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64|回复: 23

多识仁波切中山大学演讲(完整修订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5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演讲题目:佛教与和谐社会
主讲:多识仁波切
多识仁波切在中大的演讲录音整理稿
大家晚上好!(热烈的掌声)
首先中大管理学院提供论坛,我表示感谢(掌声)。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听讲,我非常高兴。今天这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是《佛教与和谐社会》。那么,佛教与管理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西方有些学者把佛教叫做管理学。这个和传统我们说的管理学有点不一样。主要是管理自己,管理思想,所以佛学也可以叫做管理学。因为一切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而人主要是思想管理。思想管理好了,自我管理好了,那么一切管理就会很顺利。如果说思想管理不好,自我管理不好的话,其他很多管理就无从谈起。从这点上来说,佛学叫做思想管理学,也是可以的。

第二点,佛教是最全面的社会和谐文化,这个不需要多说。佛学从简单来说,就是化解矛盾,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和谐发展,他的思想是这样的。他可以说是一种和谐文化体系。印度寂天大师《入行论》里有这么一句话可以说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他的意思就是说,“把地狱变成天堂,把人类互相残杀的武器变成朋友互相赠送的花环”,这就是佛教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教是最高的和谐文化,这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

今天要讲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有哪些区别?第二,佛是什么?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很多,研究佛教的人也不少,但是从根本上真正了解佛是什么的人很少。今天讲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中观和唯识,最后讲一讲佛教的价值,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讲得很细很透彻,只有两个小时,只能粗轮廓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为什么要讲佛教与其他宗教有哪些区别呢?因为现在一般习惯上讲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把佛教放在宗教里面。但是佛教学者很早以前就对这个有不同的看法。我今天就讲一下国内外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为什么说佛教不是宗教呢?有些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象欧阳竟无,这是一个现代的佛教学者,是汉地的,他的观点就是,“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 有一个法国很有名的生物学家,后来出家变成藏传佛教的信徒,他有很著名的两本书,一本书叫做《和尚与哲学家》,第二本叫做《和尚与科学家》,这两本书通过和哲学家的对话、通过和科学家的对话,他阐明了佛学的深度思想和本质问题。这个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这是法国人,他的名字叫做马蒂厄*里卡尔,他说:“如果说宗教指对一种教义的赞同,对这种教义,人们盲目地虔诚接受,根本不去重新发现这种教义的真实性,那么佛教确不是一种宗教。”这个就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是一种演绎的宗教,他是先有结论。但佛教不是,佛教是归纳的,不是演绎的。其他的宗教信仰的教义,如果信,那你就信,没有什么研究的余地,研究是不允许的,但是佛教与此恰恰相反。

现在有些人说释迦牟尼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讲学术民主的,也就是说学术民主的制度从释迦牟尼开始。他有一句话在《六部》里面讲过,“对我的话你们要象辨别黄金一样的辨别,如果对的话你们就采取,如果不对的话你们就放弃,不要认为是我说的,你们就来盲目的信仰”。到现在很多人不能做到这一点,什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不可能说我的这个对不对,你们大家来研究。特别在宗教方面是没有这样一个先例的。佛教是讲民主的,学术民主,可以研究、可以讨论、可以考证、可以考察、可以实践。
“人们在佛教中看到的总是一种被批判的精神、被西方的理性主义接受,而同时又给批判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增添一种道德和精神属性的、被净化的学说”,这就是里卡尔说的。他说西方人信佛的、研究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早十年前,有一个统计数字,大概在美国,有五百万左右的佛教徒,而现在,去年我见了一个数字,大概有五千多万人。这个数字正在成倍的增长,现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信仰的越来越多,这个有其社会原因。马蒂尔在书里写,“佛教被哲学家排挤在门外,说它不是哲学,它是信仰,因为哲学是没有感情的,也不讲道德伦理的,它是专门研究事物的规律的”。因此他说,佛教里有很多哲学思想,但不是纯哲学,所以被排斥在哲学门外。而西方各个宗教又把佛教排斥在宗教的门外,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无神论,佛教不承认上帝,不承认神。所以马蒂厄说,“宗教排斥佛教,认为佛教不是宗教;那么哲学家排斥佛教,认为佛教不是纯哲学”,这正好说明它有宗教方面的东西,也有哲学方面的东西。过去有人说,哲学能使人变得聪明,但不能使人变得善良;宗教能使人变得善良,不能使人变得聪明。这个最主要的区别大概在这里。那么佛教,既有哲学的属性,也有宗教讲伦理道德、思想净化方面的东西。

“佛教世界中形而上学的传统,从中散发出对于存在的一切时刻、一切环境中都使用的智慧”,这就是马蒂厄说的。有的人说佛教是智慧,智慧大概从意思来讲差不多。从根本上说,哲学也就是智慧,Philosophy。在《佛教与科学家的对话》里说,佛教基本上是开悟的科学。有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叫《内在革命》,这本书里他把佛教界定为佛教是精神科学。过去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能相容的,不可能佛教是科学的,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当做文化可以,但是当做科学的话,他们不同意。萨满教授是这样说的:“我相信佛教文化涵盖了内在科学,这种科学对我们现代人面对的种种困难,特别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从西藏人的身上看到人类未来的希望。”

梁启超,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近代的一个有名的学者。《梁启超谈佛》这本书现在社会上也很多,大家可能也看到。他是这样说的,“释迦有点象康德,一方面提倡实践哲学,一方面提倡批判哲学,所以可以名佛教为哲学的宗教,佛教哲学的出发点,非玄学而科学的,非演绎而归纳的”。归纳和演绎在逻辑学上有定义,归纳,是研究一般事物最后得到结论;演绎的东西是先有结论先有观点,再研究出来。其他的宗教是演绎的,佛教就不是演绎的,它是归纳的。佛教是把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归纳出来,得出结论。因此,梁启超先生又说,“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康有为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北方的佛教是迷信的佛教,南方的佛教是理性的佛教。”他这个话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的时候,北方的文化比较落后,信仰的层面也是文盲层面的、老百姓信仰的比较多,往往就弄成烧香啊、拜佛啊、念佛号啊,在这个层面上。对三藏佛经的研究是非常差的。所以他说北方的佛教是迷信的佛教,近似于迷信。那么南方呢,知识分子多,特别象是广州,这在过去佛教东传的时候是必经道路之一,海上过来的都是通过广东这一边,翻译经典、翻译佛经,研究佛经,这样的人很多,知识分子很多,他们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通过对佛经佛理的研究进入信仰,这是理性的信仰。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佛学是哲学之母,可以纠科学之偏。”那么科学有什么偏要纠呢?科学大家都知道,是研究物质的东西,它不是关怀人类本身的问题,马蒂厄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佛教徒,他就说,“科学不关怀自己。”我们作为人,相对来说对外的研究不是那么很重要,人应该首先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什么?生死的规律等这些需要掌握的。研究一辈子,研究化学、研究物理、研究科学技术这些东西,但是,根本不关心自己。同时,现在很多人,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说,对科学也有很多的说法。一般而言,科学是科学技术型的工具,看什么人掌握它。如果弄好了,就可以造福人类;如果弄不好,就是破坏环境,破坏人类本心的问题。所以,有些人说,科学是个双刃剑,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现在很多人都说科学家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当你研究一个问题时不要不负责地就把它搞出来,比如说克隆这些,研究出来有没有好处啊?还有原子能这些。作为一个科学家,研究的人他不负责任,他只管研究,他不关心后果。研究出来了,这个成果被政治家、商人、军人弄到手以后,就可以变成杀人的武器,因此,对科学有很多非议。特别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这个环境的恶化,都跟飞速的科学发展有关,所以科学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
卡普勒写的《现代物理的东方神秘主义》这本书里讲,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两大发明,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物理。他说,这两大发明迫使我们象印度教徒、佛教徒、道教徒那样来看待世界。他说这两大发明把科学家引向宗教方面。促使大家用佛教的观点来重新看待世界。卡普勒还说,“《华严经》(大家知道,这是佛教里面很有名的一部经典)的理论模式和现代物理的理论模式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说明佛教里面有许多与科学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不是不相容的。西方宗教界有这样的说法,“科学是宗教的杀手”。因为科学发展了以后,对宗教打击很大。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过去有一本书,叫《佛学的原子时代》,香港的一个科学家写的,这个书里面说,原子弹的出现对其他宗教而言,无疑就象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破坏性很大。但是,对于佛教来说,恰恰证明了佛教里面的很多原义。大家知道,现在很有名的“相对论”在《华严经》里面就有,比如说“芥子等于须弥”,《华严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芥子是很小的东西和世界上最大的山(佛教就是须弥山)相等,怎么相等?刹那与长劫相等,劫年是很长时间,多少个亿年这么长的时期叫做一个劫。它为什么与刹那又相等?这个在《华严经》里有,时间的相对,器质的相对,这个在《华严经》里就有这个思想。另外,物质世界由什么组成?这是由原子组成的,佛经里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通过一粒沙就可以知道一切物质的结构,因为一粒沙的原子结构同整个物质的原子结构都是一样的,在佛经里面,两千多年前,如《俱舍论》里面就有原子的思想,他说物质原子最小的单位是由八种元素组成。

那么,是不是全部是科学的东西?我说不是。有科学的成份,有些不能用科学来代替;有些是科学研究不了的东西;科学是一种实证,有些是没有办法实证的东西;有些则很多都是未知数,至今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个水平,解释不了的东西。最终有一天可能搞清楚,但是直到现在还搞不清楚,但不能说这就是迷信。在因明学里有一句话:“看不见非即不存在”,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五官发现不了的东西,不一定就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有人问我,“佛教是不是科学?”我说,佛教从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文化,这里面有科学、用实证可以研究的东西,比如现在相对论、原子理论等都已经搞清楚了,这些属于科学。但不是所有的都能够用科学来解释,因为佛教的内涵特别的广大,包括一切学问。你比如说美学、文学,这些东西都不能用科学来代替吧?当然,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不科学的东西,佛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几千年的时间,在具体的环境当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东西,它也掺杂了很多不科学的、非科学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说。不科学非科学不一定就不好,人类就不需要,不能这样说,用科学来划线的话,有些东西很难说清楚。现在大多数人信仰科学,所以往往就用科学来衡量,凡是符合科学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科学的就是坏的,恐怕这样很多问题都说不清楚了,恐怕会碰到很多矛盾,解释不清楚了。我觉得从哲学这方面来说,佛教里面有许多哲学形态,佛理都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学、哲学的基础上,它不象其他宗教。

第二个问题,佛是什么?佛是梵语,Buddha一词的译音,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悟、觉醒、开悟的意思。那么开悟两个字怎么讲?“开”是心智开放,“悟”是悟到生命万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叫做开悟。觉悟觉醒是说人生如梦,佛是如梦方醒,佛就从这个大梦中醒过来。我们汉地也有南柯一梦,人生就是南柯一梦,佛就是在这个梦中觉悟了的人。佛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很多人都把这个搞不清楚,有些宗教学里面把佛、上帝、神都划归一类,这是非常错误的,非常外行的!佛不是上帝,佛不是主宰世界的大神。佛是什么呢?是众生中品德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佛就是人,人的品德和智慧达到最完美状态的就叫做佛。众生无量,佛也无量。这就是说世界上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并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个,造物主只有一个,佛是没有数字的。所以把佛叫做人天导师,他就是一个老师的作用,教化众生,是用慈悲和智慧拯救众生的,佛的角色就是这样。

释迦牟尼也是无量佛陀中的一个,从现在我们的释迦教来说,他叫做佛主。因为现在这个佛教,印度创建的这个佛教,就是现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这些佛教是释迦牟尼讲的,他是教主,所以叫做佛主。但整个佛教不是他创造的,他叫做如来啊,为什么叫如来?他与很多佛一样,是同一个道路走过来的,顺着一个规律走过来的,所以叫做“如来”。在佛经里面说,他是经过三个无量劫修福慧资粮才成佛的,他的前面有许多佛,大家知道,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是第四名,在他的前面还有三个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是释迦牟尼创造的,这个话有些说不通。既然是他创造的,他是怎么成佛的?他是凭什么成佛的?他是凭佛法成佛的。既然他是凭佛法来成佛的,佛法又是从哪来的?佛法又是佛说的。可见,他前面有佛法,有佛法就有说法的佛,这个就和鸡蛋与鸡是同一个道理,没有第一个佛,也没有第一个说法的。就象没有第一个众生一样,也没有第一个佛。

佛是怎么成就的,怎么成佛的呢?大家知道佛教里面有个佛性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佛性指的是什么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成佛的基因,每个众生身上都有成佛的基因。那么成佛的基因是什么?每个众生的觉知性,能知能觉的心,这就是成佛的根源,成佛的基因,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就是指的这个。这个心当然不是指的心脏,不是这个,它指的是智能,人的智能这就是人的心。对这个佛性叫做如来藏。所以佛教里有一个观点,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因素在内,在适当的条件下都是可以成佛的,这就是最根本的。佛教理论上的众生平等就是从佛性平等上来的,人没有好坏、没有贵贱,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佛性是平等的。

心性本清静,心和性是不一样的。心是心的显相,能知能觉的,每个人都有的光明心。我们说的我们能看到的“人”,不是这样的,人是看不到的,人能看到吗?人由精神的东西和肉体物质的东西两种合起来的才叫做人。如果没有精神的东西那就是尸体了,就不是人了。活人就是由精神和肉体两部分结合成的。所以在法相里面叫不相应法,他既不是可见的色相,也不是纯粹的意识,他是两者结合物。

佛性有两种,一种是本具佛性,一种是增长佛性。本具佛性就是无始以来流传下来的每个人身上能知能觉的智能。这就是本具佛性。比如说水,水的本质是清净的,但是黄河长江这些水已经不清净了,它有很多杂质很多污染。心性本清净是说本来的心性是清净的,但是,第二句话是,从来没有清净过。因为一清净就变成佛了,不会是凡人了,从来没有清净过,它伴随着清净心和污染心混和在一起。比如说,水和牛奶掺和到一块,什么是牛奶什么是水就分不清了。人的这个心也是一样的,有它清净的心也有染心。这两个混合到一块,一般人分不清楚。

我们过去禅宗讲的开悟,就是讲的认识到本心是清净心,怎么把清净心从染污心里分离出来,这个就是开悟。但是很难分离得出来,一般都是被烦恼、杂染、分别心掺和到一块来了。

另外,增长佛性是通过佛法的学习,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学习、修养、净化可以还心性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开悟成佛。但除了本来面目,还要增加许多其他东西。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云散天边月,春来树上花”。这两句话代表了两种佛性。云散天边月,本来天上有月,但由于污染看不到月亮,通过治理污染,把空气净化后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这是一种净化的功夫,把本性显现出来了。云散天边月,必须要云散,有云的时候看不到。这就是还净的功夫。第二,“春来树上花”,这是什么意思?花不是本有的东西,一颗种子洒在土里,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长成一棵小树苗,最后长大,枝叶繁茂,最后开花,最后才结果,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培育的过程。增长佛性就是这个意思。

清净里面把污染破掉后可以显出原来的本性,这是佛的法身,去染还净。佛还有报身和化身,佛的报身和化身不是把污染破掉后就能显现的东西,它不是这样的。它就象树一样,通过两种资粮的修练,无量功德才能修出佛的报身和化身,这就是增长佛性。
广州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惠能出在广州,我觉得是我们佛教界,整个广州的一个光荣。大家可能看过《坛经》,里面有一首开悟偈,一个是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后来惠能是怎么说的呢,他就是反驳他的这个思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于这个原因,五祖就把袈裟传给了惠能。那么这两句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从佛经上来说,两个都是对的。但是两个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事物的现象上来说的,就是我们佛教上说的二谛,一个叫世谛,一个叫义谛。神秀是从世谛的角度上来说的,所以既有树,也有明镜也有台,菩提也有树,勤拂拭就是修啊,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以后,显出他的本来光明,这就是一个成佛的过程。那么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菩提也没有树,树没有自性,菩提也没有自性,光明心也没有自性。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自性的东西,没有什么本质的东西,所以它是空的。所以它是空偈,我想下面在介绍中观的时候,再把这点说一下。

“本来无一物”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的,什么也没有,诸法性空。心有性空,这是两个方面,心是有的,能感觉能知觉能考认能思考,这是心的活动,就可以证明心是存在的。但心性作为自性的东西是找不到的。所以心有性空,佛性本空就是这个意思。本空不是否定心的存在,只是否定了它的自性,自性是什么呢?万物都是缘起的,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比如水是由氢氧原子合成的,那么究竟水的本性是什么?氧还是氢?如果这两个去除,它什么也没有了。水无本性,没有独立的本性,它仅是各种条件、物质元素形成的,这样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

那么如何成佛呢?成佛就是净化心性,把自己思想上心性上经过净化,用见心智慧破除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成就清净无障智慧法身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说人的智慧从道理上来说和存在应该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由于人的条件啊、环境啊、寿命啊等等的种种限制,每个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但是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获“等”,所知对象和能知的心,它的涵盖不能相等。正等就是佛的智慧覆盖了一切知识,这就叫做“正等”。也叫做全智或者一切众知,遍知。正觉就是他的觉悟里没有什么错误的东西,完全如实的反映一切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错觉,这就是正觉。这是清净心性达到的正等正觉。

第二个,是通过利益众生,培植无量功德,成就报化二身。佛的报身和无量化身是什么成就的?是利益众生的功德、行善的结果,叫做功德报身,这个功德只有利益众生才能得到的,不是他自己思想上一些不清净的东西排除后就可以成就的,这是办不到的。所以我过去也说过,成佛必须要开悟,开悟不等于成佛。开悟仅仅是法身成就,报身成就还没有。《坛经》里面有一句话:“先悟后修”。悟了以后既然要修的话,那肯定说明还没有成佛嘛,成了佛以后就是无学界的、无学道的,既然要学的话,还是有些不园满,要继续来修,悟后再修。

成就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之后,成佛以后做什么呢?成佛以后,尽未来劫,用种种智慧方便利益众生。成佛的条件是利益众生,成佛以后他的事业也是利益众生。只要还有一个众生还留在六道中的话,佛的事业就没有完成,还继续存在。尽未来劫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利益众生是佛教中最根本的一条呢?道理就在这里,他成佛要靠众生,一个人是成不了的,以利益大众,积累功德,成就佛果。成佛之后的事业也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佛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也不是什么大神,他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成佛仅仅就是这么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佛法呢?佛法,Dharma。它是梵文,Dharma,现在汉文翻译上的达摩,就是达摩祖师的达摩。达摩这个词是个多义词,至少有下面二十多个意思。知识、道、涅槃、认识对象、福祉、寿命、书籍、未来、明确、习俗、法律、法规、慈善、非暴力、事物、个性、存在、规律、思想、论题等,就是“法”,现在佛法这个法,就有这么多的含义。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有五不译原则,五种情况下用音译,不翻译原来的词,其中一个就是多义不译。这个词有这么多的意思,汉文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所以他把原来的这个词作为音译,叫做“达摩”,不叫做“法”。玄奘那时把这个词就放下了,不翻译了,因为这么多个意思用“法”来怎么表达啊?
与佛相对的佛法是智,佛陀的思想,现在叫做佛陀主义,Buddhism,英文上叫Buddhism,佛法的法又指生命和万物的本质规律,万物的本质规律不是佛创造的,佛是万物本质规律的发现者。佛不象上帝,他创造一种事物,不是这样的。一个事物存在就是它存在的原因,每个事物有它具体的规定性,法律规持,过去人们说法就是规持,规持就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每一个事物的规定性。这个事物不同于另一个事物,这就是它的规定性。每一个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不会混淆,能够认识出来,这就是人的规定性、不同的特点。每一个事物都有它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具体的内涵,这些只要事物存在它就存在,所以不是上帝创造的。从佛教来说,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创造的。这是实事求是的,佛对此无能为力。那么佛是什么?就象科学家一样,是本质规律的发现者。
佛经里有一句话,佛从成佛之日起一直到涅槃,共四十九年的时间,没有说过法。没有说一句法,这个很多人说,佛讲了那么多的经,经常在说法,三转法轮,怎么说没有说过法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规律不是说出来的,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不是佛说了就存在,佛不说就不存在,不是这样的。所以规律不是佛说出来的,而是事物本有的规律,说和不说都是同样的。所以佛没有说法,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胜义谛里“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是怎么讲的呢?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具体存在不是抽象思维或者符号语言能够具体表达得了的,人们的思想是抽象的。一存在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抽象了,变成抽象的东西了。比如说树,可能是指的具体的树,但当树的概念包括所有的树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树。人的思想概念都是这样的,都是抽象的,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字,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是抽象概念的表达。它同事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指的就是这个,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语言不象照相机,照相机可以拍出具体的形象,语言没办法表达,它是抽象的一种表达。任何语言对具体的事物都受到这样一个局限性。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不是说深不可测。
佛法包罗万象,但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就是“苦集灭道”。这个就把整个佛法概括起来了,“苦集”代表了世间法,“灭道”代表了出世法。四真谛就是四条真理。三苦:感受苦、变异苦、本质苦;集指烦恼和业;灭是指苦与苦因灭;道指对治无明的方法。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有为皆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四法印,这是佛教哲学的四条基本观点。
苦是什么意思?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质是一种苦,当然它有一种感受的苦,这种苦我们能感受到的,苦啊乐啊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但是有些苦不是感受到的,不是直接感受到的,而是它的本质就是包含着一种悲剧,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结果。这种苦是由于它的本质决定了,这在佛教叫做“行苦”。也就是本质苦。比如说“无常”,这是生命的本质啊,谁也改变不了。有生就有死,而且从生下之日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这就是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生命本身的“苦”。还有一种是“变异苦”,变异苦是什么?很多表面上快乐的东西逐步就会变成苦的东西,财富、家庭都是这样,变异苦。表面上看起来它是一种快乐,但是它的结果却不是什么快乐,变成一种苦。整个三界众生的谛是一种苦的,所以叫做苦谛。
那么苦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就是集谛。集就是多种因素,主要就是烦恼和业。造业和烦恼两种结合起来产生这个苦,这是整个世间的规律。灭是什么呢?既然是有原因来产生的,消除原因可以防止结果。苦是有原因的,那么如何解决苦的问题呢?就把原因铲除,原因消除了,它这个原来苦的结果就不会出现了。这个受苦的原因消除了就叫做“灭”,苦的根源已经灭了,苦欲、苦因灭了,才不会产生苦了,这叫做涅槃,也叫做灭谛。涅槃就是这个意思。从此再不受苦了,苦的根源已经消除了。
“道”又是什么呢?就是消除苦的办法。拿“病”来打比方,病就是“苦”;病源和病因就是“集”,各种烦恼和业形成的;“灭”就是消除病以后恢复到健康状态,复原了、健康了就是“灭”;怎么恢复健康的,就是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就是“道”。“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就把佛法整个的概括了。
苦谛的思想里最主要的一个是“无常”,过去社会上对细分的无常,很少有人知道。说大概人生下来以后五六十年七八十年要死,说是这叫做无常鬼。死了以后阎王爷来了,阎王爷就是无常鬼,这个理解是非常粗俗的。无常并不是这个,刹那刹那之间的变化,就是无常。每一种事物自从它产生时候起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变化,一刻也不停地在变、变、变,这就是无常。万物都是这个规律,大至宇宙小至生命,都超不脱无常的这个规律。这是苦谛的第一个规律。
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和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讲这个东西,这个和佛教思想上完全是一样的。它的这个运动不停地在变化,就象水一样在流着。所以过去希腊古哲学家说过:“在一条河流里无法度过两次”。这个话有人问,一条河里为什么不能度过两次呢?因为你过去了再回来时,那个水已经流走了,不是原来的水了,没办法度过。一个事物同时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不是他自己是这个事物已经在变了。不停地在变化,这就是细分的无常。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科学的。没有办法推翻的,我们知道现在讲的宇宙的生命啊、地球一百五十亿年的生命啊,太阳的生命啊,这些宇宙学家都有说法,我们看着它是不变的,实际上不停地在变,从来没有停止过。就象电一样在流动,就象水一样在流动,就象物质里的原子一样不停地在变化着变动着,生命不已。
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中观唯识吧。佛教哲学共分为四派,毗婆沙派,就是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前两派属于小乘哲学,产生于佛涅槃后在四百年间,部派佛教时期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上属于唯物主义,它是朴素唯物主义,它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的东西,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
佛圆寂后四百到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师承文殊,阐发般若深理,般若经的深理,里面的哲学思想,被他参化出来,开创了中观学。佛圆寂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俩,师承弥勒,开创了唯识之学。中观派的法脉是从哪里来的?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唯识派的法脉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这是大乘的两个哲学派别。
中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指的是因果缘起和相对缘起。很多一般佛教、小乘佛教都讲因果缘起,这个讲得比较透彻。但相对缘起是中观的独家之见。比如说一切事物有为法,一切都是因缘中产生的,有一定的果就有一定的原因,比如种子种在地里,需要土壤、气候、水份、阳光,各种条件具备后才能长出苗,象这些就是因果缘起。但有些问题不是这样的,它是相对缘起,比如说有和无、长和短、大和小、好和坏,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它的对立面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这是相对缘起。由这两种缘起形成的叫缘起,特别中观讲究后面这个缘起是非常重要的。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切尔巴茨基写了一个《大乘佛教》,他这里面把中观叫做相对论哲学,我觉得这个翻译是非常好的,他讲的就是相对。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很多把佛教庸俗化,把四大皆空说成好象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不是哲学家的说法,这是不懂哲学不懂佛学的人才会这样子来理解。四大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地水火风这四大,它没有本质的东西,没有自性,所以叫做“空”。四大皆空指的是这个,它没有自性,但是它是存在的,作为现象它是存在的,而且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佛教里面有个“顽空”,就是说很多外界的人不懂佛教就把佛教说成是虚无主义,这就是从空的理解上来的错误的说法。佛学并不能划为虚无主义,他并不是不主张虚无,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缘起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谁也不能否定它。但是作为本质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自性和本质的东西,经过研究分析找不到本来的东西。人和法,人指生命体、众生,法指人的身体包括在内的一切物质东西以外的,其他的都是属于法。生命和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叫人空法空。但是并没有否定人的存在和一切事物的存在,没有这样的说法。
《中论》里面有一句话,“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它这里的空就是指的因缘,为什么说空是因缘呢?如果有自性的话,为什么要靠空来成就它呢?既然靠因缘,就是它没有自性才靠众多的因缘来合成这个东西。空的意思指的就是因缘。这个时间关系,就简单地讲到这里。
唯识论的宗旨就是“识有境空”,就是我们的意识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意识显现的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唯识论里说的“识有境空”,这不是大家想想的那样简单的,它有一整套的理论上的证明办法。如何证明呢?有两种办法来证明。一个叫“见相唯识论”,“见”把人的思想意识分成主观的和客观的两部分,“见”和“相”都是属于意识本身,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相。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就象照相机一样,摄像头一样,我们的眼睛对着的是镜框后面,通过它出去看到的是事物的相,不是它本身,那么变成相叫着“相分”,在事相里面有“相分”和“见分”。就象我们看照相机里的镜框那样,后面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东西。所以,“见分”和“相分”都是属于意识本身的,这叫做见相唯识。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种就是“万有不离识”,一切事物、一切存在都是离不开人的意识来确定的。比如说某一种化学元素的存在,经过人的发现以后确定下来它才存在,在没有发现之前,没有存在这个说法。这不是靠人的意识吗?比如说某个星球,通过观察发现了某某地方有一个过去没有发现过的星球,被科学家发现了,就决定那个地方有一颗新的星球,这就叫做“不离识”。发现了的东西都是离不开人的意识的。也就是说,没有存在就是没有被认识,没有认识的东西我们说不上它存在不存在,这就叫做“万有不离识”。但是并没有排除事物本身的存在,我并不知道它有没有。但是凡是我认识的东西都是经过人的意识来发现的,它离不开意识。

所以在唯识论里说:“似彼现,非彼即心,乃别有性。”这是说它好象显出来的相就象客观事物,我们说的唯识就是思想上显现出来的形象,它不是我执的东西,但这个形象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我执,它并不研究这个东西,没有考虑到有这个东西,也不排除有这个东西。当然如果要详细讲唯识论,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是非常好的,在研究唯识学的人,必须要学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那里面非常详细。那么这两种哲学体系是非常庞大的,我只是把核心的东西介绍了一下,它不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东西。有整个的理论体系。就唯识论而言,它在佛教里有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典(如《华严经》等)来证明它的观点,还有十一部印度大佛学家的论著来做为根据,不是随便来说的。从美学上来说,它有很高的价值,比如说对主观的审美观有很大的作用,比如从唯识论的观点来说,没有客观的美,美是主观上的东西。比如道德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是由于文化等各种因素来决定的。
在汉传佛教中,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属于中观宗;法相宗,这是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成立起来的,这是唯识宗。从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前期中观宗比较盛兴,后期学唯识的研究唯识的多起来了,汉传佛教目前说起来,很多人在哲学上都是倾向于唯识学。后来把中观和唯识都分不清楚了,都掺杂到一块了。藏传佛教主要是中观宗,唯识学我们也研究,但是信仰的是中观学。时间关系,只能简单的说这么一些。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价值观。佛教的价值观就是利益众生,它最高的价值观就是无我利众这四个字。无我就是没有自私、排除私字、排除小我,无私地利益众生。这是佛教的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观在理论上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个就是认识众生整体的因缘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意识的角度来研究众生之间的关系。无始世来,佛教是转世的思想,并不是今生才开始你的生命,或者你死了以后生命就结束了,不是这样的。无始世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世的转世,转世无论是动物也好、人也好都有过父母亲。过去世的父母和今世的父母亲有哺乳之恩、养育之恩,所以佛教上讲“孝”。就是父母养育子女,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种爱,从今生今世的父母推广到万世的父母,过去转了多少次世。比如今天我们在座的,隔世了我们互相不认识了,说不定我们某一世就是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很有这个可能,不排除这个可能。因此,一切众生都是父母,这就是佛教从推演式的角度来把众生看着父母。这是从意识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是恩人,都是有恩于自己的。没有父母,你生不下来,生下来以后,一生当中我们的成长、生活都是靠众生的因缘来形成的。比如我们吃饭、吃的面,经过农民来种,种下来又经过加工,然后运输,这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最后到商店里,自己再买回来。在这个当中,就是吃一口饭中间,想到这口饭里面就包含无数人的辛勤劳动,不然的话你吃不到嘴里。

再大一点到幼儿园到学校去学知识。没有知识的话,人和动物是差不多的,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就是教育,经过教育以后人就变成人了。这个过程当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多少的老师在辛勤地培养自己,使自己得到了知识。还有创造知识的很多代的人,我们才拥有这个知识、享受这个知识,在这当中就有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在里面。

我们再大了以后要工作,那么工作机会是谁提供的?你自己能创造出来吗?国家、政府、企业、很多就业单位,无数的人在帮助自己,要考虑到这个关系就象网络一样,多少人的心血在里面,劳动在里面,才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没有大众怎么发展?你经商的话,你的市场就是群众,没有群众你的东西造得再好,怎么会变成钱?就是大家说的顾客是上帝,要有顾客嘛。挣钱发展都是靠全世界无数人在帮衬你,企业才会成功,在这个当中才会发展。你当一个国家领袖,没有那么多人的支持,你会当选吗?你会当总统吗?假如没有一个人,你来给谁当总统当领袖,不是群众吗?一直到死,你这个埋葬的过程,也需要许多人来帮助。就是火葬的话,火葬场也还有工人。从生到死,我们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众生,所以一切众生有恩于自己。佛教就是这样看待众生的,所以我们要有报恩心,知恩报恩。知恩不报非人也。知道众生对我们自己的生存发展有这么大的帮助,我们为什么不帮助他们、不报恩呢?从这个角度上,象自己的亲人恩人一样地对待众生,这里面主要起一个慈悲心、爱心,在爱心的推动下肩负起利益众生的责任,报答众生恩的责任。自己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个责任。

我们如何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要有能力,要有知识等很多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行。首先教育人、度化人的人,你的道德智慧必须是比较园满的,才可以作为别人的老师、导师,那么,你自己就要修好菩提心。最高境界就是成佛,自己成了佛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佛的境界以后,才能最大的利益众生、服务众生。成佛的目的是为了众生,成佛的原因也离不开众生,所以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就是利益众生。这是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佛教的众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包括动物、昆虫等在内的,全部是众生。他并不仅仅指人类。

利益众生的话,众生生存的条件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佛教非常关心关注环境问题,因为没有环境的话,人们就生存不了,六道最后也是一个环境上的差别。所以佛教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为众生无私的奉献,为众生服务,现在需要这种思想。现代社会很多人来信仰佛教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原因。

地球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不能没有爱心,不能没有奉献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人类都需要这种爱心和关怀,这样我们才能幸福,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和谐,佛教的认识基础就是这样来的,和谐文化的意思就是这个。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识仁波切答现场观众问

问:请问师父,刚才你说好象什么都空,万法都空。有一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请您解释一下,谢谢。
答:事物在佛教上来说分为两个角度,也就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事物的。缘起不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存在。缘起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不存在的,事相上是不存在的,他跟他的本心自性是不存在的。前面说过,如果一个事物有自性的话,那么他的产生、他的存在就不需要任何条件,既然一切存在都是靠条件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上才能存在,这个就说明,他没有自性。无自性的证明就是缘起。

问:请问仁波切,我非常尊敬的上师,我听说你是密宗方面的活佛,那么现在中国要发展,我想请问密宗如何去发展?我们修密宗的是少数人呢,还是一种可以普及的行为?那您说过人们修密宗的基础是要尊敬上师、亲近上师,那在这方面我们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谢谢。
答:佛教叫做应机说法。就是佛教的大乘、小乘、显乘、密乘都是根据对象来说的,就象治病一样,有什么病就下什么方子、给什么药。由于对象不同,小机的就奉行小乘,大机的、睿智的就奉行大乘。大乘里面有显乘,适应于显乘的就用显乘的办法来修行,适应于密乘修行的就学习密乘。密乘是一个快速的成就法门,这个详细论证的话时间也长。佛法里面讲究时乘,不仅仅是密宗。密宗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密宗是口传的比较多,密法很多不会写在书上,写在书上后就有泄密之嫌,所以是口耳相传下来的,需要依靠上师,特别注重上师。尊师重教,不仅仅是佛教,任何文化都是一样的。尊重上师就是尊师重教,显宗也是这样的。佛已经圆寂两千多年了,我们怎么能学到佛法呢?就是一代一代通过人来传下来的,有些是光靠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东西,自学是解决不了的东西,所以要有上师。至于尊重上师,在亲师法里面它有一个原则,不是说对上师绝对的服从,没有这个说法。上师他的行为、他的言语如果符合佛教,我们就要遵守。如果他说的不符合佛教的原则的话,不必要听他的。这个在菩提道次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讲到这个东西,并不是盲目的绝对的来服从上师。

问:多识导师您好。我想请教佛教与素食的关系,我们知道佛法讲究不食众生肉,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既然是无情众生就包括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比如说谷米,谷米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不把它脱壳,条件合适的话,来年它会长成新的生命,那么,请导师开示如何理解这个事情?
答: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吃素吃荤的问题嘛。(下面众人笑)佛教在部派佛教的时候,僧人是乞食,就是要饭吃的,吃百家饭。现在到泰国、斯里兰卡还保存这个制度,到吃饭的时候拿上托钵让别人给饭,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没有办法选择,人家给荤就吃荤,给素就吃素。所以原始佛教里面没有绝对禁止荤,只能吃素。但是后来梁武帝的时候,通过汉传佛教才禁止吃肉,这时才有这个东西。佛教经典里面,三净肉是可以吃的。第二个,我们藏传佛教为什么要吃肉呢?这个过去我也说过,藏区的生活条件和高原的气候,他需要的热量很大。那里没有五谷,五谷杂粮都不生。主要靠肉食来生活的,在这种情况下,那不吃肉又吃什么呢?没有选择。(下面众人大笑,热烈的掌声)人和信仰的关系,先考虑生存再考虑信仰(下面热烈的掌声)。藏传佛教里面有很多吃素的规定,比如说下三部密里面是绝对不能吃肉的,无上密可以吃肉,下三部密要吃素。还有一个,修观音法的时候必须要吃素,藏传佛教里面到现在也是这样。

问:多识导师您好,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有些同学比较认同科学发展观,对于宗教不太认同,您认为这个观点怎么样?谢谢。(下面众人笑)
答:我也想说这个问题。因为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主要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是精神的发展、道德面目的改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发展观如果放弃了人这个中心的话,你经济再发达没有意思。这是我的看法。(下面持久热烈的掌声)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弘灵智慧人生教育中心、中盛精英俱乐部
录音文字整理:杨闳云
时间: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19:00
地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大楼 国际会议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6-3-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德多识仁波切!

随喜赞叹仁波切善说!
发表于 2016-3-6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发表于 2016-3-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仁波切善说!
发表于 2016-3-6 1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
发表于 2016-3-6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多识仁波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6-3-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持悲悯心,
断除一切见;
示行正士法,
敬礼乔达摩。
发表于 2016-3-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陌路萧狼 发表于 2016-3-6 17:38
顶礼多识仁波切

罗定市??慧能大师的故乡?
只是抵制非法传教嘛,合法的没有抵制啊,其实仁波切大都是交流和大学讲座为主,学术研讨成分为主流,应该不算非法传教吧?
发表于 2016-3-9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陌路萧狼 发表于 2016-3-6 17:38
顶礼多识仁波切

有一部分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金刚乘的教法无法公开修行,而有时候这个层面就遭人曲解了。金刚乘或密续的教法,长久以来都只限于传给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别弟子。而且传法也很秘密,通常都选在大众废弃或避免接近的地方----宗萨钦哲仁波切
发表于 2016-3-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登俄热 发表于 2016-3-9 08:05
有一部分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金刚乘的教法无法公开修行,而有时候这个层面就遭人曲解了。金刚乘或 ...

恐怕不是 曲解 这么普通的问题,而是“禅宗文化产业“地方保护思想在作怪啊!
发表于 2016-3-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人 发表于 2016-3-9 09:19
恐怕不是 曲解 这么普通的问题,而是“禅宗文化产业“地方保护思想在作怪啊!

不准把鼻子拱到我们的菜地!
敢动我们的香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8:30 , Processed in 0.03896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