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1|回复: 3

法尊法师的一篇关于“信”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8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的问题

⊙ 释法尊

一、引言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如来为赞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长一切善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

心的范围!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白芽?”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晓得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断送自己的善根哩!

现在有许多不安分的出家人,不,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唉!将来三宝隐没,世间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还俗,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开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败,不得已而归俗,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毁谤,那还成什么话,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法师常说:“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的态度,是要向着背世间顺解脱的方面去进行的。然而,此中先决的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三种,初步学者,尤以闻为重要。现在就以闻来说吧,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不是恶心。所以善心所中第一个就是信,意谓听闻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没有信心去听闻佛法,那可以说就是以恶心听闻佛法了,恶心听闻的佛法,试问可以思吗?可以修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未,听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我个人常常这样想:“信这个东西,对于初学佛的人,实在太重要了!”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的意思。譬如开会议,彼此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佛教通常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大笼统宽泛,在初学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

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学僧林芳、演培同记
                                             原载《觉音》1940年十三、十四期
             摘自《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 本帖最后由 大地 于 2008-2-18 12:34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8-2-18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与“德行”如同走步

一个左脚,一个右脚,此起彼伏,相互支撑,前后轮替,协助同行,
你说那个重要?
没见过老是左脚在先的走路的,那也走不快啊,缺一个那是瘸子 , 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无名剑 于 2008-2-18 01:18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8-2-18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与仰不能拆开理解,必须合在一起才看得出来意义,才能理解。
仰,仰仗的意思;为什么要仰仗呢?因为自己弱小,要仰仗经验老成。比如,小儿要仰仗父母才能存活,必须要仰仗。
在学佛的行人的内心世界,有此仰仗的需要,有此仰仗智慧圆满的导师指引的需要,所以信表达了内心世界的仰仗的心理活动。
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有信仰金钱的,有信仰权利的,有信仰马克思的,有信仰儒家的,有信仰道家的。但总抽象起来看,所有的信仰者都是期望离苦得乐,但由于因缘不同,从而选择了与自己较近的信仰理念。所以佛典也总是离不开苦与乐的探讨与宣讲,《入行论》叹道:.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佛陀宣说如此众多经典,难道不体现其智慧老成么?《入行论》赞道:多劫佛深思,见此最饶益。众生依于此,顺利获胜乐。还有什么经典是以劫的经验做概括总结的呢?

中国人老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看到高山就要仰头,看到宽广的大路就要走。真是恰当不过的比喻。
发表于 2008-2-1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的前提是让自己看见真相,进入真相,没有自己,只有真相,只是信仰外的口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1 10:09 , Processed in 0.0324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