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在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里,佛教、寺庙、僧侣等等,其所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多识仁波切开示

  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多识仁波切开示

  佛教讲究应机说法,但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佛陀的智慧,并不了解各位的根基,也不知道大家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故这次来,只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现代社会的在家佛弟子,如何学修藏传佛教?

  一、正确认识佛教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生活节奏非常快。所以,我们身处在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像农业社会那样,有很多的时间来学修。比方说,大家平常觉得自己对佛教或者藏传佛教都有所了解,但我恐怕这种了解经不起分析,若从学术的角度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很多人对佛教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

  简单地来说,佛是觉悟的意思,生命从迷茫中获得觉悟就是佛。佛和众生的差别,仅仅是迷和悟的差别。迷者为众生,觉者为佛。因此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觉者之法。

  很多书中都说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创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将佛法理解为释迦牟尼开创之法,以释迦牟尼为佛法的源头,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大乘佛教认为,世界多如微尘、众生多如微尘、佛也多如微尘,也即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佛无量。从总体上来说,世间的成、住、毁、空无始无终,众生的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佛与佛法的存在也是无始无终。这就如同鸡和鸡蛋的道理是一样的。从逻辑上来说,没有第一个佛,也没有第一次创始的佛法。因为佛从法中生,如果没有佛法,佛从何而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由谁说?没有佛就没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说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时,佛法又是由佛来宣说。因此,法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释了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佛有无数,在我们所处的这一贤劫时期,先后要出现一千个佛,释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灭事佛(汉译:拘留孙佛)、金寂佛(汉译:拘拿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住世,未来佛弥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释迦佛不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佛所说法,是承继了先佛所说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宣之法。

  慈悲善行与特殊智慧这两条,从根本上概括了整个佛法。

  慈悲善行属于道德范围,包括利己、利众两个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诸恶莫作、自己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风格高尚、众善奉行,力行有益于众生的事,这又是利众道德。一切的戒律,都离不开利己利众的原则。小乘佛教以利己为主;大乘佛教则以利众为主,其修炼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自成佛,而是为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简言之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在利益众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聪明有种种,有正当的聪明,也有所谓的邪聪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时候,作恶、犯罪的心智表现就是邪聪明,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这个界定词,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这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有关。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处境。这种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锐性,表现在对生命所遭受的苦难的种类、性质、产生原因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消除苦难以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这种智慧可以叫做“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与人类社会以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无关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产物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


  由此可见,佛法的本质就是利己利众的道德和智慧。对人类社会来说,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善德、智慧两样东西,就是使一切众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无边,但离不开这个大的原则和理论框架。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点。

  二、确立学修目标

  在现代社会的都市里,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佛?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世界上无论成就什么事情,都是先有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所以,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是这样做事的。学佛的人也应该如此,不能盲目地来修,没有把握地去做,首先就应确定目的。

  大乘佛教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所以,学佛就要发大乘心,立志做菩萨。为一切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幸福快乐不惜生命地奉献一切的思想是大乘思想,叫大乘心。不单有这样的心,而且无私无畏如此地去做,就是大乘修行人,就是菩萨。这种学佛利众心,又称菩提心。

  很多人以为菩萨就是庙里塑的文殊、观世音这些成了佛的菩萨,不能这样来看问题。菩萨从理论上来分有两种,一种叫贤位菩萨,一种叫圣位菩萨。贤位菩萨就是在修行五道中处于资粮道、加行道的还没有开悟的菩萨;见道开悟之后进入大乘修道一地到十地的修行人,称为圣位菩萨。

  学佛的核心思想就是学做菩萨,有菩萨的心肠,具菩萨的道德、作风和贡献,才是真正在学佛。否则,修行的根本就没有抓住,所修还只是一些枝枝节节。

  汉传佛教的习惯上,把皈依的男女施主称作男菩萨、女菩萨,这很好。实际上,发心时即已获得菩萨的称号,《华严经》等很多经典里面,都这样说。有了菩萨心肠便是菩萨。


  如何做菩萨?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

  一是七支发心法,这是《瑜伽师地论》中,无著菩萨这一派所传;二是自他交换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锡兰国王处得到的菩提心传承。

  第一种,七支发心法。也可以叫七步发心法,按七个步骤来发菩提心:知母心、知恩心、报恩心、喜爱心、同情心(大悲心)、承担责任心、发菩提心。

  首先是知母心。大乘佛教要利益众生,把众生看做是自己的父母,特别是要看作母亲,如果没有这样的感情,不会去利益他人。为什么说众生是母亲呢?这是可以从逻辑上推论证实的。我们无始以来,不知道在六道当中转世了多少次,每转世一次,都有父母。转世人,就有人的父母;转世动物,也有动物的父母亲。

  慈母爱儿,其诚挚之心,恩德无比,没办法用什么来加以衡量。“养儿方知父母恩”,用心体会,便会得知。我们从今生今世父母的养育之恩,想到过去一切生中无数的恩,虽然由于隔世,彼此不认识,但在逻辑上,我们知道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就像今生今世的母亲一样,恩重如山。

  “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做子女的有孝心,孝敬父母,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美德。报恩之心,老百姓都有,佛教更是如此。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不孝顺的人,很难称得上有什么爱心,有什么慈悲心。知恩不报非人也,做子女应该很好地孝顺养育自己的父母。大乘佛教推而广之,把一切众生看做隔世的父母来进行孝顺。这是知恩心、报恩心。

  报恩心产生之后,接着要产生喜爱心。对父母的欢喜心,按照藏文的翻译,意思就是喜爱。如果对父母不欢喜、不喜爱的话,不可能报恩。所以要培养这种欢喜心。

  欢喜心再进一步就会产生同情心,从自己父母亲生老病死的苦难着手,进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众生一切的苦难,产生同情心,也叫怜悯心、悲悯心或大悲心。大悲心有广义的、有狭义的。同情心就是大悲心,前面的欢喜心则是仁慈心。

  有了欢喜心、同情心,如果不去承担责任、分担痛苦,不起作用。做菩萨不单要慈悲利众,有慈悲心、同情心,还要有责任心,过去叫增上心。就是说,当自己的父母有了病、有了苦难,不是推给别人,而是一心要由自己来承担起这个报恩、保护、救度的责任,要承担救度一切众生苦难的重任,有救苦救难的心。

  如何来承担救度众生的责任呢?这就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觉悟心,菩提就是觉悟、觉醒。经典中,菩提心的定义就是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目的是度化众生,成佛是手段,只有成了佛才能广泛地来利乐众生。因为人的智慧、能力有限,不可能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如果要对无量众生进行度化,必须要达到佛的智慧神通层次才行。

  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正在于此。小乘佛教为了自己解脱生死,出离轮回,达到罗汉的果位,不考虑众生。而大乘佛教的成佛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佛与成佛的条件都离不开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是靠众生来完成的;成佛之后的佛事业,也是利乐众生。佛和众生是没办法分离的,一切为了众生,没别的。

  第二种,自他交换法。就是说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碰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替换法,也叫换位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想到如果我是这个人的话,会是怎么样?如果我的母亲有了这样的苦难,做为儿子的我怎么办?设身处地地想,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快乐让给别人,承担别人的一切痛苦,用自己的快乐交换别人的痛苦,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苦难留给自己。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最亲的亲人,如父母、兄弟或者姐妹一般没有区别,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承担他们的一切痛苦,为众生创造幸福和快乐。这种自他交换就是和世人不同的佛菩萨心肠,以这种思想为动力,坚定不移菩萨行,积极成佛,就是菩提心。

  一般世人的观念都是事事处处为自己着想,不会想到别人,即使想到别人也是自己家的亲人,范围很小,而且在利益面前、生死关头,恐怕这个也做不到。佛菩萨不是这样的,把众生看成自己最亲密的亲人,勇敢地承担别人的痛苦,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为别人创造幸福。如果有了这种菩萨心,你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已经是菩萨。

  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入菩萨行论》里说:有了菩提心的人,累世以来的罪业可以在刹那间消掉,任何一种念经或者行善的办法,消业的力量都比不上菩提心;从积福这方面来说,由菩提心产生的刹那开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菩萨行,哪怕你是在看电视、睡觉,如果做了一点小小的善事,功德就会变得无限广大。菩提心就有这样的加持力。

  各种经典当中不只一次地讲到菩提心的效用,它就像是“点石成金”之法。有了菩提心,就像是用手一指就能把石头或者土块变成黄金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立刻就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人、高尚的人,变成为一个菩萨。

  菩萨发菩提心的动力是大悲心,无论是七支发心法还是交换发心法,根本动力都是大悲心,用现代通用的语言来说,就是爱心,love。

  有人认为,悲心或者慈悲心,比做爱心不妥当。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对佛教术语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从词根上来讲,梵文“ga ra na”(音),是慈悲的意思;“ra ga”(音)是爱的意思,爱财、爱色。在佛经中,这两个词有时候是通用的,因为从性质上来讲,慈悲和爱欲是没有办法截然分开的,仅仅是对象上有区别。比如爱色、爱财、爱名誉地位属贪欲,这些是不好的,这种爱欲是贬意的。而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爱父母,就不能说是贪欲,不能说它不好。热爱父母、热爱众生,这是纯真之爱、高尚之爱。

  在无上密中,以大欲一词来代表大乐,代表大悲心。显宗中也有用爱欲来表示慈悲的,举例来说,藏传佛教研究解释般若主要是按印度人著的“般若二十一疏”,其中桑哈巴嘎作的《现观庄严明义疏》,藏文叫做“re wa ge se”(音),开头的偈颂中有这样一句话“以爱深爱度众生”,藏语是“du wa qie bi gen du qie ”(音),这个“qie”在藏文中字面的意思就是爱欲、**、爱情,不是慈悲的意思。宗喀巴大师在《般若大义金珠蔓论》中说,“以爱深爱度众生”中的“爱欲”一词,指的就是大悲心,这里是颂扬无著菩萨的功德。

  以,我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系列书籍中用“爱心”一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翻译。我把大悲心比做爱心,是依据了经典并考虑到了世俗的习惯,现代社会较广泛地使用“爱”这个词来表示奉献爱心。有的人不理解,不知道“爱”这个词的来源,说佛教是反对爱的,怎么能用“爱”来代表大悲?其实佛教反对的不是爱,如果佛教反对爱,那就错了。那些自私的,使人变得狭隘、堕落的,成为贪嗔痴根源的爱欲或者爱执,需要破除。而广义的爱、大爱,是大乘佛教的智慧所产生的根源。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是为了和其他的智慧,比如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的自利智慧或自我解脱智慧相区别而提出来的。

  人普遍地都有智慧,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智慧有多种,以印度来说,除佛教以外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也就是有九十六种世界观,都是根据各自的智慧见解提出来的。各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的智慧。再比如人们在搞科研、创造发明时也须有智慧,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智慧。但智慧的本质不一样,有的是大智慧;有的是小智慧,也叫小聪明,能产生小功利;有的是正当的智慧;有的是不正当的智慧,比如说世俗上的诈骗,骗人也有一定的智慧,没有智慧骗不了人。这些都是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佛教的智慧,是自利智慧、自我解脱智慧。

  大乘佛教的智慧则始终是以利益众生为主的智慧,这种佛菩萨的特殊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以热爱众生,无私无畏的利众大悲心为动力,修禅定和智慧二度产生的智慧。没有大悲心,完成不了六度;修六度中的禅定、智慧二度才产生大智慧。爱心与智慧互为前提,不能分离,所以叫做“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佛经中说:“与智慧分离的慈悲、与慈悲分离的智慧都是枷锁。”

  经典中佛说:“拥有一法就等于拥有一切法”。舍利子问:“一法是什么?”佛答:“大悲心啊!”由此可见,大悲心是何等重要?!具有了大悲心,一切佛法都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没有大悲心,所学的一切佛法都没有了基础。大悲心是成佛之因。



  在这个充满自私、贪婪、嗔恨、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中,只有无私的爱心才是温暖如春的阳光。人生在世,最珍贵的品德就是爱心。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悲心的话,人就没办法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动荡不安,都是没有爱心造成的。没有了爱,家不再是家;没有了爱,朋友会离去……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成了冰冷的金钱关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佛教提倡大悲心,就是因为只有爱心——大悲心,才能拯救人类社会。

  东南亚海啸发生之后,许多人死于非命,造成了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留下了好多的孤儿,如果无人资助,他们怎么活呢?我看到国内很多地方包括香港很多人,有的生活并不富裕的工人、农民、一般职员,他们都自愿献爱心,积极地捐资、捐物。如果不是心中有真诚的爱,怎会这样做呢?谁说世间没有爱?我非常随喜这种行为,这是人性光明的闪现!


  爱,是多么崇高的一种感情!学佛的人,什么都可以不修,不能不修爱心。有了爱,有了慈悲心,你就抓住了学修重点,你就是菩萨!

  三、在家修行要诀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

  因为各教派的僧人都有自己的仪规,有寺院僧人修行的制度与习惯。但是,在家弟子,无论是在哪里,都应该跟出家人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家人不能与专业的职业僧人来相比,以他们的方法来修行,这恐怕很多人做不到,也不需要那样做。所以,在家弟子应该根据自己在家的特点来修行。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

  修行应该抓住重点,不可能把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拿来修,实际上也没有这样修法的人。现代社会里,广大的在家学佛人,修行重点如下:

  (一)好好做人佛的一切教导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狠抓思想道德修养,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习做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从“道德”这个名词上来讲,人应该先有正确的道,然后才有德。德以道为因,没有道而讲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学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当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乐众生为基础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种戒律:一是防止恶堕,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触犯佛教的道德原则;二是学修善法;三是利众。


  “菩提道次”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大乘道思想修养”,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来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应该讲良心、讲公平、讲公正、讲宽容、讲利众、相信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念经、拜佛就都是形式主义,不是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方面来修,改变世界观、人生观。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点。如果思想上充满了贪心、邪见、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观修也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众生,学佛就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爱心,发扬佛陀的舍身饲虎精神。如果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团结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安定。

  《金光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前世行菩萨道时的舍身饲虎故事。当时,菩萨是一个国王的三太子。有一天,他和哥哥们游园嬉戏,看到一只母老虎产了七个虎子,它怕自己离开虎窝去觅食的时候孩子们会遇到恶人的袭击,所以就忍着饥饿守着孩子。小虎吃奶,把母虎身上的血都吮干了,母虎奄奄一息,起也起不来了。眼看着虎母子都要饿死,两位哥哥觉无能为力,所以走开了。三太子见了却大发悲心,不忍离去。他独自留下,决定以身布施来救虎母子。于是,他脱光衣服躺到了母虎身边,但虎已没力气吃他。没办法,他只好站起来折了一根竹枝,把自己的血管刺破,流出血来让虎舔食……等到找寻三太子的人到来时,只见到挂在竹枝上的衣服和残存的骸骨……据说在尼泊尔还有这个舍身饲虎的洞,人们一直在朝拜。这是佛释迦牟尼佛因地无数次为利众生而舍身的一例,这就是大乘佛教的舍己为人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行大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致善果者为善;能致恶果者为恶。大乘佛教认为,凡是能对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别人的事情都是恶。

  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十善戒,一切恶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恶,叫做“十恶不赦”。从身、言、意三个方面共分成十类行为: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无意义语)、两舌(挑拨是非);意不犯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础,也是转世人身的主要条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堕三恶道,转世人身的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洁身自爱、坚守戒行。

  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四条,而实际上,现代的僧人,真正能守持十根本戒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守戒就是好僧人,而不是看所穿的袈裟是灰色还是黄色,这些表面的东西,戏台上也可以装扮出来。现在社会上就有很多的骗子,装成和尚、活佛,到处骗人。所以,不能从表面上来看,仅听他说得天花乱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为,看是否诚实、是否言行一致、是不是贪财?看他对待众生的态度,有没有爱心?要从这些方面来识别。


  在家弟子也是如此,并不是说穿上身居士服到寺庙里烧个香、磕个头、拜一拜,就算是佛教的皈依弟子了,真正的皈依是从戒律上皈依,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告诫弟子:我圆寂之后你们要以戒为师,行为合于律、言论合于论、修持合于经。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

  为什么说要洁身自爱呢?因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时候,以小乘的戒律为基础。

  有人造谣说密乘的僧人都是不守戒律的,这是严重的歪曲事实!僧人守护戒律重于生命,藏传佛教能够存在、发展一千多年,受到社会上众多人的崇敬与信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戒行非常好。在当今,整个社会都受到商业经济大潮的冲击,藏地寺庙的戒律守持普遍地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拉卜愣寺,僧人是以学修为主,对旅游看得并不是很重。一个僧人如果专门想着赚钱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僧人。他们并不羡慕现代社会的生活,宁肯很穷,也不会放弃戒行。粗茶淡饭,过着艰苦的生活,在山洞中、寺院里,默默地学习、默默地修行……你们不妨去藏地看一看。

  近年来,台湾、香港的一些邪教徒,写了很多书,对藏传佛教进行肆意歪曲、恶毒攻击。因为藏传佛教的僧人或者活佛,大部人不懂汉语,不了解这个情况,导致这伙人更加地肆无忌惮。比如台湾的萧平实,这个邪教徒打着佛教的旗号,写了《真密与狂密》等书,假立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来诽谤藏传佛教,甚至谩骂整个佛教,点名叫骂的汉传佛教历史上的大师就有四、五十人,他还污蔑说在台湾的十九万佛弟子没有一个走正道的,没有一个开悟的,只有他的弟子才有一百五十个开悟的。很多佛教界的人看了《真密与狂密》后给我来信,让我来鉴别。不久前,我刚完成了一本约十几万字的反驳书,叫做《正信与理信》,准备近期出版,彻底批判他的胡说八道,揭露他歪曲事实的谎言。

  我们佛教界应该坚持真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也许有个别人在言行方面有不如法的地方,或者也确实有人打着藏传佛教旗号在社会上乱来,因此而影响了藏传佛教及整个佛教的名誉。但我们需要分清楚,个别、少数人的行为并不代表藏传佛教,他们根本不懂藏传佛教,他们所做的行为也不是藏传佛教的行为。而港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因为只见到了这样的现象,就误解了藏传佛教,并产生了诸多邪见,一提起藏传佛教就认为藏传佛教不是什么好东西,乱七八糟地胡说了很多。

  所以,我必须在这里澄清一下,藏传佛教完整地承继了佛陀的三乘教法,是正宗的佛教。密法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高的佛法,站在显宗理论的基础上来修密法,便会明白。显宗理论,尤其是在对空性认识的主观方面,只有粗分的笼统的解释,细分的没有明讲。又比如,在研究转世的问题上,说得不够深细,好像隐瞒了什么,无法自圆其说。诸如此类的问题,真正要明白,须融通显密,把两个理论衔接在一起才是整体的佛法。学了密宗之后才知道,在显宗里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密宗来解决了。无密不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在《佛教理论框架》一书中作喻,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显宗是经典物理学,密法就是量子物理学。如果用经典物理的牛顿定律来比喻显宗的经典理论,那么现代的量子物理就对经典物理提出了挑战,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以后,否定了经典物理的观点。过去研究物质,现在进一步研究反物质、暗物质……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细化。密宗的理论就像量子物理学一样,代表着认识论的最高成就。

  所以,密法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我在《密宗是非分辨论》一书中,将汉地对藏传佛教有偏见的言论收集在一块,逐一予以了驳斥。此书近期也将出版。

  据说汉传佛教里有倡导学佛不应和人争辩的,如果一概如此而论,就是非常错误的。佛教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真理!佛经中说,坚持佛教真理的是佛教弟子,不坚持真理,随顺外道的,不是佛教弟子。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人人拿起笔杆子与邪教进行斗争,用自己知道的正确的佛理来反驳谬论。

  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世嘉木样之后现代佛教史上最优秀的学者,国民党时期就是西藏最知名的大师,曾被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讲经,解放后担任第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 佛教》总编。他可说是辩才无碍,论辩文章很多。他在文章中说,我们佛教弟子有两件事一定要坚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来维护佛教的真理,如果这样做,即使不修行也是在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不能以为学佛的人不应该争强斗胜,所以就不与人争辩。坚持真理,不是争强斗胜。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没有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就等于没有了灵魂。鉴别思想的对错,获得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佛经中说,当戒律和生命二者选一时,应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也就是说,当别人让你抉择,或者舍戒或者被杀。佛教徒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宁肯放弃生命。因为生命还会转世,而听闻佛法、得到戒律只有这一次,如果自己从前就守戒律的话,福报也不可能是这样子。所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第二,继续二选一选择戒行和正见的时候,宁失戒行,选择正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哪怕失戒也不能失掉信仰。一般情况下,不能舍戒,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即使是守不了戒律,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正见上不能稀里糊涂,绝不可弃舍!

  (二)善巧修行1、坚定信念

  有的人见了活佛、法师就求法,到处去求灌顶,就像收集古玩的人一样,收集了很多的法。有很多人写书说自己到西藏的时候得到了黄教的、红教的、噶举派的、觉囊派的传承,到处宣扬说自己已得到了所有的传承。这是一种自我宣传,其实他只是像看到了一张菜单,什么也没有吃到。修行不仅仅是要得到很多的法,更重要的是怎么样修法。所以,法不在多。龙树菩萨在《宝性论》(《致国王书》)里讲到,修法有两条:一是信念、二是智慧。

  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正邪,就不会得到正确的信仰。但光靠智慧不行。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很聪明,三教九流什么都懂,但却没有信仰,不会精进。而且看的书多了,思想上产生了混乱,怀疑也越来越多,产生出诸多不良邪见。甚至怀疑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学佛的人,首先就要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果连这一点信仰都没有的话,还学什么佛呢?

  有的人说,哪里有前世、后世?我没看见转世呀?世人的很多看法都是错误的,以看得见、看不见来论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瞎子看不见的东西,我们不会说它不存在。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见,比如你能看见声音吗?声音是耳朵听见的,不是看见的。看不见,难道就没有吗?现代化的电波、微波,我们的眼睛不是也看不见么?

  有形的东西我们都看不全,无形的东西又怎么能见呢?《俱舍论》中说:“人,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若问:“人怎么看不见?”我说:“人看得见的是人体。”能见的只是人的外形,长相、肤色、性别等,但却不能看到人的思想、信仰等。所以,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看得见的肉体,一个是看不见的精神。人的概念不只是肉体,如果仅仅是肉体的话,那尸体也是人。而事实上,人死了以后,肉体虽然可以保存,但生命已经没有了。我们活着的时候尚且看不见自己,那我们死了之后又怎么能看到转世呢?

  法称的因明学中有一句话:“未见不等于不存在”。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发现的物质,还不到整个宇宙的5% ,95%的物质直到现在还没办法认识。科学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很多物质、元素、星星等,在没有发现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呢?爱因斯坦说过:“未知的领域是上帝的领域。”因为科学没有办法认知,所以让上帝帮忙。佛经中说,六道中无色界的众生是看不见的,比如鬼、神是无色的存在,没有可见的肉体,它是一种精神体、一种能量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佛教是一个精密的哲学体系,对这些问题都有很周密的解释。比如说克隆人,佛经里头早就有解释,佛经中说,人体里有八万四千生命。又比如相对论,《华严经》中说,一刹那等于一劫。“一劫”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刹那”则是很短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和那么短的时间却是相等的,这就是相对论的观点。经中又说“芥子须弥纳”,“芥子”是很小很小的东西,怎么能和须弥山相等呢?如何解释经义?相对论说速度和体积是相对的,物体在超光速的情况下体积等于零,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著《 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说:两千多年来人类的知识在成倍增长,而人类的智慧并没有增长。相对论、原子论、物质的结构由微小粒子累积而成,这些知识在佛经中都有。有些人学了一点科学知识的皮毛,限于感官认知,不具理性思维,轻易否定眼睛不能见的东西的存在。这种人,没有信念,不相信转世、因果报应,学法的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

  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信仰、信念,是一切善道的源泉,一切功德的母亲。密续中说,要在精通佛教理论,破除邪见,获得正见的信念基础上修行才能得成就;或者愚痴有信念,也可很快得成就。也就是说,即使大字不识,但却单纯、善良,具有真诚、坚定的信念,比起那些半通不通的知识分子来说,因为没有受到诸多邪见的污染,也易得成就。

  去藏区看一看,什么是信念?比如我们青海的的信徒,一步一个头磕到拉萨去,磕完一个长头,打上一个记号,第二次磕头要踩在这条线上,再磕一个头……就这样以头代步去朝圣地,一直要磕三个多月,如果不是凭信念,怎么能做到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要坚定信念。

  2、专心致志

  专,就是修持一法,不宜庞杂,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大威德之光》中热译师道歌里唱道:印度人只修一法而成就者很多;藏地人修的法多,成就的却很少。藏地很多有成就的大师在传授学法经验的时候,都强调不宜杂,要专修一个法门,这是一个通常学修的原则。无论是修观音、度母、大威德,只要认真去修,都会有成就。例如,有一个人每天念《金刚经》,后来一天能念三十遍,就每天坚持念三十遍,圆寂后火化时,整个火化场的天空都是彩虹。又比如,青海省果洛有一个女的是天生的盲人,从小开始一直念六字真言,到三十几岁的时候,走路就无需人引领,她自己可以挑水、砍柴……什么都做,就像有眼睛的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而且,她还有神通,有人来找她,她都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还能给人看病。所以,有专才有精,学修就得靠专心,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就。

  有的人是多而不精,好像懂得很多,但专修上不行。有的人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整天换来换去象换口味一样,修得很杂,这在修法上是绝对行不通的。修什么本尊好呢?佛没有高低,不像人有权力、财富的差别,或者国王、富人,或者老百姓、乞丐,没有这样的区别。不要像买东西一样挑挑捡捡的,得到一个本尊法,你就一心去修。修法上虽各有各的特点,但修任何一个本尊,只要你产生信心专修,修它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修下去……将来一定会得到成就。

  有的人好高骛远,喜欢高深的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中楼阁怎能造成?学佛应打好基础,必须要按照菩提道次第,由浅入深。是有很神奇的法,但你本身的基础必须要赶得上才行,否则没有用。宗喀巴大师说:法的殊胜,不如人的殊胜。水银倒在瓷器里面,会把瓷器压破,因为瓷器无法承受其重量,华而不实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前面的基础没有修,后面的功德生不起来。比如没修生起次第,如何修圆满次第?甚至连三皈依都没有很好地修,怎么能够即身成佛?现在的人都想即身成佛,确有即身成佛的法,但真能修到即身成佛的,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

  学习藏传佛教第一步,首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不要奢望成佛!要以人天乘为基础,争取下一世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人身、得到好的上师、得到好的传承,能够继续再修佛法

  3、持之以恒

  滴水可以穿石,修法贵在坚持,要像无著菩萨那样修行。

  无著、世亲菩萨是一母所生的两个兄弟,母亲眼看着印度正处在小乘佛教灭大乘佛教的时代,她发心要生个孩子来弘扬大乘佛教。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无著、小的叫世亲。根据印度习惯,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要子承父业。当两个儿子长大懂事的时候,就问他们的母亲: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我们现在该继承父亲的事业了。母亲说:我生你们两个不是为了去承继你们父亲的职业,而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从今以后,你们都出家去学法,学成以后去弘扬大乘佛教。然后,世亲在一个有小乘佛教的地方出家学习,无著则在大乘教门出家。

  当时,人间根本就没有大乘佛教经论的传承,只听说有弥勒菩萨能够传大乘佛教,但是弥勒菩萨在三十三天兜率内院,不在人间,怎么能见呢?于是,他得了弥勒修法后就到一个石洞里面去修。

  修了三年止观,什么奇迹也没有。他心想,闭了三年关也看不到弥勒,这样长坐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从闭关的山洞里出来了。他出来注意到石洞旁边有一个鸽子窝建在石崖上,因为鸽子飞来飞去,石崖因此很光滑。他从中得到一个启发:鸽子那么柔软的羽毛,竟能把坚硬的石头磨得这么光滑,难道我还不如鸽子吗?

  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样是无成果。他又出来了,然后看到洞口石崖上水掉下来把底下的石头给滴穿了一个个洞。他想:滴水可以穿石,难道我就修不成法吗?又进洞去继续修了三年。都九年了,也没有什么收获,他想再不能如此耽误时光了,人生还有几个九年?于是,就出了洞下山。山道上见到一个老婆婆拿着棉花在擦拭着一根很粗的铁棒,他奇怪地上前去问“您老这是在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抬,说“磨针”。他不解“这么粗的铁棒这样子怎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他心有所悟,默默地退回山洞,接着又修了三年。可十二年之后,还是没有见到弥勒的影子,他这次真的下决定要离开这个修行的地方了。走到山脚下,看到一条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好象是得了什么疮,整个下身都腐烂了,上面爬满了蛆虫……他想:它这么痛苦,也不知先前造了什么业啊?他因不忍看这条狗受这样的罪业,就想帮着把狗身上烂肉处的蛆捡掉。但又一想,众生可怜,这些蛆是靠狗的腐肉才活着的,如果我把它们捡开的话,蛆就会死,岂不是厚此薄彼吗?怎样才能既减轻狗的痛苦,又不让蛆们饿死呢?想来想去,他决定要布施自己的身肉给蛆吃,就取出随身带着的一把刀,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几片下来,摆在地上,准备把狗身上的蛆一个一个捡下来放上去,让蛆去吃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但是这个蛆实在是像水泡一样,很易被碰坏,他想:手是不能动它们了,只能用舌头来舔。可当时的情景确实是让人觉得恶心,他只好把眼睛闭上,再来舔蛆……就在眼睛闭上的瞬间,眼前突然一亮,睁眼不见了狗,只有弥勒菩萨金光耀眼出现在他面前。无著激动地说:“我足足修了十二年都没能见到您的面,您怎么今天才现身?”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就在你身边,只因你罪业深重所以看不到我。今天,你大发慈悲心,把业都消了,所以才能看见我。”无著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弥勒说:“不相信的话,你背着我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别人会怎么说。”结果,无著就把弥勒背在自己的背上去转街,很多人从旁走过却什么也看不到,有的人则说“这个人怎么背着一条死狗呢?”由此可见,业力不同,所见也不同。

  这个故事源自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把它翻译过来了,故事说的就是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我们的罪业是无量劫以来薰染而成,指望一朝即能完全消尽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持续的精进努力才能成办。

  4、不拘形式

  俗家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寺庙里那一套修行方式,因为僧尼是职业修行人,而在家的弟子,必须工作、干事业以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修行不是专业,只能是副业。所以应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方法来修行。

  比如说,退休的、年龄大的人,时间多的可以多修;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时间少的可以少修,适当地挤时间来修行。又,有的可以明修,有的可以暗修。如果所做职业不允许公开修,就只能暗修。文革时,既没有佛像,也没有经典,拿着念珠就会被作为搞迷信活动而挨批斗,去哪里朝拜、烧香呢?但是除了烧香拜佛就没有别的修行办法了吗?信仰在我心中,无须打着标记,外在环境再恶劣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那时就得暗修,不能明修。我到温州去,看到那儿的民俗很奇怪,信教的人都在家门上打上标记,如信基督教就贴一个红十字,信佛教就贴上观音、弥陀横帖等。其实,信仰是思想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在表面作记号的。

  修行有三种:身修、口修、心修。

  烧香、磕头、静坐等,有很多身修的办法,讲究姿势,练气调脉。念经、念咒是口修,如净土宗修念佛号求生西方净土,平时问讯时都用佛号来代替;皈依汉传佛教的人,要求须天天念规定的几种经典。但是,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懂,经典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是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的人念经就只是念,仅有念的声音而已,不解经义。

  心修就是观修。甚至念咒也可以观咒,如金刚诵是密法里最高的法,它就不是念的,而是观呼吸,把呼、吸观成一个咒的声音,这是最好的念咒方法,是心念口不念。任何咒都可以心念、默念,比如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里,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学僧人在寺院里的样,又打鼓又吹号地念经、念咒,人家会骂你是神经病。这就需要方便修,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心念,在心里观,不妨碍别人,也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一边做事一边念咒,走路、坐车,甚至睡觉都可以修行。比如《入菩萨行论》的著作者寂天大师,别人见他天天什么也不干,吃过饭就睡觉,他是睡下后才观。很多人喜欢这种方法,晚上人都睡了,挺安静的,没有人来干扰自己,心也容易静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时机,观修就有可能会比较清晰。

  在藏地,无须皈依证,孩子长到两三岁就开始念六字真言,家家孩子都会念经,《般若经》、《大白伞盖经》、《心经》等常念。而且,并不是说坐下来念经,起来了再干活,而是手里在干活,嘴里在念经。一边放牧,赶着羊群、牛群的时候,也正好念经、念咒。僧人也大多如此,边干活边念经。

  所以,修行有多种,不要拘泥于形式。比如说利乐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观代物。礼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从心里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献花、燃香、献净水和食品等,所献的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仪轨中说“我以四海之水作供养”,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这就要靠观的功德能量。观想世界上所有的鲜花,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来做供养;观想自己家里的食品及所有的东西都来作供;观想无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矿藏等作供养……用意念来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养。《普贤行愿》里讲到,拜佛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多如微尘,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礼敬一切诸佛,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观代物是密法里的一个方便。尽管自己没有很多东西可作布施,但却可以以观代供、以观代施,观想以无数的财物、药品施予众生,培养自己的利众心,圆满施波罗。

  六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修心,是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有没有财物施供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有一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当过去佛大释迦牟尼到来时,很多的国王、大臣等富人,都拿着金银财宝来供养佛,这个孩子正在路边玩耍,他心里非常敬仰佛陀但却无有财物来供养,于是就从地上捧了一把土来供养佛。大释迦牟尼佛说:“好啊!将来,你会因为此善而成为大地的主人。”因为他以土来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个大地供养给了佛,所以将来就成为大地的主人。可见,供养不在多少而在心诚,心诚是最大的善。如果动机目的不纯,就是以金山、银山来供养或施舍,也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是善是恶,主要看动机目的。动机目的是善,结果也属于善;动机目的如果是恶,结果便是恶,为了个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恶。比如杀人,《律》里讲,失手杀人不算杀,没有杀人的罪恶。如果在院子里面望外扔石头,这块石头刚好落在走过来的一个人头上,把这个人打死了,这算不算是杀人呢?不算。世俗的法律算是失手杀人,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不一样,规定得更系统、细致,杀人、杀生,指的是有意识地故意杀害。因为扔石头的人无杀人动机,他是无意识的,所以不算是杀罪。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观想来代替的。比如献曼扎,大威德坛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粮食,象征着把四大部洲、须弥山、八大小洲等整个宇宙都献给佛。如果不是靠观想,这么小的东西怎能代表整个宇宙呢?

  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个重要主题。行善作恶、轮回解脱、去染还净,心在起着主导的作用。

  由于对心的解释不同,在大乘佛教哲学上就形成了具不同见解的两派:中观与唯识。 中观解释“三界唯心”是说造业者主要是心,心在起主导作用。做一件事,无论是善是恶,首先要有意识,以善念行事造善业;以恶念行事造恶业。所以,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没有别的救星。”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救星。作恶行善、解脱轮回,都是自己的心来决定的。离开自己的心,没有别的造物主,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前途。

  唯识认为“三界唯心”是识有境空,除了心以外什么都不存在。就是说只有人的思想存在,物质外境不存在,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都是人的心识所化,阿赖耶识是三界的本源。


  又一派唯识论解释识有境空是说主观意识是存在的,眼耳鼻舌等六根所触境,也即我们看到、听到的等所有客观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如何来证明它们是不存在的呢?有两种逻辑推理办法,从本质上来认识事物的存在离不开意识:一,认识了的东西才是存在的,没有认识的就不存在。这是一种逻辑推论,说明存在和人的主观意识是分不开的,没有离开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二,物质上的东西可以分成微粒子、极微物质,分开以后就不再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把微量原子氢和氧分开,水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物质,就像这间房子,如果把它拆了,就没有房子了。所以,一切都是缘起而成,这个缘起又是依赖意识的,是离不开主观意识的存在。

  中观不承认唯识家的观点,认为境和识有则同有,空则同空,是世俗有、胜义空。就是说,在世俗谛上,既承认有主观意识,也承认有客观物质世界,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主观意识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在胜义谛上,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意识都是自性空无。

  附:答弟子问1、问:为什么慈悲和智慧不能分离?
  答:慈悲心指的是人的品质、品德,属伦理道德范畴,智慧是指人的智慧和能量,两者必须结合才能够发挥正当的作用。比如,现代社会的人非常聪明,有各种的创造发明,如果缺乏慈悲和爱,那么现代高科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所以,光有智慧是不行的。再比如走山路,智慧就像眼睛,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找不到道路,有爱心没有智慧就像一个瞎子。如果光有慈悲也不行。所以,慈悲和智慧是不能分离的。

  2、问:藏传佛教里各种颜色有何象征意义?比如白度母和绿度母有什么区别?答:颜色在藏传佛教中,具象征意义。从事业成就的角度来说,白、黄、红、黑四种颜色中,白色表息灭;黄色表增长;红色表怀柔、摄持;黑色表镇杀恶魔;绿色则是四种成就的综合。救苦救难的白度母能息灾,绿度母则具息、增、怀、诛的综合能力。这就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区别。

  3、问:什么是依止?
  答:依止就是依靠,依靠上师。因为上师是导师,他按照佛法教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上师所说法不是上师创造出来的,而是佛法。按照上师的教导来做,就是按照佛的教导来做。按照上师教导的来做,就是依止。

  4、问:什么叫本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修才能与本尊无二无别? 答:本尊是藏传佛教密法中佛的名称,自己所修的佛就叫做本尊。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类本尊。

  初学密法的人应该观想自己成为本尊,本尊的三密和自己的身言意合为一体,观想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无二无别是从观想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无二无别。真正无二无别的时候,自己就是本尊,成佛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总的来说,自己欲言欲行,首先应该想到戒律、想到经典、想到本尊。也就是说,一个学佛的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言行应该符合佛教的道德规范。比如,若你修的是观音法,那么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便首先要想到“我是修观音法的,我是观音菩萨,不应该做恶事。观音是慈悲的化身,我应该发扬观音的慈悲精神”。这就是一种无二无别的修法。

  5、问:既然死后投生不再记得前世,那投生三恶道也不应该害怕吧? 答:这不是回忆的问题,也许我们的前世很可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如果自己真正堕入三恶道的话,将会怎样呢?那就要真正承受无数难忍的苦痛啊!比如说要是投生成一个牲畜,就会任人驱赶、任人宰割;投生一条鱼,就有可能随时被人抓来剖腹挖心、煎炒油炸着来吃……那不可怕吗? 一般的人,由于所知障、烦恼障,没办法知道过去。通过禅修,可以回忆很多世之前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记前世,也有些特殊情况,有些人或有些人小时候能回忆前世,这样的实例全世界都有。藏传佛教有活佛转世制度,有很多被认定的灵童就能回忆起前世,认识前世的一些用过的器具或者认识前世的侍者等等。

  6、问:坐禅时应该怎样用心?
  答:心住于静叫做禅,就是说把心静下来,心定在一个对象上,这就是禅定。不能简单地把坐禅想成只是一种静坐的方法。坐禅,有多种方法,多种禅定修法当中,密法有一个比显宗法更殊胜的方法,就是修本尊,有很多的观想,可以解决定的问题。

  7、问:学法观修的最佳时间是不是在零晨两点?
  答:修法时间应该因人而定,佛教的大方便是要方便一切人。如果有一个规定时间,而这个时间你得上班,怎么办?方便修法就是对老年人、年轻人;工作的人、退休的人;有事做与没事做的人,分别对待。

  8、问:藏传佛教的双修法是什么?
  答:这么问太笼统。双修这个名词,代表了很多意思。一般来讲,双修就是阴阳法。一阴一阳双修法,不单指密法,上面谈的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个双修法,佛教最主要的双修法就是慈悲和智慧双修。
  另外,还有色身成就和法身成就的双修法,这是密法最核心的东西。人活着就是有形的肉身色体和无形的思想意识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运,一旦肉体,意识离散,人就死了。佛有可见的色身和不可见的智慧、断证境界的法身,这也是一种双运。积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是双修,即两个法合一而修,偏颇哪一个方面都不行。在密集金刚里有二十三种双修的说法。所以,不能简单地来解释双修问题。

  9、问:为什么要结婚?
  答:佛教弟子有出家、在家的男女二众共四众弟子。在家的可以结婚,出家的不能结婚。

  首先,结婚与不结婚和修行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结婚是在一定阶段下的要求。比如说僧戒、分别解脱戒里面,不犯四根本戒是非常重要的,僧人必须遵守戒律,不守戒律不能成为僧人。菩萨戒里则没有这样的必然要求。当初佛说法传菩萨戒的对象都是国王、大臣、贵族这些人,不可能让他们都出家,也没有这个必要。
  修行是为了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没有多大的关系。佛教的研究说,今生只要把精神世界调整好,它是一个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佛经里头讲根本的修行是修心。修行就是修人的心,不是修外面的东西。如果有菩萨心、佛心,在家和出家都是一样的。《六祖坛经》中说,心净了以后就是圣僧,心不净不是僧。无论男女,见道以上都是圣僧。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圣僧。有的人解释说凡是穿袈裟的世俗僧都是僧宝,这是不对的,以为圣僧就是不结婚的人,这是非常偏狭的。
  又,出家、禁欲生活也不是佛教独有的,其他宗教也有,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基督教的修女。而且,僧人出家也不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在佛陀之前,印度教里面就有僧人。从《释迦牟尼传》里可以看到,他在游城的时候,在城门上看到生病的、老者在那里受苦,又看到一个焚尸的场面,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在另一个城门口却看到一个僧人在要饭,沿路行化,他非常羡慕这种生活,这也就是后来他出家的原因之一。可见在释迦牟尼之前就有僧。
  还有一个问题,僧人在社会上只能有适当的比例,不能超比例。如果僧人多了,不劳而食,在家群众的负担过重的话,会起反作用,会引起社会上很多人的反对,结果国王就会采取措施来毁法、灭法,汉传历史上三武灭佛、藏传佛教的朗达玛灭佛的根本原因就是这样。再想一想:假如所有的男女都出了家,人类社会如何传宗接代,怎么延续呢?

  10、问:什么是空? 答: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空”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成、住、毁、空的空,大地、生命等有个形成、逐步毁灭的过程。比如说地球,现代科学研究它的寿命是一百五十亿年,现在已只过了四十多亿年,还会住一百多亿年,然后毁灭。植物、水、生命等逐步消失,然后地球整个就毁灭了,什么也不存在了,就是一个空的阶段。
  另一种空,指的是性空,不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其形象、作用、能量是存在的,但却没有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一种不依赖缘起而产生的,从来就有,将来也不会消灭的始终不变的性质。事物的有不是永恒的有,而是无常的有。任何一种事物,既是有又是空,这是对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
  中观所说空不是世俗人理解的什么都没有,现在有些电影里说到四大皆空就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了,歪曲了佛教的原义。我们所说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空花、兔角本身就是空无的,说这些是空还是不空是毫无意义的。首先,这个东西它的前提是存在的,经过分析研究之后,认识到它没有一种永恒的自性存在。它的名称只是一种人为的名称,和它实际上是什么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然,如果名称是必然的,能够代表它的自性的话,物质就只能有一种名称,不能有两种或多种名称。
  比如这个杯子,它是一种实际存在,这是事实。空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这个杯子它是没有自性的。怎么证明它没有自性呢?这个杯子没造出来之前是没有的,杯子打破后它也就不存在了,哪里有个不变的自性呢?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形状,但杯子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又,自性可以讲是事物各自的规定性,是它和别的物质相区别的特点。这个杯子是用来喝茶的,叫做茶杯。那么,茶杯是它的特点吗?如果是,那么自性是茶杯的这个杯子,就不能当酒杯用了。而事实上,喝茶用的这种功能是人为的,不是它的本质。它没有自性,没有固定功能性,所以就可以用来喝水、喝茶、喝酒等。
  再比如说眼前这张桌子,汉语叫“桌子”,藏语音为zhuo ze ,英语叫做taible ,每一种语言都给它一种名称,哪个名称代表它的自性呢?名称仅仅是一个符号,说话、考虑问题的时候起作用,不能代表它的本质。“法无我”指的就是这种以人为的名称代表事物或者事物的本质的智慧障碍——法执的破除,破执之后就没有这种看法了。如果桌子是它的自性?那它就不能做桌子以外的用途。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当床、做凳子,甚至劈掉以后当柴烧。它有自古以来不变的永恒自性吗?没有。
  所以,自性空和有相对,性空幻有。一切事物包括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虚幻的,是人的思想或说人的主观意志赋予了它种种的属性。

  佛教为什么要说性空理论呢?主要是为了破除我执。破执要靠空性的哲学修养。我是什么?我就是这个身体吗?说“我的身体”就说明身体不是我,身体只是属于我的一种东西。同样,说“我的心”、“我的思想”、“我的意识”、“我的阿赖耶识”等,也说明思想意识不是我,而是我的,从属于我。既然身体不是我,思想不是我,那么“我”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分析,“我”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无始以来,却不加分析,把这个五蕴身、思想意识笼统地当做我,产生我、你、他的分别,产生我执、我爱,把个人的名利、地位、财产、脸面等很多世俗的东西,看得太认真、太实在了。贪嗔痴烦恼不断,造业轮回不已。所以,要破除对“我”的执爱。但很多人在破我的时候,连这个五蕴和合的具体的我也破除了。那么谁在行善作恶?谁在轮回?谁来转世?谁修行?谁解脱?都没办法来说了。这个具体的我,佛教中从来是承认的,从来不破,毗婆沙、大般若、中观论等各种经典里都有规定的。缘起之幻有,其作用并非不存在,要破除的是抽象的我的概念,是对我有自性的执著。这需要甚深的哲学思维来破,不是简单地去作否定。

  台湾有个人讲经的时候这样解释唯识:“只有我们的心才存在,其它什么也不存在。”这样的讲经法是非常可笑的。唯识论并不是这些人睁着眼睛的胡说八道,没有这样笨的唯识论,这样讲,道理上说不通,连小孩子都没有办法说服。“只存在心”,那么肉体存在不存在?世界存在不存在,地球存在不存在?这个房子究竟是谁的心呢?心是连续不断的思想意识流或像唯识所说是第八阿赖耶识。你的今生今世是这个阿赖耶识造的,那在你生下来之前有没有地球?你的父母、祖宗一代代的延续,又是谁的阿赖耶识造的?这个阿赖耶识不就像外道的造物主一样了?过去很多人把佛教当作唯心论来批判,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批判宗教唯心论,笼统地定义一切宗教都是唯心论,所谓“唯心”就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如果像这样粗俗、简单地来解唯识的话,那倒确实是唯心论。而事实上唯识论在经典里头不是这样说的,它是把物质和意识分开,从根源上说是先有意识存在,然后才看到这个实物的存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是意识。

  当然,中观论是不同意唯识的看法的,认为是不了义之说,这是有佛经根据的。就在唯识论作为经典依据的《楞伽经》中,佛陀曾亲自说过这样的话:如像医者对病人,哀悯为治各种病,而说种种方便法,我亦曾经说唯识。

  11、问:怎么才能安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生智慧?
  答:对“安心”,各教派有不同的解释,如汉传禅宗、藏传的大圆满,都讲安心。真正的安心是什么?就是显出本性。心是个不安的东西,妄想很多。消除妄想,真性显现,就是安心法。理论上若细说比较复杂,具体的修心也有很多的方便法。简单地说,就是消除妄心,才能安住真心。

  怎样才能生智慧呢?修定,定能生慧,佛教大量经典说到静能生慧。智慧有三种:闻所得智、思所得智、修所成智。闻所得智,是学习经典过程当中产生的智慧;思所得智,是将学习到的东西经过自己反复地认识和思辩产生出的智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法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修禅定的结果。闻、思、修的结果,产生的才是真智,所以称为甚深的智慧。

  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识是一种世间智,慧是随认识的逐渐深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甚密的智。识转智的最后阶段就是成佛,之后显现出来的色身,都是智慧的化现。所以,佛身不是一般的肉身,而是一种智慧的显像。

  人的知识始终是有限的,众生的全部智慧合到一块,和知识的总量是相等的。对具体的人来说,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小于知识的总量,因为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认识事物就有限制。过去的东西消失了,没办法认识;未来的东西尚未生出,没办法认识;现在的东西,也因有空间的阻隔不能见到、听到,无法亲自检验,所以没办法认识。而佛是遍知,佛陀的智慧和知识总量是相等的,所以称做正等正觉。

  (本文根据 2005年3月 多识仁波切香港开示整理。转载《藏人文化网--藏传佛教》)。
发表于 2008-3-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2-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人的认识真相的路途有多种,一个健全的国家应该提供多种探索真相的可能

而佛教,也只是帮助人们自由认识真相的工具之一,不应该以我才是绝对真理而自居!
发表于 2008-12-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ndweller 于 2008-12-9 21:07 发表
而佛教,也只是帮助人们自由认识真相的工具之一,不应该以我才是绝对真理而自居!


师兄若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得到多种探索世界真相的途径以及足够的时间,要是在地球上恐怕没那么多时间和那么好的条件了,哈哈,开个玩笑。
发表于 2008-12-9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nwyd 于 2008-12-9 21:37 发表


师兄若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得到多种探索世界真相的途径以及足够的时间,要是在地球上恐怕没那么多时间和那么好的条件了,哈哈,开个玩笑。


哈哈,还真是个玩笑

就算是地球上最省时间最好的途径之一,和以唯一绝对真理自居, 也是完全的两码事!不信,你仔细观瞧


笨者之帚 于 2008-3-8 18:39 发表
  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多识仁波切开示

  佛教讲究应机说法,....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
[/quote]


[ 本帖最后由 sindweller 于 2008-12-9 22: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没有足够的福报和缘分,恐怕天大的方便在你眼前,你也会把他当作大便,这从无著大师的故事可以得知,我等末法恶业众生,福缘浅薄,业障深重,凡有点滴所得,便自以为智超于一切人,我慢心重,别是世智聪慧者,每每以俯视的心态的苛求种种学问,愚以为非佛者子应有之态度也。
发表于 2008-12-10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hmlh 于 2008-12-10 08:59 发表
呵........,没有足够的福报和缘分,恐怕天大的方便在你眼前,你也会把他当作大便,这从无著大师的故事可以得知,我等末法恶业众生,福缘浅薄,业障深重,凡有点滴所得,便自以为智超于一切人,我慢心重,别是世智聪 ...



呵呵,你挺喜欢为别人操心哈, 但是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不可能全部都是佛教徒,佛教徒也没有为佛祖和佛法去圣战征服全社会的权!佛在世时,也没有一一灭了其他宗教,也没有宣说[我才是你们唯一的神,不信我者下地狱,唯信我者得永生]的教义,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以自己的信仰强加别人,而是只要善的我们都随喜,尊重各自的良好意愿,反正真理不怕火炼, 他人也有自由选择和发现的机缘, 没有必要盖地铺天,让整个社会只以[我教]为大圆满!那才是毁了和谐的祸端!

难道这也是[我慢]?


[ 本帖最后由 sindweller 于 2008-12-10 20:1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0:34 , Processed in 0.03290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