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3-10-8 21:14 编辑
2. 獎勵水果
我們班在老師那裡從“現觀”二年級開始上課。要上課的班級很多,故而只能從二年級學起,從《現觀莊嚴論》第一品裡“十教授”一章的“四諦”開始學。上課時,通常是擦哇·偉瑟仁波切和我坐在老師的法座邊上,因為我們兩人有轉世化身的名號。上課的第二天,老師就向我們問難道:
“謂:四諦的次第有兩種;其中,先是苦諦,其次集諦,再次滅諦,再次道諦,這樣宣說是不是從證悟四諦的角度而言呢?如果回答‘是’,應先證苦諦,而後證集諦。若許,是不合理的,以若凡是證苦諦,則必證集諦故,若證苦諦,則需證彼苦諦為集之果故,以苦諦之性相為彼故。對上述問題,如果回答‘否’,也不合理,以先宣說苦諦,後宣說集諦,為心之證悟次第故,應先證悟苦諦而後證悟集諦,以《現觀總義》云:‘第四、因果義之次第及現證有境之次第二者……’之故。”
就這樣,老師將右手拇指和中指相觸,口說手畫,作了問難辨析。見其他同學都沒有作答,我就說:“是現證有境之次第,如《總義》所說。”
老師又問:“《總義》裡面是怎麼說的呢?”
“正如《現觀總義》云:‘尋求解脫之眾士夫,由思惟無常、苦等之門,而通達苦諦過患之所知。’生起現見苦諦過患的心,及欲斷其因——‘集’即業、煩惱二者的心,如其次第決定,故說為現證有境之次第。”
我就這樣連蒙帶猜地回答了。老師也沒再提問考查,笑著說:“大概是這樣吧!”接著講解後面的段落了。我並不懂得如何縝密地思考,只因看到克珠·丹巴達傑的《現觀總義》裡面是那樣講的,所以就大致估測著回答了而已。
然而,老師卻非常高興,在我們下課站起來頂禮的時候,特地對我說:“辜秀,你想要吃什麼就請拿吧!”指了指右邊桌子上的水果:蘋果、香蕉、葡萄。我暗自思忖:“看來我回答得還可以啊!”就很高興地擷取了一兩顆葡萄。“不,不,多拿一些!”老師拿了一個大蘋果,塞到我手裡。
我接過蘋果走出屋外時,見格勒洛卓等一些同學也在,就啃著蘋果,跟他們開玩笑:“你們要吃不?”“一個水果而已,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雖然他們口頭上這麼說,但這是老師給我的,是在全班面前獎勵給我的,況且全班有四十多人,卻唯獨獎勵我,因而他們看我的眼神裡,帶著明顯的羡慕。當然,或許是因為我太高興了,所以才有這種感覺吧。
親愛的讀者,您一定也知道,對一個年方十四的孩子而言,他最敬重的恩師在全體同學面前對自己給予特別關注和照顧,怎能不令他印象深刻?!
我吃著蘋果,與其他幾個同學一齊回到住處後,將課堂上發生的這種種情形,興高采烈但有所保留地,像念誦“嘛尼”似的給我的舅舅講述了一通。然而,舅舅說:“你大概是班裡年紀最小的吧?老師對小孩子們施予關懷是常有的事。”“可是,我們班的複誦師——那個印度男孩不也是很小、大概跟我一般大嗎?!老師為什麼沒給他呢?!其他年紀小的也還有啊,為什麼就沒給他們?!”我極其不情願地回應他,但舅舅對我的回答根本不予理睬,於是我說著:“要到食堂裡做糕餅、早餐的地方去了!”便離開了。我那歡樂的幼苗,未蒙及時雨澆灌,反而被不經意間踐踏,我心底雖很憤懣,卻又無法做些什麼。
不過,自那天起,老師成為年幼的我心裡最喜愛的人。於是在課堂上,我很積極努力地回答問題,滿心期待著老師能經常在全班同學面前獎賞水果,但是我的希望落空了。這只是孩子的心思,因為即便是老師他自己,是否經常有水果吃也是個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注意到,老師那張放水果的桌子上,好多天都不曾見到水果的影子了。
然而,有一天我的願望再次實現了。那一年的課程是“十教授”裡面的“三寶”品。那是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第二次獎勵水果,也是最後一次。我一直覺得,這也是我回答得比較合宜的緣故。但是從那以後,老師再也不曾在班級課堂上給過我水果,我所有的希望就像天空中的彩虹一般漸漸消失了……
但那時我慰藉自己,思忖著:“其他同學一次也沒有得到過,而我呢,卻得到了不止一次——是兩次,跟他們是不同的!”雖然從那時起再也不曾在上課時獎勵過水果,然而每當我單獨去拜見老師時,或者老師在往來各地後返回色拉寺的時候,他總會起碼也要送我一件小禮物,經常給我一百多銀元或二百銀元等,給了很多次。
童年的心思是純淨無染的,對一個小孩子來說,能得到別人的關懷,會從內心深處感到溫暖快樂。親愛的讀者,您要知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對於在南部三大寺求學的僧人而言,一百盧比是舉足輕重的一筆錢,足夠他想吃什麼就能買到什麼,而又綽綽有餘。那時候在色拉寺,一碗麵也就值兩個盧比。對此,我並未詳加敘述,諸位如果想要瞭解,應該很容易就可知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