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9|回复: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明学入门》序言——多识仁波切 《因明学入门》序言

这是一本二十世纪后半叶,对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藏族著名学者格西毛尔盖•桑木旦(1914-1993)所著的藏传因明入门读物。
因明作为认识论和知识方法论,在重理性信仰和重学术研究的学术性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知识理论地位。“因明”一词冠以“藏传”二字,有其特殊的含义。因明作为认识论和知识方法论,产生于古老的印度。有人说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就是来自印度的因明学。后来印度的佛教学者在和印度的其它教派的哲学辩论中发展了古因明学理论,其代表性人物是陈那和法称。法称被俄国著名印度学家奇尔巴次基称为“印度的康德”。因明学在藏传佛教中不但得到重视和继承,而且在内容和推理方法以及推理的精密度方面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藏传因明”已不是停留在翻译和诠释印度因明学说阶段上的“他山之石”,而是经过一代代藏族因明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攻磨研制出来的精美玉器。
在日常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哲学的辩论中,语词概念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语词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外延的模糊不确定会造成表达和认识上的分歧。因此,曾经有位西方哲学家说:“古今哲学上的大多数分歧,产生于概念上的分歧。”在佛教各派之间的认识分歧,从根本上看,大多数也属于哲学概念上的分歧。
藏传因明另设摄类辨析一门,对各种哲学概念,如色(物质)与心(精神)、因与果、具体与抽象、统一和对立、共性与个性、肯定和否定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辨析,在各种概念的相互关系的辨析中采取了巧妙的逻辑推理方式,排除了认识上的非理性不确定因素。这种推理辨析式的认识方法对培养逻辑思辩能力,开发智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本因明学入门读物略去了传统的繁琐的推理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摄类辨析门的系统知识,对藏传因明感兴趣的人了解藏传因明,开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赢得了广大藏学界的欢迎。故此,我愿意作序推介此译本。

多 识 作于2005年9月27日

注:《因明学入门》一书已经由宝僧法师译为汉文,由藏人文化网策划,将于年内公开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
  作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一、藏传因明学的发展

  梵文Barman的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Tsedma(测码) ,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新知”一词为什么译作“真知”或“正确的认识”呢?原来因明学规定:正确的认识必须符合“新知”的条件。“新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刻也不停地发展变化(无常)之中,如果人们的认识静止不变,老停留在一种看法上(即恒常),就会变成“过时的黄历”。事物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认识也就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发展变化中的事物此时此刻的状态。只有这样符合现实的反映,才算是正确的认识。事物的变化不是重复一种状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不重复的、崭新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因明学的任务是面向未知领域的,利用因明的认识方法,能发现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所以称做“新知学”。
  ............

  藏传因明有1200多年的研究、传承、实践的历史,中间从未间断,而汉传因明在唐朝以后便失传,直到本世纪以来才有一些热心的学者开始重视了起来,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唐人对因明的研究也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当于藏传因明的第一阶段,即翻译和文字注释阶段。今人的研究虽然有一些进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料的限制,研究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推理规则部分,未能从因明理论的全方位开展研究。
  藏传因明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Wlo Rdan Shis Rab(公元1059-1109年)在桑普寺设置因明学科以来,便成了寺院传统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把因明看做是打开佛学宝库的金钥匙,而且把它看做是开发青少年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藏传因明的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不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和阅读,而是通过对各种问题开展辩论,开扩思路,吃透原理来提高思辩能力的。历代培养出来的因明人才之多,著作之丰富,普及程度之广,就连因明学的故乡印度也是无法相比的。而汉传因明传承研习深奥难懂,正如石村先生所说的那样,“离开当时的口语很远,今天更觉得难懂如‘天书’”,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没有能够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之间有了很大的差别。

  藏传因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翻译介绍阶段,也可以称做引进阶段。
  这一阶段从7世纪下半叶由嘎巴华则翻译法称的《国明一滴论》、《他证可行论》和展巴南喀翻译法称的《关系研究》起,到俄大译师重译《释量论》,开创新因明止,约经历了三百多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批从印度留学回来的藏族译师在印度大师的配合下,进行因明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一时期也曾有过几位擅长因明的藏族学者像琼布扎赛、麻盖洛等人在许多地方讲授因明,但还没有形成像后来那样的固定学制和大规模的辩经院,学习的人数较少,学习的内容也只限于法称的小论《正理一滴论》和中论《正理彻悟论》(有人译作《定量论》)。

  第二阶段,从俄大译师就任桑普寺堪布(公元1096年),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波罗蜜多、中观学、昆昙学、律学)到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开创新学之前,延续了将近3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
  前期对因明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辩经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和佛学方面的人才,据史书记载,俄大译师的亲传弟子中授徒讲学的高足弟子出了2万多人。..........
  这一时期藏族佛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带徒讲学、著书立说、自由辩论之风盛极一时。几十个不同的教派都在这个时期先后诞生,除桑普之外德瓦见、侧公唐、嘎瓦敦、角木隆、苏尔蒲、那尔塘、热瓦斯多等前期的大型辩经学院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情况对宗喀巴的新学派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个阶段,从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开创新学派开始已有600多年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学术思想上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把因明、中观等五部和密部四续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宗喀巴在《缘起颂》中说:“研读各派学术论著,使我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心如火焚、焦虑不安。”德国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宗喀巴就是以怀疑前人的许多观点为起点,步入了他划时代的学术生涯。他反对盲从和轻信,主张深入研究考证,用因明的分析推理方法检验包括印度佛学大师在内的前人的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就是在这种严格的治学态度影响下,他和他的继承人对前人的学说展开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
  宗喀巴三大弟子开创的因明新学派无论从因明学教育的发展规模,还是从培养人才和理论研究的成就来说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宗喀巴以前,藏区只有十几所规模较大的辩经院,其余大部分寺院都没有正规的学制,有条件的地方只搞一些因明讲座。宗喀巴以后从前后藏、川、康、甘、青藏区到内外蒙古草原建起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辩经院,大辩经院学僧多达5000~7000人(如黄教八大寺院),规模小的也有三五百人。凡有辩经院的喇嘛寺都有大致统一的学制和学科内容。各辩经院都有因明学科,专修因明3~5年,答辩合格将获得格西学位。这些大大小小的辩经院对因明教育的普及和因明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1世纪到20世纪初在藏族学者中著因明论的有117人,其中宗喀巴学派的就有89人,占总数的76%;因明论著221部,其中宗喀巴学派的共有183部,占总数的81%。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著书的人数和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靠手工木刻版印刷,对著书资格要求特别严(藏族过去的习惯,没有相当高学术地位不著书,即使写出来也不会有人资助刻版)的情况下,就一门学科出这么多著作家和著作,在同一时代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比得上。从因明原理理解的深度、思路的开拓、推理形式的发展成就来看后期远远超过了前期。宗喀巴学派发展到后期内部又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学派。在新学各派中出现得最晚而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果芒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嘉木样杰巴(公元1648-1722年),他以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能把因明等“五部”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他的因明著作共有8部,由他推导的一些定理和经他修改补充而更趋于周密完善的因三相定义等已成为后来的因明学家们共同遵循的经典原则,在他离世后的200多年中谁也未能超越他。

  二、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

  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的翻译和保存
  文献资料对研究工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价值是学人皆知的。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料,影响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原理,因而产生这样那样错误看法的也时有所见。藏族在因明理论文献的翻译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藏族对因明文献的翻译从8世纪末开始,延续到13世纪。在百科全书式的丹珠部共有陈那、法称、天王慧、释迦慧、壮严师、胜军、法上、莲花戒等25位印度因明大师的68部因明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从5世纪到9世纪之间产生的名著,其中大多数原文早已失传,也无其他文种的译文。这些古文献资料在藏族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对因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藏传因明对陈那、法称的学说并不是照抄照搬和简单地教条式地继承,而是在广泛吸收因明百家学说的丰富的思想基础上,展开自由辩论,广开思路进行研究,使因明学说从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因明——测码。藏传因明对印度因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定义和概念更加趋于周密和完善。.......
  其次是推理形式的简化。陈那改造旧的五支论式,提出了三支论式,这在因明史上一向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进步。而法称却提出了二支论式,认为“比喻是因法之间的关系的例证,已包括在因法关系支中,不应另作一支”。...........
  再次是知识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进一步拓宽。因明是认识和形式逻辑融为一体的一个学科。在因明经典著作中涉及到许多有关理性思维和哲学方面的问题,诸如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语言与思维、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同一与对立、原因与结果、时间与空间、存在与非存在、相对与绝对、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事物与名称等等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宗喀巴称“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知行结合的求实态度、准确巧妙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世间三宝”。他还说:“没有坚实充分的论证作后盾的观点,就像插在泥中的木橛,始终站不稳脚跟。”.........

  三、藏传因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藏传因明在实践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藏传佛教寺院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仿照印度那兰陀和布嘎摩拉希拉建立的一种综合性大学。规模较大的寺院都开设有十明学科,有严格的学制。“十明”之一的因明是寺院的基础课程之一,入寺的学童首先要学《因明集辩》和《因明七论》,专修因明3~5年,从对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的辨析开始步步深入,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辩论的能力,养成周密思考和准确的合乎逻辑的表达习惯。

  2.用于佛学的学习。
  佛学是建立在高深哲理基础上的一种高度抽象的学问。龙树、无著等印度佛学大师的著作绝大多数采用了逻辑论证的表述方法。要读懂这类经典著作,首先必须掌握因明知识,故称因明为“打开佛学宝库的钥匙”。通过读经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使用因明思维规律进行推理分析的技能和技巧。

  3.用于学术研究。
  藏族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都是用因明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检验前人的学说,找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的观点,促使各种学说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现在有人称“藏传佛教是佛学理论发展的高峰”。这种理论高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掌握因明思辩方法有关。

  4.用于写作、演讲等其他方面。
  藏族习惯上很讲究语言的逻辑性和表达技巧。写文章,特别是说理性文章多用因明的推理、论证、反驳的形式。一般演讲说话也讲究语言的逻辑性,推敲用辞周延与否、前言后语有无矛盾。巧妙机智的辩论“对歌”流行相当普遍,甚至相互开玩笑也多采用因明的思辩方式,在学术问题的辩论中应用因明的论辩方式就更普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因明学》课程描述(西南民族大学)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因明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因明传入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内地,唐初由三藏法师玄奘译出《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论著,后经玄奘及其弟子的宣讲,以及历朝相关高僧和学者的传播,在文化思想界产生一定影响。后来,由于历史变迁,因明研究渐趋衰微,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几成绝学。20世纪世纪80年代,国内有识之士,意识到我国因明濒临灭绝,于是疾呼“抢救因明”。经诸多学者的努力,因明研究才得以复兴,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然而,内地所传因明,局限于印度陈那时期的因明思想,难以涉猎印度因明的整体理论,尤其是法称思想和他的量理学说。藏传因明,在全面继承法称因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藏族文化需求,改进并发展了印度因明,将因明学说完全融化于藏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因明理论体系。千百年来,藏族学者孜孜不息,探求因明,论师辈出,论著无数,并世代相传,直至今天,为推动因明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因明这一古老的学科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

    我校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藏传因明学》课程。20多年来,学校一直将《藏传因明学》作为藏学专业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1983年开设《摄类学》这一藏传因明基础课程。以此为基点,于1988年和1989年相继增设《因类学》和《心理学》,至此,《藏传因明学》课程体系基本形成。1998年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藏传因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课程。1999年,在对本校以往教材和兄弟院校同类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万果教授和贡保扎西副教授重新编写了《因明学概要》一书,该书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同类专业教材。2004年,在民族学博士点(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研究方向)开设了“藏传因明经典研究”课程。

    在教学的同时,该课程组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从教学中发掘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藏传因明学课程改造研究”、“藏传因明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教改项目。2007年,万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因明学名著翻译系列”也已完成。

    《藏传因明学》经过近30年的课程建设,无论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是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该专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藏族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藏传因明学》是藏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62学时,基中课堂教学136学时,社会实践(暑期)18学时,复习考试8学时。

    藏传因明是在继承古印度法称因明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论述哲学思想和研究逻辑推理的一门理论学说,该学科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探讨人类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分析推理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路,是一门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工具性学科。该课程体系由“因明概述”、“摄类学”、“心理学”、“因理学”、 “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等五部分组成:“因明概要”主要介绍因明的产生与发展、基本框架、特点及研究现状,授课时间为24学时。“摄类学”将因明理论分为“小理路、中理路、大理路”三大部分进行论述,“小理路”为初学者入门而设,内容深入浅出,推论短小精炼,授课时间为8学时;“中理路”扩展“小理路”知识,授课时间为8学时;“大理路”探讨排入与立入、破与立、排他等比较艰深的推理方式,授课时间为32学时。“心理学”即藏传因明学说中的“心法”,是将主观精神方面的理论提炼出来作专题论述,从而探讨因明的认识论思想,授课时间为24学时。“因理学”将藏传因明的推理思想加以综合归纳,对推理、论证、论式等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授课时间为20学时。“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逻辑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现状,并对逻辑“三段论”与因明“三支论式”推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授课时间为28学时。暑期组织学生赴藏、青、甘等地相关寺院进行实践调查(观摩辩经等),并写出《调查报告》,约需18学时。

    该课程授课时间为2学期,计162学时、4学分。

3、 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和建设情况:

    本课程以《因明学概要》(万果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为主要教材,据同行专家和学生的评价,本教材难易程度适当,篇幅适中,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和要求。作为该教材的作者和本课程的负责人,万果教授多年使用本教材,教授数届本科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作者又编写了《摄类学概论》(现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材,已在本科教学中应用。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扩充性资料,特编译《藏伟佛教典籍精选精译》(已由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著作针对授课学生开拓知识面的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精选精译了部分典籍,以供学生参考使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使用效果良好。此外,目前开展的两项主要科研项目,即十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因明学名著翻译系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其丰硕的成果都将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如在选择翻译藏传佛教因明学名著时,在考量其学术价值的同时,重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

网络教学环境:

   依托藏人文化网和西南民族大学校园网网络教学系统,开展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利用这些网络的便利,使学生随时预习课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因明学是藏族十大传统学科之一,在藏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因明学的传承、学习和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设好这门主干课,使“体大思深、索解为难”的因明得以简明的诠释与讲解,本人以自己坚实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学经验为依托,在《藏传因明学》的授课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因明“破”与“立”的精神,强化学生记忆训练,强化传统辩论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研核真假的能力。其次,化繁为简,讲著结合,用较通俗的语言阐述其体例规律,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掌握,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开设模拟辩论课,以辩论的手段理解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多媒体电子课件技术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授课中,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解的方式表明推理格式,用藏汉两文对比的方法解释难点,图文双解,引经据典,强化了因明学中的辩论、推理效果,并能熟练运用课件,深受学生的欢迎。

5、 教学效果

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我校教学督导组教师通过听课、查看教学大纲及课程设计、征求学生意见等形式观摩教学,评价甚高,公认为是藏学学院诸多传统课程中,最具创新精神和课堂活力的课程,尤其是将因明学传统的辩论、推理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多媒体电子课件,效果明显,赢得普遍的认可。

校外专家评价:

   著名藏学专家平措旺杰、多识、戴贤等先生曾多次观摩《藏传因明学》课程,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效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传统学科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在不断深入学科前沿,掌握这一学科国际国内最新动态的前提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坚持将因明研究、名著翻译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科学方法,使因明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校内学生及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

   在《藏传因明学》的授课中,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用图解的方式表明推理格式,用藏汉两文对比的方法解释难点,图文双解,引经据典,强化了因明学中的辩论、推理效果,并能熟练运用课件,深受学生的欢迎。开设了《藏传因明学》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学生多,教学效果良好。近三年在网上进行了四次学生评价课程活动,藏学院课程评价排名全校第一,其中《藏传因明学》课程也不例外。

6、 课程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及步骤:

①制作新增相关课程的电子课件;编写以《因类学》和《心类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因明学》教材,并制作电子课件;编纂一部以《因明七论》为主要内容的、供博士研究生参阅的因明经典读本。

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继承理论讲解与互相辩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本科生基本掌握小摄类、中摄类、大摄类等因明基础知识;藏学和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对《心理学》、《因理学》的学习,要全面了解因明的基本原理以及因明与名辩、逻辑三者之间的异同。

③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因明学名著翻译系列”(《释量论大疏能显解脱道》、《量理藏论》、《定量论》);完成并出版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

④今后3年内新增教授3名,博士生2名,建设一支职称及学历结构合理,学术视野开阔,熟练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师资队伍。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内容:

    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陆续完成《心理学》、《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2门课程的电子课件,并将相关内容陆续上网。《摄类学》;《因明学概论》;《因理学》;《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名称内容

1、《摄类学》教学大纲、教学录像、习题集、必读书目

2、《因明学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录像、习题集、必读书目

3、《因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录像、习题集、必读书目

4、《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教学大纲、教学录像、习题集、必读书目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至尊多识仁波切教诲笔记之一
[ 喜饶嘉措 ]
  
下午去拜见了至尊恩师多识仁波切,聆听了很多仁波切对于佛法义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大受教益。这里整理出来,一方面作为备忘录,一方面跟大家分享。

1、关于因明

因明学是藏传佛教五明学之一,是格鲁派各大寺院必修课程。所谓因就是论据,整个因明里面阐述了很多如何论证命题、论点的问题。但因明学不全是讲述推理的逻辑学,论述推理只是一部分,是入门基础,比如汉地的《因明正理论》等,仍然是处在基础入门阶段。陈那的《理摄》(集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才代表因明发展的高峰。

“量”,在汉语里面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个名词,藏语称为“萨玛”,就是尺度、标准,是衡量论点、内心心识活动的尺度。仁波切说,整个因明学其实就是认识论,是反映内心认识过程是否有序、系统的一门学问,把因明简单的理解为推理尚有失偏颇。比如谈到“现量”、“比量”,都是说的认识方面。现量是正常的五官识直接体验的境界和尺度,直接体验是针对现在非过去未来、具体非抽象事物的认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昨天的太阳,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能看到苹果、电脑这些具体事物,但看不到人、时间、美等抽象事物。正常的五官识是针对错误、有缺陷的五官识来说的。胆溢症患者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不能说识现量,色盲患者的眼睛看到的颜色也不能说是现量。对于过去、未来和抽象事物是用比量来认识的。通过今天现量看到太阳从东方生起,就可以知道明天太阳也可以从东方生起,是第六意识的比量认识。

在因明中还有一种认识。就是对未来的东西只是说可能。而对过去的认识可以说必然。所谓“有果必有因、有因未必有果”。任何事物都是过去因而来的,没有无因生的事物。但有因未必有果。仁波切举例说:“有一个苹果的种子,将它种在土地上,是否一定会长成苹果树呢?未必。在阳光、水分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或许有可能;但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也就不可能长成。但每个苹果树都是有过去的种子种在土地上而来的,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大致听完后,由于我对因明学的偏爱,同时也想让更多人能了解这门非常重要、可以运用到任何学科的学问,就恳请仁波切以后能翻译或者编写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因明学教材,佛爷慈悲应允,说以后有时间一定会编著这样一本教材。我当时的喜悦心情就像很久没有体验到的儿时过年父母给糖吃的感觉一样难以言表!

由于没有带录音笔,所以只能根据记忆来整理,如果有不当之处,是我没有完全理解或记住仁波切所说的自己发挥而非仁波切之过错,希望大家谅解。因明部分暂且这么多,但愿以后会有更多这方面的内容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其他部分明天整理,现在肚子有点饿,去填点东西,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翻译



对于学习藏传佛教的汉族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的障碍。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少量汉译的藏传佛教经论,但远远不能满足汉族学习者的要求。况且这些汉译经论大都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能完全理解的白话文体,这就给广大汉族佛教徒学习藏传佛教带来极大的不便。就此问题,我请教了多识仁波切,下面是仁波切对翻译的一些观点。

仁波切说:“藏文佛教经典本来没有文言文和口头语的差别,对藏人来说,只有佛教术语的理解上的障碍,这是一切学科的共同现象,没有普通词语和文字上的障碍。但对学习藏传佛教的不同语种的民族来说就是语言文字的障碍。有许多有志于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因语言和文字的障碍而被拒之门外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有些人为了掌握语文工具,深入藏区,消耗了大半生时间,但藏语文水平赶上母语是藏语的藏人水平者却寥寥无几,因此在经文的理解上所带来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

后一种如古文旧辞对现代华人造成障碍的情况。汉唐时期翻译撰写的汉语系佛教经文用文言古语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对古人无可厚非。但对现代人来说以古文形式存在的佛经,对学习和解读上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消除不同语种中的障碍最有效的办法是翻译,消除汉语古文和口语之间的障碍也除了注释和译解没有别的办法。过去在汉文佛经的白话翻译和词义注解方面台湾佛教界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卓著,但把所有的佛典和古文献资料翻译成现代口语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时,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方面存在的误区也是翻译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原意的等效翻译原则,“达”是传情达意,是可理解性原则,“雅”是美学要求。一般的译文需要具备前两条,诗体偈颂文必须具备第三条。有的人主张佛经译文要保持“之乎者也”的古文形式。说穿了,就是不但不愿撤除汉文佛经与现代华人中间横隔的高墙,反而想在藏传佛教与使用汉语的人群中间筑起一道新的高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少数精神贵族的专利。

但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和准确把握原意。除此而外,佛教经典和著作还有一条面向广大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我在翻译工作中坚持打破佛经翻译方面的陈旧模式,尽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名相词汇,以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准确表达原意和藏语的表情修辞特点。这一点可以算作我的译文和著述的特点。

我不想充当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开悟者”“和“成就者”之类的虚假的光环作衬托的虚伪角色,也没有所谓佛菩萨显灵传授,或梦中、定中获得的传授,只有凭藏传佛教优越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特殊机遇 ,勤奋学习所获得的沧海滴水知识。

在有生之年,在继承和发杨佛教纯真教义方面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众生提供一些精神的“绿色食粮”。

    通过这类工作若能使一部分众生的心灵荒原,受到佛法智慧甘霖的滋润,便是我平生的最大快乐!”
发表于 2007-10-3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爷说:
有的人主张佛经译文要保持“之乎者也”的古文形式。说穿了,就是不但不愿撤除汉文佛经与现代华人中间横隔的高墙,反而想在藏传佛教与使用汉语的人群中间筑起一道新的高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少数精神贵族的专利。

啊,您,佛爷!又是您! 一言说到骨里肉里髓里,我做梦都想有人把它喊出来!
因为真相,总是要由一个透彻它,热爱它,为它不顾自己一切的灵魂喊出来!
就象佛陀当时向我们悲声大喊: 莫妄想, 一切都是缘起性空!

让我怎不由衷感佩!
:'(

[ 本帖最后由 一板一眼 于 2007-10-31 01:42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22:33 , Processed in 0.03238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