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60|回复: 30

与烦恼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於心相续,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
...
你最起码要听个《五蕴论》,《五蕴论》我们这里都讲过,《广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等等都讲了,《俱舍论》也讲了,《俱舍论》讲七十五法。《百法》、《五蕴》嘛讲一百个法,把烦恼,大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等等都讲了,大随了、小随了,这些都讲了。这个讲了之后,就是说敌人是怎么个相貌,你才认得到。本来说烦恼是敌人,你要消灭敌人,很好,但是敌人来了,认不到,你怎么消灭?
...
我们讲了烦恼的过患,就是说要把烦恼看成最大的敌人,毫不妥协地要跟它斗。那么要跟烦恼斗呢,首先要认识烦恼。烦恼都认不到,无的放矢,斗了半天斗了自己人,烦恼溜掉了,那就不好。所以说先要认识烦恼。那么认识烦恼呢,至少要听一些法相的一些名相,最起码的呢,《广论》里就介绍了,《五蕴差别论》要听一下,《五蕴论》、《广五蕴论》这个我们都讲过的。那么把烦恼的相认识了,然后它出来之后,就是它,那么没有认错,就跟它斗了。

来源于敏公上师广论讲记未定稿
------------------------------------

敏公上师大乘五蘊論講記在线阅读
http://www.duobaosi.com/gb/ziliao/dl/025/dcwyljj.html
敏公上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在线阅读
http://www.duobaosi.com/gb/ziliao/dl/025/bfmmljj.html
发表于 2009-6-1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敏公上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学修关系 学法体会一滴  
                           讲寺学僧
  
  依止上智下敏法师学习《大乘五蕴论》及《百法明门论解》二部法相论典已经圆满,今将一点心得奉呈读者参考。

   法相者,谓诸法之相貌,用以别彼此,辨真伪。盖宇宙万法,森然罗布,凡夫无智,即为所迷,不辨真假,起妄执心,从而轮转,漂流苦海。佛以悲心,即为众生开演法相,指示万法枢要所在,不令沉迷,修行以断惑修道为目的。学了法相,即是为了对宇宙万法作出拣择,明了何者是杂染法, 您当断;何若是净善法,应当修。拣择好以后,就可以一心专注地起行去断去修。所以说,在学习之时就应该明白,自己现在所学的正是以后需要去 断修的,二者不是两个东西。

   在学习时,深感依止清净传承的正见听闻上师讲授,有十分殊胜之处。首先是能除遣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种种疑惑及邪思惟,对法义迅速获得决定性的认识。其次是得上师现前不思议之加持,常能令心豁然开解,趣入深义之中,再则上师讲法,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理事相映,令闻者即于座上获得法乐,身心欢喜。而今所讲的是法相,师更于讲述之间,引导我们观照自心,令大家当下即对所学法相有一个真切认识,使学法不致显得枯燥无味, 摸不着边际。

  上师极重视背诵,因为法相名词从大觉佛陀净智法界中流出,能为出世之因,若能将之学习纯熟,装满胸中·自然吐言作意·皆是佛法,此即闻慧成就。其实这也是为修行作准备,比如烦恼现起之初,脑子里能立刻跳出相应的法相名词来,其性相业用,亦了然于胸,则在正对治烦恼时,就能得心应手。我们感到熟读课本每到一定的量时,就有一种新的感触生起,大有要与烦恼短兵相接之势,而对诸善法则是倍感新切与珍贵。

   听讲后的讨论是进一步消化所学,加深思维的方式。在讨论中,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辩,相互的补充,细致分析各法相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原本还很模糊的概念渐渐地清晰显现,乃至到最后获得决定性的认识,此即思慧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思维的加深,分辨的增强,我们的心也在不断地变细,变细,所思维的法义同时愈来愈明了。待到对它生起定解时,心底即油然涌生出一股喜悦之情。这是对法的欲乐心的来源之一。

  真正要把所学的法变得活活泼泼,那要靠平时对心的观照。即如警察捉贼,时时在意。一见烦恼现起,由正念在故,能将其名呼出,行迹了然,未起对治,心已欢喜;正对治时,奋力战斗,胜与未胜,见烦恼不得自在故,皆得喜乐。如吃饭时,因烦恼故,不免起贪起嗔,并与贪嗔相应之心心法等,刹那现起,心若缘之,顾接不暇,难以把握,恰如统领千军万马,一时俱作。其中趣味无穷·但须要自己亲身去体味始得。

  这是就闻思修略谈学习感受,其实我们所谈的学修,皆属闻思范畴。正起修时,则必须要在定中作之才能令所学发生断惑的作用。

                                            (来源于多宝通讯)    
发表于 2009-6-1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本身就是烦恼

而且,若非实执,为什么要去斗呢?

学习法相也好,正念烦恼也罢,抉择思维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产生战斗与胜负的观念,恐怕就有问题了-----------------

不好意思,随便说说而已,不见外不见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本身就是烦恼
-----与烦恼斗之斗属于哪种烦恼,愿闻其详;难道应与烦恼为友?

而且,若非实执,为什么要去斗呢
------正因为知道烦恼性空,才与之斗;若烦恼实有,还斗啥子?

抄书一段,供龙兄参考哈

如是戒淨,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於①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淨,②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③《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④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於法品,与上相违。⑤《入行论》亦云:「⑥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爭,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於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壓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⑦《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⑧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⑨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⑩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爭。」
发表于 2009-6-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必----顶顶:Q
发表于 2009-6-1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本身就是烦恼
-----
斗,为什么不能是智慧?!

而且,若非实执,为什么要去斗呢
------正因为知道烦恼性空,才与之斗;若烦恼实有,还斗啥子?
——————————————————
然也!

龙吟是执空了:D
发表于 2009-6-1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本身就是烦恼
==
斗是假名,断除烦恼的力士,呵呵
发表于 2009-6-1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空即是不放逸  法相不可不学:)
发表于 2009-6-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佛很安详,总是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中人的潜能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而“斗”这种状态好像就不那么自然,给人感觉很紧张哈。
发表于 2009-6-1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飘舞 于 2009-6-17 11:08 发表
听说佛很安详,总是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中人的潜能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而“斗”这种状态好像就不那么自然,给人感觉很紧张哈。



因为佛己经摆平烦恼
发表于 2009-6-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然的状态中人的潜能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但事实上人的许多巅峰状态貌似是在绝境中得以体现的,呵呵

身患痼疾而不知紧张,恐怕不是好事

知苦思出离,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顶楼提及的二种讲记PDF版本下载处
http://www.duobaosi.com/gb/ziliao/list.htm
发表于 2009-6-2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09-7-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当切齿与烦恼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18:30 , Processed in 0.03371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