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858|回复: 277

阿札活佛講授「入行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次讲授为至尊阿扎仁波切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广东梅州千佛塔寺为尼众讲授,仁波切汉地弟子发心整理成书,祈愿一切高僧大德善知识长久住世,正法久住。

传法前先念一遍心经,然后念诵兜率上师传(藏文念诵)。
我与大家有熟识的,也有初次相见的,过了一年了,再一次与大家见面,祝愿所有听法的人吉祥如意。我们有因缘一起来学习,非常感谢敏慧法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对法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主要内容是大乘的菩提道次第,从开始大乘发心直至六度万行等内容。我们要怀着非常纯正的动机来学习这部论。按照格鲁巴的传承,讲课的前面,都会讲前行开示,大家很多都学习过道次第,知道道次第的内容。由于有传统习惯,我们在这里简要讲一下前行:
宗喀巴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讲到:暇满人生非常难得,能够得到八无暇十圆满,对这样的暇满人生,无论从因缘还是体应等各方面都非常难得,不要说暇满人生,一般的人生都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人生需要很多的因缘,需要广大的布施、发愿、持戒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让我们得到这样的人生。通过返观我们的内心,自己到底在善法上有多少用功,就可以思维到,将来我们是否能得到这样的人生。现在我们得到人生,是因为过去我们学习善法、积累善行所得到的果报。对于这样非常难得的人生,我们得到了,就要让它非常有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为了今生的一点利益,要考虑到更长远的未来,人生有非常大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依靠它实现更大的利益,此利益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现前的增上生,即未来人天的果报,二是究竟的果报,即解脱成佛的果报。对于我们出家人,最低应该发起追求解脱的心。在追求这样解脱的心的目标下,我们不应贪着轮回与现世的安乐,应该恒时昼夜升起不间断的解脱的心,暇满的人生比如意宝还重要,可以令我们心想事成的如意宝只能对我们今生有所利益,但是对于未来与解脱成佛就没有帮助了,而通过这样的人生就可以成办。所以宗喀巴大师就说了:“暇生胜过如意宝”,暇满的人生的功德和对我们的利益,比起如意宝还要重要。
当然生起无伪的出离心,也不是随便就能生起,它需要遮除两方面的贪着,一是对今生的贪着,需要思维人生无常的道理去遮除,二是对未来生的贪着,需要思维轮回苦去遮除。所以宗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讲道,对于今生和来生的贪着,是阻止我们生起出离心的两大障碍,通过思维无常和轮回苦的道理,来遮除我们对这两方面的贪着,真正让我们生起出离心。
对于身体的重要、人生的意义的思维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要在内心上去实践,去感受。暇满人生对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未来的修行过程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多方面的去体验它,通过这样的身体让自己能够生起一份清静的皈依的心、出离的心、菩提的心,即使升起造作的心,也让我们人生最有意义。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不要仅从知识方面去要求自己,仅仅学习多少道理、了解多少理论、知识,这样没有什么意义,而是应该在内心生起体验,这样才有意义。
要想真正的解脱轮回,不是道理、知识上明白,得到一点禅定、神通就可以的,关键是要在解脱道上一点点的升起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脱离轮回。我们有这样的身体,我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很健康,有这样的机缘,能够听闻殊胜的正法,这在我们的一生的时光中也是非常难以遇到的,所以大家要升起非常欢喜的心,来好好听闻佛法。
我们学法修行,不能仅为了自利,而应该发起广大的菩萨的心、利他的心。我们这样的身体,是有为法,都会坏灭,每个人都会死,对死亡的走向,并不象有些人说的:人死如灯灭。人死了以后,还要去投生,去向只有善恶二趣。我们未来的去向,这都是依靠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力所致,如果我们造的恶业很重,一定会去恶趣。所以我们应该返观自身,对于恶的应该断除,善的应该好好地去修行。如果我们理智的去返观自身,会发现我们一般恶业造的比较多,未来我们只会堕入恶趣,地狱里面有炎热、寒冷之苦,一旦堕入恶趣,想再次投入善趣会非常困难,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条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在善法方面好好的用功。月称菩萨曾经说过:“我们有自在的力量时,各方面有好因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修行,学习善法,把握住自己,否则一旦堕入恶趣,被痛苦所左右时,就很难从恶趣中出来。”如果把学习佛法的因缘一再往后面拖延,到时候就会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当下,好好在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方面好好用功。
通过我们自身返归,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恶业的力量比善法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善心会很难升起,即使升起,力量也非常微弱,做善法时,身、语、意都做的不够圆满。很多时候都在做不善的法,这样的话恶业的力量比善法的力量强大很多,未来只会堕入恶趣,未来在恶趣里面能够救祜我们的只有佛、法、僧三宝,三宝是从业果开始教导我们的,教导我们应该止恶行善。依靠唯一能救祜我们脱离恶趣的三宝,去止恶行善,并受持别解脱戒,如理的修持,我们就可以证得解脱。如果发起更强大的心愿,不仅是自己,而且希望一切如母有情众生,都能够依照菩提教言去行持,得到解脱,那就是大乘菩萨的心愿,通过皈依三宝,依靠菩提教言,发起广大的心愿去学修。
学习大乘的佛法,听法的人也应该是大乘的心性,这样才能够真正发起大乘法的作用,我们知道佛法的入门是皈依,一方面怖畏轮回之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深信三宝有能力救祜我们,我们完全依托三宝的心,这就是皈依之心,有了皈依之心,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而大乘的入门,是菩提心,升起了菩提心,才是大乘的佛子。通过自身的返观,我们无始生死以来,每一次投生,都有自己的父母,这样推算,每一个有情在这样轮回相续的长河中,都无数次的做过我们的父母,这些有情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和自己完全一样,由此自己和有情心心相应,我们对一切有情能够发起悲心,进而发起菩提心,去帮助利益一切有情,而进入大乘。对于升起菩提心的言教,大家已经了解了,以上只是提醒大家回想一遍。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讲到佛法要闻、思、修,我们能够修持佛法,必须先思维佛法,要有思维佛法,我们先必须听闻佛法,通过闻思修,渐次升起智慧。为了修行佛法,我们应该好好的听闻佛法。
要发起如下心愿: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同时一切有情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我们应该发心救度一切有情,利益他人,所以我们来好好的听闻佛法,随自己的力量,把听闻到的佛法去修持。
入行论的作者是寂天菩萨,在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我们经常听到寂天菩萨的名字,我们很熟悉了。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寂天菩萨生平与他的功德,寂天菩萨是西印度一个王子,六岁时得到一个大瑜伽师的灌顶,后来经常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给他传法、灌顶等,文殊菩萨亲自摄受寂天菩萨。
在西印度国民心中,希望王子长大后能够好好继承王位处理国政。老国王死后,第二天王子就要登上王位了,前一天晚上,寂天菩萨做了一个梦,王位的宝座上做着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说,这是我的位置,我是你的上师。这个梦的意思是:你不要登上这个王位了,应该好好的去修行,这可以说是文殊菩萨对他的预言,第二天,寂天菩萨没有登王位就逃了,逃到了那兰陀寺。然后在寺院出家了,法名:寂天。寂天菩萨从小就受文殊菩萨摄受,他学习的佛教理论、内在功德、证法很多,但是外在示现为非常普通的一个僧人,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事情都不干。大家都称他:三事。时间长了,寺院里面想把寂天菩萨撵走,因为他是王子,还有有点害怕他,想用一种方式把他撵走。那兰陀寺是一所大寺院,每一位在寺院的法师会去上座说法,如果他说不了法,就在寺院住不下了。寺院通知他去讲经,寂天菩萨说不会讲经,僧人说每位都必须上座说法的。寂天菩萨只好答应了。为了羞辱寂天菩萨,寺院集中了所有班智达、僧众,请来听寂天菩萨说法。法座很高,并没有上法座的梯子。第二天,寂天菩萨来到法座前,手一按法座,人就坐在法座上了,寂天菩萨就问大家,是讲以前没听过的法,还是讲以前听过的法,大家内心说,到现在还说大话,都说讲以前没听过的法吧。于是寂天菩萨就讲授了《入菩萨行论》。这就是《入菩萨行论》的由来。
通过这样的传记会给我们几点启示:1寂天菩萨是个王子,他能舍弃王位,告知我们,世间的圆满、利益不能让我们解脱,如果世间的圆满、利益能够让我们解脱,寂天菩萨没必要舍弃王位,去出家修行,这说明世间的富贵与圆满对于解脱与轮回是没有利益的。2 有很多修行人外面看起来非常普通,说不定内在修学比自己高很多,我们应该修清静相。对待同修和他人,我们要怀着清静的心去对待,这称为静相,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哪位是菩萨,哪位是大德,我们凡夫是无法测量的,凡夫对其他人的境界是无法测定的,所以我们同修之间要修清静相,不要看别人的缺点。我们常去看别人的缺点,不返观自己,不查看自己的缺点,这样难以有培福的机会。我们怀着清静的心对待每一位僧众、同修,这样会积累广大的福德资料,观察别人的缺点,谈是非,有损自己的福份。
寂天菩萨在法座上讲授《入行论》,到了智慧品时,有无无为的一切法,无缘最寂灭,一切无所得,进入空性的状态,讲到这里寂天菩萨从法座上腾空飞走了,下面听法者,很多都是班智达,一开始听,就知道是非常殊胜的法,做笔记把论记了下来,但是还是不全面,而且入行论中说,要想对菩萨的学处、经论的理解做更好的学习,还要学习《集学论》、《集经论》,对于这两部论典要好好的学习。这两部论也是寂天菩萨著的。寂天菩萨讲完法后,就到了南印度。当时的班智达都没听说过这两部论典,就派了两位那兰陀寺的代表去南印度寻访,找到寂天菩萨后,想请菩萨回寺院,详细讲授《集学论》、《集经论》,由于因缘已尽,菩萨没有回来,只告诉寻访的班智达在自己休息的房子旮旯里可以找到《集学论》、《集经论》,自己不用回去了。菩提心的生起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七因果教授修法,一个是自他相等相换修法。《入行论》主要讲授自他等换修法,这是通过释迦牟尼佛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然后到金州菩萨,然后再传给阿底峡尊者,这是自他等换的菩提心的修持方式。
寂天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得到了无二的智慧和神通,可以随缘应化,对外道的破斥,对众生的引渡,乃至灾情的发生,他都可以去遮除。寂天菩萨离开那兰陀寺后,随缘应化,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业。《入行论》是寂天菩萨自己修持过来的体验,是寂天菩萨菩提心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好好去学习,对我们有很大利益,对我们内心的利益会很大,大家如果有能力背诵下来,对我们未来的修持,一定会有很大的作用,藏地有很多人都能背诵这部论,我以前也背过,多年以后,有部分忘了。大家背诵下来,即使忘了也没关系,可以重新再背诵。





本次讲授正在录入整理过程之中 ,可能需要近半年以上时间。有大师兄建议,尽快录入整理后,让大家尽快看到,一定会利益到更多的人。所以,我们会尽量把已经录入的部分,先发在论坛。

愿一切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正法久住!


                                                                                                                                             阿扎仁波切《入菩萨行论》录入组
发表于 2007-9-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07-9-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内容是大乘的菩提道此第,应为“次第”
无畏的出离心,似应为“无伪”的出离心。
供参考。随喜发心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喜饶嘉措师兄
发表于 2007-9-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的菩提道此第 我已帮忙改了
无畏的出离心,似应为“无伪”的出离心。 没听过原讲解 不确定
不过可能喜饶兄没错 因为做翻译的缘宗师普通话不太标准

原帖由 喜饶嘉措 于 2007-9-17 03:35 PM 发表
要内容是大乘的菩提道此第,应为“次第”
无畏的出离心,似应为“无伪”的出离心。
供参考。随喜发心整理。
发表于 2007-9-17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上师!!!
过去现在与未来,普皈依境总摄者,祈请上师仁波切,慈悲加持我相续!
今及来世祈加持,于汝莲足下依止,闻汝教法一心行,三门事业令汝喜!
发表于 2007-9-1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太好了!谢谢师兄们
顶礼阿扎仁波切~!
发表于 2007-9-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找速记公司的人整理第一遍.然后心净师兄再校对.这样速度快.

不是现场速记花费不多.我们的采访录音全是这样弄出来的.
发表于 2007-9-17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各位师兄的发心,末学以前曾经整理过一点,后来因忙于俗务而中断了.先贴于下-----



先念心经,再念宗喀巴大师赞,

   过了一年再来,祝愿大家吉祥如意 。我们大家能够在这里有机缘学习,对 敏惠 法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入行论,是大乘,讲到大乘的道次第,发起好乐心,发起纯正的动机去学习它。

格鲁教,前面 是前行的内容,有这样的传承习惯,我们这里也这样开始。在宗大师的证道歌里面讲到我们得到瑕满人生非常难得 ,离开8种无瑕,得到10 种圆满,从各方面讲都非常难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生,不要说瑕满,就是一般的人生也非常难得,需要很多的因缘, 依靠广大的布施,发心,戒律,三方面的因素,才可以让我们得到。反观我们的内心,我们在善法上有多少的用功,通过这个反观,我们也会明白,我们对于自身未来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人生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现在得到的人生是由于过去积累善法,所以得到的,
我们得到这样难得的人生,应该让他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度过,不要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应该想到更长远的未来,而且就我们这个人生,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得到非常有意义的动心,我们 就该让他得到实现。
在依靠这个人身得到意义,可以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现前的增上生,那就是现前、未来的人天乘的果报。究竟的那就是成佛。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最低限度要发起解脱的心,做为出家人,这是最低的要求啊。
怀着解脱心的驱使下,不要为现世的、轮回的安乐所诱惑,不要贪著轮回里面的安乐,能够恒时的、昼夜不间断的生起解脱的心。

这样的身体,比起如意宝、摩尼宝还要重要。如意宝、摩尼宝,可以心想事成这样的如意宝,它只对我们的今生有所利益而已,自己想什么,可以给我们什么,但对于未来,对于解脱成佛 ,对于我们就没有用处了,而通过这样的人身就可以做到,所以宗大师说“瑕身胜过如意宝”,我们这样瑕满的人身,他的功德,利益,比起摩尼宝还要重,当然要生起真正的无伪的出离心的话,也不是随便就生起来的,他需要遮除两方面的贪著,第一是今生的贪著,通过今生的贪著,那今生就解脱不了,就要思维无常,人生无常这样的道理来遮除;那对于未来的贪著,那要思维轮回苦,宗大师在三主要道里面就讲到,对于今生的贪著和对于来生的贪著,就是对我们生起出离心的两个最主要的障碍。通过思维无常的道理、轮回苦的道理,来遮除这两个贪著,这样才可以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啊。

对于人身的意义的重要,我们不要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要在我们内心上去实践他,去感受他,这样的人身,他对于我们的未来整个修行中的重要性,应该去多方面的 去体验它。
对于这样的身体,能够生起一分清净的皈依心,或者出离心,乃至造作的情况下,生起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都是让我们的人生 实现 有意义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不要认为,在知识上知道多少东西,了解多少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并不是有意义的,光是知识没有什么 ,关键是在我们内心上能够生起它的体验来,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意义啊。而不是只是我要知道和了解多少东西而已。


要得到解脱不是靠知识文化得到利益的,也不是靠得到一点神通或者禅定的力量就可以解脱的。最关键是在真正的解脱道上能够一点点生起他的体验,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脱离轮回。
在我们现在 有这样的身体,身体各方面都非常健康,又有这样的机缘,能够有听闻殊胜的正法,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这样的时光,也是很难遇到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发起好乐欢喜的心,来听闻。

我们不要单纯为了自利,要发起广大的菩萨的心,广大的利他的心愿去学修,对于我们的身体,它是有为法,它会自然的坏灭,在死亡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走向会有两条,并不是象人们说的人死如灯灭,好象就没有后世,对于生命意识,它还会去投生,未来的走向,只有善恶二趣,好的身体,不好的身体,去投生,而这一切,都是靠我们的业力,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左右着,所以对于未来的  趣向,如果我们的恶业非常重的话,那就是恶趣,所以我们应该反观自身,恶的要断除,善的好好去 修行。

所以通过反观我们内心,理智发观我们自身的话,我们往往在恶业上面造的就很多,这样,我们未来只会堕入恶趣里面,象地狱里面有炎热和寒冷之苦,一旦堕入,想从恶趣脱离出来投生善趣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有着有利的地形,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应该好好的把握自己,占据完全有利于自己的险要的 位子,好好的在善法上用功,不要到未来堕落了,在想脱离就很困难。

月称菩萨讲过这样的话:在我们非常有自在的力量,各方面非常顺缘的情况下,应该好好的去修持善法,好好的把握住自己,如果没有好好的把握住自己,一旦堕入恶趣里面,被痛苦所左右的话,到时在用什么办法从里面摆脱出来呢?就是对于我们现在这种情形下有各种因缘学习善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好的把握住,好好的在善法上面去 用功,如果把这样的机缘,只是一再的去推延,推到未来的话,到时候就后悔莫及啊。所以我们在当下好好的把握在善法方面,在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乃至各方面,去好好的用功。

对于我们自身的反观,就是对于我们来说的话,恶业的力量比善法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善行很难生起来,即使生起来,力量也很微弱,乃至身语意各方面都做的不圆满,很多的机会都是在不善法方面,这样的话,恶业的力量比善法的力量就强大很多,对未来的趣向,只会堕入恶趣,从恶趣里面能够救护我们的只有三宝,开释的教言,业果,止恶行善,这样的道理,象我们有的在受持别解脱戒啊,这样的话,通过如理的修持,就可以证得解脱。如果更发起强大的心愿,不仅自己,而且更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能够依照三宝的教言去行持啊,去解脱的话,那就是大乘的心愿,就是大乘的菩萨,就是这样通过皈依三宝,发起广大的心愿去学修啊。


法是大乘的,对于听法的也应该是大乘的心性,有着大乘的心量,这样的话,才能真正发起大乘法的作用,大家知道佛法的入门是皈依,皈依一方面要怖畏轮回之苦,一方面要深信三宝有能力救护我们,这种完全依托三宝的心就是皈依,有了皈依可以说是真正的佛弟子,而大乘的入门就是菩提心了,菩提心生起了,就进入大乘。通过自身反观,我们无始的生死以来  每次投生 可以说有自己的父母,然而每一个有情,在这个轮回的相续、长河里边,每一个有情曾经无数次的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且这些有情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和自己完全一样,由此自己要和有情能够心心相映,对一切有情能够发起悲心,进而发起菩提心,而去广助利益一切有情,进入大乘。
对于生起菩提心的情况,大家也许都了解了,这里只是讲一讲,提醒大家再回想一遍而已,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讲到闻思修,要修的话,以思为前提,要生起思所生慧的话,要以闻为前提,要通过闻思修,渐次发起智慧,我们应该这样想,为了修行,我必须好好的思考,为了思,我必须好好的听闻。

发起这样的心愿,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同时一切有情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所以自己发起这样的大心来,救度有情,利益他们,这样好好的去听闻,然后随自己的力量,把听闻到的内涵 好好地去修持。

《入行论》的作者是寂天菩萨,我们听闻广论,里面经常引用寂天菩萨,我们大家可以说是很熟悉了,对于作者,我们稍微介绍一下他的功德,就是寂天菩萨,他是西印度一位王子,长到六岁的时候,得到一位大愈加师的灌顶,然后经常亲见文殊菩萨现身,文殊菩萨经常给他传法灌顶之类的,文殊菩萨亲自摄受他。在人民的心目中,当然是希望他长大后好好的护持国政,在长大成人,继承他的王位,在父王驾甏,第二天要登基、继承王位的时候,在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王位的 宝座上坐着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说我是你的上师,这是我的位子,有这样的梦兆,意思就是你不要摄持王位,好好得修行,有这样的梦兆,就是文殊菩萨对他的预示、预言,他当夜就逃了,跑到那烂陀寺。

他就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寂天,由于他从小就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当然学修各方面,不管是佛教的理论,内在的证得,各种各样的功德可以说很多,外在的示现非常平淡,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类的三个事情之外,别的事情就不干的,所以都喊他叫,,,
因为他除了这三个事情之外,别的都不干,所以大家就要把他撵走,因为他是王子,所以大家就用一种方式把他撵走。

他们就想通过让他说法的方式,让他觉得害羞,自己离开,他们就叫他第二天讲经,他说自己不会讲,大家说那是一定要讲的,因为是寺院的规矩,一定要上座说法的,也就只好答应了,寺院就把所有的僧众,班智达就集中起来,就说这位寂天明天要讲法,大家都来听,法座很高,又没有梯子,上法座都上不去,第二天,在讲法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用手一按法座,就上去了,就是用神通上到法座上,寂天就问大家,我们今天是讲以前没讲过的还是 讲以前讲过的,大家都说你到现在还说大话,就说那就讲以前没讲过的,然后寂天菩萨就讲了《入行论》,《入行论》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通过这样的传记,对我们有几点启示,寂天菩萨他做为一个王子出家,对于未来的解脱,世间的圆满、王位没有什么利益,如果可以解脱,那他没必要舍弃王位,这说明世间的圆满,世间的富贵,对于解脱、对于轮回是没有什么利益的,这是一点;第二点,象我们很多出家人,里边人不可貌相,虽然外在看来非常平淡,看来比自己差很多,可能比自己高很多,这样的话,我们应该修清净相,对于其他的,特别象同参道友之间,对他人都怀着清净的心去对待,修清净相,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相互之间这样,象阿摩罗果里边熟的,外边生的 ,里边生的,外边熟的,外边好看,里边是滥的,就说有几种情况,所以哪一位是大德,哪一位是菩萨,对于我们来说,凡夫是无法测度凡夫的,凡夫对其他的境界你是没办法测量的,所以这样的话,是不是菩萨再来我们是没有办法测定的,所以自己对于其他啊,特别 同参啊道友之间,应该修清净相,不要光看别人的缺点。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他人,不要光观察别人的缺点,总去看别人的是非,对于自身不去好好反观,一直观察别人的话,除了使自己在僧众面前造罪之外,难得有培福的机会啊,所以我们如果怀着清净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僧众的话,都能怀着欢喜的心、清净的心面对的话,那么在僧众面前我们也积集了广大的福德资粮。

这样他开始在法座上讲、念《入行论》,他已经成竹在胸,念到最后智慧品的时候,就是一切有为无为的法,在观察的胜义性的面前,一切都无所得,无缘最寂灭,一切法进入空性的那种状态,念到这里的时候,他飞走了,从法座上腾空飞走了。下面有很多都是班智达 嘛,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大家一听都知道是非常殊胜的法,大家就赶紧做笔记记下来,但是总是不全面嘛,而且在《入行论》里面,还有说到对于菩萨的学处啊,对于经论的学习还要好好看看《集学论》《集经论》一切佛经的根据,这两部论典要经常去看,这两部论典当时的班智达,大家都没听说过嘛,所以就派了两位那烂陀寺的代表,因为当时因为因缘嘛,寂天菩萨已经到南印度去了,这两位班智达就想把他请过来,就说你 提到的《集学论》《集经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把他再请回那烂陀寺,因为和那烂陀寺的因缘已经结束了嘛,他也就没在回来,就给他说《集学论》《集经论》在哪个地方。

寂天菩萨就告诉两位班智达《集学论》《集经论》放在他房子的某个角落里,就是说他没在回来,就在那里边,《入行论》讲的什么内涵呢,就是对于菩提心的生起,我们知道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七因果教授,第二个就是自他等换,这里是自他等换的修法,释迦牟尼佛传于文特殊菩萨,文特殊菩萨传与寂天菩萨,然后到金洲大师,象阿底峡尊者学的就是这样的教授,一直传承下来。

象寂天这样的大菩萨,得到无碍的自在神通,所以可以随缘应化了,对于外道的破斥,对于众生的引渡啊,各种各样的灾情都可以去遮除啊,随缘应化,在离开那烂陀寺以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去利益众生,可以说很多。

依照《入行论》寂天菩萨他自身修行过来的体验,所以这里边我们好好的去学,里面的文字,内涵,对我们内心利益是肯定有的,对他生起很大的信心,因为他本身怀着菩提心写的著作,从他内心体验流露出来,大家能发心背诵下来,对我们未来的修持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藏地很多人都会背,大家即使背了忘记了没关系,但是最好背一背。

  第2个文件


根本颂文非常重要,大家最好发心背下来,哪怕以后忘记了也没关系。《入菩萨行论》,菩萨又叫菩提萨剁嘛,菩提萨剁的简称叫菩萨,对于菩提,我们应该理解为无住(?)  的大菩提,象小乘 他们证得的是小乘的菩提,我们这里讲的是无住(?)大菩提,那只有佛陀。菩提心 有两个内涵,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起菩提心需要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个就自利方面,要求得无上的捏盘;对于他利,那就利益众生。就是说要发起 菩提心,一定要两个方面的内涵,自利和利他,自利 就是求得解脱 ,求得无上菩提,利他就是通过菩提的方式来利益他人,就是一定要这两个内涵。

菩提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意思,那萨剁的意思呢,就是大心意(?)的有情了,心意、志向非常高远,心胸非常开阔,这可以说是萨剁的意思。《入行论》就是说入菩萨行论,入菩提萨剁行论,菩提、萨剁的内涵刚才讲了,行的化,就是菩提萨垛的行,是说我们如果只是发起这样的心,发起愿菩提心的话,光这样发心对我们并没有利益,还要广大的行持,而如何进入行持啊,如何来去修学六度万行,这样的行持啊,进入这种方式了,这样的话就是入菩提萨垛行论。

刚才介绍的是《入行论》名字的解释,进入菩提萨垛的行,这方面的论典,有个藏文的解释很好,我们根据这个去解释根本颂文。

藏文前面都有梵文,这个名字啊,《入行论》的名字在梵文里面叫什么呢?菩提萨埵杂雅阿瓦打[日/阿],因为印度可以说有四种语言,当时很多经典都是以这种文字去讲解的,类似我们的普通话,翻译成藏语的话,就是降曲生巴觉巴那[觉/勿]巴,翻译成汉语就是《入菩萨行论》。

下面就是敬礼一切佛菩萨,就说翻译的时候 开始也去顶礼,去积集资粮。一个论典的名字,安立名字的方式有几种,一个是根据他的内容,经典什么内容,就安立什么名字;一个根据他的地点,在哪里讲的,以这个地点命名字;或者以请的人,谁请问的经啊,以这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经论的名字。而《入行论》就以他的内容来安立名字,因为这部论典他讲的就是菩萨的行持,所以他的名字就根据他的内容安立,叫《入菩萨行论》。

最开始为什么讲一句梵语,这本书在 梵文里面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呢,可以说有几方面的 意义、目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说这个经论有非常清净的依据,是从圣地印度那边传过来的,不是自己造的,这是第一点,另一点是说诸佛说法都是以这样的语言说法,所以我们现在即使听不懂也没关系,听一听,也对我们安立了一个习气,种下未来以这样的语言听法的善根,象梵语,商智达语,印度那边四种语言中的 一种,诸佛讲经说法,主要以这种语言,另外还有一种叫巴利文,也有一部分经典是以巴利语讲的,不管怎么说,在很多种语言里面,商智达语,是最好的语言,所以论的前面列了一句梵文,我们内现在能够听一听,能够念一念,也种下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气。

这部论有他的名字,乃至世间各种事物,比如花都有他的名字,为什么要安立这样的名字呢,经论里面也说,通过安立名字,让我们可以驱除很多无知的黑暗,很多东西,我们通过他的名字来理解他的内涵,让我们能够生起内在的智慧,为了这个目的而安立名字,当然象这部论典里面刚才我们也讲到,以他的内容来安立的名字,真正的就是利根的,就是大乘根器的有情,他一听到《入菩萨行论》,他后面的不学习,他就可以知道讲解的什么内容,就是大乘根器的有情,他根据短短的几个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全部的内容,就这个意义。

下面敬礼一切佛菩萨,就这一句,在原论里面,寂天菩萨造的论里面,是没有的,是在后来藏地的译师翻译的时候加进去的,加进去的目的是什么呢,希望自己的翻译工作能够圆满的完成,中间不要有障碍,这是一点,另一方面呢,在西藏当时赤松得赞法王,有一种规定,如果是经藏的话,翻译时前面就是顶礼佛菩萨,论藏的话前面是顶礼文殊菩萨,律藏的话,前面是顶礼一切智啊,他有这个规定。通过敬礼一切佛菩萨,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部论属于经部里边的,经藏的话,属于经部里边的,解释佛经内涵的这部论,通过前面的敬礼一切佛菩萨,就明白了这一点。  

佛陀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大觉圆满,从什么里面觉悟出来呢,从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的习气里边觉醒过来,然后智慧正觉,达到最圆满的程度,所以就说佛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大觉圆满,就是一个是通过断德,一个是证得,断除二障习气,证得一切的智慧,各种各样的功德都达到最圆满的程度,简单说,大觉圆满就是佛陀的意思。

就是说象大觉圆满的佛陀,一般我们从断证两方面去讲,断的话,就是二障习气,烦恼障碍,所知障,乃至他的习气,全部断尽,那证德的话,就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可以说世俗谛,胜义谛,一切法,自己现前了知,证德的智慧,这是我们 通过佛的名字应该知道他的内涵,对于我们很有意义。

象菩萨的话,那就是自觉觉他,自己去修行,又去利益他人,就是这样能够大心意(?)的有情,心智非常广大,非常强有力的有情。 对于这一切佛啊菩萨啊,我们都去顶礼。

象敬礼一切佛菩萨,他翻译的时候,这些译师门所写的内涵,让我们随念译师们的恩德,想念当时西藏如果没有译师从印度翻译过来佛经的话,未来是没法去学习的,所以通过译师加的这一句敬礼一切佛菩萨的话,我们也可以随念他们内的恩德,未来的学习修行全赖于他们翻译过来。

一方面通过这句敬礼一切佛菩萨,他的内涵,刚才我们讲到了,就说 知道他属于经部的内容,属于经藏,《入行论》是从佛经,三藏里边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寂天菩萨他自己臆造的,或自己杜撰的,通过这一点,我们明白是不可能的,也是有清净的依据,取源于,归类于三藏里边的经藏。

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所造的论典,都是让我们对于佛经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全面了解的一种方便,因为象很多高僧大德祖师,他们完全不是迷信的,对于佛经,他能够通过各方面的理路,观察,然后自己在切实的去行持,让内心生起觉受,然后造作论典去阐述佛陀深一层的内涵,通过他们的论典,让我们对于佛经有更深入的理解,就象我们看一本书要看他的注解一样,一切论典如果脱离于佛经的话,就不是清净的了。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遍礼佛,善逝,佛的十个名号之一, 善逝什么意思呢,从圆满完善的因,到圆满完善的果,叫善逝,就是佛陀的另一个名字,叫断证,可以说断德,证德,断证(非)三个方面,断的话就全部断尽,然后是不再回转的断尽,不可能断了后再复生烦恼,就是全部断尽,不可再复生的断尽,证德也是通过三个方面,智慧,真如,(?)智慧坚固,对一切法无余的了知,通过三个方面去阐述。

佛陀断证两个方面的功德,以此来给我们说明这样的佛陀他超胜于一切外道,外道是比不了的,然后超胜于一切预流,象阿罗汉是小乘的预流果,超胜一切小乘的阿罗汉果,就是说通过对断、证 两者,各三个方面的解释,来说明他超胜于外道,超胜于预流果,超胜于一切小乘的阿罗汉。

为什么说超胜于这三类呢?外道修各种各样的禅定,升天,最多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脱离于无所有处的贪着,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由于我见未断,永远不可能解脱,
但象佛陀他能断除我见,断除烦恼障,对于预流果,预流果的话,还会在欲界受生,七返生死,还要到欲界受生,而象佛陀断证圆满,不再回返,不再受烦恼和业的控制下的投生,佛陀是不会的,而预流果还会有,因为他欲界的烦恼还没断尽。为什么超胜于阿罗汉呢,阿罗汉虽然断尽烦恼障了,但是所知障没断嘛,习气还没断,所以佛陀也超胜于阿罗汉,通过佛陀断德,断除了我见,断除了烦恼障,就是欲界的烦恼障,断除了一切的二障,所以佛土超胜于外道,超胜于预流果,超胜于小乘的阿罗汉。

断的方面超胜于这三类,佛陀的证德,他的智慧方面也超胜于这三类,为什么说呢?他的智慧,就是现观一切真如,一切法的空性,现观空性真如,这一点肯定超胜于外道,然后这一智慧可以说是非常坚固,再者无余的了知了一切法,智慧方面分三个方面,超胜于外道,超胜于预流,超胜于小乘的阿罗汉。

佛陀善逝我们讲了一下,善的因,逝是去,到达什么位,从善的因,到达善的果,这就是善逝,这样的善逝具足法身,就是我们经常提到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两种,自性法身就是自性清净的这一种空性,佛内心上的,就自性清净的法身,然后就是客尘清净,把所有的所知障、烦恼障断尽的这样一种清净,和本来的清净这两种。就是说法身分两种,一种是本来清净,一种是客尘清净后而显现出来的的法身,清净的自性身,分这两个方面,就说文字上面只讲到法身,佛的法报化三身,我们也要去顶礼。

遍礼佛佛子,那佛子就是指菩萨,就是佛陀的孩子,我们一旦发起菩提心的话,就生为佛的家族嘛,就可称为菩萨,可以称为未来继承佛的事业的儿子了,对于这样的佛啊,菩萨啊,乃至一切阿罗汉,凡夫,象我们自己的师父,各种堪布啊,剃度的和尚师傅,这一起应该顶礼的,值得我们去敬礼的,我们都应该去顶礼。

给我们授戒的,给我们传授教诫,修行方式的,就是一切的师长,值得我们顶礼的,哪怕和自己没有法缘的,有功德的人,我们都应该顶礼,顶礼之后干什么呢?就是下面对菩萨行 进行讲解。




第三张MP3

刚开始的遍礼佛佛子,(及其?)应敬之,顶礼三宝,这就是供赞,一般著作之前,都要去赞叹,顶礼自己的上师,乃至三宝,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顶礼供赞,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在著作整个论的过程中,就没有障碍产生,就能够顺利的完成著作;第二个方面,因为过去的大德都是这样去做的,干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供养顶礼上师三宝,所以他这里也顺应过去大德的行持,一样的 做法,在著作这部论的开始也这样的去供赞上师三宝。

这样对于《入行论》 的化机,就是通过《入行论》能够利益的有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生起皈依的心来,外在各种各样的事情 都能让我们顺利的完成,在干各种事情中都有各种障碍产生,不管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各种各样的逆缘让我们不能顺利的完成,一切的原因可以说是自己的福德资粮太差,如果福德资粮具足的话,外在的障碍自然就会消除的。

佛陀在经典中说,有福德的人,可以得到安乐,没有痛苦,有福德的人,可以 心想事成,由自己 福德的力量 可以顺利的成办。

为了 积累福德,顶礼上师三宝,对于佛法三宝,佛陀是我们皈依的导师,法是正皈依,僧是皈依的助伴,佛陀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作为我们皈依的究竟处。

对于修行,如何达到最圆满的程度,佛陀指导我们四谛-----苦集灭道,苦我们应知,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轮回是苦的道理。苦谛,最究竟的要厌离的是什么呢?是遍行苦,苦苦,坏苦,遍行苦,三苦之一,遍行苦 是什么,就是被烦恼和业束缚在轮回里不断的 在流转,这是最究竟的苦,是我们要厌离的,一定要知道轮回 是在惑业,烦恼和业的驱使下而流转的,这种情况下产生厌离心,这种苦在内心里面要清楚。

遍行苦周遍三界,从无间地狱,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天,三有之顶,这一切都周遍,只 要在轮回里面就逃不出他的痛苦。至于坏苦和苦苦就不一样了,象你得到禅定的安乐的话,可以脱离开坏苦,苦苦,但是还是在遍行苦的束缚下,所以遍行苦,他的范围,覆盖整个轮回,我们应该知道,要从这里面彻底 的脱离。

象烦恼和业,业的种类也很多,恶业,善业,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这是轮回的根本,对于我执他是一种错乱,颠倒的心识,我们应该清楚明白,然后通过和他相反的方式来明白无我的道理的话,认为你所执著的我,所贪著的我,如果没有的话,当然对于无我的道理就会明白,这样就可把轮回的根本我执,通过无我的道理去破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轮回的根本斩断,这样就可以得到解脱。

象这个我执,我们在领悟无我的道理的时候,他又分几个阶段,刚开始是一种影象的方式来领悟,最后是现证,一旦现证,就进入圣者,成为圣者之列。我执在断的过程中, 也分了很多层次的深浅,粗重我执的种子,习气,乃至发展为二种错乱的显现,所知障之类的,在所断的我执的过程中,他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在里面。

要想破除人我执,法我执他的习气,烦恼障所知障,要想根本断除,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武器就是空性见,无我空性的见解,要通过影象的方式领悟,然后以现证的方式领悟,但是要想彻底断除二障的话,一定还需要慈悲,菩提心作为他的助伴,慈悲菩提心 和空性见相应在一起,才可以彻底的永断二障,他的习气,根本全部断除,最后成就佛的果位,如来名号中的善逝,有断德 ,是从断的方面去讲的,从证的方面去讲,就是最究竟的佛陀的果位,断的善逝,如果是证的善消逝,那就是证德,二谛,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法,证德善逝。

证得捏盘有很多种,有余捏盘,无余捏盘,还有无住大捏盘,我们这里讲的捏盘是无住捏盘,大捏盘,只有佛陀才有,不住轮回,不住三有,这样最究竟的捏盘,捏盘,就是断除二障习气,断得灭谛,把烦恼障,所知障,断得没有了,这是从佛陀的功德方面去讲。

无住大捏盘的灭谛,自性法身,只有佛陀,彻底得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只有佛陀,这是佛宝。那么法宝是什么呢,是灭谛 和道谛,灭谛刚才讲了,是断除烦恼障 和所知障,道谛就是 智慧,了知一切法,证得空性,这是道谛。具有内心生起灭谛、道谛功德的菩萨,声闻,阿罗汉,是僧宝,是圣者,这就是佛法僧三宝。

象佛法僧三宝,可以说结合为一体,就以佛陀来说的话,他的身体现僧众相,就是僧宝,僧人的形象,法幢相,是僧宝;他内在证得的自性法身,断除二障,出现的无住捏盘,就是灭谛,就是法宝;他内在的智慧,象一切种智,就是佛宝。对于佛陀,三宝可以结合于一人,佛陀就是三宝的集合体。

象佛陀那样的灭谛是最究竟的了,完全断除二障,但是菩萨他还没有完全断除,但是他内在是部分部分得断除,虽然没有全部断,但是其中有一部分烦恼障,所知障 断除了,这样的话,他们也有灭谛,可以得到果位,最究竟的佛果的灭谛 和修道位上的能得到果位的灭谛,具有这样的普特切罗,就是僧宝,他内在具有的灭谛 就是 法宝。

象佛陀这样的功德,就他自身来说,自身的利益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程度,对于利他的能力来说也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程度,自利利他都那样圆满,然后自心又充满无比的大悲心,对一切有情如母爱子一般,就象对独生子那样慈爱,对于这样的佛陀,如果我们发自内心的去恭敬,去礼拜的话,一定会得到无边的福德,而且得到无量的加持,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信心,所以虽然佛陀那边的因缘完全具足,由于我们 内在信心的不足,而导致自己或者堕入恶趣,或者六道轮回,完全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因素。

很多大德们这样说,诸佛利益我们的悲心都那样的圆满,但是由于我们自己内在信心的不足,而自讨苦吃,无益的漂流轮回。

《入行论》后边讲到同样意义的话,在轮回无边的大海里面,如果我们好好修行的话,可以到达边际,如果没有好好的修行,那就是没有边际的大海,被各种各样的烦恼,贪,嗔,痴,就象里边的鄂鱼,鲸鱼伤害着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求救谁帮助我们呢?


象陈那菩萨就做这样的回答,能够净除一切过失,能够圆满一切功德的人,我们就应该学习他的教法,好好的向他顶礼,谁具足一切的功德,远离一切的过失,那我们就去皈依他,去向他学习。

皈依分三类,第一是自己怖畏恶趣苦,希望得到三宝的救护,能够得到人天的果报,以这样的心态去皈依,就是第一类的皈依,是比较低层次下士道的皈依的;比较高一点的第二类的话就是自己对于整个轮回之苦、六道之苦,都能生起厌离之心,然后希求三宝宝,依靠三宝的教言,通过戒定慧的行持 希望得到解脱,以这样的心态去皈依的话,就是第二类的中士道的皈依;进而第三类的话,不仅自己对于三界轮回生起厌离的心,同时还希望救助他人,希望别人也能够得到安乐,怀着这样的心,发现只有三宝、佛陀才有最圆满的力量去救助他人,然后自己希望成佛,得到三宝的救护能够来利益一切众生,怀着这样的心态皈依三宝,就是上士道的皈依,非常特胜的皈依。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其中一切应精力处就讲到了很多内涵,就寂天菩萨本人来说的话,从小就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那文殊菩萨当然是他应敬礼的地方,乃至他后来在那烂陀寺出家,给自己剃度的师父啊,堪布啊,乃至讲经的大师恩德,让自己修持,证得如此高的功德,对于这一切,应该值得我们去敬礼的地方,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去敬礼。
前面两句话讲皈依的内涵,善慧法幢大师讲过这样的话,一方面自己要有怖畏的心,怖畏恶趣轮回 的心,生起来,然后深信三宝能救护,发起这样的心去皈依,这个就是皈依的体性,我们说皈依干什么呢,皈依就是自己怖畏恶趣的苦,然后希望三宝救助我们,这样就是皈依的体性和意义。

我们怀着真正皈依的心,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是遇到痛苦啊,安乐啊,顺缘,逆缘,各种各样的境界,都能够自信得依靠三宝宝,这种境界三宝是知道的,他会安排我的一切,怀着这样的心去皈依三宝,通过这两句话能够生起这样的心,那我们学《入行论》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意义。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 遵依经教总摄当宣说
这是发誓造论,我要好好得造这部论,圆满的完成,通过前面的皈依之后集积广大的资粮之后,然后对于菩萨律仪、行处,六度万行这方面,自己去宣说一下。

成佛的过程,一个凡夫要想 成佛的话,需要一个过程,简单讲,最开始就是发起菩提心,然后六度万行,究竟成佛。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啊,如何去让大家明白呢,下面就是讲菩萨应该做的 事情。

菩萨的整个学处,菩萨修行的过程,我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要错乱,如果引到错路上去,那永远走不到目的地,第一是清净的, 不要错乱,第二是圆满的,两个方面一定要具足,就是对于圆满无谬的菩萨道,就在这里去讲解。

对于菩萨的学处,别人会问,这不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他说了是“遵依经教”,就是依照经教,依照佛陀的教法来去宣讲,“总摄”就是简单的依靠佛陀的经典去宣说,这是说我讲的法也是非常清净的,不是自随便造的一个菩萨的学处,而是有清净的依据。这里的经教当然就是说都是大乘的菩萨乘的经教去宣说。

有人可能认为,大乘的经藏那么多,何必另外再造一个论,尊依经教总摄当宣说,这个总摄来破除一些人的想法-------这个论重复了,没必要再造这个论,通过这个总摄 就把怀疑的心断除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藏大乘经无量无边,一般的有情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入手处不知道,通过这部论,虽然文字很少,但是内容非常全面,把大乘经藏的内涵全部表达出来了,通过这部论可以让我们对于菩萨行持更好的 明白,所以造这部论并没有重复的过失,总摄当宣说,是说非常扼要,非常明了得宣说。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 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 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
  这四句就是谦虚,誓愿造论,真正的大德可以说一字千金,他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好象是石头上刻字一样,发愿不会随便去承许,一定会圆满的完成。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昔所未闻就是在佛的经典里面没有讲到的,没有听说过的,我这里面也没有,就是说我这里边讲到的都是经典里边有的,并非除了佛的教言,还有希奇的东西,这里边是没有的。而且文字的华丽程度也不行,很枯涩,也不是多么优美华丽,也没有强烈的意乐去利益他人,这里的他人是那些大德,智慧各方面能力非常超群的,就是这样的人,我也没想到通过这个利益他们,因为他们学习修行各方面已经很高了,比自己还要高,不可能去利益他们。

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那你造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让自己的菩提心,没有生起来,赶快生起来,生起来之后能够不断展转的去增长、强化,为了这个目的,完全为了自己内心的修持而著作这部论。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        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   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
自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好乐的心,要著作这部论,不是被逼迫无奈的。也可能有人会问你自己修行也没必要去造论,他解答:为修善法,这里的善法主要是菩提心,菩萨行,就是说我内心的净信力,会因为造这部论,而展转的增长,通过造这部论,自己的菩提心的修持,自己对菩提心的信心,依靠这样的因缘增长,这是就自己方面来说的。另一方面呢,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与他自己根性、意乐 个方面差不多的有情------因为这部论发自清净的心,慈悲心,所以那些见到这部论的人,也可能会有利益。所以也就有必要造这部论。



   第四MP3
发表于 2007-9-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我也加入?我没有听过入行论,也不熟悉名相,行不?
发表于 2007-9-1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 你给心净师兄发短消息吧
原帖由 SKY12 于 2007-9-17 06:52 PM 发表
要不我也加入?我没有听过入行论,也不熟悉名相,行不?
发表于 2007-9-1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紮仁波切講授 《入菩薩行論》

至誠頂禮恩師阿紮仁波切!
極度隨喜所有辛勤工作的師兄們!感激不盡!
发表于 2007-9-1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紮仁波切講授 《入菩薩行論》

至誠頂禮恩師阿紮仁波切!
極度隨喜所有辛勤工作的師兄們!感激不盡
发表于 2007-9-1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短信已好.我先整理一课试试看,我听方言应该没问题,但是名相的部分会比较吃力.我整理好一课先发上来,师兄们审核:lol

[ 本帖最后由 SKY12 于 2007-9-18 09:46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7-9-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顶礼阿扎仁波切!
随喜整理功德!

[ 本帖最后由 出离 于 2007-9-18 10:47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3:13 , Processed in 0.0485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