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景宗 于 2012-3-13 11:45 编辑
問:當今在中國的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是無神論者。針對這一點,要如何讓無神論者理解慈悲心? 佛教有前生來世及輪迴的說法。對於不信仰佛教的人而言,可能無法想像對敵人發慈悲心。我是一個佛教徒,在我看來,慈悲心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重要。舉一個例子,有位南捷寺的僧人,他在勞改農場關了十八年,之後到了印度。我跟他敘舊時,他說:「在勞改農場時,我最擔心的是:對漢人生起嗔恨心,而失去對他們的慈悲心。」他生起慈悲心以防止生起嗔恨心,如此一來,他的心就平靜了。 佛教有一種「自他交換」的法門,就是承擔他人的痛苦,並把自己的安樂迴向給他人。我經常修這個法。所以去年發生那些事件後,我觀想把做出那些決策的人的仇恨等負面情緒接收過來,然後將慈悲、忍辱給與他們。我這樣做,雖然對他們不能有立竿見影的幫助,但是這種修練很好地幫助了我的心。 我在與科學家們交流也曾談到過,許多在西藏經歷過牢獄磨難的藏人,仍然保持內心的平和,很少有精神分裂的情況。科學家們曾針對這些人進行過測試,其中一些人雖然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折磨,但心理非常穩定。也許這跟佛教的修練有關。 生氣不但對解決問題本身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使自己情緒不好,身體不適。這種思考方式是可以學習獲得的,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獲得這種能力。 問:對於無法持續精進的情況,應該以何種方式對治? 如同《三主要道》說:「暇滿難得壽不留,修習能斷今世欲,業果不爽輪迴苦,數思能斷來世欲。」 要思惟暇滿義大、暇滿難得,再加上思惟無常等。我們為什麼會懈怠?其實就是,對於某些佛法,一開始我們有點興趣,想要去修行,但是過一陣子,我們那種心就退失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有四種顛倒執著——執不淨為淨,執痛苦為快樂,執無常是恆常的法,執著有實有的我。 世尊初轉四諦法輪時,有說到苦諦的四種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問:喜歡離群索居的人,該如何培養菩提心? 譬如我們要割草,我們得先磨利割草的刀子。同樣的,我們有利益他人的心,有這樣的意樂,但是我們在幫助他人之前,自己要有能力。自己沒有能力,怎麼幫人呢?就好像你要幫助一個病人,你要知道醫學的道理。你連藥理等學問都不懂,怎麼給他開藥?怎麼幫他?這是不可能的。修學菩提心的人,遇到一些狀況時,會去做布施等行。但是《現觀莊嚴論》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什麼是「發心為利他」的「利他」?就是要讓他人得到究竟的涅槃之果。所以別人的究竟涅槃之果,就是「發心為利他」這種利他希求的所緣境。要先有這個利他希求之心,先想要幫助他人。因為要幫助他人,而自己沒有能力,所以自己必須要成佛。先有利他希求之心,才有自利希求之心,即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如此思惟,才會有菩提心。
總之,要知道:你想要幫助他人,你得知道怎麼做他才會受用,因為如果你自己連方法都不知道,你怎麼幫助他人!所以,在印度、西藏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在上半輩子時,是在學習經典,在下半輩子時,他可能就去深山閉關修行。例如二世達賴喇嘛的上師——寶賢海,曾經在深山閉關四十年。(據說二世達賴喇嘛對於中觀的領悟,是從這位上師處得到的。)所以說,要真正的幫助他人,自己得先調伏自己的內心。因此,可能須要去深山等不吵雜、比較幽靜的地方閉關。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你得看當時的狀況。如果你真的可以實際地幫助他人,那麼你可能要拋棄自己到深山修行的做法。也就是,去閉關與留在社會中兩相比較,如果你覺得留在社會中傳法的利益比較大,那麼你應該選擇利益他人,而不是自己到深山閉關。第一世達賴喇嘛——僧成大師,他也在深山閉關很久,但是他在下半輩子時,就沒有持續閉關,到衛藏蓋了一間很大的寺院。他在下半輩子時,一直在指導蓋寺院,且教授經典。第一世法王曾說:「如果我去閉關,一直在深山修行,我會生起一些證量。但是我沒有這麼做,我反而來蓋寺院、教授佛法。因為這樣做的利益會更大,所以我做了這個選擇。」所以,我們要視情況而定,看什麼的幫助利益比較大而來做決定。
問:我是位醫生,奢摩他章有關修止資糧中提到不應行醫,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修奢摩他必須專注於善所緣上,如果我們有過多雜事,如行醫、占卜、星象等,則很容易使我們內心散亂。為了避免雜事的干擾,因此說不應行醫、占卜等。這並不是讓你不要去行醫,不是這個意思!
順緣具足的情況下,可以在六個月內成辦奢摩他。五百年前,第一世達賴喇嘛經過長期的閉關,生起了許多殊勝的覺受和淨相,可以見到佛本尊。但是當他決定要建札什倫布寺,他每一天的作息,除了冥想觀修外,最主要就是對五百多位僧人教授佛法。他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大學者,也是一位重要的工程師,此外還要向外界募集工程所需的善款。有一天,當他看到弟子的行為不是很如法時,曾經對弟子說:「我放棄個人的修行,最主要是為了幫助你們、利益你們。」在自利、利他兩者之中,他選擇了後者。因此,當我覺得有些疲倦的時候,我一直用這個故事來提醒自己。獨自到深山去閉關當然很好,但是更殊勝的是,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您能夠到深山去閉關當然很好,然而如果您以清淨的意樂,日復一日地幫助這些病人也很好。當病人去看醫生時,常常有一種強烈的無助感,在當下,他真正歸依的是醫生,而非三寶。所以,我覺得您不應該對您的職業感到不妥,您必須堅持。
問:我們可以在無私、無貪、無我中進行日常生活嗎? 這是可以的,居家修行也可以獲得解脫,就像瑪爾巴大師那樣。即使在深山苦行,但是內心卻想著世間八法,最終的果報還是三惡道。續典中說:咒乘是成就一切遍知最殊勝的法門,但是如果行者被世間八法所轉,該行也會是墮落於三惡道的因緣。
優越的生活的確會對修行產生障礙,這也是導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相的原因。佛陀對追隨他的弟子開示說,如果要認真修法,出家是最好的修法順緣。但這並不代表要獲得阿羅漢果或佛果位就一定要出家,在家眾也可以獲得阿羅漢果或佛果位。
戒經有說到八種別解脫戒,其中之一是在家居士戒,另一個是八關齋戒,這兩者都是在家居士可以行持的。至於菩薩戒和三昧耶戒,沒有在家、出家的區別,無論在家眾或出家眾都可以接受。
針對你個人,我覺得需要智慧及善巧的方式來進行。要每天早起,平常我三點半起來修行,你們可以五點起來,至少需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來做一些祈禱或觀想。要轉化你的內心,在一大早時許下承諾:「今天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絕對不會讓自己有生氣、嫉妒、怨恨等情緒。」與此同時,讓自己發起利益他人的善心。我相信,一早起來的觀想,絕對可以讓你這一天都受到這個觀想的影響。你或是在學校中,或是在醫院中,尤其是學校和醫院,因為你的工作是一個慈悲的工作,要負起責任去關懷學生或照顧病人,這是生起菩提心最好的地方、是實踐慈悲最好的機會。你或是從事其他行業,要觀想自己所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他人,要以認真的態度來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在工作的同時,其實也是慈悲的實踐,可以讓你更有責任感。
所謂的宗教修行,其實就是讓自己的意樂保持善良的狀態。在家人一早一起來,先用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做觀想,好好生起自己的意樂,之後用餐、去工作。在工作時,要儘量使心趨向善。工作結束後,與家人、子女好好相處。最後再回憶這一天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做到自己早上所許的諾言或發願。如果有違背的地方,就以後悔的心態去懺悔,並許下再也不犯同樣錯誤的承諾。如果做了善行,就鼓勵自己、隨喜善行。如此日復一日、年過一年,當你退休時,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那麼就可以更進一步地修行。從佛本生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祂是累積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最終才成就佛果的。知道這一點,我們的內心才會產生更大的勇氣。如果你只是企圖在短時間內改變內心,這就是失敗的前兆。
問:我想教導我的孩子有關空性的內涵,我該怎麼做呢? 以我個人來講,我在十六、七歲之前,對佛法完全沒有興趣,對於空性,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從六、七歲時就開始學習佛法,但是那時候的我非常頑皮,以至於我的老師必須嚴謹地看護我。十六、七歲之後,我才開始認真地思考佛法的問題、空性的問題。這樣算來,到現在有六十多年的時間了。
二十至三十歲時,我對空性方面產生興趣,對空性方面的興趣帶來對解脫、涅槃的興趣,這種興趣帶給我熱忱,真正地想要學習而獲得涅槃。這讓我對於解脫的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涅槃、解脫是絕對可以獲得的。也就是,以次序而言,我是先對解脫、涅槃產生很大的興趣,我想要獲得解脫、涅槃。約在三十多歲時,雖然我對菩提心有很大的希求心、很歡喜修學菩提心,可是我覺得菩提心離我很遙遠,要獲得它太困難了。之後,我接觸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時常去閱讀它。由此,我對菩提心產生真正的歡喜,對菩提心的感受逐步增長,越來越強烈。
您想教導孩子的出發點非常好,但是由我個人的少許經驗,您需要有耐心,孩子不會馬上對此感到興趣。然而,有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反覆地講說這些內容,那麼您的孩子對這些內容就會感到習慣,會越來越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