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央嘉措道歌之我见
--------------------------------------------------------------------------------
2007-5-31 22:39:12
四川新闻网-甘孜日报讯
——读《仓央嘉措情歌》汉文版有感
□拉 茉
读完《仓央嘉措情歌》汉文版之后,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汉文界读者都普遍认为《仓央嘉措情歌》是情诗的根本原因了。众多读者产生这样的认识,除了读者各自受不同的世界观影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译文的问题。汉文版的很多首诗都没有按原文原义翻译,更多的是译者主观意想的渗透和显露。
《仓央嘉措情歌》的汉文译本,首先从题目的翻译开始就没尊重原文和原义。在藏文原文里,《仓央嘉措情歌》称仓央嘉措“古鲁”, 古鲁的“古”指道情、“鲁”指歌, “古鲁”一意是含劝诫意义可以讽咏的宗教道歌,如《玛尔巴道歌》 、《米拉日巴道歌》等(道歌:藏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藏族作家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形式多采用“鲁体”民歌的多段回环对应格律)。在藏语里情歌有统一规范的“杂鲁”或“杂喜”一词称法,“杂”才是名副其实的“情”。
从《仓央嘉措情歌》的诞生到现在,对它进行过解读的人很多,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宗教戒律、追求爱情的要求;也有从纯密宗角度理解,认为它用隐晦的词句描述了密宗具体修行的过程与境界;有从作者生平以及当时历史出发,认为它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政治处境和佛学的一些世界观。出现各种各样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并不稀奇,譬如《红楼梦》百年来众说纷纭,“红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显学。中国古代诗学评论向来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论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也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评述。然而,这并不代表对《情歌》的评论可以信口开河。通过对原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对藏文化、藏传佛教以及十七世纪初的西藏地区历史情况的考察,深切体会到“仓央嘉措情歌”包含两大内容:一部分是表达了身为政教最高领袖的他的政治苦衷;另一部分立足于佛教教义或佛教哲学,由世间情入出世道,喻出世道于世间情,如实展现佛教思想的一片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下面具体为两首汉译本作一简单的解析。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首诗翻译的关键错误在“年轻姑娘”一词上,原文里的原句是“玛吉阿妈”,玛吉是未生的意思,阿玛是母亲,玛吉阿妈是未生母亲或者身生母亲之外的母亲。大家都知道,在文学里,“母亲”一词往往不仅仅指的是母亲,而常常被赋予很多含义,比如大地母亲、祖国母亲等等,仓央嘉措所言的“身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我们必须在了解当时的历史以及对仓央嘉措本人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以试着去领会他所言的“身生母亲之外的母亲”。他的这首诗,是在藏蒙关系日趋恶化的历史状况下完成的。 略懂藏族文学及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其实是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感情。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识,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
这首翻译得很失败,译者没有按客观去理解这首诗,而是主观意想去翻译了它,因为原文中根本没有相恋和相思等概念。原文的正确义译:“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
个人觉得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世界观,这首里的“它”可用在人上,也可以用在某一事物上,完全取决于读者本身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这种世界观可能是渊自佛教的“知足”或“寡欲”等教义。这首道出追求幸福的另一种途径,通常,人们的很多需求都是人们的“习惯性”或“赖瘾”所驱使的,比如香烟等不是生活必须品的东西对于已经习惯了的人们每天一定要享用它,而有些人则不用,世间的很多东西包括奢侈的饭菜等都可以理解为烟,而想要这些东西的贪婪心理解为“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不是生活的必须品(可以没有),而都是人们的赖瘾性和贪婪心所驱使的,如果人们早不接触那些东西,也就不用受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痛苦,例如有鸦片瘾的人没有鸦片就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很多现象和这是一个本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实际上,这首诗折射出一种简约的生活哲学。
总之,《仓央嘉措情歌》实际上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了佛学中的某些观念,隐晦地传达了仓央嘉措本人的处境,以及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许多难以明言的整个民族的苦衷,并非儿女情长。所以,所谓《仓央嘉措情歌》翻译为《仓央嘉措道歌》更贴近原文,更令人信服,虽然老一辈藏学家已经译为《仓央嘉措情歌》而广为流传,早已风靡国内外,但是,古人云“诗无达诂”,时至今日,有必要对之另眼相看,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