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21|回复: 5

广论听闻轨理的“不为随顺”(随顺正行)——四家注译注一处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6-7-25 11:31 编辑

广论原文: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至尊大恩敏公上师在广论讲解中指出,这里对应的《瑜伽师地论》段落为:  

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八卷“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也就是说 随顺正行 的汉译本瑜伽论原文是 不为随顺。
这个“不為隨順”,四家注(上册32页)的此处注释说:

其中所说离贡高杂染的六相,与藏文略有不同。尤其是汉译中的“不为随顺”,藏本中正相反为“随顺正行”。

而汉译《瑜珈师地论》卷八十四中:“于时时间,应听法者至如是时应自观察,我今说法多有所作(这是应时而闻)。他说法时,应正了知:‘勿我于中当为障碍’,即便殷重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这是发起恭敬)。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这应是发起承事)。若不悟解,或复沉疑终不讥诮(这是不起忿恚)。于其胜者恭敬随顺(这是随顺正行)。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轻蔑,于说法师深生尊重(这是不求过失)。”由此观之,前文二本相异之处,似乎应以藏本为正。



末学才疏学浅,似觉得此处有可商榷之处。

一是参考汉地历代注解,“不为随顺”有其自身的内涵,完全能够讲通。

1、《披尋記》卷三十八:
“坐卑座等,是名爲時。以謙下心坐於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是名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他說法時,應正了知,不障礙彼,多有所作,是名不爲損害。爲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是名不爲隨順。若不悟解,或復沉疑,終不譏誚,是名不求過失。義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二二一三頁)——参见: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攝異門分之下“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部分。

2、遁倫记:
菩薩聽法時不為隨順求為行人故聽法。

3、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        
不為隨順。不曲順人情也。        


二是,四家注的译注,对于 发起承事 等所加的几个括号里的批注:

……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轻蔑,于说法师深生尊重(这是不求过失)……

或许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这与披寻记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不应轻蔑,这似乎应该不是远离贡高杂染的六相之一(不求过失),而是远离轻慢杂染的四相的内容吧?此处应当以披寻记为正为顺。


感恩历代及今诸大论师、译师。虽然按照藏地传承译本,随顺正行 的解释也完全没问题,不过正如四家注上册52页对“希欲求多闻”所指出的那样,藏文本有时也会出现费解的情况。

“不为随顺”、“随顺正行”两种文本的并存,其实也并无矛盾,恰恰能扩大我们对于听闻轨理的认识的深入。

个人意见,欢迎探讨,若有错漏敬请指正。





发表于 2016-7-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下考辩之功劳,提供了一个角度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进狮子 发表于 2016-7-28 20:34
赞一下考辩之功劳,提供了一个角度

谢谢,可能有的师兄还没清楚这里讲的是什么,再抄书引一下原论,就清楚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讲记》的一大殊胜特色就是往往会指出《广论》原文在《瑜伽师地论》中的对应之处,大大方便了学人研习。





发表于 2016-10-2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6-10-25 11:32 编辑

對照瑜伽師地論 38 與 84卷文
卷38
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
韓清淨注釋
謂聽法時應時而聽等者:坐卑座等,是名為時。以謙下心坐於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是名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他說法時,應正了知,不障礙彼,多有所作,是名不為損害。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是名不為隨順。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是名不求過失。義如攝異門分說。(陵本八十四卷三頁6358)

八十四卷
辛四、聽法攝
 壬一、無雜染心
 癸一:遠離貢高雜染
 子一:應時而聽
             於時時間應聽法者,至如是時,應自觀察:我今說法多有所作,他說法時,應正了知,勿我於中當為障礙。
   子二:殷重恭敬而聽
            即便殷重,以謙下心坐於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
   子三:不為損害等
            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懱。

子三、不為損害等
         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懱。

這段文
子三、不為損害等
         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懱。

不為隨順: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
不求過失: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

不為損害: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懱。
发表于 2016-11-19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藏译和汉译对不上的情况很多,有些地方翻译得正好相反。楼主所说仅是一例。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一位老师的研究:

特地查了一下梵文本《瑜伽论·菩萨地》,这里的三个“不”(奘译原文: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梵文本作:na asūyann anuvidhīyamānaḥ an-upāramābha-prekṣī.

中间的“不爲隨順”,按照梵文原文应该是“随顺”,没有“不”字。
anuvidhīyamāna=随顺
这里,藏文本,翻译成“随顺正行”,梵本没有“正行”。

不过这里仔细看,就会发现:na asūyann anuvidhīyamānaḥ本应该是连写的,即na asūyannanuvidhīyamānaḥ,anuvidhīyamāna(随顺)实际应该是nanuvidhīyamānaḥ。

这样的话,梵文nanuvidhīyamānaḥ就是“不随顺”。奘译是对的。

结论:玄奘《瑜伽论》此句的翻译跟梵文本是一致的。

韩老的《披寻记》的解释是正确的。

藏译本:或许是藏译时有误,或许是藏译所依梵文底本即是如此,跟奘译梵文底本不一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2:48 , Processed in 0.03195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