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31|回复: 52

西藏送礼规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一个好朋友写的。对我们很有参考性,所以贴出:


《传统》

藏地的各种规矩,来历相当复杂。大多情况下,不需要分得很清楚。闲时,师父会讲到某个规矩的因由,是基于对某项戒律的尊重衍生出来,还是从藏族民间习俗沿袭的,是最初有意识符合自然科学规律而在后期莫名其妙约定成俗,还是为纪念某位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而流传下来的。

我格鲁派师父的寺庙,位于四川阿坝县的格莫寺里有一道寺规:不许戴眼镜。虽然当地高原日晒强烈,每当师父进入寺院范围之前,会除下墨镜,而有些老师父平时在房间看书写字需要戴老花镜的,在公共场合都要收起来。其实,这个规矩来自上个世纪初,眼镜由汉人、西方人传入藏地,价格高昂,只有贵族和高级僧侣才能拥有。这个如今被普遍使用的视力工具,在当时属于显示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为防止出家人炫耀这项财产,寺院规定他们,当众禁止佩戴眼镜。这项寺规延续到今天,仍被格莫寺的僧人们好好遵守着。

汉人比较不容易适应的规矩跟供养有关。晚辈向师长,在家人向出家人,呈献礼品财物,称为供养。传统上,对方是出家人,你是不应当指望他们对供养的物品发表看法的。因为出家戒律里,不允许他们评价这些,尤其当着供养者的面。一来,源于修习清净梵行,应恒持平等心的原则,二来,防止由贪心的动机,通过谈论优劣,暗示自己好恶,以索取更胜的供养。

藏人虽然未必个个了解上述背景,但在呈献礼品时,习惯了把东西放在一旁,并不直接往出家人手里送,放下后,也不会反复追问是否喜欢。过程看上去十分平淡、自然。汉人,在礼貌上,往往通过赞美礼物来表示感谢。双方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初接触,彼此都会感到不自在。最多出现的情况,汉人会把藏族老师态度上的冷淡,当成不满意自己的供养,而惴惴不安。而老师,开始会暗自纳闷,为什么对方不断旁敲侧击,来试探自己对礼物的看法呢。搞明白以后,有些老师会根据所发的菩提心誓言,选择令对方满愿,于是勉强自己对供养和施主的诚恳夸赞一番。不过当晚,还要对这种夸赞行为进行忏悔。有些老师的反应比较直接,也许相当粗暴。我听过的一个故事里,一位台湾妇女在给恰竹仁波且供养了一枚天珠后,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如何得到这枚天珠以及花费了多大代价,90岁的老仁波且听完,取出一把小锤子,把面前的天珠砸得粉碎,然后问她:你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是不是就是这个?

寺院里,活佛、法台、堪布们的待客之道,有些不成文的传统,如果来访的是俗人,主人的热情程度应与客人的身份地位成反比。访客越富有、地位越高,得到的招待会越冷淡,对于穷人、乞丐,则应特别关切。若对有财势的施主过分客气,不仅要被其他人看不起,本寺人员也会因此有蒙羞之感。

大多是陈年旧事了。随着西藏越来越开放,现代社会对这些传统并不太买帐。如今,只有老派的师父们还会坚持这样做。作为旁观者,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话,什么样的评论说教都显得过于苍白浮浅。我只为自己能有机会,了解到这么一些有趣的传统,感到十分幸运。虽然对当事者来说,这些经验并不特别有趣,不过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有一点我不太认同。文章说“汉人,在礼貌上,往往通过赞美礼物来表示感谢”,我觉得,是不是现代学了西方才是这样啊?!我家里就不这样。收礼物礼仪是感谢、接过,但绝对不能当面拆,那么当然无从赞美礼物了。好像,汉人传统礼仪是这样的吧?白人礼仪才是必须当面拆。当面拆礼物的做法,是会被视为很不礼貌、没文化的。
白人当面拆礼物的礼仪,是必须拆开,看了,表示惊喜、完全合用、喜出望外。有时候,礼物特别怪的时候,恰当的礼貌回应就变得很别扭了,一次我收到一双橙色的袜子礼物,也必须硬着头皮假装惊喜说“哇!橙色袜子!太好了!我从小就一直梦想自己有橙色袜子!哇,竟然还不只一只,是两只,这...这...让您太破费了!”,自己都觉得没啥说服力,可是,礼貌上必须这样说,感觉特傻。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带介绍一下,文章作者很多有关西藏、佛教、师徒关系的散文快要出版成书了,写得比我的文章风雅、有文化多了,但又比我的八卦故事八卦多了,超级精彩。
书名决定了以后我再在论坛介绍吧。
发表于 2011-2-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僧人可以带手机吗?譬如苹果牌手机!可以住五星级宾馆吗?这些比眼镜花费多多了。: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1-2-12 20:56 发表
僧人可以带手机吗?譬如苹果牌手机!可以住五星级宾馆吗?这些比眼镜花费多多了。:lol




xinjian兄,您以上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有背后意思、对格莫寺和尚有意见。
撇开和尚是不是可以带苹果牌手机、住五星级宾馆先不说;您的意思是格莫寺和尚用苹果牌手机、住五星级宾馆吗?
我其实和格莫寺没有关系,但,如果是有话请明说;如果不是这个意思,该另起一贴别让人误会嘛!
发表于 2011-2-1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1-2-12 20:56 发表
僧人可以带手机吗?譬如苹果牌手机!可以住五星级宾馆吗?这些比眼镜花费多多了。:lol



可以的吧
我师父有手机
出门在外徒弟安排什么宾馆就住什么宾馆
贵的五星级,便宜的招待所都住过
没听老和尚说过什么
发表于 2011-2-1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着那个橙色袜子笑喷~~~
以前遇到过一师兄的孩子送外教礼物
外教笑容满面接过打开 一声尖叫扔出去老远
。。。。里面是一只仿真的塑胶壁虎。。。那孩子很心爱的玩具。。。。


严重期待比上善老大的八卦故事还要八卦的散文书出世
发表于 2011-2-1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2-12 21:02 发表




以上的话很让人觉得有背后意思。
您的意思是格莫寺和尚用苹果牌手机、住五星级宾馆吗?
我和格莫寺没有关系,但,有话请明说!

没什么背后的意思吧!有也只是听过某位大德开示过:修行,无论出家在家都要简朴些。没听说过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吗?: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1-2-12 22:27 发表

没什么背后的意思吧!有也只是听过某位大德开示过:修行,无论出家在家都要简朴些。没听说过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吗?:lol


那么该另起一贴讨论嘛,否则很让人觉得您是在讽刺格莫寺和尚的。
发表于 2011-2-1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2-12 22:28 发表


那么该另起一贴讨论嘛,否则很让人觉得您是在讽刺格莫寺和尚的。 [/quote
请上善老大不要误会,我也没指格莫寺,更没讽刺的意思,也不要对号入座!我无非说些当今佛教界发生的事实吧。尤其格鲁宗风以戒律驰名,祖师传记记载以苦修成就——简朴的风尚应该提倡吧。: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1-2-12 23:10 发表
[quote]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2-12 22:28 发表
请上善老大不要误会,我也没指格莫寺,更没讽刺的意思,也不要对号入座!我无非说些当今佛教界发生的事实吧。尤其格鲁宗风以戒律驰名,祖师传记记载以苦修成就——简朴的风尚应该提倡吧 ...


知道不是,但怕别人误会,所以必须说明一下,呵呵。
发表于 2011-2-12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的文章
发表于 2011-2-1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2-12 22:28 发表


那么该另起一贴讨论嘛,否则很让人觉得您是在讽刺格莫寺和尚的。


不论和尚表现如何,你看着顺眼或者不顺眼,按照皈依僧宝的学处,加以讽刺都不该是居士可以做的事。
发表于 2011-2-13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間想起外婆,小時候規矩真的,唉,這大概是前朝的規矩了,我直到現在,也大多都做不到的。當時,也有抬槓的時候,你老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你說,女子:
不可眼淺多淚;不可漫罵、聲粗、咒怨他人;
不可挑撥離間;
言、行、吃,量不可多,不可焦躁、急促、滴汗;
吃要有吃相,咀嚼不能有聲,不可敲碗,不可舔碟,不可手指向天,不可飛象過河,吃飯喝湯用碗,裝菜吐骨用碟。餐具可以很舊但不能崩缺。用餐時一定要在餐桌(除非臥病),不能上洗手間(除非有病)。
飯後不可睡;
睡要有睡相,不能翻來翻去,不能大字型死睡,(去別人家不可坐人家床沿);
朋輩閒坐不可沒腰骨,牽手搭腰;
別人話沒說完,不能搶著出聲,不能耳語,不能說別人聽不懂的方言;
不可吐舌、挖鼻、哨牙、假沙眼;
持家要有主母相,不能依賴保姆;
不可蓬頭垢臉,衣衫不整見人;
有客來時先奉茶,添茶八分為限;
笑不露齒,言談不可態度輕佻,不可放聲大笑,但要熱情親切;
不可目中無人,遇富人,戒高攀,背要直;
遇窮人,身要彎,要施不望報,要刻已待人;
客走,要多留,送客到門口,離影未出眼界,不可先回屋內;
不可多算命、賭咒,鬼神莫欺;
不可忘本,舉頭三尺有神明;
不可合股做生意;

不可嚇、罵、毆打、驕縱小孩…
身行眼正胸平腰要直,心懷善念、喜見人善常勸善;
要禮遇、監督工人,每天要打掃、刷床,衣服要漿疊,草紙要裁折;碗、碟、菜樣要精小,事事要過問;蘋果要削皮切片,吐痰要用紙包起!

外婆已去世多年,我們的日子,春天的雄黃酒和汗牆,夏天的雨季和臺風,秋天的甘油和風沙、冬天的小手爐和羊毛纏腰,早上的地瓜粥、油條、碗糕、醬瓜,豬肉鬆…我都一一記起,那時,我們的世界沒有啥,日子還是日子。那是我十三歲以前。
发表于 2011-2-13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跑題了,我主要是因為這貼想起了一些中國人的老規矩,禮貌上我家也是不能當著可人面拆禮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1:40 , Processed in 0.03511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