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5|回复: 15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這是南傳上座部(不是說一切有部),尤其是緬甸佛教很重視的著作
在緬甸,沙彌與新學比丘必須先把《阿毗達摩概要》(巴利版)背得滾瓜爛熟之後,才獲得准許研讀《阿毗達摩論》及其註疏。
內容是七部論的概要
七部論:《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事論》、《雙論》 及《發趣論》

有發人省思的內容(尚未看完此書)例如
尋、思與作意之間的分別:
尋把心與心所投入目標;作意把心與心所轉向目標;思則催促心與心所朝向目標。對於它們之間的差別,摩訶甘達勇長老舉了一個賽舟譬喻加以說明:在賽舟時,每隻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選手,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選手有兩項任務,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間的選手無須控制小舟,只須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選手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為忙碌的人。前面的選手就好像思;中間的像尋;後面的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應心與心所轉向目標;尋把受到作意指揮的心與心所投入目標。思則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位木匠師的好助手,不單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同時亦須催促其他學徒工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2-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ysy 于 2022-12-7 12:46 编辑

1)此书原版英译在此:https://zh.1lib.to/book/1240619/bd33e2(大陆无法访问,除非你懂...)
系菩提比丘(与戒喜禅师合作)所译。

2)此书(即以上菩提比丘之英文版的)汉译,系寻法比丘译本(即楼主您附件中的),因彼人(寻法比丘)崇尚帕奥禅法,故而对本书原著菩提比丘之序言、原内文,有多处删除。
如:
原英译者菩提比丘质疑此阿毗达摩概要之中的某些概念非原始佛典与原始阿毗达摩七论之主张,
以及质疑色法之中色聚概念乃后世所出,
以及说明根据阿毗达摩七论所云——心所之数目远非50多个,而可能是无数。
以及在毗婆舍那部分有刹那定的内容。

但寻法比丘所尊之禅系即帕奥禅系,是缅甸唯阿毗达摩论者(阿毗达摩至上主义者),故而删减了以上原书内容。

此事曾经在南传汉语世界引起波澜(学界或因其翻译有违公心而不齿之)。但此译本虽有缺失,而翻译上乘且用文精良,可读无妨。

3)阿毗达摩概要之讲解,有诸多人为之,10年前我从宝峰寺宁铂老师处听闻,非常通俗易懂(此录音我无)。此外还有玛欣德比丘(比库)版本等等。此等讲解,各依其宗,难免不同。如玛欣德所讲色聚,是依帕奥禅法之特色。如论及涅槃,则有缅甸内观禅派与止观禅派之争,彼此乃至水火不容,互以对方为不了义。故而,听闻讲解,需要知道,其讲解者所依之宗为何。

坊间多有此书之讲解书,读时应自行抉择,以免造成最初之成见。
这里推荐一下内观派的戒喜长老(他与菩提比丘合作完成了原英文译本)的阿毗达摩讲座:http://www.nanchuanfofa.com/apidamojiangzuo-jiexichanshijiang/

4)无论如何,此书配合明法比丘之表解,则更易懂: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full-text.pdf

5)阿毗达摩概要是11世纪锡兰的作品,之前的论书摄要则有《清净道论》,而二者是同一个体系。但其发端是七论,以及《无碍解道》。从《无碍解道》来看,其观智的系列,与《清净道论》不同,可见《清净道论》时代阿毗达摩已经有改变和时代发挥。凡通达以上文献者,可以自辨。

多年前曾经多次达到锡兰,在PTS协会请购大量巴利圣典(现在这些大多可以在网上下载到),也听闻锡兰佛教界传说阿毗达摩的传讲由来——是佛陀在天界(忉利天)为答母恩所说法,并中午下降无热池(玛旁雍错湖)复述给舍利弗,从而又500蝙蝠所转世之天子再转世之比丘——彼等于王舍城为舍利弗徒,之后传出其师舍利弗之阿毗达摩。当然,此是传说,为之可真?!
阿毗达摩古层,有:舍利弗阿毘昙、无碍解道等等,两千六百多年来,往往变化如烟,令人慨叹啊。扯远了。多次到过玛旁雍错,不见古人,只见湖水皑皑,映照心峰...  
.
   
ps.
网路上很多止观派(帕奥禅系)的阿毗达摩讲解了,找起来很容易,故不推荐了;
推荐几本通俗易懂的【内观派】阿毗达摩书,尤其是前两本,是结合业果来谈的,非常实用,不知大陆是否能访问。

加纳卡阿毗旺萨尊者:阿毗达摩轻松谈
https://announce.ndhu.edu.tw/message_4/1546441615/%E9%98%BF%E6%AF%97%E9%81%94%E6%91%A9%E8%BC%95%E9%AC%86%E8%AB%87%28Abhidhamma%20in%20Daily%20Life%29%E5%8A%A0%E7%B4%8D%E5%8D%A1%E6%AF%98%E6%97%BA%E8%96%A9%E5%B0%8A%E8%80%85%28Venerable%20Ashin%20Janak%C4%81bhi%20Vamsa%29.pdf

摩訶甘達勇:發趣論
https://announce.ndhu.edu.tw/message_4/1539737107/%E6%91%A9%E8%A8%B6%E7%94%98%E9%81%94%E5%8B%87_%E7%99%BC%E8%B6%A3%E8%AB%96.pdf

雷迪大师:观禅手册
https://www.xn--fiqq01bz0wlxe.tw/templates/cache/29752/images/57987f6d0478f.pdf









发表于 2022-12-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22-12-7 11:59
1)此书原版英译在此:https://zh.1lib.to/book/1240619/bd33e2(大陆无法访问,除非你懂...)
系菩提比丘 ...

三个链接都可以下载,非常感谢!

网上关于帕奥系好像有巨大的异议和争论,包括那位特别反大乘的玛欣德,据说也有违反戒律的争议,搞得我都不太敢看他们的东西

发表于 2022-1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论坛不宜谈论取舍他宗,点到为止即可。
学人有如大海,所学有如恒河、印度河、梵天子河,最终汇入自己心胸即可。
祝安隐!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2-12-7 22:00 编辑
cjysy 发表于 2022-12-7 14:02
此论坛不宜谈论取舍他宗,点到为止即可。
学人有如大海,所学有如恒河、印度河、梵天子河,最终汇入自己心 ...

其實會看此書源自法增比丘的解脫正道--37道品,該書多引概要內容,故請來一看,內容看了,會覺得具舍論的偉大,將繁雜的阿毗達摩攝收並提出正確看法(以小乘觀點),
如同師兄所說:各宗教義,有了義不了義之,不要因不了義便心存鄙視,唯識的心外無境與應成的由心名言安立二者同異處,若不解不了義的唯識,如何能辨?又如何能知自己對應成的名言安立的了解正確與否?
廣論的斷器三過便是在告誡我們態度,廣論更引:徧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发表于 2022-12-7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此,宗大师《密咒戒释悉地穗》第六根本堕中亦有明示。
英译本者可参阅《Tantric Ethic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ecepts for Buddhist Vajrayana Practice》。
发表于 2022-12-12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2-12-12 00:30 编辑

长老的这个比喻会引起误导,读者可能会以为有三个心同时在起作用,但其实只有一个心,是一个心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

“寻谓粗思,伺谓细查”,广论里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无论是寻伺还是止观,都只有一个心在起作用,所谓眼不自见,刀不自割,这个在讨论“自证分“的时候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从心理学上来说,你要么在回忆,要么就是在谈论你的回忆,你不可能同时在回忆和谈论你的回忆。

例如,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心里很难受,我会问你:你对你的这个难受是怎么看的?如果难受的量级有10分,你感到的那个难受,可以打几分?

这个问题,可以让你一瞬间觉得不再那么难受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你的心在当下那一刻只能面对一个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2-12-12 00:29
长老的这个比喻会引起误导,读者可能会以为有三个心同时在起作用,但其实只有一个心,是一个心处于三种不同 ...

“寻谓粗思,伺谓细查”,广论里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无论是寻伺还是止观,都只有一个心在起作用,所谓眼不自见,刀不自割,这个在讨论“自证分“的时候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解脫正道對尋伺有很多解說,例如
1.尋是在追求,伺是粘著目標
2.尋是對出入息的初步認識,當紛亂的心念以安般來逐歩平息後,正念就能隨著出入息而心不旁鶩,因此伺就生起,伺是對安般的深一層的認織。尋和伺在有些經文翻譯作覺與觀(不是觀照),“尋或覺”是對呼吸的正念的培育,因為開始修止禪時,心念紛亂,正念不強,常常不能對著目標(呼吸)。故此就像在“摸索”一般的修出入息。等到修了一段時間後,正念強了,能夠跟著呼吸,那就是“伺或觀“了;就好像在“看顧”小孩子一樣,正念不會偏離呼吸。
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你的心在当下那一刻只能面对一个目标。
心當然只有一個,但是依其作用分類就有幾百個,心王心所各部派分類不同,面對一個目標, 至少有一個心王與5個遍行心所
发表于 2022-12-1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22-12-12 11:09
“寻谓粗思,伺谓细查”,广论里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无论是寻伺还是止观,都只有一个心在起作用,所谓眼 ...

小乘和大乘的很多观点都是完全对立的,如果你以小乘的阿毗达摩为准,那么比如中阴身这一类争议的内容你该怎么看待呢
发表于 2022-12-1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利古层注释里,有支持中阴的证据,记得菩提比丘在四部Nikaya的英译注释里提及过。具体出处我恐繁懒查。

南传对中阴的排斥,是否有后期的发展,其实是待考的。这样很多公案,细究起来,也可能会是颠覆的。

谨提供陋见,供参考。
发表于 2022-12-1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22-12-12 13:41
巴利古层注释里,有支持中阴的证据,记得菩提比丘在四部Nikaya的英译注释里提及过。具体出处我恐繁懒查。
...

如果可以的话恳请您就这个话题广泛地开示一下,谢谢

这是很多年来的困惑了,因为南传对中阴身教义的驳斥在我看来也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甚至还有从巴利文文法上分析的。在第三次集结的时候,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也就当时存在的中阴身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如有有可能的话,还是恳请您为末学开解困惑,多谢了
发表于 2022-12-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ysy 于 2022-12-12 18:31 编辑

1)引用一部经文

增支部4集131經/結經(庄译本)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呢?【中般涅槃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菩提比丘译本) “What kind of person has abandoned the lower fetters and the fetters for obtaining rebirth but not the fetters for obtaining existence? 【The one who attains final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This person has abandoned the lower fetters and the fetters for obtaining rebirth but not the fetters for obtaining existence.

2)经文相应段落的注释:

对于,【中般涅槃者】,【The one who attains final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菩提比丘的注释指出:

This statement creates a predicament for the traditional Theravād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types of non-returners, which is based on Pp 16–17 and its commentary at Pp-a 198–201.
The core of this interpretation is the rejection of an intermediate state (antarābhava) between two lives. Such rejection thus entails the need to interpret the antarāparinibbāyī as a non-returner who attains arahantship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life span in the next existence. However, the word antarāparinibbāyī literally means “one who attains final nibbāna in between,” and there seems no legitimate reason, based on a sutta, to deny the possibility that certain non-returners, following their death in human form, enter an intermediate state and attain final nibbāna in that state itself, thereby circumventing the need to take another rebirth.
This seems to be the purport of the present text, according to which the antarāparinibbāyī has abandoned the fetters of rebirth but not the fetters of existence. Upon attaining arahantship, the antarāparinibbāyī will also abandon the fetters of existence. I have discussed the five types of non-returners in detail in CDB 1902–3,1 note 65. For further discussion, see p. 1782, notes 1535–38; for additional textual analysis, see Harvey 1995: 98–108.

捡重要的说,菩提比丘指出:

antarāparinibbāyī 的字面意思是“在两者之间获得最终涅槃的人(中般涅槃)”,似乎没有合理的理由根据经文来否认某些“不还者”,在人身死后,进入中间(中有、中阴)状态,并获得最终涅槃的可能性。 即,在那个(中阴)状态本身,从而避免了再次重生的必要。这似乎是当前经文的主旨。

以上是一例。

我记得还有其他相关巴利资料之中,还有这些类似的讨论。

我认为,先不必肯定南传论师对中阴的否定。

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事实是,佛陀在世时,没有形成统一的否定中阴的口径。否则,同为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应该一起否定中阴的。

当然,这个问题的确是难点,可以持续研究和关注。。
(另外,这里讨论南传法义,也许不符合版规吧。随喜您好学精神!但就适可而止吧。至于其他渠道——我不添加微信,没有qq,所以,也见谅了。我想,上面的回复,也是巴利佛典重量级大德,菩提比丘的看法,应该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子语 发表于 2022-12-12 11:14
小乘和大乘的很多观点都是完全对立的,如果你以小乘的阿毗达摩为准,那么比如中阴身这一类争议的内容你该 ...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作者:釋常延
出版社:法鼓文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一、「無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二、「有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三、小結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一、教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二、理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三、小結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一、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 
二、有無「中有」之異調 
三、小結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一、誰能見到「中有」 
二、「中有」之生起與飲食 
三、「中有」之功用與特殊能力 
四、「中有」形相諸問題 
五、小結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一、 化生「中有」之歷程 
二、「中有」之結生歷程 
三、「中有」之存在時間 
四、小結 

第三節 「中有」形類能否轉變之問題 
一、「中有」形類不能轉變 
二、「中有」形類可以轉變 
三、小結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釋淨土群疑論》對「中有」問題的討論 
二、印光大師對「中有」的看法 
三、小結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中有大聞解脫》與《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二、寧瑪派對「中有」的詮釋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綜論研究之結果 
二、對本研究之檢討 
三、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部派論典主張「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附錄二〕部派論典主張「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子语 发表于 2022-12-12 15:22
如果可以的话恳请您就这个话题广泛地开示一下,谢谢

这是很多年来的困惑了,因为南传对中阴身教义的驳 ...

請參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2-12-1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0:20 , Processed in 0.03666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