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10|回复: 95

菩提心属于五位百法中的哪一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读天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自我思量:概论既是大乘之论,为何未见论及菩提心,那菩提心在此论中该归于哪一个法呢?就此请教各位大德。智律合十!
发表于 2010-1-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菩提心是心王。
请参考《现观庄严论》及《八事七十义》中关于“大乘发心”的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属于八识之一?值得商榷!
发表于 2010-1-1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怎么定义

如果把菩提心定义为一种发愿成佛的欲望,个人以为“欲心所”也许适合。
后经九兄提醒,以为还应加入某些善心所,以具此两心所的第六识,方足为菩提心以百法划分的行相。
发表于 2010-1-13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依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划分,同意世俗菩提心可归入到“欲心所”,但胜义菩提心则未必。
发表于 2010-1-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page%3D1&page=3

至尊夏坝仁波切恩师2008年6月讲授 《现观庄严论》的相关文字初稿(谨供参考}

              圣解脱军 以及他的宗派是这样说的:(刚才所说的)菩提心乃是 识,何为识体?乃是意识,是一切善法为所缘而所存在者也。发菩提心之“发”是什么呢?未生令生之意。
              他是说在唯识宗啊,没有把这个菩提心 放在阿赖耶识或者 摩那识 ,也没有放在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根识当中,为什么呢?五根识对外的,而阿赖耶识和摩那识是无 基 的,这都不合适 做为这个发菩提心的“识”!而何为最合适呢?就是意识做为菩提心的所依的“识”是最合适的。这是圣解脱军的说法。
           
              另外,有人说,“欲求菩提”做为发心的问题上,圣胜解脱军把这个“欲求”做为菩提心的说法呢,进行了批评,说:“发心为利故欲求无上觉”这样的欲求只不过是作为欲求相应的对象而立的,并 不是直接说的是欲求,就这么一个解释。然后呢,尊者解脱军跟圣解脱军也是一个说法,那么看起来呢,圣解脱军和尊者解脱军 好像是基位上 认许赖耶识和摩那识。要不然的话,他不会说起 阿赖耶识、摩那识。
              圣解脱军和尊者解脱军他们属于是唯识宗里边的,叫现象真实派和现象虚违派两个当中的现象真实派,也就是说是 “经量随顺”或者“经随顺”的唯识派,而不是 “理随顺”的唯识派,而不是 随理入行者。

             为什么怎么说呢?
             所谓的“随教入”行者,不但是随顺唯识宗而且完全认许《瑜伽师地论》的所有见解者,“随教入”行者《瑜伽师地论》做为主要经典。

             随理入行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比较后期的时候,是出现了陈那论师、出现了法称论师之后的事情,为什么呢?阵那论师写了《因明论》,法称论师又写了《释量论》等等因明七论之后呢,大部分的唯识宗啊,都转向了随理入行的唯识宗,开始接爱法称论师的这个因明做为基础了。

              很奇怪,后来 经量部也有两个派了:一个是随教入行的这个就是经量部 和 随理入行的经量部,随理入行的经量部 正好是随顺这个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而做为建立他们的这个教法者;随教论者,是倾向于世亲菩萨所著的像类似于《俱舍论》等等。在此之前,所有的是成实论(即成实宗)的随顺者,《四阿含》的随顺者呀,这些做为经量部里面的随教论的,但这些都是后来出现的、大概是在一千三、四百年前吧。
              同样,唯识宗从那时开始又走向了两种阶段,一个转向了法称论师的,不仅如此,连中观论者也开始接受 法称论师的一些见解,就是因明的一些见解。比如说非常有名的《入菩萨行论》的解释者叫慧圆智,也写了《释量论庄严》。按道理他是一个中观应成派的,可是他也写了《释量论庄严释》。
              然后,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跟随于他,甚至有狮子贤菩萨等等啊。当时 ,我估计也可能就是比较受这些影响,所以狮子贤开始,实际上是随理进入者的唯识宗为基础了,所以说他也就 不认许八识,只认许六识,因为中观也承认有六识的。
           
              虽然圣解脱军、狮子贤和寂护大师 都做为一种瑜伽宗中观,但是,不一样的就是 从寂护大师开始称之为“随理趣入的唯识宗”;而前面的是“随教趣入的唯识宗”是这样的区别。

              好,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出现阿赖耶识、摩那识就是这样的。唯识宗里面也不是所有的都承认八识:随理入行者他就不承认八识、只承认六识。  ”

              到底 菩提心是“心”还是“心所”的问题上,包括狮子贤菩萨,在《明义释》和《明亮庄严释》当中,都直接引用了圣解脱军问答的题目来说明:欲求乃是假立的,菩提心乃是真实的,菩提心做为 心 是真实的;同样,阿比亚嘎 日啊(无畏论师) 大师所著的《能仁密义庄严论》当中也是这样,然后 灭净等,就是月光《现观庄严论释》月光也是同样的见解。

              另外,狮子贤的《明义释》的解释《明辞论》当中:发心为主,所以说为希求、欲求;有的人主张 为令增长的助伴布施等;有的人 因名安立在果之上的说法,他的这样的论据虽然是实际上他跟随狮子贤而说的;但是,他的这种说法是比较模棱两可的,没有很直接地说应该怎么样。布达西里 ,也就是佛贤,佛贤他是怎么说的呢?就是 因名安立在果之上、在一个助伴的名字安立在主题之上,但是他又奇怪,“心”和“心”在这看来是一个识体的、不分区别的。
              何为“因 名 安立在 果 之上”呢? 要升起菩提心的话 要具有二种希求:第一个是 为利有情的希求,对吧;再一个就是,希求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的希求,具备了这两个之后才能安立、维持我证得佛陀果位的心。所以说,二希求为因,菩提心是果,因立成果就是发心、发心,所谓的发心是发“二希求而升起菩提”心。所以说,发心乃是 因 名放在果上面的这个说法。

              助伴的 名 放在主题 之上是什么意思呢?也是一个道理,菩提心是由欲求佛的果位和这个为利有情的两个心愿 做助伴的,对吧,由这样的两个心所 做为助伴的,所以说 助伴的名字安立在菩提心之上。其实这个“发心”这两字,一旦带上“发”的时候他就是觉得不对劲,所以就一直解释这个“发”,一说“生”或“发”的时候,觉得就 变成了心所,因此他老是在辩解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很重要,但是,由于过去印度的许多大德啊,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到底菩提心是 心还是 心所的问题,所以说呢,有必要知道一下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见解。
           
               圣解脱军和狮子贤为什么认为发心是 主心 而不是 心所 呢?如果是“心所”的话,那就 不可以有一个主题的“心”,所以说,所谓的 发心 的这个真正的意义就失去了,他们在依据什么来说这件事呢,依据《大乘庄严经论》来说这个事,所应用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偈颂呢?“喜大以及所做大,义大以及所缘大,诸菩萨之所生心,二利具足是心出 或者 出于二利具足心”,我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还没找到原文,总而言之呢,宗大师的《大乘庄严经论》引用当中这个地方是说什么呢?一个就是 喜大;再一个 所做大;再一个是 义大;再一个 所缘大;然后,诸菩萨之心是具有二利就是自利或者为利有情而寻求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二利的这个菩提心。
                那么这样《大乘庄严经论》的引用,实际上不是宗喀巴大师直接引用的;引用者是狮子贤菩萨,他在《般若明亮庄严释》里面引用了这么一个内容。所以说呢,宗大师 把整个引用起来之后解释说:因为这样呢,认为菩提心就是 心 而 不是心所,其中所谓的“大行”是说具有披甲精进之故,就是长期所苦行、难行而不厌烦称之为大喜;这个大做义是什么意思呢?是精进披甲所披之故、如实所修故;然后呢,义大 是因为是自他一切利益之故;所缘大是什么呢?能够证得大菩提之故。
                总而言之,二利就是一个是希求菩提、二是利益有情,这就是二利;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为利他故而希求圆满菩提和相应的心,为利他故而希求圆满菩提之相应的心或者相适的心吧,或者相应的心。分成为四个:一个是体性;二个是如何升起的方法;第三个是界限;四个是 对此的不同见解。
                首先分成为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部份,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说法先不说了。关于这个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理解问题上,很多大德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智慧主大师认为,愿菩提心是未证得圣位之前的世俗菩萨所升起的心;行菩提心是从菩萨第一地开始之后就是行菩提心。这是智慧主阿阇黎所认许的。关于这个问题上,好像是俄大译师摩罗扎瓦罗地喜绕也好像是有相似的说法。
                我想为了打开眼界,跟大家解释一下。因为俄大译师的这个菩提心的解释不多,因为这个我们一般真是看不到。因为它是手抄本的,很难看到。我小时候只是听过 有那么个俄大译师如何有名而已,连做梦都不敢想 如今我们手里面得到了那么多的手抄本!这就是时代付予我们的福报。  ”

   :handshake 祝愿众师兄们能“随喜”  或“发愿”  或  “去”聆听 哪怕是一天的《现观庄严论》的法脉传承; 由此因缘 自他一切有情 生生世世依止至尊上师三宝,理性热诚、如理如法 学修如来显密教证二法,自利利他、同登大乐地。 :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3 19:06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的帖子

  雪兄引得真好,说得真好!我以前也以为菩提心是欲心所、善心所什么的。学了《现观》才知道是心王。
  学《俱舍》之前,看阿含佛典、思维共二乘法义,现在想起来,几乎都只是自己在猜而已。同样,学了现观以后,以往学的大乘法义,看来就简直太不塌实了。去年一年,每次见到恩师,我都急着问一些中观和俱舍方面的问题;恩师却在每次答复以后,都反反复复极力劝嘱我去学《现观》。于是我就和几个同学开始学了。真是感觉:哪怕就学那么一点点,都能有很大的收获。恩师真是太伟大了!
发表于 2010-1-1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现观》的主要传承(狮子贤)依中观见,不许异体阿赖耶识和异体染污意(末那识)。一般只说六识。

[ 本帖最后由 礼进 于 2010-1-14 18: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6#

我还不能理解菩提心是心王的见解,我以为经论中说菩提心是心王只是一种比喻,是以菩提心的利益和力量来比喻的。菩提心的利益最大,力量最强,故说是心王。又从另一方面说,若菩提心是心法,必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之一,不能在八识之外另立菩提心之名!又八识是能,能了别能显现其余四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是以其功能而立,菩提心具能了别显现功能?望指教!
发表于 2010-1-1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义的菩提心,非心王心所,离能所二边
发表于 2010-1-15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菩提心不是普通心法所涵盖的内容,而是普通心法都能能被影响的内容。
比如:
眼识,如果眼识结合菩提心,则眼识所受是否都是清净世界。
耳识,如果耳识结合菩提心,则耳识所受是否都是清净世界。
.......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菩提心是不应该属于一般心法的。
发表于 2010-1-1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首先,把菩提心比喻成心王,从来没有这种比喻法的。经论中的比喻,一者是法义,一者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此才成喻。一个是心,另一个还是心,这比个什么东西?若照师兄所说,应该比喻成“王”才对。的确,“王”才是正确的比喻,请您参看《现观》中“二十二种发心”中的比喻。
  其次,没有任何人在八识之外另立菩提心之名。并且若依自宗而言,根本是不承认异体的第七第八识的。一般,就体而言,菩提心乃是第六识。
  最后,菩提心当然有了别显现的功能。若菩提心没有了别显现功能,它跟成佛度众生的所缘与意乐就毫无关系,那还能叫菩提心吗?菩提心和相应的欲心所等之间的关系,正体现了菩提心是心王,欲心所等为菩提心所支配。
  不仅如此,佛的一切相智,也是心法。我想会有一些同修跟我一样,过去把它理解成是慧心所之类。
发表于 2010-1-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楼主明显是在说世俗菩提心,而不是胜义菩提心。
发表于 2010-1-1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智慧风 于 2010-1-15 16:49 发表
究竟义的菩提心,非心王心所,离能所二边


:handshake
“ 第一项,大乘发心 由堪以声词诠说上区分有二,即世俗发心与胜义发心。《修行次第中篇》说:“菩提心有二种,即世俗与胜义。”后者的体性有的,许为 于圆满菩提的实相二现隐没,且安住于大乘智慧证类的大乘圣者心中的主要意识。另外,《庄严经论》也说:
     “极承事诸佛,广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修行次第篇》说:
     “胜义菩提心 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极为光明,是胜义行境,无垢,不动,如无风的灯火之续流。””

引自 《显明佛母义之灯》 第一品 大乘发心

:loveliness:
发表于 2010-1-1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天空 于 2010-1-15 16:26 发表
我还不能理解菩提心是心王的见解,我以为经论中说菩提心是心王只是一种比喻,是以菩提心的利益和力量来比喻的。菩提心的利益最大,力量最强,故说是心王。又从另一方面说,若菩提心是心法,必属眼、耳、鼻、舌、身、 ...



“第三,说体性。以前,有人依著《菩萨地》说:“诸菩萨的殊胜祈愿即是发心。”又《庄严经论释》说:“具有三种功德与缘二利之思,称为发心。”另外,《庄严经论根本颂》说:“诸善士之愿,即具欲求思。”依彼所说,而认为无著昆仲的宗规是许大乘发心为心所。——但这实非其意趣,因为这些论文只是展示大乘发心乃由愿及思(心所)之名所假立;如果不是这样,则由谓:“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及《本释》也说:“欲求”,就成为在《现观庄严论》根本释的宗规中,大乘发心 也为心所了。
     因此,大乘发心安立为意识。《二万颂光明释》说:“所谓 发心的‘心’,是识,是明知。是什么识?是意识,以有缘念一切白净之法,于此有故。”《本释》也说:“虽然如是,但此是欲求善法之相。”

所以大乘发心的体性有可安立,即:为了为自助伴的利他而缘圆满菩提的欲求——与此俱行而有的作为大乘入门的(主心)意识,彼安立为大乘发心的体性。”

                           转引自 《显明佛母义之灯》 第一品 大乘发心

:handshake :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5 21:5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9:54 , Processed in 0.03511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