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1|回复: 16

西藏佛教五十年的发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后50年的西藏佛教,可以说是在不平静中度过的。也许是考虑到西藏

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其他原因,正当80年代全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

化进行热烈而深刻反思的时候,西藏宗教界囿于传统框框或习惯,基本上仍维护

旧价值、旧观念;而藏学界也一片沉寂,没有对西藏的传统佛教文化进行检讨反

省和重新估价,似乎缺乏反思的勇气,有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严格说来

,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会阻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如果长

期下去,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就会僵化,就会失去

生机与活力。现在我们已经跨入新世纪的门槛,非常有必要借鉴其他民族对待文

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对西藏传统佛教进行检讨和反思,承其精华,弃除糟粕。通

过反思,一方面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过去和现在,指导未来行动;另一方面

探索新的形势下适合于西藏佛教发展的路子。本文重点回顾和总结和平解放50年

来的西藏佛教。

  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体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

实行民主改革之前,基本上保留了现行政治制度。宗教方面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信仰自由政策,维持寺庙原有的各种关系和收入。1959年

,西藏上层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不少寺庙成了叛匪的据点。叛乱给西藏造成的

损失相当惨重,特别是西藏佛教跌入历史的低点。当时,不少寺庙僧尼直接参与

叛乱,公开反对中央政府,搞分裂祖国的活动。叛乱中一部分人追随第十四世达

赖出逃,随身带走大批寺藏珍贵文物,另一部分卷入叛乱的僧人在执行宗教政策

中被遣送回家。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西藏总人口120万,其中僧尼11.4103万人

,占总人口的9.5%,1960年总人口增加到126.98万人,僧尼人数降到18104人。

  叛乱迫使中央不得不提前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宗教制度的改

革作为民主改革的一部分,要求继续坚持信仰自由,保护爱国守法的宗教界人士

和寺庙,彻底废除寺庙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宗教

文物古迹。民主改革后,保留寺庙553座,①留寺僧尼七千多人。由于改革中有些

方面矫枉过正,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当时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第十世

班禅大师到藏区视察,发现在平叛和执行宗教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存在不少问

题。尤其是西藏的一些“左”的做法,更使他失望,先后上书“西藏工委”和中

央要求予以解决和纠正,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叛乱造成的创伤尚未彻底医治,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在极左思想干扰下,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彻底摧残,不少宗教爱国人士受到迫害。民主改革时

保留下来的寺庙被当作“四旧”和封建迷信活动场所受到严重破坏,寺藏文物被

盗走,佛教经书被焚烧,寺院财物被查抄。经过这次浩劫,保存完好的寺院很少

,留寺僧尼不到1000人,比民主改革前减少了约95%,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的0.05

%。1976年西藏自治区总人口172.40万人,政府批准开放的寺庙8座,留寺僧尼八

百多人,占当年总人口的0.046%。对宗教来说,这是历史造成的悲剧,也是那个

特殊时代宗教政策的严重失误,是遍及全国的灾难,没有必要找谁来承担责任,

也没有必要回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修复了一批被

毁的寺院,以政府拨款为主、群众捐助为辅开展的修复寺院活动在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上千座寺院陆续开放,使西藏佛教自和平解放以来出现了

第一次兴旺局面。但是,部分地区不经批准乱建寺庙,僧尼数量激增,出现了宗

教狂热。据统计,1986年全区批准开放寺庙234座,僧尼6499人,占当年总人口

202.49万人的0.32%。1990年,全区宗教活动场所激增到1353座(个),僧尼四

万多人,占当年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18万的1.94%。1993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

加寺庙三百多座,僧尼基本保持1990年的人数。1994年寺庙又增加一百多座,僧

尼人数在1990年四万多人的基础上增加五百余人。1996年,全区寺院总数达到

1787座,基本上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

  就宗派情况说,50年来格鲁派在几大宗派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寺院多,僧

人多,分布地区广。在拉萨地区以哲蚌、色拉、甘丹、热振等几大寺院为主。在

日喀则和昌都地区也拥有一定势力,如扎什伦布寺和强巴林寺,住寺僧人多,管

理制度健全,以寺养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噶举派势力仅次于格鲁派,其主要寺院集中在拉萨和昌都地区,拉萨地区以楚布

寺和止贡寺为代表,昌都地区有噶玛寺、类乌齐寺等,以小而多为其特点。萨迦

派寺院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和山南地区,除了萨迦寺,其余寺院规模都非常小。

  宁玛派形成较早,寺院规模普遍较小,最大的要数山南的敏珠林寺和多吉扎

寺。这两座寺院的建设曾得到格鲁派的支持,50~60年代虽然遭到破坏,但毁坏

程度轻于其他寺院。在西藏的其他地区,宁玛派寺院也比较多,但大多只有一座

殿堂、几间僧舍和几个僧人。

  据1932年调查,在寺僧人500人以上的大型寺庙中,格鲁派占19座,噶举派占

3座,萨迦派占1座。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寺院中,格鲁派占21座,噶举派

占9座,宁玛派占3座。这种排列次序以后基本上没有改变。

  从寺院分布地区看,历史上昌都是宗教比较兴盛的地区,寺院多,僧尼多,

活佛也多。20世纪50年代,佛、苯寺院共有576座,僧尼36546人,像强巴林、锡

瓦拉、嘉拉、贡都、热贡、孜巴、央贡等寺院的住寺僧人都超过500人,人数最多

的达到4000人。同全区其他地区比较,1959年叛乱和十年浩劫中,昌都地区寺庙

受破坏程度相对较轻。据调查统计,1990年共有寺庙和宗教活动点491座(个),

僧尼26700多人;1993年寺庙539座,僧尼人数略有减少;1994年寺庙539座,僧尼

人数有所增加,其中包括短期住寺僧尼和社会流动僧尼。1991年,在昌都地区全

部寺庙中,苯教寺庙就有55座,其中丁青31座,左贡9座,江达6座,洛隆5座,八

宿3座,昌都1座。后来增加到94座,是西藏苯教寺院最多的地区。昌都地区的情

况表明,寺院和僧尼人数基本成正比。

  拉萨和山南历来是西藏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地区。历史上大型寺院多集中在

这里,如吐蕃时期修建的桑耶寺、昌珠寺、大小昭寺和后弘期建的楚布寺、止贡

寺、丹萨梯寺、热振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敏珠林寺、多吉扎寺、泽当

寺等,教派分布相对均衡。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僧人对政治和俗事表现出浓厚兴趣

,14世纪以后教派争执多在这里发生。在历次劫难中,这两个地区的寺院遭受破

坏的程度最为严重,损失相当惨重。

  山南是雅隆文化的发源地,曾是雅隆部落和帕竹地方政权的活动中心,也是

早期西藏佛教活动中心。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拉萨地区逐渐取代了山南

文化中心的地位,佛教文化也随之北迁,导致山南地区佛教发展相对滞后于拉萨

。民主改革前山南地区有寺院582座,僧尼13500人。其中桑耶寺、敏珠林寺、多

吉扎寺、昌珠寺、泽当寺、丹萨梯寺等规模宏伟。“文革”期间,这里的寺院受

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据调查,近年山南地区寺院(包括宗教活动点)有近300座(

个),僧尼达到两千多人,其中由政府批准开放的250多座(个),分别属于格鲁

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及珀东学派,数量上格鲁派占首位,宁玛派和萨迦

派居第二,噶举派寺院相对较少。

  拉萨从7世纪开始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相对稠密,经济基础好

。辖区内有大小昭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楚布寺、热振寺、止贡寺等。

近年来,偏远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子女纷纷前来,选择其中适当寺院作为生活的依

托。因此,导致拉萨地区寺院和僧尼人数急剧增加。1990年拉萨地区寺庙共有115

座,僧尼人数4300多;1994年,寺院增加到248座,僧尼达到9100多人。现在基本

上趋于平稳。

  那曲地区是西藏的纯牧业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史上这一地

区寺庙较少,主要分布在申扎、班戈、聂荣、比如、巴青等,与昌都接壤的几个

县苯教寺院较多,因此宗教信仰上有它自己的特点。1932年住寺僧人超过500人的

苯教寺院有好几座。佛教寺院如夏贡卓泽德吉林、夏绒贡噶丹达结林、邬多塔尔

林斗结林、拔绒寺、仲俄寺、达那寺、达仁寺、赞贡寺、年波穷仓扎西欧贝寺、

索仇推散绛曲林、三木旦沃萨林、南木涅寺等颇具规模,影响较大。近年调查,

那曲地区宗教发展异常迅速,僧尼人数已占全地区总人口的2%以下,处于继昌都

、拉萨之后的第三位。从教派说,苯教寺院最多,其次是格鲁派寺院。
日喀则地区曾是萨迦派的活动中心,15世纪随着格鲁派的兴起,情况开始发生变

化。17世纪,格鲁派取得领导权后,迫使这一地区的其他宗派改宗,一批原属噶

举派和觉囊派的寺院改宗格鲁派,最终形成了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的格鲁派势力

集团。《萨迦县文物志》记载,1959年萨迦县共有寺庙67座,其中萨迦派寺庙25

座,格鲁派寺庙11座,宁玛派寺庙22座,噶举派寺庙4座。在全部67座寺庙中,尼

姑寺占95%以上。僧尼在百人以上的寺庙3座,50人到100人的寺庙3座。像南木林

、拉孜、昂仁、定日、吉隆、白朗、江孜等县有为数不少的寺院,而且都颇具规

模。1959年叛乱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地区的寺院破坏惨重,许多寺院成

为残垣断壁,被夷为平地或成为废虚。像宏伟的萨迦寺,“檀香当火棍,锦缎为

抹布”,文物流失,经书被焚,北寺被夷为平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

款,群众捐助修复了部分被毁寺庙,遗撼的是萨迦北寺再也难显过去的风彩。目

前,日喀则地区僧尼人数基本控制在全地区总人口的1%以下。以历史上佛教相对

发达的南木林县为例,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9个,僧尼六百多人。其中多数寺庙开

展以寺养寺活动,迄1993年底全县寺院经济收入20多万元,扣除其他开支,纯收

入6万多元。

  从调查中发现,日喀则地区绝大多数寺院没有僧人或僧人很少,而且被称为

色吉贡巴的寺院在逐年增加,这种寺院一般没有僧人,所谓的僧人也就是居家者

,遇到宗教节日或重大活动时到寺院念经,平常不在寺院。

  林芝和阿里是全区宗教发展相对缓慢的两个地区,寺庙稀少,僧尼人数不到

全地区总人口的1%。特别是阿里地区,曾为象雄文化的发源地,古格王朝的政治

中心,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寺庙和僧尼人数一直处于全自治区最低水平。中世

纪以后这里长期动荡不宁,经济十分落后,原来的寺院有些毁于战乱,有些因无

法维持生活而倒闭。后来又遭受1959年叛乱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保存完整

的寺庙没有几座。恢复宗教政策后,虽然由政府投资修复了部分寺庙,但规模都

非常小,内部设施较简陋。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总结出这样几点:

  第一,近代以来,由于西藏社会政治混乱,经济落后,上层僧侣奉行唯利是

图的功利主义的政治态度,抵制新文化的传播,以封闭而保护宗教,反对宗教改

革。当宗教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时,他们积极需求社会来适应佛教,而自己不主

动去适应社会。结果西方势力趁虚而入,导致西藏佛教日益衰落。50年代的武装

叛乱和尔后的十年浩劫,使寺庙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政策上的失误,致使本来就

不景气的西藏佛教受损惨重,失去往日的活力,处于发展低谷。

  第二,80年代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恢复和实施,被毁寺院逐渐得到修

复,僧尼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地区差异,宗教发展从东到西(即从昌都到阿里)

呈现出由热到弱的发展态势。恢复最快的昌都和那曲两个地区僧人超编。拉萨、

山南、日喀则地区发展相对平稳;阿里和林芝地区的发展速度则远远落后于其他

地区,僧尼人数尚未达到定编数额。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中的原因我们另外

撰文做专门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从年龄结构分析,年轻僧尼所占比重较大。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年轻

僧尼占总数的50%至60%以上,小寺院中年轻僧人所占比重为89%左右。这一部

分人中多数是恢复宗教政策后进寺为增的,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的能力相对较强。其中的少部分人身在寺院,心系红尘,徘徊在神殿和世俗之间

,一旦条件好转,时机成熟,他们极有可能弃寺还俗,重新回到世俗社会。信教

群众中,年长者占绝大多数,年轻人信教多受长辈影响,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

惯,表现出很大的盲从性。

  第四,入寺僧人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相比之下城镇人为

僧者明显减少。诚心求知的僧人少,多数僧人视寺院为避难所。

  第五,由于寺院各种制度尚在建设当中,诸多关系还未理顺,僧尼培养存在

不少问题。僧人普遍缺乏求取知识的强烈意识,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少数僧人将

自己作为“特殊”阶级,无视国家法律,做损害人民利益、破坏民族团结、扰乱

社会秩序的事。

  第六,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交通环境的改观,商品意识的

增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宗教信仰观念发生了变化,佛事活

动明显减少,宗教开支减少,更多地转向注重实际,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

宗教狂热而开始趋向平稳,宗教信仰与生产、生活的矛盾逐渐得到解决。
藏传佛教作为宗教的一部分,既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同时也是藏族

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定范围内,当它与社会的根本利益及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在与社会法律、法规相容的条件下”,②它的积极作用就

会不断凸显出来。否则,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经济

秩序。宗教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种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

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歪曲基本教义,而是改变旧的、已经过时了的制度、观念,

以便更好地保存原来的精髓,顺应时代潮流而健康持续地发展。藏传佛教的发展

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9世纪朗达玛灭佛不仅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斗争和

政教矛盾,而且说明佛教发展违背了吐蕃社会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水平。阿底

峡和宗喀巴有感于西藏佛教当时的种种弊端,致力于佛法的改革和整顿、振兴,

强调戒律的严肃性,调整了显密关系,建立了僧伽制度,寻求到了一种能够适应

时代、顺应经济发展水平、契合众生机缘的佛教。正因为有了宗喀巴的宗教整顿

,培育了大批佛学研究人才,藏传佛教才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近代以后,藏传

佛教每况愈下。50~60年代,藏传佛教遭受两次灾难性破坏后,仍然没有唤醒和

改变僧人的思想价值观。他们坚持印度佛教的文献传统,遵循高僧的遗训,以宗

教、道德、宗教职责为基础安排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情,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可

以说这种维护传统的守旧思想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藏传佛教界占据主流,严重阻

碍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和改革。回顾50年来的西藏佛教,存在着许多需要很好解决

的重大问题。

  第一,忽视僧伽教育,使僧人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僧团建设。僧伽教育是

佛教的立世之本,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僧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僧伽教育。同样

,高素质、高质量的僧伽队伍是推动佛教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西藏

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最终载体。然而,西藏佛教近50年的僧伽教育令人担忧。

以寺院来说,现代教育方式尚未完全建立之前,传统的教育方式渐被遗弃,作为

个体的僧人对于高深的佛教典籍似乎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口中念诵的

只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仪轨经、超度经、平安经等。尽管每个寺院都在试图努力改

变教育落后的现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比较合理

的教学大纲和高水平的师资,使其成效甚微。客观地说,能够精研佛教义理和修

得成就的名僧不多,能够潜心研究著述,在理论上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高僧更

属凤毛麟角。现在为数不少的僧人懒得去翻阅佛典,对于佛经缺乏全面和完整的

理解,能熟诵经典而不识字的文盲僧为数不少。

  第二,宗教信仰迷信化。宗教与迷信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

,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作用。迷信则是一种盲目的信仰或崇

拜,本质上是反社会,反文化的。西藏从古代起就把“习惯”看成如同天命一般

重要,可以说“习惯”支配着一切。一部分人对宗教(包括西藏佛教)只是个感

觉和习惯,把凡是宗教的东西都视作神秘物,将高僧的讲话当作金科玉律,治疗

百病的良药,由缺乏理性分析而盲目地加以信仰崇拜。在佛教思想中掺杂进许多

迷信成分,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

。久而久之,宗教文化变成了欺骗群众的迷信,其“负面调节功能通过量的积累

完全可以达到危险的边界,即干扰社会稳定、取代正面的意识形态体系”。③虽

然西藏佛教信仰迷信化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但也不能忽视僧侣们的

导向作用。

  第三,观念陈旧,思想保守,难以有所发展和创新。在传统的价值观未改变

,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之前,僧伽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完全以传统佛教思想为依

托,有意把自己作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个“特殊”阶级,要求社会按照佛教的

意愿去改变,而不主动去适应社会。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猜疑心,

不仅阻碍了西藏佛教的自身发展和改革,也阻止学者们去接触和研究佛法,始终

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积极

、主动、开放地吸收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现代文化”,“不断地、认真地学习

、消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发展创造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水平。”④封闭、守旧、保守不但没有出路,且将会丧失

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宗教也不例外,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有相当程度的改变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精华和独立性,发展也有活力。在西方近代历史中,一

些国家的迅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即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改变更新不无关系。例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因

宗教改革而改信了新教的国家,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那些

原本强大的抵制宗教改革的国家在近代却日益没落下去。⑤西藏从近代开始形成

的封闭、守旧意识,极力抵制新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改革,结果使社会越来越贫穷

落后,西藏佛教也日益衰退。遗撼的是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普遍存在于僧

伽队伍中。
第四,宗教信仰的政治化趋向明显。恢复和落实宗教政策以来,长期与民族感情

揉成一团的宗教感情“反弹”,一段时间内宗教达到狂热。在一些地区或在一部

分人中重新造成强烈的宗教氛围。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不守戒律,不习经文,

败坏道风,结党营私,追逐名利,违法乱纪,把宗教作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

具,争取生活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手段。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着宗教干预行政、司法

等,动辄以歧视民族、镇压宗教、剥夺信仰相诬,给分裂主义分子提供口实,提

供策划闹事的基地。



  第五,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责任意识不强,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处理事情不

当。管理人员包括寺院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宗教主管部门人员。就“寺管会”来说

,只求眼前安宁,缺乏长远考虑,现有的各种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少数“寺管

会”成员自身佛学知识浅薄,整体素质差,难以服众。宗教管理部门人员缺乏佛

教基本知识,在工作当中除了宣传政策,在思想上很难与僧人和信教群众沟通。

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一些细小的问题扩大化。例

如,把一些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因素当作重大宗教问题进行盲目处理,结果导致

不良后果,既伤害了广大僧人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以后的工作。

  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的世纪给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带来了新的机

遇和挑战。西藏佛教将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藏佛教自

身的建设。这就要求西藏佛教广大僧尼清醒地认识到保守、僵化、教条是西藏佛

教生存与发展的痫疾;解放思想,高瞻远瞩,兼容并蓄,培养高素质的僧伽人才

是持续发展的保障。怎样建设高素质的僧团,关键是改进思想观念,加强僧伽教

育。做好僧伽教育,首先要继承和发扬西藏佛教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严格管

理制度,健全教育制度,设置合理的课程,规定教学内容。既要求学僧精通佛教

教义,融通戒、定、慧三学,还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政策法规,开展学术研究

,树立法制观念,把自己培养成德、智全面发展的爱国爱教的僧才,顺应时代潮

流。

  宗教管理部门除了政策上引导,必须加强与僧人的交流,沟通思想,配合“

寺管会”完善管理制度。既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也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尽

量避免以行政命令处理问题,或对正当的宗教活动模加干涉,以免引发僧人和信

教群众的抵触情绪。作为管理人员自身必须加强对宗教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西

藏佛教的基本思想,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发表于 2010-9-1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国爱教
发表于 2010-9-18 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想看看不带政治色彩的、没有诋毁诽谤的、不是一面倒说辞的真实历史。
发表于 2010-9-18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热烈爱党爱国爱教的前提下,在维护论坛的健康生存的前提下,提几个我自己特迷惑的问题,算我自言自语好了。。。



引文:
1996年,全区寺院总数达到1787座,基本上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

迷惑:
到底是我不是一个“信教群众”呢?还是我已经被“基本满足”了但自己没察觉呢?


引文:
第一,近代以来,由于西藏社会政治混乱,经济落后,上层僧侣奉行唯利是
图的功利主义的政治态度,抵制新文化的传播,以封闭而保护宗教,反对宗教改革。当宗教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时,他们积极需求社会来适应佛教,而自己不主动去适应社会。结果西方势力趁虚而入,导致西藏佛教日益衰落。50年代的武装叛乱和尔后的十年浩劫,使寺庙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政策上的失误,致使本来就不景气的西藏佛教受损惨重,失去往日的活力,处于发展低谷。
第二,80年代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恢复和实施,被毁寺院逐渐得到修复,僧尼人数逐年增加。


迷惑:
从文章看来,作者是认为西藏佛教在50年代以前处于发展低谷,“日益衰落”的。在80年代以来,僧尼人数增加了,佛教繁荣起来了?!从文章能看出作者确实是个大家,其专业大概是“爱国统计学”。


引文:
50~60年代,藏传佛教遭受两次灾难性破坏后,仍然没有唤醒和改变僧人的思想价值观。他们坚持印度佛教的文献传统,遵循高僧的遗训,以宗教、道德、宗教职责为基础安排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情,缺乏一种创新意识。

迷惑:
“坚持印度佛教的文献传统,遵循高僧的遗训,以宗教、道德、宗教职责为基础安排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情”,正是佛教引以为荣的精神。什么叫“缺乏一种创新意识”?是指不坚持印度佛教的文献传统、不遵循高僧的遗训、不以宗教道德宗教职责为基础安排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情吗?
50~60年代遭受两次灾难性破坏怎么会改变僧人的思想价值观呢?导致灾难性破坏的明显也不是僧人的思想价值观嘛!


引文:
尽管每个寺院都在试图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比较合理的教学大纲和高水平的师资。

迷惑: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是由于缺乏比较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比较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却是什么原因呢?为何他们不建立自己的佛学院呢?是不是他们不积极呢?文章却说“每个寺院都在试图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那么,是他们没钱还是别的原因呢?


引文:
管理人员包括寺院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宗教主管部门人员。就“寺管会”来说,只求眼前安宁,缺乏长远考虑,现有的各种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少数“寺管会”成员自身佛学知识浅薄,整体素质差,难以服众。

迷惑:
坦白承认,“少数”一些西藏寺院(很奇怪,文章不断强调“少数的”。既然“少数”,为何值得不断提呢?),寺管会成员自身佛学知识浅薄,整体素质差,难以服众,只求眼前安宁,缺乏长远考虑。可是可是,他们不归寺院管啊(他们就是来管寺院的嘛),他们不是西藏人啊,他们也不是僧人啊,他们甚至也不是佛教徒啊(这里明显不是说他们不配当佛教徒的意思,而是指他们根本就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寺院成员啊,也不懂多少句藏语啊。既然他们不是寺院培养出来的,佛学知识浅薄,整体素质差,那得怪他们的培训单位嘛,怎么又变了寺院的错呢?
发表于 2010-9-18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作为个人的回应,个人承担。
以下是作为论坛管理员对轮回三有的恳请:

您在《请问格鲁13级学科是哪十三级?》所说的:

解放前寺院学的很多学科..要学二十五年..可惜现在改革都荒废了。。。您知道政府是怎样改造寺院制度的吗?。。。过去25年学完的课程现在五年学完..有知识的都撵走了..换上的都是听话的.。。。

等等,真假大家心里明白,但应该不算太“爱国爱教”。
然后,您的转贴,却又很“爱国爱教”,然而,这是一篇诽谤藏传佛教的文章。如果不回应而让它搁在这个佛教论坛,似乎不妥。如果大家回应吗,却又恐怕论坛因此圆寂。
您说的我知道,这是众所周知的。您贴的我又无法不同意,因为我们都热烈拥护国家政策。所以,劝告您别再贴、说类似的话了。
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警告,是劝告,苦苦哀求那类。如果继续,哪怕我觉得您没错,我也没办法而必须删除。
论坛一直以来,在一定的局限下,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确实为藏传佛教和很多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您说的话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不很利于论坛的生存。如果继续这样的讨论,论坛会被和谐掉,那么,又少了一个佛教据点了,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对不对?希望您能理解难处,大局为重。
发表于 2010-9-1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 社会 都要和谐!!:lol
发表于 2010-9-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共看了三、四遍

各人有各人的感觉、体会和保留意见

最有判决权的是时间!


:lol

[ 本帖最后由 自由行走 于 2010-9-18 12:13 编辑 ]
发表于 2010-9-1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创新这点很有趣:lol
曾看电视,3.14后一领导去藏区寺院视察僧人是否都情绪稳定,看到佛像唐卡时说:我们不仅要传承古人的智慧,也要开发新的内容,可以把唐卡的画适当改革予以创新。
发表于 2010-9-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蟹了吧
发表于 2010-9-18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局长临时被LP指示到菜市场买黄瓜,菜贩一时零钱不够,还差1块五,局长大方的说:你卖完菜,晚上到格鲁社区发三个帖子吧。
发表于 2010-9-1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去保护小动物协会玩。他们新收养了只小狗。大概是因为和我们大家不熟的原因。它喜欢见谁咬谁。我们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只不太通人性的小狗而已。没人和它计较。也没有骂它混帐王八蛋
发表于 2010-9-1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藏族文化界而言,80年代后并非没有声音,但很奇怪,声音极度两极化——一极以唯色女士为代表,什么都是过去好,什么都要恢复原状一成不变;另一极以阿来为代表,对过去全盘否定,说藏传佛教是“印度人都不要的垃圾”。

中间派并非没有,他们就是广大的学僧、地方的朱古和各个民族院校进行藏文化教学的第一线老师,问题是,他们长期处于几乎“默无声息”的状态,没有发声或即使发声也引不起多大动静。

龚定庵先生说“万马齐喑究可哀”,我不相信我们现在的政策目的是要摧毁藏文化,但显然,很多掌权者根本不懂藏文化,更别谈制定出能让藏传佛教为代表的藏文化良性发展的政策来了。
发表于 2010-9-1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许德存写的,没办法,人家也要混口饭吃。
发表于 2010-9-1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8:30 , Processed in 0.0349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