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7|回复: 1

转载一面镜子:很多人都中招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内心是否也有这样的印迹: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

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5-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6-5-2 10:23 编辑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
    「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三摩地王經云﹕
    「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
       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如是於此教出家,徧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又云﹕
    「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入行論亦云﹕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
    「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圓。
       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又云﹕
    「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
    「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又云﹕
    「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又云﹕
    「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5:30 , Processed in 0.03228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