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73|回复: 17

西藏生死之轮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nbsp;【<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gelu.org/DADE/sszl/index.htm">《生死之轮》网页动画讲解</A>】<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gelu.org/DADE/sszl/gb/index_gb1.htm">http://www.gelu.org/DADE/sszl/gb/index_gb1.htm</A></P><P>&nbsp;</P><img border=0 src=PostAttachment.asp?AttachmentID=16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活佛讲解这个图

<P>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描述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P>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決擇甚麼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甚麼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的而且確是佛陀所開示的。為這個原因,衲現在先講一講生死之輪圖的傳承,亦即這種圖畫的來源。 <P>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年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內有一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 — 竹林精舍(Venuvana) — 亦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為「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烏扎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兩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牟尼本師。 <P>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托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送贈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一件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鎧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單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讚嘆不絕。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這麼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一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你們快幫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一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高興地決定:「就這樣辦吧!」 <P>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祂在應允之餘,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諦!」在畫師為佛陀作畫時,由於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於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形,再為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三學、六道生死輪迴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於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一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點的銀盒中;銀盒又復被收藏於更大的紅銅盒中。頻毗娑羅王寫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綵,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P>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地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的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內義,同時亦在心中禪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諦及六道輪迴之苦。由於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註:一種修行的境界)。此後,這位國王為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生平故事,可見於《大藏經》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註:漢文《大藏經》中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阿含經》及《四分律》等,俱有有關優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幾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羅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禮,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極多有關此王生平的雕刻圖像。 <P>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註: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於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註: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三:「毘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於門兩頰…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 </P><P>&nbsp;</P><P>編者按:五趣生死輪圖<BR>在漢地,雖然並未及其在古印度與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諸寺緣起集》興福院條史料中,可知此圖在漢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程度上的流傳。此外,<FONT color=#ff0000>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種版本之十法界圖(亦稱「十界圖」及「十界大曼荼羅」)亦源出於五趣生死輪圖</FONT>(註:參考宋.遵式《天竺別集》卷二及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八)。 </P><img border=0 src=PostAttachment.asp?AttachmentID=170>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概說

<P>這幅圖像,並不用於禪修觀想用途,其作用乃是為了提醒行者業力、因果等教法,令觀畫者對佛法生敬信心、對輪迴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決心。 <P><H4>生死之輪圖的法義概說</H4><P>生死之輪圖,是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同時亦教授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P>我們有一天必定會死,但在死後,生命卻並不終結。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一個叫作「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迴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我們佛教常常談及輪迴,今天我們又在談輪迴之圖像,哪到底是誰在輪迴呢?在哪輪迴呢?為甚麼他們在輪迴呢?簡單地說,凡夫眾生的心識便是正在受困於輪迴中的生命;由三善道及三惡道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眾生輪迴被困的處所;凡夫眾生因為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經歷似無止境的輪迴、輪轉,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不能自在或出脫。 <P>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這個名詞,「自在」又是甚麼呢?「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們一談及自由,就以為不要幹活、不用上班或沒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為這些處境都仍有局限性 - 我們沒有不死的自由、沒有不病的自由、沒有不再輪迴的自由…。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陰、受輪迴所困的境界。這亦即超出了生死輪迴、業力及煩惱的束縛和枷鎖的解脫自在境界。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P>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為的是甚麼呢?其實所有人,乃至所在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離苦得樂,亦即脫苦的自由。不論你追求的是金錢、名位或其他的甚麼,歸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自由。問題是:窮一生地去追求後,誰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誰能達到擁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大家不妨在這一點上好好想一想。 <P>佛陀開示說,煩惱與業力是我們受苦及受輪迴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們脫苦而得自在解脫境界的方法。 <P>生死之輪,正是開示我們凡夫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之境況、過程及原因,並開示脫離這種無奈境況的方法。雖然六道之苦況包羅萬有,但其大概情況已全包含在此圖像之中了。 <P></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分說

<H4>生死之輪圖的法義分說</H4><P>生死之輪圖像有多個部份,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央有一個閻摩鬼王口噬掌持生死大輪,這部份開示六道輪迴中之苦的本質(四聖諦中的苦諦教法)及這些苦的根本來源(四聖諦中的集諦教法)。在這部份的上方,有一尊佛以手指兩段偈文及一個月亮。佛手指偈文開示滅苦及脫出輪迴苦海的方法(四聖諦中的道諦教法);月亮則描述諸苦息滅的自在境界(四聖諦中的滅諦教法)。現在衲將把這圖的各部份逐一分拆開來作解說。 <P><B>生死之輪圖主體</B> <P>我們先看生死之輪圖的主體部份,亦即閻摩鬼王手持巨輪的圖中央部份。 </P><H5>生死之輪圖主體概說</H5><P>我們在死後,會經歷中陰階段,然後又投生為另一生命形式,然後又再經歷死亡、中陰、投生…的循環。這便是生命的輪迴。但我們並不一定再生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於六種生命形式中之任何一種,這六種生命形式稱為「六道」。生命便是從無始的過去以來,不斷一次又一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復始,不可出離。是甚麼令我們不斷地經歷生、死、中陰、生、死、中陰…的循環而困於六道中輪迴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及業力。我們因貪、瞋、痴(三毒)等煩惱而造作種種業,所以便造作了一連串的因緣,令自己不斷輪迴受苦。生死之輪圖主體部份,包含了六道之內苦的本質及眾生之苦的來源,亦即佛法中四聖諦教義的苦諦及集諦。這一部份,開示了三毒等煩惱、生死及中陰過程、六道輪迴之情況及十二因緣等教法。 <P><H5>生死之輪圖主體分說</H5><P>閻摩鬼王手持的大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P><U>最內圈</U> <P>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P><P>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P>為甚麼鴿表義貪欲呢?這是因為鴿的特徵是貪欲無足,這是傳統的說法。衲有一個研究生物行為的徒弟說,現代的西方動物學家經研究後,發現鴿是所有生物之中性交頻率最密的,這似乎與佛教傳統說法不謀而合。在某些生死之輪圖中,畫師會繪上其他的鳥類表義貪欲,但這些畫法是不正確的。在佛經上教授繪畫此圖的開示中,都指明了應以鴿(而非其他鳥類)表貪。 <P>蛇是瞋恨的表義。如果你以手指頭輕輕碰一下一條蛇,牠馬上便會發怒、馬上便會咬人還擊,所以畫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P>一頭豬不會分辨好、壞、乾淨或骯髒,牠只會狼吞虎嚥地把任何東西吃下肚子。在平時,豬也只懂吃、睡及拉糞,其他就甚麼都不幹了。如果你牽一頭豬往花園遊玩,牠絕不會好好的坐在一旁欣賞景色,反而會到處搗亂,把花、草等都從泥土統統掘出來。在這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動物,但在不同國家、語言及文化中,不約而同地以豬來形容笨人,例如西藏人及漢人在罵別人蠢的時候,都會說:「你這個人笨得像豬一樣!」,可見以豬來表義愚痴的確是貼切的。 <P>由於我們凡夫最根本的愚痴,我們才會對外境事物生出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時生起瞋恨心,這便是貪及瞋源出於痴的情況。在圖的中央最內圈中,蛇及鴿都畫成由豬的口而出,這就正是表義貪欲及瞋恨源出於愚痴。在某些畫中,畫師把三種動物畫成排為一圈的模樣,豬咬蛇尾,蛇咬鴿尾,鴿又咬豬的尾巴。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最傳統、最正確的畫法,但這種畫法也有它的表義:三種動物互咬聯成一環,表義貪、瞋、痴此三毒念並非單獨運作,而是相互串連引發的。 </P><P><I>三毒概說</I> <P>前面已經說過,三毒等煩惱及業力是令眾生不斷地在六道苦海中生死流轉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輪迴的原因及苦的來源便是煩惱及業力。如果我們想滅苦,單單抱怨是沒作用的,我們必須把苦的根源連根拔起,所以我們有必要瞭解煩惱與業力的運作。 <P>在煩惱與業力二者之間,造成我們不斷輪迴的主要原因是煩惱。甚麼是煩惱呢?它們是各種令我們的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貪念、瞋恨、愚痴這三毒等等。假設我們只有過往曾積作之業,但卻沒有生起我執等煩惱,單單業力是不可能令我們再次投生的,這就像是一顆沒有水份的種子,無法發芽生長。反過來說,如果你過往並未作任何業,但只要你一天還未斷除煩惱,你便會因煩惱的驅使而即刻開始種業,從而湊足了輪迴、受生、受苦的因緣。 <P><I>三毒分說</I> 煩惱的種類可說是數也數不盡,我們今天主要是把它們歸納為貪、瞋、痴這三毒念來講說。這三種心態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P><LI>貪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8.jpg" width=180 align=left border=0>三毒中之「貪」是指貪戀可愛的事物。當我們見到一位美麗的異性時,便會想:「啊!我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同樣地,我們對財產、名利、飲食等等都會生起貪欲。又如垃圾堆中的蒼蠅,牠們飛來飛去,在垃圾堆中穿插,這也是因為牠們的貪欲。 <P>大家可以幻想一下:我們本來是心境平靜地逛街的,然後我們的眼角不經意地瞄到了店舖展示窗中的一件飾物,覺得它實在漂亮。我們忘記了逛街的動機,駐足在店前凝望這件小東西。有些人可能會不加思索馬上把它買下來。另一些人則可能沒有錢,便只好回家去了。沒買下它的人回家後,可能不思茶飯,心中想這小東西的美麗,不能自已,甚至在夢中也想要得到它。買了這東西的人,會把它帶在身上展示,看完又再看,彷彿怕它會逃走似的!這便是貪欲了。 我們的貪欲是無窮盡的。我們喜歡看漂亮的東西、聽悅耳的音樂、嗅好聞的味道、吃可口的食品、穿柔軟的衣物…總之我們希求各種外界的事物來滿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等,而這些欲求是我們永遠不覺滿足的。不論我們已得到了多少,我們仍不斷渴求更多。就以金錢為例:你有一百元的時候便想得到一千元;在擁有一千元的時候,你又想要一萬元。即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仍然不覺滿足,他仍然不會停止追求更多的財富。正因為這種無止境的貪欲,我們便造作各種的業,種下了種種不同的業因,所以便不斷地在受業果之報、不斷地在輪迴。我們每天看新聞時,天天都聽到有人偷錢或搶劫,這便是貪欲所驅使這些人把欲望付諸行動而作之業了。又如淫邪等事,往往也因為滿足貪欲才會發生的。即使我們不談罪犯等例證,反觀自己,我們何妨不是因為要滿足貪欲而天天在作各種業因呢?我們在肚餓時走進餐廳,想魚、蝦的美味可口,便在魚缸前用手指一下,叫侍應為我們烹殺一尾魚或幾十尾蝦,這便是因貪而作之殺業了!我們又往往在工作上,因為自己之利益而常常妄語,這也是因貪而作之不善語業! <P>在各種煩惱中,貪念是較為難克服的。其他的煩惱好比衣服上的塵埃,揚一揚可以把它們去除;但貪念卻好比滲透入布料衣物上的污漬,不易被除掉。正由於貪欲,眾生便被綁在六道輪迴之中,不易生起脫離六道之心。當然,我們受困六道之中的原因還包括了其他的各種煩惱及業,但貪欲的確是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 <P></P><LI>瞋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9.jpg" width=180 align=left border=0>當別人做了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或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時,我們便會生氣,這便是「瞋」了。瞋恨的對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 <P>在我們的瞋恨心生出來時,心中便會煩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對象殺死才滿足。世上的戰爭及打鬥,有一部份因貪欲而引致,也有相當大部份便是因為瞋恨心而引發的。由此可見,這種心態既令自己不快樂,而且對其他生命也只會帶來傷害,而不會帶來利益。仇恨不單只傷害別人,同時也傷害到自己。在發怒時,我們不快樂,也常常會作出不理智的決定、說出不應說的話、做出會令我們事後後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殺生等嚴重罪行。在生起瞋恨心時,人就像瘋了似的,有時人甚至會殺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這種毒念,是導致世上千千萬萬生靈被殺害及在戰爭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更是能導致我們造作重罪而墮三惡道的原因。所以說,瞋恨心是我們內心中的「敵人」。 <P>在各種煩惱中,仇恨是最能導致我們於未來墮於三惡道之中的一種。我們修行所作之功德,即使是如山那麼大,也會被短短一剎那冒出的瞋恨心燒毀。 <P></P><LI>痴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0.jpg" width=180 align=left border=0>「痴」是指「無明愚痴」,亦即對事物的實際客觀情況不瞭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痴」的原字是marigpa;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 是「不」的意思,marigpa 便是「不明知」之意。痴就似是失明的病態,令我們看不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情況。 <P>由於我們的愚痴,我們不明白業力及因果,才會造作種種令我們在六道輪迴中不斷受苦的業因。正因為我們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們才會做出種種如殺生、偷盜、妄語等的惡業,令自己在死後墮於三惡道之中受苦。同時,由於我們誤執「我」為實有,認為「我」是一個單獨存在而有自性的個體,我們才被困於六道之中不斷經歷生生死死的循環。故此,在各種煩惱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煩惱,也是貪、瞋與其他一切煩惱的根源。 <P><I>三毒總說</I> <P>以上所說的三毒,並不是單獨運作的。衲在此舉一個例子:你很喜歡一件東西,這便是貪欲;在你千方百計嘗試而仍不能得到它時,你便生起了怨恨心,這便是瞋念。由此可見,貪欲可以延伸為瞋恨。如此類推,我們可知這三種心態是互相串連的。但我們也可以說,貪及瞋源出於痴。 <P>我們的心中恆常地被這三毒充斥。它們不斷在我們的心中流轉交替起伏,驅使我們去做種種的業。譬如說:我們因為貪食,便殺海鮮而吃,作出了殺生之業;我們也可以因為痛恨一個人,而最後把瞋恨付諸行動把他殺死了,這便是由瞋而作殺業的例子。在我們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及惡口等等業以後,這些業因並不會隨事件之完結而消失,反而會積集在心識之中,就像一顆種子一般,只待外在的因緣引發結果。這些業因種子的力量還會不斷增長,譬如說你殺一條蟲,這殺蟲的業力會不斷增大,到了業因成熟而受報時,你所受的惡果就可能變得很大了。在我們的生命中,絕不會遇上我們在過去未曾作因而受報的情況,而曾作之因則必定會有一天結果。這因果的定律,並不是上天的安排,而只是一種自然的定律。不論你信不信因果,這定律一樣在你的身上生效。如果我們殺害生命(哪怕只是少至一條蟲的生命),在未來某一天因緣成熟時,便會墮於三惡道中,淪為畜牲或餓鬼,或在地獄中受苦。同時,在未來因為其他分別曾作之善業而又再次生於人間時,我們也會生於戰亂及災難連連之地,又或遇到被人殺害之果報等。 <P>總而言之,由於貪、瞋、痴等煩惱的驅使,眾生才做出種種業,導致自己不斷地受業報、不斷地生死輪迴。 </P></LI>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內第二圈

<P><U>內第二圈</U> <P>在輪心中央向外數的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的教法圖示。環的半邊是黑的,另半邊則是白的。在黑的半邊環中,有三個小圖形,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這半個環,開示說眾生因貪、瞋、痴三種煩惱驅使(即內圈的鴿、蛇及豬所表)造作黑業或不善業(此半環的底色為黑色,表示了黑業),便會在死後感召黑業果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眾生的頭部都向下,表示這三種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轉生。在另半邊環中,背景是白色的,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這半邊環,開示說眾生因造作白業(以白背色所表),將感召業果而於死後受生於天界、阿修羅界或人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惡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 <P><I>生死與中陰概說</I> <P>在一個眾生死後,他將會因煩惱及累積下來之業力牽引而再度投生於六道中的其中一道。但在死後及下一次受生前,中間有一段時間,這就是「中陰」或「中有」。現在我們不妨粗略地講一講死亡過程、死亡後的中陰景況及再次投生的過程。 <P><I>生死與中陰分說</I> <P>有關生、死及中陰過程,在佛法中有極盡詳細的描述。在講述這三個過程時,衲在面對不同聽眾的情況下,可以從西藏醫學體系的角度來描述,也可以從佛學顯乘的角度講解,有些時候則以佛學密乘的角度講解。這三者間分別不大,但在細節上有細微出入及深淺的區別。今天,聽眾中大多未曾受過摩訶無上瑜伽密部的灌頂,故此不適宜聽受密法上的開示。另一方面,衲雖然也常常作醫學上的演講,但今天的講解是在這佛法中心內進行,故亦不適宜以西藏傳統醫學的角度講述。所以,衲將以顯乘佛學的角度講解生、死及中陰過程。又者,在西藏,法師會很深入地描述死亡過程,但今天衲只會以一貫向西方國家的人說法之方式,濃縮而簡略地在這章題上講述一下,否則的話談上七天七夜還說不完,這面許多的學術名詞更會把大家搞到頭昏腦脹。 <P><LI>死亡過程 <P>衲在多年來觀察到一點,漢人似乎對死亡有一種忌諱,總會儘力避開這個話題。在西方,白人卻對這個話題有莫大的興趣。其實,對一個修持的人來說,瞭解死亡是很重要的,這尤其是對密法行者更為重要。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其實也沒必要避諱害怕認識死亡。最終我們都難逃一死,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即使我們躲開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P>生死其實是無常的,但在佛教的醫典中,教授了不少觀察自己的壽命是否堅固的方法。這種觀察自己壽命的方法,分為許多類,其中一種最可靠的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呼吸,但你們恐怕學不來,所以在此亦無必要詳談了。其他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圓之夜、無人之地,背月亮觀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則是在清早的陽光下觀察自己手上隱隱上騰的熱氣及其他生命力的徵象之強弱。對修行人來說,去觀察死亡的預兆,並非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極,而是為了要有時間預先準備面對死亡!如果藉上述這些方法,察覺到自己有快死亡的跡象時,則可採取相應的措施。 <P>人的壽命長短,取決於福報及壽元二者。二者中若福報盡了而壽元尚存,或壽元快盡但福報尚存,都會遭遇死亡(這只是普遍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者已盡而另一因素尚存而仍能活一陣子的人,例如大多長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壽元已盡但福報尚存的活者)。如果一個人經過觀察而知道自己可能將因壽元已盡而即將死亡,便可多作放生及修長壽法等,令壽元增長,從而延壽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可能將因福報盡而死,便可布施予窮人、供養寺院及三寶等,從而增加福德來達到延壽的目的(註:有關延壽的方法,可參考法師著作《壽份無量》)。但如果福報及壽元都耗盡了,則應好好準備面臨死亡了(註:有關面對死亡及往生淨土的開示,可參考法師著作《生.死.自在》)。 <P>人在死亡時,可說有四種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來說,這四種死亡都不外乎是斷氣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觀體驗及景況。 <P>對最上等的行者來說,他們經歷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時並無痛苦,也不經歷中陰階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對中等修持的人來說,他們雖未能證悟高層次的果境,而需經歷中陰階段,但他們卻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習,在死時能把中陰階段轉為修行的工具,從而得到不錯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時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來,其死亡過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較少。平素從無修行的人,在死時會經歷極大的痛苦及恐懼。今天我們所講述的,主要將是這種並無修持的凡夫之死亡過程及景況。 <P>在這世界,一切東西都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類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時,我們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會漸漸分解及衰退,身體的機能亦會相應地失效。 <P>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時的身體會變瘦或凹陷,皮膚開始失去光澤,面部可能會變形扭曲,鼻樑仿似塌了下去,視覺亦會開始失效。正在經歷死亡者,會經歷如草原上的陽焰映像的內徵兆。對曾作各種惡業的人來說,他們會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開始神智失常。有時候,有些人甚至會慘叫:「山塌下來啦!快救我呀!」等等的驚呼。在這時候,親友應在耳旁提醒:「這些只是幻象,不要怕!」對多作善業的人而言,他們大多並不會遇到可怕的幻境。 <P>在地大溶入水大後,水大便會衰退而溶入火大。此時,將亡者的聽覺開始失效,體液逐漸乾沽,外在的聲音仿似由遠處傳來似的,同時會見到如煙霧的內兆境。曾作多惡業者,此時會感到猶如身處海嘯或漩渦當中。 <P>再下來,火大會溶入風大,嗅覺開始失靈。如果我們把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意識功能形容為一座有五所房間及中央一個大廳的屋子的話,此時候就似是屋中的三間房已關了燈,只餘兩間房及屋中央大廳的燈還亮。這時候,視覺、聽覺及嗅覺已先後開始失效了,將亡的人與外界的接觸只餘味覺及觸覺功能尚未失效。同時,身體的溫度會開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體溫多由下身往上收攝至胸部,也即是說他的腳部會先開始變冷。多作惡者,體溫往往則是由上身退溫至胸間,也即是說頭部先冷。將亡之人此時見到的內徵兆,是如螢火蟲或火星向上飛揚的景況。一生多作惡業者,同時會經歷身處大火中或全身火的可怕幻境。衲因為身為僧人及醫師,常常要照顧臨死的人。有一次,衲亦親眼見過一位臨終人慘叫:「救火呀!救我呀!」的呼叫聲,他顯然正在體驗大火燒身的幻境。 <P>當風大溶入意識時,將死者的味覺也開始失效,內在的徵兆是火花閃爍猶如燭火將熄未熄時的最後幾下忽明忽弱的景況。常作惡者,此時會感處狂風或旋風之中的可怕幻境。 <P>跟下來,觸覺也會失效,身體開始僵硬。到這時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畢而溶入意識之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已相繼失效,只餘心中的意識仍在運作。這個情況,就似是屋中的五間房已相繼關燈,房中辦公的人也已相繼下班去了,只餘中央大堂中還有一燈亮及樓中尚餘一個人仍在辦公。 <P>沒多久後,臨死者吐出一口濁氣,醫生便宣佈此人斷氣了,家人也在此時哭聲四起。在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決性意義的。人在死時的意念,可以分為善心、不善心及無記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對三寶及上師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貪、瞋、痴等等。無記心則是不善不惡的中性心態。這死時的一念,有極強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將生善道或惡道,就是看這一念了。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發的,例如說四大收攝過程中,師長或同門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會生起皈依心或其他善心;又或正在經歷死亡過程者,見到了他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一剎那間生起貪欲或瞋念。 <P>以上所說的臨終一念,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下來的業因,故此它直接影響亡者的中陰階段及下一生將投生何處。我們一生及過去生中所作之業因,固然是不善業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會種下有丁點兒善因。臨終的一念若善,便會誘發我們積集下來的無數業因中的一個善因,這便令我們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臨終的一念若為惡念,則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起來的無數善惡業因中的其中一個不善業因,令我們下一生墮入三惡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說,我們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臨終的一念也不容忽視。這臨終一念,是十分強力的。假設有一個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極多,但在臨死的一剎,他因某種外緣而生了一個惡念,例如說因他人的表現而在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會墮入三惡道之中。這並非說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費了,而是他的臨終最後一念誘發了他一生中或過去生中千千萬萬的業因中的其中一個惡業因,導致他下一生墮於惡道投生。他的善業因及業力並沒有白費,但只好等以後才待被誘發成熟了。反之,一個終生作惡的人,如果臨終因旁人的一句開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這一念便會誘發他意識中所積存的其中一個善業因,令他下一生中生於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惡業的業因及業力則待未來才會被誘發而成熟結果了。 <P>由此可見,修行人務必要令自己在臨終時在愛心、慈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臨終時生起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們在死時觀想上師、本尊、三寶或禪思出離心或對眾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觀想佛陀淨土,都能確保令臨終一念為善念,從而保證下一生的福樂,甚至能往生淨土之中。反之,若死時見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誘發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導致下一生生於惡道之中。 <P>常常有漢人及白人問衲:「我怎樣才可以利益臨終的親友呢?」現在的人,大多死在醫院之中,旁無上師或同門師兄弟引導,若對佛法有認識的親友應該儘可能在他的死亡過程中向他解釋開示佛法,又或叫他誦念佛號或佛咒等,這對亡者會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於惡道之苦。話說回頭,如果我們能在平時教化親友,則往往會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懼中,連我們自己也未必有把握提起善念,何況說要未聽過佛法的人馬上學習提起善念呢!同時,我們亦要尊重將亡者及其親友的意願。如果他們並不信佛法,甚至有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過度熱心地說教或唸咒,或許反而會令臨死者生瞋恨心或與其他親友吵起來,這樣並不利於臨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好儘力把房間打理得潔淨,讓將亡者在安詳、安靜及舒適的環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靜的心境中上路,或許也可放一張繪為面容安詳的佛陀畫像在一角,該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時,在這時候,如果情況許可及眾親友與將亡者並不抗拒,也可給一些觀音甘露丸等法藥令將亡者服下,這也能令他免於下生墮入惡道之中。 <P>如果將亡者為佛教徒,我們在此時應該協助他修持,譬如說為他助唸、引導觀想或提醒他修持等。這並不是說,我們隨便唸點甚麼經咒,而是應協助將死者修持他一貫修持及熟悉的法門。協助將亡者的人,宜為他的師長或相交較深的同門,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這濁世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蓮華經》或《菩提道次第廣論》置將亡者頭頂上觸一下,也會有十分大的助緣,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應在不會令亡者及其他親友不安的情況下進行。 <P>修遷識法(Powa,亦作「破瓦法」或「破哇法」)或各種淨土法(註:有關遷識法及淨土法門,可參考法師著作《生.死.自在》)的人,應在自己將死時、四大元素收攝期間至最後一口粗氣呼出前修法。如果別人欲為將亡者進行遷識,也必須在此段期間進行。在粗氣一旦呼出後,心識將處於細微心的處境,再不會生起善與不善心念的區別,而且也已不能聽到他人的引導了。在此時,粗顯的心念已不再運作,呼吸亦斷息,只餘細微心在運作及在心間尚有餘溫。對凡夫來說,死亡的過程在此時幾乎已全完成了。但對修持密法的行者來說,這時候卻是忙的時候!修密的行者,此時正要利用時間及氣、脈、明點等,以達到成就。今天不是適合談密法的機會,衲就不在這一點上多說了。 <P>在四大完成收攝及斷氣後,粗顯心已不復運作,身中的粗氣亦全攝於極細微心氣中。此時,亡者在外在上來看已是無任何生命跡象的死屍,但其於出生前得自父母的白明點及紅明點仍會在體內脈中運行,依次產生白顯像心、紅增上心及黑近德心三種境界。這三個階段,對修密者尤為重要,但今天沒必要在此詳說,大家知道有這三個階段即足夠了。 <P>在最後,亡者身心中只餘心間的一點稱為「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的東西仍在運作。這個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便是我們心識的所在。近代科學與佛學間的矛盾,主要的一點便是心識的所在。科學家認為人的意識住在腦中,佛學中則認為它在心間。科學家說意識在腦袋中,其實也並非錯誤,但這卻只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衲在這一點上可以作一個比喻:我們白天在上班時,會上辦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後,在晚上我們便會回到自己的家睡覺休息。心識的所在也是同一個道理:在運作時它在腦袋中運行工作,在辦完事後,例如在我們睡覺、昏迷或臨死時,它便回到心間而安靜地坐在那。 <P>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像是一個空心的盒,我們的心識便在其內。在死亡過程的最後一剎那,這個明點會破裂二分,心識便在這時離開肉身外出。在這一剎那,死亡過程才算真的完成了,這便是今生完結與中陰階段開始的一剎。這一剎那,是自修遷識的行者之最後機會。如果沒能在中陰期開始前完成遷識,也就是說遷識法失敗了。 <P>以上所說的死亡過程,主要是依顯宗佛學的角度來描述的,密法中的開示則更為細微得多及有少許出入。此外,上述的各個過程總共可以歷時較長,但也可能在極短時間中相繼全部完成。有些人會質疑:「在交通意外中,身亡者怎麼可能有四大元素相繼收攝等這麼多段的過程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在意外橫死等情況下,四大元素分離等過程也一樣全會發生,分別只在於它們全在一眨眼間便全部完成而已。 <P></P><LI>中陰過程 <P>亡者的心識一旦離開肉身,整個死亡過程便告終結,這也是今生的終點及中陰階段的起點。 <P>中陰亦稱「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終結與另一生的開始之間,便稱作「中陰」。亡者在死亡過程完成後、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識便會因業力及對自己的執愛而得一種稱為「中陰身」的細微身,以這種身存在至因緣成熟而再次投生為止。這種中陰身的所謂「身相」,並無實質,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陰身並不吃用實質的飲食,而以氣味為食。 <P>中陰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將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煙色;將生於地獄道的中陰身色如焦炭,行走時是倒立而行的;將生為餓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當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平行;當生天界中之色界天者身色白而行動時如上昇飛行一般;當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為金色,行時如飛行上昇。以上這些是依據《入胎經》描述而說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結時,而當生天界中之無色界者,死時即於當處成無色界,並不會經歷中陰期,故此不會有中陰身。 <P>中陰身的眼、耳、鼻、舌等身根的功能齊全,而且具有神通,例如中陰身的眼有如天眼通的功能,能看極遠的事物等等。這些神通,是中陰身自然具有的,與修禪定所得之神通的性質並不完全一樣。中陰身因為有各種神通,便能穿牆過壁,通行無阻。不論宇宙哪一方,中陰身一起念時剎那便能到達該地,唯獨佛陀成道的金剛座道場及此中陰身當投生之母胎此二處不能穿越。另者,中陰身雖有一些天眼通,但他們只能見到與自己同類的其他中陰身,例如當生餓鬼道的中陰身能見到其他當生為餓鬼的中陰身,而不能見當生為人的中陰身。 <P>當生三善道任何一道的中陰身,所體驗的是溫和悅意的景況,其見到的天色如有月光的夜晚。當生三惡道其一者,其中陰身則經歷黑夜及鬥爭不絕的景況,處於極度恐慌及徬徨之中到處流浪飄蕩,直至投胎為止。 <P>中陰身的壽命,以七天為一期,極其量也只會有七期。在這四十九天內,中陰身是必定會投胎受生的。有人問:「如果在四十九天後沒有受生,中陰身是否仍會流連飄蕩或『魂飛魄散』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依煩惱及業力才得中陰身,這亦即是說我們必有再度受生之因緣,故絕無可能在四十九天內仍未再度受生。另者,這說中陰期極其量為七個七天,並非說中陰身會於第四十九天才再度受生,而是說他在四十九天期內必會受生,這可以是一天、兩天…乃至四十九天不等。在每屆七天之期,若中陰身未有受生之緣,將換另一個中陰身,若又屆另一期七天仍未有生緣,又再換一次身,直至受生為止,但這絕不會超過七次七天之期。 <P>在這,衲也想借這個機會順帶糾正民間的一些迷信。有些人說:「我的亡父昨晚回家,我見到他的鬼魂!」等等,其實人在死後,其中陰身已化為下一生當投之道的形相,絕不會現生前之形相,況且我們凡夫的眼睛也不可能見到中陰身,中陰身亦根本無能力報夢給前生的親友。有些時候,有的人的確見到如已亡親友的「鬼魂」,但這些只是某些具變化神通的餓鬼道眾生幻化出來,以欺騙見者施以飲食供養而已,牠們並非見者的親友之中陰身。另者,有人以為亡者會長期流連於前生住處或亡身之處,這也是不符合佛說的。中陰身之壽量至長亦不過四十九天,絕無經年累月地在某處流連的可能! <P>由於中陰期至長亦不過四十九天,親友若要利益已亡者,最直接及有效的期間正是這四十九天。在這頂多四十九天的期間(此期亦可能只有一、兩天),若依《集論》之觀點及格律派來說,親友若為剛亡者布施、供養三寶、修法及作善等,可以改變其中陰身,故此亦可改變其下一生之生處。如本當生於餓鬼道者,其身本如餓鬼形相,但若親友於此中陰期未完前勤作善業迴向予亡者,其中陰身仍有可能變為當生人道的人形中陰身,在其中陰期屆滿後亡者便會改為投生人道。 <P>在此期間,懂修持的親友可為亡者修各種法或供僧、布施及延僧誦經等,或修薰煙供養法亦可(註:有關薰煙施食供養法門,可參考法師著作《本尊海會》)。世俗中不懂正信佛法的人,往往在親友死後搞不少葬禮儀式,向死屍獻花上香等,這對亡者而言都是沒有實際效用的,因為亡者的心識已隨中陰身到處流連,與屍身根本再無關連了。一旦中陰身再度投生後,其生處已不能變更,其前生親友若代為布施及修善當然亦有利益,但卻不可能直接地令他轉生別處了。有些漢人習慣為早已死去多年的祖先上香,這是完全不可能利益到其祖輩的,因為祖先之心識早已再度投生了。此外,漢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佛寺中,也本非符合佛法的傳統,而且對祖輩完全沒有好處!如果祖輩早已死去多年,我們又想利益他們,最好的做法是代為修善,尤其是以我們這個由祖輩的血肉延續衍伸出來的肉身所作之善(如頂禮諸佛、捐血助人等肉身所作善業),最能帶來直接的利益予早已不知轉生至哪的祖先之現在情況。 <P>有關中陰期間的情況,衲已說了不少,現在接說中陰身投生的過程。 <P></P><LI>投生過程 <P>中陰身的投生去處,是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所受生的方式分為胎生、卵生、濕生及化生四種。 <P>中陰身投生的因緣為何呢?受生的主因乃其過去積累所作之業,主緣則為與當生之處父母等有緣及父母交合的行為等。前面說過,中陰身本無實質,在投生時所受生的只是一個心識而已。 <P>以四種受生方式中之胎生及六道生命形式中之人間受生來說,當生為人的中陰身於生緣成熟時,便會遇見到與其有緣之未來父母交合的情景。這個中陰身在來到時,因為生起愛欲了,便念欲交合,此欲望便令中陰身終結,導致他的投生。如果中陰身對其未來生父生出了欲望,便會想與其交合,受生後將生為女性;如果中陰身對其未來生母有欲望,便會受生為男孩子。 <P>在中陰因欲望而致完結的一剎那,心識便生於父母交合時產生的紅白混合體之中(註:受精卵)。在剛入胎的一剎那,投生的心識所體驗到的景像是黑無一物的情況。在此時,前面所描述的死亡過程便會反次序發生一遍。在中陰完結的一剎,便同時是受生的起點。一旦心識投生了,衰老便告開始。 <P>在初時,胎兒只像一點乳酪似的,慢慢才會長至像一尾小魚的形狀。在這階段中,胎身只有細微氣。 <P>在第二個月,粗顯氣開始發展出來,並且凝聚於性器部位附近的脈輪之中。這時候的胎兒,形似一隻烏龜。 <P>在第三個月,胚胎的氣延伸至臍輪,胎形有點像一頭小豬。 <P>在第四個月,胎兒體內的氣延伸至喉輪,胎形長至小獅子一類的獸類身形。 <P>在胚胎發展至第五個月,胎兒身內的氣延伸至頭頂而逐漸能運行至遍佈全身,其體形已發展至像一個侏儒的身相。 <P>由第六個月至出生前,胎兒陸陸續續發展出肢體及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的各種功能。 <P>由受生者的主觀體驗來說,入胎時先是沒知覺的,然後慢慢地開始感到痛楚。在母親走動時,胎兒會感到天旋地轉。由於胎兒的皮膚十分敏感,在母親飲下冰水時,胎兒感身處寒冰湖中一般;在母親飲熱水時,胎兒則感到像被沸水淋在身上似的。在母胎中,胎兒感到又熱又黑,受被擠困幽閉空間中動彈不得的多個月折磨。在出胎時,嬰孩會感到像被擠入窄長的隧道中硬推出來。出胎後,嬰兒對外在的事物會感到極度的恐慌及不安,同時更會因其皮膚的極高敏感度,而甚至在被最軟的人手輕觸時,都會感到猶如刀割的痛楚。 <P>以上所說,只是以胎生於人間為例而描述。這些資料,在《入胎經》中有甚詳盡的開示,在西藏傳統醫學體系中亦有極為精確的胚胎發展之描述。 <P>如果中陰身的受生因緣並非胎生及人間,其在受生一剎見到的景像當然又不同了。當生欲界天者,會見有同類住於天界中享樂而生欲往該處之欲望,又因此欲望而投生。當生餓鬼道者,其中陰身或見某地有財帛寶藏,至時卻取不到財寶,中陰身發瞋而告終,心識便投生餓鬼道中受生。因喜愛屠殺畜牲而業因成熟當生地獄者,其中陰身或見某地有畜牲走動,而追赴該地,至時卻找不到牠們,中陰身發瞋而忿滅,其心識即告生地獄中。此外,也有中陰身感冷而心欲得暖而感生熱地獄、感熱而欲清涼故感得生寒冷地獄等情況。總之,中陰身會因各別的業力與因緣,見到相應的景況而因貪欲、瞋恨等心導致受生六道的某一道中。由此可見,貪、瞋、痴三毒乃輪迴的根本原因。正因為此三種心的狀況,眾生無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難以出脫及得到真的自由。 <P><I>生死與中陰總說</I> <P>生、死、中陰、再生、死、中陰…這便是我們凡夫的情況。我們無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受生、死去、經歷中陰期,然後又再受生、死去、經歷中陰,仿似無止境地重覆經歷一個又一個的循環。這種循環的根本原因是煩惱與業力,尤其是我執這種煩惱。我們一日還未斷除對自身的執戀等煩惱,便一日不可能指望脫出這生、死、中陰、生、死、中陰、生、死、中陰的循環,完全無自主可言。 <P>大家聽到現在,應該對死亡、中陰及投生的過程有了一定的瞭解。一個修佛的人,對這些過程應該多多少少有一點的認識,因為這有利於理解眾生受苦的情況(苦諦)及其原因(集諦),而且對自己面對死亡有一定的作用。修淨土法門(尤其指遷識法門)及摩訶無上瑜伽密部法門的行者,更需深入地熟悉死亡、中陰及投生的過程,以在未來親歷其境時能於適當的時機配合自己一向熟習下來的修持,以期達到成就。 </P></LI>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圈

<P><U>中圈</U> <P>在生死之輪圖主體之中圈,是描述眾生輪迴的處所(也即六道)之部份。圖中的這部份分成六格,每一格中是六道的其中的一道之景況。根據今晚衲所用作教授的這個版本之圖,中圈上方是天道,再順時針方向數下來是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及人間。在其他的圖中,我們也會見到另一種畫法,把天界與阿修羅界合成一格,所以一共只有五格,而在其中一格內可見到天界眾生及阿修羅道眾生分開上下而處。以上所說的兩種版本都沒有錯,不論是五格的畫法或六格的版本,都包含了六道在內。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3.jpg" width=740 border=0> <P><I>六道輪迴概說</I> <P>所謂「六道」,是指生命在凡俗的世界內所投生的六種形式或界別,它們分別是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及地獄。 <P>在我們的肉身死後,並非像一些人所想地就此永遠消失。在死後,我們固然有可能透過佛法上的修行而超出輪迴以外,但這畢竟並不容易。在絕大部份的人及其他眾生死後,其心識會經歷中陰階段,然後便又再投生,各依其業力於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時,我們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經歷中陰及再次投生的僅是心識及其相隨的過往業因。 <P>在上述的六種生命形式中,有些的苦是極為可怕的,有些的痛苦則相對來說較輕。如果我們生在地獄道、餓鬼道或畜牲道,所受之苦是我們現在根本不能想像的,所以這三道被合稱為「三惡道」。在天界、阿修羅界及人間,所受之苦相比之下較為輕微,而且會有一些短暫的享樂,所以這三種生命形式被合稱為「三善道」。但我們必須知道:三惡道固然是苦,三善道亦不過是在相比之下較為好一點,並不是說生於三善道就沒有痛苦。事實上,六道的本質就是痛苦及變幻,沒有永恆及真正的福樂可言!我們在死後,將投生於哪一道中呢?這並不取決於運氣,也不由我們自己主宰決定,更非冥冥中有一個神明在主宰我們的去處。未來的轉生,取決於我們過往及今生中的業。如果我們種下了生於地獄的因,在此因遇上了適當的外緣而成熟結果時,我們便轉生於地獄中。概括來說,修惡業者於業因成熟時,便投生三惡道其中一道中,修善業者則生三善道中。這並不是冥冥中有一個神在對我們作賞罰,而是一種自然的因果規律。如果你種了某一種業因,就必定會得到相應的某一種果報。 <P>有些人會懷疑:「到底地獄、天界、餓鬼等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也有人主張:「它們只是唯心所造,並不真的存在!」事實上,除了少數如孤獨地獄之處所外,六道是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就如你我現在共同存在於這個由共業所造的地球上一般。所以,地獄及天界,就如這個人間一樣地存在、一樣地真實。不論我們相信與否,它們一樣會存在,並不因我們的不信而消失。不信地獄存在的人,只消稍作些許罪業,不久之後便會身處在他們不相信其存在的地獄中了。衲可以向大家保證,儘管你如何堅信地獄不存在,到時你的痛苦是絕對真實的!不過衲認為在那時候,你絕不會有心情去推想它的存在與否!不論你相信這世界存在與否,你一樣生活在其中,經歷它的苦樂覺受。不論你如何堅信這世界不存在,它不會消失,你也不會消失。同樣地,我們人間世界以外的處所,亦一樣地不因你的相信或不信而存在或消失,因果定律也不會因你的接受與否而生效或失效。儘管有些人愚笨地提倡「信則有,不信則無」這種論調,只要他們作不善業,便會投生地獄等惡道中,絲毫不爽!這個道理與其他定律並無不同。舉個例說:即使你堅信地心吸力定律不存在,只要你從樹上跳下來,一樣會有慘痛的教訓。誰知道呢?或許我們現在在這懷疑地獄等處所的真實與否,在同一剎那,地獄中也有一批眾生在辯論到底人間世界是否存在呢! <P>在這六道之中,儘管它們的痛苦程度不一樣,但它們的本質卻都是痛苦。不論我們生在何道之中,我們都不會得到真正的、永恆的福樂,因為世事是變幻不定的。由於我們的煩惱,我們永不感到滿足。我們生於最有福報的天界,有一天我們仍會掉入三惡道中。在這六道之中,我們就是在無奈地、無助地由一道轉至另一道活一陣子,又再輪迴至另一處,不能避免重覆又重覆地離開我們鍾愛的肉身,不能避免重覆又重覆地受生及老死。這些就是六道共通的痛苦。 <P><I>六道輪迴分說</I> <P>現在,衲會講一下六道的各別景況及各別的痛苦。 <P><LI>地獄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4.jpg" align=right border=0> 在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在生死大輪的中圈內,便描述了地獄道眾生之景況。地獄道其實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四大部份。在圖中,由於空間所限,一般並沒有把這四類地獄及四類之中的各別細節繪畫出來。 <P>在上述的四類地獄中,除了孤獨地獄外,其他地獄都是由受生地獄的眾生之集體共同業力所創造的。 <P>甚麼眾生會生於地獄道呢?一般來說,造作惡業(如殺生、邪淫、偷盜等十不善業)者,於因緣成熟時便會生於三惡道中,最重惡業者當生地獄道、中者生於餓鬼道、小者生於畜牲道中,但這只是極為概略的講解。若要細說的話,某些不善業與某些惡道有特別的關連,例如有能力施捨助人而不願施捨的人,果報便是生為餓鬼。此外,某類不善因會導致生於某幾個地獄中。總之,我們造作的因是甚麼,在適當的時候便會牽引相應的果報。這些並非上天給我們的懲罰制度,而是一種自然的定律 - 某種特定的因遇上某種特定的緣便會結某種果,其中並無甚麼迷信或神秘之處! <P>佛教中的小乘、大乘顯宗及大乘密宗,對地獄、其他道乃至整個宇宙觀都有略為不同的細節描述,這是因為佛陀對不同根器及接受程度的弟子曾作略為不同的開示而致,但其大概內容仍然是一致的。今天,衲乃依小乘佛學俱舍部教法的角度來講述。 <P>有因當生地獄者,臨終時或會感冷而欲得溫暖而召牽生於熱地獄中的緣,又或感熱而欲求清涼,從而感得生於寒地獄中的緣。死後,他們的中陰身是地獄道眾生的形態。在中陰期過後,他們便受生於地獄中。重罪而當生地獄中的眾生,在經歷中陰時,痛苦會十分大,其中陰期卻十分短,甚至往往只是略經歷中陰階段便直墮地獄。前面曾經提到,眾生在六道之中受生的方式分為胎生、卵生、濕生及化生四種。人間受生是胎生的形式;鳥類畜牲是卵生的;而地獄道眾生則是變化出生的,並不經父母交合及母胎生出,也不由卵中生出。 <P>各種地獄並非一個一個的小空間,而是各如整個人間國家般大的。 <P>至於地獄道眾生的平均壽命,每一個地獄都不一樣,其中以等活地獄眾生的壽命最短。哪等活地獄中的生命有多長呢?牠們平均壽長五百歲,但牠們的一天並非與人間的一天同長度,而是以天界(四天王天)的五百年為一日夜。天界的五百年又有多長呢?天界的一日夜是人間的五十年!依人間的曆法計算,生於等活地獄中的生命,平均要在這地獄中受苦二十六萬二千億年!其他的地獄,平均壽命比等活地獄更要長許多倍!我們一生中作不善業無數,單只殺生也不少了。現在我們可以幻想一下:我們單只作一次的殺生的果報,便可能令我們在沒多久後受生於等活地獄中,受苦二十六萬二千億年!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這個肉身早已變為化石時,我們仍在地獄中受苦!我們在二十六萬二千億年後,才在地獄中打了一個轉。如果又能回到人間,或許便會在博物館中見到自己前生的化石了!單只一次殺生已足以令我們遭遇如此可怕的果報,何況我們今生及過去生的其他殺生業呢?還有眾多其他不善業,也一一會有其果報!想想看:大家今天或許就曾上過海鮮菜館、或許就叫了一盤活蝦煮了來享用,這就已造下了要幾十次受苦至少二十六萬二千億年的因了!  前面也已提到,地獄分為四大類別,第一類是八個大熱地獄,它們的名稱依痛苦的程度順序列為: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燒熱地獄及無間地獄。 <P>在等活地獄中,眾生會取起兵刃武器互相殺害。在被砍殺後,這的眾生會倒下死去。這一種死亡,只是名言上的死亡,並非真正的生命終結,而是一種類似昏死的狀態。牠們會經歷比人間死亡還可怕的類似死亡經歷,嘗遍死亡的痛苦及怖畏,最後牠們的心識停於心間不動。因於牠們的業力,在此時會有一陣清涼的風吹過來,天上傳來聲音說:「起來!」,牠們便又活起來了,又再互相殘殺。在每一天中,這個地獄中的眾生便會經歷多次的被殺、假死及重活,痛苦不堪!在這個地獄中受生的眾生,大多因前生多殺生或以屠為業者。 <P>在黑繩獄中,眾生被強行按在燒熱至火紅的鐵板上。因其業力故,牠們會遇到獄卒以燒紅的鐵在牠們身上烙上印痕,獄卒再依烙痕以大刀把牠們的身體切割成一塊一塊。在被肢解時,牠們的痛苦並不同人類被肢解時所受之苦。在人間,如果你的手被切了下來,你當然會感到斷肢處痛楚不堪,但你不會同時感到斷脫下來的手仍有其自己的痛楚。在地獄中,因為其中眾生之業力,斷下來的肢體部份各有自己的痛楚,所以眾生被肢解時所感到的痛苦萬倍於人間被肢解的情況。這一種大苦,並不因死亡而告終。眾生會在重活後,再次被肢解受苦。在這的生命,便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被每天重覆肢解多次,直至業報耗盡方休。剛才也已提過,等活地獄平均壽命為二十六萬二千億人間年,而生於黑繩地獄中的眾生壽命及受苦的年期比這二十六萬二千億人間年還要長若干倍! <P>眾合地獄的受苦年期比黑繩地獄還要更長!在這的眾生,會各依其所曾造之業,幻見不同形狀的大山把牠們壓扁,然後牠們又會重活過來,又再被壓扁…直至業報耗盡方止。生於此地獄中的因,主要仍是殺業。此地獄中眾生幻見大山的形狀,便是牠們過去作該次殺生時所用之凶器之形狀,因為這些大山正是業力的幼化顯現。舉個例說:如果你曾以兩個指頭合起壓死一隻小螞蟻,在這段殺生業因成熟而令你墮入眾合地獄時,你便會幻見如指頭般的山石重覆把你壓死。 <P>號叫地獄的眾生,壽命比眾合地獄的還要更長,所以牠們的受苦年期是十分長的。在此獄中,有多個鐵皮房子,眾生困於這些被燒至通紅的鐵屋中,不得出逃,但牠們直至業報盡前,都不會死,只得痛苦承受這種不可想像的苦楚。 <P>大號叫地獄與號叫地獄情況相似,但痛苦則雙倍於號叫獄。 <P>燒熱地獄極為可怕。獄卒把此獄中之眾生放在燒至紅透的鐵床上,以大鐵針由下體貫穿其身,針尖由頂而出,有情眾生的頭部竅孔被燒得冒煙,痛苦不堪。 <P>在極燒熱地獄中,有情眾生被丟入沸騰的熔銅鍋中煮至皮開肉爛,又被撈出至皮肉重長,再被丟入鍋中折磨。 <P>無間地獄又稱為「阿鼻地獄」。在西藏,「你活該墮入阿鼻地獄中!」是對人最毒、最嚴重及最凶的詛咒。在其他地獄中,眾生所受之苦雖已是不可思量,但偶爾總也有稍為回一口氣的機會。在此無間地獄中,有情眾生的苦卻是完全無間斷的,所以它被稱為「無間」。一般的人,即使作下不少不善業,也不會墮入此地獄中。受生於此地獄的眾生,都是些曾作最重惡業的有情,例如殺害自己父母者。在此地獄中,烈火從八方及上下方向猛烈地噴來。如果從地獄的邊沿向內看,烈火焚燒的猛厲會令你根本分不出火焰及火的眾生身軀。在這個地獄中的眾生壽命,長至要以「劫」這種時間量度來計算。 <P>第二類的地獄是八大寒冷地獄。生於這些獄中的因緣是各種惡業,包括了偷別人的衣服、讓別人冷死等等不善業。這八個地獄的名字是地獄、裂地獄、額哳吒地獄、赫赫婆地獄、虎虎婆地獄、裂如青蓮地獄、裂如紅蓮地獄及裂如大紅蓮地獄。 <P>在地獄中,有情處於冰天雪地中,沒有火、太陽乃至月亮,周遭不見一絲光明。刺骨的寒風不斷地狂吹,令其中眾生體生冷瘡,深受寒冷所折磨。此獄中之平均壽命,長達九十六億人間年。 <P>在裂地獄中,寒冷度更甚於地獄,有情身上的冷瘡會凍至爆裂。鮮血由裂中滴出,但未滴至地面己變為冰粒,跌至地面時便碎裂四散。但由於業力,有情還會感到其每一滴血流出滴下而碎裂之痛苦,猶如血滴也是有知覺的一般。這個獄中眾生之平均壽命,是地獄眾生壽命的二十倍長度。 <P>在額哳吒、赫赫婆及虎虎婆地獄中,有情眾生凍至不能走動。牠們的身軀被凍至像冰雕似的,動彈不得。如果從高空俯看這三個地獄,就似是由高空看萬里無際的大雪原一樣,而其內的有情眾生則似是一顆一顆的閃爍鑽石一般,在冰地上停駐不動,就這樣地凍僵立幾百億年之久。這三個地獄的命名,源出於有情眾生被凍至不能動彈,只能在喉間發出的細微呻呤聲。 <P>裂如青蓮地獄中的眾生,身體凍至僵硬如死屍般,身體瘀青而裂開如蓮花紋。 <P>裂如紅蓮地獄及裂如大紅蓮地獄中的有情,身體更裂至皮開見肉,能見體內紅色的肉。四分五裂的傷口,如紅蓮盛開一般。 <P>以上已說完八大熱獄及八大寒地獄這兩類別,接下來我們談第三類地獄,亦即近邊地獄。 <P>經歷近邊地獄之苦的眾生有兩種。第一種是生於八大熱地獄者,在業報快盡時,便有機會逃出八大熱地獄,來到近邊地獄中。第二種則因某種特定惡業成熟,而直接生於近邊地獄去的。 <P>近邊地獄位於八大熱地獄外圈,所以它才被稱為「近邊」。這個地獄由內至外分為四重,分別是煻煨坑、屍糞泥、利刃道及無極河。 <P>煻煨坑外表上看似是個炭坑,但炭灰上層的底下全是燒紅的炭。在這的有情因為想逃跑,便被迫步越火炭,腳一踩下去便皮焦肉爛,但因其業力,在把腳拔出來的一剎,皮肉又會重新長回來。要步越這個炭坑,不知要走多少百年。即使穿越了煻煨坑,痛苦也未停止,因為面前的便是近邊地獄的下一重 - 屍糞泥。 <P>屍糞泥是一個令人作嘔的糞坑,發出噁心的惡臭,而且內有咬人的蟲。掉入這個坑的有情,只有頭部暴露在泥面上。衲曾經看過一部日本的恐怖電影,其中一幕便有類似屍糞泥的情景,十分可怕。 <P>利刃道中有以刀刃舖成的道路。在踩下去時,皮肉會被割爛,但在提腳時,又由於業力的原故,皮肉又會重長恢復。在走至樹蔭下時,樹葉便會掉落下來,而每一片葉都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宰割有情的皮肉。在有情眾生倒下時,又有因其業力而幻化出的惡狗上前噉食牠們。在走至鐵刺林時,眾生各依其業力,會幻聽到樹頂有親友叫喚。在如被催眠般向上爬時,牠們不見親友,反而會有鐵嘴鳥飛來啄食牠們的雙眼。 <P>到最後走至無極河時,有情眾生被迫跳入沸騰的灰水河中,不得出離。 <P>第四類地獄是孤獨地獄。前述的三類地獄都是眾生的共同業力所產生的,但孤獨地獄則為某一位眾生的個別業或單只兩、三位眾生的共業所生,其地點並不固定,痛苦的形式亦無一致。有情眾生因特殊之因緣而要獨自在牠們的個別地獄中經歷痛苦之果報。 <P>在人間的山、河、荒漠、海邊乃至地底都有這些小型的個別地獄。我們偶然會聽到一類奇聞,說有些人無意中打碎了一塊石頭,發現石中有蛤蟆模樣的怪物被困在內,這便是孤獨地獄的其中一種例證了。佛經記載說,名列十八羅漢中的迦陀延尊者曾遊歷各地。在某一處荒地,尊者到了一所小屋中,見到有一個天女及三個被綁的餓鬼。天女供奉了尊者後便外出,但在臨出門前她說:「請尊者切勿餵食予三鬼!」天女走後,尊者因為悲心而忍不住不餵這三隻餓鬼,便把食物布施予牠們,怎知在吃下東西後,三鬼肚如火燒,痛苦不堪。在天女回來知道情況後,她便向尊者說明了原委。原來天女前生為一個善心的女人,曾供養聖者,但她的丈夫及兩個孩子卻十分不值,對聖人罵說:「但願你吃下的供養在肚中燒起來!」女人向丈夫及小孩回罵:「你們這麼說會有果報的!但願我到時親眼看你們受苦!」為這件事,女人及家人便造下了共同處於一個孤獨地獄的因,後來女人因供養聖人而生為天女一般,丈夫及兩孩子生為餓鬼一般,但四人卻要無奈地活在一起,餓鬼要承受無飲食或在食時肚如火燒的痛苦,天女則要天天看牠們受苦,無從離開。像以上的孤獨地獄典故,佛經中多不勝數,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毘奈耶事教》等經典。 <P></P><LI>餓鬼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5.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如果以痛苦的角度來說,餓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眾生為大。以愚痴的角度來說,則畜牲遠比餓鬼的智力為低下。餓鬼道的眾生,智力足以瞭解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 <P>前述之地獄及地獄道眾生,除了佛陀等聖眾可以見到外,我們凡夫若非身墮其道中便不會看到。但餓鬼道的有情眾生,則偶爾也會在人間世界走動,凡夫的眼睛也可能見到牠們。牠們並不像地獄道眾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地而住的。有時候,我們或會聽到人說在田野中遇到口噴火光的鬼物,這些便是偶爾在人間走動覓食的餓鬼。 <P>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小鬼嬰。我們佛教僧人有一條戒,要在每次吃飯時留下一口食物,誦咒及作手印加持,再把它布施給餓鬼,這傳統是有歷史典故的:在佛陀住世時,有一個餓鬼母神通很大。牠為了養活幾百個子女,便在人間為患,專殺害人間的嬰孩。佛陀把牠的鬼子女全部以神通帶走了,藏在佛的食砵中。餓鬼母發現孩子不見了,便以神通上天下地的找,都無法找到自己孩子的蹤影,最後只好來向佛陀求救。佛陀向牠說:「你的孩子都被我以神通藏了在砵中!現在你也感到了天下母親對孩子的關切。你天天殺害人間的嬰孩,難道你不知道受害小孩的母親之痛苦嗎?如果你發誓永不再殺害人間的嬰孩,我便把你的小孩放出來!」鬼子母答:「我是以殺害嬰孩為食的。如果我不殺害他們,我的孩子吃甚麼活命呢?」佛陀答:「好!只要你發誓永不加害嬰孩,我的僧眾便從此每天施食予你們!」自此,佛陀的僧團便有了每次用餐時施食予餓鬼的傳統。由此典故可知,餓鬼道中的眾生不單自己難得飲食,而且每胎便有幾百個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見困難痛苦。 <P>餓鬼雖然有不同種類,但牠們大多卻都承受同樣的冷、熱、飢、渴、疲累不堪及被同類中較有威力者欺壓等苦楚。在餓鬼道中,其中一些餓鬼頗有福德,累積不少財富,而且有神通力量可以幫助他人。也有一些有財有勢的鬼王,喜歡欺壓別的同類,甚至加害人類(如前述之鬼子母一般),就如我們人間的地方惡霸一般。其他普通的餓鬼,除了受飢渴所逼外,還要被這些同類中凶惡的鬼王欺侮,所以生活十分痛苦。 <P>除了以上的共通痛苦外,各類餓鬼亦各有其類之痛苦。 <P>第一種餓鬼是外障餓鬼。牠們因為過去的業,便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能得食。在大白天,溫暖的陽光反會令牠們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卻令牠們感到熱不可當。牠們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極端肚餓,但卻難找到食物。牠們的頭及肚子極大,腳卻似快斷的乾柴似的,乏力地支撐步行。即使在遙遙見到有食物時,待牠們花盡精力走近一看,食物便會變為各種不能吃的東西,飲品化為膿尿等不可飲的東西,這是由於牠們本身的業力所障。世上同樣的一杯水,客觀上來說它便是這樣的一杯液體,但眾生各因不同福報而見它為不同的東西。天界眾生因福報極高,見到它是一杯美味的甘露。人間眾生福報中等,見到它便只是一杯平平無奇的水。上述的外障鬼,卻會因自己的福報低下,見到它卻會視為膿尿等不能飲用的物質。所以,這一類餓鬼痛苦地長年東奔西跑,卻難以找到可供飲食的物質,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牠們身心俱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 <P>內障鬼的身軀如山般巨大,但腳卻亦是似枯木般幼,走動乏力。牠們的口噴出火焰,喉嚨如針孔般小,所以無從飲食。 <P>飲食障鬼見到食品時,食品便變成火焰。在牠們見到河水時,整條河便會乾沽,令牠們不得解渴。有的飲食障鬼只好吃糞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P>生於餓鬼道中的業因,包括了慳吝不肯布施助人、偷盜三寶財物取來私用及見人有難而不肯施助等等不善。餓鬼的壽量不定,有些甚至可以長達幾萬人間年。 <P>在佛法中,除了前述的每餐施食傳統外,亦有多種施食予「焰口」(註:即餓鬼)的法會。在法會中,修行者以咒力及佛力加持飲食品,令餓鬼得食滿足(註:有關施食法門,可參考法師著作《本尊海會》)。此外,有一種法門叫「水施法」,修行者自觀為觀音大士,以咒及手印加持清水,把清水變為可供充飢解渴的物質,以布施予餓鬼。這種法尤其能利及飲食障類的餓鬼。但即使如此,牠們是否能得到救助,還取決於牠們本身個別的業力。即使某些餓鬼能藉此得到水施,也非全因佛力及咒力,而是由於牠們在過去生中至少未吝嗇至連水也不捨得施捨之故。如果是在過去生中,連隨處可得的清水也從不肯施捨予別人者,恐怕連水施法也不一定能為牠們解決痛苦。 <P></P><LI>畜牲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6.jpg" align=right border=0> <P>畜牲道的眾生,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牠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牠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濕生及化生的都有。 <P>我們平時提及畜牲,便馬上會聯想到牛、馬等人間陸上可見的生物。其實陸上可見之畜牲數目,遠不及水中的生物為多。在海底、日月光不可及之黑暗深處,才是畜牲道有情密集地聚居的地方。畜牲道的眾生,並不止於我們所知道的品種,還包括了許多許多目前我們的科學未知的及我們從未見過的種類。 <P>畜牲的特點是愚痴。剛才衲也說及,餓鬼痛苦雖比畜牲為重,但牠們卻能明白佛法。畜牲中雖也有某幾種略有較高智力,但普遍來說牠們愚痴及無太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牠們幾乎不可能作任何善業。 <P>此外,畜牲還要承受野外或其他居處的寒熱、長期不夠食物及在大自然中互相噉殺等等。不單大的畜牲會捕吃小的生物,有些小的動物也會穿透大型生物的身軀,鑽入牠們體內,令其受苦不堪。在大自然中的生物,要逃避其他生物的威脅,連少許的安全感也不易得到,長期活在恐慌之中。被人類畜養的動物,則被穿鼻、烙印、鞭打及勞役,同時也會被宰殺為食。 <P>我們雖然無法思量畜牲道眾生的數目,但佛經中有云,如果把人類數目比作指甲上的灰塵,畜牲的總數則好比大地土;如果把畜牲總數比作指甲上之塵,則餓鬼數量多如大地土;如果把餓鬼眾多的數量比作指上塵,地獄中的眾生又好比大地土。所以,我們由此可知要生為三善道中的生命,是極為稀有的。一旦墮入三惡道之中,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再度為人。 <P>如果我們多對畜牲之苦作觀察,便易於在心中發展出對眾生的慈心及悲心。有些佛經中教導我們不要吃畜牲的血肉,有些經則開許我們吃三淨肉,這其間似有矛盾但卻並非真有矛盾,這只是佛陀對不同根器的人所作之不同開示。吃素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易於培養出悲心。有些佛教徒,自以為食素便是斷絕了任何形式的殺生,其實不然。在種田的時候,農夫即使不使用殺蟲藥,也免不了在翻土時害及無數的小蟲。所以,即使是食素的人,也並非就完全斷絕了間接的殺生。我們日常生活中之衣、食、住、行,都依靠別的生命來成就,所以我們欠有情眾生實在太多了。作為佛教徒,我們應常常念及畜牲及其他有情,對眾生生起真正的慈悲,這才是佛法的精神。否則單單食素,對眾生的幫助不大,所以其意義亦不大。 <P></P><LI>人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7.jpg" align=right border=0> <P>人間的受生方式是胎生。有因緣受生人間的中陰身,具有人形的身相。中陰身在業力成熟時,便遇上其下生父母交合的情景,心識便投於父母精血之中結胎。如果胎兒與父母間的因緣較屬和諧的因緣,兩代便會相處愉快,甚至在母胎中時,胎兒也不會令母親感到太大的痛苦。如果雙方因緣並不協調和諧,則懷胎時痛苦不堪,孩子出生後也只會令家庭不和諧。因此,西藏人便習慣把不肖子女罵作「來討債的」! <P>要生在人間並不容易,必須在前生多作布施及嚴持善業。 <P>人間可以分為四大部洲,我們身處的地方是南瞻部洲。其他三個大部洲的人,壽命比較固定,而南瞻部洲的人壽則並不一定,有甫出生便死去的,也有壽逾百歲的。我們大家都常會聽到友人中白頭人送黑頭人的例子,也常常會聽到小孩夭折的例證,可見在我們的世界中人命不定,生死無常。即使我們自己,也不可能預知死期,甚至不可能保證下一分鐘我們是否尚在人間!但人是很懂得自欺的,我們一方面知道死期不定,另一方面卻永不認為自己今天就可能死去!我們在心中總會以為自己不會死,或者起碼相信自己不會在近期內死去,這一種自我安慰是十分愚昧的!衲有不少年紀大的徒弟。年屆七、八十的他們常常向衲說:「待我再多做幾年生意,把手上的事辦完了,我便會好好地認真修行!」但世俗上的事豈是能做完的呢!人壽又豈是我們能預計的呢!結果是,他們往往都未能好好地修行,最後往往由衲來為他們修法,修的卻是超度法! <P>人間的苦有很多,但可把它們歸納為八苦。 <P>生苦 — 從一受孕開始,受生的生命便感到各種痛苦。這些痛苦衲在前面說及投生過程時,已概略地描述,在此就不多談了。 <P>老苦 — 我們不要以為在年過六十以後,才會感到年老的痛苦。事實上,我們自出娘胎,這種經歷便可說是開始了。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我們智力漸漸衰退,記憶力也日漸減弱,肉身的體能及功能之衰退更加不用說了。 <P>病苦 - 人的一生,不但要遇上多次大大小小的生理病患,更有各種心理上及情緒上的問題。在座的大多是年青人,有可能並未經歷過甚麼大病,但如果往醫院中走一趟,便能親眼見到疾病帶來之大苦。這種痛苦,有時更嚴重至令人生無可戀。 <P>死苦 — 在死時,我們不但承受極大的痛楚,更要被迫與親友及財產分離,心中的恐懼不安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P>愛別離苦 — 在一生中,我們要經歷無數生離死別,往往不能與自己喜愛的人事長期在一起。 <P>怨憎會苦 — 這是指無奈地不斷遇上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例如遇上被盜劫、被傷害或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共事等等。 <P>求不得苦 — 人世間的痛苦之一,便是永遠不能滿足。有些人以為財主及名人便是最快樂的,但由新聞中我們可讀到富豪、明星及名人自殺的消息,可見他們也往往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當我們想得到某些事物時,我們會被欲望所折磨。在得不到它們時,我們會很不快樂。即使我們得到了它們,仍然不感滿足,還會欲求更多的「好東西」,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守護自己的財產,或者更會因失去它們而痛不欲生。 <P>五取蘊苦 - 因為我們被迫得到了這個五蘊肉身,就自然會遭遇世上的諸種苦楚,無從脫身。 <P></P><LI>阿修羅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8.jpg" align=right border=0> <P>這一道中的眾生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而且阿修羅眾生也常會與天界中的某些有情爭戰。由於這一道與天道相通及兩道的近似,在有些版本中的生死之輪圖,把天道與阿修羅道合繪為一格,所以六道共只有五格圖畫描述。在另一些版本中,天道與阿修羅道則分為兩格繪畫,但兩格間有相連互通的部份,以表達這兩界的眾生互有溝通。 <P>甚麼有情才會投生於阿修羅道中呢?生於此道中的眾生,通常是有當生於天界的福報及善業力,但瞋恨及妒忌心強者。這些眾生雖有極大的善業力,卻因其瞋恨之習氣,便不能生於天界,而生為阿修羅這一種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 <P>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阿修羅本來就是妒心及瞋心極強的有情。他們不甘天界眾生坐享其成,所以便會常常嘗試以斧頭砍斷如意樹,以令大家都沒好處。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這只令阿修羅更加生氣和妒忌。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大家可能以為兩道之間爭戰的事端十分無聊,但反觀我們人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何嘗不是由極小的事端挑發起的呢!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為了更小的事而發起大規模的戰爭,引致無數人的死亡。 <P>在生死之輪圖中,我們可以見到描述阿修羅道的一格,面有一座宮殿,殿中有一個坐的人物,還便是阿修羅王。在圖中的頂端,可以見到如意樹植根阿修羅界,結果卻在延伸至天界的樹頂。在樹根,可見一個阿修羅持斧砍樹。在樹頂部份,可見雲上有天界眾生與眾阿修羅正在開戰。 <P>阿修羅道中的有情眾生由於好戰,其族性特別擅長造各種兵器及大型戰爭武器。但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由於福報略遜於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戰敗連連,被打至遍體鱗傷、肢體斷折而受到極大的痛苦。在地理環境上,阿修羅在戰事中同樣也吃虧。當阿修羅攻至三十三天時,天神只需關上天閘,阿修羅便無法攻入內。但當天界眾生要追打阿修羅時,卻可以下追至須彌山腳,甚至追入海底阿修羅世界中心,令阿修羅戰士無所匿藏躲避。在體質上而言,阿修羅在與天界開戰也永遠是佔劣勢的。要令天界眾生致命,必須把他們的頸椎打斷,其他的小傷並不能令他們送命,但阿修羅眾生卻可能由身體任何一部份受傷而致死。 <P>阿修羅的壽命長,享樂及福報俱大,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在作戰時,他們更要面對於劣勢中爭戰的恐懼及體驗斷肢受傷的痛苦。 <P></P><LI>天道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19.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天。現在先說欲界天的情況。 <P>要生於欲界天中,必須具有極大的善業力。欲界中的天道有情,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並不經胎生或卵生。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堪比日月,所以天界並不需以日月來計時,而以天界中的蓮花之一開一合為一天,此亦即人間的許多年了。如果以人間年來計算,欲界及色界天中的有情,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他們不需工作,飲食隨處可得,也不會遭遇病苦及老苦等。他們的大半生,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P>由於欲界天中的眾生享樂極大,他們的胸襟都比較廣闊,沒有甚麼憂苦或仇恨心。有趣的是,正由於他們缺乏爭戰心,在有必要抵抗阿修羅的進攻時,天界眾生在出征前會先行到天界中一個稱作「鬥爭洲」的地方,令自己生怒及培養情緒,否則便全無士氣! <P>在生死之輪圖的中圈,我們可見天界的一格中央有個宮殿,殿內坐帝釋天王,這便是天界中的三十三天的領袖。以佛教的角度來說,異教所供奉的天神,便是這位帝釋天王及其他天道眾生。由於他們只不過比我們能力及神通略大,卻並非已脫生死及具備無上德性的聖眾,正信的佛教徒並不皈依他們。 <P>欲界天雖然享樂無窮,但由於這面的有情難遇痛苦,所以也無從生起修行之心,難以因見苦而證悟四諦、出離心及菩提心等。因此,他們雖然有機會及智力修持,也可在天界聽到佛法,但卻少有認真修法者,而且難以生起證悟。 <P>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醫師十分出名。這位醫師是舍利弗尊者(註:即佛的大弟子之一)之徒。他的出名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醫術高明;第二是因為他對舍利弗尊者的恭敬為人讚頌稱許。在他死後,舍利弗以神通察知他因善業而往生天上,便以神通往天界探望他。轉生於天界的醫師,雖然知道舍利弗是自己的前生恩師,卻因天界的享樂太美妙,而只在見到恩師時,在忙於玩樂中略舉一個指頭致意而已,連停下來對恩師打個招呼也不願。這個弟子在前生為人時,身份尊貴,出入都騎大象,但凡在路上遇到舍利弗時,他便會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馬上下象拜倒恩師腳前。這樣恭敬的一位弟子,一旦到了天界,便馬上被種種欲樂所迷住了,連師父也幾乎不理會。由此可知,天界欲樂雖大,但卻並不利於修持。如果由福報的角度來說,天界眾生的福樂比人間大。但如以修持的角度而論,人間世界比天界更利於修行及利於生出證悟。 <P>雖然欲界天有情的福樂極大,他們卻也並非全無痛苦。在與阿修羅作戰時,他們或會受傷。有時候,他們又會被更大的天神欺侮,或者因自己的榮華不及其他天界有情而感到自卑。此外,由於他們能知自己的前生及預見未來的一生,在臨死前他們便經歷很大的恐懼。在臨死前的數百人間年,他們的體光開始變暗,天衣會出現骯髒的污垢,身體發出臭味,甚至會坐立不安。天界的有情是有極度潔癖的。此時友人都會離棄體發臭味的臨死者,留下他孤獨地面對死亡。 <P>由於天界的享樂很大,福報會被耗盡,天界眾生的下一生通常會生在三惡道中。在有潔癖及享慣福樂的天界有情眼中,人間已是一個多苦多難的髒地方,何況畜牲道呢!大家可以想像,預見自己由六道高處將墮入最髒及最苦的地獄中,心理上如何能承受呢!在這種恐懼中,臨死的欲界天有情要孤獨地承受數百年,直至其命終方止。 <P>生於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 <P>總之,即便生於天界的最高處,我們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受苦。 <P><I>六道輪迴總說</I> <P>以上所說的,是六道輪迴中每一道的普遍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生在三惡道中是苦不堪言的,而即使生在三善道中,還是各有其痛苦。只要我們尚在六道之中,即使是生於其中最大福報之處,仍然逃不開痛苦。 <P>在六道生死流轉中,有情眾生的相互關係不斷變幻。我們今天的死對頭,有可能便是我們上一輩子的父母。今天的夫妻,有可能在上一輩子是仇敵。 <P>在六道中,眾生不論福報的多寡,永遠不感滿足,只會貪得無厭地希求更多及更大的福樂。 <P>同時,在輪迴中,我們不斷地投生,又不斷地死去,經常由六道中的高處跌入最苦的地獄深淵等中,根本沒有永恆的快樂可言。在一生終結時,我們只能無奈地轉生,沒有絲毫自主權,財富及親友都幫不上忙。 <P>在觀察及瞭解六道生死後,我們必須在心中明白,六道的本質便是苦。上至天界,中至人間,下至地獄,所不同的只是苦的形式及程度。 </P></LI>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圈

<P><U>外圈</U> <P>在生死大輪的最外環,是十二個小格子,每個格子中都有一個小圖。這十二個小圖,表達了眾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的運作過程,亦即佛學名詞中的「十二因緣」。 <P>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反向數下來便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有關這些名詞及其意思,衲慢慢會講到。 <P><I>十二因緣概說</I> <P>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眾生如何被煩惱及業力所控制、無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義。在明白了十二因緣的每一支及十二支間的連發牽引關係後,我們便能瞭解生死流轉的運作程式,同時亦會看到把我們鎖在六道中的枷鎖之面目。為甚麼這十二支叫做「因緣」呢?這是指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互相有因果係,十二支串起來就如一個環,令我們頭昏腦脹,不知情地不斷作業、不斷生死輪迴。這十二支,並沒有首尾。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串連引發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輪迴。哪究竟這十二支是何時開始運作的呢?我們根本不能找到它運作的起點,因為我們的輪迴是沒有始端的。 <P>如果我們由十二支因緣中的無明開始研究,會發現它如何導致十二支的第二支 — 「行」。再推論下去,我們可以清楚明白它們一支導致另一支的情況,從而明白輪迴內苦的本質 — 苦諦。 <P>反過來推論,我們可以由最後一支 — 「老死 」—開始參,從而看到它的導因是「生」(第十一支),「生」的導因是第十支…透過逆推的方法,我們可以參悟苦的來源 — 集諦。 <P>如果我們由第一支(「無明」)之斷絕息滅開始推論,便會明白如果沒有無明,便不會有第二支(「生」)…從而瞭解到滅苦的境界 — 滅諦。 <P>反過來推論,我們便會明白諸苦息滅的境界是如何達到的,亦即滅苦的次第方法 — 道諦。 <P>故此,我們可以知道十二因緣包含了四聖諦教義在內,亦即苦的本質及其來源與無苦的境界及達到此境界的方法。 <P><I>十二因緣分說</I> <P>現在我們先說十二支因緣的每一支。在個別解說了十二支後,衲會講解它們的共同運作情況。 <P><LI>無明 <P>「無明」這一支,蓋括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P>無明的相反狀態便是智慧。只要有了多一點智慧,無明便會少一分。二者就似是一對死敵,從無始輪迴以來不斷在我們的心中鬥爭。由於我們的心太熟習愚痴無明了,要戰勝無明,必須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衲在此舉一個例子:剛才也已談過,六道的本質是痛苦。但若要生起悟苦的智慧,必須經過好一番心內的掙扎及辯論。這時候心中的無明會說:「不是呀!我十分快樂呀!你不要杞人憂天吧!」智慧答:「在輪迴中,根本不可能避免苦及變幻!」無明又會答:「但這六道其中也有不少樂趣嘛!」智慧便勸:「即使是福樂,也不是恆久的,只是猶如夢一般,並無實質可言,也沒有真正的意義!」無明又會辯答:「反正現在有吃、有住、有穿的,你廢話些甚麼呢!」…在二者爭持很久後,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增長那一點點,無明才會稍挪後一小步。 <P>在十二支因緣中,「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為實有的我執。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會作出種種業,引致種種果報。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被縛在輪迴之內而不得脫出苦的循環。 <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1.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在圖中,我們可見一個盲人持杖而行。由於無明可以比作瞎了眼睛,這便以盲人來表義它。  <P>要究竟地戰勝無明,我們必須體悟空性的智慧,了知「我」及一切事物的真正面目。 <P></P><LI>行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2.jpg" align=right border=0> 由於我執無明的驅使,眾生才會作出種種善惡業,例如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財物,而把他人殺害等等。這些業,導致我們將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善業令眾生投生於天、阿修羅及人道、惡業則令他們墮入三惡道之中受生。 <P>在圖中,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P></P><LI>識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3.jpg" align=right border=0> 上一支所涵括的業,會成為留在心識中的種子。任何的業,都會似種子一般存在心識中,等待遇上適當的外緣誘發成果。 <P>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各種業因而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P></P><LI>名色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4.jpg" align=left border=0> 「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 - 「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 <P>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P>我們的名色身,在初成胎時並沒有太具體的模樣,慢慢才會發展出四肢、經脈及各種感官功能。由於我們的肉身源自父精及母血,故在逐漸長大後我們會長得像父母的樣子。這種論點及胚胎發展學在佛陀所說《入胎經》及藏醫典著中有詳述,而且這些二千五百多年前所開示的內容,與現代西方醫學的胚胎學及遺傳基因學相符。 <P></P><LI>六入 <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5.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在心識生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P></P><LI>觸 <P>由於在上一支 — 「六入」 — 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境接觸時,產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6.jpg" align=left border=0> <P>在圖中,這一支以男女交合為表徵。 <BR><BR><BR><BR><P></P><LI>受 <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7.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P></P><LI>愛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8.jpg" align=left border=0> 由於有「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 <P>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P>由於我們的心識對外境事物產生了這三種心態,對=令樂的事物欲求,對令苦的事物抗拒,對不樂也不苦的感受採取沒所謂的態度,我們便不惜為了得樂及避苦而作種種業。這清楚描述了我們以本身的主觀覺受判別,繼而產生分別心的流程。 <P></P><LI>取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29.jpg" align=right border=0> 「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P>在圖中以猴子摘取果實為表徵。 <P></P><LI>有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0.jpg" align=left border=0> 由於眾生有了前述的一支 — 「取」,再配合了第二支 -「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P>在圖中,這一支以一個懷了孕的女人來表述。 <BR><BR><BR><BR><P></P><LI>生<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1.jpg" align=right border=0> <P>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P>在圖中,小格內可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女人,這是表義「生」。 <P></P><LI>老死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2.jpg" align=left border=0> 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P>在圖中,「老死」支以一個揹屍體的老人表達。 <BR><BR><BR><BR><P><I>十二因緣總說</I> <P>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P>如果以四聖諦來解釋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於苦的來源(集諦),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全屬苦諦. 。 <P>如果以另一種類來說,「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屬果。 <P>我們已談完十二支因緣的個別定義,現在衲說一說它們是如何共同運作的。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作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P>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作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P></LI>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無常死主

<P><U>無常死主</U>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3.jpg" width=640 border=0> <P>整個生死大輪,由一個凶惡的怪獸掌持。這個露出獠牙的凶猛怪獸,便是無常死主(註:或稱「閻摩死主」、「閻摩鬼王」及「閻王」)。包含了六道在內的大輪,由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內的有情眾生,上至天界的生命,至地獄眾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也不可避開被死主吞噬的命運。 <P>死主是怎樣掌握眾生的生死呢?只要我們一天不切斷煩惱及造業的循環,便不可能脫離生死之輪,永不可逃出死主的魔掌及利齒。 <P>我們固然可以視死主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但如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講說,死主其實就是我執。只要我們斷除我執,便可以脫離死主的魔掌,脫出六道輪迴這個似乎無盡、無止息的悲哀循環。 <P><H5>&nbsp;</H5>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之輪主體總說

<H5>生死之輪主體總說</H5><P>剛才所說的,已包括了三毒、生死與中陰、六道輪迴的景況及十二因緣流轉的運作。從瞭解這個由六道組成的世間及輪迴業力運作的原理,我們便可以體悟到世間的本質便是苦,同時也會知道這些苦的來源及其流轉運作的規則。 <P>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曾多次開示四聖諦教法。這四個聖諦是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苦諦教授世間的本質是苦;集諦教授苦的根本來源是甚麼;滅諦描述諸苦息滅的境界;道諦教導我們由受苦而趨至脫苦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P>在生死之輪的主體中,包含了苦諦及集諦教法,亦即苦及苦的來源。這二諦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它們對眾生的關係可大了!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正在身受其苦,否則就不可能生起欲脫苦出離的心願。這是我們必須明瞭苦諦的原因。然而,單單知道自己身在苦中是沒有用的。要脫離痛苦,我們必須找到引致我們受苦的原因。只有在把苦的源頭切斷時,我們才可能避開痛苦。否則的話,不論我們飛到六道世間的頂上,又或遁入最深的地底,仍然不可避開痛苦,也不可躲開閻摩死主的掌握。這便是我們學習集諦的原因。由研究集諦,我們便會體悟到苦及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亦即我執無明等三毒煩惱及因其驅使而引發的業。 </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亮

&lt;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5 width=750 border=0><TBODY><TR>&lt;TD><UL><LI><B>義</B></LI></UL>&lt;/TD></TR><TR>&lt;TD><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4.jpg" width=640 border=0> <P><B>月亮</B> <P>在圖中,滅諦以一個像月亮的物體代表。其實,這個「月亮」在藏文中叫做Okyi kyilkor,即「光圈」的意思。它代表了諸苦息滅的涅槃自在境界,亦即滅諦。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必須依賴正確無誤的方法修持,亦即依止道諦教法修持。 </P>&lt;/TD></TR></TBODY>&lt;/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以手指月及偈文

<P><B>佛以手指月及偈文</B> <P><IMG src="http://www.b-i-a.net/iblphk/books/images/book16_35.jpg" width=640 border=0> <P>生死之輪圖,源自佛陀的開示。所以在此圖的上方,有佛陀的形相。在當年畫師欲為佛陀畫像時,由於佛陀身放光明、德相莊嚴及出於畫師的敬心,諸畫師都不敢直望佛陀聖身,也難以把佛身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這些佛身的特徵描畫出來,於是佛陀便把光影投在布上讓畫師依臨摹。 <P>在圖中,佛陀站在生死之輪圖主體以上,表義佛陀早已脫出生死、六道輪迴及閻摩死主的控制,得到了無苦的自在境界。祂的手指兩段偈文及一個月亮,是在引導我們依偈文中的教法去做,便能像祂一般,達到了以月亮表義的無苦自在境界。佛陀自己早已透過同樣的道路,達到了自在;所以,祂在教導我們說:「如果你也想得到我所得到的,便依我曾走過的路走吧!」,這便是祂以手指月及偈文的意思。月亮代表了無苦的境界,這稱為「滅諦」。趨向這種結果的道路或方法,稱為「道諦」。這滅諦及道諦,與前面曾說過的苦諦及集諦,便是佛所開示的四聖諦。 <P>在圖的左上方佛指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段偈文。偈文是內容是: <P>汝當求出離 於此法律中 <BR>於佛教勤修 常為不放逸 <BR>降伏生死軍 能竭煩惱海 <BR>如象摧草舍 當盡苦邊際 <P>在某些版本的生死之輪圖中,偈文被畫在圖的下方,這是不正確的畫法。 <P>偈文的首兩句,即「汝當求出離,於此法律中」,教導我們要看清六道是苦,生起欲求脫離的心。第三及第四句,即「於佛教勤修,常為不放逸」二句,便是脫離六道苦海的道路及方法。 <P>要脫離六道生死的無始循環,我們要把苦從它的根源切斷。苦及輪迴的來源是煩惱及業,二者之間以煩惱為最根本的原因。在諸種煩惱中,以貪、瞋、痴為主。這三者之中,又以痴為根源。在各種愚痴無明狀態中,我執為輪迴及苦的最關鍵的主因。故此,只要能斷除我執,便能切斷煩惱、業力、生死及輪迴的無止運作,從根本上斬斷這種可怕而無奈的流程。哪到底如何能斬斷我執呢?首先我們必須入於佛陀所開示的教法。這不是因為佛陀像某個極權的暴君一般,強制性地要我們臣服於祂的命令之下的意思。佛陀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曾是一位凡夫,像我們一般在輪迴中轉來轉去。這位凡夫,依某種方法修持,最終脫出了苦的循環及六道輪迴,同時還為其他欲脫苦的眾生,教授了脫苦的方法。佛陀並不強逼我們要依循祂的教法。祂只是在說:「我也是過來人。我也曾經歷你現在身受的苦。後來我脫了苦。我脫苦的方法是這樣的…如果你也想脫苦,只需依同一條路走便行了!」佛陀的教法有許多許多,所以我們在佛學術語中把這些法門形容為「八萬四千」之多。在八萬四千法門中,脫出六道輪迴的方法可被歸納為三學,即戒學、定學及慧學。 <P>在清淨地依止以佛所開示的法為首的三寶後,我們便要好好地持戒。戒是佛法及一切善德的「地基」。戒亦指身、語及意的規範。對受了具足戒的僧尼來說,他們必須奉持二百多條乃至三百多條戒律;受過密法傳承的人,要奉持密部的戒;大乘佛子,又要奉持菩薩戒等。對一般人來說,要修戒學,至少要以出離心為動機而奉行十善業,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及邪見,以這些準則來規範自己身體、語言及思想上的運作。有關十善業,大家可以參考別的佛學書籍,衲在此就不詳述了。在奉行十善及奉持任何其他戒律時,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以欲出離六道循環為動機,這才能算是積集脫苦的因。否則的話,奉持十善只能成為生於三善道之善因,不足以令我們脫出六道,反而只令我們再次投生於六道之中。 <P>在修持定學方面,如果我們不以欲脫六道苦海的心為修持的動機,修禪定只會成為令我們再次受生於六道中的天道之因,不足以令我們脫出生死輪迴。修習禪定是為了讓我們能專注於修持慧學而體悟空性,但禪定的成功建基於戒學的基礎上。在今天這個場合,衲沒有足夠時間教授禪定修習法,但大家可以在菩提道次第教法中學習這些方法(註:讀者可參考《掌中解脫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及《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等佛學著作)。 <P>在戒學及定學基礎上,我們便可致力於參想空性,最終證悟無我境界而斷除對自我的執著,從而脫出煩惱、業力及輪迴的循環。 <P>圖中偈文的後四句的意思,是說透過戒、定、慧三學,便能像一頭巨象一般,一腳便把煩惱、業及苦的「草舍」踩毀,從而把閻摩死主也降伏,脫離六道苦海。 </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總說

<H4>生死之輪圖的法義總說</H4><P>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中部的菩提伽耶(Bodhgaya)菩提樹下示現成道後,到了鹿野苑(Benares)向最初五比丘說法。這是本師釋迦牟尼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在這一次說法中,佛陀便重覆三次教授了四聖諦教義。由此可見,四聖諦是佛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 <P>四聖諦可以依因果而判劃為兩對關係 - 苦諦與集諦是一對因果關係;滅諦與道諦是另一對因果關係。苦諦教授世間是苦的現象,集諦則說明苦的來源。所以,集諦是苦諦的因,苦諦是集諦的果。與這一對因果相反的,便是滅諦與道諦。滅諦是指諸苦息滅的自由境界,所以它是苦諦的相反情況。道諦是令眾生達至滅諦境界的方法,所以它是滅諦的因及集諦的相反,而滅諦則是道諦的果。 <P>生死之輪圖的下方,由閻摩死主掌持的整個大輪,包含了苦諦及集諦這對因果關係。圖的上方月亮、偈文及佛陀身相,則表義滅諦及道諦。所以,這幅小小的圖包含了四聖諦教法在內。要想斷除圖下方所表義的這一對因果 — 苦及苦因,便要依循圖上方所表義的另一對因果 — 滅諦及道諦。所以,彌勒祖師在論中教示:「先診病,再尋因,要達致健康,便應依賴藥物的救治。同樣地,眾生應先見苦,後尋其因,再依靠道諦來達致滅苦的境界!」 <P>這幅生死之輪圖,雖然並不是用來作觀想的,但我們應常常禪參其內所表達的教義,參想四諦及十二因緣,勤修三學,以達到脫出生死的境界。 </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7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书里没有比这个更清楚的专门西藏生死之轮图的讲解的了!

<P>真的!</P>
发表于 2006-3-17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生死之轮图

够详细, 顶
发表于 2006-3-1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生死之轮图

经典!<BR>精品!<BR>感谢LZ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17:43 , Processed in 0.0396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