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呢?佛法,Dharma。它是梵文,Dharma,现在汉文翻译上的达摩,就是达摩祖师的达摩。达摩这个词是个多义词,至少有下面二十多个意思。知识、道、涅槃、认识对象、福祉、寿命、书籍、未来、明确、习俗、法律、法规、慈善、非暴力、事物、个性、存在、规律、思想、论题等,就是“法”,现在佛法这个法,就有这么多的含义。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有五不译原则,五种情况下用音译,不翻译原来的词,其中一个就是多义不译。这个词有这么多的意思,汉文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所以他把原来的这个词作为音译,叫做“达摩”,不叫做“法”。玄奘那时把这个词就放下了,不翻译了,因为这么多个意思用“法”来怎么表达啊? 与佛相对的佛法是智,佛陀的思想,现在叫做佛陀主义,Buddhism,英文上叫Buddhism,佛法的法又指生命和万物的本质规律,万物的本质规律不是佛创造的,佛是万物本质规律的发现者。佛不象上帝,他创造一种事物,不是这样的。一个事物存在就是它存在的原因,每个事物有它具体的规定性,法律规持,过去人们说法就是规持,规持就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每一个事物的规定性。这个事物不同于另一个事物,这就是它的规定性。每一个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不会混淆,能够认识出来,这就是人的规定性、不同的特点。每一个事物都有它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具体的内涵,这些只要事物存在它就存在,所以不是上帝创造的。从佛教来说,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创造的。这是实事求是的,佛对此无能为力。那么佛是什么?就象科学家一样,是本质规律的发现者。 佛经里有一句话,佛从成佛之日起一直到涅槃,共四十九年的时间,没有说过法。没有说一句法,这个很多人说,佛讲了那么多的经,经常在说法,三转法轮,怎么说没有说过法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规律不是说出来的,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不是佛说了就存在,佛不说就不存在,不是这样的。所以规律不是佛说出来的,而是事物本有的规律,说和不说都是同样的。所以佛没有说法,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胜义谛里“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是怎么讲的呢?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具体存在不是抽象思维或者符号语言能够具体表达得了的,人们的思想是抽象的。一存在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抽象了,变成抽象的东西了。比如说树,可能是指的具体的树,但当树的概念包括所有的树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树。人的思想概念都是这样的,都是抽象的,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字,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是抽象概念的表达。它同事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指的就是这个,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语言不象照相机,照相机可以拍出具体的形象,语言没办法表达,它是抽象的一种表达。任何语言对具体的事物都受到这样一个局限性。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不是说深不可测。 佛法包罗万象,但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就是“苦集灭道”。这个就把整个佛法概括起来了,“苦集”代表了世间法,“灭道”代表了出世法。四真谛就是四条真理。三苦:感受苦、变异苦、本质苦;集指烦恼和业;灭是指苦与苦因灭;道指对治无明的方法。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有为皆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四法印,这是佛教哲学的四条基本观点。 苦是什么意思?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质是一种苦,当然它有一种感受的苦,这种苦我们能感受到的,苦啊乐啊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但是有些苦不是感受到的,不是直接感受到的,而是它的本质就是包含着一种悲剧,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结果。这种苦是由于它的本质决定了,这在佛教叫做“行苦”。也就是本质苦。比如说“无常”,这是生命的本质啊,谁也改变不了。有生就有死,而且从生下之日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这就是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生命本身的“苦”。还有一种是“变异苦”,变异苦是什么?很多表面上快乐的东西逐步就会变成苦的东西,财富、家庭都是这样,变异苦。表面上看起来它是一种快乐,但是它的结果却不是什么快乐,变成一种苦。整个三界众生的谛是一种苦的,所以叫做苦谛。 那么苦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就是集谛。集就是多种因素,主要就是烦恼和业。造业和烦恼两种结合起来产生这个苦,这是整个世间的规律。灭是什么呢?既然是有原因来产生的,消除原因可以防止结果。苦是有原因的,那么如何解决苦的问题呢?就把原因铲除,原因消除了,它这个原来苦的结果就不会出现了。这个受苦的原因消除了就叫做“灭”,苦的根源已经灭了,苦欲、苦因灭了,才不会产生苦了,这叫做涅槃,也叫做灭谛。涅槃就是这个意思。从此再不受苦了,苦的根源已经消除了。 “道”又是什么呢?就是消除苦的办法。拿“病”来打比方,病就是“苦”;病源和病因就是“集”,各种烦恼和业形成的;“灭”就是消除病以后恢复到健康状态,复原了、健康了就是“灭”;怎么恢复健康的,就是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就是“道”。“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就把佛法整个的概括了。 苦谛的思想里最主要的一个是“无常”,过去社会上对细分的无常,很少有人知道。说大概人生下来以后五六十年七八十年要死,说是这叫做无常鬼。死了以后阎王爷来了,阎王爷就是无常鬼,这个理解是非常粗俗的。无常并不是这个,刹那刹那之间的变化,就是无常。每一种事物自从它产生时候起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变化,一刻也不停地在变、变、变,这就是无常。万物都是这个规律,大至宇宙小至生命,都超不脱无常的这个规律。这是苦谛的第一个规律。 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和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讲这个东西,这个和佛教思想上完全是一样的。它的这个运动不停地在变化,就象水一样在流着。所以过去希腊古哲学家说过:“在一条河流里无法度过两次”。这个话有人问,一条河里为什么不能度过两次呢?因为你过去了再回来时,那个水已经流走了,不是原来的水了,没办法度过。一个事物同时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不是他自己是这个事物已经在变了。不停地在变化,这就是细分的无常。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科学的。没有办法推翻的,我们知道现在讲的宇宙的生命啊、地球一百五十亿年的生命啊,太阳的生命啊,这些宇宙学家都有说法,我们看着它是不变的,实际上不停地在变,从来没有停止过。就象电一样在流动,就象水一样在流动,就象物质里的原子一样不停地在变化着变动着,生命不已。 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中观唯识吧。佛教哲学共分为四派,毗婆沙派,就是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前两派属于小乘哲学,产生于佛涅槃后在四百年间,部派佛教时期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上属于唯物主义,它是朴素唯物主义,它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的东西,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 佛圆寂后四百到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师承文殊,阐发般若深理,般若经的深理,里面的哲学思想,被他参化出来,开创了中观学。佛圆寂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俩,师承弥勒,开创了唯识之学。中观派的法脉是从哪里来的?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唯识派的法脉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这是大乘的两个哲学派别。 中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指的是因果缘起和相对缘起。很多一般佛教、小乘佛教都讲因果缘起,这个讲得比较透彻。但相对缘起是中观的独家之见。比如说一切事物有为法,一切都是因缘中产生的,有一定的果就有一定的原因,比如种子种在地里,需要土壤、气候、水份、阳光,各种条件具备后才能长出苗,象这些就是因果缘起。但有些问题不是这样的,它是相对缘起,比如说有和无、长和短、大和小、好和坏,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它的对立面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这是相对缘起。由这两种缘起形成的叫缘起,特别中观讲究后面这个缘起是非常重要的。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切尔巴茨基写了一个《大乘佛教》,他这里面把中观叫做相对论哲学,我觉得这个翻译是非常好的,他讲的就是相对。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很多把佛教庸俗化,把四大皆空说成好象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不是哲学家的说法,这是不懂哲学不懂佛学的人才会这样子来理解。四大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地水火风这四大,它没有本质的东西,没有自性,所以叫做“空”。四大皆空指的是这个,它没有自性,但是它是存在的,作为现象它是存在的,而且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佛教里面有个“顽空”,就是说很多外界的人不懂佛教就把佛教说成是虚无主义,这就是从空的理解上来的错误的说法。佛学并不能划为虚无主义,他并不是不主张虚无,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缘起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谁也不能否定它。但是作为本质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自性和本质的东西,经过研究分析找不到本来的东西。人和法,人指生命体、众生,法指人的身体包括在内的一切物质东西以外的,其他的都是属于法。生命和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叫人空法空。但是并没有否定人的存在和一切事物的存在,没有这样的说法。 《中论》里面有一句话,“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它这里的空就是指的因缘,为什么说空是因缘呢?如果有自性的话,为什么要靠空来成就它呢?既然靠因缘,就是它没有自性才靠众多的因缘来合成这个东西。空的意思指的就是因缘。这个时间关系,就简单地讲到这里。 唯识论的宗旨就是“识有境空”,就是我们的意识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意识显现的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唯识论里说的“识有境空”,这不是大家想想的那样简单的,它有一整套的理论上的证明办法。如何证明呢?有两种办法来证明。一个叫“见相唯识论”,“见”把人的思想意识分成主观的和客观的两部分,“见”和“相”都是属于意识本身,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相。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就象照相机一样,摄像头一样,我们的眼睛对着的是镜框后面,通过它出去看到的是事物的相,不是它本身,那么变成相叫着“相分”,在事相里面有“相分”和“见分”。就象我们看照相机里的镜框那样,后面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东西。所以,“见分”和“相分”都是属于意识本身的,这叫做见相唯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