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文章说的是一回事。一个是我的,一个是晋美耶喜的。我认为我这概念应该是正确的。
以下我写的一个旧文《傻瓜学外语》
从小就生活在不同语言、方言的圈子里。香港说的是粤语,可父母说的是夹杂马来西亚语、福建话、粤语的普通话,父母的朋友很多是说印尼语的,爷爷姥姥却只懂说海南话,我的粤语基本上是在幼儿园自学成就的。在中学英语名列前茅的我,到了澳洲机场的第一个五分钟里,就知道16年来学的英语是白学了。后来陆陆续续学了英语,也在大学学了两年日语。毕业后,常和西藏人混在一起,也能听懂少许拉萨语。
学习外语,首先要明确知道自己需要懂到什么程度、学来干吗?前年遇到个很目标为本的北京的哥在学习英语,他只需要学三句话:
1,‘我没零钱!’;
2,‘我不知道这个地方!’;
3,‘我不懂英语,您请说普通话!’。
确实,北京的哥往往也只需要这三句话。如果需要仅限于如此,确实没有什么必要参加华尔街课程什么的。
亚洲绝大部份的外语学习课程,有一个不可弥补的过错,它们全建基于过时了的错误外语学习理念,奇怪很少有人把这错误指出。传统外语学习课程,基本上就是文法规律、示范、练习这三部曲模式。在你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耗了无数的晚上听了无数盘磁带后,你也还是在只能以老年痴呆者的语速说句 I.......am......a....... man.......的程度,而我一声不吭把裤子脱了,一样可以沟通这同样的信息!这种过时学习方式,严重缺乏效率,而且不是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方式。在学习几年后,学员能分清动词、名词等一大堆几乎没有什么用的概念,也能背上几千个单字,但却仍然无法沟通。我觉得问题是:
1。错误地把重点放在文法及词汇上 ---
文法、词汇其实不是初学者最需要的。我们学习母语时,甚至到成年,可能词汇也不多,大多数人也不很了解文法(学习文法,其实比学外语的本身更难!),可是我们沟通也没有太大问题。
2。不真实的语速及语感 ---
其中的练习,都以拖慢的速度进行,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我们日后根本不会遇上以这种语速说话的外国人。
3。不真实而且没有用的内容 ---
其中的练习句子,几乎全是没有用的内容,譬如 I am a man,我很怀疑你会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上这句对白!
最常见的练习对话就是:
Is this an apple? (这是一个苹果吗?)
Yes, this is an apple.(是的。这是一个苹果。)
可是,现实中没有人会这样说话嘛!他们会说:
What's this, man?(这什么啊?)
An apple, you idiot!(这是苹果啦你这傻X!)
或者:
What i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My name is John. What is your name?(我的名字是John。你叫什么名字?)
My name is Mary.(我的名字是Mary。)
可是在真实世界里,根本没有人会这样说话。正常人是这样说的:
What's your name?(你什么名字?)
I am John. And what's yours?(我是John。你呢?)
I am Mary.(我是Mary。)
既然没有人会在真实生活中这样说话,为什么必须这样教呢?
4。以阅读为主要学习媒介 ---
重点放了在阅读上,必须靠书本学习语言,而语言本来其实和阅读关系不大。
老美是其中一个学习外语最失败的国家,可是他们发明的FSI方法却是最有效率的。几十年前,美国政府为了令外交官、情报人员等能极快速地掌握外语听讲能力,花了很多资源,最后由一个专门钻研传授语言能力效率的博士发展出来这系统。在这以后,很多商业外语教育者以这套理念,发展出很多套学习课程,美国政府自己也继续使用它教育外交人员,同时也提供以它为教育方式的多种外语课程对外商业性销售。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它模仿小孩学习母语的模式,几乎完全不教文法,也不重视靠阅读文字来学习,词汇的累计也只限于比较基本的量,主要依靠重复听、大声讲(在这点上,李扬疯狂英语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这种教学方式,教材不以刻意拖慢的速度录音,也不单只采用比美中央电视广播员的发音,而反而可以让学员一开始就能和现实的语速、真实的语感及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口音接轨。它也不解释一句话为何这样说才合乎文法,而只是告诉你,大家就是这样说话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训练学员能不经过大脑翻译就机械性地脱口而出对答,这很像小孩子学习母语的模式,而大大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方法变相是在训练:听----在脑袋中把听到的翻译为中文---脑袋提供中文回应---在脑袋里把回应翻译为外语---说出来。这样的流程。很明显,这是很没效率的,而且绝对不是必须的,我们说母语就不是这流程)。以这种方式学习,学员往往在三个月后就能很有效地和正常语速的外国人以正常语速沟通,效率远超传统学习模式。
可能有人怀疑,这样学怎么能学到文法呢?答案是,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曹雪芹、张爱玲,他们也不很懂现代的中文文法,可是他们显然混得比你的文法老师好!对绝大部分来说,这其实并不是必须的。
----------------------------------------------------------------------------------------------------------
以下是晋美耶喜写的《象婴儿般的学习》
习口语就要象我们的婴幼儿时代一样。
常常会有人问:“在某某地方有没有会汉语的人教藏语口语?”“有没有汉藏对照的口语教材?”
听到这样的话,实在是想问他:“你小时候学说话的时候,有没有人把汉语口语翻译成另外一种你听得懂的语言来教给你,然后你才学会的?”根本没有,除了正在学的汉语——你的母语以外,你还不会其他的语言呢,又何来翻译呢?那就是说,不用翻译成另一种(已知的或未知的)语言,你照样可以听懂,可以学会!只不过用学母语方式来学第二第三语言,是太花时间了。但是你发现,那些到陌生国家的人,很多却是只用了三个月,就可以对话了。他们也都并没有人手一本英汉或日汉的口语书!这说明母语式的直接学习方式岂不是最有效的?
所谓母语式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是直接去理解、去记忆,不要借助另一种语言,虽然你熟悉它。不然你的语感培养不起来,说话的时候还要先从母语转换成正在学习的语言,才能说出口,这样怎么可以呢?所以你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就是看汉藏对照的口语书、用汉语、英语的语法逻辑去分析藏文口语的书,是很破坏语感的,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不小。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不要一开始去对口语做语法分析。这样做,大都可能是为了掌握规律以后尽快能批量生产(哈哈!工业时代的智慧啊!)——造句。可是,你有没发现,那些英语口语班不教语法的,比教语法的平均成绩更好!那是为什么呢?在小的时候,当你还没有学会语法和造句的时候,你早已学会了口语!而且哪怕是很多年以后,你说话的时候还是说不出来当年造句里的那种话!这就是说,你听来的话、以及你以前说过的话,都潜移默化地藏在你的第八识——总之会存起来就对了,在你下次说话的时候,就自然会体现他们的影响,而不是现经过思考的!所以过早去语法分析会损害你的语感!不要着急!
总之你有条件的话,就要长时间呆在具备语言环境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你要天天留心,去听、去讲、去感受,不要一开始就去比较、分析。你要学会说的话,就在他们的嘴里,不在你看的那个书上!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地去寻找那些没有生命的纸张呢?而且,去接触这个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各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想掌握这个语言的话。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藏语口语和书面语差别很大,很多都是写不出来的。因此要等口语熟习到一定程度,再学书面的东西,比如三十颂什么的。不然等你专门学书面的东西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时间来好好学口语,或者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想学了。这样就会给你的交流带来很大的麻烦。
大家都会说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可是你知道象婴儿那样的学习吗?那就是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现在就回到婴儿时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