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01|回复: 21

请教什么是涅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位师兄好
佛教最高的境界应该就是涅槃吧?
涅槃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涅槃之后还有七情六欲吗?
如果没有的话,人涅槃后跟石头草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发表于 2015-10-2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待我有了經驗再來告之
告辭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Winter 发表于 2015-10-21 13:15

待我有了經驗再來告之
告辭

谢谢师兄
发表于 2015-10-2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客气
发表于 2015-10-2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萨仁波切:知道轮回不存在,就是涅槃
发表于 2015-10-2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 知有轮回,然后见轮回性空吧。

不然断见者,也是,“认为”轮回不存在。
发表于 2015-10-2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也就是说不生不灭的境界
涅槃是灭尽了七情六欲,只剩下慈悲和智慧,所以心地观经才谈到转识成智,严格的说,七情六欲都是属于烦恼,不管是瑜伽师地论还是百法明门论,都认为这属于凡夫的烦恼而已,如果涅槃后还有这些,,,,,那这样的涅槃等于还是凡夫,喜怒哀乐忧恐惊,这七种情绪就是烦恼的表现,主要来源于我们的无明,当涅槃的时候,灭尽了无明烦恼,当然不会有七情
土木草石没有七情六欲吧?这算无情的器世界吧?涅槃之后只有慈悲和智慧,没有妄想和执著,土木草石最初就没有七情六欲。最后也没有慈悲和智慧,,,,,涅槃可是最后只有慈悲和智慧,这两者区别很大
发表于 2015-10-22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六欲在佛教中不常提到,一般提到五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财、色、名、食、睡
这也属于凡夫的烦恼啊,如果涅槃的人还有这样的欲望。你觉得和凡夫有多大区别???
发表于 2015-10-22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就是轮回,心不被烦恼所绑缚既是涅槃
发表于 2015-10-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12月22日
法王噶玛巴《三主要道》释论开示之二

观死无常,当下就修行

忆念死亡,没有比这更甚深的法门。

时间:2012年12月22日上午6:00-下午5: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大祈愿舞台

《三主要道》作者是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大师,批注的则是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他是创建与弘扬无分别教派的大师。「无分别教派」的传统以前就有,但到了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与蒋扬钦哲旺波时代,一位是噶玛冈仓传承的大师,一位是萨迦派的大师,两位将无分别教派真正弘扬起来,所以大家会说是从他们开始的。

今天我们讲说、闻思的《三主要道》,释论是噶举派的重要论典,本论是格鲁派的重要论典,我想这样正是「无分别教派大师」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心意。仁波切无分别的行谊与庄严,正是这次我们讲说这部论典的原因。

正行

《三主要道》有三个重点: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是佛陀所传的三个主要道法。今天要讲的就是第一个出离心。

一,出离心              

依据蒋贡康楚仁波切的释论,宗喀巴大师将出离心分为三部分宣说:
(一)寻找必须出离的因
(二)出离的方法
(三)出离的标准

(一)   寻找必须出离的因

就是想想「我们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以下为宗喀巴《三主要道》根本颂):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法息,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想要解脱的人,虽然有非常多修持的方法,然而真心想要成佛的人,首先要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这种出离心,不是只想着出离三恶道而已,而是想要超脱整个轮回。如果没有这样清净、深切的出离心,如果不放下那种愚蠢之心,不止息这样的颠倒,贪着的绳索,飘泊于六道的众生,仍旧会被牢牢地束缚在轮回当中。因此,想要解脱的人,首先要认知一切轮回的快乐,都是痛苦的泉源。

先生起一念殷切想出离的心

文殊菩萨说:「在最开始,如果没有具备对于整个轮回的厌离之心,一切闻思修等等作为,都必定是轮回和恶道的因。因此,这时必须暂时放下生、圆次第等等甚深法门的修持,而尽力修持出离心,直到能生起为止。如果没有透过正念的串习保持出离心,一切的善行,将会被短视近利的贪着之心掌控,而成为轮回的因。」

宗喀巴大师也说:「因此,放下例如密乘那些所谓的甚深口诀,首先,要修持出离心和菩提心,直到有所体会。」

因此,如果没有真实的想要出离全部轮回的心,就算如理持守清净梵行,修持闻思修,安住在密咒乘的愤怒坛城中,灌顶、修持、供养、观修生圆次第等等行持,都不会成为有力的解脱的因。

我们如果想要出离轮回,首先要生起「我要出离」、「我要解脱」的心,如未生起这样的心,继续贪爱轮回中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无法出离的,就如牢中的囚犯,如果不想要从牢笼中出离,就永远不会有出离的一天,因为他不会去找出离的方法。

心能自主,才有真正的自由

要生起出离心,首先要对「轮回」是什么、对它的定义有所了解,要对轮回为什么不好有完整详细的了解,知道它为什么造成痛苦。平常我们被业力带着走,不断轮转、轮转,但到底是什么束缚住我们?就是烦恼,是什么牵引我们?是五蕴和合的有漏之身。这些都是「轮回」的成因。

轮回的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首先是苦苦,一切生命直接的痛苦,连动物也知道要找方法远离苦苦;坏苦,指「有漏之乐」,就是指「夹杂烦恼的快乐」,连外道也知道这是一种痛苦,需要远离。行苦主要是指心流变迁没有自主性。有自主能力就是快乐,不能自主就是痛苦。佛法说的自主、自由,和一般世间说的自由不同,主要是指对心的自主能力,当我们还有烦恼和业力,心被它们所束缚牵引而不由自主地轮转,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没有出离心,修什么大法都不解脱

我们要了解这些都是痛苦,而生起厌离之心。如果要了解「解脱」有多好,首先就要先了解「轮回」的过患,才会由衷生起想解脱的心。在修行的道次第中,首先要生起强烈的难忍之心,要殷切的想:我要出离,我一定要解脱!

有句话说,如果不能生起出离心,即使修「密集金刚」那样的大法也没什么用;如果生起出离心,即使只是修持简单的「皈依发心」,也很有力量。所以藏传佛教当中一直有句话说:「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去见一位上师,问道:「请问大日如来法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因为这位请教的人听说大日如来的法不究竟,是赶经忏念的法,甚至有人严厉的批评说:留着这种法,好像养一只光是会吃的狗、没什么用。没想到这位上师回答说:「大日如来法,大乘行者去修是大乘法,小乘行者去修是小乘法,对我们俩呢,什么都不是。」不是法好不好,而是我们的心会不会修,重要是我们的心,能不能承受那样的法,有没有把握要点修持。所以戈仓巴大师说:「大家都想求大圆满法,但光是法大圆满没用,你的心要大圆满才有用。」就是这样。

贪执此生,任何善业都是轮回法

阿底峡尊者说:「就算清净持守三种戒律,如果没有厌离三界轮回,又会成为轮回的因;就算日夜三门精进于行善,如果不懂得回向圆满菩提的话,只会导致颠倒分别;就算有学问、持戒、说法、禅修,如果不舍离世间八法的心,一切作为只会成为此生的欲求,终究找不到来世的方向。」

尊者圆寂前,有位叫恰赤的瑜伽行者去见他说:「尊者啊,您圆寂之后,我去专心禅修好吗?」尊者说:「这是恶行,应舍弃!」弟子再说:「那我去讲经说法好吗?」尊者说:

「这也是恶行,应舍弃!」弟子就再问:「那我既禅修也弘法,两者交替并行如何?」尊者说:「这还是恶行,应舍弃!」弟子就很困惑的说:「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尊者说:「舍弃此生啊!舍弃此生啊!」

重点就是放下对此生的执着。只要对此生还有贪着,做任何善业都还在轮回中,都会落入世间八法。所以一定要生起出离心,否则任何修行都不能让我们解脱轮回。

(二)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又可以分为「舍离此生贪执之心的方法」,和舍「离来世贪执之心的方法」两种。

1. 舍离此生贪执之心的方法:

暇满难得寿无常,于心串习断此执。

舍离此生贪执之心的方法,就是思维「暇满难得」。

你得人身,但「暇满」吗?

蒋贡仁波切释论说:具备了远离内外的八种无暇逆缘,而有闲暇修持佛法的八种有暇,和自他圆满顺缘的这个所依人身,能够成就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圆满喜悦,因此,它的意义深广,另外,从因、数量和比喻各方面观察,它是极为难得的。仅仅得到这么一次的人身,它的寿命不会增加,而是不断的递减,因此它不会恒常的存在于世,而是很快地死亡,何时会死也不一定。

「暇满」的「暇」,就是排除了八种无暇。《龙树亲友书》提到:「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其中三恶道和长寿天是属于非人的四种无暇,人的四种无暇是:生于没有佛教的地方,没有四众出没的边地,生于中土但是诸根不具,诸根具足但生于具有邪见的外道。

「暇满」的「满」,是指十种圆满,其中五种自圆满是:身为人,生于有佛法的的中土,诸根具足,相信三藏,相信业果;五种他圆满是:有佛出世,佛说教法,法教住世,有修持法教而悟道的行者,施主等善信供养法衣等事物,说法者以悲心作开示。具备以上所说的八有暇和十圆满的殊胜人身,具有深刻的意义,依靠它将能证得天人的果位,并且能够成就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等究竟安乐的解脱、遍知的因。

有人说,你们佛教很重视「暇满人身」,那我多生几个,让多点人得到人身不是很好?其实现在人口爆炸,人太多了,一点都不「难得」,藏人生长在牧区所以不知道人真的多得不得了……并不是这样,仅是得到人身还不够,还要「暇」和「满」。

虽然有人身,却生于没有佛法、没有四众出入的边地也不行。所谓「中土」,是指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的地方,四众如房子的四柱,是房子能够稳稳矗立的基础。虽然生于中土,但诸根不具也不行;虽然诸根具足,但具邪见也不行。所以暇满真的很难得。

想渡越轮回大海,要依靠人身这艘暇满的船。《入菩萨行论》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但很多还拥有暇满人身的人,对外在所求却越来越多,闻思修也为此生,修行越来越堕落,时间都浪费在睡觉等这些没有意义的芝麻小事上,真的很可惜。

时间不等人,想修马上修

很多人觉得我今天不会死、今年不会死、我还年轻不会死……很多人这样想着想着就死了。
正因为这个暇满人身难得又易坏,所以我们当下就要开始善用。想修,当下就要修。噶当派说:心行要一如,想到修行,马上就要那么做。

思维无常,可以从积极面去理解,因为了解无常,就不会再蹧蹋人生,因为无常是剎那剎那发生的,时间是不停止、不等人的,所以当下就要开始。要下决心,从当下,从这个座垫上就开始,我就要让这个人身有意义。

思维死亡无常,是积极的告诉自己,每天都是一次全新的机会,我可以变得更好,不好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重点是「把握改变的机会」。每天,从床上起来时,要思维像从母亲腹中出生,早餐像婴儿被哺乳……到晚上就像年老了,吃最后一餐了。把一天看待像一生,就会珍惜每一天;浪费一天,就像浪费一生。这样想,就会把握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把一天当作一生来练习,对面对死亡会有帮助。甚至要把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都看作是一生。不是每个人都会长命百岁,现在有人身,现在就要好好修持,从内心生起「没有时间了,我当下就要修」,要有那样的急切心态,不要拖!

如果明天就会死……

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多数人是没有准备的。

其实依大自然的定律,有生必有死,无常是生命的必然,那为什么要恐惧呢?都是因为我们的贪执,害怕改变,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才有挂碍、有恐惧。当我们放下挂碍和贪执,就会了解大自然的定律,接受未来必然的死亡。

如果确定明天就会死,我们就会将所有时间放在修行上;就不会贪爱亲友,就会马上去尽所有力量行布施、做善行。所以忆念死亡吧,没有比这更甚深的法门了。

〈菩提道祈愿文〉P389

禅修

接下来是禅修。今天我们要禅修无常,观想五分钟后我就要死了。现在禅修自己五分钟后会死亡。

(大众禅修三分钟,法王击磬结束禅修)
发表于 2015-10-23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0-2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一下佛学辞典不就可以了。。。

“涅槃,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匿缚喃Parinirvāṇ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证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缚喃。波利者,圆也。匿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佛学大辞典》

写得多清楚。。。总的来说,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业习、证悟一切功德智慧。

七情六欲是啥意思。。如果是贪嗔烦恼,那显然是没有的,如上文引《涅槃经》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如果是慈悲心、方便等功德,那应该是有的,如上文引诸经疏云:“德无不备”、“义充法界,德备尘沙”、“体穷真性,妙绝相累”。

和草木石头的区别是,草木石头没有“德无不备”、“义充法界,德备尘沙”、“体穷真性,妙绝相累”等功德。
发表于 2015-10-2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这个应该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15-10-24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22相應86經/阿奴羅度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尊者阿奴羅度住在離世尊不遠處的林野小屋中。
  那時,眾多其他外道遊行者去見尊者阿奴羅度。抵達後,與尊者阿奴羅度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尊者阿奴羅度這麼說:
  「阿奴羅度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當這麼說時,尊者阿奴羅度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
  「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當這麼說時,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對尊者阿奴羅度這麼說:
  「這位一定是新比丘,出家不久,或者是愚笨的、無能的上座。」
  那時,其他外道遊行者們以「新的、愚笨的」之語貶抑尊者阿奴羅度後,起座離開。
  那時,當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離開不久,尊者阿奴羅度這麼想:
  「如果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進一步問我,那麼,我怎樣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解說,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能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那時,尊者阿奴羅度去見世尊。抵達後,……(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奴羅度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住在離世尊不遠處的林野小屋中,大德!那時,眾多其他外道遊行者來見我……(中略)對我這麼說:『阿奴羅度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大德!當這麼說時,我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當這麼說時,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我這麼說:『這位一定是新比丘,出家不久,或者是愚笨的、無能的上座。』大德!那時,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以『新的、愚笨的』之語貶抑我後,起座離開。
  大德!當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離開不久,我這麼想:『如果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進一步問我,那麼,我怎樣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解說,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能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阿奴羅度!你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
  「阿奴羅度!因此,在這裡,當這麼看時……(中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阿奴羅度!你怎麼想:你認為『色是如來』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如來』嗎?」
  「不,大德!」
  「阿奴羅度!你怎麼想:你認為『如來在色中』嗎?」
  「不,大德!」
  「你認為『如來在色以外的其它處』嗎?」
  「不,大德。」
  「你認為在受中……(中略)在受以外的其它處……(中略)在想中……在想以外的其它處……在行中……在行以外的其它處……在識中……在識以外的其它處嗎?」
  「不,大德!」
  「阿奴羅度!你怎麼想:你認為『色、受、想、行、識[合起來]是如來』嗎?」
  「不,大德!」
  「阿奴羅度!你怎麼想:你認為『那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是如來』嗎?」
  「不,大德!」
  「這裡,阿奴羅度!就在此生中,當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發現時,你適合對他們宣稱:『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嗎?」
  「不,大德!」
  「阿奴羅度!好!好!阿奴羅度!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发表于 2015-10-2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凤凰涅槃 于 2015-10-24 11:22 编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红字部分就是佛菩萨无余涅槃的境界描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2:00 , Processed in 0.03460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