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1|回复: 37

【好书推介】西藏佛法辩经语言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
作者: 洛桑蔣千
出版社: 藏傳佛典協會
書系:  
出版日期: 2008/10/1
isbn: 9868210127
其他: 平裝本..0 頁.
出版地: 台灣

--------------------------------------------------------------------------------
辨經的語言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學僧分辨諸法相的智慧。在西藏佛教中,此討論模式已相當成熟,不少僧人都能立即透過這種語言來互動,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互動的標準。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說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片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辩经(转载)

  在拉萨,不可不看色拉寺辩经。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依山面河,规模宏伟,它是黄教的重要寺庙。色拉寺名称的由来,传有佳话:宗格巴大师带弟子在山洞里修行,见山下有片漂亮的玫瑰林,就常到这一带讲经、休息。后寺院修竣时,便以“玫瑰”冠之。藏语中,玫瑰曰“色”,“拉”,意为神仙,色拉寺如译成汉文,即“玫瑰仙子庙”。

  色拉寺的辩经闻名遐尔,是拉萨旅游极具特色、不可不看的一个观光项目。辩经缘自古印度,它以辩论的形式提出论题,接受质驳,藉以明晰教义,切磋法理,是藏传佛教的必修课。辩经是喇嘛提升佛学学位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色拉寺的辩经考问,才有资格参加拉萨大昭寺传统的传召大法会,进而考取佛学最高学位——格西(博士),成为高僧。不是辩经高手将无缘担当像堪布等寺院的高级职务。

  下午三时,寂静的院落陡然喧闹起来,六七十个喇嘛身穿藏红色的露肩喇嘛服,手持垫子,光着脚走进场子。时间一到,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始辩经。整个场子顿时热闹非凡,人声掌声响成一片。辩经时看似有些乱,其实有严格的纪律和界线,坐在最里面的是学识渊博的高僧,他们所辩话题大都是中观、唯识之类的深奥问题,被学僧们尊称为“吾玛巴”,即中观派;位于中间的是有一定造诣的僧人,其辩论也有相当难度;靠近大门的是初入佛门的学僧,他们仅试着辩一些简单的佛学问题。此刻小院的砂石地上,涌动着一片红色的海洋,击掌声此起彼落,辩经声响遏行云。辩经时的动作都有含义,比如提问前要说一个“底”,然后右手扬起和左手相击发出清脆响声,接着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手掌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放眼望去,喇嘛们或席地,或站立,或俯身,口中念念有词,说到兴奋处,击掌助兴。辩胜者扬眉吐气,满脸得意;辩败者,面色赭红,无地自容。辩论以小组方式进行,有两人的,有三五人的,也有排成一排,大家对一个人的。几名来自外寺的喇嘛手持佛珠连珠炮似地向法座上的高僧发问,盘坐高僧不愧辩经高手,只见其目光如矩,稳若泰山,思路敏捷,对答如流,赢得一片喝彩声。再看别的喇嘛,有慷慨激昂的,有潇洒应对的,有低头沉思的,有旁听拾趣的,有击掌飞珠的。还有几个小喇嘛尚不解辩经之道,只在那里感受气氛,听得无趣时,孩子童心未泯,贪玩地掷起石子。辩经大约是喇嘛聪明才智、性格特征的充分体现。只有此刻,才能看到他们在清规戒律之外的放浪形骸和张扬个性。辩经时,他们脸红脖子粗,那是为明晰经理殚精竭虑;他们手掌击得通红,那是对佛教精髓的执着追求;他们声嘶力竭,那是为弘扬佛法拼尽全力;他们手舞足蹈,那是因全身心学经修法情至忘我。千百年来,僧人们就是这样艰苦而又不懈地研读博大精深的佛学和积累作为智者的知识。他们的坚韧令人折服,他们的博学令人敬仰,他们的虔诚令人感动。

  西藏僧人们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仅是晨钟暮鼓、青灯孤影下的单调、孤寂与沉默那样一种灰暗阴冷的色调。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心中坚持的信仰而充满了生气,因为广博的才学而洋溢着缤纷的色彩。虽然他们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墙之内,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在他们心中。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嘈杂的“辩论”声,为金钱,为名誉,为地位,为了自己的所谓“利益”,人们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向,兵戈相见。

  回头想想,从古至今,谁争出了几许智慧和真理呢?

  逝事如烟,何不听听方外之人清清郎郎的“辩经”呢?

  辩经的起源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从一堆狗屎中也能见出佛来,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玄而又玄,谁也闹不明白的东西。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

  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①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②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一级荣誉之“博士”衔头)。

  藏传佛教培养学僧的制度,颇具研习价值,其中辩经的传承,更是世间独一无二者,

  辩经正确的说法称为‘应成’。在佛陀时代即有世尊与外道辩论的事实,只是当时并未建立制度,直到陈那菩萨造《释量集论》、法称菩萨造《释量论》,方始建立完整的‘应成’基础。藏系佛法的‘辩经制度’系从印度那兰陀寺传来,是今日佛法法脉中仅存保有此制度的最圆满的一支,这也说明了佛教教法中藏系教理非常通达的原因。所谓的辩经,它是一种抉择,透过‘应成’的理论能够逐一排遣矛盾、去除疑惑,且能越趣深入,得到最严密和正确的抉择,此抉择慧即是思所成慧。文殊师利菩萨赞云:‘《释量集论》是未来众生的眼睛。’应成理论的重要,由此可见。了解应成理论重要性者进而指出,学佛者若不知依据应成理论建立抉择慧,所学佛法容易在名相上打转,如同说中浮萍没有根基。辩经学院的课程,五部大论是重心,学生被要求得背熟这五部论。其中《释量论》要上两年,《现观庄严论》上六年,中观上三年,俱舍和戒论都是一年。之后,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及其他教派的论集,都按排在学程中。

  整体而言,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与事物有了基本存在的解析基础后,再安排学生接受另一阶段有关内心探索的课程;内心课程分两种、三种,甚至有广及七种者。基本上是以将部为注意学习课程,同时也教授唯识、自续、应成各派心的不同主张。可以说其课程含盖了:(一)辩经基础,以经部为基础,有摄类学(因明学)、心类学、逻辑学。(二)简介内外道对因、道、果在教理上不同见解。(三)由《现观庄严论》,并进而体吾大乘大般若经的究竟智慧。(四)一高阶的佛法逻辑认识论、语言的哲学模式、及对内心的深层的思维发展以生起定解,从而证得涅盘及一切种智。(五)以入中论及印度、西藏相关论集为基础,修习中观。

  最后,还包括了四年制的格西课程。第一年主要以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及其《俱舍自释论》或第一世DL喇嘛所造的《明解脱道俱舍论释》为主。《俱舍论》涵盖所有佛教理论及修行,它讲声闻、独觉乘之法,并阐述大乘之道。

  第二年的格西课程,上戒论,主要教本为功德光所著之Vinatrya,简介释迦牟尼的戒行及纪律;此课程中还研读福称的注释别解脱戒,对佛教信众、比丘、比丘尼的八大戒律有极为详细的介绍。

  第三年研习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这是大乘佛教中对佛性----如来藏教授最重要的点藉;这一年的课程还安排研读红教祖师大德所著的典籍:密解炬论、入善巧门、如意藏等等。

  藏系传统花教及白教的典籍,像花教中的佛陀真义、月光论;白教杰出大师的著作,如Karmapa所造的解脱品,及八宗论的注释,和密勒日巴有关的补述,则规划升格西学位的第四年研读。

  以学习辩经及逻辑为入门,进而研究藏系佛教四大宗派更深层哲理的、德性的、教义上的种种论集,是辩经学院课程的安排。通常整个课程修学完成后,学僧将能深入经藏,成为一位非常称职的佛法老师,可任教佛学院和寺院;也可选择进入密教学院,学习密教经典或闭关禅思体验较深层的觉悟。事实上,在辩论学院苦学,上述所有的论集,并部涉及密教的修习,光是显教课程的学习训练,就得花上十四年。因为密教的修习,必须圆满所有功课,只要在不违越校方的规定下,学生可以随喜和学习,而学校也鼓励学生能更深更广地探索佛陀的圆满教法。击掌跺脚为破无明辩经学院的学生,入学第一年即开始接收严格的西藏传统辩证教育,以及练习正确的辩论模式,这是根据十二世纪西藏极富盛名的摄类学权威祖师Chapachoje所著的摄类学为后世修学主要,它有一套特别的模式能训练思维能力,这种透过辩经方式学佛的训练,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它也是举世绝无仅有的。同样是格鲁派黄教,前藏三大寺的辩经方式,是一站一座;后藏扎什伦布寺的喇嘛,他们在辩经时,无论问者或答者,两人是对立站着。辩经学院采取的辩经方式,属于前藏系统-----质询者站着,答辩者盘腿而坐。辩经时无论一旁是否有其他的师长和同学观看,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辩经时有一套标志动作和方式,初学者还得不断地重复练习,否则拍掌、跺脚的方式不易掌握。被点到出场辩经的人,必须高声说:‘吉大洼新度却结’,同时以双手手心相对的方式击掌。

  ‘第’这个字音,在传统佛法的观想中,是引发文殊菩萨形象的种子字。显教公认文殊菩萨聚集了诸佛之智,在密教里他被称为代表神声智慧的菩萨。‘吉大洼新度却结’这句话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在辩论时的内容,必须严格的忠于佛陀的经教;再者,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自己身口意的行持,都应该正确无误地遵守佛陀的教诚。那是指在辩经意乐心态上,不应该为了取得自己的胜利而打败对方;在言语上,要避免诽谤和恶口;行为举止上,则必须防止嗔怒或轻蔑的表情。展开辩经时,无论质询或答辩者,都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问或答:是?否?或一定、不一定;除非质问者要答辩者深入解释说理,这时答辩者才能陈述一大串,否则辩论将流于各说其道。举例来说。‘皈依’是皈依投靠佛陀的意思。它具有‘畏惧’ 入三恶道的内涵,以及‘相信’三宝具救获之力的信心;因此,有了皈依才算佛教徒。

  在先有‘畏惧’和‘相信’做为皈依的前提下,那么佛陀算不算佛教徒?回答若是:‘是’,那么,佛陀也要皈依了?他有没有皈依?此外,佛陀也有畏惧心吗?他若没有畏惧心,如何产生皈依?辩论时,即透过这当中的矛盾,去找破淀。同样一句经文,透过问与答、议论的方式,一层层的深入剖析,加深你对教理的认识。在辩经的过程中,如果答辩者被迫撤回他所立的一些较次要的‘宗’,质询者就会一面以右手猛力拍左掌,一面跺左脚说:‘哦!喳!’,并用佛珠在你头上绕一圈。意思是,你已经输了一个计分点。如果所撤回的是一个主要的宗,所有在场的喇嘛,有时会跟着质询者一起叫起来:‘咂威挡迦碴!’那表示答辩者已经完全输了这场辩经。在辩经学院就读的蒋杨仁钦喇嘛,为笔者解释辩经的特质时指出:当质询者无法再问下去时,代表他找不到答辩者的破淀;质询者透过找破淀来问对方,答辩者均能如理回答时,问者要接收这个答案。同一位质询者,一旦改做答辩者,碰上智慧比他高的质询者时,对方会在问题中找破淀。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辩经,这是西藏寺庙独有的现象,也是喇嘛和活佛们为了弄懂五部大论的真谛而逼迫自己进行哲学思辩的过程。在哲蚌寺,每天都要进行3次辩经,一次是在早晨祈祷结束后,辩经前先要颂经,有领颂师主持,到适当时候,执法僧将袈裟一甩,颂经停止,僧众开始辩经。中午的辩经会十分热闹,等执法僧点过名后,要把每个班级的僧人召到跟前,进行考察和指导,然后练习辩论。两人一组,一个站着提问,一个坐着回答,中间夹杂着手势和掌声,场面十分活跃。晚上的第三次辩经是自愿参加的,直到深更半夜,还有人在击掌争辩,但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了。进入哲蚌寺洛色林扎仓学习的地珠活佛说,每个扎仓都有自己的辩经场,在一个院子里,露天地,有一些大树,夏天有荫凉。按班级围成一圈坐着,一个人站在中间,回答其余人提出的问题。一个人问道:“呔!大的瓶子,瓶子的大,瓶子的黄,各指什么?”他要回答:“大的瓶子,指具体的瓶子;瓶子的大,指瓶子的特征;瓶子的黄,指瓶子的颜色。”说错了,提问题的人会用念珠在被提问者头上绕三圈,说“羞羞羞!”地珠活佛16岁那年的藏历七月初八,哲蚌寺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宗教活动,相传这一天10万龙王在这里聚会,寺庙进行辩经,表示纪念。几万人坐在那里,红彤彤一大片。地珠活佛站起来辩经,出难题的人很多,他对答如流。他们提的都是《现观庄严论》中的问题。

  每年冬天,三大寺的喇嘛都要在距离拉萨30多公里的强贡曲寺举行冬季辩经,这里是曲水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沟,条件极其艰苦。朗仁活佛回忆起这里的生活说“冻土当卡垫,石头当枕头”。念经要进行到深更半夜,或者是第二天清晨,天特别冷,小喇嘛穿的衣服又少,连屋子也不准进,一整夜,无论下雨刮风都要站着念经。辩经声轰轰烈烈,大家精神抖擞,你死我活的辩论着。手脚全部冻得裂开口子,流出脓血来,但是心中有佛才能去极乐世界,所以僧人们忘记了现实的苦难。僧人们喝淡淡的清茶,吃粗糌粑,一个个骨瘦如柴。然而他们心里装满学问。朗仁活佛从强贡曲回哲蚌寺时,别人都怕得要命,他却镇静自若,老师问什么都能回答上来。一天背几十页经文都能记住。据说在强贡曲寺举行冬季辩经法会是宗喀巴所创立,其宗旨就是为了弘扬佛法。现在,这一法会仍然存在,为期是25天。如今,僧人们再也不用徒步走到这里了,他们都是乘坐汽车而来。

  通过强贡曲的法会,才有机会参加拉萨传昭大法会,考取佛学最高学位——格西。那么,辩经就成为年轻喇嘛获得晋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格西,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有人说是西藏的博士,而西藏大学的东嘎洛桑赤列活佛说,博士是一个专业的头衔,而格西最少要考6个专业,有历史、宗教、语言、工艺、美术等等。一般的格西考试需要11天,格西最高级别的拉让巴,要考5次。东嘎活佛在色拉寺学习,先要在13个班级全部去答辩一次,每次一天;在全寺性的法会上,又要辩经一天半;在罗布林卡预备考试7天,每个人需要半天;最终在传昭大法会上需要一天时间。哲蚌寺的班级更多,地珠活佛从低到高在16个班级辩过经,夏天过雪顿节又在洛色林的23个康村辩经,一年时间没空着。在传昭大法会之前,有一个预备考试,在罗布林卡举行,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地珠活佛给我们作了详细讲述:1955年藏历5月,他们20多个准备在冬季传昭大法会上考格西的,来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参加考试。格桑颇章有3层楼,是石头砌的,DL喇嘛亲自出马,他坐在一个宝座上,眼前挡着一个布帘,身边是他的经师和因明学老师。考试的程序是,一个考生坐着,其余19人提问。考完后,因明学老师代表DL讲话。DL对此非常重视,考试的十多天里,他始终不离开,吃饭和喝茶全部在格桑颇章。真正要考取格西会,是在传昭大法会上。这是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而创办的祈祷法会,每年藏历正月在大昭寺举行。这里面的内容很多,比如每天要举行3次“干会”,3次“湿会”,“干会”没有茶喝,也没有吃的,只能咽着唾沫辩经;“湿会”有施主送茶,送吃的,还要集体颂经祈祷,但是所有这些都以考格西最引人注目。从第一天的法会开始,每天考一个人,也分早中晚3次进行,并和法会的3次集中颂经活动交叉进行。大昭寺的松却热广场上,坐着几万名穿绛红色袈裟的喇嘛,还有从各地赶来的信教群众。在大昭寺南边的辩经场上有一个主考台,坐着DL喇嘛,还有甘丹赤巴和各寺庙的堪布。两个主考官很严肃,任何人都可以提问,而且是从最难的问题问起。考试者要把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全部用上,才能应付自如。格西拉让巴是传昭大法会上考取的第一等格西,要得到最多的奖品,哈达,茶叶,袈裟,等等。接着,他会被命名为某个大寺庙的堪布,或者是开始密宗的苦修。这是另一条漫漫长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经照片选录

辩经照片选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0-3-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師兄分享
发表于 2010-3-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寺院看见过一次,听不懂,是下午印象很深。当时想的很多,如果内地也能这样辩经该多好,祈盼佛法日兴隆。
发表于 2010-3-8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往之------
发表于 2010-3-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上查了一下,没有销售,只好等段时间了。
上次推荐的《藏语读咒入门》已购入,很喜欢。
感谢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uyuh 于 2010-3-8 12:31 发表
淘宝上查了一下,没有销售,只好等段时间了。
上次推荐的《藏语读咒入门》已购入,很喜欢。
感谢楼主!!!


上次发布的新译广论推介,曾有联系方式亦可用来请购此书,但此书单独翻阅,亦恐迷茫,不一定看得进去,如配合藏传因明学、藏传佛教因明学纲要诸书读之,或有豁然开朗之感。佛法辩经语言,亦称应成驳论式,用来锻炼思维实是极有益处之举,无怪乎藏地寺院教育,必先因明,而后五大论研读即可借此方面知识为工具庖丁解牛,所谓“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汉地将来要建立格鲁寺院教育,辩经语言(因明)为先导,个人以为乃必不可少。
发表于 2010-3-19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师兄们,本书可从何处购得?并望诸位师兄能够及时告知到货情况,期待中~~·:loveliness:
发表于 2010-3-19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
出版緣起


在西藏佛教中,運用辯經深入義理一直有其相當的重要價值與實用性,不僅能助益深化解讀佛典,也能從過程中了解自己思路或修行上的盲點,而絕非僅僅只是邏輯的遊戲而已!然而一直以來,漢語語系的範圍中卻沒有適切的書提供引導學習,因為辯經的學習除了要先克服語言上的轉換之外,還須對整套辯經模式背後所蘊含的原理與意義作正確的解析。優秀的蔣千喇嘛除了本身通曉中英藏語言,更難得的是他將自己在西藏寺院這幾年的學習寫成辯經系列之書,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敘述西藏寺院所學習的辯經原理,並提供本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及釐清觀念的心得,從一個學習者的立場考量學習辯經過程中會遇到的思路瓶頸,同時也闡明辯經的思路對修習佛法及生活上的利益!

辯經是一種培養思考力、深入佛典之工具,同時可用辯經的思考檢視自己的認知

由於經典的內容錯綜複雜,除了僅僅「閱讀」經典之外,想要真正瞭解細部確切的意涵,若沒有分析比對經典的能力,很難直接看出細微處的細部差異以及該取該捨之處,以致造成誤解的危險。《菩提道次第廣論》:「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而辯經的語言正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學僧分辨諸法相的智慧。在西藏佛教中,此討論模式已相當成熟,不少僧人都能立即透過這種語言來互動,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互動的標準。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講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以辯經的模式來學習佛法後,肯定善惡及苦樂來龍去脈的辨別力會大為提升,也能透過此模式檢視自己的內心,發覺其中許多粗糙且會導致痛苦的根源認知,進而以正確的思路來導正,善巧地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多的快樂。

購書地點: (單價250元)

◆佛哲書舍: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1號6樓
TEL:               02-23704971      

◆直接向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購買

會員:
8折
非會員:
5本以下 酌收運費50元
6~10本 免運費
10本以上 可打9折 免運費
20本以上 可打8折 免運費
30本以上 可打7折 免運費

付款方式:郵局劃撥帳號:19951596 ,戶名: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煩請將以下資訊e-mail告知 :
(1)姓名
(2)電話
(3)住址
(4)訂購數量
(5)匯款資料: 包括金額, 匯款日期

聯絡方式:E-mail: ttslecture@gmail.com

p.s.因人力有限,您將於數個工作天收到請購的書籍,服務不週,尚請見諒.
发表于 2010-12-24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於初學辯經者,我建議將百分之八十的時
間都花在練習提問,而提問時,我也建議先掌握
幾個要處。

1. 確認對方立的宗
    為什麼要先弄清楚對方立的宗?對方立的宗
,尤其是根本的立宗,是整個辯論的主要爭議點
,所有的提問都得追著這個主題走,這能夠訓練
提問者針對一個主題不斷思考,集中火力在爭議
點上,若沒有抓清楚對方的立宗,例如對方立了
一個「石頭是佛聖者」的宗,提問者卻問「佛是
不是意知之所取」?「顏色是不是無常法」?這
樣的探討對原本要釐清的題目不會有任何幫助!

    除非真的提不出甚麼疑惑點了,否則就算在
討論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疑惑,若此疑惑跟現在
討論的主題無關,也應該回到正軌探討原來的主
題,新的疑惑可以在結束此主題後重新開一個題
目來探討,否則會養成無法針對一主題深入探討
的習慣!

2. 推翻對方立的宗
    對方立了一個「石頭是人」的宗,在確認此
為根本的立宗後,提問者此時的目標是甚麼呢?
就是要推翻「石頭是人」這個說法,這就是爭論
點的開端,也是學習者看到正反面理由的好時機

    此時提問者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來推翻:
A. 推出謬論法:提問「石頭有法,理應具有認知
?因為是人之故!」若對方非得承許石頭是人,
那對方也得承許石頭具有認知,因為凡是人都具
有認知!

B. 成立錯誤立宗的反面說法:提問「石頭有法,
理應不是人,因為是色法之故!」,也就是透過
理由告訴對方石頭不是人,理由在於石頭是色法
,沒有一個又是人又色法的東西!
   
    如果有時候無法一步就將對方的軍,要繞好
幾步才能抓到對方的主帥,提問者在過程中必須
留意不要不小心又把問題扯遠了,必須緊追著根
本的立宗!

3. 用正確的論式來圍堵對方錯誤的思考
    若對方硬是立了「孔子是美國的第四十四任
總統」這個宗,?提問者除了想要破除,更該用
正確的論式來圍堵對方的錯誤論述。

    我們了解到「若是美國的第四十四任總統,
就一定是黑人」,則對方就會掉入非得承許「孔
子是黑人」的窘境,因為他已經認同「孔子是美
國的第四十四任總統」與「若是美國的第四十四
任總統,就一定是黑人」這兩個條件,應該如此
提問:「孔子有法,理應是黑人?因為是美國的
第四十四任總統之故!」對方若不承許孔子是黑
人,前後的說法就會產生矛盾!有關於如何圍堵
對方的思考在本書中「三輪」的部分將有更多敘
述!

    辯論基本技巧中,雖說有不少細節,在本書
中會介紹,但主軸就這三個要點,其他的細節會
隨著練習而熟練,在實際辯經時如果能抓住這三
個主軸,方向就絕不會偏的太遠!

本文擷取自《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練習本》
初稿                       作者洛桑蔣千

來源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发表于 2010-12-2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基本上是以将部为注意学习课程”这句话好像有笔误,似乎为“基本上是以经部为主要学习课程”,这样通顺一些。
发表于 2011-1-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辯經思考辨認有問題的想法
文/洛桑蔣千


由於認知不像顏色用眼識就可以看見,若不觀察分辨其運

作的來龍去脈,很難抓出哪裡出了問題。舉幾個簡單例子說明

辯經的思考可以用來分析認知過程!



阿智是個疑心病重的人,經商失敗後,家徒四壁的他去找

老友小錦聊天,但小錦對他卻不是很熱絡,表情也很冷淡,連

茶水都懶得倒。阿智就推論「因為知道我現在狀況不好,所以

就瞧不起我。」每當看到朋友們臉上出現冷淡表情時,他都如

此反射性的推論,導致他常常講出一些負面的話,傷了許多朋

友,當然也包括小錦。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發覺阿智的

推論是「只要是表情冷淡的朋友」,就一定是「瞧不起我的朋

友」。



也許阿智的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但小錦卻不是!小錦是

因為得了肝癌,對生活周遭的一切失去了興趣,當老朋友到來

,也提不起精神招呼。過了一年,小錦也因癌症過世。生活中

有許多誤會,都是因為缺少正確的觀察,透過錯誤的推論而造

成彼此的遺憾。



「我打電話給他,他兩個鐘頭都沒回我」就代表他一定「

不在意我」,「對方眼神不對勁」,就代表他一定「對我有惡

意」,許多認知都是透過錯誤的因相而產生的,會帶來許多無

謂的負面情緒。



又譬如我們對某人滿懷期待,當這個期待落空時,我們心

裡想著:「他對我不是很好!」當我們習慣這樣的表達時,漸

漸地,這句話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他對我不好」,因而產生埋

怨等情緒!這當中,我們的認知多了一層跳躍,也就是「若是

『對我不是很好的人』,被是『對我不好的人』周遍!」,亦

即「若是對我不是很好的人,就是對我不好的人」。但若我們

再想想某些對我們不好不壞的人,他們對我不是很好,卻也不

是對我「不好」,就會看到自己的思考出了問題,有好的思考

方式讓自己逃出牛角尖。



認知的過程當中,會形成許多推論,有對有錯,這也是辯

經當中一直提到「若是甲,就一定是乙嗎?」,「某甲有法,

其是乙的原因為何?」若養成了這樣的分析習慣,就更有機會

找出自己判斷上的盲點,對尚未確認的事保持持續觀察的態度

,避免許多錯誤的決定!

轉載來源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html
发表于 2011-1-2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學辯經的經驗與想法(上)(轉載)
■文/洛桑蔣千
適應寺廟環境與作息
     
      對一般剛進寺廟學習的藏僧而言,除了要習慣寺

廟中緊湊的早晚課及法會等行程,在學習上更必須投

入許多時間透過背誦、上課、思考、辯經等方學習攝

類學,時間壓縮的緊。而對外籍僧來說,最大的障礙

是溝通,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聽不懂口令的新兵適

應的更慢,也得額外花些時間加強語言。

辯經場

      其中,壓力最大的莫過於去辯經場辯經。

      剛進辯經場時,一班超過百個的新同學,在彼此

都還不太熟悉時,規矩就逼著學僧每天早晚必須在同

學中找到一個對手來辯論,由於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都

不太懂要怎麼辯(有些人之前就在自己家鄉的寺廟或

其他的環境中學過,而對於外國人來說,若能先學一

些辯經的基本規則與基礎藏語,可以減輕不少壓力)

,對於有法、理應、因為是甚麼之故、請安立等說還

弄不清楚,光開口就是一種挑戰了,只能靠每天去觀

摩、自己嘗試著辯個幾句,透過模仿,從狀況中發現

問題而修正。     

      我還記得我進辯經場的第一天,立宗的對手看我

連話都不太會講,起身就走人,自己還是得硬著頭皮

著去適應辯經場的環境,才有辦法從中獲得利益。

趕鴨子上架

       回想當初這種趕鴨子上架的情景,迫使自己去辯

經場之前都得努力準備,否則就準備當個啞巴,浪費

自己學習的機會。雖說壓力大,但卻能加速適應能力

,這種環境會迫使你不得不主動面對許多情境。

      譬如有疑惑時,一定要嘗試主動提問,但卻又怕

在眾目睽睽下問了蠢問題或安立錯論式,或害怕自己

的問題深度不夠,提問一下子就卡住、或立宗時害怕

應不出好答案,被眾提問者激烈的催促,長期下來,

膽怯害羞的心情也會慢慢被磨掉,也比較能把心情放

在討論的主題上,不去過渡在意那些作祟的心情。

    這就好像一個沒演過戲的人一開始就被逼著二十

分鐘內背好三百字的台詞馬上入鏡,甚至還要做即興

表演,一定是股巨大的壓力,但到後才來發現許多有

經驗的演員其實都走過這關,習慣這種壓力能讓你更

為專注的利用這種場景開發理路思考。

來源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0:13 , Processed in 0.03663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