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藏的佛性論作者 : 林崇安
一、漢地的佛性論
漢地的佛性論以及禪宗的觀點,常用流傳在漢地的《圓覺經》、《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作依據,今就這些經論的特點略作介紹與評析:
(1)以開顯佛性、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作為修行的核心:
《楞嚴經》卷一說(T19,106c):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又說(T19,131b):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起信論》說(T32,p577c):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而常恆不變。
(2)無明依於佛性而有生滅相,但佛性則始終如如不動:
《圓覺經》說(T17,p914a):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楞嚴經》卷六說(T19,p114a):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起信論》說(T32,p578a):
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以上兩點提出佛性論的核心觀點:眾生一方面有常住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此永久存在;一方面有無明,此可滅除。然而這常住真心是色法?心法?有為法?無為法?合理的說法是:這常住真心是指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種清楚而明白的認知功能,時時都存在著,雖是有為法,由於延續不斷而假名為「無為法」,猶如佛智雖是有為法而假名為「常」。
(3)無明來自妄執以及不了知佛性: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楞嚴經》卷一說(T19,p108c):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起信論》也說(T32,p578a):
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薰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了真如法──不知掌握自己當下這顆「清楚明白」的心,反而往外追逐境界,因而流轉生死。站在佛性論的立場來看,不了知自性清淨心就不能成佛,因此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4)眾生雖有佛性,但必須靠善知識作外緣指引才能去除無明以成佛:
《圓覺經》說(T17,p920b):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作、任、止、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起信論》說(T32,p578c):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薰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5)去除無明障礙要有種種方便,並避免歧途:
《圓覺經》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為心理上的顛倒見解,必須避免,並以正面的「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三種法門為悟入實相的方法。
《起信論》一方面指出「一切邪執、皆依我見」,一方面指出「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所以要修五門:施門、戒門、忍門、進門及止觀門。
《楞嚴經》卷八更詳細述依次修習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的修行次第;卷九指出「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與五陰密切相關。
(6)站在佛性的立場來看,生死與解脫、善與惡等,皆如幻如化:
《圓覺經》說: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T17,p0915c)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T17,p916a)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T17,p917b)
為何無菩提及涅槃?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合理的看法是:眾生無我,因而無輪迴者、無涅槃者。這是由勝義諦直接掌握佛法的要點。得念、失念、智慧、愚癡皆自性空,這些皆非真實存在,同為空花相,若能真正體證,便得到解脫,證得涅槃與般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