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名刹——沈阳北塔护国法轮寺
在沈阳北部市区,自新乐、北陵公园沿北运河逶迤东下,有一座巍峨古塔,俗称北塔;塔下寺庙一座,名曰法轮寺。北塔法轮寺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寺内有碑林,天王塑像,绘有菩萨、金刚的密宗壁画。凡来此观光的游客,无不拍手称奇,想不到沈城竟有如此一座景观。
根据史料记载,北塔法轮寺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仲春,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仲夏告竣,是当时绕盛京城东、西、南、北四塔寺之一。据寺内碑文记载:“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当时,北塔法轮寺的名称叫“护国法轮寺”,因其地处盛京城北,故俗称“北塔法轮寺”或“北塔”。北塔法轮寺的本尊佛,原称“时轮佛”。
关于在盛京城四周建四塔四寺,据高象乾云:“陪都城按周易八卦之式而建。清之大庙,适居省城之中,谓之太极;太极生两仪(钟、鼓楼),两仪生四象(四塔),四象生八卦(八门),八八生六十四卦(楼橹),六十四卦生七十二地煞(泡子)。”其实,这种建城之说只是揣度附会之言,这固然与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保护“国无锓(jln)灾”、“五福斯来”有关,同时它更是清初统治者净信佛法,虔诚礼拜的需要。
在清初,DL喇嘛不仅是西藏地区的政治和宗教领袖,而且他所推行的佛教格鲁派(黄教)也得到了蒙古诸部的普遍信仰。清初统治者制定了振兴黄教,尊崇DL喇嘛的既定国策。这样,清初政权就与西藏、蒙古结成战略同盟,直至全国统一。
当时,在修建四塔寺之前,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在外攘关门外二里处即开始兴建实胜寺(俗称皇寺),并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竣工。清入关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又将外攘关门外西北五里处皇太极时的御花园敕赐为寺,名为长宁寺。这六座寺庙,就是沈阳历史上的六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尤以实胜寺和北塔法轮寺最负盛名。
北塔法轮寺建成后,它作为藏传佛教活动圣地,很快便成为四塔寺中香火最旺盛的一座。更为有趣的是,当时北塔法轮寺还是藏传佛教寺庙中惟一的一个全是锡伯族喇嘛的寺庙。每年的旧历三月十五,是时轮佛的诞辰日,也是法轮寺举办庙会的日子。从三月初开始,一些信徒就陆续到法轮寺给时轮佛送供品,在庙会前几天,法轮寺还要向沈城各藏传佛教寺庙下请帖,请人帮忙接待信徒和念经。
到了庙会这一天,清晨五点钟就大开山门(平时不开山门,只走侧门),在山门前,还出售各种食杂及上庙所需供品。这一天,逛庙会的人摩肩接踵,非常热闹,其中尤以善男信女、拜佛求子者为多。
法轮寺作为实胜寺的下院,实胜寺每年正月十四都有跳跶之典(金刚舞)。
正月初七,实胜寺二喇嘛在盛京礼部官员的陪同下,到北塔法轮寺接迈达里佛,佛车五彩缤纷,沿途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佛车每走几步,就有一桌香案,场面很是壮观。到了正月十五跳跶之后,实胜寺便将迈达里佛送回法轮寺。
在平时,由于法轮寺供奉时轮佛,那些前来烧香拜佛、求子求佑者亦络绎不绝。
在法轮寺三百余年的沧桑历程中,也曾沐浴过诸清帝的恩泽。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和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东巡盛京时曾两次御驾亲临北塔法轮寺。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驾临法轮寺礼佛,并亲书“金镜周圆”及“护国法轮寺”匾额。由乾隆皇帝亲书的“护国法轮寺”匾额至今仍保存完整。乾隆皇帝并题诗如下:
“圣建四窣堵,斯惟城北隅。
欲因示蒙古,讵止事浮图。
是日亲瞻相,当年缅创模。
法轮演国语,永佑旧京都。”
乾隆四十八年,喜好赋诗的乾隆皇帝第二次驾临法轮寺时,又题法轮寺:
“梵语转轮王,又称帝释天。
盖司世间者,皇王之谓然。
世出世间法,相需相得诠。
四塔围都城,斯乃居北焉。
果然一统成,佳兆已符前。
兹令演国语,三乘因以宣。
诸事弗忘旧,二陵应鉴旃。”
其后,嘉庆、道光诸帝在东巡盛京时,亦多赋诗寄兴。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6月,北京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幅盛京《北塔法轮寺图》,此图是盛京将军弘晌奉旨在盛京藏传佛教寺院中选择北塔法轮寺作为满洲藏传佛教寺院的奏折的附图。这幅图揭开了法轮寺历史上一次不为后人所知的增建过程。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初,就在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之前曾下谕:“盛京乃满洲根本之地。在彼处,宫殿俱在,且我满洲经卷现在亦将修成,理应建立满洲喇嘛寺一座,以宏扬黄教。”盛京将军弘晌在接到谕旨后认为:“北塔法轮寺较他寺地势高且宽阔,似可作为满洲喇嘛寺。”并建议在大殿“左侧建房三间作为敬谨预备房,右侧建房三间作为教经堂”。乾隆皇帝在接到弘晌的奏折后批示:“好!知道了。”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已荡然无存。
不过,在1991年8月,北塔法轮寺修储水池、安装消火栓挖沟时,在大殿东侧1.5米深处,发现有一处三合土的夯土层,长11.20米。根据图纸说明,这个尺寸理应是当时大殿东侧敬谨预备房建台基的尺寸。
从《北塔法轮寺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北塔法轮寺由塔院和寺院两部分构成。
塔院部分位于寺院东北角,有宝塔一座(即现在的北塔),塔前有焚帛炉一个,塔南有两个空院,院与院之间有角门和甬路相连。
寺院部分自东而西分为三个院,第一个院是喇嘛的生活区,有僧房三间,厢房三间,水井一口;第二个院是寺院的主要建筑,也是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现有的山门、天王殿和大殿外,还有佛车房、钟、鼓楼和两个碑亭;第三个院是佛经储藏地和达喇嘛居住区,有晾经楼、焚帛炉、达喇嘛住房和僧房等建筑(至今在北塔法轮寺的西侧,还有达喇嘛住房的部分遗迹)。
此外,在寺院北的砖墙外,还有僧房五间。据记载,当时北塔法轮寺的占地面积为24935平方米,是现在的两倍半,可见其规模之宏伟。
北塔法轮寺经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后,随着清王朝的没落也逐渐萧条起来。1905年,日俄战争的炮火蔓延到沈阳城,北塔法轮寺也遭受到炮火的洗劫,大殿格扇及供桌、大经柜及柜内一百零八部经文全部被焚毁,佛龛大座、木床、法器等物品也均被毁坏。1911年清政府垮台后,北塔法轮寺已不受政府照顾,但靠着大片田产和丰厚的香火收入仍能维持。
到了20年代,随着北塔法轮寺日趋残破,该寺便成为沈阳市民停放棺椁的场所。当时,沈阳城东的珠林寺也是沈城的一座寄骨寺,不过珠林寺存放的多为官僚、绅士的棺椁,法轮寺寄存的则多为贫民百姓的棺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解放后,沈阳市民政部门将北塔法轮寺内的寄骨进行火化,北塔法轮寺也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但是,经过历次战火的浩劫,北塔法轮寺已残破不堪,当时,寺院内仅存山门、大殿、碑亭两座、北塔和达喇嘛住房两间,钟楼和鼓楼也有些残存。1959年,北塔法轮寺归市民政局管辖,不久便将残存的钟、鼓楼拆去,大殿内的佛像也于“文化大革命”前的60年代初被推倒。
在1959年至1984年间,沈阳市政府对北塔法轮寺进行了三次维修。在1980年最后一次维修时,将大殿屋顶的瓦全部换新,并进行彩绘。1984年至1985年,沈阳市政府在原址修复了东、西配殿,并在大殿内重塑了佛像,还在四壁绘制了密宗艺术壁画。经过几次维修,北塔法轮寺基本保存下来。
2002年7月,经辽宁省宗教事务局批准,法轮寺正式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并礼请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第九十三代主持——第四世夏坝活佛出任主持。
在夏坝活佛指导下,重新修葺了寺内各殿。按格鲁派传规新塑了释迦牟尼佛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父子三尊、格鲁派无上密续三大本尊等众多圣像,依格鲁派仪轨开光后供奉于修葺一新的大殿之内。按汉地传规新塑了八大菩萨和十八罗汉的圣像,依格鲁派仪轨开光后供奉于东配殿。主持室、僧寮、居士楼等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
注:本人根据《北塔法轮寺今昔》一文及百度百科中寺院介绍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