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節 部派思想大義
僧團經過三百多年的分化,一直到西元元年左右,佛教發展的主流,逐漸轉入大乘佛教為止,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說。從論典(阿毘達磨)的發達,可以瞭解到各部派對佛法,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這些不同的詮釋與見解,如果從印度佛教思想發展的軌跡來看,正是居於「上承阿含,下啟大乘」的樞鈕地位,孕育往後「中觀」、「瑜伽」、「真常」等「大乘三系」思想的開展。各部派間不同的論點很多,如《成實論》說:
「於三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諍論者,所謂『二世有、二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諦次第得、一時得』,『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本淨、性本不淨』,『已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大正大藏經》三二‧二五三下)
所以部派佛教便有爭論佛是否在僧數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法師
本來,佛也是稱為阿羅漢的,但「多聞聖弟子」(聲聞)而得阿羅漢的,沒有佛那樣的究竟,漸漸被揭示出來,就是著名的大天Maha^deva「五事」。上座部Sthavira各派,顧慮到釋尊與比丘僧共同生活的事實,雖見解多少不同,而「佛在僧數」,總還是僧伽的一員(2)。「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是部派間「異論」之一(3)。佛「不在僧數」,只是大眾部系,佛超越於比丘僧以外的意思
所以就聖僧寶而言及僧團戒律生活而言,佛在僧數,就三寶差別,尤其是指一般僧寶,佛不在僧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