强调圣言量经典之至尊地位、完整认知佛法教观体系、维护佛陀教法之本位、建立如法的三皈依上,实在是裨益良多。

而且,天台宗判教还具有佛法概论之特质,亦能作为考量学修者的知见的标准,同时也是指导修行所不可或缺的纲宗,而在统摄与简择佛法义理的工作上亦是居功甚伟。

关于天台宗的判教体系,此处只是略作介绍,欲了解者可先将《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结合一起学习,同时参考《四教义》,熟悉后再深入《法华玄义》。
发表于 2020-4-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yulei_2010 发表于 2016-9-2 16:49
能“判”什么东西的人,水平一定在被判的东西之上,不然怎么判别人呢。能“判(佛)教”的人,肯定在佛教全 ...

至于这位仁兄,来来来,我告诉你人话是怎么说的,特别是居士见到出家人应该怎么说话。首先,是“师父”不是“师傅”。师傅是用专业技艺服务你的人,比如开出租车的,或者给你家通厕所的。出家人是住持三宝,是佛陀形象的彰显,不比你爹不尊贵,因此正信的佛弟子,管出家人叫师父,不叫师傅。你不恭敬出家人,是不是破了皈依的学处?可以思考一下。然后,你管有名有性的老和尚智顗法师叫“江南师傅”,好像人家没有名字,或者把人家法号说出来也弄脏了你那敲键盘的手指头似的。就算你不承认人家是智者,不愿意称呼人家“智者大师”,“智顗法师”四个字很难敲吗?人话很难说吗? 就算是给你家倒屎盆子的阿姨,你也不会管她叫“喂,那谁”吧?得尊称一下人家“某阿姨”吧?你一看就是一个看不起汉传佛教又没什么修养的人,三皈依还在不在,也不是很清楚。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6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怎么确定“尊经”者对经典的理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内道见还是外道见?是要拿经典印证?若尔,印证的时候,如何保证理解对了意思?若谓:“等觉菩萨不能测其广度与深度”,所以论典不是很可靠,“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那么天台诸师竟已超越“等觉菩萨”,从而其对经典的理解已直达佛陀本怀了么?当然,包括这里所提“智者大师”在内的大德内在境界,他人也无从了知,其是凡夫还是圣补特伽罗,概无决定;所以,有可能真的已经超越了龙猛、无著、世亲、曼殊、慈氏,乃至舍利弗、目犍连,甚至与佛无别,也都说不定,所以唱言不需要尊崇论典,三藏之中仅需两藏,也不是不可理解。
发表于 2016-8-2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尊经,藏尊论,本来就是皮相之谈。迄今为止,任何后人对佛经的解读,都是建立在本宗认可的祖师解读之上的。而台宗贤首,教理之成立,必须借助本宗认可的佛经译本,所以汉地诸派,现在很抗拒梵本,强调汉译本的权威性,因为一旦还原到梵本中,很多对汉译本的解读就不成立了
发表于 2016-8-2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自相矛盾之嫌, 既然經那麼重要, 大家何不直接讀法華經? 為甚麼還要先學習天台四教儀, 教觀綱宗和法華玄義? 難道這些書不是論嗎?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8-26 11:08
作者有自相矛盾之嫌, 既然經那麼重要, 大家何不直接讀法華經? 為甚麼還要先學習天台四教儀, 教觀綱宗和法華 ...

之所以尊经,要害在“兼容性”三字。这位法师还是很可爱的,老讲些大实话出来
发表于 2016-8-2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8-29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6-8-26 10:40
汉尊经,藏尊论,本来就是皮相之谈。迄今为止,任何后人对佛经的解读,都是建立在本宗认可的祖师解读之上的 ...

那岂不是基于误译、错译上的发挥?那确实完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8-29 12:15
那岂不是基于误译、错译上的发挥?那确实完蛋了。

不一定是误译错译,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经学解经和格义思路,对汉译本有别出心裁的解释,比如一心三观,比如十如是。唐代新译旧译之争,更多的是对经文解释的争执,玄奘法师地位很高,但他的译经其实很少被后人使用(心经我都怀疑不是他译的,药师经被搞成会集本更是公开打他的脸)
发表于 2016-8-29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6-8-29 12:29
不一定是误译错译,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经学解经和格义思路,对汉译本有别出心裁的解释,比如一心三观,比如 ...

王安石解字?
发表于 2016-9-2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判”什么东西的人,水平一定在被判的东西之上,不然怎么判别人呢。能“判(佛)教”的人,肯定在佛教全体祖师之上(是否也包括佛呢?)。一个南北朝时代的江南师傅,依靠几部翻译过来的汉文佛经,自己就能“判教”。好像不是太敢相信。要么还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圈了一些东西,自己立个规矩把它们分了一下高低,自己又把自己安排了其中一个位置。
发表于 2016-9-2 1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ulei_2010 发表于 2016-9-2 16:49
能“判”什么东西的人,水平一定在被判的东西之上,不然怎么判别人呢。能“判(佛)教”的人,肯定在佛教全 ...

你又有何本事评价一个宗派的祖师?
发表于 2016-9-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评价哪个宗派或哪个祖师自宗的观点,只是请问某些“判教”是怎么去判别人的?楼上可以回答吗?
发表于 2016-9-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派歸屬不同,信敬的對象、接受的“佛法”不同,應當是常事。天台之外的師、弟,本來就不是一定要信受天台的教觀,不過
一个南北朝时代的江南师傅,依靠几部翻译过来的汉文佛经,自己就能“判教”。好像不是太敢相信。要么还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圈了一些东西,自己立个规矩把它们分了一下高低,自己又把自己安排了其中一个位置。

,“就能”、“要麼還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立個規矩、自己又把自己”云云,似乎語多輕慢,還望稍微尊重一點。
一,判教受制於材料云云,當然是很有道理的。天台大師所說的框架,當然不可能直接、無縫地回應後來的一些論書和思想,比如新譯唯識,比如《現觀》、《入中論》,比如後來的密教等等。
但是判教的實質是什麼?判教為何會在那個時候興起?無非是種種傳入此地的經論,有看似種種相違的表述,要從這彼此衝突的經、論、學說中,既不把異己的事物一概斥之為外道,同時也要把整個這樣的“佛教”,放到一個融貫的框架去理解。故把一些解釋為權巧,一些解釋為真實,一些了義,一些不了義,如此而已。
這樣的判教的根本,在於對佛法的一種特定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對佛法真實義的把握和展開,來樹立起一個系統。經論可以有無數,但是真實義,一旦被把握和捍衛了,是不受種種異說的挑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判教是相對獨立於材料的。
就像藏地也會有沒有翻譯過去的種種經論,但這不影響譬如說一個格魯弟子對格魯的信心,這是因為四宗見、二車軌這類對佛法的梳理和理解,已經在多方面被支持了。這樣來說,如果最終接受智者大師的說教,是有道理的,或者信敬智者大師是靈山直承、大開圓解的,天台的教觀是把握到了佛法的根本,那後面的種種異說,是不會挑戰到這樣的地位。
二,您似乎在說,只要判教,就暗示了如何如何云云。其實是沒有看到判教是大乘的經常之事,幾乎所有的後來大乘的大師,不管是印、藏、漢,都有自己的判教(在上一個意義去理解),只是是否做得這麼系統而已。智者大師的判教,有它的時代背景,如果您熟稔那段佛教史,應該是能明白智者大師只是當時種種判教的集大成者。
三,您後續的一些話,似乎頗瞧不起這樣時代下的智者大師,無非是說,大師按極為有限的知識、私意,來安立佛法,希望是我誤解、多慮。但恐怕南北朝-隋時候的佛學,並不是這麼衰微的,按我個人的粗糙理解,宋明不論,所謂最興盛的隋唐佛學較之之前多出來的部分,一在接著天台而來的華嚴,此不需論,二是禪,三是新譯唯識,恐怕只有最後的一項,才構成真的挑戰。如果您覺得漢地只有玄奘大師才有資格判攝佛法,或者漢地根本有資格梳理佛法的大師,那無話可說(或其他您覺得漢地可以的大師)。
“江南師父”,恐怕您對天台的源流一點都不清楚。
“自己”如何如何的句式,可以類似用到一切大師身上。其餘見第一部分的最後一部分。

總之教義教理都可以爭論,也不是說外面的人一定要對天台祖師恭恭敬敬,但是稍微抱著點寬容闡釋的原則的話,也許會好很多吧。您這邊的質疑,已經提到的,其實對於一切後來的宗派,都可以有對等的質疑,稍微多想想的話,也知道事情比這複雜得多。
发表于 2016-9-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玄奘法师是去过印度,还赢过无遮。玄奘法师好像倒没有判什么,只是老实译经。上面说过,补特伽罗我对别宗像天台他们自宗的主张不了解,没有对镜,自然无所谓尊重还是轻慢,还是评判。本人只是对判教有些疑问,因为这个涉及到自宗之外所有宗派甚至佛了,判得了吗?据我了解,好像格鲁同学学的宗义,只是列出各宗异同,以便学习的人了解,并没有判什么。道次第只是修道次第,好像盖房子先如何,后如何,全都很重要。弥勒菩萨现观也只是讲基道果,也是全都很重要。都很遵重别人,没有判别人哪个聪明哪个笨,哪个不圆哪个圆呢。也许各人心里某种时候会有各种理解,但是那属于自己理解上的事情或问题,以后改变了也不一定。写出来发表,那就成了公开去评判别人了。不知道我了解的对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7:33 , Processed in 0.03800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