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15|回复: 13

办佛教图书馆的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办佛教图书馆的构想


布施、做功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放生、助印佛经等。但我觉得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修能聚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办一个佛教图书馆的方式来行布施,弘扬佛法,效果最好。

为什么要建佛教图书馆?我举个例子,武汉有位法师发心印一本佛教书。最后大约是2万元印了5千册。除了一部分寄到外地。还有一部分(我估计可能有1千册以上),他就给他认识的几位居士。这几位居士都在开佛教商店,出售各种佛教用品。这样有学佛者或游客来买东西时,就可以把书流通出去。


但这样有个问题:可能武汉有几百个佛子,人手一册,但书看完了,就是在家里放着,流通不出去。而同一个城市的同修不一定互相都认识,特别是不会也不喜欢上网的老人。这样也许有人想看而看不到。还有很多不信佛,但对宗教、哲学、探讨人生意义之书有强烈阅读欲望的人也可能无缘看到。但有个佛教图书馆就不同了,那些本来不信佛的人进馆一看书,无论信或不信,一入眼根,永为道种。在馆内只要有一本书,就可能在几年内被几千人看到。这比同一个城市几百个佛子,人手一册,看完了就在家里闲散放着强得多。这样,那位法师就不用留一千册在武汉,留一、两百册就够了。其余的寄往外地,每个城市两、三百册。


在谈佛教图书馆前,我先谈谈美国图书馆以及中美图书馆间的差异。
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一位叫杜威(Melvil Dewey)的美国图书馆学家明确提出了办馆宗旨:以最好的图书,花最少的代价,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使用。  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克里夫兰公共图书馆——更是把这种服务大众的理念说的明白:要将自己办成知识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nowledge)和人民的大学(the People's University)。

在美国办个图书馆借阅卡非常简便。只要你能出示最近的水电或者电话账单,再加上驾照,以证明你在附近居住和本人身份即可。你的地址电话等资料直接输入图书馆的电脑系统。即使在纽约的市图书馆,整个办证时间也不超过1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借阅卡只是在从图书馆外借书籍和音像品时使用。如果你没有卡,无论在哪里,照样可以进到图书馆看书阅报。

在中国,公共的图书馆如武汉图书馆,开门时间是830,而在开门前,门口就已排满了人,特别是当放暑假的时候,大多是学生。因为家里房子小,天气又热。而图书馆有自习室,有空调。

但为什么中国的图书馆不能象美国的图书馆那样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开门时间提前到800甚至700甚至630?夏天,530天就亮了。很多勤奋的人已经起床读报、学习了。图书馆只需派一个人630开门,就可以方便不少读者。武汉图书馆,每周四上午不开馆,说要整理书架,下午230才开门,这也不很好。因为有些可能工作忙的读者就是周四上午不上班。关门时间是晚830,但其实730就开始催促读者走了。

我看过一个报导:说美国的图书馆,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不闭馆。无论过年过节,或深夜、凌晨,图书馆的大门永远为勤奋的人、为渴望学问、追求真理的人敞开着。而武汉图书馆逢年过节,开门时间就缩短为早9点至下午4点。在美国,任何人,哪怕是乞丐,都可以进图书馆看书,不需任何证件。仅借书时才需办借书证。而在中国,没花钱办证,就不让你进去。很多外来进城打工的农民或临时工或忘了带证的人或第一次来参观的人都因没证而不能进去看书、学习。

因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我知道我即使把问题反映上去,也不会改观或
改变很少),我很希望同一个城市的佛教同修能合办一个以佛教书为主的民营图书馆或并不以佛教书为主,但佛教书比公共图书馆种类、数量丰富得多的民营图书馆。

为什么不能办成全部是佛教书的专门佛教图书馆?这就是随顺众生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缘。我们要尊重那个缘。不分青红皂白,强求每一个人都变成佛教徒,这种人是具有侵略性格的人。有的人,如爱迪生,他就是对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感兴趣,对佛法暂无兴趣。我们也要帮助他,成全他。为他的学习、成才创造条件。让他产生欢喜心,以后他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佛教书上。





这就是先与众生结欢喜缘,再结法缘。到目前为止,在大陆,我所知道的佛教图书馆仅广州大佛寺一家。大佛寺用这种形式,接引了很多本不信佛的众生归依了佛法。让末学欢喜赞叹。



关于民营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及盈利问题

公共图书馆有国家每年几百万的财政拨款,并不用付昂贵的房租、水电费。而我们要办以弘扬佛法为目的的民营图书馆,选址不能太偏,那样虽租金便宜,但人很少,起不到预定效果。选址在城区,租金可能较贵,而且弘扬佛法也不能象那些盈利性的民营图书馆那样向贫穷大众收费。


但我自信如果我们抱着为佛菩萨办事,为报佛恩、众生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办图书馆,这个问题会顺利得到解决。一、我们要象那些热情、真诚的美国人一样,永不闭馆,一天24小时,无论白天黑夜、下雨下雪,图书馆永远为那些
勤奋的人,为那些时时刻刻追寻、思考真理的人敞开着。二、为那些勤奋求学、品德优良而家境贫寒,家里拥挤的学子提供免费伙食或床位。为他们免费提供暖气或冷气。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深受过这种苦的。就是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厚厚的衣服,仍因为寒冷,头脑都麻木了,学习效率很低。而有暖气的公共图书馆白天坐满了人,晚上就闭馆了。但勤奋的学子学习知识不因为天黑就停止啊,但天太冷了,没办法学习啊。看着这些因为寒冷而不能学习、不能完成报效祖国心愿的学生,我很能难受。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痛苦。三、不需任何证件,任何人都可以看书。农民、民工、过路人,甚至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我们不应该低估大众向善的力量。我相信,在一个城市,只要有哪位福报深厚的佛教人士向大家发出类似于开这样的倡议,就能一呼百应。佛教弟子以及各界的爱心人士,慈善人士会踊跃捐款、捐物、捐书。佛教图书馆规模大小,各城市的佛学同修可以自行确定。

公共图书馆是不向读者提供早点、午餐,有时也卖,但价格较贵。我们佛教图书馆,如果是永不闭馆,就可以出售价廉物美的早点,午餐甚至是宵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众欢喜,我们也可以赚一点钱。我很早就有办佛教图书馆的念头。无奈我福报太差,一来资金不足,二来佛学知识很浅,三是父母家人亲戚都不信佛,我看佛教书父母都不高兴。这个心愿始终无法实现。
未学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一位先行者!
我们要做最实际的事情

每天可能有几万或十几万人在几百个佛教网站,论坛发表文章,或讨论某佛教事件.或因观点不同,或因推崇的善知识不同而长时间的争论.

但我想;当我们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在网上时,我们给中国那十二亿多不信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布施、做功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放生、助印佛经,捐资建庙等。

但我觉得以佛教图书馆的方式最好.我的同修每次拿几千元从一屠夫手里买动物放生,一只甲鱼都是几十元,我看那人就是笑着,触动很少.不知花十万元从他手里买一百次能否感化凶顽?但十万元已可办一佛教图书馆了.


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图书馆并大获成功的潘跃勇起步资金也仅十几万元.我想;如果能劝这些捕捉,贩卖,杀害动物的农民相信因果,放下屠刀,大家就可节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当我们送《杀生报应录》给一个屠夫,尝试感化他时,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看不懂。因为在城市的菜场里,贩卖、宰杀动物的多为农民,其实他们本性善良。


他们的孩子大多在学校读书。如果他们的孩子能因某个因缘信佛,并领悟到杀生给杀者、被杀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必然会想方设法劝诱父母或家人不再杀生。而青少年的求知欲,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求都是非常强的。比那些年纪大,成见很深的成年人更易于教化。


但我觉得在大陆,这种能引导青少年学佛的因缘似乎太少了。台湾的大学都有佛学社。而大陆的大学允许有各种社团,独不见佛学社。在大学的图书馆,佛教书极少。即使有,也只是把佛教当成一种文化或宗教、哲学来研究。由正规出版社出版。


而类似《杀生报应见闻录》,《观音菩萨灵感录》,《往生录》这类由非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根本就见不到,也不可能见到。在公共图书馆也见不到这些书。但恰恰是这些印刷质量一般,没有封面设计、包装的书其实才真正能引导人们信佛!而大学里有很多学生正来自农村。



他们的父母或家人正从事与养殖、贩卖。屠杀动物有关的行业。或许正由于此恶业而身患重病。这些学生很焦急却不知怎么办。《武汉晚报》每周四有个扶助行动专栏。专门刊登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家属因贫困而向社会求助的信息。每次都能为病人募集到几万或十几万的捐款。有的病人在得到社会爱心人士十几万的捐助,延长一段时间的生命,还是去世了


。让我觉得挽惜的是无论记者、爱心人士、病人、家属并不知道不信佛法、杀生是病因之一。他们也不信虔诚念佛就可治病。


我就探访过这样一位在报纸上求助的血友病人。他出血不止。社会捐给他的钱他用来杀鱼吃了,因为有人告诉他这样可补血。他告诉我,他以前常杀蛇。而他每次大出血不止时,在梦中都会梦到蛇来向他复仇。但他善根很深,一听我说,马上信了。并表示永断杀生,永不食肉。但这种探访报纸上重病患者劝其信佛的举动,大家要很慎重,我自己以后也不想再做。因为他的家人当他病情不能好转时,迁怒于我,表示要去公安局告发我在搞迷信、邪教。我也觉得自己可能鲁莽了一点。



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一点,社会大众他们信佛的因缘、渠道太少了。我以上说的那些真正能引导人们学佛,而不是把佛教当成文化来研究的书在图书馆看不到。一般在寺庙里才有。但很多大、中城市那么大的城市,也就那么几座寺庙,有的还被设为旅游点,5元或101张票。这样,社会大众无缘看到这些书,也无缘闻到佛法。故我以为佛教图书馆才能解决这个因缘,渠道问题。而一旦这个因缘被引发出来了,就能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这是真实不虚的。在大陆,成百上千的城市都有佛协、寺庙,唯独不见佛教图书馆。但我以为,建佛教图书才是佛子弘扬佛法最需要做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佛教图书馆,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不闭馆,永不间断地接引一切众生,以及那些暂不信佛,但喜欢读书的人。而寺庙仅白天开放,还是收门票的。在弘法上,前者效果要大得多,深远得多。建一个佛教图书馆,十万元就够了。但我们看到了建一座寺庙或建一座大型佛像,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元。要建几年时间。募捐人还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到处做广告。


我想大家可能都有类似我这样的体会。《杀生报应录》《念佛灵感录》之类的书,大陆十几万佛子可能人手一册,有的居士或法师家里有几十本或几百本佛教书,看后就高置于书柜上,流通不出去。而《杀生报应录》这类那些真正应该看到这类书的人或他们的家人却无缘看到。这就是我强烈呼吁,希望大陆佛教界某个城市有一位先行者领头一呼,引导大家共襄义举的原因。

若非父母的原因,我就可以做第一个先行者,并想开创中国图书馆的一个历史,就是佛教弟子办的佛教图书馆永不闭馆,永远为热爱真理、勤奋好学的人敞开,为勤奋贫困生免费提供食宿、冷气、暖气。我无才无德无能,无钱无权无地位,但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希望哪一位有福报的佛子尽快做第一个先行者。

佛教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促成学佛同修,以及信佛与不信佛的人互相认识,互相帮助的机会。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布道时,通常只有教堂或寺庙,在专一的宗教场所传教这一种形式。而不可能象佛教能用佛教图书馆这种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基督教的经典就是一本《圣经》,伊斯兰教的经典仅一本〈古兰经〉。其余宗教也大多如此。



不象佛教有这么丰富的经论,有这么多的佛教人物传奇、传记、故事。不象佛教有这么多古今中外大德、高僧的开示、教化。不象佛教有这么多佛教弟子修行时真实、丰富、亲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修行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神奇、美妙的感应录,往生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料、资源。


在各种宗教中能用图书馆这种形式弘法、接引、帮助苦难众生的可能只有佛教。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那种焦虑,那种逼迫、那种渴望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存在。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佛子都不应该忽视的。佛教图书馆能为每一个苦难的有情提供一个精神上的栖息之地。能让许许多多苦难的有情寻找到一个接触佛法、品味法喜并与同修相互见面、交流的机会。心灵不再那么空虚、孤独、无助、恐惧。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充实、光明、安全的感觉。



这是无论多少佛教网站也无法代替的。也是专供出家人修行的寺庙所无法替代的。如果大陆能早一点诞生这样的佛教图书馆,就不会有那么多迷茫的众生(包括高级知识分子)被*功等邪教所迷,就不会有那么多家破人亡的惨剧发生.




佛教寺院的现实情况也印证了我以前的想法,
社会大众他们信佛的因缘、渠道太少了。
我以上说的那些真正能引导人们学佛,而不是把佛教当成文化来研究的书在图书馆看不到。一般在寺庙里才有。
但很多大、中城市那么大的城市,也就那么几座寺庙,有的还被设为旅游点,5元或101张票。这样,社会大众无缘看到这些书,也无缘闻到佛法。
故我以为佛教图书馆才能解决这个因缘,渠道问题。
而一旦这个因缘被引发出来了,就能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这是真实不虚的。

在大陆,成百上千的城市都有佛协、寺庙,唯独不见佛教图书馆。但我以为,建佛教图书才是佛子弘扬佛法最需要做的啊。

因为佛教图书馆,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不闭馆,永不间断地接引一切众生,以及那些暂不信佛,但喜欢读书的人。

而寺庙仅白天开放,还是收门票的。在弘法上,前者效果要大得多,深远得多。

建一个佛教图书馆,十万元就够了。但我们看到了建一座寺庙或建一座大型佛像,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元。要建几年时间。募捐人还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到处做广告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师兄给我的回信师兄:您好!我今天整理我的信箱是发现您下面这封邮件,看后不但深受感动,而且受益匪浅。您真有长远眼光! 也许真是因缘,您在到处呼吁办佛教图书馆,如今,我已经办起来了,且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为国内首家国学主题公益图书馆。所以看到这封信以后,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故去信一封,希望我们能保持联系,也请您来北京华藏图书馆指导。祝一切吉祥! 智慧如花,静虑入藏。欢迎光临国内首家国学主题休闲图书馆——北京华藏图书馆。地址:北京南三环刘家窑桥东200米宋庄路南100米嘉业大厦二期1号楼103电话:010-67671974
89812999 13910754666
网站:www.huazang.org.cn
www.fojiao.org
QQ:99811713正根座右铭:尽心尽力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与办佛教图书馆的构想相关的一文

亿万人民最需要的东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觉得为人民服务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所以我时刻思考着如何为人民服务..我觉得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过得不开心,不快乐,不如意,我能感觉到亿万人民最需要的某些东西,而这也是当权者和学者未觉察的,而老百姓又因某些原因,障碍,未能向当权者反应出来.

在下虽一介平民,无钱无权无地位,却忧国忧民,故在此建言.希望得到大家的赞同.不当之处请指教,我的发言大家也可随意删改后转贴
亿万人民最需要的是快乐,只有全力去工作,劳动的人才会快乐,我观察周围绝大多数人都工作的非常不开心,很不快乐,因为自己在身体,精神,智力,意志上的巨大潜力,以及创造力在单调,简单的工作里发挥不出来.

“巅峰体验”:心理健康的添加剂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康、行为的统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适应、反应的适度等六个方面,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可视为心理健康者。但是,心理健康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  一位名叫马斯洛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巅峰体验”的人,心理会更健康。
马斯洛对一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具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征:  一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以及欣赏文艺作品、投射大自然时,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我,并且能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体验。这时,他们表现为情绪饱满、高涨。马斯洛把这一体验称之为“巅峰体验”。  他说,他所研究的那些人几乎都有这种巅峰体验,而且非常频繁。这些人的“成就动机”因此更加高涨,且更有自信心,极少有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
二是他们更有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马斯洛说:“我的被试对象表面上承认习俗,但实际上对这些习俗是超然的,他们能接受这些习俗,又能遗弃它们。  可以这样说,心理更健康的人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八面玲珑的“应声虫”或者毫无原则的“和事佬”,而是巧妙地抵制有缺陷的习俗和改革者。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不适应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适应不等于盲从或者随波逐流,也应包含合理的对抗。他们在该“我行我素”,表现出心理的高度自由,更具自主性和独立性。  尽管巅峰体验难名其状,但马斯洛的被试能对象多为饱学之士、健康之人。可以这样认为,饱学、健康是激发巅峰体验的条件,而奇妙的巅峰体验又是“成就动机”的催化剂。  换言之,愈成功、愈健康的人,愈是有更多的巅峰体验;而更多的巅峰体验可进一步促进成功者的事业,成功的事业又能治愈人们的心理创伤。因此,成功者的心得自然更健康。可以说,巅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
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处于不充分或极不充分的就业状态,因此无法得到巅峰体验,只有尽全力投入到科学探索,艺术创作,体育运动,慈善事业,以及学习,工作中的人才能得到巅峰体验。
我国高度重视城市大量下岗,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但我看很多再就业岗位其实让劳动者处于不充分或极不充分的就业状态,我所在社区有个再就业早餐一条街,但也就早晨几个小时生意好一点,其余时间摊主都处于无事做的状态,而且很多摊主的早餐品种是重复的,不能充分的工作,人就不快乐.商场,超市绝大多数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柜台的营业员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无事做的状态,我看这些营业员的情绪也很不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痛苦、焦虑、孤独、苦闷、乃至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郁等,
农村几亿闲置劳动力到城市打工,情况更不好,当搬运,或擦皮鞋,有点技术的就当水,,木工,我看这些可怜的农民兄弟常在充满废气,汽油味的马路边等了大半天,也揽不到活,他们劳动只能说是维持温饱. 擦皮鞋我个人认为根本不能算职业.因为除非残疾人,否则每个人都可擦自己的皮鞋
而只有全力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人才会快乐.

我觉得解决城市大量下岗,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解决农村几亿闲置劳动力转移问题关键在于为所有劳动者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并且它对所有劳动者来说都是永远开放的.

我认为亿万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是大量永不闭馆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图书馆是如此的重要,但现在中国的图书馆太少太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谈谈美国图书馆以及中美图书馆间的差异。
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一位叫杜威(Melvil Dewey)的美国图书馆学家明确提出了办馆宗旨:“以最好的图书,花最少的代价,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使用。”   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克里夫兰公共图书馆——更是把这种服务大众的理念说的明白:要将自己办成知识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nowledge)和人民的大学(the People's University)。在美国办个图书馆借阅卡非常简便。

只要你能出示最近的水电或者电话账单,再加上驾照,以证明你在附近居住和本人身份即可。你的地址电话等资料直接输入图书馆的电脑系统。即使在纽约的市图书馆,整个时间也不超过1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借阅卡只是在从图书馆外借书籍和音像品时使用。如果你没有卡,无论在哪里,照样可以进到图书馆看书阅报。


“图书馆之友”在美国

  美国图书馆读者意识很强,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读者在图书 馆中地位很高,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对图书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力。 各地公共图书馆都有建立“图书馆之友”之类的群众性团体。
例 如波特兰市馆组织的“图书馆之友”就有3000多会员。“图 书馆之友会”是读者自愿参加的,一般是热心图书馆的读者,也 有各区推荐的读者代表和当地名流。“图书馆之友”反映读者愿 望和要求,帮助图书馆活动的开展,参加图书馆义务劳动,向图 书馆捐款和向社会募捐筹款。

  我们看到有一个小馆,叫斯德顿图书馆,要兴建一个新馆,约二层5千平方米,需投资43万元,其中州府和市府拨了23 万,各界读者捐款10万,几家公司捐款10万,读者捐款占了 23%,这主要是靠“图书馆之友”的努力取得的。在新港图书 馆,有好几架书是让读者自行取阅,而不必办手续的,这些书全 是读者献给读者的好小说,读者认为,自己买了一本好小说,自 己看了也要让其他人看,就自动放在图书馆让大家随便看,也可 取走。
正像我们参观过的波特兰市历史博物馆一样,馆里要搞什 么展览,只要通知兴趣小组,就会有很多有技艺的人,如美工, 技工,裁剪工等自愿报名,献技献策,帮助制作展品,布置陈列。

他们不但出人出工,而且自备材料、器具。该市图书馆也搞了一 个艺术展览,其布置全是读者义务劳动完成的,图书馆开展各种 读者活动,如报告会,联欢会以及儿童故事会等等。都会有读者 的大力协助。
图书馆也很注意编印各种图书馆介绍,活动简讯,推荐书目之类的宣传品,发给读者,与其说是宣传,其实也是密 切读者关系的纽带。图书馆与读者关系密切,还能从另一侧面体 现,许多读者把图书馆当作良师益友,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找 图书馆参谋,如找职业,去旅行、买房子,买汽车(当然做学问、 找资料,更是如此)等个人问题,都爱询问图书馆,听取图书馆 意见,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我们国内图书馆并非全无,但与读 者密切到这样程度,这样普遍却是比较少见的。

  谈谈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在美国诸种“世俗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运动文化”、“休闲文化”以至“酒吧文化”、“草坪文化”等等之中,在我看来,最值得重视和推崇的,是他们无偿为社区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在美国开车,你会发现,“图书馆”和“医院”一样是专门在路标上加以特别标示的,可见“公共图书馆”在此地社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最近,终于有机会在耶鲁塞布鲁克学院的会员聚会中,听到耶鲁所在地的纽黑文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诺曼先生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及其现代管理运作的具体介绍,其中最打动我的,正是他们对“公共图书馆”的几个重要的管理理念。

  其一,“城市最重要的免费公众空间”。纽黑文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图书馆之一。建馆于1887年,至今已有117年历史。这个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图书馆,位居城市的心脏部位,与最高法院的位置并列,是市中心大草坪上耸立的两座最显眼的希腊神殿式的建筑之一。
历经百年的战乱、大萧条以及1960年代民权运动的冲击,这个以黑人人口为主体的中等城市的公立图书馆,多少次都因政府税收锐减而濒临关闭的命运。但他们的馆员哪怕自动减薪甚至无偿工作,百年来始终坚持开馆服务,并且非常具体真实地,把图书馆办成了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心脏。
诺曼先生特别向我们强调了这个“免费”和“空间”的意义。英文里的Free包含“免费”和“自由”二义,是注重它对市民的全面服务功能;“空间”,则是在它专业性的教育功能上,突出其“公共性”。
他说,图书馆是借用书这个媒介,使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是使人和人之间发生紧密联系的地方。
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以外,还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等等放在很突出的地位,并且经常把图书馆开放给不同族裔的市民,开展他们本族裔的文化活动。

  其二,“图书馆是读书、用书的地方,而不仅仅只是藏书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每位“老中”可是最为感同身受了。进入美国任何的图书馆,你都觉得自己成了“大爷”———每一个读者都顿时成了图书馆各种服务的中心,所有读书、用书的便利都因你具体的需要而设。不必说开架读书的乐趣,就是架上找不到的书,只要你从图书馆的电脑联网上查到,大多也可以免费从千里万里之外辗转来到你的手上。
在我看来,美国社区“公立图书馆”的理念则更为前卫。一般图书馆基于藏书的功能,是要小心降低图书损耗率的。据诺曼先生的说法:他们有时甚至会为某段时间的图书耗损率偏高而感到高兴。因为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始终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心。
图书耗损总比图书堆在那里没人读,要让图书馆人更有成就感。
身为黑人馆长,他还特别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美国,“图书馆文化”始终是一种“白人文化”。世代为奴的黑人,传统上并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作为这个以黑人人口为主的城市公立图书馆的馆长,全力为黑人市民创造读书、用书、借书的气氛,让黑人市民养成用图书馆的习惯,使他们进图书馆有回家的感觉,几乎成了他多少年来工作的全部内容。
他对每多发出一张借书证都感到高兴,自然也就为一定条件下的图书损耗感到欣慰和自豪了。当然,诺曼先生提到的另一个统计数字也是让我这位“亚裔读者”感到自豪的:按人口比例,美国各大公立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是亚裔人口,往往超过白人族裔,纽黑文也不例外


在中国,公共的图书馆如武汉图书馆,开门时间是8:30,而在开门前,门口就已排满了人,特别是当放暑假的时候,大多是学生。因为家里房子小,天气又热。而图书馆有自习室,有空调。为什么中国的图书馆不能象美国的图书馆那样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开门时间提前到8:00甚至7:00甚至6:30?夏天,5:30天就亮了。很多勤奋的人已经起床读报、学习了。图书馆只需派一个人6:30开门,就可以方便不少读者。我看过一个报导:说美国的图书馆,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不闭馆。无论过年过节,或深夜、凌晨,图书馆的大门永远为勤奋的人、为渴望学问、追求真理的人敞开着。而武汉图书馆逢年过节,开门时间就缩短为早9点至下午4点。而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图书馆啊。

在美国.每隔8000米就有一个图书馆.武汉是一个有1000多万人的大城市,也就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两个稍大的图书馆,还都在闹市。环境不太好,湖北省图书馆周6,7是早9点才开门,而在开门前,门口就已排满了人。一个证100元的押金湖北省图书馆可借3本书, 武汉图书馆只能借2本,而在美国,一个证可借10多本,    在美国,任何人,哪怕是乞丐,都可以进图书馆看书,不需任何证件。仅借书时才需办借书证。而在中国,没证,就不让你进去。很多外来进城打工的农民或临时工或忘了带证的人或第一次来参观的人都因没证而不能进去看书、学习。

为何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象那些热情、真诚的美国人一样,永不闭馆,一天24小时,无论白天黑夜、下雨下雪,图书馆永远为那些勤奋的人,为那些时时刻刻追寻、思考真理的人敞开着。为那些勤奋求学、品德优良而家境贫寒,家里拥挤的学子提供免费伙食或床位。为他们免费提供暖气或冷气?我是深受过这种苦的。就是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厚厚的衣服,仍因为寒冷,头脑都麻木了,学习效率很低。而有暖气的公共图书馆白天坐满了人,晚上就闭馆了。但勤奋的学子学习知识不因为天黑就停止啊,但天太冷了,没办法学习啊。看着这些因为寒冷而不能学习、不能完成报效祖国心愿的学生,我很能难受。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痛苦。

我家楼下一不到10平方的牛肉面馆都是1天24小时永不闭馆,而作为对挽救社会风气挽救世道人心有巨大作用的图书馆,国家为何不能象这牛肉面馆1天24小时永不闭馆?只要派一人守门。就可让广大读者受益啊

九江10万册新书免费看
据《信息日报》报道:为丰富市民的春节文化生活,九江市图书馆多方筹集资金,购买最新出版和库存图书10万册,从即日起至3月4日,市民前去阅读时,不需要任何证件,不收任何费用
这条消息让我振奋,但愿不是昙花一现,对那些在城市打工,处于漂泊状态的广大农民工兄弟,他们办1证很不方便,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读书。应当是不需任何证件,任何人都可以看书。农民、民工、过路人,甚至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西部地区情况更糟

    记者在青海省化隆自治县图书馆看到,图书室的一些开架书由于馆舍太小只好放在了阴暗的楼房过道,图书架的间距窄得只能供一个人侧身走动,馆藏图书、检索卡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似乎已有很长时间无人问津了。馆长杨海莲介绍说:"馆里的图书基本上是六七十年代的老书,平时没人过来借阅。由于县财政从1989年以来不再给图书馆拨付图书购置费,十几年时间我们没购过一本新书!"     据杨馆长介绍,图书"老化"现象直接导致读者大量流失.

然而读书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请看以下的名言
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饭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 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对于人类的知识体系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拥有掌握知识的机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知识的持续不断增殖。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信息获取能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产生出有价值的新信息,而为了确保头脑所产生出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新颖的,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利用外界已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欲望,活跃学生的创造思想。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从而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是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是一种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具有超前性,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先导作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多重文化的汇集与学生求知的热望相碰撞,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必然是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制度、纪律等外部强制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引起个体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有意无意地融入图书馆文化之中。图书馆文化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学实践的补充。学生在图书馆文化中,通过自己组织各项活动,增长了才于,丰富了实践经验,为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现在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根本就没有图书馆,至使大多数中小学生课外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

我觉得人有两种饥饿: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后一种带给人的痛苦超过前者千万亿倍,那是一种度秒如年的感觉.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那就是人必须不断地在身体上,精神,智力,意志上进行自我超越, 这种超越每分每秒都不能停止,
这种超越一旦停止,生命就如同一潭死水,再也没有活力了.


所以韩国企业家金宇中说:休息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
我很欣赏这一句话:“奋斗”就是永远地马不停蹄



“奋斗”是不是在成功到来之前的一种权宜之计吗?在成功的曙光已露、获得了足够的物质财富之后,是不是就该退隐山林?
  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那个叫董关鹏的年轻人,这位28岁的年轻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竟然有十项工作,其中主要的三项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其他的主要兼职是:中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家咨询组成员、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等七项。
  看一看董关鹏的全副装备——他的联系电话有五个:直线电话、秘书电话、传真电话、移动电话、车载电话。电脑有六台,其中四台笔记本电脑全部是无限上网的。他还常随身带着一个数码照相机,两枝录音笔,两本笔记本。笔记本是记录每天的日程表的,录音笔是随时记录他人和自己的精彩言论的,数码相机是随时拍摄资料照片的——
  一份大学教师的薪水已足够让他衣食无忧,但正如董关鹏自己所言,吸引他把“奋斗”进行到底的,就是“我的工作,再苦再累,我都不能放弃。”他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们:“奋斗”的终点不应该止于一个饭碗、一份职业,


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认识到他一生的工作是一件他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那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这种意义永远存在。对体育明星的欢呼鼓掌很快就会沉寂,但成功对一个人的鼓励是能持续一辈子的。
  在这里,“奋斗”诠释了它最高贵的意义,它不是为了成全某个功利的目的,它本身就意味着快乐与自豪,意味着收获与赠与。这样的“奋斗”,能吸引人始终含辛茹苦,甚至九死无悔。
  对于那些不甘于平庸的人来说,一劳永逸是不存在的,他们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听到自己雄心壮志的召唤,然后,一往无前。
国家目前没条件为每个劳动者免费或廉价提供pc和上网,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奋斗,但我觉得国家为12亿人民多建一些图书馆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每个市民家里都会有些看过的书,我们不应该低估大众向善的力量。我相信,在一个城市,只要有政府部门或哪位爱心人士向大家发出倡议,就能一呼百应。各界的人士,广大群众会踊跃捐款、捐物、捐书。只需要有一个牵头的人来鼓劲,号召大家,
《为学》中的一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
古人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难与不难,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看你如何对待它们。做事如此,做学问更是如此,
其实世事真的只在为与不为之间。我极盼望我的呼吁能得到大家的
赞成,

古今中外通过图书馆自学成才的伟人多不胜数.
陈景润初露头角是供职厦门大学图书馆那会儿,他在图书管理员岗位上很快就写出颇有见地的数论文章;华罗庚兼过清华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图书馆中的管理员;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他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学习了10年多,他总是准时到那里;歌德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和领导者,与魏玛图书馆结下30多年不解之缘;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组织勤读会参与借书管理工作,后促使全美洲第一所公共图书馆诞生。

“人过三十不学艺”,对强者来说,这句话没任何意义.广大中年下岗者,失业者,极不充分就业者可以在图书馆学习,找到自己的事业
现在我国有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在城市打工被外出父母留在家乡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有的留守儿童自尽了.是他们意志薄弱?不是,我觉得是因农村连一个小小的阅览室也没有,孩子们精神太空虚了.

以下是 潘跃勇办民办图书馆的事,为振兴中华, 为了挽救社会风气,挽救世道人心,我希望有更多人能象潘跃勇一样创业
潘跃勇:让图书在社区飘香
潘跃勇,北京大学EMBA,全国首家民办图书馆创始人,北京科教图书馆董事长。1999年在济宁创办中国首家民办图书馆——济宁科教图书馆。2005年被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推广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背着母亲将房产抵押贷款

  潘跃勇原本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1985年,他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当老师,但不安分的他认为当一辈子老师过于平淡。1994年,从事9年教师工作的潘跃勇毅然下海了,到济宁市纺织品总厂上班,但不幸的是,1998年纺织品总厂停产了。潘跃勇下岗后多次找工作未能如愿,内心十分痛苦。

  潘跃勇喜欢看书,常去书店“借书消愁”。后来,他发现开个小书店不仅能满足读书的需求,还能解决就业吃饭问题。听了他的打算,父亲将仅有的3000元积蓄全给了他。潘跃勇在济宁教育学院附近租房开了小书店,搞图书零售和借阅。学生大多囊中羞涩,更喜欢借书,他便到乡下收购旧书,收回来理一理再租借出去,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天天泡在书店里,更能转变人的思维方式、经营观念。潘跃勇发现,像其它城市一样,济宁城区的图书馆太少了,城区40多万人口只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而且偏居城市一隅,难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有着基层教育经历的他决定创办一家集图书零售、借阅于一体的社区图书馆,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读书环境,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

  潘跃勇的创意得到了两位朋友的认可,他们决定与他联手创办科教图书馆。1999年9月,潘跃勇选好潘家大楼作为馆址,并招聘了人员,但朋友认为房租太贵,借故没有资金打起了退堂鼓,潘跃勇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当时真是骑虎难下,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缺资金,我想起父亲遗留下来的三间门头房,便想去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但母亲说啥也不同意。趁母亲到江苏走亲戚的时候,我做通弟弟的工作,背着母亲偷偷地将房子抵押出去,贷了30万元。当年11月总算把科教图书馆开起来了。”

  “一天一毛钱拥有一家图书馆。”在济宁科教图书馆,读者每年只需交纳40元,便可以借阅图书一年。开馆之后,图书馆人潮如涌,平均一天接纳读者2500多人次,第一个月就办理借书证、阅览证1000余个,三个月后达到1万多个。潘跃勇很快还清了贷款。

  潘跃勇说:“科教图书馆准确地将市场定位于社区,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和居民身边的文化休闲场所。为方便读者,图书馆每天开馆14个小时,延长了服务时间。馆藏图书淡化了收藏和查询功能,坚持多品种、少数量、大众化的原则,以文化、历史、哲学等社科类为主,并为学生配置了大量的教学参考书和卡通读物。同时,我们精心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实行人性化的设置、管理和服务。科教图书馆受到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欢迎,学生放学后就到图书馆做作业,做完作业就找书看。这种环境的熏陶让孩子形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私立图书馆引发冲击波

  科教图书馆作为国内首家民办图书馆,它的诞生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震动。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资源匮乏,数量少、百姓借阅不方便的情况下,科教图书馆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办馆模式,为中国国书馆事业的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这样的评价让潘跃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最让他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能在就近的图书馆安静地看书学习,而不去网吧玩游戏。

  潘跃勇说:“我国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公办图书馆,一些由政府投资兴办,一些由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兴办,但政府投资的图书馆,营业时间短、服务意识跟不上,而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又不对外开放。兴办离居民、学生近的社区图书馆,解决青少年放学、放假时读书难的问题,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我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兴起阶段,文化市场潜力很大,兴办图书馆有很好的前景。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和西方其他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在以色列,每4000人就拥有一家图书馆,在英国,一个街区有两家图书馆,公民持证率达到58%;而在我国,持证率仅为0.47%。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任重而道远。”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社区图书馆,潘跃勇决定将科教图书馆总部迁到北京,借助北京的文化资源、图书资源优势,走加盟连锁的方式,将科教图书馆办到更多的城市。

  2002年7月,正当潘跃勇准备进京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图书馆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本市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图书馆或者以捐赠资金、文献信息资料、设备等形式资助图书馆事业发展。这条消息让潘跃勇兴奋不已!

  经过考察,潘跃勇决定在石景山古城东街八角北路开办北京科教图书馆,将300多万元的全部家当都投进去。2003年3月,正当他装修图书馆时,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弄得员工和装修队伍人心惶惶,眼看前功尽弃。潘跃勇和大家一起在工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干,稳定了“军心”。当“非典”疫情接近尾声时,2003年8月19日,改造一新的科教图书馆也亮相京城。

  随后的两年时间,他将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文化产业进行嫁接,推进图书馆产业化。在北京创办了集图书出版发行为一体的北京科图文化传播公司,在山东、福建、江苏、天津等10省市发展图书馆加盟馆24家,实行统一配书,每年累计接纳各类读者1500万人次。2004年12月,潘跃勇被评为北京市“十大创业青年”,北京科教图书馆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馆养馆的发展之道

  在济宁科教图书馆办一个年卡借阅证只有40元,在北京办一个月卡借阅证也只有30元,图书馆该怎样支撑人员工资、昂贵的房租以及购书款?

  面对记者的疑惑,潘跃勇说出了养馆之道:“我们图书馆除了搞图书借阅和图书零售外,还把图书馆作为一个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开发可以挣钱的文化项目。我们利用读者资源,开办作文、音乐、美术、英语等各类培训班;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新书征订业务,提供书架、借阅软件等图书馆配套设施服务;提供电子阅览室、影视资料;依靠配书中心的图书资源,每年重大节日期间,举行大型图书展销、特价书市;这些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的盈利支撑着图书馆的发展,实现了以馆养馆。”

  潘跃勇还以图书馆业为基础,同时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开拓与图书和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领域。在济宁、北京通州等地开办了3家哈佛摇篮幼儿园,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众多幼儿入园。去年夏天,在济宁创办了江北第一书院———潘家书院,从事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和传统戏剧演出等业务,周六举行周末大讲堂,邀请全国的一些文化名人来此登坛说法、传经送宝。今年春节期间,潘家书院在济宁城区举办文化庙会,马戏、评书、游戏等传统民俗精彩上演,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因他对文化产业有着独到的创新性实践,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今年1月正式聘他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1名硕士生和4名本科生放弃春节回家团聚的机会,特意赶到济宁,在潘家书院举办的文化庙会上跟潘跃勇实习锻炼。

  在外人看来,潘跃勇十分风光,但提及做文化产业的内心感受,他说很心酸:“国家鼓励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很难做,重要的一点是人才缺乏。文化产业要文化人来做,但现今社会文化人不善于交流、沟通和协调,文化要走向市场,文化人没有经验;而非文化人办文化产业又是外行;其次是缺乏资金。有钱人不做,看不起这个行业,投资长、回收慢;而没钱的文化人又做不起,这种境地很尴尬。”

  潘跃勇告诉记者,未来将发展壮大图书发行等相关产业,带动科教图书馆的发展,继续办图书馆加盟馆,让更多的图书馆走进社区,让广大青少年能在家门口读书。“读书可以使人身心沉静,使决策更加科学。现在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网络、电视等媒体,而忽略了读书。其实,头脑的运作还是读书时活跃,有时间还是应该多读书。”
发表于 2007-10-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的发心极好,深为赞叹.
发表于 2007-10-2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0-22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0-2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0:30 , Processed in 0.0553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