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17|回复: 16

2018.01.18.如性法師開示--如何依止善知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8-3-3 08:33 编辑

影音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Ps4UTpOxU&feature=share
文字稿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 ... =nf&pnref=story


各位同學大家好,很高興藉由在新加坡短暫的停留,能夠跟各位在這個地方一起研討佛法,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依止善知識」。提到依止善知識,在道次第裡面將依止善知識的部分分為幾個段落,首先提到所依善知識的德相,接著能依弟子之相,之後彼應如何依師之理,接著又提到依止的利益、未依的過患,最後總攝彼等之義。
在還沒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依止師長?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想想,在座我們多數人應該都是佛教徒,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從我接觸佛法、從我學習佛法直到現在,我對於自己的現狀滿意還是不滿意。
提到我們自己的現狀,當我們想到自己時,我們最直接的想法應該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想到自己的時候應該會想到的是這兩部分—身、心,所以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要先思考的是,從學佛到現今我們改變了很多,我們改變了什麼?
在還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穿華麗的衣服,我們穿的都是名牌,學佛之後,有些人選擇將那些衣服放進衣櫃,改穿便宜的衣服,講好聽一點樸素的衣服,有些人把手上的名牌手錶取下來,換上了一串念珠,有些人將家裡的電視送給別人,然後在房間的某一個角落設置了佛龕,裡面擺了佛像,甚至將家裡面的雜書都丟出去,請了佛經論典回家,擺進了櫃子裡,雖然擺進去之後有沒有再拿出來看這我們不知道,但擺進去後這有它的效果,有什麼效果?當你的親友、朋友來到你家裡作客時,你可以告訴他「我成為佛弟子了」,對吧!所以當我們成為佛弟子之後,有些人他著重的點是我要改變我的外型、我要改變我的穿著、我要改變我家的布置,甚至我要改變我的飲食習慣-從原本的葷食改變為素食。我們改變了這麼多,到目前為止,難道你對你自己的身心的狀態感到滿意嗎?
家裡面還是有佛堂,你現在穿的衣服也不是什麼高檔的名牌衣,甚至你手上還是掛著一串念珠,但問題是我們學佛學了五年、十年、十五年,到此時此刻,我們仔細地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從身心兩方面我們做一個仔細的檢視,我們對於自己的狀態滿意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你也可以說我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非常滿意,你也可以說我還在考慮當中,甚至你也可以回答我不滿意,但通常對於這問題的答案很少人會回答我很滿意,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對於目前的現狀感到不滿意的話,那這時你應該思考的是: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狀態?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狀態?或者是換一種描述方式,我目前的狀態為什麼是如此?那對於目前的狀態我應該如何改變?
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即便我學佛至今大概二十幾年,我都時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對我自己的狀態滿不滿意?為什麼我會持續的處在這種狀態下?更進一步我要如何改變自己?
為什麼要先思考自己的狀態?如果你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你會不會尋求改善自己的方法?應該不會!基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當我們不覺得自己痛苦時,我們會想要改變自己嗎?就以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肚子不餓,甚至你很飽,你會想去吃飯嗎?不會!如果你剛洗完澡全身都是香香的,你會想要再去洗澡嗎?應該也不會。我們什麼時候會選擇吃飯?肚子餓的時候;什麼時候會想要洗澡?身體髒的時候;什麼時候會選擇要睡覺?當自己累的時候。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動作都有一個共通點,當你發現自己的狀態是你自己不滿意的,當你發現你自己的狀態是痛苦的,你就會嘗試著去改變,對吧!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先思考自己的狀態?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狀態很滿意的話,那說真的,改變的空間非常的有限,甚至不需要改變,因為你對於自己目前的現狀感到滿意;但問題是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這時候請問你覺得哪裡不滿意?
你不能說我不滿意但我不知道哪裡不滿意,但就是有一個感覺我不滿意。各位也可以說啊,各位覺得你認為你自己的狀態哪裡不滿意?以身、心這兩方面來分析的話,或許有些同學會說我得到這個蘊體、我得到的這個身體,他讓我必須承受生老病死的苦,其實這一點,以我們目前的能力我們無法改善,我們無法改善。在我們的生活圈當中誰不會老?誰不會病?誰不會死?應該都會嘛!所以我們也很難避免走上這一條路,我們最終是會走上這一條路,至於我們的心,有些人會說我心中充斥著煩惱,不過這個問題也需要從多方去思考,充斥著煩惱就代表你是不快樂的嗎?還是你覺得我有煩惱但我也蠻快樂的。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的心中有煩惱,但世間你想要的樣樣俱全,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要權有權,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我們的心中有煩惱,你會感到痛苦嗎? 應該也不太會嘛!想要的都有,那有煩惱又有何妨!
甚至我常跟同學們討論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煩惱甚至是我們心中快樂的泉源,或許乍聽之下你會覺得這怎麼可能!煩惱怎麼會是我們快樂的泉源?但從某種角度來分析,你不覺得吃飯的時候有貪念,會讓你覺得這頓飯特別吃嗎?是不是?你逛街的時候不就是充滿了貪念,所以逛街起來特別有勁嗎?是不是?
甚至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你不就是因為對它生起了貪,所以你才有想要去做的慾望嗎?是不是這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覺得你心中的貪念是快樂的泉源嗎? 你所追求的快樂不都源自於你心中的貪嗎? 我看多數人都點頭,有些人不點頭但是他的眼神已經告訴我,法師你說的的確就是如此!怎麼講到你不得不認同,是嗎? 如果是的話,那我們每天說貪瞋癡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想辦法對治它,是要對治什麼? 如果我們心中的貪是快樂的泉源,我們會緊緊的擁抱它!是不是這樣?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擁有這麼多的錢財?因為我們認為錢能夠讓我們快樂,所以這時候我們會想要去擁抱它,相同的,如果貪能夠讓我們快樂,我們是不是也會去擁抱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會想辦法去對治它,而且我們還為它取了難聽的名字—敵人、怨敵-我要想辦法對治你,而且要連根斷除!如果它是快樂的泉源,你想辦法將它連根斷除的話,在斷除之後你不就不快樂了嗎?
如果你真的覺得一頓美食在你的面前,是因為你的心中有貪念,所以那一頓飯特別好吃的話,那當你的心中沒有了貪念呢,你會不會吃起來炒飯和白飯一樣的味道,山珍海味和路邊攤差不多,你覺得這樣比較有樂趣嗎?還是你覺得有貪好像也不錯,其實這就是我們多數人的現狀。
不過我們拉回原來的主題,我們仔細的想想自己的現狀,身體的方面:老病死的苦無法避免;內心的層面:我們說我們的心中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確,小貪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小小的貪它是能夠幫助我,它是能夠讓我感到快樂,但你也可以清楚的得知,當貪念持續的增長,增長到你無法控制時,那時候你內心的狀態是痛苦的;那就更不用說生起了瞋念,對吧!我們在生起瞋念的當下,內心的不滿,甚至瞋恨,內心的那股情緒,它會困擾著你好幾天啊!你會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你做什麼事都會被它綁得死死的。
但問題是我們學法直到現今,身體所會遭遇的困難、身體所會遭遇的苦,這還是無法避免,對吧!以今生而言。那內心的狀態呢?我們是否有試著去調整,甚至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我們今生的狀態為什麼會淪落至此?為什麼?
的確,我們佛弟子會認為我們有前後世的,我們有前世,就是因為前世我們沒有努力,所以今生才會感得這樣的結果,就像有些人學法的時候,他會不斷的抱怨:我找不到跟我有緣的師長;或者是我想學法但怎麼學就是無法提起心力;或是另外一種情況,我的確想學但我身體一堆毛病,即便身體沒有毛病,腦袋有很多毛病,我想要讓它運轉的時候,怎麼弄它都不轉;甚至有些同學他會說,我在世間讀書我都不覺得我自己這麼笨,甚至他在世間也有他的一片天,但到了佛法的領域時,他讀到的這些字對他來說不僅是天書,而且他根本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思考、從哪裡開始下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的確,我們說這跟我們的前世有關,如果我們的前世沒有努力,那今生所感得的結果就是如此。19’39”
這時候我們進一步的去思考,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感到不滿意的話,要如何改變?有沒有改變的空間?你有再多的錢、你再有名、你再有權、你有再多的朋友,能夠改變你會老、你會病、你會死的結果嗎?應該無法改變吧!這一點我想多數人應該都可以認同。相同的,你擁有上述的這一切,我們剛才所舉的這一些例子,即便你擁有的再多,你能夠改變你心中的煩惱嗎?錢能夠淨化我們心中的貪嗎?應該很難吧!錢不僅無法淨化我們心中的貪,它反而有可能增長我們心中的貪念,而且在貪念生起之後,連帶的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我們世間人都會說沒有錢很辛苦,但問題是有錢也不見得快樂到哪裡去,快樂不是用錢買的、錢是買不到快樂的,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錢,我們會誤以為有錢的人都很快樂,其實不是如此,有些有錢人他還反而羨慕一般的普通人。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有頭有臉的名人,我現在說的是如果你是很有名的人,就比方說你是非常有名的歌手,你看那些歌星什麼時候去看電影?三更半夜,還要戴口罩、戴墨鏡,晚上的馬路都已經夠黑了還要戴墨鏡,然後要戴口罩,然後要偷偷摸摸的跟著他的伴一起去看電影,如果你是當事人你不痛苦嗎? 你走到哪裡都擔心有狗仔跟拍,但他們的心情應該是很矛盾的,為什麼?如果都沒有人願意去拍他,他也痛苦,因為他會覺得我的知名度已經開始下降了,所以連狗仔都不想理我,但你說狗仔整天跟拍他,他苦不苦? 他也痛苦啊!所以你問他到底想不想要被狗仔跟拍,他會怎麼回答?
所以這就是當一個平凡人的快樂之處,平凡有平凡的自在,平凡有平凡的快樂,不要都只是羨慕別人,有時他們是很羨慕我們的,所以有時我們會有一種好像有錢人是很快樂的想法,名人是很快樂的,有權的人他們可以掌控一切,他們好像是很快樂的,其實不盡然,不盡然,那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快樂而已,但那是不是事情的真相?有權有錢有名難道就真的快樂嗎?那是事情的真相嗎?不一定,不一定。
所以當我們發現,透由世間的方法無法改變我們身心的痛苦時,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尋求另外一個管道,除非你還不死心,你一直認為我可以透由世間的方法來改變我身心的苦。那沒有問題啊,你可以繼續去尋找那樣的方法,但如果你心中已經確定了世間的方法是無法改變我身心的痛苦時,這時候你是不是應該要選擇另外一條路來走,選擇另外一條路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要當一個世間人,我們一定要出家修行,甚至我們一定要進到山洞去閉關啊。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透由世間的方法如果無法改善我們目前身心的現狀的話,那另外一條路是什麼?出世間的方法!出世間的方法就是學法,世間的方法最終的結果都是我們不想要的,對於這一點,佛世尊怎麼說:『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世間的這一切,它最終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樂見的、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雖然在擁有的當下我們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生起,但其實我們仔細的去思考,我們應該都可以判斷的出來,那樣的快樂很難持續,甚至一不小心,那樣的快樂就會成為下一種痛苦的根源、下一種痛苦的因,而且那樣的快樂非常短暫,甚至如果我們想要追求那樣的快樂,我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你要付出心力、你要付出體力、你要付出時間、你要付出金錢,但你換取來的快樂,就是那短短的幾分鐘、幾個鐘頭而已。所以如果世間的那一套行不通的話,這時候應該要尋找另外一種方法,這一種方法我們在這個地方暫時取名為學法,我們要學習正法。 27’0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學習正法,這時候我們就要探討一個問題:學習正法我們要跟誰學?不過在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剛才花了一點時間,我們討論的內容就是你先思維你自己的現狀,先思考你對於自己的現狀滿不滿意?進一步的去思考透由世間的方法能否改善你的現狀?如果最終的答案你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你發現答案是否定的,這時候你應該尋找另外一種方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提到的是-應該學習正法。那至於學習正法能否改善你目前的現狀,這有待考慮啊。我們並沒有說它一定可以,而是說在我們的認知當中,目前為止只有兩種方式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第一種追求世間的安樂,透由世間的方法讓我離苦得樂;另外一種方式透由學習出世間的方法,也就是學習正法,讓我離苦得樂。那既然前面這條路走不通,那是不是應該試著走後面的這一條路,但至於後面的這一條路會走到哪? 目前是未知數,但至少你要嘗試著去走走看,是不是這樣? 29’05”
我們不先下一個結論,我們不說學習正法最終你一定能夠怎麼樣,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我們先說的是有兩條路,當第一條路走不通時你能夠嘗試的就是第二條路,除非你可以找到第三條路,在你還沒找到之前,第一條路被封死了,你的選項只剩下第二條路,至於走第二條路最終會走到哪兒,目前是未知數。我們先不討論學佛是不是能夠解脫,學佛是不是能夠成佛,因為這些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先說我們應該試著往學習正法的方向去邁進。 30’11”
那這時候既然我們要學習正法,我們要跟誰學?我們要跟懂得正法的人學習還是跟不懂正法的人學習?這個選項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一些了。就以煮飯為例,如果你想要學做飯,你要跟懂得做飯的人學?還是不懂得做飯的人學?當然是跟懂得做飯的人學習嘛!相同的,學習正法也是如此。
或許有些人會說現今的科技這麼發達,我不見得要跟人學,我跟電腦學、我跟網路學可不可以!是不是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我不懂的問題我問某個人還不如我去問Google,我只要打進去關鍵字,要什麼答案有什麼答案,我問某一個人他還支支吾吾的,而且他講的對不對誰知道!是不是這樣?相同的,你Google進去裡面出來千百種答案,哪一個答案是對的你知道嗎?還是這時候應該少數服從多數?你發現多數的答案都是講A,少數的答案講B,極少數的答案講C,所以在選擇時我要選A,是這樣嗎?如果是的話,我們多數人都把苦視為樂,把無常視為常,把無我視為有我,如果少數服從多數的話,難道這些是真理嗎? 如果要舉手投票的話,我相信佛所說的這些道理,認同祂的是極少數當中的少數,所以祂應該因此而被否定嗎?因此而被推翻嗎?應該不是這樣嘛!應該不是這樣。這段話是否是真理,這個道理是不是符合事情的真相,應該不是用舉手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的吧!對吧!
既然不是用舉手投票的方式決定,那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決定?看我當下心情的好壞來決定?也不是嘛!那怎麼決定?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現?所以你說我在網路上學習,第一個,網路上的資訊多到我們無法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對吧!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法我們都很難從網路分辨出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現在假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你都會把假的當成真的,而且你也會告訴別人我昨天看到了什麼東西,它非常的炫、它非常的酷,但實際上那可能都不是真的,所以你需不需要觀察?怎麼觀察?所以剛才有同學心中應該會有一種想法,我不見得要依止師長、我不見得要依止一個人,我可以自己上網路去搜尋。的確,這是對於初學者而言學法的一種方式,對初學者來說,他在還沒依師之前,他可以先透由書籍、網路的資訊、甚至youtube上的影片,他可以先去了解佛法在講什麼道理,這可以,這沒有問題,這沒有問題,但重點是什麼? 重點是你要有分辨的智慧。 35’45”
所以我們剛才提到當我們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進一步的我們想要去改變自己,我們生起了想要學法的心,這是弟子相當中的第三個條件-希求,我們要對於法生起希求,如何對法生起希求,當你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時,為了改善它、為了改變它,你會進一步的對於法生起希求,在對法生起希求之後你需不需要具慧,什麼叫具慧?這當中的具慧不是你有多聰明,而是指你要具備有能夠分辨善說正法、惡說似法的智慧,並且透由學習讓你的心處在正直的狀態下。所以在介紹弟子相時會特別提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在《四百論》當中提到:一位具備德相的弟子需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
所謂正住指的是你在分析一件事情時,你要讓自己保持客觀的態度,不應該刻意的偏袒某一方-正住。
具慧-你要具備能夠分辨善說正法、惡說似法的智慧。
希求-我們應該對法生起希求。
講述的時候是先講正住再講具慧、再講希求;但以生起的次第而言,先對法生起希求,進一步的培養智慧,你才能夠處在客觀的立場下去分析每一件事情,所以是先有希求,再具慧,之後讓你的心保持正住、保持客觀,這樣清楚嗎?
所以如何對法生起希求?我們之前不是提到了嗎,你要先思考自己的現狀,這就是苦集滅道當中的苦,當你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時,你認知到那樣的狀態是痛苦的、是不自在的,你會進一步的去尋找苦因,當你發現這個苦因是有辦法被改善時,你就會對於能夠改善的這個方法生起希求。
所以我們說弟子本身應該具備三種條件:正住、具慧、希求。那既然弟子有心想要學法,他應該跟懂得正法的人學習,因為畢竟在學法的這條道路上,我們不瞭解真相,我們沒有經驗,所以我們要請教的是至少在這一方面,他懂得的道理比我們多,甚至他有實修的經驗的人,這就像我們做任何世間事情不都是如此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藏文,你應該會想要跟懂藏文的人學習吧!是不是這樣?相同的道理,學習佛法學習正法也是如此,這也是佛來到人世間的目的,佛來到人世間並不是因為祂想要得到眾人的讚美,也不是因為祂想要得到眾人的崇拜,雖然祂在講法時祂會不時地提到你們要恭敬三寶、你們要皈依三寶、你們要供養三寶,這些詞聽起來好像是佛想要從這當中獲取什麼利益似的,對吧!佛要眾生恭敬他,佛要眾生供養他,佛要眾生皈依他,但實際上佛講這些道理,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祂難道是希望你給他更多的錢、你給祂更多的食物、你給祂更多的供養嗎?不是,不是!
佛之所以要講述這些道理,祂是希望眾生能夠究竟離苦得樂,為什麼?因為眾生有想離苦得樂的心,所以佛告訴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上供下施是不是也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之一?是!既然上供下施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之一,對於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而言,佛就會告訴他這樣的方法,所以佛告訴眾生這樣的方法,並不是希望眾生能夠因此而恭敬祂,不是!祂沒有任何的私心,而且說實在的,眾生恭不恭敬祂,這對佛來說一點差別都沒有,佛的大慈大悲、佛的一切遍智、佛的善巧方便,並不會因為眾生不恭敬祂而就少了一分,不會!祂已經是成就的人,所以祂之所以要眾生恭敬祂,並不是因為祂想要從中獲取什麼利益,而是眾生想要學法,因為眾生想要離苦得樂,所以佛告訴了他這個方法,所以佛來到這個世間,祂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眾生事情的真相,所以佛對眾生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諸佛非以水洗罪」-佛祂無法用乾淨的水洗條眾生的罪障;「非以手除眾生苦」-佛也無法用祂的雙手拔除眾生的痛苦;「非移自證於餘者」-佛也無法將祂透由實修所證悟的功德轉移給眾生。那既然佛祂無法以上述的方式利益眾生的話,佛到底是怎麼利益我們?「示法性諦令解脫」-佛告訴眾生正法,所謂的正法指的是什麼?佛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
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其實沒有別的原因,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的情況下,我們會對境產生錯誤的執著,那進一步的就會讓你的身心感到痛苦。相反的,如果你想要改變你的現狀,你想要改變身心的痛苦,你就必須了解事情的真相,唯有透由了解事情的真相,你才能夠改變你目前的處境。所以我們說學法,其實學的是什麼?學的就是讓我們如何看清楚真相,讓我們如何看清楚事實,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佛來到世間的目的,祂並不是要眾生去崇拜祂,不是!祂是為了告訴眾生事情的真相,而來到這個人世間。而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而透由世間的方法無法調整,這時候唯有透由學法你才有辦法改變自己,所以對說法者來說,祂是為了介紹事情的真相,祂是為了告訴眾生事情的真相,而來到這個地方;對於學法的人而言,也是為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學法。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對講法者以及聞法者,這兩者之所以會成為師徒,甚至這兩者之間會有師徒的關係,他們是建構在法上面的,講法者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講述事情的真相給眾生聽,學法者為了改善自己的現狀而學習正法,所以師徒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建構在法之上,不是建立在人之上。
現今有很多人在學法的期間,把我們上述所討論的問題都撇在一邊,而直接的去探討我要依止那一位師長?他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法身上,那這時候你就會很在意,我所依止的這位師長他有沒有某些特殊的功德?他有多少的弟子?他有沒有名?甚至有些人很在意他是不是有現比丘相?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的關鍵。而且如果你一開始就是從這個角度去選擇師長,去觀察師長的話,很抱歉,你的第一步就已經走錯了,為什麼走錯?因為我們剛才不是說嗎,師徒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法上面,而不是建立在人上面,所以當你對於你的師長有一種偶像崇拜的心產生時,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你完全走偏了,你完全走偏了!世間人是怎麼看待偶像的?外表、他有沒有名、他有沒有夠多的粉絲、他帥不帥、她美不美、他歌唱得好不好聽,還有沒有?看的不都是這些嗎? 對吧!所以當你的偶像來到新加坡時,你就會去租一台車或者你自己開著車去追星,她走到哪裡你就要跟到哪裡,這樣才表示我是她的粉絲,而且是鐵粉,是不是這樣?如果你覺得鐵粉不好那就銀粉吧!金粉也可以啦,依止師長不是在追偶像的。
為什麼要依止師長?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那是因為你渴望改變你自己,而且改變的途徑唯有透由學法才能改變自己時,這時候法是我們的核心思想,我們是把我們的重心放在學法上,那進一步的我們才會想要去依止懂得正法的善知識。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再的強調,師徒之間的關係是建構在法上,而不是建立在人上,所以當你心中想學法的心提不起來,但你還是不斷地告訴你自己:「我對某個師長很有信心」,你不覺得這當中有一點問題嗎?甚至你會不斷的去宣說師長的功德,你也會不斷的去收集師長的功德,但你心中想要學法的心如果提不起來的話呢,你講這麼多師長的功德,他能夠改變你的內心嗎?你講述這麼多師長的功德,他能夠讓你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嗎?
講述師長的功德應該無法看讓我們看清事情的真相,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講述某一個人的功德,能夠讓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的話,佛不需要說法,佛不需要講述八萬四千法門,佛只要告訴我們祂有什麼功德,然後叫我們整天去讚美祂的功德,這不就好了嗎?是不是!佛就告訴我們祂有身語意的功德,你們每天念一遍,之後你們就可以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是不是這樣?但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佛祂本身不太講自己有什麼功德,祂苦口婆心講的都是基、道、果。基-二諦;道-方便、智慧;果-法身、色身。講白一點,佛告訴我們的就是真諦、佛告訴我們的就是真理,簡單來說,祂告訴我們真相。
你說佛講的心經裡面,祂有特別讚美自己的功德嗎?「無色聲香味觸。無眼耳鼻舌身意」,祂告訴我們的就是事情的真相,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法毫無自性可言,一切唯由分別假立。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如果講述佛的功德能夠讓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的話,佛早就在心經裡面講滿祂的功德了,對吧!但佛不這樣說,佛會對我們平常所會執著的境一一的去分析,這些都是無自性的,祂要我們學習,祂要我們究竟地認識到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這代表什麼?這代表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味的去講述師長功德、收集師長的功德,這對於你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不認為是有幫助的,我不認為!我的理由我講得很清楚嘛,如果講述師長的功德、收集師長的功德,能讓你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佛理應在最重要的經裡面講述祂自己的功德,但為什麼祂不講? 這是我的理由,這樣清楚嗎? 54’45”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而且剛才我們不是說嗎?佛講八萬四千種法門,如果講述某一個人的功德,就能夠讓你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佛沒有必要講述八萬四千種法門,又講小乘、又講大乘、又講顯教、又講密教、又講了義、又講不了義,何必講這麼多法? 是不是這樣? 整天講祂的功德不就好了嗎? 所以這代表光講述師長的功德,這應該無法讓你看清楚事情的真相,這應該很清楚了,這應該很清楚了!不過等一下有問答的時間,你們也可以說你們的想法,這沒有問題啊!(法師說他還蠻喜歡跟現場的同學討論)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強調重點是由於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由於我們想要改善自己,而改善自己的方式除了學法之外,似乎找不到另外一條途徑,所以我們生起想要學法的心,而進一步去尋找能夠傳遞正法的善知識,而善知識他的出現也是為了告訴眾生正法而出現的,所以說法的善知識以及想要學法的弟子,這兩者之間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法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人之上。
為什麼要特別強這一點? 因為我發現,現在在這個佛教圈裏面,很多人不談法只談師長,他自己有沒有心學法他不談,師長傳了什麼法他也不講,整天比來比去的就是我的師長是誰,你的師長是誰,我的師長有什麼功德,你的師長有什麼功德,整天比較的都是這些。這只會讓佛法持續衰退,這不是弘揚佛法的方式,弘揚佛法不是用比較的在弘揚,要怎麼弘揚正法? 如果不透由學習,如果不透由了解佛法的道理,你要如何弘揚佛法?你整天講的都是人我是非,而且整天在那個地方比來比去,旁觀者看了都討厭,「你們那群學佛的人整天都是做那些事情」,你覺得這樣其他人會想要學法嗎?應該不會嘛,所以請問我們是在弘法還是在謗法? 還是在毀滅佛法?有時候我們拼命想要去拉人來學佛,但偏偏我們自己的行為又不如理如法,這時候你覺得我們去拉那些人來學習,他會想要學嗎? 應該不會嘛! 因為你去拉他的時候,他的第一個榜樣應該就是你,噢!學佛之後會變成你那副模樣啊!整天勾心鬥角,然後整天排斥這個排斥那個,這是我的團體,那是你的團體,這是我的師長,那是你的師長,噢!學佛之後如果會變成你那副模樣的話,我才不要學呢!是不是這樣?
而且說真的,當初我們之所以想要學習佛法,我們是為了要比較而學習的嗎?應該不是嘛!我們學習佛法的初衷應該不是為了比較我的師長是誰、你的師長是誰,我的團體比較大還是你的團體比較大,我呢是學道次第,你呢是淨土宗,嗯這個不究竟。我們最初不是為了這個而學習佛法的嘛,但你有沒有發現,學了幾年之後我們開始走樣了,你有沒有發現?該學的法都沒有學到,不該學的倒是都會了。
所以這時候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的確,我們都會自認為自己是佛弟子,但說真的我們很少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提到,我們應該把心靜下來仔細的思考,我從學法直到現今,我對自己身心的狀態我感覺滿意還是不滿意?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現在在這個會場思考,你覺得想不起來,你回家你就坐在你家的佛堂,或是坐在你家的沙發上,你讓你的心稍微沉澱一下,然後開始思考:我最初為什麼要學習佛法?這段期間我到底學到了什麼?學了之後我到底改變了多少?而最終我對自己的狀態滿意還是不滿意?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話,那我要如何面對我的臨終?我要如何面對死亡?我要如何面對我的來生?
我們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整天忙著我禮拜一要上什麼課,禮拜二要上什麼課,我禮拜幾要去當義工,然後禮拜幾要去護持,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感覺我們的生活好像非常的充實,但其實你做這些事情做久了之後,你就會覺得這些都是例行公事,我本來就應該做的,甚至你會在自己的額頭上面貼上一個標籤-「我很發心」!就是因為我很發心,所以我要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佛法上,但問題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外相的佛法,不是你有去上多少的課、不是你有護持多少的班、也不是你有去當多少的義工,來決定你是不是一個佛教徒,不是!
《俱舍論》裡面說得很清楚:「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佛的教法只有兩種-教跟證。所謂的「教」強調的是聞思佛法的道理,「證」是在聞思之後生起定解,進一步去實修佛法的內涵。除了教正法跟證正法之外沒有第三種佛法!所以你把你一個禮拜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如果這當中沒有教正法、沒有證正法,請問那是什麼法?那是邪門外道啦,對吧!這樣說應該不過分吧!又有依據、又有正理,你應該很難反駁了吧,佛正法有二,而不是佛正法有三,也不是佛正法有四-「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所謂的弘揚正法,或者是建立教法,不是建立在外相而是建立在心上,因為不論是教正法或是證正法,你有沒有發現,這都跟我們心有關,我們要去聞思法義這屬於教正法,我們要去實修法義這屬於證正法,聞思修是不是都跟我們的心有關?是。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做再多的事情,請問那是不是正法?那是不是在弘揚正法?它的後面是不是應該打上一個問號?我並沒有否定啊。
或許你是帶著菩提心、出離心、空正見去護持,或許你是處在思維法義的狀態下去發心的,當然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這一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如果你學習佛法只為了去做某一件事情,而且做那件事情的最初的念頭,是因為這是「我的團體」、這是「我的師長的志業」而做的話呢?你是圍繞在「我」之上,講白一點你是圍繞在「我執」之上而去做這些事情的嗎?這裡面有沒有法的內涵?不一定有,不一定有。那這時候即便我們外相上做再多的事情,請問那是在弘揚正法嗎? 我對這個問題我打上很大的問號,在問號的旁邊加一個驚歎號也可以,就表示這個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你回去深思啊!
為什麼需要深思? 當我們有機會值遇正法,當我們有機會學習正法,當我們有機會了解事情的真相時,你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像在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而且最後一句他講到什麼?「願解如來真實義」,希望我透由聞思修的次第,而究竟的了解佛你想要告訴我的真實義。所以在學法的過程中,真的,你要把心放在法上面,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我最初之所以選擇學習正法、選擇學習佛法,我的理由是什麼?學到目前為止我有沒有進步?所謂的有沒有進步,不在於你以前是哪一班、現在是哪一班;或者是你有沒有進步也不在於你有沒有去印度朝聖過;你有沒有進步也不在於你家的佛像是不是多了幾尊;不是。
你有沒有進步指的是,你對於法理了解的是不是比以前更深入。更進一步的,你是不是有把法放在心上而努力的去實踐,這才是判斷的標準,對吧!如果你發現我花了五年十年的時間來學法,但我對法義的理解還是皮毛,甚至我很少把法認真的放在心上去實踐的話,那請問再過十年你就會突飛猛進嗎?你以目前的狀態讓自己再持續個十年你就會突飛猛進嗎?應該不會吧,而且你要考慮的是我們學法的條件,身體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外在的條件只會越來越糟不會越來越好,你身體的毛病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健康,所以你持續用同樣的方式學法,你呈現出來的效果只會越糟不會越好,這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事情,所以你現在不改變學法的模式,什麼時候改變? 1:10’20

2018.01.18.如性法師開示--如何依止善知識-2
1:10’20”
你口口聲聲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且你也不斷的說我現今得到這個暇滿是前所未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把多數的時間都用在跟學法不相干、但是看似跟佛法相干的事情上,剛才那一句話可以聽得出來嗎?「跟學法不相干、但跟佛法看似相干的事情上」,希望你能夠聽得出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跟學法不相干但跟佛法看似相關的事情上」(法師再強調一次)。
這時候雖然你當下在做你會覺得內心法喜充滿,但最終等到有一天啊,你已經做不下去,身體總是會老嘛,身體總是會病,你做不下去的時候,那你要怎麼延續你的佛法的生命?繼續做嗎?等你想做人家都不想要請你去做,人家嫌你的動作慢、而且呢覺得你笨手笨腳的,人家都不想要你去做,那這時候你要怎麼延續你的佛法的修行?這個時候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吧! 你要怎麼延續你的佛法的修行?你會說:好,我從那時候開始我要認真的學法。但很抱歉,當你有這樣的體悟時,你所有學法的順緣應該都不存在了!
為什麼不存在?你需要學法用到的身體真的是毛病一堆啊! 更重要的是學法需要有眼睛、耳朵、腦袋,這三個要什麼沒什麼,要眼睛去讀佛經呢-老花,而且看沒有幾下眼睛就酸了,而且那個字還看不清楚,要聽別人講法還聽不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的時候是什麼都想不起來,要你背你背不起來、要你想你想不通,那這時候你該如何是好?你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你現在或許可以做的很高興,但問題是你要做多久?你能做多久?你想做多久?不是你想做就有得做,而且重點是,這不是佛告訴我們佛法主要的目的。
或許有同學會說:法師啊,難道「淨罪集資」不重要嗎?淨罪集資很重要,但為什麼要淨罪集資?不就是為了「學法」而淨罪集資嗎?還是你有其他的目的而淨罪集資?對我(指如性法師)而言,我認為文殊三教授,各位應該都有聽過吧,文殊的三教授:我們要淨罪集資、我們要把上師跟本尊觀想成無二無別的來做祈請、還有我們要研閱無垢的經論。這三者當中研閱無垢的經論是主因,為了要學習經論他必須要淨罪集資,為了要學習經論所以將上師與本尊觀想成無二無別,所以我們所做的這一切的事情都是為了學法而做的,所以當你集中火力在淨罪集資之上,而無心學法的話,我不認為那是什麼淨罪集資,我完全不認同。
當然你等一下說不定有機會可以讓你說個二句,我完全不認同,而且你也很難說服我,你淨罪集資的目的,以小乘而言不就是為了追求解脫嗎?以大乘而言不就是為了追求佛果嗎?不論你想要追求是解脫也好佛果也好,你可以在不學習、你可以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只透由淨罪集資而解脫嗎?只透由淨罪集資而成佛嗎?不可能嘛!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對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為什麼要淨罪集資? 是為了讓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為了讓我們學習的逆緣能夠降低,順緣能夠增長而淨罪集資吧,是不是這樣!所以當你想到淨罪集資的這個詞的時候,你的下一個反應應該是:我是一個想學法的人,所以我要淨化的是什麼罪障?我要淨化的是無法學法的罪障,我要淨化的是我學法有可能會遇到的逆緣;我要集聚什麼資糧?我要集聚能夠讓我順利學法的資糧。而不是我要淨罪集資是希望我的工作能夠更順利,家人都能夠平安健康,然後我要累積的資糧是希望我來生可以成為一個有錢人,風調雨順,做什麼事情一帆風順沒有任何的阻礙,我們不是為了這個而淨罪集資,對吧!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從一開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主軸都是圍繞在學法上,師長他是為了講法而來到這個世間,而我們因為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為了改變自己而想要學法。所以即便在學法的期間淨罪集資非常的重要,但淨罪集資也是為了學法而淨罪集資,我們說要祈請三寶的加持,為什麼要祈請三寶的加持?不也是為了學法嗎?還是說我希望三寶能夠加持我在不學法的情況下,就能夠證悟空性;在不需要付出的情況下,希望三寶您能夠加持我讓我發起菩提心, 是這樣嗎?你覺得有這樣的可能性嗎?這時候我們會說沒有,因為現在我們都處在比較理性的狀態,但平常我們在發願時,我們多半都是發這種願。你看到觀世音菩薩你就會希望,我希望我也像您一樣發起菩提心,而且那種感受是希望祂把菩提心賜於你的那種感覺;看到了文殊菩薩,我也希望像您一樣有智慧,巴不得我都不要學習就跟你一樣有智慧。
我們都不想要付出,但我們都想要有收穫,但你又說我相信因果,這些論述本身都是矛盾的,如果你相信因果,你要有那樣的結果你就必須付出相順的因緣,而付出相順的因緣並不是只有祈求,祈求雖然是某一個因緣,但它不是主因,主因是你自己要認真的去付出啊!這當中的付出包括了學習,包括了實踐法義,你想要有智慧,你要學習啊;你想要有慈悲心,你要學習啊;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你會發現都跟學法有關。
甚至可以這麼說,我們說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三寶?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三寶?倒楣的人是嗎?倒楣的人需不需要皈依三寶?為了要去除厄運而皈依三寶,是嗎?為什麼要皈依三寶?誰要皈依三寶?學佛的人要皈依三寶。《歸依七十頌》裡面怎麼說的:「佛法與僧伽,欲解脫者依。」佛法與僧伽指的是我們皈依的境-三寶,三寶是一心想要追求解脫的人的依怙,他的依靠。這兩句話對我而言,一心想要追求解脫的人才是需要皈依三寶的人,當然也包含了一心想要成佛的人,對吧,這有依據而且我覺得這兩句話很合理。
如果你不是一心想要追求解脫以上的果位,根本沒有必要皈依三寶,為什麼這麼說?以道次第而言,如果我們追求的是來生的人天果位,想要獲得來生的人天果位,一定要皈依三寶嗎?不一定嘛!你看,即便不是佛教徒,他透由行善斷惡,他都能獲得來生的人天果位,他不見得要皈依三寶,甚至世間有很多善心人士、慈善家,他們透由行善,即便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他們也能獲得人天的果位。你會說世間那些人他不見得相信有前後世,的確有很多世間人不相信有前後世,但也有很多的世間人相信有前後世,即便他都沒有宗教的信仰,但他就信這個,在這樣的況下,他不皈依三寶,他透由行善他有沒有辦法成辦人天的果位?當然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根本不需要一一的拿出來討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1:22’44”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要追求來生的增上生,不見得需要皈依三寶,當然啦,你說我願意在這個階段就皈依三寶,這沒有問題,但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為了追求來生的增上生的話,不見得需要皈依三寶,因為在不皈依三寶的情況下,這樣的結果你也可以成辦。但問題是如果我們想要追求的是解脫呢?如果我們想要是成就佛果呢?這時候沒有皈依三寶行得通嗎?這個問題其實道次第裡面都講得很清楚,我們現在是生了重病的人,我們生了什麼病-煩惱的重病。
當我們要治療煩惱的重病時,只有醫生能夠救得了我們嗎?不能;只吃藥能夠讓我們的病痊癒嗎?也不能;所以這時候需要有醫生、需要有藥、需要有看護,對於世間的病人,必須要具備這三者才有辦法照顧一位重症的病人。相同的道理,我們現在在佛法的這個區塊當中,我們是一個重病者,如果我們想要從這個病痛當中痊癒,我們就必須要有告訴我們正法的佛、我們必須要有法、我們必須要有僧,佛法僧缺一不可,所以對於一心想要追求解脫的人來說,三寶是他的皈依處。
從這個角度我們進一步去分析,什麼樣的人需要依止善知識?剛才上一個問題有沒有聽清楚,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三寶?想要解脫的人。什麼樣的人需要依止善知識?一心想要學法的人。這個是最低的標準啊!比這個更低的話,我認為不需要依止善知識,這個是最低的標準。
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想要解脫的人。什麼樣的人需要依止善知識?想學法的人。
或許現場有同學會問:「法師啊,我當然是想學法的人」,當然啊,我沒有一切遍智,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心想要學法。但想學法的人應該要有想學法的樣子,對吧!想吃飯的人有想吃飯的樣子嘛!想吃飯的人有什麼樣子?想吃飯的人看到美食當前,不加思索馬上吃;想睡覺的人有什麼樣子?看到床倒下去就可以睡了;想學法的人應該有什麼樣子?有機會學法就應該學習,想學法的人不應該是不斷地說自己是想學法的人,但有機會學習的時候-嗯~明天再學、嗯~後天再學、明年再學、等我退休之後再學、等我把我的孩子養大後再學…這不是想學法的人的樣子。你可以說這個是未來想學法的人的樣子,但這不應該是想學法的人的樣子。
想學法的人樣子是:當下有機會學,即便你的條件有限、即便你的能力不足、即便你的時間只有半個鐘頭,你有機會學你就應該學習。而不是嘴巴上掛著我是想學法的人、我是佛弟子,但有學法的機會時呢,你就會說:「啊,我今天的事情還沒有忙完」,而且當有人講述空性的道理,你就會說:「啊,對我來說,我業障深重,這個我應該聽不懂。」對吧!「我呢還是去打好我的基礎,先去淨罪集資。」有學法的機會你都往外推,那你說你是想學法的人,那也麻煩展現出一個想學法的樣子,是不是這樣!你不覺得這樣比較合理嗎? 所以學法很重要啊!學法很重要啊!
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既然我們今天講的是依止善知識嘛,善知識需要具備的十種德相,《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在《經莊嚴論》當中提到:「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這十種德相都跟法有關。
「知識調伏、靜、近靜」──一位善知識他應該要具備的是戒定慧的功德,為什麼要具備戒定慧的功德?因為想要調伏他人需要先調伏自己,自己的心都不懂得如何調伏,如何調伏對方的心,對吧!所以這跟法有沒有關?因為他想要透由講法來攝受眾生、調伏眾生,他要先懂得調伏自己,而調伏自心的方式以佛教的總相來說,他要修持學戒定慧三學。
「教富饒」──光有調伏自己的本事,不代表你就有調伏別人的本事,所以你要調伏別人之前,你要透由說法來調伏他人,所以你要懂得教理-教富饒。
除此之外,「通達實性」──你要調伏他人的心,你要如何調伏?如果你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你不了解諸法最究竟的本質,你要怎麼調伏他人的心?所以你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先了解諸法究竟的本質,也就是空性的道理-通達實性。 1:30’05”
甚至其他的功德,「具巧說」──它是不是也是提到了講法的人,他應該要善巧的講述佛法。
「悲體」──他要具有悲愍,在講法的當下,他要對於現場聞法的眾生生起悲愍。
「離厭」──數數講法之後,他要不感到疲倦,因為他講法的動機是為了要饒益眾生而宣說正法,所以即便他感到身體有疲倦,他也不會拿這個當成藉口。
「德增、具勤」──所謂的德增,指的是我們所依止的師長他至少在那個領域當中,他的功德遠勝過我,這也是跟法有關。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他在講述善知識的十種德相時全部圍繞著法,這些都是善知識講法必須具備的條件,這些是善知識調伏眾生必須具備的條件,都是跟正法有關。他不跟你講善知識是男的女的,他也不跟你講善知識莊不莊嚴,善知識有沒有錢,善知識有沒有弟子,他不跟你講這些,他跟你講的是善知識應該具備的功德,而且這些功德都跟他講述正法有關。
弟子需要具備的三種德相:正住、具慧、需求,是不是也都跟學習正法有關?是嘛!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在道次第裡面講到善知識的德相跟弟子的德相時,這兩者之間都是在法上面討論,一者想要傳法、一者想要學法,所以他們才會有師徒的關係,他們倆個才需要放在一起。如果善知識不想要講法或者是弟子不想要學法,這兩者就不會放在一起了嘛!所以這兩者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這一定跟學法有關嘛!所以你說我在依止師長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學法,學法。
所以「彼應如何依師之理」,這當中的「彼」指的是什麼-具備德相的弟子。具備德相的弟子要如何依止具足德相的師長,這當中提到了兩種的依止方式:以意樂來依止、以加行來依止。
以意樂依止指的是什麼-修信念恩。
以加行來依止,它提到了什麼-除了財金的供養、身語承事之外,最重要的是什麼?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是不是跟學法有關?也是啊!
所以所謂的依止善知識或簡稱依師,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師長就代表我有依師,也不是說我在某一位的師長座前聞法,就代表我有依師。我有師長跟我有依止師長,不一樣的意思!各位有學過攝類學嗎?沒有也沒關係啦,這不是重點。我有師長跟我有依止師長,完全不同的內涵,為什麼不同?你有師長就代表你有依止師長嗎?不一定欸。因為依止只有兩個內涵:以意樂依止、以加行依止。
意樂依止的關鍵-修信念恩,你要對於自己的師長修信念恩。加行依止的關鍵-你要對於他所說的教授依教奉行。
那如果你有師長,你去師長那個地方聞法,但你回來之後沒有對他修信念恩,沒有依教奉行,那請問你有沒有依止師長?並沒有嘛!並沒有!這時候你只能說我有師長,但你不能說我有依止師長。
所以,所謂的依止並不是說我一定要在師長的身邊,我們在師長的身邊也不代表我們有依止師長,是不是一樣?我們不在師長的身邊,也不代表我們沒有依止師長。依不依止師長,跟你與師長之間的距離,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沒有依止師長是在於你是不是有把師長的言教放在心上,而對他的言教依教奉行、而對他修信念恩。
1:36’01”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這一點又不得不說另外一段,平常我們說修信念恩,的確,的確有很多同學對「修信念恩」的這個詞,他會從什麼角度去分析:「我要不斷地去思惟師長的功德,我要不斷地去想他的功德。」這是真正的修信念恩嗎?我不認為,我不認為。為什麼不認同?你聽以下的描述,你最終應該也會認同我的想法,為什麼這麼說,舉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乞丐三餐不繼,他已經餓了好幾天了,餓到整個臉都發白了,奄奄一息,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走到他的面前,拿了一個熱騰騰的便當給那個乞丐,而保住了他的命,對這個乞丐來說,我們需不需要提醒他:「你應該感念那個給你便當的人」,需要提醒他嗎?不需要。他應該會自然而然的去感恩他,是不是這樣?我們需要告訴他說給你這個便當的人有什麼功德嗎?我們需要告訴他這個人是哪一家的大老闆嗎?他有多少錢嗎?需不需要講這些?不需要!即便沒有講,他也不認識對方是哪一家的大老闆,當對方給他最需要的東西時,他自然會心生感念,他自然會感謝他,是不是這樣?
以此類推,當你發現你自己就像那個三餐不繼的乞丐一樣,心中缺乏正法的滋潤,你從各種角度去思惟,我的現狀身心各種的狀態,真的都缺乏正法的滋潤,就像非常貧瘠的土地一樣,完全沒有水的滋潤時,當你想要學習正法,當你渴求正法,當你的心中一心一念都只是為了學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人出現在你面前,他告訴你你想要學習的法,他告訴你正法,這時候需要有人特別提醒你,你要對他修信念恩嗎?根本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因為他給予你你想要的東西,他滋潤了你的心、滋潤你乾枯的心,而且你會有一種你的生命就像重生似的感覺,這時候即便你都不知道對方有什麼功德,但因為你自己的改變,你內心中自然會生起一種「他是我的貴人、他是我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想法,是不是這樣!
所以真正的修信念恩,應該是在學法者想要學法的基礎上,而對於師長的言教依教奉行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生命有了全然的改變,而那種修信念恩的感覺就會湧現出來。
相反的,如果你已經吃得飽飽的,這時有一個人即便用很恭敬的方式拿了一個熱騰騰的便當給你,你會對他修信念恩嗎?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我根本不想要這個便當,我現在已經吃得很飽了,我再把你這個便當吃下去我可痛苦了。是不是?為什麼對方做的都是同樣的動作,但是前後兩者他的反應完全不同?因為這兩者的需求不同嘛,對吧!
所以當我們沒有心想要學法,學法對於我們來說可有可無的時候,即便有一個人告訴你正法的重要性,這時候要我們對他修信念恩啊,我覺得有難度。就是因為有難度,所以這時你就要不斷的去收集他的功德,讓你自己對他修信念恩,真正的修信念恩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真正的修信念恩,是基於你渴求法,而對方能夠給予你法,並且你在獲得那個法之後,那個法真的是有改變你生命的動力在的時候,你自然會對給予你法的人修信念恩。這不需要多說了,這個從任何世間的例子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我們說善知識是珍貴的,為什麼珍貴?善知識為什麼珍貴?因為他所傳遞的法是珍貴的。為什麼他所傳遞的法是珍貴的?因為唯有透由法才能改變我的現狀、才能讓我離苦得樂,所以那樣的法對於我而言是珍貴的。什麼樣的我?對於渴求法的我而言是珍貴的,是不是這樣!對於一個渴求正法的人而言,法是珍貴的,因為只有法能夠改變他的現狀,這麼珍貴的法只有善知識能夠講述出來,所以講述正法的人也是珍貴的。
這個道理就跟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是一樣的,對於一個三餐不繼的乞丐來說,什麼對他最重要?食物對他最重要。錢可能都還沒那麼重要,為什麼?你給他錢他說不定連起身的力量都沒有,對不對?食物對他來說最重要,所以食物是珍貴的,所以對於能給他食物的那個人,所以他也會覺得這個人是貴人。 1:44’03”
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渴求法,如何生起渴求法的心?就像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如果你從各種角度去思維,你發現你對你自己身心的狀態你都不滿意,而且改變它的方式唯有法,這時法是珍貴的,因為法能夠改變你的狀態。既然法是珍貴的,能傳法的那個人他也是珍貴的。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之所以要把依止善知識看得如此重要,並不是那個人有什麼了不起,並不是那個人有什麼特殊的功德,而是他所講的法是改變我們生命唯一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把法傳遞給我的那個人,他就是我的貴人。所以依止善知識的這個法,前前後後它都是貫徹在「你是一個想學法的人」的基礎上,而建構出來的。 1:45’19”
但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回歸到原點,我是一個想學法的人嗎?如果這個問題本身啊它後面就是打上問號,甚至打上一個否定的符號的話,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都已經講到這種地步了,已經夠明白了,如果我們本身不是一個很想學法的人,說實在的,你說善知識再怎麼珍貴啊,那個都只是嘴巴說說而已啊,珍貴在哪裡?請問你善知識珍貴在哪裡?如果我們真的沒有把法放在心上,如果我們真的不覺得法能夠改變我們的心,請問善知識珍貴在哪裡?你能夠講出一個善知識之所以珍貴的理由嗎?如果我們把法放在一邊,我們只討論那個人,我們說那個人很珍貴,珍貴在哪裡? 他的姿勢很優美所以珍貴,蛤?
需要再舉個例子加深你的印象嗎?就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無病無痛,如果你沒有拉肚子,有人把止瀉藥放在你面前,告訴你說這是全世界最有效的止瀉藥,你會怎麼看待這個止瀉藥?你會覺得我根本不需要,對吧!所以即便它是全世界公認最有效的止瀉藥,但當你沒有拉肚子時,它就跟垃圾一樣,你根本不會想要碰它。哪一個人在自己沒有拉肚子的時候會去吃止瀉藥的?不會嘛!並不會因為有人告訴你說這個止瀉藥有多貴多好,它有多強的效果,你就去吃它吧,不會嘛!相反的,如果你拉肚子,有人告訴你說我有一包止瀉藥,而且它非常有效,這時候這包止瀉藥就是你的救命的仙丹啊!所以止瀉藥重不重要,止瀉藥珍不珍貴,是不是因人而異?對於沒有拉肚子的人來說止瀉藥一點都不重要,這個例子你可以認同嗎?認同嘛!所以我們說某一種藥對我來說重要還是不重要,那要看你有沒有生那樣的病嘛!你有生病,那個藥對你來說重要;你沒有生病呢,給你再多的藥你都不會想要;是不是這樣!甚至你還會覺得你不要觸霉頭,我都還沒有生病你就把藥丟給我,我才不要勒!是不是?誰希望家裡面堆放著一堆的藥啊,根本不想,如果你沒有病的話。
所以從這個例子你大概就可以聞出那個味道了,如果你自己不想要學法,你對它沒有需求,有一個講法的人跑到你的面前,告訴你法是重要的,你應該可以類推了過去了吧,是不是這樣?還是你覺得類推不過去,應該可以類推了過去,這時候你要有勇氣把它類推過去,當你對它沒有需求,這個人來告訴你法是很重要的時候,你會說:「很抱歉,我不需要」。那這時對於講法的那個人,你也會覺得我也不需要,這個就像止瀉藥的例子。 1:50’02”
所以什麼樣的人需要依止善知識?回到我們的主題,什麼樣的人需要依止善知識-真心想要學法的人。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什麼樣的人需要皈依三寶-一心想要追求解脫的人,你想要不認同都很難啊!
講了這麼一大圈,用了這麼多的例子,你不能說:「法師你用的例子我都認同,但是推到主題的時候,這跟我平常的想法不一樣,所以我無法認同。」你不得不認同啦,以此類推就是這樣推的,不然要怎麼推?所以回去,包括我在內,我們都應該共同思考一個問題-我是不是一個真心想學法的人?雖然我皈依了佛,雖然我皈依了三寶,皈依了這麼久,我自認為自己是佛弟子,但我應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真心想學法的人? 1:51’27”
最後,我們就用宗大師所造的《緣起讚》當中的一段文,我們做一個總結,宗大師他什麼時間點造《緣起讚》?他是在證悟空性之後造的《緣起讚》,他在《緣起讚》中間的那一段裡面,他提到了:『我皈依世尊您,皈依了這麼久,直到現今我才略略的知道您有什麼功德,我才略略的對你生起了皈依的心,雖然有點晚,但至少在我的壽命還沒有消失之前,因為我了解你所說的法,而進一步的對你生起了信心,我相信這也是我的善根。』 1:52’33”
你看看大師啊,他是如何詮釋他對於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生起皈依的心?他是在了解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空性的道理之後,他在證悟之後,他才發現:噢!原來釋迦牟尼佛是如此的了不起啊!如此具有功德的一個人,「我皈依您皈依了這麼久,直到現在我才略略的體會到,噢! 原來你是這麼了不起的一個人!」
所以這代表什麼?這代表我們平常說我對三寶很有信心,我對善知識很有信心,請問那個信心從哪來的?連宗大師都不說他在證悟空性之前,他對三寶很有信心,我們的信心從哪裡來的?你有沒有發現,大師對於三寶的信心,是源自於他很認真的去學習法義之後,他對於這個法有了體會,他才進一步的認知到原來講這個法的人是如此的了不起。都是圍繞著法,而不是圍繞著這個人是不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身體是不是會放光?不是啊!都是圍繞著法,所以應該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而且《緣起讚》裡面不是也提到嗎?佛眾多的功德當中,我們應該要思惟的是佛的語功德,語是第一,語功德是第一,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語功德?因為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離苦得樂的話,了解事情的真相是唯一的途徑,而佛就是透由祂的語功德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所以我們就是應該從這個角度去思惟佛的功德,因為他給予我們我想要的東西,如果沒有祂,即便我有再多的資源都沒有用嘛!相反的,如果我有了祂,其他的資源都沒有也無所謂。所以你看密勒日巴尊者為什麼在山洞裏面閉關,什麼東西都沒有,他可以如此的自在?因為他有他想要東西,對吧!而我們呢?我們什麼都有,獨缺法,所以我們不自在;他呢什麼都沒有,但有法,所以他自在;所以最終的結論就是有法的人才是自在的人,沒有法的人就是痛苦的人,這應該可以成為結論了吧!
所以你是不是自在的人,你是不是想學法的人,你是不是有必要依止善知識的人,這些問題就讓你們回去思考了,我沒有辦法幫各位填這個問卷調查,而且我的答案也不代表你的答案嘛。所以你應該要回去思考,把你的心靜下來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浪費太多的時間了,我們能夠學法的時間所剩不多啊!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不學法,你要做什麼!再不學法你對得起自己嗎?再不學法你對得起過去生為了學法而努力的那個你嗎?今生有機會學法,不就是因為過去生有一個曾經付出的你,才有今生的結果嗎?你要想到過去生的那個你,為了今生學法的這一刻,他付出了非常的多,而這時我們有機會學法,你再不學法你對不起你自己!這樣可以嗎?剛剛講述的對象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我說我們回去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1:57’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1.18.如性法師開示--如何依止善知識-3
1:57’42”
(法師問)你們想要講幾句話嗎?
(學員提問):為什麼法這麼難,為什麼越來越不懂?
(法師回答):法不難,難的是我們的心無法靜下來;法不難,只是我們沒有想學法的心;法不難,只是因為我們心的能力不足而已。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法難?為什麼?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我們今生為什麼會呈現這種狀態?因為我們過去生沒有把學法的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今生學法的時候就會遇到重重的困難。但問題是什麼?問題是你要考慮到,如果今生我有機會學,我再不學的話,來生,法對我來說更困難。所以今生我們勉強處在一種還不放棄的狀態,來生如果當我們覺得法更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可能會選擇放棄,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即便啊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的智力有限,我們各方面的條件我們都覺得不怎麼樣,但我們應該堅持下去,為什麼?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為了學法而堅持過,從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所堅持的只有一件事情─追求世間的快樂。我們持續堅持到今生,但換來的結果是什麼?源源不斷的痛苦,但我們還是打算繼續堅持下去,是不是這樣?看看是不是能夠再堅持個幾年?過去走不通的路,你今生再怎麼堅持你也走不通啊!所以我們唯一沒有堅持過的那一件事情,就是持續的學習正法,這件事情到了今生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堅持下去,而且那種堅持不是指好像我要巴著法不放的那種感覺,而是你要仔細的去思考:「我沒有學法我真的什麼路都走不通,這是唯一的可能性,再不學什麼時候學!」用這樣的心態堅持下去,而且你也不用因為好像一時學這麼多的法,學完之後馬上忘,或者是學了之後都不懂,該記的記不起來、該想的想不通而覺得氣餒,不需要嘛,你只要曾經付出過,你的心上就會種下習氣,你一時會覺得我的心都沒有轉變,其實你的心有轉變只是你察覺不到而已,所以你不應該因為一時無法改變而選擇放棄,而且說真的,如果我們放棄,那就沒有希望了,再怎麼樣都應該堅持。
所以有很多同學會說我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了,反正毛病一堆啦,毛病一堆,然後我學法的困難重重,不是學法的困難重重,而是你想要提起學法的心力的困難重重。當你不想學的時候,你就會找一堆的藉口;當你想學的時候,你就會找出所有的機會,真的就是如此,當你不想學的時候,什麼理由你都說得出來,當你不想學的時候,什麼理由你都說得出來;當你想學的時候,當下即便只有一秒鐘,那對你而言都是一個學習的契機,只是看你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情而已,不過再怎麼說都不應該放棄。
釋迦牟尼佛說:『自己是自己的依怙』,我們不應該等著釋迦牟尼佛來救我們,釋迦牟尼佛說: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釋迦牟尼佛緊接著祂就提到了,你們自己才是自己的依怙,只有你們自己才能夠救你們自己,你們自己的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你想要往上提升或是往下沉淪,關鍵在於你自己,關鍵不在於釋迦牟尼佛。如果我們能否提升的關鍵在於釋迦牟尼佛的話,那我必須說釋迦牟尼佛還真偏心啊!如果我們提升的關鍵是在於釋迦牟尼佛的手上的話,那祂真偏心啊!難道他不知道我們有多麼苦嗎?難道祂不知道我們的狀態如此的糟嗎?他應該知道嘛,對吧!我們都說他有一切遍智,他應該知道我們目前的處境有多麼的糟糕;祂有大慈大悲,祂應該對我們目前的狀態生起悲愍;祂有各種的善巧方便,祂應該想盡辦法來救度我們;為什麼祂到現在都沒有做?還是祂想做也做不來?你覺得是哪一種? 真的就是做不來啊,真的就是做不來啊!
當我們是一顆頑固的石頭,外表光滑,即便慈悲的鐵鉤在我們面前晃來晃去,一天24小時都不知道在我們的周圍轉了多少圈,你覺得慈悲的鐵鉤有可能把這顆光華的石頭勾上去嗎?毫無可能性、毫無可能性!如果你有玩過那種夾娃娃機的話,你就知道,夾娃娃機還有三個爪子,而且他抓的東西不是石頭,對吧,一般的玩偶都那麼難抓的話,何況是光滑的石頭。如果我們有稜有角說不定還有勾起來的可能性,但偏偏我們這顆頑固的石頭沒有稜沒有角非常的光滑,所以祂想盡辦法想要救我們,就是拉不起來。自己才是自己的依怙,不要等著釋迦牟尼佛來救你,你應該要自己救你自己。 2:06’45”
還有嗎?(法師問還有問題嗎?)
(學員提問):我們不是有很多經論對嗎?那開始學法的話,我們現在學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我們這種程度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完之後,接下來應該往哪一方面去進修呢?
(法師回答):應該這麼說吧,我覺得重點不在於你學得多還是少,重點在於你學完之後有沒有辦法把那個法放在心上,有沒有去實踐它,法不是在法本裡,我們把筆記寫在法本裡面、把音檔留在錄音筆裡面、留在電腦裡面,法最該留的地方不是那個地方,法最該留的是我們的頭腦裡和心裡,但偏偏頭腦裡和心裡都空空的,法本上面筆記很多重點很多,這邊畫一條線、那邊畫一條線,這邊寫師父說,那邊寫仁波切說,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字,頭腦裡想的都是「我」,從早到晚想的都是我,我要做什麼、我要做什麼…都想著自己,這個就不是法了。
所以其實先不要去探討這個學完之後我要學什麼,而是這個法我到底有沒有讓它入心?這聽懂嗎?這個法它到底有沒有入心?如果道次第都無法入心,我不得不說,如果道次第都無法入心,你學道次第都以外的法要入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0.000001!
為什麼?因為道次第我們在講述它殊勝的特點時,它是以調心為主的教授,你在學習調心為主的教授,你都沒有辦法把它拿來調心,那你學其它的教授呢,是不是更困難了?所以這時候你應該要告訴自己,我最好不要成為學習道次第的老油條,你成為其他的老油條都還有救,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你學的是道次第以外的法類,你成為了一個老油條,你知道老油條是什麼嗎?就是聽別人講,你心裡就想:啊我都知道了、啊我知道你下一句要講什麼、啊這個內容就是這樣嘛、不過就如此嘛。都覺得你都聽過了、都學過了,甚至你覺得自己都懂了,那個就是老油條了-就是放在油鍋裡面轉了很多圈的那個就是老油條。反正你已經聽過很多遍了,就像如果你學習道次第你學了好幾輪,當有人在介紹暇滿的時候,什麼叫閒暇、什麼叫圓滿,他還沒有講,你講得比他還要快,他忘記了你都還可以提醒他!這就已經處在老油條的狀態了。學習其他的法你變成老油條都還有救,因為你透由學習道次第這種修心的教授,你都能夠把之前所沒有辦法拿來調伏內心的那些法門,轉變成是調伏內心的方法,麻煩的是學習道次第學成了老油條,那真的很麻煩,那你要拿什麼來調心?應該很難啦!
所以我倒覺得學什麼法不是重點,學什麼法不是重點,而是學了法之後能不能夠拿來調伏自己的心,這才是重要。所以剛才那個問題,如果是換成我學了道次第之後,我都已經拿道次第的法來調伏我的心了,那請問我要學什麼法?那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比較…(法師用大拇指比了讚),怎麼說呢?好吧,比較合理。 2:12’23”
還有問題嗎?有機會趕快說,不用擔心你問的那個問題會冒犯到我,我都不擔心了,你根本不需要擔心,就像我講話很直接,直來直往,我不喜歡拐彎抹角,太麻煩了太累了,所以剛才的那兩個多鐘頭的話,如果有傷到你的心,我非常抱歉,因為我沒有一切遍智,所以如果有傷到你的心,有重擊到你的心的話,這不是我的本意。但如果那重重的一擊,會讓你回去之後重新思考一些問題的話,這是我樂見的!有些人,你講得太淺白他聽不懂,你就是要給他重重的一擊,不過我平常講話都是這樣。 2:14’12“
(學員提問) 問題一:如果每天有誦大般若經或者拜三十五佛懺,需要這樣做嗎?
問題二:如果我們在誦大般若經或拜三十五佛懺的時候,應該要帶怎樣的意樂才會像是真正在學法這樣?
(法師問):第一個問題是你問我需不需要這麼做?是嗎?
(學員答):對,我是抱著淨罪集資的那種出發點,而不是像法師說的為了學法的目的而淨罪集資。
(法師問)為什麼要淨罪?我反問一句,如果不是為了學法而淨罪的話,請問為什麼要淨罪?
(學員答)就可能沒想到那麼多…
(法師問)就不想啦?
(學員答)就像法師說的,之前以為是好像要學成佛,但如果真正問內心裏面,那是為了現世安樂。
(法師問)為了現世安樂而淨罪集資啊?
(學員答)以為可以…
(法師答)以為可以,所以是念大般若經來保平安的?拜三十五佛懺是為了讓你找到更好的工作、找到更好的老闆、賺更多的錢的,現世安樂不就這些嗎?
(台下學員說):平時犯了很多錯、造了很多惡業,所以要淨罪集資…
(法師說)平時犯了很多錯、造了很多惡業,所以我要淨罪集資,但為什麼呢?
(學員答)其實我覺得我個人…
(法師說)誠實的說,沒有關係。
(學員答)在這樣討論的過程當中,原本以為拜三十五佛懺或者是誦大般若經,就講到說淨罪集資,可能來世會更好,但其實真正比較更靠近的原因,其實為了現世安樂,就叫家人好一點,然後自己的運程比較好一點,就是說身體健康、家人好、事事順利,如果這些都滿了,再來想下輩子、來生的安樂,對,我是這樣認為。 2:17’01”
(法師答)非常感謝你,把我想講的話都講出來了,雖然我剛才也都有講到,但這句話你來講比我來講更有說服力,我來講有些同學會覺得:「那不是我的現狀」。多數人的現狀都是如此啊!我不得不說了,多數人想要淨罪集資的心態,第一個想到的是今生,今生事事順利之後再想來生,因為今生滿了嘛。就像她剛才說的,今生我該要的、該求的都有了,我再來想來生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是為了追求現世的安樂而去念大般若經、拜三十五佛懺,你問我需不需要的話,我會回答你:不需要,不需要!因為佛講大般若經並不是為了我們追求現世安樂而說的,對吧!佛講大般若經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捨棄現世安樂而說的,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你拿一個捨棄現世安樂的方法來追求現世安樂,這本身就是矛盾啊!
你去問佛:我可不可以拿您說的大般若經來追求現世安樂?你覺得佛會怎麼回答你?佛會說:沒有必要啊,你要追求現世安樂,根本不需要讀我講的經啊,你就努力去追求現世安樂這樣就好了,我講經不是為了讓你們追求現世安樂而講的。
那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追求現世安樂一定會增長貪念嘛,是不是?佛講大般若經是為了增長我們的貪念而講的嗎?不是嘛!可以聽得出來我的表達什麼嗎?佛講大般若經不是為了我們追求現世安樂而說的,不是為了增長我們的貪念而說的嘛!所以當佛發現祂講大般若經你把它用到增長貪念上的話,佛就會告訴你:「你不需要念大般若經」。因為祂不希望看到你心中的貪念因為祂講的經而增長,因為祂知道這樣你會痛苦,這完全不是佛當初講大般若經的目的,這樣合理嗎? 所以如果是為了追求現世安樂而唸誦大般若經,你問我需要還是不需要?我給你的建議是不需要。 2:20’01”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為有沒有一種可能,當你念完了大般若經之後,甚至你念了好幾年,你世間的事情還是樣樣不順,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嗯?該拜的都拜了、該求的都求了,但發現該有的還是沒有,這個都不需要講得那麼明白嘛,對吧!這時候你會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佛身上?你叫我念的大般若經我也念了,三十五佛懺我也拜了,為什麼都沒有效!是不是這樣?你會不會這樣去思考:為什麼都沒有效?難道佛法講的這些都是假的嗎?明明說念大般若經有什麼功德什麼功德,結果我念完之後呢,什麼功德都沒有!是不是這樣?這個時候你有可能因為自己不了解佛法的道理,而把所有的問題歸咎在佛身上。這時候問題可大了,當你把問題歸咎在佛身上,你跟佛之間的距離就拉遠了,那你的來生呢岌岌可危啊!所以你問我需要還是不需要?如果是基於追求現世安樂的立場去討論這個問題的話,我給你的建議是不需要。
即便從中你或許會說依福田力是要教授,我透由念誦大般若經我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但你本身的動機如果是拿它來追求你現世的安樂的話,我不建議你這樣做!我建議你把大般若經再次的放回佛龕裡面,我不建議你把它拿出來讀,但我有我的理由,而且我相信這個理由你應該可以認同,你不應該拿一個照理來說是讓你捨棄現世安樂的方法,而去追求現世安樂,這個動作本身就是矛盾!
還有嗎? 最後一個問題。 2:22’49”
(學員提問):之前我比較會為名跟利在看這一方面,自從學佛了以後就比較淡了一點,然後又看到家裡的人就是為了這些,這時候看了覺得滿討厭的,為了名利而在爭執這些東西,所以就覺得很痛苦了,自己情緒也是會上下起伏,會想盡量避開他們,我知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關,很難脫離了。
(法師說):這樣的情況,我相信其他的人也會有同感,因為你排斥他們,他們也排斥你,所以有些人學佛之後,人際關係會越來越糟嗎?
(學員答):也不會,反而是學佛了之後少去講這些廢話和八卦。
(法師答):這麼說吧,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不難處理,怎麼說呢,你看那些人為什麼會想要追求世間的名利,是不是因為他不了解真相,他覺得這能夠讓他快樂,所以才追求嘛!所以啊,他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他做了這個動作會讓他痛苦,但是他暫時不自知嘛。從這個例子裡面,你應該要提醒自己,如果我沒有認真的學習,我也無法了解真相,在無法了解真相的情況下,我也有可能會犯下同樣的錯誤,所以不需要討厭他們,你需要悲愍他們,而且同時你也要提醒你自己,如果再不認真的學習,我無法看清楚真相的話,我可能就是下一個他們。
即便你一時覺得說我好像不求名不求利,但這是因為你稍稍的了解到一些正確的觀念,而扭轉了你原本錯誤的認知嘛,但他們為什麼會持續的做那些事情,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觀念,所以有正確的觀念很重要,正確的觀念如何注入我們的心中?唯有透由學習我們才有辦法生起智慧,所以這時候看到他們,不需要排斥他們,你應該把他當成是提醒自己最好的範例,要是我不認真學習,我的下一步大概就跟他們差不多,所以我應該先認真的學習,等我有能力的時候我再來協助他們。 2:26’42”
(台下有學員講話,但聽不清楚)
(法師說):我不認同,我們說我們這一世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知道?你怎麼知道你今生沒有能力,我們都沒有去做,我們就說自己沒有能力,你太低估自己了!我常跟學佛的同學說:學佛的人要誠實的面對自己,不要太高估自己、也不太低估自己。所謂的太高估自己指的是不要太好高鶩遠,自己本身沒程度然後盡是要學那些大法,不要太高估自己,你沒有那樣的本事;但你也不應該太低估自己,有些事情只是你沒有去嘗試、你沒有去做而已,你反覆的去練習、反覆的去做,你怎麼知道你沒能力? 2:27’56”
(學員問):法師剛才你說的親近善知識,必須弟子要具足弟子相,弟子相廣論中的學處告訴我們正住、具慧、希求,那我們在修行的次第當中從希求開始,所以今天這一場法會法師要告訴我們,對法的希求心先要生起,之後才有具慧、然後才能夠正住,這是我剛才聽到法師這樣說。
因為現在這個狀況是正法跟相似法是很接近,那如果說我在希求那一方面,就是以我目前的學習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在希求的方面我在學習,然後具慧也是從這裡開始,我想請法師引導,我從這裏怎麼去趣入,相似法跟正法,請法師給我一些提示告訴我怎麼去辨別正法和相似法,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法師您說淨罪集資主要的關鍵是在於跟正法希求,無垢經論,另外二點是學正法的順緣跟逆緣,那平時我們在團體學習最主要的是要提升,然後每天我們就不斷的上課、再加上當義工,你說我們做這些事情是跟正法是沒什麼有關係。那其實我們在團體當中,淨罪集資主要的目的是成佛的資糧,那如果說我們每次的提升、上課學習再加上當義工,這些就不是淨罪集資嗎?因為這些也是我們在學法,從法當中我們做義工也是依教奉行。
(法師回答):不不不,我覺得第二點完全偏離主題,完全偏離我們剛才的主題,不過這樣可以問出來,我覺得好事一件,不然把這個疑惑帶回去,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才能夠解決,今天能夠講出來,好事一件。
我們剛才說了什麼:如果淨罪集資的主軸不是為了學法而淨罪集資的話,這樣的淨罪集資有問題。如果你去當義工不是為了學法而做的話,你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把你一個禮拜的生活,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你不是為了學法而做的話,你把你的時間排滿,做這麼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 2:31’31”
所以我們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佛的正法只有二種:教正法、證正法,除此以外沒有第三種正法。這三種正法都跟我們的心有關,而不跟我們的外相有關,所以這跟我們做什麼事情沒有直接的關聯性,而是跟我們的心有直接的關聯性,不管是教正法或是證正法都是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之上,所以不論是淨罪集資也好,祈求本尊三寶加持也好,都是為了要學習正法而做的,如果偏離了這個主軸,你做淨罪集資,那請問為什麼淨罪集資呢?所以才會有剛才的那個問題,你是為什麼淨罪集資?你說我是為了要累積成佛的資糧,但請問成佛需不需要學習?成佛是不是要獲得一切遍智才能成佛,你想要生起一切遍智,難道光透由淨罪集資就能夠生起一切遍智嗎?在不學習的情況下如何生起智慧?不要說一切遍智,就講智慧好了,在不學習的情況下如何生起智慧?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覺得這個例子一點都不難,如果你對英文一竅不通,一竅不通喔,你有沒有辦法透由淨罪集資就讓你馬上了解英文字?嗯?你會覺得很好笑吧!有沒有辦法透由淨罪集資,你都不需上任何的英文課,你的英文就能夠琅琅上口?很難吧,很難吧!簡單來說,光透由淨罪集資,你能夠生起通達英文的智慧嗎?不能嘛!這個例子可不可以認同?認同。如果透由淨罪集資都無法生起通達英文的智慧,光透由淨罪集資如何生起通達佛法的智慧?是不是這樣! 2:34’02”
所以你說我光透由淨罪集資,我就要生起某一種的智慧,我可以告訴你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智慧的主因就是學習,這個宗大師在道次第六度的總綱裡面,他提到般若度,清楚的提到『聽聞是生起智慧的主因』,我們都說聞思修,修行很重要,修行很重要沒有錯,但在修之前你是不是應該先了解你要修什麼?是不是?你要了解你要修什麼?你是不是應該先學習,還是說我都不學習,然後我要去修行!那請問你要修什麼?沒得修啊!在不學習的情況下你能夠修的大概只有貪瞋癡,因為它是任運的,除此之外沒得修,不然要修什麼?聞思修為什麼要有它的次第?聞思修而不是修思聞嘛,所以我們剛才講的重點,我們指的是你做的任何的事情,都應該是放在學法的這個主軸之上去開展出來的,不論是淨罪集資、當義工、去上課、做任何的事情,他都是在想要學法的這個基礎點上去開展出來的,這才是重點,這樣可以嗎?
第一個問題啊,第一個問題更容易啊,如何分辨正法跟相似法:第一個它符不符合經教的內容?第二個它符不符合正理?
簡單來說它符不符合教理?教指的是經教,理指的是正理。即便是我們師長說的話,但如果違背教理都應該被推翻,因為我們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即便講法的人是我們師長,但他所講述的內容違背經教、違背正理,很抱歉,應該被推翻。相反的,如果講某一句話的人,他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甚至是我們看不起的人,如果他講的那一段話符合事情的真相、符合教理,我們都應該採納,這才是依法不依人。而不是說這是我的師長所講的,所以我應該依教奉行;而那句話呢是其他師長講的,即便聽起來合理但我都不要做,不是這樣子。四依四不依是學法的精神,「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當中我覺得對各位來說,最重要的-依法不依人。
所以如何分辨正法跟相似法,先這麼說,因為剛才同學提到現今這個時代相似法氾濫,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更不應該貿然去相信別人說的話,在你還沒仔細的去簡別之前,在你還沒仔細的去分辨之前,你不應該貿然相信。因為你自己都說了,相似法氾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自己都不加思擇,就輕易的相信別人所說的話,這問題很多,所以不應該輕易的相信,你應該要觀察,你應該要思擇,你應該要對於某些話打上問號。
其實這有很多的例子,我們在處理世間的事情時我們都是用這樣的精神,但偏偏在學法的時候這些精神都不在了,這有很多世間的例子,好吧,講個三分鐘,什麼世間的例子?假設我們有一千萬,一千萬新幣,假設我們有一千萬新幣,我們要把其中的九百萬拿來買一棟房子,或者是把那九百萬拿去投資,請問你會不會隨意的相信某一個仲介介紹你的某一個房子,他告訴你某某人啊,你要的房子這一棟九百萬,而且它很不錯,你要不要買?各位,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噢,因為他是仲介,他的眼光一定比我好,而且他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他怎麼說我都相信他,會這樣嗎?會這樣嗎?不會!
為什麼不會?因為他講的不一定是事實,而且這棟房子是一千萬當中的九百萬,他不是一千萬當中的九十塊,如果那棟房子只值九十塊的話,仲介你怎麼說,隨便你啦,我也不用再開車去看,因為我開車的油錢可能都比那九十塊還要多,而且我還要來回,我沒有時間啊,好吧!九十塊你說了算。但如果是九百萬呢?你會不會因為他是仲介就選擇輕易的相信他?不會。你會不會因為對方是理財專員,你就輕易的把九百萬都交給他拿去投資?因為他比我懂得理財啊,所以我不相信他我要相信誰!你會不會這樣?不會嘛!你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吧,你要怎麼用我這筆錢?我為什麼一定要投資澳幣?或者為什麼我一定要投資房地產?你說說你的理由,然後你問過他之後你會不會再去問別人?會不會?問你相信的人或者是問其他的理財專員,是不是這樣?為什麼你會做這個動作?為什麼你在他說的每一句話後面都要打上問話?為什麼你要不斷的去提問?為什麼?因為九百萬對我來說很重要啊!是不是這樣?如果九十塊的話隨便你花,但問題現在是九百萬,這是我的全部,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之所以會不斷的去提問,而且特別小心謹慎的關鍵,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不可以輕易相信任何人的話。是不是這樣?這個例子你認不認同?有沒有不認同的?應該沒有吧,都認同嘛!以此類推,我講課都是這樣,先講一個例子,你認同,類推過來你不得不認同。 2:42’36”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法對於你而言它是重要的,你是不是也應該用同樣的態度去學法?為什麼?因為你不小心踏錯一步,他有可能毀了你的法身慧命,你怎麼可以輕易的相信別人?你是不是應該不斷的思惟,不斷的提問。對方這樣說,你就全然相信,那要是他講的是相似法的話怎麼辦?
(學員回答)我們對教理不熟…
(法師說)對教理不熟更不應該輕易相信,這就像什麼,如果你完全不懂得理財,你更不應該相信理財專員說的話,因為你很容易被他騙,所以你應該小心謹慎啊。學法不應該像拿包子餵狗一樣,道次第裡面用的就是這個喻,你不要覺得這個喻聽起來好像很難聽,你拿肉包子丟狗,狗只要肚子餓,一下子就把它吃掉了,牠根本不會去思考,學法的人不應該像狗一樣,道次第裡面《掌中解脫》它用的喻就是這個喻啊。它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在學法的時候要保持高度的謹慎。
你會說我的條件不足我無法分辨,在你無法分辨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先保留嘛,你可以試著去關注它,你可以花一段時間去思考它,為麼你要選擇完全相信它?為什麼?這時候你所剩的理由大概只剩下一個了-因為這是我善知識說的話。很抱歉,依人不依法!所以這個理由完全站不住腳。
佛世尊怎麼說的:『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佛世尊,祂是佛,祂都告訴弟子,你們應該要仔細的觀察、簡別我所說的話,而不要因為我是佛,就輕易的相信我所說的話,佛世尊都這樣講,佛世尊把選擇權交給了祂的弟子。所以只要是善知識,我認為,善知識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弟子,而不是掌控全盤,因為佛世尊他把選擇權都交給了祂的弟子,祂讓祂的弟子去觀察祂所說的話合理還是不合理。所以這時候,如果是一位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善知識,他也應該把學習的選擇權交還給他的弟子,而不應該控制祂的弟子,你要作什麼、你不能作什麼, 讓他自己去思考,因為他是一個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所以他自然會去尋求一些方法,所以你不需要強迫他,強迫他學習、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或者是命令他不准思考,這完全違背佛的本意。
可以接受嗎?世間的例子如果你可以認同的話,出世間的法你可以類推的過去,不需要這麼快就相信嘛!為什麼一定要當下相信?為什麼?要代表你對他有恭敬嗎?是嗎?我們要選擇相信的理由,除了他是我的善知識之外,我當下要選擇相信的理由是什麼?還有什麼?這樣才能表現出我對他的恭敬,是這樣嗎?不是!
就像你會去質疑某一個理財專員,不是要否定他嘛,對吧!如果你要否定他,你當初為什麼要叫他來?所以我們會提出質疑,並不是要否定那個理財專員,不是!而是我們想要了解得更仔細,我們想要了解得更透徹,所以我們透由發問而希望他能夠化解我們心中的疑慮,而不是為了要否定他這個人而提出質疑。
但我們的觀念裡面多半都會有一種:我提出質疑好像是不恭敬善知識,我提出質疑好像是我不認同他的意思。不是!你提出質疑表示你重視這件事情,你會提出質疑表示對方是值得你請教的對象,你會不會把佛法的問題拿去問你家的小孩,不會嘛!為什麼不會?因為你不認為他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所以當你提出你的質疑時,你為什麼會對善知識提出你的質疑,我們不是要否定善知識,不是!而是因為我們相信他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才提出質疑的嘛!
所以我覺得有些觀念應該要導正一下,什麼提出質疑就是不恭敬他!至少這個對我來說不是困擾,因為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一直問一直問的人,我沒有問到滿意的答案,我絕對不會放過我的善知識,為什麼這樣?既然我皈依了您,我就是相信您有能力解決我的問題,而且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我為什麼選擇皈依您,因為我相信您有與眾不同的智慧,您有與眾不同的慈悲,而且您最了解我,你應該懂得我的根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您都無法解決我的問題,那還有誰能解決我的問題?是不是這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問他你要問誰? 我反問你,你不問他你要問誰?你不覺得我的思惟理路比較合理嗎?你不問他你要問誰?還是你要摸摸自己的鼻子,好啦,我聽不懂就算了,沒關係啦,因為我的業障深重,我就去淨罪集資好了!這從來不是我的思考模式,從來不是,現在不是,以後也不會是,因為教導我的師長沒有一個人是這樣教我的,沒有一個人!你心中的疑惑不會因為你摸摸鼻子、把嘴巴閉起來之後,他就能夠馬上理解,不會!
你心中的疑惑要怎麼化解?透由一問一答。我們不都希望透由菩薩手中的寶劍,能夠斬斷我們心中的無明嗎?文殊菩薩手中的寶劍要如何斬斷我們心中的無明?不就是透由一問一答嗎?是不是這樣?而且佛世尊的公案裡面,當初那些厲鬼吸他的血,甚至有一個人一邊割他的手一邊問他,你願不願意修學忍辱?記不記得這個公案,佛世尊祂就發願說:現在這個眾生他用如此殘酷的方式,一邊割我的手一邊問我願不願意修學忍辱?將來我成就無上菩提之後,我也要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斬斷他心中的無明。就是這樣!你把嘴巴閉上、選擇默然接受,你無法生起智慧。 2:51’21”
怎麼你覺得我跟你們生活在不同的領域嗎?不!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所以有些話或許你聽起來會有點刺耳,但你回去仔細的想一想,我講了什麼喻、我講了什麼理由、佛經論典當中怎麼說的,想完之後如果你還是不認同,麻煩你把你的問題寫下來,然後交給中心的負責人,我想辦法回答你。但請你回去之後先思考一遍,而不要只是聽到某一句話,斷章取義,然後把它拿出來問,這樣的問題我拒絕回答,因為那不是我的本意,這樣懂嗎?有本事你就把我的話先消化完,然後找出它的破綻,個個擊破,這樣的問題我願意接受你的挑戰。寺院的學習就是如此,不然你覺得我們每天進辯經場五六個鐘頭,是在裡面做運動嗎?當然不是。就是在裡面思辯,一問一答、一問一答,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根本不會妥協,即便這是我們老師說的,即便那是我們經教師說的,你想不通嘛,那都不是你的答案,你自己要想通才行,別人告訴你的答案,對你而言不見得是標準答案,每一個人的根器不一樣,如果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話,佛幹嘛說這麼多的法?佛直接說一樣法,叫你們回去把它背下來就好了,是不是這樣?
好了,耽誤你們太多時間了,我感到非常的抱歉。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1樓有整篇開示的pdf檔
发表于 2018-3-5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篇開示的pdf檔打不开,能重发吗?感恩!
发表于 2018-3-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圆镜智 发表于 2018-3-21 20:13
整篇開示的pdf檔打不开,能重发吗?感恩!

刚刚下载看了看,应该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18-5-2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楼主!
顶礼如性法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7:10 , Processed in 0.0384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