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47|回复: 24

关于布施对象的问题:是否包括自己的父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有人说布施对象也包含父母,我不认同,我认为养育父母是义务,不是修布施,但是找了手头有限的资料,都没有关于布施对象的具体定义。
特别来问问,希望会有答案!
对方还找了广论的依据
“午三 财施分二
。。。。。。。
  略有十种:一、诸亲友于自有恩,。。。。。。。。。。。”

[ 本帖最后由 cfoxen 于 2010-12-23 14: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受,是一对。

给予,就叫做施、或布施(这意思已经包括了“供养”);受,就是接受。

换句话说,你给予财物的对象可以是佛、父母、师长,也可以是乞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o 这么说养育父母是修财布施?

[ 本帖最后由 cfoxen 于 2010-12-23 15:0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仁波切的《孝份无量》有比较详细的讲解
发表于 2010-12-2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出于任何目的、动机的“给予”都是布施。

不要死抠字眼。:lol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福慧明灯上这样一句:
随便送一件东西给别人,也算是修布施,但却不一定是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度的取决性关键在于布施的心。

貌似看来是否有两个概念:布施和布施度。

[ 本帖最后由 cfoxen 于 2010-12-23 15:0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3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一个布施的行为能不能称为布施度,关键是动机——以大悲心、菩提心为动机的布施,才是布施度。
发表于 2010-12-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供OR下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们日常那些布施算啥?只是因为发心不够都没达到?所以要继续努力?

明了。

暂时还是无法接受养育父母=布施这个概念。慢慢调整心态吧!又类推,父母给我钱,也是有布施的功德?完全让我迷糊了。

[ 本帖最后由 cfoxen 于 2010-12-23 15:2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供下施,上供就是对上师、对诸佛菩萨、对圣贤师长父母供养,下施就是对六道里的众生要布施给他们。
“供养”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布施”则含有“摄受”的意义,如“菩萨四摄法”中的“布施摄”。


经中说对父母为供养
《贤愚因缘经》: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杂宝藏经》
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鞠。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鞠。速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众善行。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来极能赞叹父母。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 本帖最后由 zenki 于 2010-12-23 16:2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仁宝哲开示供养和布施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

如何增长功德
要令功德增长的方法有多方面,我们今天只能概略地说一说。增长功德主要分为供养福田对众生布施两大类别的方法。
供养师长与三宝
我们的师长、双亲及佛、法、僧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甚么叫做「福田」呢?「福田」的意思是:我们可以透过对他们供养承侍而获得福德,就正如农夫透过对田地的料理与播种而得收成一样。世间上的田能种出五谷等,而福田则可种出福德。

对在家人来说,父母是最直接、最殊胜的福田,但大多人往往只懂往寺庙求福上香,从不好好侍奉父母,把这最易积累福德的途径忽略了。对出家人来说,剃度师、亲教师等是最殊胜的福田,透过承侍他们,便可轻易地积集功德。当然,出家人也一样要尊敬父母,在家人也可以透过承侍佛法上的师长而得福。

为甚么佛法上的师长是福田呢?佛经中有云:「佛于末法时,当现师长身」及「我(佛)于末法时,当现亲教身,住阿阇黎相」等,亦即说于末法时期,佛陀以我们的师长之形相摄受我们。师长是现今作佛陀利生事业的代表。我们的解脱及成佛等未来成就,都源出于师长的慈悲教授。有些人以为自己看看佛经便可以成佛,这是绝不可能的大笑话,我们必须经过历代上师才能得诸佛之加持。以衲来作例:如果没有教字母的师长,衲只是一个文盲,如何能阅读佛经?如果没有剃度师,衲就不能出家;如果没有显法的师长,衲不可能懂得菩提道次第等佛法;如果没有恩师授予灌顶,衲就不可能修持殊胜的无上密法;如果衲有一天得到任何成就,这无不出于恩师的教授!我们今天有幸得到暇满身命,是过去布施及持戒之果。但我们在过去生中,又是如何会懂得持戒及布施呢?这亦源出于过往世中的师长之慈悲教授。如果在过去生中没有师长的教授,我们今天绝不可能得到暇满人身!

我们应如何供养师长福田呢?我们应以各种物品供养、为师长办事及依他们所教的去做。这三种供养,第三点之如教奉行是最主要的一点。

佛典中说:「于众生供养师长时,诸佛菩萨皆欣喜观视」。我们在供养诸佛时,能积献供的功德;但在供养尊敬师长的时候,我们既得献供的功德,更同时额外得到令诸佛欢喜的功德。

如果我们如法地供养及依止师长,不单只可以积集福德,更有许多其它的利益(注:有关敬师之教法,于法师著作《悉地本源》及《心生欢喜》中有详细开示)。

有些佛教徒认为,只有藏传佛教才注重敬师若佛的重要性,其它派别便不需敬师,甚至认为藏传佛教把师长过度神圣化了,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见解。在古印度,所有祖师无不对自己的师长至为尊重,多作供养承侍。在古代的汉地,历代大师一样对其师长承侍恭敬。在现今的南传佛教中,我们仍可见到小乘宗派对敬师之道的重视。我们不要以为承侍师长是修学佛法的代价,承侍师长本身就是在修持佛法,而且更是一切功德之源泉。宗喀巴祖师曾说:「任何功德都源自师长,如法地依止师长是修行的基础!」(注:出自《普善德根本》一论),这是大师在写作一部讲述整个成佛之道的论著中之首两句。

大家或许会听过常啼菩萨的名号。祂为了求法及供养自己的恩师,不惜割肉洒血。正因为祂的敬师修持极好,祂得以顿时证得一般需经无数劫方能成就的八地境界。常啼的事迹出自藏、汉、显、密佛教共通的经典,由此可见敬师之概念并非藏传佛教自己发明的。

我们今天有幸得到暇满人身,有机会修持佛法,先决条件便是得到人间的转生,这正是父母的恩德。慈母不怕痛苦,忍苦十月及冒生命危险才把我们生下来。在我们出生后,她不怕污秽地为我们处理粪便,把我们视为珍宝。自从我们出生后,母亲便不再有私人的娱乐,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侍奉我们,这些恩德谁能与之相比呢?现今的西方社会,不少年青人憎恨自己的父母,把他们视作仇人,也有东方青年受了这种坏影响,产生叛逆的心态,这是很坏的一件事。对父母生瞋恨心,会感召很大的果报;对师长生瞋,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在佛经中有说:「瞋师一刹那,即坏一劫善;等量劫中受地狱等大苦!」,这是说即使对自己的恩师生出愤恨心只极短的时间,便会烧毁多劫中辛苦积累的功德,更要在很长时间中在地狱等恶道轮回。一「刹那」是一次弹指时间的六十五份之一,大约是六十五份之一秒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对师长瞋恨只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便会毁去过往六十五劫所积善业,更要在六十五劫中受苦。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大士问佛陀:「世尊,如果有人轻视师长,会有甚么果报呢?」,佛陀却答说:「大势至,如果我如实地回答的话,一切天众、人等在听后都会因受不起惊吓而昏倒!」。由此可知,对师长生恨会有很严重的果报,对父母生恨亦然。这些痛苦的果报,并非上天给我们的惩罚,而是自然的因果定律。如果我们伤害一般的众生,已经会感召极痛苦的结果。师长及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重,如果伤害他们,所召之果报则更加严重。在因果定律中,杀生的果报已极严重,但若杀害父母,则更属五无间罪之一种,与伤害佛陀等最重罪业并列。

要供养父母福田,我们可以以双亲喜爱的东西供赠,并为他们办事承侍。只要是不违反道德的事,我们应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在平时,我们应多关怀父母。如果并不同住,我们也可以多打电话与父母聊天。对天下的父母而言,最大的礼物莫过于子女成材,所以我们好好地做人也是一种好的供养。总之,我们应努力令父母欢喜快乐。这不但是为自己积集福德,也是报父母恩的表现。对在家人来说,这也是在积集自己的子女未来对我们有孝道的因缘。

即使父母已不在人世,我们仍有各种方法利益及供养他们。如果我们以受于父母的这个身体广作善行,尤其是礼佛及捐血等身体所作的善行,亦会直接令已往生的父母得益(注:有关报父母恩的开示,读者可参考法师著作《孝份无量》)。

除了对师长及父母供养侍奉外,我们亦可透过供养三宝而积累福德,例如在佛像前献供燃香、花、灯及水果等。佛像虽然并不是真的佛,但我们可以透过佛像而积聚向佛献供的功德。佛陀并不需要我们供上饮食,也不会因我们上供奉承而特别对我们慈爱,因为祂们的悲心是平等的。在佛前供养,为的是我们自己积集福德,而并非诸佛有所需要。这情形犹如农夫对土地百般照顾,为的是自己收成,并非为了土地而做。我们亦可赞助印赠佛经、建造寺院、僧人教育、供僧及资助弘法活动等,这些都属于供养三宝的类别。


修持布施善行
单只给予他人东西并不是圆满的布施善行。布施之真义,在于施舍之心。布施是菩萨六度圆满之一种,能积不可思量之功德,且能令我们破除悭执,利益极大。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三类。在家者应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者应以法布施为主,但这并非说出家人不准进行财布施,只是指出家众不应着重求财以施之意。在三种施舍中,最殊胜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次之,财布施再次之。

财布施并不狭指金钱的布施。但凡物质的施予,例如为贫者施财、为饿者送食、为渴者给水、为病者赠药,这些都属于财施的范围。

有一些东西是不适宜布施的,它们包括对受施对像并无益处的物质、僧人自己的法衣、师长特赐予自己的物品、毒药、兵器等都是不恰当的布施品。

我们除了以实物为利益众生而布施,同时亦应于观想中布施,这也一样可以得到福德,所以我们应二者并行。的确缺乏财资者,可多作观想布施;但有布施实物的能力者,不应只止于在观想中行施。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是大富人才可行施,即使对小虫施予一片树叶或对蚂蚁施予一匙糖粉,都可以生出很多福德,而且人人都有能力办到。我们若能把财布施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每天都作多多少少的布施,哪怕每次只施一颗饭粒予一蚁,将会为自己的未来及现世福乐带来很大的好处。衲认为大量的布施固然好,但却未必常常能做到;反而日积月累地每天作一点点小布施,细水长流地便能积下广大功德。

财布施不单能积功德,且有其它益处。如佛典中说:「由施遮止饿鬼趣,亦断一切贫困因」,这是说布施不单是长寿之因,且能断除今生与未来生贫困缺乏资财的业因,也息灭未来生堕饿鬼道中的恶因。因果是奇妙的定律,如果你布施越多,反而会得到越多。

我们虽说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但并非说在家人不能行法布施。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大法师登座说法才算是法布施。我们在每天读经、持佛号或诵咒时,可以观想天众、非人等来临听闻,这便是在观想中进行法布施。如果所在地刚巧有昆虫、猫、狗等听到,则是实际上的法布施。又如我们在与亲友来往时,依情况谈及一些令他们信仰佛法的内容,甚至不提及佛教名词,单单令他们的爱心、忍耐等善德得以增长了一分,也属于法布施,这些我们都能做得到。对身边的人,我们作法布施必须视乎情况,不应对不信佛法的人强行推销佛法,也不可能神经错乱似地对人日夜诵念佛经。我们大多人并无资格正式登坛说法,所以宜在生活对话中谈及慈悲、忍耐及爱心,这样的话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有利益,既不会逆耳或令人反感,而且恐怕不易说错。此外,若我们以金钱资助弘法活动、僧人教育或印经等,虽并非直接的法布施,但却因间接与法布施有关连而能得法布施的功德。

无畏布施,是指令众生免于各种怖畏,例如在火场中救人、对面临被宰杀烹食的动物放生等等善行。这些善行也是我们有能力办得到的,譬如见一只飞虫掉在水中,我们只须弯身动一下指头,便能令它免于水难而得生,又如买回鱼、虾等水族而放生,这些无畏布施我们可以轻易办到。放生等无畏布施,既能令功德增长,也能令寿量增长,因为令众生脱难延生与自己的长寿有极为直接的因果关连。

衲经常提倡捐血、赠药及承诺临终捐赠器官等善行。这三种善行在布施物的角度来说,应归类为财布施;但因为它们能令他人免于死亡之怖畏,故亦可说是无畏布施。这三种善行同时可以积集财布施之功德、无畏布施之功德及因令众生延长了生命而令自己寿量增长的益处。此外,捐血及临终捐赠器官二者,所布施的正是本来源自父母身体的东西。这两种善行能令不论是在生与否的父母得益,故也可说是对父母福田的供养。有关布施善行,佛法中有不少开示,但今天因时间之限只能说这么多
发表于 2010-12-2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属于“福田”。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发表于 2010-12-23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foxen 于 2010-12-23 14:26 发表
今天有人说布施对象也包含父母,我不认同,我认为养育父母是义务,不是修布施,但是找了手头有限的资料,都没有关于布施对象的具体定义。
特别来问问,希望会有答案!
对方还找了广论的依据
“午三 财施分二
。 ...


你认为养育父母是义务,不是修布施,这个观点也对。将伟大之行,以平常心对待,也是不错的。

在广论的七因果修心法门中,宗大师一步步引导着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其他的众生,全部都是我们前世的父母。而且他们还不止一次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其他众生和现世的父母是具有相同的亲情、恩情的,我们应该同等的对待此世和前世的父母啊。——这个觉受能让你修平等舍心。

如果你对前世的父母修布施之心,一定会认为“哦,对他们,我的行为可以称为布施。”  但是,你对今世的父母做的供养(或者称作“布施”),你不会认为是“布施”,只会认为是报恩,对吗?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尚未生起将今世父母和前世父母平等对待之心。

综上所述,你现在不用考虑你在一楼的疑惑,即,你目前无法将你对今世父母的养育之情,理解成“布施众生”。你只用依道次第而修心,将今世父母和前世父母平等观之,那么,你的疑惑就立即消散了。平等舍心生起之时,你可以将其他众生和今世父母同等对待,对他们或者做“布施”,或者报答其“养育之恩”,都是可以让自己信服的,都是可以让自己理解的,对吗?
发表于 2010-12-2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父母就布施给我们吃喝玩乐,父母年龄大了,我们报恩是应当。反过来布施就是报恩吧~
发表于 2010-12-2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颂云:“由此舍名施,谓为供为益,身语及能发,此招大福果。…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法施谓如实,无染辩经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3:50 , Processed in 0.03520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