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50|回复: 16

三主要道 却殿仁波切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46 编辑

三主要道
卻殿仁波切開示
中華民國980818

                                                                                                                                                                                                                                                      張福成翻譯


  今天我們難以獲得的是暇滿人身寶,難以遇到的是佛陀的聖教珍貴寶,難以拜見的是殊勝的善知識,這些我們都已經遇到,條件集合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裡面,如果我們不好好實修佛法的話,下輩子以後如此好的殊勝善緣還要再聚集碰在一起那實在不可能,因此應當純淨的作實修。
但是如果我們要純淨的來作修持的話,那就必須要了解教法,但是如果要了解教法的話,那就有必要聽聞教法,所以聽聞之後能夠得到了解。了解的目標確實放在修持之上,這是必要的。因此首先了解需要修持之故,那要好好的了解,要達到了解的話就是重視他的名醫聽聞教法。
  但是所要聽聞的教法應當是完整的,而且道路又沒有錯誤,假設這個道路不是完整的話,只有部分部分的話,那就是窮盡一生去學習也不會有很大的效果,那假設是顛倒的道路的話,那只會得到顛倒的果沒有其他者。
  因此應當選擇道路,是完整的又沒有錯誤的,對它來進行聞思,因此之故,思維要達成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他們的事情之故,因此我要成就佛果,為了我要成就佛果之故,因此我要聽聞正法,應當在動機上產生菩提心,在這個動機攝持之下來聽聞教法。
  今天所要講授的內容,是至尊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主要三個道路,這個部分講解說明,但是就這個教法而言,最初是至尊文殊,首先由至尊文殊向宗喀巴大所作的開示,這是指道路裡面的關鍵要點歸納起來就是三項。
就主要三個道路而言,道路的主要三個關鍵重點是什麼呢?
岀離心菩提心以及對於空性了悟的見地,了空見地這個可以說道路裡面的三個關鍵重點,其中可以說佛陀所開示的八萬法門所開示的關鍵重點其實都可以濃縮成這三個項目。
因此談到出離心的時候,在三種乘門裡面,聲聞乘門 獨覺乘門的教法的分支都可以歸納在岀離心裡面,大乘道路的分支都可以包括在菩提心裡面,之後要把三有的根本砍斷,那就要靠了空慧,所以把三有根本砍斷的這個部分的教法包括在了空慧裡面,因此84000法門沒有包括在三個重點裡面可以說沒有了。
之後至尊仁波切就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可是實際上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它的基礎基本的架構就是主要三道,以這個作為基礎。以這個作為基礎之後,在道路的支分方面在詳細或者說道路前行的部分再詳細作一個說明,為什麼呢?
  因為在廣論裡面有談到下士道 中士道,其實下士道 中士道就是給他歸納在岀離心的這個部分,菩提心的部分其實就是上士道修持的部分,就歸納在菩提心裡面,之後了空慧的這個部分,了空見地其實就是般若的修持,就是般若經慧度的修持方式。之後詳細解釋就講述這個廣論。
  當至尊仁波切寫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文殊菩薩就詢問他說,我所開示的教法不是都可以包括在主要的三個道路裡面嗎?可是至尊仁波切就說都已經包括了沒一個遺漏的,可是我現在把它的分支微細的項目,我再詳細詳細再寫一寫,所以,以主要三道作為一個基礎之後透展開來就是廣論,因此主要三道就非常重要了。
  但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至尊仁波切所開示的,主要的三個道路的講解說明。
就這個部分講解而言,一般來講,首先要說明表示教法來源純淨之故,因此要講述撰述整個殊勝。
  必須從佛陀薄伽梵到至尊仁波切傳承上師作一個介紹。
  其次為了對於教法產生恭敬之故,要講述教法的特色何在?這個要說明。
如果應用這種方式的話那就屬於詳細說明的方式,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用這個方式來進行。
  其次具足前面二種特色的教法進行講說跟聽聞,這個是很重要的,因此就求法的弟子而言,要依六種想,講授教法的上師要依於五種想,之後來進行講說以及聽聞。
  其中就求法的弟子而言,要具足六種想,我們就不詳細說明,其中於己作病人想,於上師作神醫想,於教法作仙丹妙藥想,這個就非常重要。
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都受到煩惱的控制,如果就一個普通的疾病,就世俗的疾病而言,也有治療的藥,好好的治療的話,暫時疾病也會痊癒。
但是如果是煩惱疾病的話,假設不依賴於對治的方法,那就差不多治不好,等於是必死的絕證一樣。
  那我們就是被這種煩惱所侵犯的病人一樣,那如果要治好煩惱的疾病,所要依靠的醫生就是開示教法的上師,譬如說世俗的疾病遇到醫生治療給予藥方,吃了這個藥,那病就會治好,一樣的道理,對於上所開示的教法,如果如理修持的話,也會把煩惱病治好,因此就要依賴於這三種想法。
在具足六種想法之下來聽聞教法這是必要的。
  所聽聞的教法是至尊仁波切所開示的主要三個道路。
  在這個部分講解的方便,首先主要趨入論典前行的部分,之後論典整體的內容以及究竟完畢的部分,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在撰寫論典的前行這個部分,就主要三道而言,正文的部分當然就是道路的主要三個關鍵,但是在正文的前面,有一個前行的部分。
前行的部分又分成三項,就是作為供養的讚嘆文以及立誓要撰寫這篇文章以及鼓勵聽聞分成三項。
  首先第1個項目是頂禮尊徳上師眾,這是一個供讚文一般來講的供讚文當然有他的對象,供讚的對象是什麼呢?一般而言,例如:三寶、本尊天、上師,當然各種各類很多,但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讚嘆文供養的對象是上師。
  為什麼要對上師來供讚文呢?必要性何在呢?這是因為這輩子跟下輩子 一切的幸福美滿,一切的善好全部都依靠於上師而產生之故,因此首先供讚文的對象是上師。
那為什麼此世後世一切美好全部都要依靠上師,原因何在?這是因為這輩子下輩子的一切的美好要靠什麼得到呢?要靠善業而來,那過失痛苦的部分是要依賴於什麼而產生的呢?靠不善業而產生的。但是我要去行善業,我要斷除不善業,這個是上師所開示的教法,要靠上師善知識開示教法才會知道,按照所聽聞的教法而進行修持之故,才能夠離苦德樂,因此之故可以這樣子講,此世後世一切的美好,當然一切都依賴於上師,而且直接供讚的對象是上師但是實際上也等同於供讚三寶,所以供三寶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供讚文的意思就是讚嘆功德(讚嘆對境的功德)。因為讚嘆對境的功德之故,內心就產生恭敬之心,這是供讚文的用處。因此這個供讚文是頂禮尊徳上師眾,這個是表示因為是讚嘆功德之故,那就表示對境上師的內心擁有許多功德。因此之故,我對他產生恭敬之心,對境上師的內心,擁有下士道的功德,中士道的功德,上士道的功德,擁有這些功德之故,因此我向他作頂禮產生恭敬之心。
  對境擁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功德,在頂禮的詞句裏面就表示這一點,第一個詞句裡面談到頂禮尊徳上師眾,頂禮尊是一部分,徳是一部分,上師是一部分,所以要配合三士道,【尊】是主尊,「主尊」是指救度脫離三惡道的痛苦之故,是救度脫離三惡道的痛苦,具有這種能力的主尊之故,因此表示具有下士道的功德,因此我向他作頂禮,這個「徳」是道德嚴謹的意思,這是指擁有三學的功德之故,這是表示中士道的功德擁有之故,因此我對他作頂禮。
上師是上位者,是無上最上的沒有更高的,所以我向他作頂禮,因此表示無上乘門,無上乘門的功德在上師的心續之中擁有之故,因此我向他作頂禮,頂禮是表示內心的恭敬而作禮拜的意思,所以是身口心三門的頂禮,首先身體的頂禮,出於恭敬彎腰來作禮拜,這身的頂禮,語言方面念誦這個頌文這是口的頂禮,心的頂禮內心的意念,隨念功德這是內心的頂禮,所以是身口意三門的頂禮。
撰寫論典的前面要先寫供讚文,他的必要性當然要有很多種,不過主要如果配合修持來討論的話,哪就是在皈依的學處裏面,凡由所作必先皈依三寶,思惟三寶,這是皈依的學處,因此現在配合修持的話,當我們進行作任何事情之前,先思惟三寶來進行皈依,這是配合修持來講。
  其次,撰寫誓言,立下誓言要寫這篇文,撰寫誓言的句子
  聖者一切至言的心要義,諸為純正聖者所讚道,有緣欲解脫眾彼津樑,具我能力如何當宣說這四個句子。,
這四個句子裡面聖者一切至言心要義,聖者是勝利者一切至言心要義,表示岀離心,諸為純正勝者所讚道講的是菩提心,有緣欲解脫眾彼津樑,講的是了空慧,是這樣子來配合的,確實也是配合這個意思來作說明的。
首先第一句勝者一切至言心要義表示出離心,位什麼是表示初離心呢?這是因為勝利者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目標都是朝向,使所調伏眾脫離輪迴之故,因此而作了開示,所以目的都是希望調伏眾能夠得到寂靜的涅盤,因此開示了這些教法,如果要得到寂靜涅槃的話,就此而言,那當然要了解輪迴徹底都是痛苦。因此對於輪迴產生了厭惡〈討厭〉而且樂切追求解脫,這個一定要的,那就可以說勝利者所開示的一切至言,他的根基之處,他要朝向什麼地方,要落在什麼地方,他的根基之處當然對於痛苦要有所了解,而且樂切追求解脫,因此勝者一切至言心要義,可以說講的就是出離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40 编辑

  所謂岀離心在後面也還要再作解釋,但是當我們談到出離心的時候指是對於輪迴的一切美滿幸福,都把他看到他是痛苦的性質,因此產生脫離的想法,所以後面有談到,於諸作業解脫希求心,若諸彼時是與身出離,這個是指不必思惟任何的原因,內心去不必去想,不必思惟任何的原因,這種想法自然就會流漏出來,這個就是不假造作的出離心,所以這裡談到的至言心要義所談到的是,不假造作的出離心。諸為純正聖者所出現的道路,這講的是菩提心,這其中純正的勝利者指的是菩薩,菩薩們所修持的道路,主要的內容當然就是菩提心,進入大乘道路主要靠菩提心,因此之故純正勝者所稱讚的道路講的就是菩提心。
正如入菩薩行論裡面有開示到,經由多劫思惟而發現,最具有的是菩提心,這個是指一切佛陀薄伽梵非常多劫的時間裡面,仔細的去分析一下,道路上一切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發現的就只有菩提心,沒有任何其他者,因此之故,就證得佛果的原因,最為重要的就是這個項目。
  就菩提心而言,心裏想到的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之故,我要得到佛果,僅僅只是這樣子發願,這個只是一個願望而已,這種想法希望要得到佛果,這只是發願這不能稱之為菩提心,就菩提心而言,主要原因是大悲心,因此對待一切眾生而言,好像一個媽媽對待他的獨生子一樣有這種愛心,首先要有這種愛心,有這種愛心之後,更進一步的想到這些眾生遠離痛苦多麼的好,這種想法要自然的流露出來 就稱之為大悲心,之後要由這個大悲心要能夠引導出為了使這些眾生離開痛苦之故,我有沒有這種能力呢?現在沒有,誰有這眾能力呢?佛陀才有,因此之故,那我要得到圓滿的佛陀的果位,這種的果位自然的流露出來,這時候就是正式的菩提心,這個是諸位純正聖者所讚道。
其次是第三有緣欲解脫眾與津樑,這個有緣欲解脫眾這個句子就是要開示了空慧。
  首先就解脫而言,當然就是脫離輪迴,稱之為解脫,但是有緣欲解脫眾,欲求解脫眾,如果有脫離輪迴的想法的話,那麼要想一想,把我們束縛輪迴在裏面的就是業力跟煩惱,其中煩惱是最為主要,其中煩惱的根本,煩惱例如:貪瞋癡三毒,這是最為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根本就是愚痴是這個緣起支,愚癡這個部分這是輪迴的根本,就是說要把輪迴的根本斬斷,那得到的果成效就能夠脫離輪迴得到解脫,假設不能夠把輪迴的根本砍斷的話,就表示不可能脫離輪迴的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但是要把輪迴的根本斬斷的話,不能說就像我們身體被刺到了就直接把刺拔掉,這顯然就不是那麼容易,必須麼要靠道路的觀修,但是就道路的觀修而言,哪不是普通的道路,必須是以締實成立的執著,以締實成立的執著這種想法完全正相違的,反面的那種心,把反面的那種心好好的串習,那就可能砍斷輪迴的根本,跟締實成立的執著這種心正相違的反面的心,那就是了空慧,所以這個句子講的是要開示空慧。
  之後第4句具我能立如何當講說,前面所講的三個句子實際上所講的是所詮宗旨,前面有三個句子釋簡略的解解釋一下所要詮釋的宗旨,第4句才是真正的撰寫誓言,具我能力如何當講說,這句話是撰寫的誓言,這是一句謙虛詞,就是說至尊仁波切表示去除自己的驕傲之心,能夠表示出謙虛,因為道路的主要三個關鍵,這個所詮宗旨當然廣大無邊,所以要如理如實完全作一個解釋說明,大概也沒辦法,所以具我能力,這至尊仁波切講,我的能力如何,我的能力到什麼樣子,我就那樣子的解釋說明,表示我的能力講到哪裡,表示沒有驕傲自滿,這是表示謙虛詞句,其次具我能力如何當講說,這一個也可以配合所調伏眾來作說明,具能力如何我當講說,這個是講說,一般來講甚深空性的內容深奧無比,其實也不能夠用詞句來作一個解釋,但是現在順著聽法的所調伏眾,他的內心所了解的能力如何,他的想法,了解的能力是什麼樣子,那我就順著他的了解的程度作一個解釋說明。這一個句子可以這樣子解釋。這樣子解釋的話是順著所調伏眾的情況而言的。
其次是第2個頌文鼓勵聽聞
      某眾不堪三有之樂且 為依暇滿有義於精進

      殊勝聖者高興諸道路 彼等有緣親身意樂聽
  這裡面移到彼等有緣這個地方是所針對的弟子,所要針對的所調伏眾之後清撤意而聽聞指鼓勵聽聞,某眾不堪三有之樂這個是講出離心,是聽聞者它的內心要擁有出離心。因為對於三有安樂沒有產生安樂追求的想法,看見他是痛苦的性質之故,因此沒有貪念之心,講的是出離心這個要齊備。之後為令暇滿有義,為了令暇滿的人身保能夠發揮意義,這個講的是菩提心,因為如果內心有了菩提心的話,那就能夠使暇滿產生意義,這頌文如此談到說如果具有菩提心的話,暇滿就能夠發揮它的功效。之後為令暇滿有義之故,因此靠著精進去興建勝者高興之道路,勝利者所高興的道路,是了空慧,所以很精進的去追求聖者高興的道路,所以內心要齊備這個條件,這個是所要針對的對象,彼等有緣,這個就是要具有前面那三個條件,就是哪些有緣份的人就可以的聽聞,聽聞的方式,怎麼樣子來聽聞呢?清澈的心意而聽聞這講的是聽聞的方式,應當要怎麼聽聞,清澈意而聽裏面要講是必須要斷除器皿的三種過失,內心裏面要把器皿的三種過失斷除掉之後來聽聞教法,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裡面清澈【意而聽】指的是專一的聽聞,所以器皿倒覆的過失,要去除掉,之後一心專注來進行聽聞,所以心意而聽講的是專注而作聽聞,前面那個清澈,一般來講是指沒有信心不相信,這種渾濁去除掉之故,因此心就很清澈了,不過這裡的清澈指的是沒有污垢。污垢是貪念嗔忿等等的污垢的已經離開了去除掉是指清澈的心,所以這些貪念污垢的渾濁已經排除掉,以清澈的心,之後很專注的把器皿的過失去除掉而專注的來進行聽聞,把器皿的過失去除掉來作聽聞,這講的是聽聞的方式。

  前面所談的段落都是論典前行的部分,前行的段落講解完畢。
  之後是正文本身就是要從第三個頌文開始,本文而言,正式的所詮宗旨,當然就是道路的三個關鍵就是 出離心 菩提心 了空慧這三個項目,首先要講說的第一項是出離心。
  就出離心而言,又要分成三項,24.10應當產生岀離心必要性何在?岀離心如何產生,產生的方法,岀離心已經產生了,那麼標準量是什麼?分成三項來作說明
三個段落裏面首先第一個項目
      純淨出離如者有海之  樂我希求則無止息般
      如貪三有故意有生眾  普遍如故當追求出離
  這個偈子要講的是為什麼要生出【出離心】,原因何在?這個方面的開示純淨的出離心假設沒有的話,那會有什麼後果?假設內心沒有產生出離心的話?那會有什麼後果?
  對於三有大海的安樂之果的需求就沒有辦法止息掉,這個三有輪迴用大海來作比喻,不過三有輪迴的廣大,其實用大海也沒有如理如實的恰恰好來作比喻但是之故,因此三有輪迴就用大海來作比喻,比喻他非常廣大,這是一個比喻。
假設內心沒有純淨出離心的話,這個情況之下掉落在三有輪迴的大海裏面的話,樂果希求之心則無止息,安樂之果是指掉落在三有大海的輪迴裏面的時候,靠著上輩子上輩子累積的很多的善根,善跟所形成的果報,就是快樂的果報,在輪迴裏面所包括的這些快樂的果報,輪迴裏面的幸福美滿產生一個樂卻的希求之心,假設內心沒有出離心的話,對於這種希求之心,對於輪迴美滿的樂切追求這種希求之心,就沒有辦法把它消滅掉的。
  如果對於輪迴的安樂之果希求之心,沒有消滅掉的話,由貪三有故有生眾,那就會集聚貪念三有輪迴,如果假設對於三有的安樂還有貪念之心的話,哪當然要掉在輪迴裡面。26.34所以如果想要脫離輪迴得到解脫的話,那就有必要對於三有輪迴的快樂不能夠有貪念之心,那對於三有輪迴的快樂沒有貪念之心,這指的就是出離心。
  我們在三有輪迴裏面受到束縛,這個束縛的力量主要的根本,就是業力跟煩惱這二個項目,這其中主要的根本當然就是諦執,但是締執之所以產主要卻是靠貪心而來。貪心就是12緣起支裏面所談到的由這個愛的分支進行了刺激之故,因此才會投生在輪迴裏面吧!可見這個貪愛之心是一個多麼嚴重的一個毛病。
因此由貪三有故於有聖眾有故當先求出離27.22這裡就談到非常有必要當先尋【出離心】,是首先要先尋求出離心,要怎麼產生出離心,因此就引到後面這一段就是出離心產生的方式是什麼?靠著什麼方法來產生出離心?對於輪迴幸福美滿安樂的追求之心,這一定要從安樂之心這裡退回來,一定要離開的27.45
但是,從這種追求把心拉回來,拉回來的方式,怎麼樣才能夠把心拉回來呢?
那要依靠對於這輩子所顯的一切貪念之心要把他去除掉,那怎麼樣作到對此事的貪著之心產生,就有必要靠觀修暇滿難得,死亡無常這二個項目,那心就會從對此世的貪念執著這裡退回來,因此就談到暇滿難得壽者無閒暇,易串習故,退此世顯貪,難得壽者無閒暇,易串習故,退此世顯貪,這個暇滿難得的部分要思惟暇滿有很大的功效,又難以得到,這個要好好的想一想,這裡面有談到閒暇跟圓滿,他的意思實際上指的是在修行佛法方面,逆緣無暇的部分排除掉了,順緣的幫助都能夠齊備,指的是這個方面,假設投生在無暇的這八種處所的話呢?那就修持佛法而言不能夠進行,因為沒有時間,沒有空閒。所以思維無暇處所就我們而言,脫離了這八種無暇的處所了,逆緣去除掉之後,其次就有空閒來實修佛法,那在實修佛法方面順緣條件又要齊備,順緣條件齊備的話也應該就非常美滿了。
所以順緣方面自己要齊備的美滿,主要是要有上師善知識,上師善知識要開示教法,又順著這個教法可以作修持,自己對於教法產生信心又沒有邪見,這實在在修學佛法的順緣,那實在很美滿的。
  暇滿難得,難得的部分而言,那當然思惟它的難得有很多的項目,從很多的原因知道暇滿是很難以得到的,不過只要歸納起來就是原因很難成辦,所以當然難得,從本質而言也很難得。從比喻方面來講,很難得,從果方面來看也非常難得,這裡面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原因很難達成。
  從原因的成分上來看非常難得而言,當然那就很難以得到,原因方面而言,要成辦原因其實非常困難的位什麼呢?一般而言,如果要得到人類身體的話要持守斷十不善所攝戒,裏面的一項幾項都可以,如果連一項都不守護的話,那當然善道的身體是不可能得到的啦。
  因為善趣之因除了戒律之外沒有其他者,有這麼開示到的。
所以至少要持守斷十不善所攝戒裏面的一項,可是假設要得到暇滿人類的身體那就不只是持守,斷十不善所攝戒的一項而已,要10項都要守護。
所以斷除十不善所攝戒十個項目,全部都要純淨的守護,純淨的守護之後還不僅如此,靠著這個純淨的守護,當然可以得到人類的身體,可是在得到人類身體的時候,還要財富受用,還要有環境之故,因此之故,要以布施等等的六度作為幫助的條件,可是假設這二項齊備的話,沒有發純淨無過的願望作為結合的力量的話,那也不能夠達成的,因此要守護斷十不善所攝戒十個項目之後還要加上布施等等六度波羅密作為補助的條件,之後還要加上沒有污垢的願望,這三項一定都要齊備。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16 编辑

  這些原因要成辦都非常的困難,因為成辦原因很困難之故,當然果就難以得到,因此把他稱之惟難得,所以稱之惟暇滿難得。就暇滿難得而言,,他的原因既然這麼難得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可以說已經得到暇滿的身體,現在雖然已經得到這個暇滿的身體是因為我們前世斷十不善所攝戒,這個戒律有守護的很純淨,之後要作布施等等六度波羅密作為補助的條件,之後又沒有污垢的來發願,發沒有污垢的願望,因此才能達成這樣的一個效果,但是假設這些條件不齊備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得到暇滿的身體了,譬如說:以我們現在,雖然得到這個身體,但是我們想一想。就在我們的這個身體狀況之下,這些原因是不容易成辦,我們自己想一想,譬如說:現在自己分析看看斷十善所攝戒,自己守護的時候如何?有沒有純淨去守護呢?其次布施等等六度進行的時候,不僅僅只是作了布施,還要發無垢的願望來作為結合的力量。可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作了布施的話發的願望往往發願這一輩子長壽無病等等,如果這樣發願的話,這是有污垢的願望,不是沒有污垢的願望,所以想一想從原因上非常難成辦而言,後世還想要得到像這樣暇滿的身體,實在是非常困難的33.39把這些原因好好的想一想,就知道暇滿實在適非常難以得到的,暇滿難得這個方面再三思維如果定解證悟在內心產生的話,就會很珍惜在現在得到暇滿身體的時候一定要馬上作佛法方面的修持,因為後世之後想要在得到一個暇滿的身體大概就很困難的。而且修持佛法的時候也一定會很純淨的實修,這種想法很容易在內心就很容易成立起來。思惟暇滿很難輕鬆的作著,就要馬上作佛法方面的修持,因為不作修持就輕鬆的坐著這實在我做不到,葛當派的格西有這麼樣的一個事蹟在葛當派的開示路裏面就有提到有一位格西思惟暇滿難得。因此努力的作修持努力的作修持之故因此身體就銷損瘦弱因為持續不中斷的修修持因為另外一位格西看到了之後就跟他講說如果你這個樣子的話很容易生病因此應該好好的放鬆散佈散步走一走就這樣講講了之後這一位精進的格西就說可是暇滿如此難得意思就是沒有空閒暇滿這麼難得到輕鬆的坐著散散步逛逛街那實在太浪費了因為暇滿如此難得不需要浪費的因此把暇滿難得這個部分好好的思惟內心產生証悟的話應當像這個樣子暇滿難得好思維的話就會珍惜這一個暇滿的身體因此就會自然想要純淨的作修持但是在修持的時候接著又壽者無閒時壽命本身沒有空閒的時間因為什麼時候死亡不知道壽命不會一直下去一天一天一直下去不會的因此之故純淨作修持的話現在馬上就要作修持這個就要靠常常思惟壽者無閒暇壽者無閒時如此把暇滿難得的部分以及壽者無閒時死亡無常的部分再三觀修再三觀修的話.後退此世顯貪就會出現就是對於此世所顯現的這些事情對此世顯貪成效是發現一執這些所顯現的這些事情都沒有精華可言都是無常的。
  因為死無定期死亡隨時會發生,那麼這一輩子所顯現出來美滿幸福的部分,其實到了死亡的時候也是一切都要丟掉呢?因此此世顯貪,對於此世所顯現出來幸福美滿,貪念之心實在應該要把它斷除掉,不需要去貪念,應當去取得精華這種取得精華的想法就會產生。如果說死無定期這個部分的禪修純正的證悟在內心產生的話,那就會了解除了佛法沒有任何其他所要作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沒有比他重要,譬如說:葛當派的大格西嘎拉巴,嘎拉巴是閉關實修的人,在山洞裡面閉關住在洞穴閉關的時候,大小便要到外面解,但是去外面大小的時候,門口有一棵樹擋住了,因此走出去樹就會鉤到衣服,鉤到衣服的時候心裏面就這樣子想,是不是應該把這個樹砍一砍,比較順利,但是馬上又想到也許出去我就不會回來了呢?所以也不必去砍這一棵樹,沒有關係又出去大小便,然後又回來就這樣出去大小便來來回回,始終都不砍這一棵樹,一輩子裏面都是這樣不砍這一棵樹,因此死亡無常好好的禪修純正的證悟在內心產生的話,就會想到除了法之外,沒有其他要作的事情,跟葛當派的格西嘎拉巴一樣,因此之故對此世顯現出來的,對於此所顯的貪念之心,一定要棄捨掉,對此世顯貪如何退除掉,此世顯的一切貪念執著之心就要誇前面觀修暇滿難得禪修壽者無閒時,死亡無常,如果在作的話,就能夠把對此世的貪念之心把他退除掉,雖然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可是退除掉,對於後世所顯現的一切貪念執著,如果要對於後世的貪念執著針對之後所顯現的一切貪念執著之心這個貪心如何把他退除掉呢?就有必要好好的想一想輪迴的痛苦,就有辦法去掉,如何把輪迴之痛苦莫再思退除對於後世所顯的一切貪念執著,對於輪迴的痛苦作為一個分析思惟的話,主要就會談到八種痛苦,六種痛苦,三種痛苦,這個方面的開示理論就有很多種,其中最為主要的就要思惟,如果進入到三有輪迴,任何處所的話,其實都是痛苦的性質,沒有脫離痛苦,另外輪迴的快樂,不管我享用了多少,只會使我的貪念之心愈來愈嚴重之外,經過了滿足了這種想法根本不會產生的,這是輪迴最大的毛病,前面還談到了業果不虛誑,在輪迴的處所裏面,就算投生在善趣的身體,投生在天帝釋投生在色界無色界的天神,投生在這些處所的時候,當然沒有壞苦,這些大的苦是沒有,可是業果不虛誑之故,這些安樂是由於前世 的能引業,當前世的能引業牽引的力量窮盡了業力沒有了,那麼就要墮入到三惡道之中。因此業果是不虛誑的呢,把業果不虛誑的部分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就會了解到輪迴裏面的一切美滿快樂不論如何又如何,其實都不值得信賴的,所以莫在再思退後世顯貪第4個頌文在講的是禪修的方式。以什麼禪修的方式能夠生出出離心呢?就這個頌文所談到的,但是如果我靠這些禪修來禪修的話,我的出離心產生的話,那我怎麼知道呢?他的標準何在呢?就要看後面的頌文依彼時故於輪迴美滿雖剎那亦未生剎那亦羨慕頃於諸晝夜解脫希球心彼時是已生出離,按照第四頌所講說的禪修方式再三再三的時候,這個出離心產生了,但是再三禪修再三禪修,這種出離心就算產生了,那還不足夠,還要再三的串習,假設再三再三的進行串習的話,經常就會想到輪迴實在沒有精華可言,因為輪迴都是痛苦的性質,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得到解脫這種想法一定要再內心產生,如果按照第四頌講的禪修的方式作的話,這種想法會在內心產生這種產生的想法是造作的出離心,純淨的出離心可是把這個在三串習再三串習之後就會產生了串習的力量靠著這些串息的力量,不必重新再去思惟這些原因,不必重新再去思惟這些原因自自然然的就會流漏出來,我要脫離輪會我要得到解脫的這種想法,自然的就流漏出來,這就是純淨的出離心。這種純淨的出離心,於諸晝夜解脫希求心,在白天晚上在自己行為的時候,我要得到脫離輪迴,我要得到的解脫,這種想法,這種行為自然流漏起來的話,這個時候就是純淨的出離心。
  請問要如何生起離心,出離心的產生禪修的方式,我們頌文所談到的都是簡略的方式因為這裡所講的這個都是簡略再簡略的說明,第4頌退除對此是所顯的貪念之心,方法是什麼就前面莫再在世退後世顯退除對後世所顯的貪念執著我們今天講到此。第一天圓滿

02三主要道980819
卻殿仁波切開示
思惟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之故,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夠獲得的果位之中,已經圓滿的佛陀珍貴寶,因此之故,我要聽聞正法,如理如法去作修持,使這個果位現前能夠得到,調整自己的動機跟威儀之後來聽聞教法。
所要聽聞的教法內容,尊者文殊對宗喀巴大師所開釋的道之三要這一個教法講解的這個段落,其中論典前行的部分已經講解完畢,那正行的部分就是正文本身,講到出離心菩提心跟空正見這三項裏面上一次我們所談到的是出離心,出離心之中,出離心如何產生的方式,已經講解完畢。
好好的思唯一下暇滿難得以及死亡無常,那就能夠由對此世所顯的貪念之心,退轉回來呢,所以看一下第1頁第4個頌文第一句跟第2句

      暇滿難得壽者無閒時  意串習故退此世顯貪

經由這樣子的串習之後,暇滿難得死亡無常的串習之後,對於內心會從此世的顯貪這裡退轉回來,退轉回來之後內心就會產生一個想法,比起這輩子而言,還有後世更加重要呢?
因此後是我能夠得到快樂的方法是什麼呢?因此在壽者無暇的時候,會想到除了法之外,其他任何者都沒有用處,為什麼呢?
因為死亡的時候並不是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還要在投生呢,投生的處所,那只有二個,就善道跟惡道,沒有任何其他者。
但是假設受到不善業的控制的話,當然投生在惡道,可是我們從無始輪迴以來在不善業這個方面串習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因此肯定要投生在惡道呢?因此惡道的痛苦恐怕不能夠避免,這其中地獄的八冷八熱之苦,餓鬼道的飢餓乾渴之苦,旁牲道的愚昧無知勞累工作之苦,這些痛苦內容好好想一想之後,對於這些痛苦感到強烈的恐懼害怕,為什麼呢?因為受到這些猛烈痛苦的因我們都完全齊備之故,因此這個果恐怕就難以逃脫了,不能夠避免了,因此對於這個痛苦的果,產生強烈的恐懼害怕,有了這個害怕之後,就要想誰能夠救度我,因此去尋找皈依處,因此就會進行皈依,已經皈依之後,就要學習皈依的學處,這些我都能夠做到的話,那下輩子肯定能夠得到快樂,這是下士道的法類。
如果看到輪迴的性質徹徹底底都是痛苦,因此就會想說我要離開他,這種想法一定會產生,那我要離開他,這種想法產生的時候,這個方法是什麼呢?靠著什麼方法我可以離開呢?這個就上次我們所談到過的,要仔細的去分析一下,輪迴繼續流轉的原因何在?輪迴繼續流轉的原因,當然就是業力跟煩惱。
由業力跟煩惱之故,輪迴就會不斷的流轉呢,其中主要者那當然就是煩惱,煩惱之中,根本之處就是我執無明,顯然有必要把我執無明斬斷呢,斬斷我執無明斬的方式,當然是必須要與我執無明執取的方式完全「正相違」的對治的力量。這個對治的力量就是【無我了慧】。
靠著這個【無我了慧】就能夠把煩惱滅掉,可是靠【無我了空慧】要去把煩惱滅掉的話,他必需有有強大的威力,這個威力要從何而來?要靠等持而來,等持的話要學習等持資糧,他的原因,等持如何產生他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原因要學習,因此就要學習戒學。
因此就要學戒定慧三學,這是道路上的三學,如果有做到的話,那僅僅只是脫離輪迴,這一點肯定可以達成,因此由岀離心之後更加進一步的學習三學的話,那自己僅僅只是脫離輪迴這一點必定可以達到的,但是達到之後就完全足夠過了嗎?已經畢業了嗎?不是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希求佛果的人,要追求佛果。如果是希求佛果的話,當然我們是希望能夠得到佛果。
那怎麼樣去得到佛果呢?要看第2頁第六個頌文

06若岀離意由純淨發心,若無攝持無上菩提支,
美滿安樂之因不成故,聰明重視應發殊勝菩提心。

這裡面談到為什麼要產生菩提心原因何在?應發菩提心之原因,頌文裏面談到,產生岀離心之後,假設這個出離心沒有受到【菩提心】攝持的話,那就不能成為證得佛果的一個美滿安樂之因,所以不是美滿的原因,不是安樂的原因,就證得佛果的原因而言,當然是他僅僅只是原因,但是不是美滿的原因,為什麼不是美滿的原因?因為僅僅只是靠著這個項目,不能夠成就佛果,所以不是美滿的原因。
其次也不是安樂的原因,這是指道路而言。在成辦佛果方面而言,這也不是一個安樂的道路,所以不是安樂的原因,不是安樂的道路,就是一個普通的道路,馬馬虎虎的道路,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希求自己,首先希求自己脫離輪迴得到解脫,那得到解脫的果位之後,因為得到解脫之後,為了要得到佛果之故,那就有必要進入大乘的道路,但是就進入大乘的道路而言,如果是最初即入大乘道路以及得到聲聞羅漢的果位之後,再進入大乘的道路,這二種情況而言,最初即入大乘道路者,那就成就佛果而言,是比較靠近的比較快速的,因此就前面的出離心而言,那也在得到佛果的方面,不是安樂的道路,所以不是一個安樂的原因,所以說美滿安樂之因不成故,不是美滿的原因不是安樂的原因,因此應當要發起殊的菩提心,這裡談到是出離心菩提心,有必要發起菩提心的原因何在,前面的這個頌文,之後那菩提心產生的方式,靠什麼方式來引發菩提心呢?
產生的方式是如何呢?那就要說明。
就菩提心而言,什麼叫近取因,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大悲心】,所以在如何生起大悲心,這個部分的方式就作了一個解釋說明。
就此而言,應當把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情況好好作一個思惟,因此就會產生想要救度他脫離痛苦這種想法會產生,這稱之為悲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26 编辑

所以有必要好好的去思唯一下,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情形,這個有必要想一想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情形,之後就會產生不忍他受到痛苦,這種想法會產生,但是不忍他眾生受到痛苦逼迫這種想法的產生,前面要先思唯一下自己受到輪迴痛苦所逼迫的情況,然後產生一種不忍之心,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因為如果思惟自己受到痛苦的逼迫,產生不忍之心,這種想法在內心產生的話,見到他是到痛苦的逼迫產生不忍之心,就比較容易產生了。
假設自己受到痛苦的逼迫產生不忍之心,這個部分完全沒有形成的話,那不可能夠產生不忍他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這種情況,這種不忍之心是絕對不可能產生的,因此這裡開示到,首先自己要先修出離心之後再來修悲心。
就菩提心的產生而言,首先要先看到功德利益,好好的作一個思惟,因為如果見到利益的話,對他的果才會產生一個強烈的追求,所以首先要思惟功德利益。
就利益而言,當然很多主要是入大乘之門,如果產生菩提心的話就進入大乘的行列之中, 如果沒有產生菩提心的話,當然就不算進入大乘的行列裏面,譬如說房子有一個門口,如果通過了這個門口,耶我走道房子裏面去了,假設我沒有進入這個門口,就還在們的外面,在外面沒有進到房子裏面去。
因此有沒有進入到大乘的裏面,有進去還是沒有進去,那就看有無菩提心來作決定,因此就如同是大乘的入門,好像是一個大乘的入門一樣。
如果產生菩提心的話,就僅僅產生菩提心的當下,就在那個時候靠著菩提心的威力也能夠震伏聲聞獨覺的阿羅漢。.
就聲聞獨覺的阿羅漢而言,現證空性,之後把我執無明完全斬斷掉,自己完全脫離輪迴的痛苦,得到了寂靜涅槃的解脫,確實是這個樣子,功德是廣大無比的。但是因為他的內心沒有菩提心之故,所以比較起來,如果是一個凡庸凡夫俗子,內心的煩惱也沒有斷掉,但是如果他產生菩提心的時候,就在產生菩提心的那個當下,那個同時他就能夠震伏聲聞獨覺的阿羅漢。
就震伏聲聞獨覺的羅漢而言,佛陀薄伽梵用了一個比喻來作說明‧譬如說金剛鑽石,金剛鑽石當然壓倒其他的裝飾品,不夠假設是一整顆的金剛鑽石的話,那當然壓倒強迫其他的裝飾品,那當然就不用說了,可是就算是碎鑽金剛鑽石的碎鑽的話還是強過其他的裝飾品,這是一個比喻,因此如果以菩提心的力量之故,能夠壓倒聲聞獨覺阿羅漢,這些其他的裝飾品,這是一個比喻。
如果有菩提心的話,那也很容易去圓滿資糧,嚴重的罪業也很容易消滅掉,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大大小小任何的善根都能夠成為成佛之因,因此之故,就容易圓滿資糧這個部分來講的話,用鍊金的藥水來作一個比喻,如果在石頭鐵塊上面塗上鍊金藥水的話,就會把石頭鐵塊轉變為黃金呢,所以跟這個比喻一樣,如果有菩提心的話,靠著這個菩提心的話,就以前所沒有的善根,現在也能夠累積轉變成證得成佛之因,以前可能會是證得聲聞獨覺果位的原因的,但是因為有菩提心攝持之故,卻能夠把這些善根轉變為成佛之因,為什麼有菩提心的話,容易圓滿廣大的資糧呢?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的話,在進行善根的時候,例如頂禮供水供燈等等這些善根就僅僅只是一淨善根,除此之外數量不能增長增廣的,如果說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譬如說供養一柱香的話,在菩提的攝持之下,那就等同於一切眾生數量相同的這個香來進行供養,那利益就廣大無邊啦,所以容易圓滿廣大的資糧,能夠得到跟眾生相同數量的福報,這個部分怙主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裏面就曾經開示過呢,
如果有菩提心的話,來累積資糧的話,首先就他所緣的目標而言,緣起是一個圓滿的菩提,但是因為圓滿的菩提,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所以就圓滿的菩提作為所緣的對象而言,功德無與倫比之故,所以當然緣起它之後所得的福報是廣大無邊。
其次就所緣的對境而言,是以緣起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的話,因為緣起一切眾生之故,所以當然也得到跟眾生數量相等的利益功德,因為如果有菩提心的話,就容易圓滿廣大的資糧之故,所以當我們進行大小任何善根善行的時候,前面先要調整動機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來進行,這個階段調整動機就非常重要。
在思惟功德利益之下,就會想到具有如此利益的菩提心,我當然要產生啦,這種想法就會有的,因此之故,所以接下來就要說明那發心的方式是什麼?這個要好好研習一下。
接著就講到發心的方式怎麼來作,道之三要裏面正式說明的靠什麼方式來發起提心,講的是大悲心。
可是悲心的力量如果要強大的話,前面還要靠一個基礎,就是將眾生都看為悅意的樣子,看到眾生都把它看成悅意的樣子,這個要先作到,因為看眾生看出他悅意的程度有多少,不能夠忍受他受到痛苦的逼迫,這種不忍之心就有多麼的強烈,所以前面首先要先修見眾生看成悅意的樣子,就看出對境悅意的樣子,看他的悅意程度有多大,內心不忍他受苦的力量就有多大,這個部分依據個人各自各自的經驗,就很容易了解的,譬如說:就自己而言,對他珍愛珍惜,把他看成美好美麗悅意這種想法有多麼強烈,如果他受到一點痛苦的逼迫,當然我對他的不忍之心就會非常強烈,一定是這個樣子,對於對方我沒有什麼珍惜他,看他也沒有什麼悅意的這種情況,假設他生病的話,我要產生不能夠忍受之心,大概是非常的困難。
因此之故,首先要先禪觀悅意的樣子,這個部分就非常重要,就這個方面而言,從聖者慈氏彌勒傳給聖者無著,這個是因果七教誡發菩提心的方式,之後由尊者文殊菩薩傳給聖者寂天自他等換的發菩提心的方式,所以具有2種發心的方式。
如果根據因果七教誡的話,要禪觀眾生成悅意的樣子,要成就出悅意的樣子,方式首先就親人之中最為親密的那就是母親,因此要思為眾生是我的母親,不僅一次作作為我的母親,還好多次而且無量無數次,確實是這樣的情況好好的再三思惟,這是知母,就會了解知母,這是知母的段落。不僅僅是作為我的母親,在作為我的母親的時候,還用了最大的恩惠愛心來養育照顧於我,這個是念恩,這些對我具有廣大恩惠者,他們都曾經與大恩來養育照顧於我之故,因此我就必須要報恩,假設沒有報答恩惠的話,就世俗之人有恩不報也是被大家所瞧求不起,因此就必須要報恩。
經由報恩的禪修之後,後面就會成就出悅意的樣子,成就對眾生看起來都是悅意的樣子。
經過禪修知母念恩報恩之後,就會產生悅意之慈心,悅意之慈心跟與樂之慈心就不一樣了,與樂之慈心給他快樂這種慈心,二個不一樣,因為現在談到悅意之慈心的意思是指見到對方非常的可愛非常的好,因此對他產生了珍惜的想法,這種想法就會產生,這是悅意的之慈心。譬如說:母親對待他的獨生子,將這獨生子看成有多麼悅意可愛,這種想法要對待一切眾生也都同樣產生的話,就是悅意之慈心的產生,有一個老媽媽問博多瓦上師,問什麼叫悅意之慈心,悅意之慈心是什麼意思?這個媽媽他很希望有一個兒子,因此就問了,那博多瓦就說明了,你想要得到兒子那種想法有多麼強烈,那就是悅意之慈心,已經成辦了悅意的慈心,後面進一步的就產生了大悲心由 知母 念恩 報恩的慈心之後就會產生大悲心,見到眾生都是悅意的樣子,這種悅意之心的產生前面要靠諸眾生為母親。
諸眾生為母親要產生,首先要修平等捨,譬如說:就農夫而言,想要收穫豐富的話,五榖豐收的話,這個農田要先把泥土都要整頓好,之後耕耘那收穫就豐富了。
因此悅意心產生的話,前面先要把內心偏頗貪念瞋恨的偏頗的的偏私心都要去除掉,要使內心先作到平等所以要先作到平等捨,修等捨一般來講對境我們內心所針對的對境,要嘛是仇敵,要嘛是親人,要嘛是陌生人中間者,對待這一切的對象,我們內心的想法會產生什麼想法呢?仔細分析一下下,對親人當然會產生貪心,對敵人當然會產生憤怒生氣.,對陌生人中間者也沒有貪念,也沒有憤怒所以得到一個平等內心,仔細分析想一想之後,就會發現我對於親人其實也沒有必要產生貪心,對於仇人其實也沒有必要產生瞋忿,為什麼呢?因為在輪迴不定的這個過失裏面有談到,仇敵跟親眷都是不固定,那個段落就會得到這個了解,因為就這輩子我所遇到的敵人而言,前輩子前輩子都曾經對於我有大恩養育照顧已經很多次呢,就這輩子的親人而言,其實在前輩子作為我的仇人來傷害我那也太多次呢,所以仔細分析想一想,那是現在對親人產生貪念心實在不需要,對於仇人產生瞋忿憤怒之心實在也不需要。總之對於這一切的對象都應當平等平等對待之後,產生利益他的想法,這個就是禪修等捨。
就知道眾生為我的母親這一點而言,是指了解眾生為我自己的母親,但是這一點要先知道有前輩子前輩子前後世存在,就是眾生都曾經作我的母親,而且作我母親不是只有一次還無量無數次,這樣的一個想法,稱為知母,但是這一個想法之所以能夠達成,必須要有一個基礎,就是自己的投生是無量無數次,但是如何用推理來成立自己的投生是無量無數次呢?他的能夠成立的邏輯推理何在呢?那必須從剛出生的生命內心的了解能力來作為例子來講的話,剛出生的生命內心的了解能利一定有他的前後剎那的續流存在,例如今天我能夠了內心而言,今天我們這個了解的內心從何而來?有昨天那個了解的心,昨天這個能了解的心從何而來呢?有前天能了解的心,假設沒有前面了解的心,當然不會有了解後面了解的心,所以沒有前剎哪不會生出後剎那的,那我們這一輩子能夠明白的這個心,他當然有一個同類續流的存在,他的前一剎那的同類續流就是上輩子,所以從這一點來成立出有上輩子存在,上輩子的心它的同類續流的心一定有一個前一剎那,前一剎那就是上上輩子,就是有上輩子上輩子,我們這個了解的心明白的心而言,無始沒有開始,因此可以知道投生無始無量無數次。
就投生而言,當然是四種投生的方式,胎生 卵生 濕生 化生,其中只要是胎生投生的話,一定要有爸爸媽媽,所以投生又是無量無數次,所以當母親就無量無數次,就無無量無數個母親,必需要這個樣子,為什麼呢?每一次投生都是同一個媽媽把我下來哪?當然是不可能,所以無數次的投生,一定要靠無量無數的媽媽,所以即使是一個眾生作為我母親這種次數都無量無數次,首先緣起自己這一輩子的媽媽,之後思惟他不僅僅只是這一輩子作為我的媽媽,因為前輩子前輩子作為我的媽媽那也太多次了,這個部分好好的想一想之後,知道對方曾經無數次作為我的媽媽,這種想法產生之後,接下來緣起了父親,緣起了兄弟,然後在慢慢的放遠放遠,緣起仇敵也按照前面的一樣,緣起仇敵他以前也無數次作為我的媽媽,之後在放遠放遠之後,緣起一切眾生,就一切眾生而言,除了前面的時間後面的時間這裡有差別之外全部都曾經作為我的媽媽,這種了解如果在內心產生的話就是知母的想法,知母的證悟在內心已經產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27 编辑

作為我的母親得時候,當然是大恩來照顧於我這一部分要先緣起這一輩子的媽媽,他養育照顧於我的心情,好好的想一想,之後仔細分析,從小蟲小鳥雞鴨等等以上一切的眾生,看看牠們養育照顧子女的情況,父母即使捨棄性命也會養育照顧子女。譬如說:這些動物我們親眼可以看到的就容易了解的,因此作為母親的時候一定是大恩養育照顧於我,內心產生這種想法,這個是了解了念恩的部分,念恩之後就思惟對我有大恩養育照顧之恩,因此我一定要報恩,但是就報恩而言,如果是給予有漏的輪迴的快樂的話,沒有什麼很大的用處,因為後面引出痛苦呢?因此應當給予無漏的安樂,產生這種想法的時候,這個是報恩。
之後就要產生悅意的慈心,如果悅意的慈心產生的話,那看到他受到痛苦逼迫的時候產生不忍之心,大悲之心的產生就很容易.,所以後面就要修悲心,在禪修悲心的時候,這個是指對於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情況,把這個情況好好的想一想,之後,對於眾生受到痛苦的逼迫產生不能忍受的想法,這種不能忍受的想法就稱為悲心。
所以首先要先去了解眾生受到逼迫的情形是什麼,這是基礎,這上次有談過了。
就受到痛苦逼迫的情形而言,首先要對自己受到輪迴的逼迫,這一點要產生不忍之心,如果這不忍之心要產生的話,,那首先要見到了輪迴徹底是痛苦呢,就輪迴的痛苦而言就要分析 八種痛苦 六種痛苦 三種痛苦這些思惟,這上次有談到過了,之後以這個方式再去思惟其他眾生的情況,就自己受到痛苦的逼迫而言,分析看看那當然其他眾生也受到痛苦的逼迫。
就我而言很討厭痛苦,所以,想一想那當然每個眾生都很討厭痛苦,都不喜歡痛苦的,因此之故,見到他眾生受到痛苦的逼迫,才會想到希望他離開痛苦多麼的好,這種想法才會產生,但是在道之三要裏面所開示的就是眾生受到業力跟煩惱的控制之故,因此就會有各種類型的痛苦去逼迫他呢,所以由思惟他受到各種類型的痛苦逼迫的情況,想一想之後而產生悲心,這個是道之三要所直接開示的內容,所以在本文裏面談到的是業力煩惱控制的情況,接下來第七個頌文
四大瀑流沖激難退止,業之繫縛緊緊而綑綁,
其中四大瀑流沖激的部分談到的是煩惱,但是為什麼談到四大曝流,四大瀑流就四條大河,沖激很強烈的大河,因為佛陀薄伽梵降生的地方是印度,印度的河流指的四大河流,最大的河流,所以用四大河流來作一個比喻,假設被這四大河流所沖走的話,那就要衝到大海裏面去了,印度這四大河流沖刷就要衝到大海裏面去了,因此用四大河流來比喻煩惱,如果被這四個煩惱所帶領控制的話,就要掉落到輪迴的痛苦大海裡面去,所以就像四條河流沖走的話就衝到大海裏面去,這是比喻跟意義了,那四種類型的煩惱,就投生在欲界的話,有這個【欲求之心】欲求的大河流,色界 無色界的話,有一個【三有的河流】,之後輪迴的根本是無明,所以【無明的河流】還有【見地的河流】這四個項目,所以被四條很大的河流水流汌急的話,那很難退逐,很難爬上岸的啦,可是假設說手跟腳沒有被綁住的話,那可能還有一點點的希望,也許還可爬上岸,還可以免除這個災難呢?所以現在被煩惱的河流沖激所帶走,帶走的情況之下又被業力緊緊的綁住了手腳,想要游泳游過這痛苦的大河,那可能就沒希望了,那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四大瀑流四條河流所沖激帶走的是煩惱,之後又被業力緊緊的綁住了手腳,可是現在情況不緊緊如此還墜入我執鐵網故洞中,如果手腳被綁起來之後又放在一個鐵的網子裡面,那想要掙脫逃離開那就差不多幾乎是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個【我執無明】就像是一個鐵網一樣,如果不能夠斬斷我執無明的話,那就會累積業,由這個業就會不斷的在輪迴裡面流轉,那想要脫離輪迴呢?那恐怕就沒有什麼希望,因此用這個鐵網來表示我執。
墮入我執鐵網故洞中,但是假設白天能夠四周看得清楚的話,那可能還能尋找脫身之法,期望於別人大聲呼救可能還有機會呢?
但是假設又陷入黑暗漆黑一片在無明之中的話,這個是講善惡取捨的要點完全不知道,已經陷入了黑暗漆黑之中的話,那要脫離就更加困難了,如此之下第八頌
無邊三有身縛將生死  三種痛苦持續而壓迫
這個無邊三有是已經掉入到被四大河沖入大海裏面去,已經投生在三有輪迴之中,那大海是沒有邊際的,所以三有也沒有邊際的,這是指針對我執沒有依賴對治把它消滅掉的話,那三有就沒有邊際,所以這裡談到無邊的三有,在無邊的三有裏面,正生已經投生了,將來還要投生的時候,三種痛苦持續的壓迫,如果掉落到大海裏面去的話,大海裏面有兇猛的鱷魚鯨魚有這個誑風巨浪各種的痛苦,快樂的時候絲毫都沒有呢,如果掉入到大海裏面去的話,那就要被三種痛苦所逼迫,不能脫離三種痛苦,所以持續而壓迫,不能離開的意思,苦苦的話,我們身體的疾病刺痛等等之苦。
其次,在現在我們認為是快樂的這個部分,有漏的快樂。其實也是痛苦,這稱之為壞苦。
其次,就算是痛苦現在都沒有現前出現,可是痛苦的成分,粗重的部分,仍然存在,仍然是有的,這個是行苦。
沒有受到三種痛苦所逼迫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剎那都沒有,因此稱之為三種痛苦的持續而壓迫,只要是投生在三有輪迴裏面的話,一定是在三有痛苦逼迫的範圍裏面,所以三種痛苦持續而壓迫的情況之下,暫時已成如此苦眾生  情況思已啟發殊勝心,就前面談到的受到痛苦逼迫的情形狀況好好的想一想之後,在眼前暫時的階段裏面,眾生受到痛苦逼迫的情況好好的想一想,這個時候暫時已成如此情況的如母有情眾生,這裡就談到如母有情眾生,就表示前面要有知母作為基礎,之後情況思已情形狀況好好的想一想之後就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但是情況思已啟發殊勝心把這些情況好好想一想之後,怎麼會產生殊勝的菩提心呢?就是前面這些知母念恩報恩這些都禪修完畢了,之後產生了悅意的慈心,在產生悅意的慈心的情況之下,這裡談到的仔細的去想一想,眾生受到痛苦壓迫的情況好好的想一想之後,接著就會產生,希望他能夠脫離痛苦這種想法,就會產生,所以希望眾生能夠脫離痛苦是多麼的好,這種想法產生的時候這種想法稱為大悲心,把前面已經產生的大悲心希望說眾生都能夠脫離痛苦,這種大悲心已經產生的部分再繼續的串習,串習之後就會想說我要去作,眾生能離開痛苦多麼的好我要去作,這個時候就稱為增上意樂,這是前面的大悲心威力越來越強,因此就會形成增上心,增上心產生的時侯,接著就會想到說眾生脫離痛苦該多麼的好,我要去作,這種想法已經產生之後,因為對眾生都非常的珍愛珍惜,看到眾生都有悅意的樣子,因此當然對於他受到痛苦的逼迫,就絲毫不能夠忍受,因此不能夠忍受,更加強烈,更加強烈,希望他脫離痛苦,這種想法更加強烈,就會形成我要去作,於是這種增上意樂會產生,增上心產生的時候想一想我有沒有這種能力呢?沒有,不要說我要去作使眾生都脫離痛苦,不要說這個能力我沒有,連我自己都還在痛苦的壓迫之中,我自己脫離痛苦這個能力我都沒有了。
仔細分析,使眾生脫離痛苦這種能力誰才擁有呢?
那就是毛病都完全斷除,功德都圓滿齊備的佛陀薄伽梵,他才有這種能力呢,因此才有這種完整的能力,因此我要使像老母親一樣的眾生都脫離輪迴的痛苦之故,因此之故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這種的想法就會產生。
就悲心而言,前面談到三種痛苦,三種痛苦之中,「苦苦」是指疾病熾痛等等,思惟脫離疾病熾痛等等的痛苦該多麼的好,這種思惟之心不能稱為具足性相的大悲心。
其次,同樣的道理,仔細思惟輪迴的痛苦,想一想產生出離心,這並不是指想我要出離苦苦,這個部分不能夠稱為想要出離得到解脫的出離心,不能夠這樣子講,因為想要脫離苦苦這種想法連動物道旁生當中都有呢?其次脫離壞苦,就是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有漏安樂,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壞苦,我要脫離,這個想法也不能稱之為出離心,因為在外道得到靜慮正行的這些行者,他們也有這種想法,要脫離這些有漏的快樂,他們也有,因此之故不要輪迴的痛苦出離之心,這種出離心裏面所談到的這個輪迴指的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行苦,凡是由業力煩惱而取得輪迴種種蘊的時候,那就絲毫都沒有脫離痛苦,因此之故要脫離業力跟煩惱的投生,由業力煩惱而投生在輪迴裏面,要脫離業力煩惱所形成的投生,這種想法產生的話,才稱之為出離心,同樣的道理,大悲心也是這個樣子的,希望他沒有痛苦,希望他不要受到痛苦的逼迫,希望他不能說他不要受到苦苦的逼迫,希望他不要受到壞苦的逼迫,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希望他不要受到行苦的逼迫,他能夠得脫離行苦的逼迫該多麼的好,這種想法產生才能夠稱之為大悲心,要如此認定這是有必要的,這是產生菩提心的方式是什麼?以這個方式來來產生菩提心 不過上次我們談到出離心的那個段落裏面主要是談到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要產生原因何在,靠什麼方式產生出離心?
出離心產生的時候衡量的標準量在什麼地方,分成三項來作說明,在出離心那個階段,可是現在討論到菩提心的時候,開示菩提心的時候。開示正見的時候只有談到為什麼要生起?原因何在?以及生起菩提心的方式是什麼,生起的原因是什麼,除此之外,沒有要談到生起菩提心的量,如何來作一個衡量,因為生起的量如何來作衡量,要靠前面第五個頌文來作配合

      依彼昔故於輪迴美滿  雖剎那頃亦未生羨慕且
      於諸晝夜解脫希求心  或諸彼執是於身出離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28 编辑

要配合這個頌文來講,怎麼樣配合呢?譬如說在菩提心的階段裏面要這樣子講,依彼昔故對於自利的想法,雖一剎那的想法也沒有產生羨慕而且在諸晝夜白天跟黑夜隨時時隨地,為了利益眾生之故,我要得到佛果,這種想法,如果出現的話,那個時候就是產生菩提心,這是由因果七教戒產生菩提心的發心方式。
其次由自他相換來發心產生菩提心的方式是什麼?
首先要作到的是自他平等,思惟自他平等,自他為什麼是平等的呢?首先希望他能得到快樂自他眾生都是完全一樣的這一點平等,希望要遠離一切的痛苦,自他眾生都是如此,這一點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之故也也實在不需要把其他的眾生,思惟這是我的仇人我要捨棄他,不要管他,實在也不用產生這種的想法,這是我的親人對他產生貪心,實在不要有這種的想法,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任何一個對象,任何一個眾生希望離苦得樂這一點完全一模一樣的,從自己方面來講,現在他是我的仇人其實以前好多輩子作為我的親人,現在是我的親人其實以前好多輩子也是我的仇人,因此自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好好的想一想,之後再進一步的思惟我愛執的毛病,他愛執的功德,一切的痛苦衰敗都是由我愛執而來,都是由捨棄其他者來顧惜我自己,捨他為我,因此形成一切的痛苦,一切的善好一切的美滿幸福,其實都是捨己為他,利益其他眾生捨己為他,利益其他眾生
這種二邊的想法,好好的想一想,思惟我愛執的毛病,思惟他愛執的功德,在入菩薩行論裏面有這麼樣的一個偈子,就何需擾費唇舌而多說,分析【佛陀薄茄梵】依於他愛執之故成就佛果,凡傭眾生依於我愛執之故,還在輪迴裏面流轉,因此把二者的差別,好好的想一想就容易了解,我愛執是毛病,他愛執是功德,這就很容易了解的。
所以佛陀薄伽梵成就佛果,因為他愛執之心,凡傭眾生還在輪迴裏面流轉因為有我愛執,所以把二邊的差別好好的看一看想一想,就很容易了解我愛執有什麼毛病,他愛執多麼的好?這樣子好好禪修之後就會產生自他相換,自他相換意思是指把內心的想法掉換過來這稱之為自他相換。
自他相換是指在以前以前都是由我愛執,沒有他愛執,因為捨棄其他眾生來成就我自己,所以是捨他為己,捨棄他為了我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想法,可是現在透過前面所談到的我愛執是多麼的壞,有什麼毛病?他愛執是多麼的好,有什麼功德,這些好好的作禪修,禪修之後會把以前都是捨他為己這樣的一個想法,經過禪修之後,就會變成捨己為他。
以前是我愛執很嚴重,現在就會改變他愛執,以前是捨棄其他者,現在變成捨棄我自己愛其他者,犧牲小我沒有關係,這種想法產生的話,這個就是修自他相換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悅意慈心,透過修自他相換,之後就會產生悅意慈心,因為一切的幸福美滿都是由其他眾生而來,可見這些其他眾生對我的恩惠多麼廣大,因此看到眾生的時候,都非常高興喜歡,看到眾生都看成悅意的樣子,這個時候後面就會產生悅意的慈心,之後會產生了悲心之後產生增上心之後產生菩提心,在觀修悲心慈心的那個時候,前面談到由自他相換產生悅意慈心,後面有悲心增上心就會產生菩提心,但是在悲心慈心的那個段落禪修的時候,要配合給取的修持來進行的,給取的修持來進行的時候,就是指思惟其他的眾生受到痛苦的逼迫的情形再三的思惟,因此產生了不能夠忍受的想法之後,就會想到它能夠脫離這些痛苦該多麼的好,因為希望它能夠脫離痛苦多麼的好,因為有這種想法之故,進一步的去修他的痛苦我都拿過來,取得過來成熟在我的身上,因此他已經完全都沒有痛苦的呢,這樣子來作禪修的話,這樣的思惟稱為悲心為主取得而實修,以悲心為主取得過來的實修。
其次,思惟其他眾生欠缺安樂,他多麼的缺少快樂,希望他得到快樂多麼的好之故,因此把我的身體 財物 受用 善根全部布施給他,思惟他已經得到這些幸福美滿,實在是非常的好,這個是以慈心為主給予的實修。
之後產生菩提心,不過僅僅產生菩提心的話,當然不會成就佛果,因為要成就佛果的話,還要靠菩薩的行持,所以菩提心的力量有多大的話,進入菩薩的行持,就有很想要去學他的這種的想法會產生,學習的時候精進的力量也非常強大,這些自然就會達成,因此如果內心又有菩提心珍貴寶的話,接下來累積資糧,淨除罪障,累積資糧也靠他,淨除罪障也要靠他。
再來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是立下一個誓言,就是為了使眾生都脫離痛苦之故,眾生能夠脫離痛苦多麼的好,為了使眾生能夠脫離痛苦之故,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在這一點方面來發誓立下了誓言。
但是已經立下誓言之後,如果對於使眾生脫離痛苦的這些方法方式都不去作的話,那就是欺騙眾生啦,因此之故當發起菩提心,發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的話,那麼為了使眾生脫離痛苦之故,因此我就要成就佛果,因此為了要成就佛果之故,因此我就要累積資糧我就要.淨除罪障這些自然就會達成。這一個部分是有關於發菩提心的方面講解完畢。如果有問題的話可以發問一二個問題45.59
學員問:剛剛仁波切講到菩提心的勝利的地方,其中有一個地方因為所緣的目標是佛果,功德很廣大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很廣大,能不能在舉比較仔細的例子,因為其實那個目標還沒有達成,因為所緣目標功德很廣大,所以菩提心功德很廣大這是第1個,第2.個在修平等捨時候,有包括對親人譬如說對親人當然也包括對母親觀修說他曾經關心過我,就觀修說他過去也曾經是我的敵人,所以在這樣子的狀況下我對我的親人或是母親的那一種很親愛的那一種感覺就會消失掉,那這樣子會不會沖淡之後我們要修那個知母念恩的那個部分。
仁波切回答:緣起圓滿的菩提,累積了廣大的福報,緣起無數的眾生也累積廣大的福報,這是因為就圓滿的菩提而言,他的原因當然非常的多,功德也非常的大,因此緣起圓滿的菩提,緣起無邊的眾生都會累積很大的福報,要得到圓滿的菩提會比較容易比較靠近是指這個意思。
第2個問題不是這個意思 就緣起親人的時候修敵親不固定,這是一個要先形成一個強烈愛心的基礎,為什麼呢?
因為就一切眾生而言,其實也曾經幫助我,也曾經傷害我,這個好好的作一個觀修,好好作一個觀修形成等捨之後進一步的就會思惟,應當對一切的眾生都像媽媽一樣,我要對他產生愛心,所以前面的禪修是先形成一個基礎,什麼基礎呢?產生強大愛心的一個基礎,所以才要作這個禪修,如果說修一切眾生一切敵親,也是敵人也是獨人,這樣敵親並不固定,這樣子修完,把眾生全部放棄掉,根本不要管他,這個就會有像你所形成的這一個危險,那這樣就不算是真正的禪修。
但是真正的禪修是要先形成一個基礎,產生一個強烈愛心的基礎。
學員問:請問仁波切我們作自他相換,七支因果這種的禪修的時候,就像我早上作早做早課的時候,我是一次就把它從頭到尾思唯一次那時間都是很短根本無法作到平等,如果配合修生起菩提心是我先修平等捨為第一個一步一步的作我門應該怎麼座才會是最有有效率的實修。
仁波切的開示,這要看我們禪修的時候是用複習修的方式,還是覺受修的方式來進行,假設是複習教法,.在複習一下複習一下,如果是複習教法而作禪修的話,那把每一個每一個部分的原因稍微想一想,那當然教法完整的內容全部都要思唯一下子是比較好,因為是複習教法嘛,這是複習修的方式。
2.假設要覺受要產生覺受修的話,那可能就一個項目禪修幾天幾個月一定要產生覺受為止,這個項目的覺受產生了才換到下一個項目。所以要看自己禪修的方式是複習修,還是覺受而修。第二天圓滿。

03三主要道980820         
卻殿仁波切開示
思惟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之故,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夠獲得的果位之中,無上究竟圓滿的佛陀珍貴寶,因此之故,我要聽聞正法,調整自己的動機跟威儀之後來聽聞教法。
所要聽聞的教法,是道之三要,其中關於出離心的方面,關於發菩提心的方面,已經說明完畢。
現在.所要進行到的段落是第3項,就是正見,純正的見地,這個方面。
首先談到為什麼要產生正見?他的必要性何在?那就用一個比喻頌文來說明。
上一次我們談到出離心以及發菩提心這個方面而言,頌文裏面有提到先尋找普遍如故當先尋出離,所以首先要產生出離心,之後再發起菩提心。有這個次第存在,先生出【出離心】之後,根據自己的情況作一個邏輯推理,去推之其他者。,因此產生悲心,之後再引發菩提心,因此有這個先後前後的次第,是次第決定的,但是現在在發菩提心之後談到正見就這個方面而言,假設是利根菩薩的話,是先產生正見,之後才發起菩提心,是如此的情況。
如果是屬於鈍根菩薩的話,那就先發起菩提心再產生空正見。
但是我們現在是先談到,先開示發菩提心之後,再開示空正見的這個部分,看第9個頌文關於正見的第1個頌文,第九個頌文談到的

9若不具有實相證悟慧  雖已串習出離菩提心
不能斬斷三有根本故  彼故勤勉緣起證悟方

這裡面談到一定要證悟實相,但是如果要證悟實相的話,就要它的關鍵緣起的部分,所以首先要如何證悟緣起,這個部分要先學習。
雖然已串習出離菩提心,雖然已經好好禪修出離菩提心也作了長時間的串習,就發菩提心的利益方面而言,即使是嚴重的罪障的除了菩提心之外,其他的方法都不能夠淨化的呢?而且在累積廣大的資糧,而且又能夠累積廣大的資糧,這個方面利益是非常的多,但是這些利益是有,可是不能斬斷三有根本故,但是要去對治三有的根本,就是我執無明這個部分,想要消滅掉這個部分除了空性之外,其他的方法都沒有辦法達成的。
所以一般來講,證悟空性可以說實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佛陀薄伽梵開示了很多的教法,可是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一切教法,其實都是為了要了悟空性,都是為了要趨入空性,可以說佛陀所開示教法全部純粹都是了悟空性的方法,因此之故為了達這個目的而開示的教法。
因此之故在入菩薩行裏面談到這麼樣的一個句子
一切始知使之分支者  能者續為勝慧說,一般來講佛陀開示了很多教法,布施波羅蜜等等開示的教法非常的多,這一切的教法目標都都是朝向於生起了空慧,為了這個目標而開示的。
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教法,大小乘門的教法,84000種的法門,如果就宗義方面來講的話,就有 說分別部 經部 唯識 中觀
所以不同的教法佛法不同的類型很多。可是這一切教法的目標其實都在於要了悟空性,可以說都是了悟空性的一種方法,如果沒有證物空性的話,那就不能夠脫離輪迴,不能夠滅除輪迴,就這一個要脫離輪迴而言,必須去破壞調輪迴的根本我執無明。
如果這個部分破壞掉的話,由我執無明所生出來的煩惱就能夠滅掉,所以了悟空性能夠成為一切煩惱的對治。
如果就其他的對治方式來討論的話,譬如說:憤怒瞋恨之心的對治,那就修慈心,修安忍之心,如果是貪念之心的對治的話,就修不淨觀,修無常觀。
但是這些都只能成為各別各別的對治,不能成為一切煩惱的對治。
可是【了空慧】卻能夠成為一切煩惱的對治,因此了悟空性是多麼的重要,所以現在了空慧可以說是萬義仙丹,就是一顆藥丹可是不管任何什麼類型的病都能夠使用,都能夠把他治好,所以把他稱為萬用丹,這是一個比喻。
跟萬用丹一模一樣的就是【了空慧】,如果說其他的道路來講的話,那怎麼當作各別類型的藥,譬如說:發燒的疾病所吃的藥對發燒有幫助,但是對整個疾病沒有幫助,吃冷的疾病有幫助的藥吃了對冷的疾病能夠治好,但是不能夠治療發燒的疾病,就是個別的藥對某一種病有幫助的時候,但對其他的病絲毫沒有幫助
可是對一切的病都有幫助的都能夠幫助的,都能夠治好的這種藥就稱為萬用丹,跟這個情況一樣的‧其他的道路而言,只能對治各別各別的煩惱,因此成為各別煩惱的對治,而不能成為一切煩惱的對治,如果要能夠成為一切煩惱的對治的話,那就是了空慧,因此把它用萬用丹來作比喻,就貪瞋痴而言,其他的煩惱任何任的煩惱,其實根本之處就是愚癡,是由愚痴而來的。
因此假設消滅掉愚痴的話,靠他所形成的其他的煩惱,當然也會被消滅掉,所以要應用對治,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段落所討論到的愚痴指的是締執,就是對於對境的實相,這個方面愚昧無知締實成立的執著,靠著締執之故,其他的煩惱都會因由此而形成的。
所以首先要了解一下,所謂的締執又是什麼?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30 编辑

對境稱之為締實成立,【締實成立】有時候把他稱之為【自性成立】,有時候把他稱之為【本質成立】,所用的名詞當然也是非常的多,不過簡單來講他的意思,實際上都是指對境不需要透過我的內心向彼施設,對境方面他自己就可以成立,這種情況就稱之為締實成立。
現在就我們一般的情況來講,就我而言,任何任何的法對我們顯現出來的時候,都顯現成為不必基於我的內心向彼來進行施設,而是對境就以他自己這個方面可以成立而出現的,我們的感覺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內心有一種的感覺,遇到任何法的時候,這個法不是我的內心向彼施設所形成,是對境方面從自己這個方面就可以成立,而顯現出來的呢,我們都有這種感受,但是這種感受,是因為從無始輪迴以來到現在締執已經串習非常久,因此經由締執力量之故,對境對我們顯現出來的是時候,都是如此顯現出來的。
假設對境如其所顯的話,稱之為締實。
假設不如其所顯而成立的話,就稱之為無締實。9.39
所以現在對我們而言,任何任何的法對我門顯現出來的時候,都顯現成為不需要跟我的內心向彼施設,而是內心這個法,對境他由自己方面就能夠顯現出來,但是僅僅指是如此顯現出來的話是不是稱之為締執呢?
不是的,當我去看這個對境的時候,我把他看作如其所顯現的樣子而成立,內心產生這種執著的話,那才稱之為締執,有一種感覺遇到任何的法的時候就能夠顯現出來,但是僅僅只是如此而顯現出來的話,是不是稱之為締執呢?
所以所破的部分所要遮破的部分顯然就是不需要於我的內心向彼施設,是對境方面自己就可以成立,這個部分是我所要破除的了,之後對這個部分認定是如此產生一種執著的話,這個是締執,這個也是要婆除掉的。
可是我們在輪迴裏面不斷不斷的流轉根本之處,就在於我們心裏面總是想到我我我,這個所謂的我。我自己還有種種的蘊,都是締實成立,這樣的一個執著就會導致我們在輪迴裏面不斷的流轉。
因此之故,就締成的這個部分,我們首先要分析,就無我而言,就我的這個來作分析,那就是我還有種種蘊,這個締實成立的我,可是這其中裏面,就我的這個部分作分析就比較容易來進行的呢,就我這個部分來進行分析的時候,一般來講實際上我們經常想到的我我我,這是屬於名言安立的我11.26就是我做這件事情,我坐下來了,我走路了,這裡面所談到的我,都是屬於名言的我,為什麼稱之為名言的我呢?
因為名言的我是依於我蘊種種蘊作為基礎的進行施設,因此不是自己方面可以成立,這種依於五蘊上面所形成的我,稱之為名言的我。
一般談到我跟自己這個同義詞,11.57所謂的名言我,那當然就名言上面的我就是名言上面所存在的啦,這個就稱之為存在的我,有的我,是名言上面的我。
那無我沒有我,所沒有的我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不需要在種種蘊上面施設所形成的,不必靠這個部分,不需要靠種種蘊之後,我他單獨方面就可以成立的,我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們內心如此想的話,實際上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這樣的一個我,實際上是沒有的,這個是所要丟掉的我,這個是所無的我,這個是所要遮破的我,因此不需要依靠我的內心向對方(向彼)來進行施設,這個我就是他本身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的,這種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我,這個是所要破除的我。
如果執著這種我是成立是存在的話,那就稱之為締執。13.07
所以這樣的一個執著,執著這樣的一個我,執著這個我不是我,我不需要由內心向彼施設,是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內心產生這種執著的話,這個執著本身會生岀其他的煩惱,所以這個執著被稱之為一切煩惱的根本。13.23
但是就這種執著而言,所執取的對境是不是如其執取一樣而成立呢?不是的,並不是如同他所執取的樣子而成立的,所以現在就名言我而言,當然是在種種蘊上面,進行施設所形成的,所以稱之為施設的我。13.47
這施設的我是有的,但是現在不需要依靠各種各類的蘊,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這樣的一個我,如果我們從內心產生這種執著的話,這種執著內心所執取的我呢?那就是所要破除的我,這稱之為所破我。所要破除的我,舉例:假設所要破除的我,他是有,他是存在的話,那必須要在五蘊上來存在。
譬如說:就名言我而言,前面也有談到,是不是依靠於五蘊來進行施設所形成的,所以五蘊是施設基,名言的法是施設法,就表示他要依靠在五蘊上面,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所破除的我,就是不需要我的內心向彼施設,自己方面就可成立的我,這個所破除的我,如果他真的是存在的話,一定也是要在五蘊上面而存在的14.46。
所以現在不需要靠施設就能夠形成,也不需要靠五蘊就能夠形成,這是締實成立的我,這種我假設是存在的話,他仍然要在五蘊上去尋找的,仍然要在五蘊上去形成的,應當是要在五蘊上而有的。15.07
但是一般來講就有存在而言存在的道理來講,要嘛是在一之下而有,在相同之下而有或在相異之下而有,一定要是這個樣子的,在相同的方面也沒有,在相異的方面也沒有,那就肯定的基礎他根本就不存在。
凡是有凡是存在者的話,要嘛是在一個相同的情況之下而有而存在,要嘛就在不同相異的這個情況之下而有而存在。15.36
假設一的方面也沒有,相同的方面也沒有,相異的方面也沒有,那其實就表示他根本就不存在,一般的道理是這個樣子,所以締實成裏的我,假設他有的話他存在的話,那跟五蘊的關係要嘛是一個是在相同之下而存在,要嘛是在相異的情況而存在。15.58
假設在一的方面也沒有,相異的方面也沒有,就證明他根本就沒有,所以這一個要點稱之為【周遍要點】。
前面提到地實成立的我,這個部分自性成立的我,確定是所破要點,所遮破要點,所遮破的我如果他存在的話,凡是有一定是在一的條件而存在,相異的條件而存在,如果在一的條件不存在相異的條件之下不存在,就表示他沒有,一定要這個樣子,這稱之為【周遍要點】  
所以凡是有凡是存在的話,要嘛在一的條件下而存在,要嘛在相異的條件而存在,一定要這個樣子,這是周遍要點。
所以現在不需要依靠於五蘊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這樣的一個我,假設他是有,他是存在的話,他跟五蘊的關係到底是甚麼?
跟五蘊是相同是一個條件之下而有嗎,是在相異不同分開的條件之下而有嗎?所以把這個二個方面作一個分析,就是從一個相同方面來分析,從相異不同這個方面來作分析,分析之下發現如果是一的話,在一的條件之下成立也有毛病,在相異成立的條件之下而成立也有毛病,所以從一的這個方面來分析,發現在一的情況不能夠成立,這稱之為【離一要點】
從相遇不同這個方面去分析的話,發現即使在相異的這個方面這樣的一個我也不能夠存在,也不能成立,稱之為【離多要點】所以歸納起來就有四個要點,四個關鍵。
第一個要先確定所破除所要破除的我是甚麼?不必靠內心向彼施設,自己方面就可以單獨成立顯現出來的那個我,這個就是所要破除的我18.01這稱之為【所遮破要點】,
其次這種我如果存在的話,一定要在相同,或者是一個的條件而成立,或者是在一個相異不同的條件之下而成立,一定要這個樣子,這稱之為【周遍的要點】
從一個這個方面來分析的話,發現在一個這個條件之下他也不能夠存在的,這稱之為【離一要點】
從多的相異多的角度去分析,發現在這個條件之下也不能夠存在的,這稱之為【離多要點】所以就有4個要點。
所以現在不需要依靠其他者這樣的一個我,如果是存在的話,那我們仔細的去分析,他跟五蘊的關係是不是一個,仔細的來作一個分析,締執所執取的這一個我,假設他是存在的話呢?那就會發現他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因為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自己方面就可單獨而存在的,是這個意思,那就表示說他不需要靠任何其他者,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他就能夠存在,如果是這種樣子的話,我們去尋找他看看有沒有部分,會發現找不到,為甚麼呢?因為假設他有部分的話那就必須一定要靠部分才能夠成立,就違反前面的條件,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所以凡是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如果這個我本身他是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的話,那我們去尋找看他有沒有部分存在,會發現不能找到他任何的部分,所以沒有任何部分的這樣一個我,如果他是存在的話呢?那他跟我五蘊的關係假設是一個相同完全只有一個的話,那我們知道五蘊是有五個,所以那會形成五蘊只有一個呢?那就五蘊只有一個那就 色 受 想 行 識 五蘊只有一個,所以不需要依賴任何其他者所形成的這個我,如果他是存在的話,那他會導致他跟五蘊都是完全相同,他只有一個的話,五蘊也只有一個,五蘊就會變成完全相同的,這就是一個毛病。
如果說是神識的蘊,那他就不是色蘊這神識的蘊是一個的話那色蘊的話,是神識蘊的話就不會是色蘊,色蘊的話就不會是神識蘊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表示他們不同,不同的話就有部分了,但現在又說沒有部分,那五蘊是五個的話,那五個就要完全分開,完全都不相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會變成有五個我,所以那也不可能,所以跟五蘊是在一個的情況下這種我是不會存在,的這是離一證明,所以跟五蘊是相同是一個的情況不能夠成立。
其次締實成立的我,跟五蘊成立的這個我是完全相異的,在完全相異的情況之下他存在的,如果是這個部分來作一個分析,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自己單獨就能夠成立,就能夠存在的這個我,假設他是跟五蘊完全相異的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也不能夠成立的,為甚麼呢?因為假設這樣的一個我是存在的,然後他是跟五蘊這樣的一個我是存在的,然後他不須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就可以單獨而存在,之後他跟五蘊是完全相異的,完全相異的話,就會變成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係存在,一般總體來講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而跟其他者又完全相異的話,那就表示他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存在,,因此五蘊以及我這二者這雙方面就不會有任何關係存在,沒有任何關係存在的話就像牛跟馬一樣:譬如說牛生病了,不能說馬生病了,馬生病了不能說牛生病了,因為二者沒有任何關係存在,所以當色受想行識五蘊某個地方生病了就不能說我痛了我生病,這樣講就完全不適當不適合為甚麼呢?因為五蘊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存在。所以沒有任何關係存再,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某一個蘊有疾病產生的話,這就說我痛了,我生病了,那就不能夠這樣講,因為不能有這種理論存在的,因為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34 编辑

因此之故,可是實際的情況而言,肚子有病的時候,說我肚子痛,頭有疾病的時候說我頭痛了,實際的情況是這樣子,我們也是這樣子,但是假設有一個我是自相成立的這樣一個我,如果他這樣存在的話,然後他跟五蘊的關係又是彼此相異不同的話,那就表示沒有任何關係存在,假設他跟五蘊的某一些其他的蘊有關係跟另外一些其他的蘊又沒有關係就表示這個我他是有部分可尋找,但是又說沒有部分的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那就表示他跟五蘊沒有任何關係,這跟五蘊沒有關係存在的這種情形之下,假設頭生病的時候,說我痛了,那就不能這樣講,這樣的話會跟實際的情況相違背,因為實際的情況頭痛的就說我生病了,所以這樣講的話就跟實際的情形相違背呢,因此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能夠存在的我,這個我跟五蘊完全相異,在完全相異的情況之下,而成立的話,這個部分是沒有的,不會發生,這個世離多的正理。
如果這個我是他是締實成立,是一個締實成立的我,假設他是存在他是有的話,那他跟五蘊的關係要嘛是在相同的情況之下而存在,要嘛在相異的情況之下而存在的,因為一般所謂的存在,所謂的有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之下而有或者是在相異的情況之下而有,這就是一跟多的關係。從在相同的情況之下而存在,這個方面來分析發現不能成立的原因就是前面談到過的五蘊就有五個
那五蘊有五個,之後五蘊跟締實所成立的我,如果他是一個是完全相同的話,那要嘛五蘊就有五個,所以要成為五個,因為他們完全相同。
或者說我只有一個,因此我蘊只能一個,因為他們完全相同,所以就會有產生這個毛病的。
那在一個的條件之下而成立的這種我沒辦法形成,不會存在,那如果說從多就是相異,二個相異那從多這個相異的條件之
下來分析的話,看看在這個境之下,締實成立的我能不能存在呢?如果說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又相異的話,那就表示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存在的,因此成為無關係之其他者,假設他是一個無關係之其他者的話,手有的疾病的說我的手痛,頭有病的時候說我頭痛,這個理論不能夠存在,因為彼此是無關係之其他者,所以因此之故,這是因為這個無關係之其他者之故,因此在相遇在不同的條件而存在,這也不會發生的,必須是無關係之其他者這個理由
凡是有的話不然就是在一的情況之下而存在,要嘛就是在多的情況而存在,在一跟多二種情況都不存在的話,那他就是不存在了,就是沒有了,所以自性相成立的我,果然是沒有。
從一跟多的情況來分析自性相成立的我仔細分析字性相的臥果然是沒有如果這一個自性相成立的我仔細去分析自性向成立的我果然是沒有,這種認知這種了知在內心明朗朗琅琅的出現的話就是了悟了無我。
對於一個沒有證悟空性的人來講的話,名言上的我,內心都會想到我,這個我名言上的我,會說我去那裡,我坐下來,我蹲下來,我去作這件事情,這裡面所運用到的我,以及自性相所應用到的我,以及自性相可以成立的我,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就可以單獨成立的這個我,這二種類型的我,一個沒有了悟空性的人而言,把二者完全混合在一起,不能夠單獨把它分開的。
因此之故,如果談到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我,這個我是無的話,他就會認為造業者,累積業力者,受果報者這個我就沒有了,這種我是完全沒有的,這種的想法就會落入斷邊。
之後如果說因為把名言的我跟締實成立的我,完全混合在一起之故,因此說我去那裏,我坐下來,我做這件事情這是名言上的,就表示這個我是名言的我,這名言上的我,是有,是存在的話,就表示這個我是自性方面存在的,就會產生這種想法,這種想法之下,就會落入常邊。因此要把這二種我,各別各別區分開來,這是很重要的。
假設能夠把它區分開來的話,要嗎落入斷邊,要嗎落入常邊28.30所以有一個說法空性不離常斷二邊的話,要吃很大的虧呢?
就是談到我是沒有的時候,會認為說自性成立的我是沒有我的時候,會認為說連名言的我也沒有,那就沒有我存在,所以造作黑白業,善不善業的造作者沒有了,受果報者我沒有了,因此落入斷邊。
如果說我是有的話,就認為自性相成立的我是有的,因此就落入了常邊,所以這個是把締實成立的我跟名言成立的我不把它各別各別分開的話,會落入常邊或者是斷邊,因為我本身是締實不能夠成立的,現在我把它執著成締實成立的話,有一個締實存在的我,那不是把他多出來的嗎?所以這個掉到了常邊去,名言上的我是成立的,然後卻否定他說不存在,沒有不是就落入斷邊嗎?就會形成這個毛病。
所以無論如何,對我執認識,無論如何一定要能夠遠離常邊跟斷邊這二邊。
名言我跟所破我【締實成立的我】,現在對我們而言,已經完全混合在一起了29.59沒有辦法把他們單獨分開成為點相,但是現在如果要把她們各別各別分開來的話,要靠一個什麼樣的口訣方式來進行呢,口訣,舉例而言,譬如說:在大家集會的場所裡面很多人聚在一起講話聊天的情況之下,其中有一個人指著我破口大罵說:說可惡的小偷,其實我也沒有偷東西,但是在那麼多人的情況之下他又罵我是小偷30.30所以在那個時候內心會很生氣會想說我不是小偷他說我是小偷,但是內心的這種想法會發自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不是小偷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當作說是小偷,所以這個時候我不是小偷,心裏面有一個想法一定會發自自己內心的深處,這個時候內心深處去想的那個人不是小偷,那個我就是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單獨而存在的我,那種所破的我單獨存在的我,會很清晰,很明顯的浮現出來,從內心裏面浮現出來呢,那個當下要立刻認明他,把抓住把它認明清楚因為一閃即失,因為假設沒有當下把它認明清楚的時候,馬上又會跟名言的我混合在一起的了。
所以在那個時候自己不是小偷,眾目睽睽之下被當作小偷,心裏面的想法我不是小偷,那個時候的想法,是發自自己內心深處,從內心深處會很清晰的出現的,那個是所破除的我。
了悟到所謂的我,不是一個自性相成立的我,我是自性相不能夠成立的,我是締實不能夠成立。
因此,所以對於這一個我是自性相成立,是締實成立這樣的一個執著。仔細去作分析的話,發現這個執著所執取的對象,就締實成立的我,自性相成立的我並不存在呢?就得到這個了悟,這個是了悟的我,証悟的我,証悟的締實不能夠成立,就得到這個了悟的無我,證悟的無我。正悟的締時不能夠成立,所以仔細去分析一下這二者,這二方面這二者,有一個特色就是執取的方式完全都是互相違背的嗎?
因為締實是執著有一個締實成立的我是有是存在的,但是無我的證悟是執取,締實成立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個是執取為有一個是執取為無,那二個不是剛好執取的方式,完全是互相違背的嗎?
因此之故無我的了悟才能夠把我執消滅掉,因為他們執取的方式是完全互相違背的,假設不是這種情況的話,跟我執的執取方式不是完全相違背的話,不能把締執消滅掉,正理邏輯推理的自在是法身,法身大菩薩寫的書裏面有談到,慈心愚昧非相違,慈心跟愚昧的執取方式不是完全相違背的,愚昧是締實,慈心等等不能把締實消滅掉,不能消滅掉的原因,是因為他跟締實的執取方式沒有相違背,所以字面上講的是沒有相違背。那附帶的就可以成立出來,如果要把締執消滅掉的話,那很顯然是要靠著與締執完全相違背者才能夠把締執消滅掉,這個意義也可以附帶就可以了解到的,所以現在想辦法讓我的內心裏面有沒有出現好的念頭,壞的念頭,善惡的念頭,都沒有產生,一念不生,這樣子來作禪修的話,能不能把締執消滅掉呢?
應該是不能夠,為什麼不能夠把締執斷掉,?因為執取的方式沒有相違背。
所以不能夠把締執斷掉。如果靠這這種觀修的話。
所以前面有談到慈心等等不能夠滅掉締執,相同的道理,所以要把締執消滅掉的話一定要像前面所談到的分析一下締執執取了對境。之後發現締執所執取的對境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只有這種是了悟無我根本不存在。
只有這種了悟才有辦法把締執消滅掉,例如彩色的繩子花花綠綠,跟蛇的皮膚類似,其次把彩色的繩子盤繞起來,盤繞的樣子也跟蛇一樣。這樣一個情況,之後把盤繞起來的彩色繩子放在房間的一個角落,之後太陽下山了昏昏暗暗的,在這個情況之下,因為繩子放的方式是盤繞起來跟蛇盤的方式又很類似,因此有一個人看到了在又昏昏暗暗,這個情況之下他誤會了看錯了把他看成一條蛇,所以他心裏面就會想是蛇啊!因此內心產生【強烈的恐懼害怕】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呢。
但是現在對驚慌害怕的這個人,我們就告訴他說,你何需要害怕呢?你不要害怕,你只要把眼睛閉起來,然後你不要去想他,你就不怕了,這樣講這個人會不會怕呢?不會的,因為把眼睛閉起來,不看的時候,他心裏面想蛇會不會跑來咬到我的腳,所以他的內心其實會更加恐懼害怕的,不會因為把眼睛閉起來就不會害怕呢?要把害怕排除掉的方式是什麼?跑過去看一看仔細分析到底是蛇或者不是蛇,仔細分析發現原來不是蛇,他只是一條彩色的繩子,彩色的樣子放的樣子跟蛇的皮膚一樣盤繞起來,跟蛇的皮膚一樣,原來是一條繩子而已不是蛇,在認識清楚他不是蛇這種認識產生的情況下,害怕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不是蛇。
所以跟這個道理,完全一模一樣的,絲毫不去想,內心完全沒有念頭,能不能以這個方式把締執消滅掉呢?不能夠。
要把締執滅掉,要像前面所談到一樣,仔細的去分析去了解了悟,之後所了悟所執取的對境,並不存在,這這種了解才能夠把締執消滅掉。
對於空性的了解,沒有掌握關鍵者往往落入常邊 斷邊,就是自性相成立的我並不存在,自性成立的我並不存在,締實成立的我,沒有並不存在,當這樣的解釋說明的時候,他就會認為原來我是完全不存在的,根本就沒有,原來是無我,因此之故也就沒有造業者受報者,也沒有業力因果存在,因為一切無嗎?所以在內心的想法就會這樣子,因此沒有業力因果的理論存在,如果這樣子想的話以這種認識去了悟空性的話,就沒有掌握到空性的關鍵。
因此就在了悟空性方面而言,如果沒有要能夠趨入關健,掌握關鍵的話,自性成立的部分是空是無,但是業力因果的理論還要安立出來,能夠成立這二個條件一定要齊備。
因此之故,看第10個頌文某者某一個人,某一個行者,某者看見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3-29 22:42 编辑

10某者看見輪涅一切之  萬法因果何者不管且
類似緣起脫出見意會   彼執佛陀一路高興道
就一個人而言,他能夠了解輪迴跟涅槃的一切萬法,一定是因果的法則,這一點是不會欺誑的,因跟果一定是完全合理完全存在的,這個部分他有了悟他也了解,在這個了解之下而且認識緣起脫出見意會,這個緣起是締執之心,締實成立的執著 這個締執之心他所緣起的對境,就是締實成立的我,而締執成立的我是不存在的,就是了悟空性。
這樣的一個人能夠知道因果的理論能夠成立,又了悟空性這樣子的一個人某者能夠足夠這二個條件,那一個人就進入證悟了佛陀高興的道路
所以業力因果是不會欺誑的,以及沒有締實成立這二者無論如何一定要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就所顯的萬法他的緣起因果是不會欺誑的,因果的理論是存在的,當對這個部分進行了解的時候,卻妨害的自性不能夠成立,好像一切自性都要能夠成立,在內心的自性都要成立要顯現出來好像非常困難,之後自性成立為空,這個部分了解的時候,那業力因果就不合理了,業力因果怎麼能夠建立怎麼能夠形成呢?
好像去了解自性成立為空的時候,業力因果在內心就不能夠出現,那就表示說所顯緣起業力因果的部分,跟自性不能夠成立空性的部分二者好像沒有關係存在,好像互相違背,如果說二方面是沒有關係互相違背單獨分開在內心裡面還是這種了解的話那就還沒有好好的了悟空性,前面所談到的就是第3頁第11個頌文
所顯緣起無欺誑,所顯緣起業力因果的部分無欺誑,所顯緣起無欺誑且已離開承認為空二了解,此是各自顯出已彼實,仍無證悟能者之真義能者佛陀內心的想法都還沒有看得到,
某時於顯於頓時定解  至新執事若切換
彼時見地觀察能圓滿,
到了某一個時候二邊不是單獨單獨分開同時對於所顯現的緣起因果的理論,能夠安立能夠存在完全合理的,所顯現的緣起的理論,業力因果的理論完全合理,能夠形成,能夠安立,原因在哪裡,原因定解締實成立若切換,定解若執成立的執著,締實成立的執著所執著的對境,是不需要依賴任何其他者,自己單獨就能夠單獨存在的,這樣一個我完全壞掉了完全完有,彼執見地觀察能圓滿,那這個時候見地的觀察那就可以說完全非常圓滿了呢?就是對於緣起方面的了解,去了解緣起的時候,業力因果的存在,為甚麼呢?因為定解締實成立若切換,因為締實的執著,執取對境並不存在因此之故所顯緣起才能夠出現的。
其次,這個是由空性的部分來成立出緣起能夠存在,其次緣起之所以存在,其次由緣起去成立出空性,因此雙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幫助的,就締實不能夠成立的這個部分,能夠幫助出所顯緣起的部分是合理的,就所顯的部分是合理這個部分能夠幫助能夠達成締實不能夠成立,所以二者要相輔相成,假設二者要相輔相成的話,那在見地這方面的研究觀察分析才算是圓滿。
因此之故,後面談到彼執見地觀察能圓滿,見地方面的觀察分析要達到圓滿的話,圓滿條件就前面所談到的一定要二者要能夠同時存在,所以以為任皆無,一切都不存在,因此之故業力因果也不存在,那這就若落入斷邊。
如果是締實成立的話,那他就一定是有,如果有的話他一定是締實成立,是自性相成立的。
這種如果有的話就是落入常邊,所以仔細去分析任何皆無,並不是空空洞洞甚麼都沒有,因為所顯現出來的緣起這個部分不欺誑,仍然是存在的呢?所以以所顯,用所顯現出來的,以所顯,就能夠把斷邊排除掉,不會落入斷邊的,其次締實不能夠成立的,因為之所以締實不能夠成立,原因何在?仔細的去分析一下,他的原因是空性,所`以以空能夠斷掉斷邊,所以以所顯本身當為作原因理由把這一個斷邊排除掉,之後以空本身當作原因理由把常邊排除掉,所以這個部分前面以空締實不能夠成立。
締實不能夠成立的原因,仔細作分析,因為它不存在他是空性,所以以這個分析把締實成立恆常,把常邊排除掉,所以,以空作為原因道理把這個常邊排除掉,墮入常邊這個問題不會發生,這種主張中觀自續派也有此主張,自續派裏面主張以所顯作為原因能夠把斷邊排除掉,以空作為原因把常邊排除掉,這自續派也如此主張,自續派而言的話,以緣起所顯來排除斷邊,為甚麼呢?因為有這一個所顯緣起的理論存在之故,所以不是任皆無甚麼都沒有,所以所顯把這個無斷邊排除掉,之後以締實不能夠成立把這個常邊排除掉,因為締實不能夠成立之故,所以締實成立這個常就不存在是沒有的,就排除掉了,那應成派的特色在甚麼地方呢?用所顯來排除締實成立是有,這個有邊排除掉以所顯把它排除掉,之後以自性成立為空,把這一個無邊排除掉,所以底下談到了這一個第13個頌文的第一句
13.復又以顯排除有邊  以及以空排除無邊
這個講的是應成派的特色以顯所顯開示有邊,以空性排除無邊,就應成派而言所顯緣起的萬法,講緣起的理論。
以所顯的這個理論作為原因作為道理之故,因此締實的原因是有的是存在的,這個就可以排除掉
因為假設締實成立是有的話,那所顯的萬法,業力因果就不能成立不能存在的嘛,所以,以所顯來消除有邊,以空來排除無邊,因為自性成立的話,業力因果就不會存在了,所以那自性成立是沒有,自性成立是空的呢,所以,以這一個空來排除無邊,無是是指緣起都無全部都沒有。
假設自性成立是有是存在的話,那當然業力因果這些有就不能存在了,但是因為自性不能夠成立之故,自性成立為空之故,業力因果才會是有,不會是無,所以所顯來消除有邊,以空來排除無邊,這是應成派的特色。
其次於空性現為因果,其理莫通達 邊執見將不能奪雅
第13個頌文復又以顯排除有邊,以空排除無邊這前面解釋完畢,而空性現為因果其理莫通達,空性理論本身出現的時候,空性的出現成為因果的道理。所以空性現為因果,這個道理如果通達的話,邊執邊見將不能奪移,這個空性出現為因果,完全是怙主龍樹的主張,怙主龍樹有談到因為空性之故,一切萬法才會合理,才會存在,所以因為有空性存在之故,所以由因跟緣結合在一起形成果才會出現,所以有空性因果的理論才會合理,所以這裡講空性本身出現的時候要出現為因果,這是怙主龍樹的思想。
因此邊執見締並不能奪雅,執著常邊執著斷邊,這是邊見的執著,所以不會墮入常邊,不會墮入斷邊的空性現為因果這個道理如果通達的話,就是以所顯能夠排除有邊,以空性能夠排除無邊,緣起因果的道理跟自性不能夠成立的空性二邊相輔相成,如果了解的話,這種了解的話就不會墮入常邊,不會墮入斷邊,所以邊執見地不能奪已,不會墮入這二邊的。到這個段落是所要講說的正文本身。
其次就是前行正行跟結行,結行的段落第14個頌文,

14如彼道之三要之諸項   關鍵自己如實證悟時
依此蘭諾生起精進已   願此速急成辦已希求

至尊仁波切道之三要所開示教導的對象,至尊仁波切上半輩子的一個弟子,這個弟子是查克地方的一位長官叫做瑪汪扎巴,他有一個長年計畫作禪修,因此至尊仁波切就教導他說,前面所講的道的三個關鍵要點,如果自己定解,內心決定了解的時候,如此證悟還產生定解的話,那要依止蘭諾精進的努力去作實修的話,那麼速即成辦永希求,永久的希求,常恆的希求,就是成辦佛果,你好好的精進你就會成就佛果的意思。
這裡面談到此願此速即成辦永希求,這指的意思是爸爸跟兒子的意思,這是指跟我的內心非常的接近,所以鼓勵這個弟子好好的作禪修,所以如果把道之三要作禪修的話,這樣的一個禪修事,首先修兜率百尊之後獻上七分支,之後要禪觀至尊仁波切安住前方虛空,之後念誦道之三要在內心裏面複習,之後按照道之三要句子去思惟句子裏面的意義,這個時候要思惟至尊仁波切在前方虛空講說這個教法,親自作教誡親自作教導,一邊思惟這個句子的內容然後句子是由至尊仁波切親自開示,自己親自聽聞,這樣子來作禪修,之後念到最後一句的時候,願子速即成辦永希求這樣子講的話,要想那個子就是我,至尊仁波切來教導我,告訴我,希望你好好的努力精進,依此蘭諾生起精進咦,願祈成辦永希求然後希望你依止蘭諾生起精進已願你希求蘭諾精進馬上成佛,這樣子來告訴自己來教導自己,聽了至尊仁波切的指示教導之後,自己要下定一個決心我的實修要取得精華一定要得到最大的效果,要下這個決心好好的努力,好好作一個禪修如果在三禪修在三禪修的話,將來能夠成為至尊仁波切的大弟子有結下這個好的緣起,就是至尊仁波切心子之中的大弟子結下這一個好的緣起,我們把到之三要講解作了 一個完整的講解完畢,但是假設有人三個法作都到的話,那就這個口傳就中完全得到假設這中間有中斷的話那就要作一個完整的口傳,剛剛有談到之故,所以現在作一個口傳。
道之三要,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仁波切說他自己的口傳從觀音尊者這裏,還有很多的上師這裏,都有得到口傳,但是至尊仁波切所開示的這個關鍵要點,如果內心能夠好好的明白了解之後付諸行動而作禪修,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三個法座裏面大家辛苦勞累到這裡來聽法,仁波切說他已盡自己的能力範圍作了解釋說明這些都能夠了解之後,後面就要付諸修持了,就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講述到此。第三天圓滿。

发表于 2013-3-30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頂禮上師~
发表于 2013-3-3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3-3-3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顶礼仁波切,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主要道 却殿仁波切開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3-4-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啊
发表于 2013-4-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2:26 , Processed in 0.04173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