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引《中论》文之 注解孱入原文
(一)
《大智度论》卷一: ……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这一段文,《大智度论》说引的《摩诃衍义偈》,其实就是《中论》。其中第二句,“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很多版本误以为顺前文脉,当是偈文。其实它只是一个孱入原文的注解,是注解上一颂里“心行”之“行”字的。 此段所引偈颂,勘见罗什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可以看到,两颂中间并无其余颂文。余译亦同。 (二)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大智度论》卷一又引《中论》: ……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 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 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 非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 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文似三颂,勘,大致相当于什译《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两颂(勘余诸版,亦仅两颂):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仔细辨识,《大智度论》引文里一般被认为的第二颂,其实仍是上一颂的注解而非《中论》颂文,“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常人见有执有,见空执空。离此“有”见、“无”见,则见真实涅槃! (三) 再来看《大智度论》中第三段引《中论》之文字: 如说偈: “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 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见。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这一段,对勘《中论》文,仅对应《观业品第十七》一颂: “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以上两段引文对勘出的原则来捡阅这一段文,发现情况有类似,即,“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见”一段,并非《中论》原文,而仅是对“虽空亦不断”一颂的注解。“有业亦有果”释“虽空亦不断”;“无作业果者”释“相续亦不常”;“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见”释“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四)
确实,如业内常说的,《大智度论》里有大量注解部分误入原文,此当更有深究,本文暂不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