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16|回复: 20

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 / 佛學法類漢藏梵英術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4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法友發給我的,和大家分享,尤其是搞翻譯的法友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0-9-1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無量隨喜..
感謝分享..
PS:
不是搞翻譯的
:loveliness: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14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14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崇安佛學及禪修論文集(822)  
0-1   林崇安佛學著作集(2548)  
0-2   訪問林崇安教授談學佛歷程(3197)  
1   單元1【佛法源流】(855)  
1-1   釋尊的禪修過程(2198)  
1-2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1557)  
1-3   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1664)  
1-4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1515)  
1-5   《增一阿含經》的經型及其編集的研究(1293)  
1-6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1673)  
1-7   印度因明源流略探(1302)  
1-8   《瑜伽師地論》內的異義及其編成(1621)  
1-9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1642)  
1-10   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1637)  
1-11   《本事經》的經型及其編集的研究(1246)  
2   單元2【佛學義理】(879)  
2-1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1369)  
2-2   從《羅怙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1580)  
2-3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1372)  
2-4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1381)  
2-5   《雜阿含經》的探索(1539)  
2-6   《阿含經》的成佛之道(1448)  
2-7   受念住的研究(1374)  
2-8   《壇經》中的阿含精神(1380)  
2-9   《雜阿含經》經文的釐正初探(1391)  
2-10   《阿含經》的菩薩道 ── 兼論《般若經》的出現(1379)  
2-11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1417)  
2-12   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捨的探討(1528)  
2-13   《阿含經》的中觀見(1341)  
3   單元3【禪修與生活】(923)  
3-1   人間淨土的達成(1490)  
3-2   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1504)  
3-3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1741)  
3-4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1482)  
3-5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1408)  
3-6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1606)  
3-7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2106)  
3-8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1569)  
3-9   內觀禪修的探討(1995)  
3-10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2002)  
3-11   止觀的實踐(1610)  
4   單元4【哲學與因明等】(721)  
4-1   漢藏的佛性論(1685)  
4-2   佛教存有論和認識論的核心命題(1262)  
4-3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1382)  
4-4   佛學研究法及其特色(1321)  
4-5   《壇經》的心性與佛性略探 ── 兼論性覺與性寂(1277)  
4-6   評析藏傳邏輯論式(1449)  
4-7   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1349)  
4-8   佛教的宇宙觀(1508)  
5   單元5【短文】(731)  
5-1   初善、中善與後善(1577)  
5-2   內觀的法流(1965)  
5-3   培養內觀的能力(1747)  
5-4   生活與禪修(1881)
发表于 2010-9-1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崇安教授簡介
台灣台中縣人,1947年出生
美國萊斯大學理學博士(1974)
國立中央大學專任教授(1974-2000)
曾於法光、圓光、中華佛研所授佛學課程
現為法光、圓光、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
專長為因明、佛教宗派思想、禪觀等


問:請問林教授,您從尖端的太空科學研究,跨到佛法的領域,其間
的經歷和學習過程如何?
答:我的學習過程大都是順著因緣,並沒有刻意的安排。1969到1974年,我到美國萊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選了太空物理作研究的題目,學完後,當時國內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太空物理的相關課程,因此,我一回國便在這兒執教,後來學校依次增設大氣物理及太空科學研究所,我便名正言順的移到太空科學研究所;從1974到2000這期間,我的太空科學研究範圍是磁性流體波、地磁脈動、電漿不穩定性,另外教導科學哲學。從大學起我個人對於「人生」這一問題始終有疑惑,因此,有意無意間都在摸索著,1975年,在中大的覺聲社看了不少佛書,也去台北車站附近去聽淨空法師講解《金剛經》、《華嚴經》,並歸依三寶,對「人生」這一問題有了初步的答案,不久,就接觸到西藏佛教,從劉銳之上師學習寧瑪派(紅教)的密宗修行方法;1976年起從歐陽無畏喇嘛學習格魯派(黃教)的顯教論典,一直到1991年10月喇嘛入滅為止。1992年,中大的教職員工成立了「三慧社」,與校外法師互動頻繁,我參加了三期由惟覺老和尚主持的禪七,對北傳的禪觀得到一點初步的了解,也開始閱讀南傳大師們的內觀著作。1995年初到尼泊爾參加葛印卡老師所傳的十日內觀課程。1998年底起接觸到泰國蘇諦南法師所教的達磨多羅內觀法以及隆波通所教的正念動中禪,一路下來,學習了靜態與動態的不同禪觀,對於佛法的體驗,有「由繁而簡」的感覺。

問:我們都知道您在西藏佛教方面,曾經投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有相當的經驗,請介紹一下您在這方面進行的參學和實修過程。
答:在西藏密宗這一方面,由於劉上師是西藏寧瑪派敦珠法王的直承弟子,因此,我所學習的便是此一系統的密宗修法:從1975年起聽聞《大幻化網導引法》的開示,並接受四臂觀音、蓮師、金剛薩埵、綠度母、鄔金藥師、普巴金剛、金剛亥母等等灌頂及修持儀軌,所修的以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為主,並協助上師成立「金剛乘學會」、出版季刊及《金剛乘全集》、設立密宗關房,對所出版的《菩提道次第訣要》及《密咒道次第寶鬘釋》略作藏文的校譯。每年雖然抽空閉關七天或二十一天,但我個人天賦所限,沒有特殊的體驗,供大家分享。
至於西藏佛法的義理方面,從1976年起,每週週六早上在歐陽無畏喇嘛住處,學習格魯派(黃教)的義理,從藏文拚音開始,一直學習完藏文原典的《正理啟門集課》、《宗義寶鬘》、《現觀莊嚴論妙解金鬘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兼及《印度佛教史》。另有《釋量論》及《梵文文法》未及授完,喇嘛就入滅了。由於喇嘛全依藏文原典逐字講解,十五年下來,使我受益良多,但也覺得要想深入,非在寺院全心學習不可,我自己沒有這種因緣,只能略窺藏學義海之一滴而已。

問:請您談談歷年來對藏學的研究和心得。
答:我對藏學的任一主題,常是先搜集舊有的文獻,再配合藏文原典,釐清觀念以後,寫出文章。過一陣子,將相關的文章集合起來,並加以補充出書,如此當做教材也較方便。
首先,在藏文佛學術語方面,配合漢文、英文等相關資料,編出《基本漢藏梵英佛學術語》(1991);在藏文的教學需要上,編寫《藏文拚音教材》(1994)。
又如,為了方便在佛研所教導因明的課程,一方面整理漢地的因明資料,一方面配合藏傳的辯論方法,編寫了《佛教因明的探討》(1991)。透過《宗義寶鬘》的啟發,我對印度初期思想的演變及各派的見解做了一番整理,先後完成了《佛教教理的探討》(1990)以及《印度佛教的探討》(1995)這二本書。
至於西藏四大宗派的歷史以及教義,由於此時投入在密宗或金剛乘的修行,自然大量收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研究的心得就結集成《西藏佛教的探討》(1993)。另外也寫些論文,如〈漢藏的佛性論〉、〈評析藏傳邏輯論式〉等。至於由藏譯漢的,則有《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一書。有關漢藏佛典的對讀研究,1994年起,特別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作為主題,因為透過此論可以對《雜阿含經》的義理有深入的了解。
經過各家思想的比對,我深深覺得生命的實相是甚深的,各宗各派有不同的闡釋,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許只有自己親證實相,才能止息內心的紛爭吧!

問:請您也談談在佛學研究所的教學情形。
答:我在1990年起在法光佛研所開始佛學方面的教學,當時是教「因明學」,而後依次教過「西藏中觀學」、「宗義」、「印藏佛學專題」、「印度佛教宗派思想」、「藏文攝事分與阿含經研究」、「瑜伽師地論研讀」等,也曾在圓光佛研所教過「藏文」、「宗義」及「止觀學」;1994年起在中華佛研所教「藏漢佛典對讀研究」等,並指導論文。我把《瑜伽師地論》的漢藏對讀及其與《阿含經》的義理關係,當作佛學研究的一個重點,所指導的論文也以這一方面為多。
至於佛學與科學間的關聯,有許多可以會通,我寫成《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一書(1994),討論到生命的延續,宇宙與業力等問題,這些可以再深入的結合生命科學來研究。

問:近幾年來,您極力推動南傳的內觀法門,其經過如何?
答:內觀,其實就是「毗婆舍那」的近代譯語,它的意義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南傳的內觀法門有很多種,1990年起,泰國阿姜查、佛使比丘等大師的著作已在國內通行,書中已有內觀方法的介紹,但是國內尚未有長期的內觀課程。1995年初我接觸到葛印卡老師的十日內觀課程後,覺得這種靜態的禪修方式有其特色,靜靜地觀察自己的呼吸和全身的感受可減少貪瞋的習氣,因此,當年暑假便邀請老師、準備教材、安排學員的食宿,借用圓光佛學院校本部舉辦第一期的十日內觀禪修營,有220位學員參加,另外還有很多報名者,因此再借南部、東部其他寺院繼續辦下去;最初三年由我負責,平均每月有二期課程,每期學員平均約60位,一直辨到台中縣新社鄉有了較穩定的禪修地點後,便移交給其他熱心的學員繼續辦下去。我個人接著遇到動態的動中禪,從泰國的隆波通學習如何在行住坐臥中培養覺性,由於這方法容易與生活結合,適合今日社會人士的步調,因此,1998年起,也在不同的道場辦了二十期的動中禪。其他的南傳內觀方法,有機緣時,也抽空去參與。以上是禪修營的訓練課程。至於在義理方面,慧炬、圓光、香光等出版的內觀書籍有所介紹外,1997年我與一些中壢朋友成立「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在桃園縣立案,它的重點之一就是禪修義理的探討與比較,因此,在1999年出版了「佛法與內觀系列」,介紹了毗瑪拉蘭希法師、孫倫法師、達磨多羅、隆波田、阿姜念、馬哈希法師、阿姜查、摩訶布瓦以及帕奧禪師的不同禪修方法,這些南傳的禪修方法各有其特色,目前國內各有學習者。義理的研究,當然不能只局限於南傳的論著,要結合北傳的《阿含經》及相關的論典,因為南北傳的禪修源流都是上溯至釋尊。在這方面,我抽空整理一些相關文獻,寫出〈內觀禪修的探討〉,另外,將《阿含經》的研究,集成《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一書,用以闡明禪修的次第,這些研究都是幾年來點點滴滴的整理心得。在禪修的原理方面,最近編寫《生活即禪修》一書,將覺性的培養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介紹在內。

問:南傳的內觀法門和藏傳的金剛乘修持,有那些顯著的異同?
答:由於南傳的內觀法門有很多種,只能抽出幾種來比較。例如,有的開始以專注於一點的方式來訓練,帕奧禪師及葛印卡老師的專注於呼吸的方法屬此,這一部分和金剛乘的專注於觀想本尊的形相,有共通之處。南傳四界分別觀與觀察全身感受的方式,與金剛乘(或密宗)的觀想甘露由頂降下遍及全身的修法也有某程度的相似,前者只是由上而下的觀察,後者則要配合觀想。密宗對氣、脈、明點的強調以及拙火的修持,都與四界(地水火風)以及感受息息相關,這一部分,南傳顯得簡單而直接,觀察時由粗而細;藏傳則與觀想配合,顯得複雜,在氣息的調御,也是由粗而細,這是依據「心氣不二」的原理。
另一種的禪修方式是利用肢體的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隆波田的動中禪屬此,其訓練的原則是內心輕鬆地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在行住坐臥中使覺性持續如鍊,就能看清自己念頭的來源,從而拔除無明習性。這一方法與藏傳密宗的大手印、大圓滿也有共通之處,同樣是放鬆身心,不去壓抑念頭,也不捲入念頭,要在生活中時時保持覺性。南傳的動中禪有善巧的培養覺性的方法;藏傳則是由上師直指心性(明體),無跡可尋,不易切入;若由觀呼吸或觀想明點下手,則難免走向過於專注而未能輕鬆,因此,有其難度。
至於慈悲觀的修持方法,有簡有繁,帕奧禪師的慈悲觀配合禪那來進行,這點值得藏傳密宗做參考。金剛乘強調成佛,南傳則注重苦的滅除。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身體力行,讓修習的人愈來愈沒有貪瞋的習性,愈來愈能安祥自在,愈來心胸愈開擴,那就對了。
我覺得儘管南傳、藏傳、漢傳的各種禪修形式有所不同,禪修者要清楚自己禪修的目標是:內心輕鬆而柔和,能以覺性來面對生活的順逆境界,安祥地處在世間而沒有煩惱,並能盡自己的義務去幫助別人。

問:佛法的修持法門那麼多,各有特色,可否請就您的經驗,給我們一些建議。
答:每人的因緣不同,開始所接觸到的方法會有所不同,但是在「定」這一方面,要能達到「身心輕安」與「一心」,也就是說,要能夠使心安住於對象而沒有散亂,並且身心輕鬆而安祥;接著是在「慧」這一方面,以穩定的覺性去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不被修行途中所出現的種種禪相、感受、念頭所迷惑,要一直與自己的覺性同在,因此,各種法門開始也許不同,後面都要走在相同的覺性的路上,都要在生活中保持覺性,看清自己的念頭,使貪瞋的習性一直滅除,那就對了。

問:請問您在教學和研究方面,有沒有什麼新的計劃?
答:目前還是順著因緣的出現而進行,在教學和研究仍是以《瑜伽師地論》與《雜阿含經》的相關主題為主,透過藏文的論典比對,可以澄清一些基本的觀念。在禪觀的理論上,有關佛性、如來藏這一問題,有空還是會去思考一下,這跟實踐有關,只能慢慢的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也希望減少一點教學的奔波,多點禪修的實踐,但是,在內外因緣的推動下,還是不停的安排禪修課程、寫心得,似乎只好隨遇而安了。

問:作為法光佛研所的資深老師,請您就法光的教學、研究、服務各
方面的發展,提出寶貴意見。
答:我覺得佛研所的設備、環境都很理想,剩下的只是學生們如何好好去學習佛法。透過巴利文、藏文、梵文先掌握阿含的義理,是一個共通的基礎,學生們也要參加幾種七天以上的禪修課程,好好觀察自己的身心,這也是一個共通的基礎。有了這些基礎,學生們可依自己的性向投入更深入的義理與實踐,在自動自發下,就會出現弘揚佛法的人才,這是順著因緣而呈現。學生們在共通的基礎上,再去廣泛的理解南北傳以及顯密的教法,就較能掌握核心而不被外表的事相所迷惑,也較能客觀地去看待各地方不同形式的佛教。
发表于 2010-9-14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無量隨喜..
感謝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sd 于 2010-9-14 08:34 发表
现在深深感叹祈求佛菩萨是太有用了。:handshake
还想问一下景宗师兄,似乎多数梵藏汉辞典梵文都是用的罗马转写,而没有天城体的,有没有既有天城体,再加罗马转写,然后是藏文汉文这类辞典?


剛收到李勝海譯師的答復,沒有這種字典。  遲復請見諒。
发表于 2010-10-1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非常感谢所有栽树的人!
发表于 2010-10-12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是否有空可否去wikitionary完善佛法方面的條目
http://zh.wiktionary.org/zh/Wikt ... 9%E5%AD%97%E5%85%B8
現在編輯連註冊登錄都不需要,非常開放,可惜很少資料.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10-10-12 20:41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12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sd 于 2010-9-14 08:34 发表
现在深深感叹祈求佛菩萨是太有用了。:handshake
还想问一下景宗师兄,似乎多数梵藏汉辞典梵文都是用的罗马转写,而没有天城体的,有没有既有天城体,再加罗马转写,然后是藏文汉文这类辞典?


似乎没有天城体的梵藏汉三语的辞典。但是有藏文转写梵文的三语辞典:《梵藏汉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词典其实就是
སཾ་བོད་སྐད་གཉིས་ཤན་སྦྱར的缩略版,但是加上了中文。Candra Das出版的藏英词典(1902年版)用天城体标出了部分藏文对应的梵文;Lokesh Candra的藏梵词典中使用的全部是天城体,这应该是目前最权威的藏梵词典。
《瑜珈师地论汉藏梵索引》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字典,藏文和梵全全部使用转写(.txt版),这样十分便于检索。
附上一个《瑜珈师地论汉藏梵索引》,文件很小,但是十分强大
另外,夏坝仁波切领导下沈阳北塔藏文班正在校对《翻译名义大集》,将来可能会制作成包括梵文天城体、藏文转写、拉丁转写、藏文、汉文的版本。

[ 本帖最后由 诃提娑迦罗 于 2010-10-12 21:0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诃提娑迦罗 于 2010-10-12 21:05 发表


似乎没有天城体的梵藏汉三语的辞典。但是有藏文转写梵文的三语辞典:《梵藏汉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词典其实就是སཾ་བོད་སྐད་& ...


這個索引非常好,如果遵循玄奘新譯譯例,這是必備書。  其中的名詞乃至很多形容詞都頗具匠心,雖然千載之後的今天翻譯藏文典籍都很適用。 此外尚有日本學者編的俱舍論索引和集論索引也非常好,可以和瑜伽的索引并用,但好像沒有電子版。  陳譯師和李譯師主要就是用這三部索引。
发表于 2010-10-1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景宗 于 2010-10-13 00:04 发表


這個索引非常好,如果遵循玄奘新譯譯例,這是必備書。  其中的名詞乃至很多形容詞都頗具匠心,雖然千載之後的今天翻譯藏文典籍都很適用。 此外尚有日本學者編的俱舍論索引和集論索引也非常好,可以和瑜伽的索引并 ...


關於瑜伽師地論索引的信息:
Index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藏漢梵《瑜伽師地論》索引) / Yokoyama Koitsu與Hirosawa Takayuki, Tokyo, 1996. Corrections and Tibetan sort by Stephen Hodge, 2003


另兩種索引:


1. An Index to the Abhidharmakośabhāşya (梵藏漢《阿毗達磨俱舍論》索引) / Akira Hirakawa, Tokyo, 1978

2. 《集论索引》:

An Index to Asaṅga's Mahāyānasaṃgraha (Part 1 Tibetan-Sanskrit-Chinese) / Edited by Gadjin M. Nagao,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Tokyo, 1994
发表于 2010-10-17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致谢意.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0-1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2:51 , Processed in 0.0374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