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60|回复: 2

关于《佛说无常经》的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部短经《佛说无常经》,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

翻译一下:

衰老、疾病和死亡,这些事在世间是不可爱,不漂亮,不光彩,不是人们应当追求的东西,不是能让人适意的事情。如果世间没有衰老、疾病和死亡这些事。如来,伟大的觉者,就不会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讲说佛陀的所证法及修行等等事情了。

好象可以理解成这种意思:如果世间的人们不是被衰老疾病死亡这些事情湮没的话,那么佛陀就不会不知趣地向这些无忧无虑的人们讲说佛陀的证悟及修行这些事了。

但是在人类的世间,没有衰老、疾病和死亡,这样的假设是无法成立的。因此“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

觉得,从这部短经可以看出佛陀心境,并不是说很有必要明确那样一种概念——释迦牟尼证得了极深的智慧与神力,佛是最伟大的,证得了终极的真理与成就,等等等等,你们都应当知道。

这部经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从佛陀的眼光看来,如果人们活得适意,无老、病、死,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知道佛陀的境界,佛陀就会保持默然,不去影响世界,让人们自然而然地生活下去好了。

只不过是因为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类人生的实际情况,人类的本性中存在有厌离老病死的希求出世的倾向,所以佛陀才会在生老病死变幻不定的世间,宣说人天乘、声闻乘及大乘等等佛法。

所以,我觉得佛陀悟道之后内心是非常平静的,并不是那种有了惊人发现和心得要与人倾诉的情况。而佛陀后来周游印度诸国成为了一位举世知名的宗教导师之后,他也并不是有什么固定的成见要去教育别人,而是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和资质,予以与对方相适宜的教导。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静奉 制译

◎稽首归依无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为济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隐处
大舍防非忍无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圆满 故号调御天人师

稽首归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圆明
七八能开四谛门 修者咸到无为岸
法云法雨润群生 能除热恼蠲众病
难化之徒使调顺 随机引导非强力

稽首归依真圣众 八辈上人能离染
金刚智杵破邪山 永断无始相缠缚
始从鹿苑至双林 随佛一代弘真教
各称本缘行化已 灰身灭智寂无生

稽首总敬三宝尊 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 咸令出离至菩提

生者皆归死 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 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 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作茧 吐丝还自缠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法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苾刍。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汝诸苾刍。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是故应知。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外事庄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应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容貌暂时住 不久咸悉见枯羸
假使寿命满百年 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逐 恒与众生作无利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诸苾刍众。天龙药叉揵闼婆阿苏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常求诸欲境 不行于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见死来侵
命根气欲尽 支节悉分离
众苦与死俱 此时徒叹恨
两目俱翻上 死刀随业下
意想并慞惶 无能相救济
长喘连胸急 短气喉中干
死王催伺命 亲属徒相守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彼绳牵去
将至琰魔王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犁
明眼无过慧 黑闇不过痴
病不越怨家 大怖无过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当勤策三业 恒修于福智
眷属皆舍去 财货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譬如路傍树 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鸟 夜聚旦随飞
死去别亲知 乖离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归仗处
依经我略说 智者善应思

天阿苏罗药叉等 来听法者应至心
拥护佛法使长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诸有听徒来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于人世起慈心 昼夜自身依法住
愿诸世界常安隐 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 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 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 随所住处常安乐

《佛说无常经》

=================================================================

《佛說無常經敘》

弘一大师作

  庚申之夏,余居錢塘玉泉龕舍,習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誦三啟無常經之事數則。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諸大弟子所習誦者;或以是為日課焉。經譯於唐,其時流傳未廣,誦者蓋罕【註二】。宋元以來,始無道及之者。余懼其湮沒不傳,致書善友丁居士,勸請流通。居士讚喜,屬為之敘。竊謂是經流通於世,其利最普,願略述之。經中數說老病死三種法,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誦是經者,痛念無常,精進嚮道,其利一。正經文字,不逾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苾芻,惟誦是經,作吟詠聲【註三】。妙法稀有,梵音清遠,聞者喜樂【註四】,其利三。此土葬儀誦經未有成軌;佛世之制,宜誦是經,毗柰耶藏【註五】,本經附文,及內法傳【註六】,皆詳言之,其利四。斬草伐木,大師所訶。築室之需,是不獲已。依律所載,宜誦是經;並說十善。不廢營作,毋傷仁慈【註七】,其利五。是經附文,臨終方決,最為切要。修淨業者,所宜詳覽。若兼誦經,獲益彌廣。了知苦、空、無常、無我;方諸安養樂國,風鼓樂器,水注華間,所演法音,同斯微妙,其利六。生逢末法,去聖時遙;佛世芳規,末由承奉。幸有遺經,可資誦諷,每當日落黃昏,暮色蒼茫,吭聲哀吟,諷是經偈。逝多林山,窣堵波畔,流風遺俗,彷彿遇之,其利七。是經之要,略具於斯。惟願流通,普及含識。見者聞者,歡喜受持,共悟無常,同生極樂,廣度眾生,齊成佛道云爾。

  是歲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門演音,撰於新城貝多山中。時將築室掩關,鳩工伐木。先夕誦無常經,是日草此序文,求消罪業。

註一: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歎具陳其德,乃體德之宏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每於晡後或曛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匝。香華具設,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讚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集處。既共坐定,令一經師,昇師子座,讀誦少經。其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度宜,亦不高大。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而讚歎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餘頌,論回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讚經是微妙語。或云娑婆度,義目善哉。經師方下,上座先起,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聖僧座,還居本處。第二上座,準前理二處已,次禮上座,方局自位而坐。第三上座,準次同然,迄乎眾末。若其眾大,過三五人,餘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方聖耽摩立底國僧徒軌式。」

註二:日本沙門最澄顯戒論,開示大唐貢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據五十一,轉有當院行者趙元及,年三十五,貫京兆府雲陽縣龍雲鄉修德里,父貞觀為戶身無籍,誦無常經一卷等。

註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佛言苾芻,不應作吟詠聲,誦諸經法,及以讀經。請教白事,皆不應作。然有二事,依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餘皆不合。」

註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是時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讚誦經法。其音清亮,上徹梵天。時有無數眾生,聞其聲音,悉皆種植解脫分善根,乃至傍生稟識之類,聞彼聲者,無不攝耳,聽其妙音。後於異時,憍薩羅勝光大王,乘白蓮華象,與諸從者,於後夜時,有事出城,須詣餘處。善和苾芻,於逝多林內,高聲誦經。于時象王,聞音愛樂,屬耳而聽,不肯前行。御者即便推鉤振足,象終不動。王告御者曰:可令象行!答言:大王!盡力驅前,不肯移足。未知此象意欲何之?王曰:放隨意去!彼即縱鉤,便之給園,於寺門外,攝耳聽聲。善和苾芻,誦經既了;便說四頌,而發願言:天阿蘇羅藥叉等,乃至隨所住處常安樂。時彼象王,聞斯頌已;知其經畢,即便搖耳舉足而行,任彼馳驅,隨鉤而去」。

註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十八云,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於此身中,有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溼,多有蟲蟻?佛言:於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左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並說伽他,為其咒願。」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二云:「苾芻身死,應檢其屍。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棄水中,或埋於地。若有蟲及天雨,應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面向西望。當於殯處,誦無常經;復令能者,說咒願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屍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洗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四十三云:「出尊者屍,香腸洗浴,置寶輿中。奏眾伎樂,幢幡滿路,香煙遍空。王及大臣,傾城士女,從佛及僧,送諸城外。至一空處,積眾香木,灌灑香油,以火焚之,誦無常經畢;取舍利羅置金瓶內,於四衢路側,建窣堵波。種種香華,及眾音樂,莊嚴供養,昔未曾有。」

註六: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然依佛教,苾芻亡者,觀知決死,當日舁向燒處,尋即以火焚之。當燒之時,親友咸萃,在一邊坐。或結草為坐;或聚土作臺,或置磚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誦無常經,半紙、一紙,勿令疲久。然後各念無常,還歸住處。」

註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二十七云:「佛告阿難陀,營作苾芻,所有行法,我今說之。凡授事入,為營作故,將伐樹時,於七八日前,在彼樹下,作曼荼羅,布列香華,設諸祭食,誦三啟經。耆宿苾芻,應作犄歌拏咒願,說十善道,讚歎善業;復應告語:若於此樹,舊住天神,應向餘處,別求居止。此樹今為佛法僧寶,有所營作。過七八日已,應斬伐之。若伐樹時,有異相現者,應為讚歎施捨功德,說慳貪過。若仍現異相者,即不應伐。若無別相者,應可伐之。」又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所載者,與此略同。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方诀》:

  若苾刍苾刍尼。若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教使香汤澡浴清净。着新净衣。安详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无力者。余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胁着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当病者前。取一净处。唯用牛粪香泥涂地。随心大小。方角为坛。以华布地。烧众名香。四角燃证。于其坛内。悬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续。观其相好。了了分明。使发菩提心。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涂苦难。非所生处。唯佛菩提。是真归仗。以归依故。必生十方诸佛刹土。与菩萨居。受微妙乐。问病者言。汝今乐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乐生某佛世界。时说法人。当随病者心之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为说法已。复教谛观。随何方国。佛身相好。观相好已。复教请佛及诸菩萨。而作是言。稽首如来应正等觉。并诸菩萨摩诃萨。愿哀愍我。拔济饶益。我今奉请为灭众罪。复将弟子。随佛菩萨。生佛国土。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既教请已。复令病人称彼佛名。十念成就。与受三归。广大忏悔忏悔毕已。复为病人。受菩萨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余人代受。及忏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灭。得菩萨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至十方诸佛亦复如是。又为其说四谛因果十二因缘。无明老死。苦空等观。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然称佛名。随病者心称其名号。勿称余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及菩萨众。持妙香花。来迎行者。行者见时。便生欢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乱。正见心生。如入禅定。寻即命终。必不退堕地狱傍生饿鬼之苦。乘前教法。犹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佛前。若在家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等。若命终后。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随身受用之物。可分三分。为其亡者。将施佛陀达磨僧伽。由斯亡者业障转尽。获胜功德福利之益。不应与其死尸着好衣等将以送之。何以故。无利益故。若出家苾刍苾刍尼。及求寂等。所有衣物。及非衣物。如诸律教。余同白衣。若送亡人。至其殡所。可安下风置令侧卧。右胁着地。面向日光。于其上风。当敷高坐。种种庄严。请一苾刍。能读经者。升于法座。为其亡者。读无常经。孝子止哀。勿复啼哭。及以余人。皆悉至心。为彼亡者。烧香散花。供养高座。微妙经典。及散苾刍。然后安坐。合掌恭敬。一心听经。苾刍徐徐应为遍读。若闻经者。各各自观己身无常。不久磨灭。念离世间。入三摩地。读此经已。复更散花。烧香供养。又请苾刍。随诵何咒。咒无虫水满三七遍洒亡者上。复更咒净黄土满三七遍散亡者身。然后随意。或安窣堵波中。或以火焚。或尸陀林乃至土下以此功德因缘力故。令彼亡人。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劫。十恶四重五无间业。谤大乘经。一切业报等障。一时消灭。于诸佛前。获大功德。起智断惑。得六神通及三明智。进入初地。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听受正法。渐渐修集无边福慧。毕当证得无上菩提。转正法轮度无央众。趣大圆寂成最正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21:45 , Processed in 0.0309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