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35|回复: 26

为什么说:“小乘的意思是智慧没那么广,比较小,就叫小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学已经学习过好几个大德讲解的心经,最近又从某群下载了雪歌仁波切讲的心经,其中关于大小乘的论述难以理解,和之前看到的不甚相同:

世尊传的法里面有小乘、大乘,大乘里面又分显教、密教。小乘的法不讲空性,当然更不讲密乘的法;大乘的法里面有讲空性。大乘小乘区分的话,就是以空性这个道理有没有讲为界限。如果否认空性的话,就属于小乘的法;空性的法有讲,那就属于大乘的法。

他们主要是自己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不注重证得佛的果位,所以空性的法不需要特别重视,此其一。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智慧弱。小乘的意思是智慧没那么广,比较小,就叫小乘。


空性的道理是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的,很神秘,很有道理。这种很深奥的道理小乘的种姓接受不了。

对空性的道理,智慧弱的时候不能接受的。所以基本上,只要经典里面有讲空性,肯定是大乘佛教徒才能认可的经典。包括《金刚经》、《心经》、《般若经》等等,都是大乘佛教徒才能认可的。
那么,为何有大德说菩提心是区分大小乘的唯一界限呢?

发表于 2014-2-21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大乘论》从十个方面讲大乘相对于小乘的殊胜之处,学了之后肯定就没这疑虑了。推荐楼主看看敏公上师的注释。
大乘和小乘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没发起菩提心,但这不是唯一的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2-21 00:13
《摄大乘论》从十个方面讲大乘相对于小乘的殊胜之处,学了之后肯定就没这疑虑了。推荐楼主看看敏公上师的注 ...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如果一个修行者除了菩提心以外,其他方面都具备大乘殊胜之处,那么该行者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
发表于 2014-2-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rraboth 于 2014-2-21 09:13 编辑
永真 发表于 2014-2-21 01:23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如果一个修行者除了菩提心以外,其他方面都具备大乘殊胜之处,那么该行者是属于小乘 ...


菩提心是決定因素。沒有菩提心不成為大乘種姓。

至於對空性甚深義理無法接受,到了憎惡的程度,並且毀謗而傳講非真實的法時,會嚴重影響作為菩薩的身分,如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本四重之一: 憎背毀謗菩薩藏,樂意宣示相似法。若為四支具足的上品纏犯則失毀菩薩律儀。

然而,若只是放棄菩提心,也徹底失毀菩薩律儀。而且不需要四支具足,放棄菩提心的當下就毀戒。
发表于 2014-2-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2-21 01:23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如果一个修行者除了菩提心以外,其他方面都具备大乘殊胜之处,那么该行者是属于小乘 ...

如上所说,菩提心是决定因素,没有菩提心,其余无论怎么修,也不会成为大乘佛教徒,反之,如果有了菩提心,那么虽然暂时没有其他殊胜的支分,也会成为大乘佛教徒。
发表于 2014-2-2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一点南传佛教的书,他们说,菩萨是有,不过想成为菩萨比较困难。
在《南传菩萨道》一文里,有写:
莫说成为一位正等正觉者,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能够获得被授记的境界,也需要具备以下八项条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罗蜜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
四、     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kammavadi,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     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
八、     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
发表于 2014-2-2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你贴的文章来看,仁波切在这里提到的大乘和小乘不是就菩提心来分的,而是在说大乘的宗义和小乘的宗义,这一点不是依菩提心来分的,是依许不许法空来讲的。所以会有这样的有情,他发了菩提心,成为一个大乘的行者,但是他在见解上还只能认同接受有部或经部的观点,那么 他是持小乘宗义的大乘行者。

对于此,雪歌仁波切有这样的开示:一般而言,有部與經部宗,被稱為是「小乘說宗義者」;唯識宗以上,則稱「大乘說宗義者」。大、小乘說宗義者,有何差異?何以如是區分?


何謂「宗義」、「說宗義者」?


  宗義,藏文為「竹踏」(音譯),意指「研習經論後,依循著經教和理論的路徑,宣說基道果三者在各自思想體系如何成立的道理。」也就是,閱讀、分析許多經論與正理後,所形成的「結論」。這是一種肯定的結論,確定「這就是最究竟的!」此即宗義。這個內心的確定,不必現證,只要內心想「這件事的情況就是這樣。」就行了。


  「這件事的情況就是這樣。」是什麼意思呢?此處之「事」,並非一般講「桌子長這樣」、「房子該這麼蓋」,而是指「走向佛地的方法與道路」。


   至於說宗義者,則是抱持某一宗義而宣說的人。一般而言,說宗義者與(大乘或小乘)佛教徒,意思相同。

小乘說宗義者 大乘說宗義者

  「大、小乘說宗義者」一詞,是大乘說宗義者使用的名相(名詞、名稱)。而小乘說宗義者,不但不會承認對方為大乘說宗義者,甚至認為「大乘宗義」根本非佛說!


  於此情況下,如果有人只承許補特伽羅無我而不承許法無我,或者認為沒有比補特伽羅無我更深細的見解存在,對於這樣的說宗義者,大乘說宗義者會稱他們為「小乘說宗義者」。因此,使用「小乘說宗義者」這個名詞的人,是大乘說宗義者。


大乘行者 小乘行者

  在「道的實修」上,以「解脫」為主要目標者,稱之為「小乘行者」,主修「補特伽羅無我」;道的實修上,以「一切種智」做為主要目標者,則稱之為「大乘行者」,主修的是「法無我」。


「大乘行者」不一定就是「大乘說宗義者」,反之亦然。

  所謂「大乘說宗義者」,並不代表他們所實修的一定是大乘法,也許見解上他們主張唯識宗或中觀宗,但實修上,卻可能是一位小乘行者(小乘行者持大乘宗義)。龍樹菩薩曾說過,「證空慧」這種中觀見地,小乘行者也需要。


  因此,以解脫為主要目標的小乘行者之中,有些人卻以觀修中觀見地為主(小乘行者持大乘宗義)。同理,小乘說宗義者之中,亦有「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持小乘宗義)。


  由此可知,「大乘行者」與「大乘說宗義者」是不一樣的。因為,大乘說宗義者,有可能是小乘的實修者,而小乘說宗義者,也有可能是一位大乘行者。因此,所謂「大、小乘說宗義者」,是由「宗義的見解」來區分,而不是就「道的實修」劃分。


  若你對著小乘說宗義者說:「你們是小乘說宗義者!」他們可能會生氣喔。有一次,法王說,不應稱他們為「劣乘」。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應該從「見解」的角度來評斷對方為「劣乘」。


  然而,若從「道的實修」來看,小乘行者,會承許自己的確是小乘。


  換言之,小乘說宗義者,承認實修道路上是有大小乘之別,不過,若你直言:「你們是小乘、劣乘說宗義者!」因為此話有「你們的見地比較差」的意思,所以法王才會說,這樣的名詞,不應該用,因為它傷害了對方。


菩提心不是區分大小乘佛教徒的標準

  導師釋迦牟尼佛傳法,共三輪。三法輪之中,第一轉法輪,為大小乘佛教徒所接受;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小乘佛教徒不認同,唯大乘佛教徒才能接受。


   何以如此區分?主要是根器有別。菩提心廣的方面來說,大家都能認同,如大悲心、慈心、菩提心、菩薩行...等,小乘佛教徒都能接受,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勝義諦或深見等那麼深刻的道理。


  因此,大小乘佛教徒的區分,是從「見解」上區分,而不是由廣行上有沒有修菩提心來區分。

  有時候,我們會誤解大小乘佛教徒的區分是由大悲心與菩提心的有無來斷定。以為大乘佛教徒就是修菩提心與菩薩行,小乘佛教徒,則為解脫而修行。事實上,當我們區別小乘佛教徒與大乘佛教徒時,主要是從見解的角度來分,而不是從菩提心的有無來判斷。


  四部宗義,有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毗婆沙宗與經部宗是小乘的宗義,唯識宗與中觀宗則為大乘宗義。因此,當我們說小乘佛教徒或大乘佛教徒,其實指的是小乘宗義或大乘宗義的意思。


   歷史上,無著菩薩持唯識見解,龍樹菩薩持中觀見,小乘佛教徒對他們兩位非常有意見,為什麼呢?他們不會說菩提心不對,只是對空性的見解有意見、不能接受。因此,小乘的佛教徒,不由菩提心而是由見解上來判定。釋迦牟尼佛開示第一轉法輪,即針對小乘佛教徒而說,他們的根器,比較差一點。

大乘宗義:二轉中觀 三轉唯識

  大乘的宗義,分成唯識與中觀。第二轉法輪是中觀,第三轉法輪,唯識出現。第二與第三轉法輪,主要針對大乘佛教徒的根器來開示。例如無著菩薩,他以解釋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為主,此即唯識;龍樹菩薩,則視第二轉法輪為最主要的依據,即為中觀,唯有最利根本者才能接受。


  釋迦牟尼佛傳法之方式與次第,形成了後來小乘佛教徒與大乘佛教徒之別;或者說,有小乘宗義與大乘宗義的差異。三轉法輪,各有支持者,且相互指稱對方為不了義的見地,然實情為何?

第二轉法輪最究竟


  龍樹菩薩,一位大勇士般的修行者。一般人會覺得:「他怎麼連釋迦牟尼佛都敢糾正!自信的說這個是了義,那個是不了義,這個有問題,那個才是對的…」我們凡夫看龍樹菩薩如此區分佛陀所說的法,總覺得他太過份了!然而,若不是龍樹菩薩這樣解釋,我們還真抓不出佛語的精要啊。更何況,佛曾親自授記龍樹菩薩,再三叮嚀大家要跟隨龍樹,因此,我們必須跟著第二轉法輪的見解才行。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龍樹的行徑太超過。事實上,他非常了不起!既有智慧又能不客氣的、很老實的、非常理智的判斷,十分偉大!如果沒有龍樹菩薩如此勇猛的行俓,我們現在就抓不到佛語的精要了!


  一般人也許會想:「既然佛陀親自講了那麼多法,只要照著第一轉法輪的法學習就好了嘛!看自己跟什麼法相應,就單單學習那個法就好了,不必說一定得學第二轉法輪。反正都是佛講的,我都隨喜就好了,隨因隨緣嘛!」


  這一點要小心!隨因隨緣,講的好聽,但事實上,是將自己智慧的能力扔到一邊,自廢武功!這樣是不對的。事實上,隨因隨緣,就是「用智慧」的意思,也就是,用智慧去了解隨因隨緣的道理,不要執著。隨因隨緣,不是隨隨便便!


  隨因隨緣真正的意思是,我不要執著,我要了解隨因隨緣的道理。要真正理解隨因隨緣的道理,必須了解空性。隨因隨緣,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我們必須用智慧判斷,然而要有智慧,必須學習最正確精要的內容才行。


  三轉法輪都是佛講的,這沒有錯。然而,懂了最正確精要的,其餘也都會通。再者,因為智慧的深度不一樣,所以廣行就會隨之不同。沒學第二轉法輪,第一與第三轉法輪,都不會通,不僅不會通,還會毀謗它們。

  同理,只學第三轉法輪,也會有相同的情況發生。然而,學習了第二轉法輪,我們不僅會明白最究竟的道理,清楚自己的目標,而且對於第一與第三轉法輪,也可以通。所以,學習第二轉法輪,非常必要。


  學習第二轉法輪很重要,是不是代表我們將般若經拿出來,翻一翻,就可以懂呢?看不懂的!別說現在,就是二千一百多年前,直接看得懂的人,已經沒有了!正因如此,導師釋迦牟尼佛知道他圓寂後的四百年,無一眾生能直接看得懂般若經,眾說紛紜的解釋,都無法闡述出佛陀的真意。


  因此,佛陀才授記龍樹,指明龍樹解釋的可信性,大家應跟隨他。今天,我們跟著龍樹學習中觀、學習般若經的內容,主要就是這個理由。


  學第二轉法輪,見解上,與第一和第三法輪不同,但廣行上,則相同。不過,真正修廣行時,見解的不同,會影響廣行的深、廣、力量上的差別。例如修菩提心、大悲心,有空性慧與無空性慧,差矣!不能說大悲心、菩提心有差別,而是解釋大悲心與菩提心時,背後的見解有無空性慧,會影響到大悲心與菩提心的品質。因此,學習第二轉法輪時,配合修廣行,結果將更深、更有力量!


  不論是主張第一轉法輪的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小乘見解,或第三轉法輪的大乘唯識宗,當他們修廣行大悲心菩提心時,不可以說他們修的不對,而是說它們的深度、廣度與力道上,不及中觀宗。以中觀的深見去修廣行,結果完全不一樣。


  因此,若要跟隨第一或第三轉法輪,我們是不是得先觀察:「他們的見解正確嗎?」、「廣行的學習上,他們有沒有錯?」他們廣行的學習,沒有錯,只不過深度不足、力量不夠。以中觀深見來修廣行,最有深度、最有力量、最有效果。


  總結來說,一位大乘行者或大乘說宗義者,跟隨第二轉法輪、跟隨龍樹中觀見解,非常重要。不論為了修深見的法也好,為了修廣行的法也好,都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 发表于 2014-2-21 18:45
从你贴的文章来看,仁波切在这里提到的大乘和小乘不是就菩提心来分的,而是在说大乘的宗义和小乘的宗义,这 ...

非常感谢师兄您的解答。

然仁波切说:
菩提心不是區分大小乘佛教徒的標準
  導師釋迦牟尼佛傳法,共三輪。三法輪之中,第一轉法輪,為大小乘佛教徒所接受;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小乘佛教徒不認同,唯大乘佛教徒才能接受。
   何以如此區分?主要是根器有別。菩提心廣的方面來說,大家都能認同,如大悲心、慈心、菩提心、菩薩行...等,小乘佛教徒都能接受,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勝義諦或深見等那麼深刻的道理。
  因此,大小乘佛教徒的區分,是從「見解」上區分,而不是由廣行上有沒有修菩提心來區分。

似乎和广论中所讲明显不同: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剎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佛说了二种大乘:显教波罗密多大乘,即一般所说的大乘;以及密咒的大乘,即金刚乘。入大乘门,唯是发菩提心。无论是谁,只要是他的心续上生起了这颗殊胜的菩提心,那么纵使他没有其它的功德,也称为大乘人;无论是谁,离开了这颗菩提心,纵使他是现证空性智慧的圣者,也会堕落于声闻或独觉等地,退失大乘。不只许多大乘经典有如此说,而且通过正理我们也可以如此善安立,若要进入大乘,唯有透过发菩提心。大乘的功德,是随着有无菩提心而进退的。无论是处于畜生道或地狱道的众生,只要发起了这一种的菩提心,瞬间就会成为菩萨,也就是佛子了。
不知师兄您怎么看这种不同呢?
发表于 2014-2-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2-23 00:02
非常感谢师兄您的解答。

然仁波切说:

这个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仁波切的文中也讲到了,区分大小乘说宗义者,和区别大小乘行者的区别标准是不一样的。
仁波切文中讲的大小佛教徒的区别,其实是在讲大小乘说宗义者。比如你们算是大乘佛教徒了,这个不是因为你我依广论所说的标准的一样,生起菩提心了,进了大乘道了,才算是大乘佛教徒。而是因为我们都信奉大乘教法,虽然心中未必真的生起大乘法空的见解,但是至少是信奉的。
简而言之,广论中是依入不入大乘道,来讲的,所以相续中生不生起菩提心是唯一的标准。而仁波切的开示,不是在讲入不入大乘道,而是在说大小乘说宗义者的区分。所以谈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所以各自有各自的标准。这很正常。
发表于 2014-2-2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2-23 00:02
非常感谢师兄您的解答。

然仁波切说:

你可以去看看‘宗義建立’這門課的講解,內邊多有解說。。。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 发表于 2014-2-23 12:20
这个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仁波切的文中也讲到了,区分大小乘说宗义者,和区别大小乘行者的区别标准是不一样 ...

非常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4-2-23 13:00
你可以去看看‘宗義建立’這門課的講解,內邊多有解說。。。

非常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3-17 23:39 编辑
愚者 发表于 2014-2-23 12:20
这个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仁波切的文中也讲到了,区分大小乘说宗义者,和区别大小乘行者的区别标准是不一样 ...

广论教授中又说: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空正见如阳光、水等的顺缘般,是三乘共同成就的因缘。因为声闻乘要成就阿罗汉必须要有空正见,独觉乘要成就阿罗汉也必须要有空正见,菩萨要成就佛果位也必须要有空正见,所以空正见属于共同因缘。菩提心为父,空正见为母。就像是孩子是藏人、汉人,还是胡人等,主要是由父亲决定,而不是由母亲决定。大、小乘的区别,不是以智慧而分,而是以菩提心之广大行来做区别。

这似乎和仁波切的观点还是有矛盾啊——大乘小乘区分的话,就是以空性这个道理有没有讲为界限。如果否认空性的话,就属于小乘的法;空性的法有讲,那就属于大乘的法。
为何广论说空正见是三乘共同成就的因缘——“声闻乘要成就阿罗汉必须要有空正见,独觉乘要成就阿罗汉也必须要有空正见,”,而仁波切说小乘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勝義諦或深見等那麼深刻的道理。”?
发表于 2014-3-1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3-17 23:37
广论教授中又说: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 ...

插个嘴:愚者是出家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 发表于 2014-3-17 23:48
插个嘴:愚者是出家人。

多谢提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7:38 , Processed in 0.0377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