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31|回复: 22

閒話皈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說到皈依的覺受,其實是一個修行上最為重要的體悟,十分值得討論和印證。
很可惜的發覺這個話題,似乎沒有引起大家的興趣去研討。實不忍此善法因緣就此沉沒,也就再繞舌一番吧!

隨意閒談,不想抄抄寫寫,只有略作思維,試說一番,就把皈依的修持的過程,分作三個重點來看。(只是個人的看法,亦不是在裝模作樣的去說教,所以只說一些想法就算了,不欲繁言細說。)

初者引發皈依證量的因,次者皈依證量上的差異,最後說皈依心生起後,自身行持有何改變。

要想生起皈依的證量,自然必須要有引發這個證量的因。沒有這個因,自然亦不會有這個果,因地不同,皈依的證量自然又會有所差異,這是很明白的道理。

說這個因,每個佛弟子可能都不同。如有弟子見佛相好莊嚴而發心皈依,見緣覺示現神通而發心, 又有參思苦諦,趣求解脫而皈依,或見有情受眾苦所迫,發菩提心而作皈依。

如果大家誠實一點,仔細觀察反省自己開始的發心,不難會發覺,其實隨著學佛的時間越久,這個皈依的動機也在變化。可能在進步,也可能在慢慢的污染,就好像年青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好或變壞除了他本身的想法,和環境際遇也有很大的關係。

這裹不想說怎樣怎樣才是最高最大最殊勝云云的皈依動機,因為「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在修行路上,我們要反省的對象,不是僅僅我們應該「知道」怎樣做,而是我們正在怎樣「做」和怎樣「想」!

無論我們是怎樣踏上這條成佛之路。動機怎樣都不太重要,關鍵是我們始終在進步著,由種種過失中去成長,在學習中去反省,由錯誤缺失中去趨向圓滿。如果失去了真誠的反省之力,那麼就代表我們在這條路上止步了,甚至踏入歧途。

這裹有幾個問題,我很多時都會去想,「我為甚麼要皈依三寶?」,「我的皈依心是否比起去年的證量更堅固,更清淨?」,「我的過失和煩惱,有否隨著修行而減輕?」

皈依的證量不是來自對世人大聲宣說:「我為真實之佛弟子,信念堅固不退,無與論比!」

反是在內心中默思自省,不畏所疑。能破一分疑惑,信念自然堅固一分。害怕質疑者,如何能使信念安立呢?

總結來說,在皈依的因上的修持,我只有一句簡單的忠告:「真誠的反省!」

次談皈依證量上的差異。

既然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因」去皈依,那麼自然就會有種種不同的證量。即使當事者感覺到自己很有信念,心能安住,無有疑惑。其實由於本質上的因地有異,這種信念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及作用。

如果我們皈依的因,是正立於「真實的」,那麼自然是堅固的,甚至不用多加修持,只需直視真相,這份信念自然會不斷增長;反之而言,我們皈依的因是安立在「虛假」上,那麼不管在表面上多麼強大的信念,在真相顯現出來的一刻,這份信念就會全部粉碎。

在這裹去討論甚麼是真實和虛假,並無意義,因為「真實」是需要我們親自去發掘的,「虛假」的也要我們自己察覺。別人告訢我們他的覺受怎樣,這是他的覺受,你聽一萬遍,那還是他的證量,與我們沒有絲毫關系。

所以我個人覺得去說皈依覺受應該是怎樣,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差異性太大。不過既然談到,也就八卦八卦一番吧!

我想要說這個皈依覺受,那麼先要分作二類,才能比較明白。

就是「主動」生起,和「被動」生起二種。

這有點像玩電腦遊戲,主動技能和被動技能差不多。

這裹的「主動生起」,是指經過道次第系統的訓練,能通過聞思修,使覺受自主生起,是完全能夠自控的。當然,程度上會是隨著修行者本身的修為,有很大的差別,如有人能彈指而生,有的要反覆靜思才能生起等等。

「被動生起」則是指依賴外境引發內在的覺受。好像看電影一樣,看到感人的情節,心中觸動,勃然淚下。

在理論而言,能夠成為佛弟子,在皈依的時候,都應該曾經生起過皈依的覺受。而這些覺受,在隨著學佛日久,往往會間斷生起。或許在朝聖時、讀經時、見師長功德時、聞法時、讀祖師大德傳記時等等。

二者之間,具有主動生起能力者,必具有被動生起的能力,但大部份人未經道次第的修學,往往就會比較依賴外緣引發覺受。

所以要談覺受,其實很麻煩,僅就覺受上而言,二者並無差別,不能說,你不懂道次第聞思修的法要,你的覺受就是不對的,我的才是正確!這是明顯錯誤的想法!

但二者的分別在於覺受生起時及生起後的處理方法不同。這些修過道次第的應該很容易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話.....(我這裹不是在說教,所以就不說了,正如這裹常說的金句,自己去問上師吧!)

八卦過這兩類生起覺受的分別後,也可再八卦八卦,在覺受上的類別。

如對佛的皈依,對法的皈依,對僧的皈依;

又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皈依等等;

甚至對上師、本尊、護法、祖師。

皈依的覺受,不是這樣簡單的,很多時聽到說皈依覺受,好像這個覺受是唯一的,只有一種,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一回事。對法的皈依覺受,與對佛的皈依覺受是不同的。

如果不實修,那麼這些都不會明白。好像看旅遊雜誌的報導一樣,可能資料很詳細,但永遠不能與親身旅遊者的經歴相比。親身旅行者,過程中看到的一花一樹,都是一番體會,只要親身經歴過,其中境況自然可以一一道來。

〔這裹說一番題外話,常常看到很多在「視師如佛」的教法上的爭辯。看到這些有時心甚感悲涼!「視師如佛」的教法其實沒有錯誤,問題是能夠成就這份覺受的,大前題就是要先對【佛寶有清淨的皈依證量】,如果對佛寶的皈依心覺受都未生起,那麼還說甚麼「視師如佛」呢!就像一個人對他的師長說:「我敬你如父!」事實上他對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毫無尊敬。那麼他說這句話又有甚麼意思呢?
很多時爭辯在本質上就出了問題,敬重他人怎可能是一種過失,真正的過失實是:「盲從」二字!〕

八卦過後,其實也沒有說出覺受是怎樣,因為晚飯時間到了......

還有最後一部份,吃飯後看心情如何再算吧!
发表于 2010-12-2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发表于 2010-12-2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

:victory:
发表于 2010-12-26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句皈依十万十万的念

大印有句话见上求修,修上求见。拿来用见上求修就是先知道皈依因,皈依境,如何皈依,皈依已所学次第。如何皈依中有知功德知差别自誓受,不言有余皈依。广论上说的很清楚,先求了解,然后多念皈依。末学遇到难事,祈白上师。
大恩上师开示:念四句皈依十万十万的念。皈依的引导已经听上师讲了,最后开示念四句皈依十万十万的念。
修上求见,就好比有同修问皈依觉受,啥叫觉受,1是感觉感受?末学念藏文四句皈依,老吐白沫,我觉得是罪业消除(不是快玩完了吐沫)。2感觉到好处益处?几月前搬新房后老咳嗽发热,老婆说我是让脏东西挨上了,老咳嗽不听,同事也说我脸色难看,加念四句皈依三万多?咳嗽少了,同事说我脸色好了。有时想想是不是靠四句皈依,祈求三宝给来大财,人就这样落水要命,上岸要财,贪着三有。
念四句皈依消除罪业积聚福德好些年前有上师就开示过,一直未念空过好些年。从现开始至菩提,要勤修皈依,多念四句皈依。
发表于 2010-12-2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好:)
发表于 2010-12-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两位师兄的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始善終,也就馬馬虎虎的再寫下去吧!

在討論覺受的的環節,每個人都有著本身不同的體會。不能簡單的去判定,其中的是非對錯。

要判斷自己的體悟是否正確?或者在那裡有所偏執之處?如何繼續改進和進步等!不是僅從主觀的角度去觀察自心生起的覺受狀態,畢竟源於迷信也可生起強大的信念和自心安住的感覺,所以自我感覺良好之士,小有所得,即沾沾自喜,自以為證悟已得,不再求證,殊為可惜!

所以這裹我最後想討論的就是這個環節「皈依心生起後,自身行持有何改變。」

我大膽說一句,其實覺受也沒有甚麼了不起!正如我們一生中,總會有些機會生起一些善念的覺受,或見到有人受苦,心中生起悲心的感受;又如初發心皈依時,心裹也會生起過強烈的皈依心,但生起過是否就代表已經修成了大悲心或皈依心呢?

在這裹,有一個問題很有趣,就是「覺受有甚麼用處?」,為甚麼要千辛萬苦的要修這個覺受出來?

我自己是這樣的去認知的,「覺受就是對治煩惱的武器!」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的覺受,很高深很高深的體會,但貪嗔痴沒有減少,對有情的善念沒有增加。

那麼就像一個人身懷十八般武器和絕藝,但卻赤手空拳的被敵人一擊即倒。你的武器和絕藝,如果不能發揮抗敵的作用時,那麼有和沒有似乎在結果上來看,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一個紙上談兵的武林高手,被煩惱賊輕易擊倒,比起一個普通人來說,其實是更為可笑可悲之事!在佛法上而言,成為「教油子」等同此理!

所以要討論覺受是否正確,不是在覺受上的狀況去觀察,而是要去觀察自己是否有因為這份覺受而有所改變。

以悲心為例,如果自覺禪修中似有所得,大悲心生起。但禪修後,為人在性格還是一模一樣的心胸狹窄,待人處世沒有變得更包容通達,以前不喜歡的人,現在還是一樣的討厭。那麼這份自我感覺良好的大悲心,又有甚麼用呢?

有趣的是,我不明佛法時,我只討厭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但當我懂得越多時,竟然討厭的人,也同樣的變得越來越多!

當我自覺成為佛弟子時,我開始討厭外道;有了上師後,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無師自通之士,明了少許自宗名相後,討厭其他宗派之人;自以為實修時,厭棄那些井邊渴死之人!:'(

不停的在重覆著這樣的死循環,到最後竟然發覺,已經很難找得到自己能夠喜歡的眾生出來!:'(

我自己是有過這樣的狀況,別人我就不太清楚了!

再談因覺受生起而對自心產生的所用和改變。

覺受的表現形態,也有不同的層面。由較為粗鈍的情緒狀態,直至心識處較為微細的禪觀狀態。初者的時候如大浪洶湧,後者如細水長流。但不管甚麼狀況,會來就會去,如潮汐進退!如果把覺受形容為流動的海濤,那麼我們自心就如海旁的崖岸。

覺受與自心之間的關系,如以海水和崖岸來比喻。那麼自心因覺受的影響,就如潮汐雖有進退,但在反覆沖擦之間,漸漸就會在崖岸中留下印痕。這種印痕,即使在海浪退去後,依然會存在著。

覺受反覆在自心中生起,久久串習,即使覺受退去,那份改變卻會留下印痕在自心之中,不知不覺間內心中的各習性,會漸漸改變,最根本的自心的價值觀亦會變化於無形,直至影響到性格和人格的轉變。這種改變才是最為關鍵!

寫到這裡,我覺得已經足夠,亦已盡力了!

希望能夠有多點師兄弟也來寫下自心的體會,不管對錯,總
算是自己的一番經歴!

抄寫有理,原創無罪!!!!

[ 本帖最后由 鄭易彰 于 2010-12-27 09:4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說這個因,每個佛弟子可能都不同。如有弟子見佛相好莊嚴而發心皈依,見緣覺示現神通而發心, 又有參思苦諦,趣求解脫而皈依,或見有情受眾苦所迫,發菩提心而作皈依。

-->皈依與發心不同,參<掌中解脫>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10-12-27 08: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的帖子

好!我們一起參!:lol
发表于 2010-12-2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win2 于 2010-12-27 08:42 发表
說這個因,每個佛弟子可能都不同。如有弟子見佛相好莊嚴而發心皈依,見緣覺示現神通而發心, 又有參思苦諦,趣求解脫而皈依,或見有情受眾苦所迫,發菩提心而作皈依。

-->-->皈依與發心不同,參<掌中解脫>


能展开一下您的【-->皈依與發心不同,參<掌中解脫>】的观点和思路吗
发表于 2010-12-2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皈依法是最大的法”
此显密教证均有别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2-27 21:09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歸依--歸投、依靠、「沒有您不行.....」
發心--希求,「為了有情,我要....」
依賴心跟希求心怎麼會一樣。

歸依因--畏、信
發心的因--七因果或自他換
发表于 2010-12-2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我怎麼覺得,我比你還熟悉掌中解脫......
想起來了,我還謄過開示講稿呢!: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win2 于 2010-12-28 11:42 发表
我怎麼覺得,我比你還熟悉掌中解脫......
想起來了,我還謄過開示講稿呢!:victory:


你我之間對道次第的教法,誰比誰更熟悉,其實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討論!
研討佛法不應該像小孩子吵架那樣。
你我直至成佛前都應該努力聞思修道次第教法,持著這樣的觀念,相信會有利益得多!
我說一起參思,是一種善意的回應,我很難明白,怎麼會變成一種比較呢?
发表于 2010-12-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感观,就算闲聊

楼主这篇因不忍此善法因緣就此沉沒,而发自肺腑至诚的文,没想到,让我第一次有了点来到佛教论坛的感觉,或者说第一次有了见到格鲁学人的感觉,我突然觉得,第一次,我甚至有点想见见祈竹仁波切的感觉了,来论坛的这几年,这种感觉我以前从没有升起过!升起得都是相反的感觉!

整理一下楼主文中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希望能和文中的要点相合:

皈依的修持的過程,分作三個重點。

初者引發皈依證量的因,次者皈依證量上的差異,最後說皈依心生起後,自身行持有何改變。

1。在皈依的因上的修持,我只有一句簡單的忠告:「真誠的反省!」

2。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因」去皈依,那麼自然就會有種種不同的證量。因地不同,皈依的證量自然有所差異,討論覺受的的環節,每個人都有著本身不同的體會。不能說,你不懂道次第聞思修的法要,你的覺受就是不對的,我的才是正確!這是明顯錯誤的想法,不能簡單狭隘的去判定,其中的是非對錯。

3。觉受升起后,不是僅從主觀的角度去觀察自心生起的覺受狀態,覺受是否正確,不是在覺受上的狀況去觀察,而是要去觀察自己是否有因為這份覺受而有所改變。

4。觉受生起而對性格和人格的改變。

覺受反覆在自心中生起,久久串習,即使覺受退去,那份改變卻會留下印痕在自心之中,不知不覺間內心中的各習性,會漸漸改變,最根本的自心的價值觀亦會變化於無形,直至影響到性格和人格的轉變。這種改變才是最為關鍵


我被第四点深深打动!

将此文章概括如下:

真诚的反省自己内心,不要去简单判定别人的心,不要迷在自心升起得觉受上,要从外在效验其有力对治了烦恼否,要从长远检查内心,自身的性格人格转变了否!

再将此文浓缩成一句

老实内观,外不迷与他人攀比,内不迷于一时感受,要从外在检验心的量变,要从长远得到心的质变!


[ 本帖最后由 A面B面 于 2010-12-28 21:0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15:53 , Processed in 0.0430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