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84|回复: 24

次第不等于因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菩提心是不共中下士道的,而只有在上士道来说才是共下中士道,所以发心修大乘者,所修中下士法,法法皆变为大乘。反之修中下士法,并不是发心修大乘之因,否则那若未修中下士法者,即不可发大乘菩提心,这种说法无有是处。

若未发大乘菩提心之声闻乘可以有解脱,那其必须具空正见,所以菩提心也不是空正见的因,否则小乘声闻将不可能获得解脱。

以上,次第并不等于因果,循次第而修并不表示其有因果关系。止观所缘别有侧重,共下中士道与上士道并无因果关系,在上士道来看,共下中士道只是加行而已,并非是其因的正行。也就是说共中下士道是可以在上士道的大乘菩提心摄持下来修,而不是反过来必须修了中下士道,才能发大乘菩提心。如果那样的话,仅修中下士道,而不修上士道的发心,那反而障碍了菩提心的生起,何以故?以仅纯为自利而离三涂,得人天果,离生死,得涅槃,于生起菩提心必难以决定。

空正见也是一样的,没有菩提心的声闻乘一样可以有空正见,所以共中下士道也可以在空正见的摄持下来修,而并不是只有在修了中下士道的前提下,才可以具有空正见。

发表于 2019-9-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9-9-15 11:51 编辑

    观点不错,赞叹。
    海公上师也开示过,修下士道时就应发菩提心,只是到了上士道才能圆成。
    基本上就是四方道的理念,另外就是闻思三藏、修证三学,戒定慧基本三学渗透于三士道。
    另外空正见与缘起因果应是一体,如大圆智镜与幻化万物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只有那个镜子才是空性,即缘起而明空性,分无可分,合无可合,平常念诵观修的功课,那也是在修空性,缘起因果如如不虚误,那也是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才说事有挟理之功。观点若有偏颇和错误,请大家指正。
发表于 2019-9-1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悔 于 2019-9-15 23:16 编辑

1.发心修大乘者,所修中下士法,法法皆变为大乘。=====发心修大乘而尚未发起菩提心的,其心相续中并无大乘,所修共中下士法类如何变成大乘?若是大乘,周遍只在大乘行者心相续中有。2,共中下士道是可以在上士道的大乘菩提心摄持下来修,而不是反过来必须修了中下士道,才能发大乘菩提心。=====共中下士道当然可以在菩提心摄持下来修,但这和生起了具量共中下道才能发起大悲和菩提心不矛盾。两者的时间段不一样,前者谈的是已经生起上士道后的情况,后者谈的是还未发起大悲和菩提心的情况。3.菩提道次第当然是因果关系,因为没有如量的生起共下士道,定然不能如量的生起上士道。尚未生起大悲而欲生起上士道的行者修习共中下士道时,定然是以“为发起上士道”的意乐摄持,为了具备这样的意乐,该士夫定然需对上士道有深入了解而生起欲求,以如此欲求摄持下修习共中下士道。但此欲求定然不是大悲或菩提心。
发表于 2019-9-15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道前基础就应该开始“共”了,海公上师说:菩提愿非至上士地位方发,在下士初修时,即宜发此心,不过至上士位,方能办到耳。
2、而戒定慧三学,贯穿上中下士道。那么空正见也就贯穿三士道。基本上就是四方道的理念。
发表于 2019-9-16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关键是道次第之次第是否是因果关系。二者是因果关系,以造作的大悲或菩提心摄持下修习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此二者并不相违。但如果要生起具量的上士道,必须以具量的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为因。如果说不是因果关系,其过失是:生起上士道不周遍必须经过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如此则宗大师之道次第安排则有不周遍的过患。
发表于 2019-9-16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空正见也就贯穿三士道=======希求生起上士道的士夫有法,彼在修习共下士道时应已生起空正见,以空正见贯穿三士道故。
发表于 2019-9-16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公上师也开示过,修下士道时就应发菩提心,只是到了上士道才能圆成。====正说明,一般而言,修共下士道时,尚未生起菩提心,以至上士道时方圆成。
发表于 2019-9-16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正见与缘起因果应是一体===请教,空性和缘起是一体,还是空正见和缘起一体啊?
发表于 2019-9-1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常念诵观修的功课,那也是在修空性,======1.念诵佛号的对空性一无所知的老太太有法,应在修习空性,以平常念诵观修的功课,那也是在修空性故。2.空性有法,凡夫修习汝应不遍以汝为所缘,以所缘是佛号的老太太也在修习空性故,因成为,以平常念诵观修的功课,那也是在修空性故。
发表于 2019-9-16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空正见也就贯穿三士道=======希求生起上士道的士夫有法,彼在修习共下士道时应已生起空正见,以空正见贯穿三士道故。
海公上师也开示过,修下士道时就应发菩提心,只是到了上士道才能圆成。====正说明,一般而言,修共下士道时,尚未生起菩提心,以至上士道时方圆成。
==================
    以上五楼都可以集中到一到两层楼回答,节约社区论坛空间。时间关系就说这两点吧,空正见贯穿三士道,与菩提心应在道前基础就启动,是一个道理,刚开始就可以熏习和学修,至于证悟空性和菩提心,是次第的结果。
    另外周遍不周遍之类因明术语,可以直白一点说话,改革开放初期大家英语都不好时,夹带英汉说话比较时髦,但在英语普及以后,分别把汉、英说清楚,说得路人甲都听得懂,可能更重要一些。

发表于 2019-9-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悔 发表于 2019-9-16 07:18
问题关键是道次第之次第是否是因果关系。二者是因果关系,以造作的大悲或菩提心摄持下修习共下士道和共中士 ...

所谓因果,是有前因才会有后果,是在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的,果与因不能同时成立,否则就是相违。

你说不相违,那正说明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二者有因果关系,那你怎么能说不相违呢?

修(包括意乐与量)上士道不必周遍经过(具量)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若周遍则修下士道者不能修中士道,修中士道者不能修上士道。

虽然修上士道不必周遍经过(具量)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但这是在修的层面来说的(注意修的过程既具有量),如果从果的层面来说,那具量的上士道则一定涵盖了具量的共中下士道,所以宗大师的道次第安排是周遍的。

譬如有人学习游泳,其不必周遍经过学习蛙泳、蝶泳、自由泳等游泳技巧,这是从修学的过程来说。但如果在果的层面,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泳教练,那则必须周遍通达蛙泳、蝶泳、自由泳等游泳技巧。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悔 发表于 2019-9-15 23:12
1.发心修大乘者,所修中下士法,法法皆变为大乘。=====发心修大乘而尚未发起菩提心的,其心相续中并无大乘 ...

大乘唯是发心,发菩提心者即是大乘学人,哪怕是发造作的菩提心,那也是在修大乘法,所修诸法即是大乘。

在大乘菩提心摄持下修共中下士道,与在生起了具量的共中下士道才能发起大悲和菩提心是有差异的。不矛盾不代表没有差异,有差异就要做出选择。

而且前面已说,如果想要生起具量的中下士道再修学上士道而发起大悲与菩提心,实际上是有障碍大悲与菩提心的。因为中下士道的发心是利己,而利己与利他在无空正见的中下士道学人的心相续中一定是矛盾的。所以空正见,反而确是发起具量的大悲与菩提心之因。无论是自他相换还是七重因果的修法,如果在没有空正见的基础上,其生起的大悲与菩提心也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影响其是大乘行者,以及其是在修上士道。

最后欲求当然不等于证成,菩提心也不等于佛果,但欲求本身结合修学就已经在向彼道迈进了,我们不能说只有圆满上士道的学人才是在修上士道,我们也不能说只有圆满菩提心的学人,才能是大乘行者。这个过程当中,他就是了。譬如我们不能说小学毕业者才是小学生,他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是小学生了。
发表于 2019-10-1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唯是发心,发菩提心者即是大乘学人,哪怕是发造作的菩提心,那也是在修大乘法,所修诸法即是大乘。------------若说所修诸法即是大乘,则空性是大乘行者的所修。这空性应是大乘,但空性不是大乘,因为空性是常法,而大乘遍是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悔 发表于 2019-10-14 08:24
大乘唯是发心,发菩提心者即是大乘学人,哪怕是发造作的菩提心,那也是在修大乘法,所修诸法即是大乘。---- ...

我没有说“所修诸法即是大乘”,我说的是“大乘唯是发心”。

“唯”是唯一,没有“遍”的意思,只有发菩提心,才是大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5:03 , Processed in 0.03381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