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4|回复: 3

关于精进的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先讲一个佛经里的故事:一次,几位新学的比丘有问题要请教佛陀,当时佛陀刚好卧病在床。阿难尊者就在屋外对几位新学比丘讲法。当阿难讲到“精进”时,恰好被屋里的佛陀听到。佛陀立刻从病床上坐起,恭敬地听阿难讲法。

  “阿难,你刚才在说精进么?” 佛陀欢喜地问阿难说。

  “如是,世尊!”

  “阿难,你刚才在赞叹精进么?” 佛陀又再问了一遍。

  “如是,善逝!”

  佛陀反复问了三遍,然后无比赞叹地对阿难说:

  “阿难!你应当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所以如此示现正是要告诉后来学佛者精进的无比重要!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应当记住佛陀这段教诫。许多人常说密乘好,密乘可以即身成就。即身成就靠什么呢?一个是对上师生起与佛无二的坚定信心;再一个就是精进的修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一点苦也吃不了,一点精进之心也不没有却想即身成就,纯粹是异想天开。为什么在藏地人们把文殊、观音、金刚手称为根本三尊呢?因为他们代表成佛不可缺少三大法宝:智慧、慈悲和勇猛精进。这三个缺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圆成佛道。

  也有的弟子对我说:“上师,我也想精进,可总是提不起来?”其实不是没办法提起,而是我们错误观念在作怪。如果你能把追求世间名利、五欲那份“精进 ”的一半转化为追求佛法和善知识上,修学佛法怎么会不成就呢?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精进?精进就是说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发起身口意勇猛而无厌的努力,精进的反面就是懈怠。精进还可以分为小乘的精进和大乘的精进。小乘的精进是指见到轮回的苦觉得自己一分一秒也呆不住,而一心一意寻找解脱;大乘的精进才是真正的精进波罗蜜,就是为了一切如母有情早日解脱而精进修持,这就象一位慈母见到唯一的儿子得了不治之症,象疯了一样找寻无上甘露妙药(无上菩提)来解救自己的儿子,只有象这样的心态,才能称为精进波罗蜜。

  要发起真正的精进必须克服几种心理。

  第一种是推延的心理。许多人早上的时候总想着中午的时候会有时间再修,中午到的时候想着晚上修。到了晚上又想推到明天再修,或者想等我赚了多少的钱,帮助儿女完成婚事之后再修等等。可是他就没想过谁能保证我还有明天呢?如果明天死了怎么办?所以我们应当多念生死无常、人身难得来克服这种推延的心理。

  第二种,畏难的心理。许多人叫他好好修法,总是说我不行,人家是大根器,我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表面上听起来是一种很谦虚的说法,其实是一种保护我执的极可怕的借口。明知自己业障深重就更应该比别人更加百倍的努力才是!

  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密法的人)应当有佛慢,佛陀说连最小的虫蚁都有佛性,只要肯努力精进,一样可以成佛。我得了这个人身为什么不能成佛?要坚信自己的佛性和上师诸佛是一样的。佛陀可以做到、上师可以做到,我只要肯努力也一样的可以做到。

  第三种,急躁的心理。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应当存有长远之心。不要急于求成,强迫自己去做现在能力所达不到的事。明明只有十斤的力却让自己去扛百斤的东西,只能把自己压垮。过分躁进的结果只会加倍的退缩而已,对修行没有好处。

  不要过紧,也不要过松,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长期的修行计划。因为精进本身就包括恒心在里面。

  其次,我们应当思维祖师大德的故事,思维佛法不可思议的功德来策励自己。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成就者无一不是依靠精进而得成就的。佛陀的六年苦行、密勒日巴祖师终身闭关等等。我们应当常想:世间的人如果一夜之间丢失了百万的家财,他会象疯了一样拼命想要追回来。我们轮转于生死苦海之中而迷失了自己原本自性。丢失无量劫可以受用自在的法身之财,我们为什么不象疯子一样一心一意、不畏艰难地把它追回呢?

  应当时时观察佛果的功德和轮回的苦,来警策自己一定要在这一世内就有所觉悟!

  精进一方面包括勇猛的心,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固愿力。我们平常发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发了愿之后就应当按照愿意力努力去做,不能做到一半一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这样天人护法会不欢喜,慢慢养成了习气,将来做任何事都会一事无成。

  现代工业社会中,每个人都十分忙碌。但大家应该利用节假日多闭关。平常我们应该修生活瑜伽,把修行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既便忙碌也不会妨碍精进。修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事相。所以精进关键是意的精进,而不是身的精进。身体应当调节好,不要让它过分劳累。但行、住、坐、卧都应当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保持正知正念(特别是密乘行者应当时时忆念上师和菩提心),一发现自己与善法不相应就应赶紧拉回来,安住于正知正念中,这就是修行,就是真正的精进。

  许多人精进是精进,但由于方法不对。他所谓的精进就是一天念多少咒,磕多少头,而真正与菩提心相应的念头一个也没有,整天就在枝叶上转,把握不住根本。这样的精进,养成不良修行的习气,反而成了自己证悟的最大障碍。修行一开始就要养成好的习惯,以后慢慢就容易了。一开始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什么也没有。真正精进修行的人他懂得把修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不会让任何的一分一秒无意义的空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修学的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要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为魔界。

过去的先圣先贤,在道业上所以有成就,哪一个不是经过大死一番的精进?我们就拿本经的当机众阿那律尊者来说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讲经法会中,竟然打起瞌睡来。佛陀对于懈怠不精进的弟子,很不欢喜,就喊醒阿那律,诃斥他说︰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听了佛陀的诃斥以后,心里很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经行就是诵经。

一天两天不睡眠是不要紧,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当然会支持不住,眼睛也会吃不消,经过一段时间,阿那律还是精进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佛陀非常怜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证得天眼通。

阿那律为了佛陀的一句话就那么精进,能这样大死一番,就不会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会为众邪魔鬼所娆。学佛者,听经闻法,了知诸法实相,这是得文殊菩萨的大智,但要从所得般若智再行精进,才可契合普贤菩萨的万行。

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餵鹰,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岂是那些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人所能想象体会得到的﹗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徧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热情,为教的精进,何能至此?慧可大师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进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

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不为他力折伏,(二)获得诸佛摄受,(三)人天等众敬仰,(四)听闻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长无碍辩才,(七)得进住于禅定,(八)少病少恼少患,(九)饮食容易消化,(十)如优昙花开放。

精进如攒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顿,菩提心好发,恒常的精进心确难维持,无论做什么,若无恒心、精进、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会收到实益。常听到人说︰「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常的精进,以五分钟的热度来做事,怎么能够成功?要使精进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否则,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达目的就后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就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一只鹦鹉,见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烧,火势非常猛烈,牠见了非常不忍,即刻飞到河边用口衔水前来救火,像这样「杯水车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当然无济于事,但这只鹦鹉仍然精进不息的为救火而忙。

这时,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对鹦鹉道︰

『鹦鹉﹗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一点点水,怎么能救火呢?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鹦鹉回答道︰『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尽心尽力而为﹗』鹦鹉的话很平凡,但鹦鹉的壮志是不平凡的,这种见难不退的精进勇猛,竟感动了天神为牠熄灭山林的火灾。

在《四十二章经》里就有六章说学道的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共分三种︰(一)披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利乐有情精进。所谓披甲精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道者好像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阵,意如怯弱,就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如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披甲精进,就是说修行必须要有战斗的精神。

披甲精进是除恶,但精进中还要完成善法,是名摄善法精进。这是说无论出家在家,修习善法不宜过急,也不宜过缓,一切要以适可为主。因为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好像弹琴,弦松就会不鸣,弦紧又会声断。所以为善修行不要太缓,也不要太急,缓急都会出毛病,佛法的第一义是在中道﹗

利乐有情精进,这是说学佛的人要大发慈悲,普渡众生,但三界众生无量无数,若不精进,何能实践度生之志?怀著无限的悲心,具有广大的志愿,才能精进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识放纵的毛病,这是我们还没有了知时间和生命的宝贵。我们在时间中生活,想到今天完了还有明天,今年不做还有明年,少年不修还有老年,就这样在悠悠时光中蹉跎岁月,结果在懈怠依赖的习性下堕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宝贵,时间岁月的不再来,把无常记在心头,就会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犹豫,真心向道了。

过去,佛陀问诸弟子道︰

『人命在几间?』

『在数日间﹗』弟子甲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为然,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饭食间﹗』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仍不以为然,又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呼吸间﹗』弟子丙回答。

人命在呼吸间,佛陀听了非常欢喜,就称赞道︰

『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觉悟到生命在呼吸间,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敢懈怠吗?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不赶快精进去完成吗?

精进是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精进的目的是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盘据在我们心中,使我们不能超脱轮回,了脱生死。学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烦恼恶。烦恼,是烦心恼身之谓。烦恼,比怨贼、强盗、土匪还要厉害,「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烦恼而来的。

佛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瞋恚,以智能对治愚痴,以无我对治憍慢,以正信对治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

根本烦恼,如同树根一样,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二十种随烦恼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十种小随烦恼,就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两种,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我人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因无明烦恼遮蔽了我们光明的心体;我们生活在危险恐惧中,就是因为有烦恼的扰乱。统领这一切烦恼的主帅就是我执,众生因为执我,一切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要学佛法先无我」,能修证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无烦恼的境界。

「我执」,是烦恼生死的根本;「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我执不除,烦恼恶就不能破。破烦恼恶的方法︰先从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再加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烦恼」自会逐渐破除,我人本来的面目自会显现。

烦恼破了,还要降魔。魔者,能坏人善事,断众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碍、扰乱、破坏、诱惑,能夺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心有贪瞋烦恼的魔,没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魔,遍覆在世间一切处,最坏的魔还是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寺院里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降伏内魔比降伏外魔重要。

佛教日益衰微,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人太少,穿佛衣吃佛饭,假借信佛之名,做贩卖如来勾当的魔子魔孙太多。做真正佛陀的儿女,今日须有向魔挑战的精神﹗末法时代,去圣时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希望今日正信的佛子,要向韦驮菩萨看齐,手执降魔杵,降伏一切障道的魔鬼﹗

本经说「降伏四魔」,四魔就是︰(一)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之魔,(二)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三)死魔?指能断人生存命根之魔,(四)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在《小止观》及《起信疏》等经论里说,摧伏四魔的方法,即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称念三皈五戒,或诵《般若心经》。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也是经过降魔以后才成道的﹗

专造罪恶的烦恼破了,一切扰乱道业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脱出五阴三界的牢狱。

五阴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阴,盖伏为义,因色受想行识能盖伏有情的真如佛性之故;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阴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等于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

众生不懈怠地精进修道,舍弃五阴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稳的世界﹗

(表五)
发表于 2008-2-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地道,屡次转载别人的文章不署名出处。;P
发表于 2008-2-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过紧,也不要过松
家师也常以此告戒后学,修持佛法不要落入这两个陷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16:28 , Processed in 0.03878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