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90|回复: 9

漢藏的佛性論(林崇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藏的佛性論作者 : 林崇安  


一、漢地的佛性論
  漢地的佛性論以及禪宗的觀點,常用流傳在漢地的《圓覺經》、《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作依據,今就這些經論的特點略作介紹與評析:
  (1)以開顯佛性、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作為修行的核心:
  《楞嚴經》卷一說(T19,106c):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又說(T19,131b):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起信論》說(T32,p577c):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而常恆不變。
  (2)無明依於佛性而有生滅相,但佛性則始終如如不動:
  《圓覺經》說(T17,p914a):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楞嚴經》卷六說(T19,p114a):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起信論》說(T32,p578a):
  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以上兩點提出佛性論的核心觀點:眾生一方面有常住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此永久存在;一方面有無明,此可滅除。然而這常住真心是色法?心法?有為法?無為法?合理的說法是:這常住真心是指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種清楚而明白的認知功能,時時都存在著,雖是有為法,由於延續不斷而假名為「無為法」,猶如佛智雖是有為法而假名為「常」。
  (3)無明來自妄執以及不了知佛性: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楞嚴經》卷一說(T19,p108c):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起信論》也說(T32,p578a):
  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薰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了真如法──不知掌握自己當下這顆「清楚明白」的心,反而往外追逐境界,因而流轉生死。站在佛性論的立場來看,不了知自性清淨心就不能成佛,因此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4)眾生雖有佛性,但必須靠善知識作外緣指引才能去除無明以成佛:
  《圓覺經》說(T17,p920b):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作、任、止、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起信論》說(T32,p578c):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薰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5)去除無明障礙要有種種方便,並避免歧途:
  《圓覺經》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為心理上的顛倒見解,必須避免,並以正面的「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三種法門為悟入實相的方法。
  《起信論》一方面指出「一切邪執、皆依我見」,一方面指出「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所以要修五門:施門、戒門、忍門、進門及止觀門。
  《楞嚴經》卷八更詳細述依次修習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的修行次第;卷九指出「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與五陰密切相關。
  (6)站在佛性的立場來看,生死與解脫、善與惡等,皆如幻如化:
  《圓覺經》說: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T17,p0915c)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T17,p916a)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T17,p917b)
  為何無菩提及涅槃?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合理的看法是:眾生無我,因而無輪迴者、無涅槃者。這是由勝義諦直接掌握佛法的要點。得念、失念、智慧、愚癡皆自性空,這些皆非真實存在,同為空花相,若能真正體證,便得到解脫,證得涅槃與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7)《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個獨特說法:
  a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薰習真如,以薰習故,則有妄心。(T32,p578a)
  b以有真如法故,能薰習無明。以薰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薰習真如。(T32, p578b)
  此說法不同於其他佛性論的見解。一般將此處的「真如」,認定是永恆不變的無為法,是不能具有「能薰」、「所薰」的性質,其本身不能增減,而成一難題。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呢?若將此處的「真如」,解說為「假名為常」之「真心」,則成為「有為法」,可以具有「能薰」、「所薰」的性質,如此可化解這一難題。如果堅持此處的「真如」是指法界,是無為法,那麼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呢?今若配合此論所說的「不了知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可重新理解此處所說的「真如」一詞是「了知或不了知真如法」之省語,因此,上述二句是說:
  a由於不了知真如法,因而有無明。由於有無明煩惱之因,更薰習不了知真如,輾轉薰習下,乃有妄心。
  b經由外緣教導,了知真如,因而能薰習無明(使無明漸減)。此薰習因緣之力,令妄心厭生死之苦,樂求涅槃(去現證真如);由於此妄心有厭生死求涅槃之因緣力,進而更薰習了知真如。
  由於「了知真如法」是「有為法」,故可以增減,具有薰習的功能。「了知真如法」與「無明」是相反的二種心理,依此就可以化解這一難題,若將此處的真如法,特指心的空性,那就更合理了。
  (8)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也提及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及佛對真如佛性的了知以及無明客塵的去除,依次由淺而深。
  至於「真如緣起」的說法,我們也要重新理解為:真如是指心的空性。眾生由於不了知真如而有無明,形成生死輪迴,此為流轉門;反之,經由了知真如,消除無明,開顯佛性,解脫生死,此為還滅門。並不是由真如本身生出輪迴及涅槃諸法;真如本身如如不動,猶如虛空,不生不滅,輪迴、涅槃則猶如虛空華。
  (9)依據漢地的佛性論,真如主要是指自性清淨心,是指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種時時清楚而明白的認知功能,假名為「無為法」,其目的不外是要眾生時時觀察自身本具的這顆真心。如果強調此真心為合乎定義的無為法,是如如不動,猶如虛空,我們就要將此真心解釋為「心的空性」,否則會落入「能薰」、「所薰」的困境中。
  (10)由於眾生心中有「無明」這一客塵的存在,因此佛性論者的修行重點,不在於額外獲得什麼,而是在於如何徹底去除客塵!而這客塵是什麼?主要就是指「不了知真如」。但要如何了知呢?就要靠善知識作外緣指導。體認真如,去除無明後,無明便不再生起,因為「正確的認知」便是「無明的對治」,猶如「有效的藥」是「所治之病的剋星」。
  二、藏地的佛性論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基本經典有下列幾本:
  1.《大方等大集經》〈瓔珞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2.《大方等如來藏經》
  3.《大般涅槃經》
  4.《大法鼓經》
  5.《央掘魔羅經》
  6.《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7.《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8.《不增不減經》
  9.《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以上九本如來藏(佛性)的經典,都是由梵文譯成藏文,另外有《楞嚴經》是由漢文譯成藏文。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論典是《大乘無上續論》及《大乘無上續論釋》,此二本(合在一起)就是漢地的《究竟一乘寶性論》。
  西藏佛教對佛性的看法可分為三種:(1)覺朗派的佛性說,(2)格魯派的佛性說,(3)寧瑪派、噶舉派等的佛性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覺朗派的佛性論
  覺朗派認為「佛性」、「如來藏」、「自性身」是同一意義,這三者皆是真實存在,都是自性有。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記載著覺朗派的看法:
  一切諸法實相勝義諦是常恆堅固不變的。阿賴耶有識、智二分,此屬智分,復是勝義法性的三寶,是周遍一切情器世間,是界覺無差別的天眾,此與如來藏、本住種性,四續部中所說百部諸尊等,皆同一意義。承認它是因位、果位無別的相續中居住之相,承認它在法身三分位中存在之相,承認它雖然常住因位,然說決不能在識上顯現。
  又謂世俗之諸分,乃是自空、斷空、滅空、少分空、從本即無,是求解脫者一切相中皆所應捨也。
  他空勝義諦,常恆不變,周遍一切情器世界,與如來藏同一意義,在因位時即已本有,由修習《六加行》瑜伽次第現證果位法身。(劉立千譯)
  此處指出,佛性(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智分,在眾生心上常存,又稱作「他空勝義諦」,是所要修證的法身。至於世俗之自空,則是所應捨。在阿旺洛追扎巴的《覺囊派教法史》中指出:
  佛陀二轉法輪主要講自空,末次轉法輪講勝義他空,兩者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前者主張)世俗、勝義二諦所攝的一切法都是從主觀成立的,這種是「自空」。(後者主張)一切世俗諦是從主觀成立的,故而為空;但是勝義諦法性任何時候非從主觀上空,……,這種空稱為「他空」。世俗諦無實有,而勝義諦於究竟本性為實有。(許得在譯)
  因此,在勝義他空的觀點下,世俗諦自性空,而勝義諦不是自性空,這是覺朗派的根本主張。在多羅那他的《中觀他空思想要論》中說:
  中觀學派分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普通中觀派在藏區主講自空,在印藏兩地主張無自性,一般指阿闍黎佛護、清辨、解脫軍、寂護及其隨行者的觀點。
  大中觀派,在藏地指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論師的釋著為代表。龍樹論師明確提出了法界空,這和無著論師等人所說的他空是相同的。(許得在譯)
  普通中觀宗是依據第二法輪的經典,大中觀宗則依據第三法輪的經典,並以如來藏為思想的核心,《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說:
  詳細論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他在《現觀莊嚴論》中概略敘述法語;在《經莊嚴論》、《中邊分別論》、《辨法法性論》中作了詳細的解釋;讀誦經藏,不共宗派,在《寶性論》中有詳細的抉擇。解釋這些論著思想的人是無著和世親兩位論師。無著論師著的《寶性論釋》對不共教派作了詳細的論述。關於他空中觀在無著、世親兩位論師的著作中作了透徹的分析,尤其是世親論師的《兩萬般若波羅蜜多頌釋》、《辨法法性論釋》對他空中觀思想作了詳盡的解釋。陳那和安慧的弟子對他空思想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許得在譯)
  此處指出(1)彌勒五論中《寶性論》闡釋不共的「他空中觀」如來藏的思想,(2)其他四論闡釋如來藏與唯識共通的思想,(3)「他空中觀」的如來藏的思想由無著、世親、陳那、安慧等人廣為弘揚。因此,在覺朗派的看法,唯識示固然是無著、世親等人弘揚,但他們真正的見解是屬於大中觀宗──以「他空中觀」的佛性說為了義,此思想超越普通中觀宗(內含應成派及自續派)及唯識宗。
  由於覺朗派認為佛性(如來藏)在眾生心上常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又認為世俗自空是所應捨。這種觀點會使人落入邊見,所以為西藏其他派所不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寧瑪派、噶舉派等的佛性論
  噶舉派對佛性(如來藏)的看法,《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說:
  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為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來藏─的原故。…..若問:為什麼眾生會具有這個「佛的因素」(如來藏)呢?這有三個原故:一、法身空性徧滿一切眾生故。二、法身真如無差別故。三、一切眾生皆悉具足佛種性故。(張澄基譯)
  此處指出成佛之因是如來藏(佛性)。有五種種性的眾生:(1)斷滅種性(闡提性),(2)不定種性,(3)聲聞種性,(4)緣覺種性,(5)大乘種性。此中的斷滅種性是否成佛?《解脫莊嚴寶論》說:
  這些所謂斷滅如來種性之人,並非是說他們已經完全斷滅了成佛的可能。這只是說他們在輪迴中流轉的時間極為長遠而已。這些人如果努力還可以成佛的。
  上述各點之主旨是以三種理由來說明眾生雖然有各種不同之種性表徵,但他們都是具有佛種性(或如來藏)的。頌曰:「見銀礦時知銀在,見芥子時知油在,見乳時知乳油在(見人知有佛性在)。」(張澄基譯)
  由於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積極去體認自身所擁有的佛種性(或如來藏),最後必可解脫煩惱而成佛。如來藏就是當下不造作的「平常心」,岡波巴大師說:
  平常心者:就是這個不為任何法相所摻雜,不被世間意識所攪亂,不為沈掉和妄念所鼓動,當下安置於本來之處(的自心)。如果能認識它,那就是自明之智慧;如果不認識它,那就是俱生的無明。認識它就叫做明體、體性、俱生智、平常心、本元、離戲、光明等。(張澄基譯)
  此處所描述的平常心就是人人當下本具的明覺。寧瑪派也有相似的看法,《仰兌》說:
  於自心雖隨顯現,輪回、涅槃,種種不同之相不混雜,於顯現時於剎那明覺之體性上,悉皆圓滿,故名為大圓滿。
  於剎那明覺體性上,如無明之名,亦且無故,名為俱生智、法性圓成、真如勝義、如來藏、自性界清淨、離邊、雙融、越心、唯一明點、法性、智慧、空性、寂靜、秘密、明照自在、本覺智、本來清淨,有如是多名也。
  如此,心離戲論為法身。明而無著,名為報身。顯現種種,根由不滅,名為化身。由是體性、自性、悲心,三無差別,故自心以一剎那,能認識自己之本面。(密乘出版社,1985)
  此處指出剎那明覺之自心,稱為俱生智、如來藏等等,此心本身「體性空」、「自性明」並「大悲周徧」,此三者不可分離,成佛時轉成法身、報身及化身。薩迦派的看法也相似,《土觀宗派源流》說:
  其(薩迦派密宗見解)不共同(於顯教)者,則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總相的自心及迷現之心,而是要認識在根位時的明空雙運、遠離迷亂之心。此於顯密經論中,名曰清淨心、如來藏、自性光明心、心金剛等,安立多種名言,亦名為因位阿賴耶。(劉立千譯)
  此種眾生本具的清淨心就是如來藏、佛性,此是處在明空雙運下的醒覺之心,故與前述寧瑪派、噶舉派所說的佛性,有相同的內涵。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格魯派的佛性論
  格魯派對佛性(如來藏)的看法,克主傑(1385-1438)於《密宗道次第論》說:
  如《大乘寶性論》說:「如來藏與如來界同。」其釋說界義為因義,故如來藏即是如來之因也。然亦非於凡成佛因,皆名如來藏。
  若爾云何?謂於心以真實存在空之空性上,稱作「心之法性自性清淨」。
  復次,未離客垢時,於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如來藏」或「本性住種性」。
  客垢無餘脫離時,於此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自性身,或究竟滅諦,或究竟離繫果,或具二清淨之法身。(法尊法師譯)
  此處指出:
  (1)如來藏就是如來之因,也就是說,佛性是成佛之因。
  (2)心的自性空,稱作「心的自性清淨」。
  (3)心未離垢時,心的自性空稱作「如來藏」或「佛性」。
  (4)心完全離垢時,心的自性空稱作「自性身」。
  因此,格魯派認為眾生心中若無佛性,則眾生心中無成佛之因,因而眾生不能成佛。若佛性與自性身意義相同,則一切眾生應已成佛,不須再成佛。自性身並不等於如來藏(佛性)。由(3)和(4)可以看出,此處的如來藏或佛性以及自性身,都是無為法。由於佛性(如來藏)是無為法,因此,將如來藏視為如來之「因」,或將佛性視為成佛之「因」時,此處的「因」是一「假名之因」,而不是合乎定義的「因」,因為合乎定義的「因」,必然是有為法。格魯派又認為自性身與佛性且都不是真實存在,也就是說,自性身與佛性都是自性空,因為諸法皆空。
  《究竟一乘寶性論》第157及158頌有關如來藏空與不空的看法是:
  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為身,自性本清淨,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T31,840a)
  此二頌在《佛性論》卷四中譯為:
  無一法可損,無一法可增,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T31,812b)
  宗喀巴大士的另一大弟子賈曹傑(1364-1432)對此二頌解釋是:
  (1)界(如來藏)自性清淨,於此毫無「舊有而新損減」的「以自性有的人我執、法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因為二種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從來未曾以自性有之故。
  (2)於此界(如來藏)毫無「舊無而新增」的二種無我,因為人無我及法無我是此(如來藏)之自性故。
  (3)真實見到人與蘊如實自性空,通達無自性之智慧,是契解真理之見。
  (4)現量見真實義後,一再熏習,將證得真實圓滿之佛位。
  (5)於此界(如來藏)毫無「煩惱自性存在是舊有而後無」,因為熏習對治後,(煩惱)必能脫離,而具有相離義相的客塵從本就是自性空之故。
  (6)煩惱自性空,毫無「舊無而新增」,因為具有相隨義相,且能生十力等無上佛法功德之所緣是「煩惱自性空」,此為不空──是從本就有之故。(《賈曹傑全集》藏文第三函)
  因此,賈曹傑認為「我執的對象及煩惱」,從本是自性空,所以「無一法可損」;另一方面,「無我」是如來藏的自性,並不是新增的東西,所以說「無一法可增」;與如來藏具有相離性質的客塵,從本以來是自性空,經由修習對治後,可將煩惱脫離,因此說「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與如來藏具有相隨性質且能生無上佛法功德智慧的所緣是自性空的「勝義諦」,此勝義諦從本就有,假名為「不空」,所以說「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
  此中指出,「客塵煩惱」從本就是自性空;而「煩惱自性空」等勝義諦,是從本就有。也就是說,「空」是指煩惱自性空;「不空」是指二種無我(勝義諦)是從本就有的,不是完全沒有,也不是昔無今有。
  所以,在賈曹傑的解釋中,始終貫穿著中觀宗應成派的見解:一切輪涅之法都是自性空,同時一切輪涅之法都是世俗有。以這種觀點來解釋佛性,便是格魯派的不共方式。
  但站在密宗的立場時,格魯派也主張要以「本元俱生光明心」來證悟空性,此本元俱生光明心是「最細的心」,不是六識這類「粗的心」。「最細的心」伴隨有「最細的氣」。「本元俱生光明心」或是「最細心氣」就是其他各派所指的「佛性」或「如來藏」。《密集金剛續》主張要止息粗的六識後,最細心氣才能呈現,而《時輪金剛續》及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則認為不須止息六識就可呈現本元俱生光明心(見達賴喇嘛《慈悲與智見》第二十篇)。此處的「本元俱生光明心」是心法,是有為法,但是由於延續不斷,而假名為無為法。

  三、漢藏佛性論的比較
  1.禪宗的佛性論,以凡聖本具的真心作核心,以脫離一切執著為安心法門,其意趣與藏地噶舉派、寧瑪派、薩迦派所說的「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相同。這些漢藏二地的禪師及瑜伽行者對佛性的看法,可謂同一鼻孔出氣。
  2.覺朗派的佛性論,把如來藏視真實存在,不是自性空;並且認為要將「世俗自空」棄捨掉。此種觀點為西藏其他各派所不能接受。將如來藏視為真實存在,即落入常見;棄捨世俗自空,即落入斷見。若將佛性執為真實存在,一意追求,而棄捨一切思惟,將墮入邊見。
  3.西藏格魯派的佛性論,將《寶性論》的佛性思想,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解說;將「眾生心的空性」視為「佛性」,在此觀點下,佛性是「無為法」。而前述覺朗派以外其他各派(薩迦、寧瑪、噶舉)所說的自性清淨心,在此格魯派看來是「有為法」,假名為「無為法」而已。格魯派認為「眾生心的空性」,是禪修時所觀之「境」,而自性清淨心是能觀之「心」。格魯派有關佛性及自性身的細膩分析,是漢地所少見的。漢地有的人主張「空性」是佛性,其範圍太廣,若能結合《大般涅槃經》卷三七所說的「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T12,581a),將範圍限制在「有情」上,以「有情心的空性」來稱呼「佛性」,就可以合乎格魯派的看法了。
  4.禪宗及薩迦等各派所主張的自性清淨心、本元俱生光明心,稱為「具足佛之功德」,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可用下例來理解:眾生死後的「中有身」(中陰身)具足五通,此五通並非修來,是本來就有。同理,將二障去除後,佛所具有的五通及漏盡通會完全顯現出來,是本來就有,而非新增。


  四、結語
  由上述漢藏佛性論的可以看出「佛性」一指「眾生心的空性」,一指「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前者以西藏格魯派的解說最為詳盡,後者以漢地禪宗及西藏噶舉派、寧瑪派及薩迦派所共許。在西藏密宗的觀點上,心氣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必有相對應的「俱生氣」伴隨著,合稱作「最細心氣」,此為任一眾生所本具,一直延續到成佛永不中斷,所以稱作「佛性」。
  總之,要瞭解「佛性」就必須掌握「心」(或者心氣一體)以及「空性」,這二項要件缺一不可。因此,採用「眾生心的空性」及「自性空的清淨心」二個觀念來代表「佛性」才是恰當的。
  (刊於《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三民出版,東大發行,1995,今略刪改)


发表于 2016-8-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8-9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明珠 发表于 2016-8-9 12:06
作者是宁玛派的吧

林崇安教授,1975九月起從劉銳之上師學習西藏佛教寧瑪派的密宗法門。十一月起從歐陽無畏教授(君庇亟美喇嘛)學習格魯派的顯教論典,依次學習藏文原典的《正理啟門集課》、《宗義寶鬘》、《現觀莊嚴論妙解金鬘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兼及《印度佛教史》等等。
发表于 2016-8-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明珠 发表于 2016-8-9 17:58
作者把佛性等同于如來藏。

阿弥陀佛。


格鲁对佛性的分析非常细致,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覺這篇文章把顯教的佛性(在字面上)直接等同於密教所說的俱生光明心了。

顯教是否有提及俱生光明心,這是一個問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1:07 , Processed in 0.0364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