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78|回复: 57

可否请博学的您,赐予一些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邱阳洛耶 于 2013-11-13 15:21 编辑

最近在思考佛陀的“遍知”的问题。

佛陀对三世一切法“现量了知”。
可是,按照宗义,未来法有可能是常法,这是比量的对境。
那么佛经到底有没有说过对三世一切法“现量了知”?这句话出处何在?凡是有,恳请贴出,感激不尽。

而且,未来法在未来的当下,也是因缘所成,而且,当下的因正在造作,而且自己是精进或懈怠,尚属未知。如果都是被佛陀“现量了知”,那是否是说未来法对佛陀是被诸识现量了知的“自相法”?这样岂非是一切皆已注定的“宿命论”?

所以,一直想知道经典到底怎么解释的。我不好读书、或读不到,恳请高人赐告。
发表于 2013-11-1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这个没有意义,如同小学生思维“相对论”。。。

建议,如果你不好读书就找一个上师皈依,然后去听,然后去做,就行了。。。

其实很多人会讲相对论,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有那一份资质听得懂。。。其实资质也是闻思而来的,天下本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事情。。。不读书,又没有依师,恐怕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发表于 2013-11-1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论里有一个新的概念:我们现在一般的立体是长宽高,即三度空间,物质在三度空间里的存在,并不能充分描述动态的宇宙,必须加上时间因素,也就是用四度空间的理论,才能表达宇宙实相。也就是说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速度有关系。例如:一个大客机,如果在光速下飞行的话(光速在每秒种三十万公里,现在还没有一件东西可以达到这个速度的),那么在时间等于光速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就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么大的一个客机,在以光速飞行的情况下,就化为没有的东西了。这就是用相对论来证明的。因此零和无限大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才是相等的。“时间隧道”就是用相对论理论讲的:假如我们乘一个光速飞机,朝着逆时的方向飞行的话,那么我们的眼前可以显出五千年前的事情,即可以前知五千年;假如我们乘光速飞机,朝着顺时的方向飞行的话,那么我们的眼前就可以显示五千年后的事情,即后知五千年。这就说明:佛知道过去和将来完全是合乎科学的。用相对论理论就可以证明:佛能知三世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现在的人看了这种解释,他就没有办法来否定了。不然的话,像我们的经典里讲的:一座山和一粒米同样大,这根本没办法理解,或者说一个米壳里头能盛一座山,这在藏传佛教里头也是没办法理解的。喜饶嘉措大师是近代很有名的佛学家,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在一个针眼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山。他说这个针眼很小,但如果你把它放在眼睛前,从针眼里面向外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座山,这里指的一座山和一个针眼相等,实际上也就是能够容含的意思。这是在不了解科学相对论知识的情况下作的解释。现在有了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就不需要这样解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3-11-13 15:50
思考这个没有意义,如同小学生思维“相对论”。。。

建议,如果你不好读书就找一个上师皈依,然后去听, ...

哦。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的。
(1)如果任何人有上师,可以去问上师,回来赐我答案也可以。如果您上师也没有教会您,说明我随便找个上师,可能也帮助不大;
(2)修行有闻思修三慧次第,我这边恳请高手赐予经教,本身就是要深入闻思。这和找个老师,不见得矛盾,对不对?而且,修行需要道友,我这里算是找道友。也应该不见得有问题?

至于我有没有上师,甚至他是不是鼓励我闻思,我想您似乎应该不知道?呵呵

还有。您说这是对于小学生的“相对论”……难道有人教导您:这是修行人不可能搞明白的问题?
这就奇怪了……我们要相信佛陀是遍知的,却连是怎么样一种遍知都不知道,对三宝功德都不确定……这算是合格的佛教徒吗?
俺只是想努力做个合格的佛教徒,而已啊……
发表于 2013-11-1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智慧是知三世的,是怎么知未来的呢?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难道未来发生什么是早就决定的吗?

答:佛陀的遍智是现量知道三世的,佛称为“正等正觉”,正等,就是佛的智慧可以完全覆盖所知对象,当然包括未来世。在佛的功德中有知道微细业果的能力,知道众生造作何业以后会有何果,所以佛的智慧可以知道未来。
发表于 2013-11-1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智慧法身十力、五智等有“觉”有“知”,故称佛为“遍知者”而能“知”三世一切,有“觉知”而称“无上正等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阳洛耶 于 2013-11-13 16:17 编辑
永真 发表于 2013-11-13 16:05
佛陀的智慧是知三世的,是怎么知未来的呢?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难道未来发生什么是早就决定的吗?

答: ...

大哥,您真是太慈悲了,感谢、感激、感动ing……
这个回答是谁的?年龙上师父母?我从网上只查到这一个帖子。引经据典的还没发现。

佛陀从微细业果知道未来世……其中有个问题是这样的。此时此刻之前,我已造的业是确定的,佛陀了知将来的感果,可不可以呢?有个因素要考量:如果我明天就忏悔了怎么办?那么将来感不感果、感什么果,取决于我明天是不是有忏悔的行为。对没发生、我也没主观决断的事情,佛陀也现量了知吗?

我认为佛陀从微细业果知道未来世,不是“遍知”的意思。“遍知”是不是对未来世“现量了知”?

其实,这个问题思辨不重要,我是想知道经典上怎么描述“遍知”的。经典上怎么说的,很重要。
恳请高手不吝赐告……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3-11-13 16:12
佛的智慧法身十力、五智等有“觉”有“知”,故称佛为“遍知者”而能“知”三世一切,有“觉知”而称“无上 ...

我是在想:
三世,是不是就像三个电脑屏幕,都在佛陀面前摆着一样,都是可以被佛陀“现量”“了知”的。

就像一个人正在40岁中年,我却已经把他从一岁到80岁过世,其中每分钟都拍了一张照片,都洗出来摆在我眼前一样。
这样我对这个人的一生是“遍知”的。

以上是瞎想,我也不认为肯定有道理。但是除此之外,你还能怎么理解“三世遍知”?谁能给我说说看?呵呵
所以我想看经典上怎么写……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阳洛耶 于 2013-11-13 16:30 编辑
永真 发表于 2013-11-13 16:03
  相对论里有一个新的概念:我们现在一般的立体是长宽高,即三度空间,物质在三度空间里的存在,并不能充 ...

知道过去世,没问题。就像我自己有很多老照片,外道也有宿命通……这很容易的。
关于逆时飞行的时间隧道,估计那个是科幻瞎掰,可能没可行性吧?
关于多维空间,也没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三体》科幻小说没有,我读了以后立即就知道多维空间可以解释神通……不过和这里的话题可能没关系。呵呵
发表于 2013-11-13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3-11-13 16:45 编辑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3-11-13 16:13
大哥,您真是太慈悲了,感谢、感激、感动ing……
这个回答是谁的?年龙上师父母?我从网上只查到这一个帖 ...

以上回帖皆是多识仁波切的开示。
对于你的问题我个人看法是佛陀肯定是现量了知的。哪怕是一个有神通的外道都能了知一个人的三世,即便是普通人偶尔梦中不也能知道明天发生的事情吗?至于你说无法决断明天想做什么那需要对因果极其细微的了知。如果你闻思精进,你会知道业力最好是不过夜,或者过了三天就很难忏悔掉,或者过了三年一辈子都很难清净了。从大的因果来说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决定了的。所以你有没有强烈的善根去忏悔与否这也是决定了的。所以从大方面来说,你忏悔的时间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明年还是毫无忏悔之意都是决定的。小方面来说,你细微的动作语言念头都是有相应的细微的因导致的细微的果。比如你的脚貌似随便抖动一下,你的心里貌似随便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你细微的观察一下,都是有原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3-11-13 16:43
以上回帖皆是多识仁波切的开示。
对于你的问题我个人看法是佛陀肯定是现量了知的。哪怕是一个有神通的外 ...

嗯,感谢。
你的这些我都想过。连我每时每刻任何一个念头,比如我什么时候决定精进都是注定了的。但是,就个人经验,我们其实是有的主动选择的;我至少可抛硬币,决定我下个半小时是去诵经或看电视。
好吧,我们接受抛硬币是鬼话,因为将来有且仅有一种事实。这样,我们解脱与否,佛陀其实根本无需操心,一切都已被现量了知了嘛……

其实我想更可能的解释是,我们以为的三世,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这个样子,这可能更容易解释的通……
所以我想看经典怎么解释“三世遍知”的……如果有解释,这可是“一句顶一万句”。这里龙吟倒是对的:瞎想没用。
发表于 2013-11-1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3-11-13 17:02
嗯,感谢。
你的这些我都想过。连我每时每刻任何一个念头,比如我什么时候决定精进都是注定了的。但是, ...

就是抛硬币,其结果也是决定的,比如如果有一个超级计算机,可以根据你抛硬币时的力度方向,硬币的质量,空气的阻力,地面的光滑度,等等计算出最后是正面还是反面。
发表于 2013-11-1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遍知一切。
见道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之后仍变成有名相的、有分别的世俗智。
而佛的见性真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大智慧”。
是指佛的一切种如量智,也叫事智、权智、相对智。佛智的特点是不但能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类、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时空位置等等。
这后一种智慧就称“一切种如量智”。
“如量”就是知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总量相等之义。人的智慧对事物的覆盖面是非常有限的,见道以上菩萨智慧的覆盖面大得人无法相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碍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盖所有事物。
证得无上菩提,成佛后障尽除,智慧圆满,佛的智慧就成为遍知的智慧,即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总量完全相等。
“正等正觉”的真正含义,也是无所不知,智慧和客观事物等量(等觉),丝毫无差错(正觉)的意思。

佛法认为,这种遍知智慧是无数世连续不断修定修慧的结果。
动物经过训练,可以变得聪明;
人的智力经过特殊培养,可以达到超过常人数倍的程度。
但这仅仅是一生中的学习修炼的成绩,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炼下去,智力的增长、智慧覆盖面扩大的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这种智力的不断增长,达到极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彻底的因果论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缘是重知识,重学习,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不断提高智力层次。

佛教“五明”包括知识面极广,所以,弥勒菩萨说:“不学五明,虽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
迷信都反对科学,因为科学是迷信的死敌,它们不可能共存。
但佛教不反对科学,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为成佛、为利益众生服务。
科学发展越来越多地证明了佛经中许多观点的正确性。
如佛经中的原子论、相对论都被现代科学证明;
爱欲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也被性爱心理学所证明;
不可思议的“定力”和“智慧神通”也已引起人体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
故而有些人说现代科学对佛法提供了许多实证根据。

佛虽然全部成就无分别现观智,但是佛能知众生的有分别智境,所以,能够像镜中显影似的显示完全与众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
这是宗喀巴大师独到的见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识的智能,所以它是有为法,是“五蕴”转化为识的特种功能。
凡众的肉体和精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肉体是物质,精神是无色无相、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能量,不是同类事物。五官之识也各司其职,功能不一样。
但成佛后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现相,亿万化身都是一体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听音,耳能观色,皮肤触觉有耳、目的作用,而且每一个毛细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

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议经》中所讲的:

佛智所及之处,就有佛身;
佛身所到之处,就有佛光;
佛光所照之处,就有佛声;
佛声所及之处,就有佛心。

又说:

一刹那间,智遍一切。

还说:

谁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

因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盖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东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
因佛的身体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处,就有佛身、佛光、佛声、佛心、佛能等等。
这虽然不可思议,但完全可以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上述结论。
发表于 2013-11-1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自性身定义及其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
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
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境界。
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境。
自性身有两种,即自性净分终极理性身和离染净分终极理性身。

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五种功德是:无量功德;无数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比功德;二障及其习气尽断功德。
五种特性是:非缘生而属无为法;与悟性功德融为一体;远离常断二边;断除贪著、阻碍、低趣三障;自性清净光明。

发表于 2013-11-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综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遍及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
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
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
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相对立。
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因此,《般若经》中说“空亦空”。
世俗智理解为“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
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现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
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
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进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出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
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事谛,故称事智。
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
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渡,才能见效。
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做俗谛事相。
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
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唯识论持八识转五智之说。
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家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
人体之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
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
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
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
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
因为一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
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
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
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
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
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义译为“无量光”。
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
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
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
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做“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综合体。
识蕴也包括五官之识,但五官之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
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
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为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
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辨认。只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
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
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
心识是诸识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
心识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
法界体性就是空性。
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共分二十一组、一百四十六条,现依次分述如下:
1.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观之对象上,久久观想所得的一种智见境界。四念住观想的意境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
“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动,观想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世俗对于身心等方面的常乐我净的错误观念。

四正断——断除已生之恶,杜绝未生之恶,增广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
这是身心品质的修炼。断除世人与此正好相反的四种行为,故称正断。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欲”是“欲想得到”,“观”是思考分析。修这四种定,能产生神通变化,所以称“神足”。

五根信——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其中“念根”的“念”指“思念”,即念念不忘所观之特定目标。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和五力的区别是:“力”是经过修炼达到的纯熟阶段,足以对抗与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为的干扰;“根”是修信、勤等的未成熟阶段,尚不能抵抗相反思想行为的干扰。

七觉支——念觉支、分辨觉支、勤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念觉支。
这七种修定境界是产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称“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八正道包括戒行和定慧功德。其中“正思维”是指正确思考经典中阐述的义理;口不说妄言(撒谎)、粗恶语等为“正语”;不杀生、不盗、不淫等为“正业”;身不做恶事,口不言恶语,戒行无虚伪、假相等为“正命”。
此八正道是“见道”的思想境界,故也称八圣道。

以上三十七道品名称虽然与小乘道的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三十七道品作为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萨以无相般若智慧修证三十七道品所获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2.四无量功德。
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慈心”是指对一切众生的“爱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得乐”。
“悲”是对众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脱苦。
“喜心”就是“无嫉妒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不离快乐。
“平等无量”,是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亲仇的思想境界。

3.八解脱。
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界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
此八解脱禅是显现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神变基础修炼。

4.九禅定。
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
九禅定包括色界四正定、无色界四正定和无识定,菩萨修此禅定的主要目的是为度脱众生,掌握世间最高禅和神通,为超世禅奠定基础。

5.十遍处禅。
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土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
“遍处”之义是禅力遍及一切的意思。修成四色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各种光色;修成土、水、风、火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大地山水风火;修成空遍处定,可以隐形和穿墙过壁;修成识遍处定,可知他人心中事,或改变别人的思想意识。

6.八胜处禅。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
“胜处”是一种改变外界事物色相形状的禅力胜能。以色界和无色界定,改变外界的大小形状胜处四种,改变外色风土水火(四种颜色代表四大)性能的胜处四种。“有色想”指色界定,“无色想”指无色界定。

7.无烦恼禅。
断除烦恼所生之禅慧。

8.愿觉知禅。
由于获得了愿如意功德,一有愿念便能觉知一切的禅。

9.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天眼通能看清三界的诸种色相;天耳通能听到三界的一切声音。色界天人有此视听功能,所以称“天眼”“天耳”。
能知前世、数世功能称宿命通。
能改变天地自然状况,能化现多种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
破除烦恼障,生漏尽通。
天眼、天耳、他心通之类的一般功能有身具、业生、密咒生、药物生、禅力生等几种。
身具神通天人、魔鬼、精灵之类均有;
业生是前世造有某种神通的业,本世生来就有,如生来就有特异功能的人;
咒生和药生神通是密咒和药物产生的神通;
禅力生是修禅定的成就。
另外,还有一种精灵附体的神通现象。所以,有神通未必是好现象。凡有点一般的神通就觉得了不起,就认为是“佛”“菩萨”,那是世人无知的表现。

10.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
四无碍智是语自在的功德,真正的“四无碍”智慧,到第九地方能获得。别说一般凡俗众生,就连八地以下圣菩萨也难达到这个语无碍境界,所以有些人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揣测佛法的奥义和佛陀的本义,评头品足,太有点自不量力了。四无碍中“法无碍”是指对万物性能的认识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14:48 , Processed in 0.0353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