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91|回复: 29

宝僧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与其在论坛漫无边际的灌水,不如如理讨论一些道次第方面的问题,我提出的“法身是否无常”也是基于这个想法。但既然是讨论,就需要大家参与,同时也希望像您这样的“达者”的参与,请不吝赐教。</FONT></P><P><FONT size=3>这个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在《现观庄严论》中说的佛的21聚智慧法身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为什么?</FONT></P><P><FONT size=3>谢谢。</FONT></P>
发表于 2005-4-2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P>无上佛果<BR>  “佛”是“佛陀”的汉文简称,“佛陀”是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者”。但“觉者”只是佛陀这个词的字面含义,它的真正内涵远远超过了这个词义。如果对“佛”的全部含义下一个定义,就是断证功德圆满、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智者。<BR>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BR>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BR>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言意不可思议无量功德。<BR>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BR>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BR>  “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BR>  以上佛的功德属性,有如下几种统摄归类法:<BR>  一、统摄为断、证二法<BR>  自性身属于断法,其余功德均属证法。<BR>  二、统摄为自利性和利他性二成就<BR>  法身属于自利性成就,色身和利众事业属于利他性成就。<BR>  三、统摄为“四身”<BR>  这里就以四身统摄法,介绍佛陀成就:<BR>  (一)自性法身<BR>  自性法身是断尽二障获得永恒清净的虚空境界,分原本清净和离垢清净。<BR>  在佛的四身中唯有自性身属于永恒不变的无为法,也称“无为法身”。<BR>  为什么称为永恒不变的无为法呢?<BR>  因为粗细分二障及其深层习气已彻底消除永不回生,与暂时性的抑制控制以及条件不具备而未生之事物有所不同。<BR>  (二)智慧法身<BR>  也称一切种智、遍知一切之现观智慧,分为法性遍知智慧(无相智慧)和法相遍知智慧(有相智慧)。<BR>  遍知一切事物之本质法性为法性遍知;遍知一切事物各自不同的形态和变化现象为法相遍知。<BR>  所谓佛地的五分别智慧,指的是法性现观智慧,即无相智慧。法相现观智慧即有相智慧是有分别智慧。<BR>  世间和超世间诸法共分二谛,佛的法性遍知智慧之所见境是胜义谛。<BR>  法相遍知智慧若无分别功能,佛就无法认识世俗谛之事物,佛的智慧如果不认识世俗谛事物,佛就不能被称为“遍知者”了。<BR>  因为世俗谛是诸法的一半,既然只认识一半而不认识另一半,怎能称“遍知者”呢?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BR>  既然承认佛是遍知者,就不能说佛不认识世俗谛;既然佛认识世俗谛,认识世俗谛的智见只能是有相的分别见而没有别的可能。<BR>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智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BR>  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BR>  佛的智慧法身可分为法性遍知智慧(即如理智)和法相遍知智慧,即如量智;也可以将佛的一切智慧分为五智。<BR>  有的经典还将佛的智慧功德总结为三百条,这里就按弥勒《现观庄严论》关于智慧法身分类原则,进行介绍。<BR>  《现观庄严论》将佛的智慧法身无漏智慧分为一百五十六条,归结为二十一类。现简略介绍如下:<BR>  1.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BR>  2.四无量功德: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BR>  3.八解脱: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BR>  4.九禅定: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BR>  5.十遍处定: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地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BR>  6.八胜处定: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BR>  7.无烦恼定。<BR>  8.愿觉知定。<BR>  9.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BR>  10.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辨才无碍智。<BR>  11.四如意: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BR>  12.十自在: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生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BR>  13.十力: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心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正邪与众生趋向之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在何处之智力,知生死之智力,知漏尽之智力。<BR>  14.四无畏:说觉知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 <BR>  15.三不自律:身不须自律,言不须自律,心不须自律。因获自在,无须约束。<BR>  16.三念住: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不生相应的喜怒。<BR>  17.不遗忘性功德——记忆超胜。<BR>  18.永断习染功德——获永恒清净。<BR>  19.大慈悲心功德。<BR>  20.十八不共功德: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观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静慧,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一切未来事无碍,知一切现在事无碍。<BR>  21.具三圣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三)圆满报身<BR>  报身是修无量慈悲善行的福报成果和自他享用大乘法圆满法乐的有形色身。佛身总分法身和色身两种,色身如人体,法身如人的知觉意识。<BR>  佛的报身如太阳,法身如太阳的光和能量,应化身如湖泊中反射的太阳的影子。<BR>  报身是报身佛国成佛的庄严佛体,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声言具六十四种美德,寿命相续不断,永世常住。<BR>  圆满报身有五恒定和五种特性。<BR>  1.五恒定是:<BR>  身恒定为身具相好庄严、永恒不变;<BR>  住地恒定为常住色界无上天(报身佛土);<BR>  法子恒定为闻法受教者只有十地菩萨;<BR>  法恒定为只说大乘法; .<BR>  住世恒定为住世到一切众生解脱成佛之时。<BR>  2.五种特性是:<BR>  身现相好常说法;<BR>  语具六十四德说大乘法;<BR>  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BR>  无意识功用而像阳光普照产生自然效用;<BR>  依众心愿,应化无穷。<BR>  (四)应化身<BR>  应化是化现和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之种种身相,有分为三类或四类两种的。现按四类介绍。<BR>  1.净土胜应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之类,净土胜应身属相续不断常住身;<BR>  2.尘世应身:示现出世、说法、生死涅盘等相,如净饭王王子释迦牟尼;<BR>  3.技艺化身:为化度众生化现琴师、画师及各种能工巧匠,以技艺度化,故称技艺化身;<BR>  4.不定化身:佛为利乐众生,化现人类和非人类种种形相,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所以称“不定化身”。<BR>  四、统摄为“三功德”<BR>  佛陀的法身功德经过高度概括,可分为三种无上功德——即“三功德”:<BR>  (一)智慧功德<BR>  佛的智慧是破除二障后产生的明察二谛性相的现量直观无碍遍知真智慧,是长期修定修慧的结果,是佛地独有的通达智慧,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达到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境界。<BR>  (二)大慈大悲功德<BR>  佛的大慈大悲心是未断爱恨和自私烦恼的世人所无法想像的慈爱和悲悯的崇高感情,佛对众生无亲仇、爱恨、优劣、美丑等分别相,关心、痛爱、怜悯一切众生,故称无相慈悲或无缘慈悲。<BR>  (三)能量功德<BR>  能量指做事利众的能量。佛的能量是一种无意识、无功用自在能量,犹如阳光雨露滋生万物。<BR>  佛的利乐众生的功能,还有两大特点:<BR>  一是遍及性,即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事物(法);<BR>  二是无间断性,即利众事业无时无刻,永不间断,直到六道中无一众生。禅定之力不可思议、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密咒之力不可思议等均属于佛的能量范畴。</P><P>&nbsp;</P>
发表于 2005-4-3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喜饶嘉措</B> 发表于 <I>2005-4-29 12:02:35</I> :<BR><P><FONT size=3>与其在论坛漫无边际的灌水,不如如理讨论一些道次第方面的问题,我提出的“法身是否无常”也是基于这个想法。但既然是讨论,就需要大家参与,同时也希望像您这样的“达者”的参与,请不吝赐教。</FONT></P><P><FONT size=3>这个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在《现观庄严论》中说的佛的21聚智慧法身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为什么?</FONT></P><P><FONT size=3>谢谢。</FONT></P><HR></BLOCKQUOTE><P>仁者如果能够解释一下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定义,以及他们的区别,也许大家才有一个可以讨论的基础。</P><P>否则,观念不同,失去了标准,讨论也就成了自说自话了。</P>
发表于 2005-4-30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SPAN id=yu5374>&nbsp;<TABLE width="95%" border=0><TBODY><TR><TD><FONT color=#000000 size=3>不知有为、无为都是在说明缘起。一般人以为有为法是缘起法,而无为法是非缘起法,其实哪里有什么非缘起法呢?一切都是缘起,那非缘起的只是在说明缘起本身空无自性,针对这空无自性而说“非缘起”,而并非是在说有一个非缘起的空无自性实有存在!若认为无为法和有为法一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法,那么势必导致通过有为法不能成就无为涅磐的矛盾。<BR>《杂阿含》二九三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由此可见,缘起不但是说明有为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无为涅盘实相的根本,离于缘起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有为和无为。<BR>这在《中论》中有反复说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 <P><BR></P></FONT></TD></TR></TBODY></TABLE><BLOCKQUOTE>&nbsp;</BLOCKQUOTE></SPAN>
发表于 2005-4-3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P>佛自性法身必是常法,非因緣所生法.在三大寺各扎倉的<釋量論>教本中均有對佛四身的辨義部分,但我現在在香港,書不在手上,回去後試譯些出來研研究.</P><P>現觀中廿一聚法身的說法我不是很清楚,我未曾學過現觀.但若真如上述的廿一類,則似是在解釋法身的功德,而這些應當是緣生法,無常法.</P><P>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有位師兄好像是把中觀裡說的以"觀待而有"而成立的"緣起有",與在說常無常分類中以"因緣所生"的"緣生法"混作一談了.</P><P>另外,有朋友為自性法身為何是常作理由解時說:</P><P>"为什么称为永恒不变的无为法呢?<BR>  因为粗细分二障及其深层习气已彻底消除永不回生,与暂时性的抑制控制以及条件不具备而未生之事物有所不同。”</P><P>這種解釋粗看似通,但明顯有不周遍的問題,用以論證原論題的話,是個假因,不定因.若堅持這其中周遍成立的話,則遭人”以佛的報化二身作有法,應是無為法,以你所許的理由的原故.”攻難時則無以答覆.</P><P>還有,該文中有這樣一段:</P><P>”世间和超世间诸法共分二谛,佛的法性遍知智慧之所见境是胜义谛。<BR>  法相遍知智慧若无分别功能,佛就无法认识世俗谛之事物,佛的智慧如果不认识世俗谛事物,佛就不能被称为“遍知者”了。<BR>  因为世俗谛是诸法的一半,既然只认识一半而不认识另一半,怎能称“遍知者”呢?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BR>  既然承认佛是遍知者,就不能说佛不认识世俗谛;既然佛认识世俗谛,认识世俗谛的智见只能是有相的分别见而没有别的可能。<BR>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智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BR>  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P><P>我不曉得這段話中所指的分別見是什麼意思,但乍看起來這個詞用得有點怪.</P>
发表于 2005-4-3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P>缘起法和缘生法有区别吧?</P><P>无为法是因道谛得证而非道谛产生,可以说和缘起有关,但是无为法本身是和缘起一点关系没有的</P>
发表于 2005-4-3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即是涅盘这种理论是有限定范围的,无为法涅盘了是缘起的止息,以此说无为法的实想不离缘起法实在偏颇
发表于 2005-4-3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杂阿含》二九三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FONT></P><P><FONT size=3>这段的理解有误,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这是缘起法,后边的一切取离等等是讲无为法</FONT></P><P><FONT size=3>请注意无为法是本来存在的而不是通过道谛产生了无为法,无为法必然是常的,烦恼永尽,缘起不再,解脱故</FONT></P><P><FONT size=3>无为法绝对不是五蕴实体,但是必然是常的,一起法是无常的空的站在无我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但是说空的就是涅盘是错误的,概念混淆了</FONT></P>
发表于 2005-4-3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这自性并不代表涅盘无为法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宝僧回复,希望以后能常光临论坛!非常喜欢跟您讨论(实际是学习)问题!</P><P>对于上面说的“分别见”,我个人感觉是针对“无分别见”而言的。是“尽所有智”的现代语译。呵呵</P>
发表于 2005-4-3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关于无为法苦的灭我引用南传清净道论给大家参考下:</P><P>3.释苦之灭<BR>  在解释苦之灭,即以集之灭中的“即彼之爱”等的方法来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集灭则苦灭,即是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更无他法。所以世尊说: <BR>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BR>  爱随眠不断,苦生亦复尔。<BR>  “因为这样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所以世尊说苦灭而示以集灭。而诸如来的行动是等于狮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是注重于因而非从于果。然诸外道的行动则等于狗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于果的问题而不从于因。如是应先知道其说教的意旨关于苦之灭是由于集之灭。这是“即彼之爱”的意义,即彼前面所说的“能取再有”而以欲爱等分别的爱。 <BR>  “离贪”说为道,因为说:“离贪故解脱”。由离贪而灭为“离贪灭”。完全的断灭了随眠,故无余及离贪灭为“无余离贪灭”。或者说离贪是舍断,是故无余的离贪是无余的灭。如是当知这里的语句的接续,依它的意义,则此等一切与涅槃是一同义语。依第一义说苦灭圣谛便是涅槃。因为到达了涅槃之时则爱离而且灭,所以说涅槃为离贪与灭。因为到达了涅槃时则是爱的舍等,及于彼(涅槃)处而于五欲的执著中即一执著也没有,所以又名为“舍离、放弃、解脱、无执着”。<BR>  此“灭”有寂静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乐的作用;无相、或无障碍是它的现状。 <BR>  (问)是否没有涅槃,犹如兔角而不可得的呢?(答)不然,由于方便而得之故,因为那涅槃是由于称为适当的行道的方便而得,犹如以他心智得知他人的出世间心相似,所以不应说“不可得故无有”。亦不应说因为愚人及凡夫的不得故无涅槃。更不应说没有涅槃。何以故?终于不成为行道的徒然无益之故;即是说,苦无涅槃,则导以正见而摄于戒等三学中的正当的行道终于成为徒然无益的了,然此行道,因得涅槃之故,不是徒然无益的。(问)(能得涅槃故)行道终非徒然无益,是不是因得(五蕴)非有之故?(答)不然,虽然过去未来的(五蕴)非有,但非证涅槃。(问)那么,彼等(现在的五蕴)非有应是涅槃?(答)不然,现在的五蕴非有是不可能的,如果非有(诸蕴),则不成为现在的状态了;又(如果现在的五蕴非有是涅槃)未免有依止于现在的诸蕴的道的刹那而生起有余涅槃界的过失。(问)在那时(道的刹那),诸烦恼的不现在(现起)(说为涅槃)应无过失?(答)不然(有过失的),因为圣道成为无用之故,如果这样(说烦恼不现起为涅槃),在圣道的刹那以前也有无烦恼的,圣道不是成为无用了吗?所以这是不合理的。 <BR>  (问)依照“朋友,那是贪等的尽”等的句子,则(贪等的)尽应是涅槃,(答)不然,阿罗汉也只是(贪等的)尽,因为曾以同样的句子说:“朋友,那是贪等的尽”等。并且(如果说尽是涅槃)涅槃会成为暂时的过失之故(因为尽是暂时的)。如果这样(尽是涅槃),则涅槃等于暂时的有为相,那又何必依正精进去证得它;因为有为相故则(涅槃)包摄于有为中,包摄于有为之故为贪等之火所烧,烧故成为苦了!(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后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槃应无过失?(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槃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后便不再起过失故。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槃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而说(涅槃)为尽。(问)为什么不直接的说(涅槃的)本质呢?(答)因为极微细之故。因为太微细,亦曾影响世尊不大热心去说,并且这是由圣眼才能见证的。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获得之故为不共。又无前际之故而非新生。(问)既于有圣道时而有涅槃,岂非新生?(答)不然,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只是由道而得证而不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这不是新生。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问)(外道的)微(自性、神我、时)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样?(答)不然,因为(彼等的常)无有因故。(问)是否因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答)不然,因为因相不得故。(问)(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为常?(答)不然,因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因为超越于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诸佛等的究竟涅槃无有差别,故究竟是一。 <BR>  由于人的修习而得涅槃时,他的烦恼业已寂静尚有余依(即身体的诸蕴)在故,与余依共同命名为“有余依(涅槃)”。由于他除去集因,舍断业果,于最后心以后便不再生起诸蕴,并且已生的诸蕴亦灭之故,无有余依;这里是依照无有余依之故而命名为“无余依(涅槃)”。由于坚强的努力的结果及由殊胜之智而证得之故,是一切知者所说之故,是第一义的自性之故,所以涅槃不是不存在的。即所谓:“诸比丘!这是不生、不成、无作、无为”。 <BR>  这是解释苦之灭的抉择论。<BR></P>
发表于 2005-4-3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于上面说的“分别见”,我个人感觉是针对“无分别见”而言的。是“尽所有智”的现代语译。呵呵</P><P>这话看不懂什么意思?</P>
发表于 2005-4-3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534237>(十三)(以空)“以空及以一种等”的一句中,先说“以空”:一切四谛,依第一义说,因无受(苦)者,作(烦恼)者、入灭者及行(道)者之故,当知(四谛)是空。所以这样说:<BR>  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BR>  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BR>  有灭而无入灭者,<BR>  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BR>  或者<BR>  前面的苦集二种是常恒、净、乐、我的空,<BR>  不死之灭是我的空,<BR>  道是常、净、我的空,<BR>  于此四谛之中的是空。<BR>  或者(苦集道)三者是灭空、灭是其余三者空。或者因(集、道)是果(苦灭)的空,因为集中无有苦故,道中无有灭故。不像自性论者(数论派)所说的自性,果不是含于因中的。果(苦灭)是因(集道)的空,因为苦与集、灭与道不结合之故。不像合论者(胜论派)所说的二微等,因不是与因的果结合的。所以这样说:<BR>  三者是灭空,灭是三者空,<BR>  因是果的空,果亦是因空。<BR>  ——如是当知先以空的抉择说——</FONT><BR>-------------------------------------------------------------------------------</P><P>这段后边因是果的空这些谁能解释下?我不大明白</P>
发表于 2005-4-3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caojianzhou</B> 发表于 <I>2005-4-30 6:09:50</I> :<BR><SPAN id=yu5374>&nbsp;<TABLE width="95%" border=0><TBODY><TR><TD><FONT color=#000000 size=3>不知有为、无为都是在说明缘起。一般人以为有为法是缘起法,而无为法是非缘起法,其实哪里有什么非缘起法呢?一切都是缘起,那非缘起的只是在说明缘起本身空无自性,针对这空无自性而说“非缘起”,而并非是在说有一个非缘起的空无自性实有存在!若认为无为法和有为法一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法,那么势必导致通过有为法不能成就无为涅磐的矛盾。<BR>《杂阿含》二九三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由此可见,缘起不但是说明有为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无为涅盘实相的根本,离于缘起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有为和无为。<BR>这在《中论》中有反复说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 <P><BR></P></FONT></TD></TR></TBODY></TABLE><BLOCKQUOTE>&nbsp;</BLOCKQUOTE></SPAN><HR></BLOCKQUOTE>知音!!!
发表于 2005-5-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P><P><FONT face="">既然佛的法身種類中,智慧法身是有為法(無常法),自性法身是無為法(常法),</FONT></P><P><FONT face="">那麼!佛的法身究屬有為、無為中何種耶?</FONT></P><P><FONT face=""></FONT>&nbs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12:32 , Processed in 0.03568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