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41|回复: 37

印度鸡足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善如水 于 2016-12-5 16:53 编辑

零散资料:

1,
印度鸡足山离菩提伽耶50公里的路程,但整个路程都是乡间小道,车速每小时只有20公里。大多数去印度朝圣,没有能够到印度鸡足山,成为巨大的遗憾。因为这里地处偏僻的山区,大多数朝圣者不知道此地在哪,印度当地人也很少知道,更有因为山路的崎岖而放弃。因为蝉友圈·佛旅网坚持“以护持四众朝圣游学,接引大众亲近正法”为宗旨,历经万难千险开辟出印度佛教朝圣线路,鸡足山也成为必然要去朝圣的地方。

2,
有人問:「大迦葉尊者入滅盡定處是在印度的雞足山?還是在雲南雞足山?」
彼雞非此雞,此足非彼足。印度雞足山早於2500年前已存在,此山在摩揭陀國。玄奘大師亦云:莫訶河,相去百餘里梵語屈屈吒播陀山Kukkutap2da,此云雞足山,因後尊者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又改云:尊足山(gurup2da)也。現在您去雞足山朝聖時,若是坐火車就要在一小站Gurpa下車。Gur者古之Guru者尊也,p2da者足也,簡稱就變為Gurpa,實際上還是要讀gurupa,印度人已不這樣讀,而讀gu-r-pa。下圖是Gurpa尊足山,從遠處看的雞模樣。
,廣二十餘步長四里許。大山東北四里許,至孤山仙人室也。又東北五里小孤山壁石室可坐千人,佛於此三月說法,室上磐石梵釋於此摩檀塗佛,今猶郁烈。
根據早期的經典記載,包括一切有部律(Sravastavadian Vinaya)和天業譬喻(Divyāvadāna)等都說,大迦葉尊者現今仍然入定於印度的雞足山(Kukku6a p2da giri)內,他要護持佛陀的衣缽,等待彌勒菩薩誕生于婆娑世界,才將衣缽傳承給他。據說無著菩薩也曾為了面見彌勒菩薩住在山中十二年,和精通密法的商那和修Śāna-vāsin也在此居住數年。商那和修又作奢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奢搦迦(Śānaka)、商諾迦縛娑(Śānaka-vāsa)。意譯胎衣、自然衣、麻衣。係阿難之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
據古代佛教文學記載,Buddhagupta(印度大師覺護尊者)於第十六世紀歷經此聖山后,有關雞足山的事就不曾再有傳說。中國人相信它在大陸的雲南省。然十九世紀時,一些考古學家依據義淨、法顯、玄奘大師等的著述,引據雞足山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在離菩提伽耶東北邊的三十二公里處,或那爛陀寺南方六十四公里的地方。
山頂是否像隻蹲下來的雞?
在從印度菩提伽耶開車,經過Fatipur鄉約二小時車程就能到Gurpa鄉,或搭印度火車在Gurpa站下車,步行約一小時到山下,再歷經一個多小時費盡手力、腳力爬越崗岑嶺嶂,到一座峭壁處,這裡的大岩石,仿佛被刀刃切開似的,從最底下往上空看去,最大寬度不到兩尺,裡面陰沉黑暗,假使沒有熟人帶路,是無從進入的。
從此入即能登最高山頂!
大迦葉尊者柱杖一揮石壁裂成隙縫
傳說這是當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大迦葉尊者用神通力上來,不然還真難上呢。由於岩石山頭非常陡峭,於是他就顯神通,將手邊的柱杖輕輕一劃,結果石頭就開了這麼一條走道,讓他可以順利上山,也方便後世的行人。
雞足山山頂上有好多大石塊堆疊起來的!
此山頂上有三間簡陋的水泥小房屋,其中兩間內有腳印並刻有法輪和蓮花,屋外還有一些被破壞的佛像。現在以建立一個大塔於山頂,目前大迦葉尊者這裡面閉關等待彌勒佛出世。
這才是最高點,現在已建一大塔於此山頂處!
2008年10月已快完成的紀念塔
最高處有三間小廟佛像都被破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雞足山位於印度咕巴地區,根據佛教經典紀載,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現今入定於印度的雞足山內,迦葉尊者正護持佛陀的衣缽,等待56億7千萬年後未來佛彌勒菩薩誕生於娑婆世界,將衣缽傳​​承給他。過去法顯大師、玄奘大師、龍樹菩薩皆曾提到的雞足山即為此,雞足山上近年建了一座金色佛塔,並於2006年迎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聽列多傑登上印度雞足山頂,為此佛塔開光。此佛塔乃是為紀念彌勒菩薩、大迦葉尊者、無著菩薩而建。


雞足山傳說已久,甚至傳說有人曾在山上見到迦葉尊者,傳說無論是否屬於,都為雞足山增添了傳奇的色彩,我從雞足山腳下望過去,心中想著:不會吧,要爬到眼前這座山上真是有段距離..

雞足山上山大約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內可以搞定,再辛苦也要上到山頂去! 過程中有兩位師姐一直擔心無法上到山去,在我的精神鼓舞之下,兩位師姐還是拖著身子搭上越野車來到了雞足山,隨著大隊人馬一同上山

爬山雖然要花上不少體力,大家還是保持著甜美笑容

上山的過程中,旁邊跟著許多印度小孩子,在旁邊想要幫忙扶,很意外這些小孩子並沒有和其他聖地一樣拼命打擾朝聖者,讓我覺得很訝異..原來秘密藏在最後面

不斷的爬山,這些步道比早期來的時候好很多了,多數路段都是有階梯的

大約爬了一個小時左右,半山腰有一處巨石區,可以在此處稍作休息,順便眺望山底下景色

我高高的矗立在山頭上,玄奘法師、大迦葉尊者你們在哪裡?登高望遠氣勢非凡,山腳下是一大片的平原,數千年過去了,我也隨著玄奘法師的足跡來到了雞足山,朝聖旅行意義非凡

雞足山上排璇的飛鷹

接近雞足山頂,要步行通過這一段巨石區,已經可以看到山頂金色佛塔了

前往山頂要穿過一處狹小的山壁

旅行者的背影

山頂步道,前方有一處箭頭,是要朝哪兒走?往右邊過去看看

在山壁之中隱約有一處洞穴,洞穴中有金色佛塔

迦葉尊者佛龕,我雙手合十朝著迦葉尊者頂禮,據經典記載﹐無著大師曾經在此山頂的洞穴中禪修達十二年之久,不知道是否就是此處呢,關於雞足山的傳說很多無法一一考究,我們抱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到此處朝聖是最重要的。

歷經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抵達雞足山頂,山頂上有一座金色佛塔,以及白色的小屋,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我們現在隨著玄奘大師的足跡也來到了雞足山朝聖。

雞足山的傳說
來到了雞足山,就來說說雞足山的故事,傳說大迦葉尊者活到一百多歲,,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裡,席地而坐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當時王舍城國王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即將入滅的消息,立即趕到雞足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尊者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隨後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將迦葉尊者,山峰又自然合攏,迦葉尊者自此於雞足山中入定。<網路資料>

雞足山關於迦葉尊者入定的傳說故事版本很多,更增添後人無比的想像空間,現在這座金塔是近年來,為了紀念彌勒佛、大迦葉尊者、與無著大師所建立。

雞足山金色佛塔前有一處平台,早上登頂的朝聖者正在金塔前方做佛門早課,能夠在雞足山頂做早課是十分殊勝的。

我坐在雞足山大石上望著遠方,山風徐徐地吹拂在我身上十分舒服,這座山相當的有靈氣,很難具體形容這種氛圍,感覺就像是身處在數千年前印度古國的氛圍,歷史傳說與真實景色相互交錯,我的心很平靜也很愉悅

雞足山上印度弟弟眺望遠方

雞足山頂白小屋內雕像

雞足山頂小屋與金色佛塔

時間接近中午要趕快下山天,天氣一變熱雞足山的蜜蜂都會跑出來,往山下走的時候發現一群小孩子都蹲在地上,有沒有這麼乖啊?這群小孩想做什麼呢

這些小朋友蹲在地上做什麼呢?哇!最左邊的小孩不是我們早上在鐵路旁村子遇到的,他跑了這麼遠從村子裡跟我們一起上到了雞足山,這是何等的意志力與健康的身體,我輸給這些小孩子了..

答案揭曉,原來印度的導遊發了一個心,導遊跟這些小朋友說,不要去打擾我們的團員,到了山頂再給你們錢,於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聽話了,乖乖地跑到山頂等著領錢(這是登山健行人人有獎活動嗎?),我留在隊伍最後看著這一幕是有一點感動的,他們這次帶朝聖團的出差費不高,卻願意掏自己的錢給這些小孩子。

發獎金時間到了,導遊小加 Ajay Kumar 請他們守規矩,一人只能拿一次

每個人可以得到10元盧比(折合台幣5元),發錢的過程中偶爾有騷動,大致上是很順利的,這些小朋友很聰明,拿了獎金之後又要立刻衝到山下去找團員們,希望可以拿到多一點獎金或零食

我們的導遊也很聰明,告訴這些小朋友,不准超過他,下山再給你們一次獎金,超過就沒得領了..小朋友就乖乖地跟在後面,接著導遊開始要他們呼口號答數,導遊喊的是印度教的爬山之歌,就這樣和小孩子一答一唱一路下山

一個人擋下了這麼多小孩子,真是孩子王啊!! 看到了這一幕我突然了解到,印度小孩是因為缺乏教育,父母務農也不給予管教,所以小朋友會認為看到了東方臉孔的我們,就像看到非洲國家小孩看到了美國山姆大叔,他們認為這些大叔們是來幫助他們救濟的,只要跟著大叔就有錢領了,所以伸手要錢要食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把教育做好,這些小孩子很聰明也是非常有發展力和創造力的!國家的政策很重要!

到了山下準備開始發錢,這時候小加導遊的零錢不夠了,這次換我來佈施吧,我也發心贊助五百元出去,由於小額的10元零錢不夠,只能選出一個組長來讓他們來分錢,這時候領錢的人不是只有小朋友了,雞足山上附近遊蕩的老人成年人也過來一起領錢,人人有獎!裡面有中間偏右的小女孩長的聰明機伶,居然在現場充當起意見領袖了,這個小女孩一路跟著我們不吵也不鬧,用他的大眼睛無辜地望著我們,我為此貢了好幾張鈔票出去(不敵小孩的大絕招)。

到達山下,小孩領完錢之後繼續奔馳在路上繼續展開要錢行動,於是我又貢了幾張鈔票出去,我找了一個小男生給他50元盧比當貼身護法,我說:我給過你囉!不可以讓其他人找我喔,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說money他們是聽得懂的,當其他小孩和我伸手時,我就把眼光朝向給過錢的小孩,找他找他,大家互相對看一陣傻笑就放棄找我了,還挺有意思的!

粉紅色衣服的是來自於大陸的老奶奶,旁邊跟著許多小孩還會攙扶他

小孩、師傅、老奶奶合影,右手邊的小女孩最聰明,賊頭賊腦的,老奶奶還問我說可以把它帶回去領養嗎?在我看來這小子還得挺可愛的,如果生長在有錢人家肯定未來的前途不一樣,但雞足山附近都是農村啊!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卻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怎麼走都是看自己的!

離開雞足山,繼續千山萬水穿過農莊的旅程

當地婦女頭上的東西是?我肯定是乾草與牛糞的組合..

對我們很好奇的村名,繼續和我們揮手打招呼

車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回到菩提迦耶,這一趟雞足山之旅收穫很多,穿過原始的鄉野農村,以及可愛的村民小鬼,如果有來到印度佛陀聖地朝聖,雞足山非常建議可以排進去的行程選項,一同隨著玄奘大師的足跡踏上雞足山。
发表于 2016-7-1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雞足山在印度
那虛雲老和尚在雲南的雞足山聽到的鐘聲,不就.........
发表于 2016-7-1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長見聞
感恩老大了
发表于 2016-7-1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师长也曾经告诉我,大迦叶尊者入定及无著菩萨修行十二年的鸡足山在印度,并非云南大理的鸡足山。
发表于 2016-7-1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水堂主 于 2016-7-12 17:35 编辑

东土比附天竺以自傲。 查《梵藏辞典》:
kukkuṭa,盘旋
kukkuṭi,母雞

有神的地方就有印度人,有印度人的地方也有神。

发表于 2016-7-12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见识,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7-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陀山在印度哪里?
发表于 2016-7-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6-7-12 19:12
普陀山在印度哪里?

南印度,见《华严经》

补怛洛伽山(梵文名Potalaka),又译作布呾落迦、补陀落伽、普陀洛,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为现今南印度巴波那桑(Papanasam)山,位于提鲁内尔维利(Tiruneiveli)县境,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

《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咤国:“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发表于 2016-7-12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據前往天竺朝拜之人傳說,此島有航船開通路線登島,但入山責任自負。蓋因“山径危险,岩谷敧倾。”
发表于 2016-7-12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6-7-12 20:00
南印度,见《华严经》

补怛洛伽山(梵文名Potalaka),又译作布呾落迦、补陀落伽、普陀洛,意译为光明 ...

这个厉害啦

文殊道场在五台山,好像中国这里也就这一个吧。

地藏菩萨……人间道场没有吧,
普贤菩萨……人间也没有吧?
发表于 2016-7-13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见识,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7-1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7-1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6-7-12 16:05

雞足山在印度
那虛雲老和尚在雲南的雞足山聽到的鐘聲,不就.........

野店放饭
发表于 2016-7-13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大QQ 发表于 2016-7-13 11:02
野店放饭

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虛雲老和尚五十歲,他從朝禮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回國朝禮雞足山,在山麓,經過「靈山一會」的大牌坊,直接到了迦葉殿,殿中有迦葉尊者像,然後到達迦葉尊者入定處的華首門,他把當時的見聞情況,敍述如下:
  
  至聖境懸巖,石壁生成一道石門,名華首門,迦葉在內入定。宛若城門,高數十丈,廣十餘丈,雙門關閉,縫顯然。是日遊客及導引之土人頗多,予進香禮拜時,忽聞大鐘三聲,土人均歡呼禮拜,稱有異人至,則聞鐘鼓魚磬聲,我等曾聞一、二次鼓磬聲,未聞大鐘聲也。今師傅禮拜聞大鐘聲,其有道乎!予謝弗敢。時己丑年七月三十日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7:25 , Processed in 0.03797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