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31|回复: 53

我的新书《一步一如来》里面的补充资料:西藏小百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2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书里,写给非佛教徒、对西藏不了解的人读的背景资料,所以不详细、不深入,但求尽量不沉闷而让外行读者能马上有点基本理解而已。由于刻意迁就了外行人水平,这里贴出来让大家看看有没有太严重的错误。










喇嘛教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许多人把它称为“密宗”或“喇嘛教”,其实这些称呼并不恰当,也令人误解了藏传佛教的教义。
藏传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支。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师释迦牟尼佛弘扬,传至今天,主要分为南传(即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一带之佛教)、北传(汉地、韩国、越南、日本等地盛行)及藏传(西藏、尼泊尔、不丹等地区盛行)。佛法在传入各地以后,或多或少都因为风俗文化而演变成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义与本师释迦牟尼所弘传的并无分别,只是在表达上及仪式上有所不同。
藏传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义,故也包含密宗的教义在内,但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密法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学过密宗,所以把藏传佛教各派统称作“密宗”是不正确的名称。

活佛转世
与藏传佛教打过交道的人,不免会听过神秘的活佛转世现象。在藏传佛教中,有些大德高僧圆寂前,会留下遗嘱,或由后人根据传统方法寻找其转世小孩,让其辨认前世物品等方式认证。被认证为大德转世的小孩,会被给予良好的宗教培训,最后继承其先世未竟的弘法事业。在众多此类的转世者中,最著名者包括历代DL喇嘛、班禅喇嘛、大宝法王等。
有些人盲目地以为“活佛”就是活着的佛,感到不以为然,怀疑为何在西藏会有这么多活着的佛,这种误解纯粹出于对藏传佛教的缺乏理解。具转世者封号的人当中,有些或许的确是圣者化现,有些则是较有修持证量的人之转世,但也有纯为继承某位已往生而有权势、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地位而被册封的情况,并不可说具备这种封号的人便不需修学,肯定便自幼便是圣人。即使是真正的转世者,一样要接受严格的修学方堪为人师,而且其教育往往比普通僧人更为严格。
“活佛”一词,可见于明、清文献之中,譬如清朝皇帝赐予好几个西藏高僧的封号及印章中,就的确能读到汉文“活佛”一词。著名的章嘉国师是乾隆皇帝的上师,文史中亦常以“章嘉活佛”之名尊称。这些历史上的封号,出于皇帝的册封及尊崇。在西藏,其实没有“活佛”这种尊称。现今我们听到在汉语中称为“某某活佛”的人,在西藏其实被尊称为“某某仁波且”(“仁波且”意为“宝”)或“某某祖古”(“祖古”意为“化身”)。
有些汉人一听到“活佛”或“转世化身”这些封号,便盲目地视为圣人,这源出于对藏传佛教的无知。在拜师前,应当观察对方的品德及学问等,而并不取决于有否封号。

四大教派
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
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创建于15世纪,主要寺院为拉萨周边的色拉、甘丹、哲蚌寺,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甘肃拉布愣寺、青海塔尔寺等。
萨迦派的创立者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贡却杰布(1034-1102)所创立,后由著名的萨迦五祖发扬光大。萨迦五祖分别为初祖贡噶宁布1092-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0-1251)、第五祖八思巴国师(1235-1280)。
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旧”,宁玛派即“旧宗派”之意,形成于公元11世纪,其名乃指它继承了从藏传佛教前弘期流传下来的思想及相关仪轨。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公元8世纪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因此,宁玛派便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派别。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译师(1012-1096)开创,经米拉日巴(1052-1135)的继承,最后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分支发展为四大八小支等众多支系,其中四大支派分别为噶玛噶举、蔡巴噶举、跋戎噶举、帕竹噶举;八小支派为直贡噶举、主巴噶举、达隆噶举、亚桑噶举、超浦噶举、修赛噶举、叶巴噶举、玛仓噶举;其中噶玛噶举根据地楚布寺、直贡派根据地直贡寺、达隆派根据地达隆寺,于本书中皆有述及。

三大寺与二密院
三大寺与二密院,为格鲁派的主要教育院校,也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的权威教育机构。色拉、甘丹、哲蚌为三大寺,主要传授佛法显宗,全盛时期学僧超逾两万之数,影响力极大,故向有“天上日、月、星;地上色、甘、哲”之说。二密院即上密院及下密院,专门教授密宗。
藏传佛教中的最高权威学者头衔-甘丹赤巴法王,便出自三大寺与二密院教育制度。按照传统,只有显宗毕业于三大寺任一、密宗毕业于二密院其一,更曾先后任三大寺及密院的方丈者,方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正因为甘丹赤巴法王的挑选并不取决于出身、名位,唯从最高学者中选出,故有“甘丹宝座本无主,唯怕来者无学识”之古语。

大明六字真言、玛尼石、转经轮
大明六字真言的读音为“嗡瑪尼貝米吽”,是观音大士的名号。“瑪尼”解作如意宝珠,指观世音大士之悲心,令所有愿求都能如意得成;“貝米”意为莲花,指观世音大士如莲花一般清净不染与其清净智。持诵观音六字真言,由于观音之愿力和加持,能减除六道轮回众生之痛苦,对个人乃至所有生命都带来无尽之广大利益。
在西藏,不同形式、装有大明六字真言咒字的转经轮可说是无处不在。在寺院四周,会见到成排的经轮及正在绕行转经的信众。在村落中,大多有村民共用的大经轮,可供几个人同时转动。在藏人家中,会见到屋顶上有以风力推动的经轮;在厨房中又会有以热力推动的经轮。在小河川及溪涧,又能见到以水力推动的经轮。但最普遍的经轮,或许便是在藏地大小街道上都有人手持的手转型小经轮。手转式的经轮,多为木或金属制的容器,里面装有密密麻麻地印上大明六字真言的卷状经页。较常见的手转轮是下面配有木棒的一种,用者手持木棒,只以极微的力度便可令配上了铅块的经轮转动不息。转经轮的传承源出佛经,其依据见于《摩尼全集》等经典中。
在西藏,以佛法经咒利益众生及附近环境的习俗,不单反映在户外转经轮上。在任何藏区的路边、山顶或险地,都能看到藏人放置刻有大明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堆。这种习俗,同样也反映着把佛法套用在所有生活层面来利益众生的崇高心态。

辩经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师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远赴印度,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因而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之格鲁派,辩论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年幼起就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会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作经文念诵,然後分组辩论。分组时有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辩者必须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在佛法辩论上,有严谨的规则,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其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嘘倒台。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等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一级荣誉博士头衔)。

哈达
与西藏文化稍有接触的人,多见过一种称为“哈达”的白色丝质或仿丝制成的条幅布带。哈达与西藏佛教及西藏文化是有极其密切关系的一种物品。
在藏传佛教中,哈达有多种用途。在谒见高僧或师父时,弟子会尊敬地呈上一条哈达以示敬意。参访寺院时,信众会把哈达抛于佛像前或挂于佛像身上以示敬意。
在社交层面上,哈达同时亦是一种礼貌性的礼品。在与友人见面或送别时,藏人会互呈哈达,挂于对方颈上或交于手上以示友好。在送礼的时候,藏人也会附上一条哈达。

风马旗
到过藏区或看过有关西藏风土人情图片的人,多会对西藏地域常见的经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色彩缤纷、随风飘扬的布幡,在任何西藏的民宅楼顶、寺院附近、山顶、圣地、险处、河川等地方都会见到。在新年时,藏人会在家宅屋顶换上新的幡取替已褪色的旧幡。在云游朝圣的流浪香客行至圣地或险处时,也会挂上一些同样的经幡。
这种幡的正式名称是“风马”,多以粗布料用木刻印版涂墨印制,上有各种经咒、吉祥语句、各种吉祥徵号、佛菩萨形相等,而且大多会有一匹背负宝物的骏马。这匹骏马便叫做“风马”,它背负的是一组三件的宝饰。这类经幡有横挂在绳上成一串旗的形式,也有数张竖挂在木棒上的形式,大至长数米的,小至巴掌丁方的都有,通常是黄、绿、红、蓝及白五色为一组。
风马旗表义的是无畏的信心,其背负的宝饰表佛、法、僧三宝。经幡的五种色彩代表五佛、五大元素,也代表了五佛智、五蕴。
挂置经幡有多种意义。随风飘扬的经幡上面所印的经咒,以佛陀的加持净化附近的环境及众生。在见到这些色彩缤纷的经幡旗海时,人们也会被提醒忆记三宝。在较世俗的层面上,挂置经幡者可积集福乐、长寿、健康及无障的缘起。

天葬
谈及西藏,汉人与白人总喜欢追问天葬这种习俗的种种,有些更觉得这种葬礼原始、迷信及变态。其实天葬与我们想象中的情况大有出入。一般白人及汉人对天葬的介绍,只是想当然的臆测,把西藏抹上了一层愚昧迷信的色彩。
在天葬仪式中,先由天葬师以各种工具肢解尸首。天葬师或宗教人士诵经后,便会引来天上的大鹰。大鹰通常并不马上降落,只会在上空盘旋观察,先由族群领袖降落视察安全,同类才降下饱餐。转眼间,天葬台上的尸首便被鹰类食尽。
天葬仪式中虽然有僧人诵经及某些宗教仪式,但其本身并非藏传佛教传统,而是西藏文化习俗。在西藏,冰天雪地中要进行土葬并不轻易,进行火葬所需用的大量木材亦非百姓所能负担。况且,由于对佛法的信仰,西藏人对生死之事比其他民族看得淡。在当地的地理及天气环境中,天葬是最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处理尸首的方法,只有在高僧等圆寂时才会进行较花费的火葬或塔葬。我们可以说,西藏的天葬与藏传佛教并无太直接的关系,也并非一种宗教需要,反而只是一种因当地独特环境相应产生的习俗。天葬看似恐怖及不文明,这其实只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及对肉身的执恋。西藏人认为,反正人死后肉身便只是废物,倒不如用以喂鹰更为乾脆,同时也能积累人生最后一次布施的功德。如果换一个开明的态度看,西藏人对生死之事的看法不但不落后原始,甚至可说是比汉人及洋人更为潇洒进步。
近年来,政府严禁游客观看天葬,这是一种极为英明的决策。试问,如果汉人的家中举行丧事,家属的尸首裸阵于地,会欢迎一团一团前来观光、闪光灯闪个不停的旅行团参观吗?

八吉祥
不论在西藏文化或藏传佛教中,只要略加注意,便不难观察到有一组八种的吉祥物几乎无处不在。不论在唐卡佛画中、织锦布图案上、寺院地上图案、佛坛雕刻里甚至家居饰物中,都会见到这一组八个的吉祥物同时或单独出现。然而,这八种吉祥物并非西藏文化中的产品,其出处可追溯自佛陀时代甚至佛陀化生前的印度文化。在汉地文化中,偶尔也会在木雕(尤其是佛坛供桌的雕刻)及织锦布料图案中发现这八种吉祥物单独或同时出现。
八吉祥物分别为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海螺,它们各自有其佛教表义、吉祥表徵及渊源。莲花生生于污泥中而不染泥,被视为出离心及清净的代表。无尽结在古印度文化中重覆交叠,无起端,无终结,既表义佛陀的无限悲心及智慧,也表义缘起因果无始无终。双鱼有多种表义。在古印度文化中,它们代表恒河及也满拿河,也间接表义人体中的左右二脉。在佛教中,双鱼代表和谐团结、快乐及富足丰裕。华盖代表权位、保护,亦代表宗教权威。在佛法表义上,华盖象徵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患及恶缘、也表义佛法之令众生清凉。幢表义佛法能降烦恼魔及死主等四魔,也表义佛法弘扬四方。法轮是南传、汉传、藏传佛教最共通的象徵物,它表义了佛法;轮心表义戒学,轴表义慧学,外圈表义定学。宝瓶表义源源不尽的财富。海螺是各部派佛教(乃至印度教)共通的象徵物,表义佛法的弘扬流布。

生死之轮
在西藏寺院的门外,常会看到一称为“生死之轮”或称“五趣解脱图”的壁画,图中有一猛兽掌持大圆轮,形象及色彩生动鲜明。
生死之轮并非西藏文化的产品,而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一种表像化佛法教育工具,出自《有部毗奈耶》等佛经。这个图表达了三毒、六道轮回、十二因缘及四圣谛等教法。最中央的三种动物分别是鸽、蛇和猪,它们表义贪(鸽是贪欲的象征,鸽是畜牲中性交频度最密的)、瞋(蛇是瞋恨心的象征)、痴(猪是愚痴的象征)此三毒。蛇及鸽由猪的口所出,表义瞋、贪皆由痴所产生。在中央第二圈中,左白半圈代表善业引生於人、修罗或天界转生,图中可见此三种转生之图示,三者头部都向上,表义此为三善道;右黑半圈中是指恶业引致堕入三恶道,图中的畜生、饿鬼及地狱道生命都是形如下堕的姿势。在再对外一圈,分为六界别,画有六道轮回中的各别苦况。在最外的一围有十二个小图,分别表义十二因缘流转。整个圆轮由死主手持及口咬,表义众生因为贪、瞋、痴三毒,而造作善业或恶业,因此在六道中受生,又因十二因缘之流转,循环不息,生生死死,被困於轮回中,不得出脱,永在无常死主掌握之内。这部份同时亦包含了苦谛及集谛的教义在内。图上方有一尊佛,表佛陀已超出轮回的掌握。他手指向月亮,表义他的开示是趋向灭谛的道谛。

忿怒尊与法器
佛教中面目表情似乎很凶恶的造像,称为“忿怒相”,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类别。第一种为本尊,他们是佛陀的化现,例如大威德金刚是文殊大士之化相、马头明王是观音大士之忿怒化相等;第二种是护持三宝及行者的护法。他们示现忿相,表义降伏烦恼及障碍,其体性却是诸佛之悲心,与世俗的嗔恨心毫无关联。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便已开示过多种头陀行修持,其中包括冢间坐,便是教导苦行者在坟场修持。此外,佛陀亦教示弟子应在浴室绘画骷髅图像,以提醒生死无常,策励行者珍惜身命、精进修行。藏传佛教继承了这种佛教传统,所以常会见有关骷髅、尸林等之图像,也采用以人骨制成之法器,如念珠、手鼓等。这些图像及法器,是为了提醒行者痛念生死无常,策励他们不要虚度时光。人骨法器并不由杀害人命取得,一般必须是死者生前发愿死后捐予造法器用途的情况下才可采用,很多时候还会选择性地采用高僧或修行人的遗骨。

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是公元8世纪的印度大德,后入西藏弘扬佛法,成为把佛教引进西藏的第一人、整个藏传佛教的始祖。莲花生大师邀请了印度高僧静命大师(705-762)入藏,并在当时的藏王赤松德赞支持下,建立了西藏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
莲花生大师有许多不同的形象,包括被合称为“莲师八变”的八种化身等。在西藏绘画艺术里,常把莲花生大师、静命大师、藏王赤松德赞同画在一起,呈三角形布局排列,莲花生大师居中位,其右下方位为静命大师,左下方为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

阿底峡大师
阿底峡大师(982-1054)原为孟加拉太子,后出家,先后随一百多位当时的大师修学,甚至远渡重洋到印尼苏门答腊求法,成为印度当时最高长老之一。后来,大师应西藏的古格王之求,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西藏传法,把当时已衰落的佛教重新振兴,著成《菩提道灯论》,并与其西藏弟子仲敦巴(1004-1064)、雷贝喜饶等,发展出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的噶登派教法。在后世,噶登派教法虽已衰落,但却被15世纪成立的格鲁派所吸收、继承。
阿底峡大师与仲敦巴、雷贝喜饶师徒三人的组合,常见于西藏寺院的壁画中,阿底峡局中央位置,身穿袈裟,头戴红色智者冠,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其下方右边是作居士装束的仲敦巴,左边是穿袈裟的雷贝喜饶。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1357-1419)原名“洛桑扎巴”,乃青海湟中县人,自幼学习各派显密佛法,经博学、苦修多年,遂成为以戒律清严著称的一代高僧,并建立甘丹寺,形成了格鲁派教法。由于格鲁派注重经论学习,所建立的色拉、甘丹、哲蚌三大寺及上、下两座密学院,成为藏传佛教的最高权威学府。
在佛教艺术中,宗喀巴大师的形象通常为跏趺而坐,头戴黄色智者冠,身穿袈裟,双手作说法印而各拈一花,花上分别托着智慧剑和经函。宗喀巴大师通常与其两位主要弟子克主杰、贾曹杰并列,或于绘画中以三角形布局排列,合称“师徒三尊”。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605-650)是吐蕃第三十三代领袖。在十三岁即位后,他陆续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并定都拉萨,完成了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文字,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西藏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松赞干布先后共有五位妃子,其中最著名者为唐文成公主及尼泊尔尺尊公主。他为这五位妻子,分别建立了佛教寺院,其中包括大昭寺、小昭寺等。
在后世,松赞干布与赤松德赞(742-797)、赤热巴巾(806-841),被广大民众并列为西藏最伟大的三位法王。

释迦牟尼
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本为印度悉达多太子,后经出家、修行、悟道而成就无上佛境,证得圆满的慈悲和智慧。
释迦牟尼的形象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身穿僧人的三衣、盘腿跏趺而坐,但也有站立相和头戴宝冠的报身相(如大昭寺等身佛)等等。
在释迦牟尼在人间示现的年代,曾有弟子依照悉达多太子不同年纪的身相比例而铸造了三尊等身像,分别为其八岁、十二岁、二十五岁等身像,并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这三尊几经流传,八岁像现在被供奉于拉萨小昭寺,十二岁像被供奉于拉萨大昭寺,二十五岁像则供奉于印度菩提迦耶大觉塔之中。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藏语中称为“沃巴美”,是“无量光”的意思。佛教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出自《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弥陀是西方极乐净土之主,在西藏及汉地广为尊崇,故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
在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形象一般为化身相,身穿僧人的三衣、身体红色,盘腿跏趺而坐,双手放在腿上而捧钵。他的报身相被称为“无量寿佛”,于藏传佛教中有着独立的地位。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在藏语中称为“策巴美”,他是阿弥陀佛的报身相,也是祈求长寿的本尊。他的身体红色,头戴宝冠,身穿天衣,佩戴各种珍宝饰物,盘腿跏趺而坐,双手放在腿上而捧着一个长寿甘露瓶。
在藏传佛教中,无量寿佛常常和同样为延寿本尊的白度母、尊胜母被归为一组三尊并列,或在唐卡、壁画中呈三角形布局排列,称为“长寿三尊”。

药师佛
药师佛在藏语中称为“曼拉”,他是东方琉璃净土之主,也是祈求健康的本尊。在佛经中,有不少对药师佛的介绍,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等。
藏传佛教中的药师佛形象,多为身体蓝色,身披僧人三衣、盘腿跏趺而坐,右手垂下而拈药草,左手放在腿上而捧无死甘露钵。在唐卡和壁画里,常见药师七佛的组合,即药师佛和另外六尊出自《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描述的相关佛陀。有时候,这个组合也会加上释迦牟尼佛,而合称“药师八如来”。

弥勒佛
弥勒佛是身处兜率净土,当来人间示现成佛之相的未来佛,在藏语中称为“强巴”,在藏传佛教中很受重视。
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一般以一位胖和尚的形象出现。西藏常见的弥勒像,一般呈坐姿,头戴宝冠,身穿天衣,佩戴种种庄严宝饰,双手置胸前而作说法手印。在唐卡、壁画及佛像艺术中,常把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并列排放,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合称“三世佛”。

度母
度母在藏语中称为“卓玛”,她是观音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出于悲心而流出的眼泪所化生的。她是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处于慈悲的利生事业的总汇化身,帮助苦难的众生,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在西藏,每在有危难的时候,人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度母求救。
度母虽为观音的化身,可是她自己也有无数的化身。最常见的度母,是绿色身相的原始形象、延寿本尊白度母、救八种难的八度母、二十一度母等。

三祜主
三祜主即文殊、观音、金刚手三位大士。在某些汉译中,三祜主也被称为“三部主”、“智仁勇三尊”等。他们均被列入八大菩萨的组合之中。
文殊大士代表了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的大智慧。他有多种化相,比较常见的是橙色身体、一面二臂,手执智慧剑和托着经书的莲花之相,和“五文殊”之化身相。
观音大士代表了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的大悲,也有多种化相,如千手观音、四臂观音、狮吼观音、度母等,亦有玛哈卡那、马头明王等无数忿怒化身。
金刚手在汉传佛教里多称为“大势至菩萨”,他代表了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的大力量,其寂静相为一面二臂蓝身的菩萨形象,但更常见的是其烈火围绕、蓝身、手持金刚杵的忿怒相。

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是佛经及西藏的唐卡、壁画、造像艺术里常见出现的组合。他们分别是文殊、观音、金刚手、地藏、弥勒、普贤、虚空藏和除盖障大士,其中前三者被合称为“三祜主”。根据佛经开示,这八位大士其实早以成佛,但为了利益众生,他们常以菩萨的形象化现。

大威德金刚
大威德金刚是文殊大士的忿怒相化身,是格鲁派的主要本尊之一,常见的形象是九首、三十四手、十六足,其主要的面现为凶猛的牛头之相。

玛哈卡那
玛哈卡那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尊护法,他是一切男相护法之首。他的名字是梵文的音译,也可意译为“大黑天”,但在西藏,一般称他为“祜主”。
这一尊直接出自佛经依据的护法,是观音大士为了降伏众生的障碍而变化出的忿怒相化身,故此在藏传佛教中很受重视,甚至在日本,大黑天也是广大老百姓所尊崇、信仰的保护神。
玛哈卡那有很多种不同的形象,比较常见的为其黑身六臂相。

阎摩法王
阎摩法王是掌管因果法则的护法,他是文殊大士的化身。西藏的格鲁派特别尊崇阎摩法王,把他尊为宗喀巴大师教法的不共护法。
阎摩法王有外相、内相、密相等多种形象,较常见的是牛头、一面二臂、周围烈火环绕的蓝色身相。

吉祥天母
吉祥天母藏语称“班达拉姆”,是女相护法之首、拉萨和格鲁派的护法。吉祥天母有许多不同的形象,包括了忿怒相和寂静相,其中最常见的忿怒形象是一面二臂,面容显露忿怒之相,侧身坐在一头骡子身上,骡子的屁股上有一只眼睛。她骑着骡子飞行于天上、地上、地下三界保卫佛教,所以又有“三界总主”之称。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的形象,在汉、藏佛教里大同小异,均为身穿古代将领盔甲之相。在汉地寺院中,四大天王多以立体造像形式出现在寺院门口小殿之中;而在西藏寺院中,虽亦有立体造像,但更常见的是以寺院大殿外墙壁画的形式表达。
发表于 2010-3-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遍,找不到錯誤,只好在雞蛋裡挑骨頭,有兩個修辭上的小建議:

天葬
前面兩次講“白人”,後面一次講“洋人”。
可以都統一改成“洋人”,原因是洋人的範圍比白人大,而且聽起來比較禮貌(有嗎?)。

大威德金剛
原文:
九首、三十四手、十六足,其主要的面現為兇猛的牛頭之相。
可改為:
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其主面為兇猛的牛頭之相。
(原因1.本文其它部分都是用“面”不用“首”,2.使後句較為精簡)

[ 本帖最后由 kuohan 于 2010-3-22 08: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10-3-22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上善師兄分享:)
发表于 2010-3-2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師兄護持正法!

有點建議請參考:

1. “三祜主” 是否是“三怙主”? 漢文將“貢布”一般譯爲“怙主”。 “怙”,取“依靠”的意思。

查“漢典”, 區別如下:

◎ 怙 hù

〈动〉

(1) (形声。从心,古声。本义:依仗,凭借)

(2) 同本义 [rely on]

怙,恃也。——《说文》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小雅·蓼莪》

怙其俊才。——《左传·宣公十五年》

怙势作威。——柳宗元《封建论》


◎ 祜 hù

〈名〉

(形声。从示,古声。本义:福;大福) 同本义 [blessing;bliss;happiness]。如:祜休(吉庆,幸福美善)

【zdic.net 漢 典 网】

2. "玛哈卡那" 可否爲“玛哈噶拉”?

3. “或多或少都因为风俗文化而演变成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此話是否可以修改一下。 無具體建議,只感到這樣似有暗示“本土化”將一些東西摻雜進了各宗派(包括格魯派)。

管窺之見,請姑妄聽之,
发表于 2010-3-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景宗師兄的嚴謹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1。是准备这样写,只是我面前电脑字库没有你那个字而已。
2。这个也好。
3。如果说没有,那也有点自欺欺人。这个建议如何改?
发表于 2010-3-2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寺与二密院
二密院即上密院下密院,专门教授密
-----------------------------------------------------
二密院即上密院 下密院,专门教授密

及、即 发音一样,避免重复


大明六字真言、玛尼石、转经轮
大明六字真言的读音为“嗡瑪尼貝米吽”,是观音大士的名号。“瑪尼”解作如意宝珠,指观世音大士之悲心,

三祜主
八大菩萨
玛哈卡那  


等条目中:观音
------------------------------------------------------------------------------------------------------------------------------------------
据说古代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
现恢复全称、统一为 观世音
老大以为如何?:loveliness:

似乎 六字大明  说法多些

吉祥天母
骡子的屁股有一只眼睛。
--------------------------------
书面语:臀部
两边各有一只眼睛



[ 本帖最后由 语自在 于 2010-3-22 13: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
好主意。
发表于 2010-3-2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吉祥对应佛陀身相(如头、足等),有经典依据。这里似乎没有写。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故乡:
这个无法写这么多了,目的就是简单介绍嘛。如果他们要知道详细的,就可以买我的另外一本书,里面是这样写的:


论在西藏文化或藏传佛教中,只要略加注意,便不难观察到有一组八种的吉祥物几乎无处不在。不论在唐卡佛画中、织锦布图案上、寺院地上图案、佛坛雕刻里甚至家居饰物中,都会见到这一组八个的吉祥物同时或单独出现。然而,这八种吉祥物并非西藏文化中的产品,其出处可追溯自佛陀时代甚至佛陀化生前的印度文化。在汉地文化中,偶尔也会在木雕(尤其是佛坛供桌的雕刻)及织锦布料图案中发现这八种吉祥物单独或同时出现。
八吉祥物包括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及海螺,它们各自有其佛教表义、吉祥表徵及渊源。这八种物品,在古印度时被用作太子加冕大典上的贡品,代表各种吉祥及权位。它们有时会单独出现,有时则以一组八件之方式出现,但也有八件合为一体的绘图表达。在合为一体的绘图中,一般只会绘出莲、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及海螺共七件,而七件合砌起来时状如一瓶,以表未绘出的宝瓶。它们在佛教史上各有出处,例如佛经中记载佛陀在成就佛境後,大梵天王及天帝因陀罗分别供上千幅金轮及左旋白螺请佛说法、地神供上无死甘露金宝瓶及佛陀手足上的吉祥相好庄严等。这八种物品,同时又与佛陀的身相有关:华盖代表佛的头部、双鱼表佛眼、莲花为佛舌、海螺为佛语、宝瓶为佛之颈部、幢为佛身、轮为佛足、无尽结为佛意。在西藏传统中,常会见到天女各持这八种物品的图画,她们被称为「八吉祥天女」。
发表于 2010-3-2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我用google中文。

3. 不知道如何寫。  再模糊些? 不是自欺欺人,是不了解的人容易誤會,從正反兩方面利用“本土化”。正: 以爲既有先例,不妨仿效,放開手干; 反:摻雜,都不可靠。  只是一般了解或初學,不必知道太多吧。 我是不是在搞“愚民政策”?

[ 本帖最后由 景宗 于 2010-3-22 13:06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老大,关于喇嘛教的最后一段:
藏传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义,故也包含密宗的教义在内,但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密法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学过密宗,所以把藏传佛教各派统称作“密宗”是不正确的名称。

末学稍微改了一下:
藏传佛教包含了完整的小乘、大乘戒律及教义,因此也包含密宗的戒律及教义在内,但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用“密宗”里的密法修行只是佛教徒修行的方法之一,所以“密宗”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学过密宗,因此把藏传佛教各派统称作“密宗”是不正确的叫法。
发表于 2010-3-2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分为南传(即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一带之佛教)、北传(汉地、韩国、越南、日本等地盛行)及藏传(西藏、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盛行)。

北传的概念,对应于南传——如同大乘与小乘之对应。北传(大乘)可包括汉传,藏传。
所以,似可将此处的北传改为汉传。

如果从语系上分,也可以成立——
南传——巴利文
北传——梵文——汉文
                藏文
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一飘儿 于 2010-3-22 15:58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景宗 于 2010-3-22 12:30 发表
有點建議請參考:

1. “三祜主” 是否是“三怙主”? 漢文將“貢布”一般譯爲“怙主”。 “怙”,取“依靠”的意思。


與景宗師兄的大同小異

..



觀清法師

“祜”、“怙”之辨

一、怙:

《说文•心部》:怙(hù),恃(shì)也,从心,古聲。矦古切。
《说文•心部》:恃,賴也。

这是说,“怙”的本义,是依靠、依赖、依恃。

《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即此依、恃义。后来,“怙”被借代为“父”;“恃”也被借代做“母”,如《聊斋志异•珠儿》:“六岁失怙恃,不为兄嫂所容。”

《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引《慧苑音义》“依怙”注:
“怙,谓倚赖之也。”



二、祜:

《说文•示部》祜(hù),上諱。候古切。
徐鉉校录:此漢安帝名也。福也。當从示,古聲。

“祜”的本义,是“福”、“大福”。《詩•小雅》:“受天之祜”;《仪礼》:“承天之祜。”也都是“福”的意思。东汉安帝名“刘祜”,也是取多“福”之意。

《玄应音义》卷二:“祜,天之福也。”

清案:

今人译解佛典,常作“依祜”、“祜主”,但依汉文字的原意来看,当作“依怙”、“怙主”来得更精确些。


http://club.fjdh.com/4799/viewspace-49683.html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0-3-22 16:2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8:46 , Processed in 0.03916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