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odrak

关于大小乘悲心差异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5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南传的《慈经》,
http://www.fosss.org/Article/CiJing/Index.html
具体看下南传的修法,大概就会比较准确理解其中的差别了:

观想的所缘顺序:
我,
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
在这寺庙的修行者,
我的四资具的布施主,
我们的护法神:在这寺庙的、在这住所的、在这范围的,愿所有的护法神,

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
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在东方的、在西方的、在北方的、在南方的、
在东南方的、在西北方的、在东北方的、在西南方的、
在下方的、在上方的,
愿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
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发愿:
无敌意、无危险。
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
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就此来看,与大乘菩提心的修学内容,差别是十分巨大的。

那么,为什么《掌中》等大乘经论,说小乘也有慈悲心,并且其重点只是“无承担”呢?
这里面的小乘,其实说的是从大乘退失菩提心的小乘圣者。
这些小乘圣者,他们在还没有得到大乘不退转时,退失菩提心。所退失的并不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退失的是“增上意乐

发表于 2016-5-2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慨叹万分,受教了。
决定立即去下载一本《掌中解脱》来看。
发表于 2016-5-27 01: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罗汉的慈悲心 和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 的对比】

以下选自《皈依的真正涵义及目的》----昂江扎西仁波切开示:

【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萨同样意识到轮回充满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罗汉因此而希望自己能得解脱,大乘菩萨却抛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众生都能够解脱。
  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样的呢?佛经里有两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慈悲心的差异。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像没有双手的母亲,当他的儿子被无情的巨浪淹没的时候,她虽然对儿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惨遭不幸。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如同软弱无能的母亲,当他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也生起了悲悯之情,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救度他们,只能寻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却如同勇敢的父亲,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寡不敌众、命在旦夕的时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儿子就会被敌人残杀。因此而生起了难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挂上阵,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儿子。他不但有极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无敌的能力和勇气。大乘菩萨就如同坚强无畏的父亲,他越感觉到轮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气和决心,不顾私利、毫不犹豫地去渡众生。这就是形容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两个比喻。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于慈悲心。声闻、缘觉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他们的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他不去度众生。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达到了视众生为独子,绝不容许自己对众生的苦难视若无睹、袖手旁观,即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要拔济众生于水深火热之地的程度,这种义无返顾的决心,已经足够他去度化众生了。】


末学备注:这里仁波切在讲大小乘的"悲心"差别时,其实还是在讲有无"增上意乐"的差别。这样的话,仍然难以解答8楼的疑问。


发表于 2016-5-27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6-5-27 01:28
【阿罗汉的慈悲心 和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 的对比】

以下选自《皈依的真正涵义及目的》----昂江扎西仁波切开 ...

从大乘退心的人,他们修慈悲的所缘、方法等,和大乘完全一样。
但是,只是一个慈悲心,五十一心所里面,就是“不害”。
意乐,指的是“欲”心所吧。
小乘的“欲”心所,是出离心,只是自己求解脱的心。
有了“增上意乐”这个欲心所的帮助,这个慈悲就升级到大乘了。

比如菩提心,有了殊胜的慧度帮助之后,就有“妙药”之名;如是,慈悲有了大乘的增上意乐协助后,就有了大乘慈悲之名。
发表于 2016-5-28 0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6-5-27 23:11
从大乘退心的人,他们修慈悲的所缘、方法等,和大乘完全一样。
但是,只是一个慈悲心,五十一心所里面, ...

您把"增上意乐"标定为五十一心所里的"欲",但这种说法还是不出楼主与仁波切所说,亦即把"大乘悲心"和小乘悲心的区分,界定在有无"增上意乐"(欲),这样换汤不换药,仍无法解决8楼的疑惑:

我们都知道,大乘菩提心七因果教授的顺序:平等捨、知母、念恩、报恩、大乘慈心、大乘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

假使您把"增上意乐"并入"大乘悲心"来讲,那你要如何区分七因果里的"增上意乐"与"大乘悲心"这两者的定义?

亦即,在讲七因果的大乘悲心时,若你主张"已涵盖"增上意乐,则之后何须另外再讲增上意乐?这样两者就没有修习的前后顺序了啊。

反之,在讲七因果的大乘悲心时,若你主张"不涵盖"增上意乐,则与小乘悲心的差别将另做区分,也说明了在此举那例子(亲自去救的增上意乐或欲)并不合适啊。


发表于 2016-5-2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6-5-28 01:20
您把"增上意乐"标定为五十一心所里的"欲",但这种说法还是不出楼主与仁波切所说,亦即把"大乘悲心"和小乘 ...

悲心、意乐,两个是不同的心,本身并无涵盖关系。
七支因果的修学中,前面大慈、大悲的修学,并不是说已经进入大乘了,是大乘的大慈、大悲了。
就其将要进入大乘,或者修法以大乘发心为目标来说,会说它是大乘,也只是名称而已。正如念阿弥陀佛一样,并不是我们见过真佛,而是以见真佛为目标,也叫“念阿弥陀佛”。
在得到的“增上意乐”之后,才具有大乘的味道。
《入中论》说:【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这里面,菩提心指的就是“增上意乐”,它们都只是佛子、大乘的因。

任何一种心,在不同的心所助伴下,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大悲也是一样。
比如,由慧的不同,入中论中,悲有三种:生缘大悲、法缘大悲、无缘大悲。
比如,在解释无缘大悲的时候,很难说无缘大悲已经包含了“空性慧”,因为还是针对“大悲”来说的,只是说有空性慧的协助而已。

那么,说大悲心由“增上意乐”的协助,成为真正的“大乘悲心”,也是合理的。说“大乘悲心”的时候,说明就是有“增上意乐”协助的“大悲心”。
发表于 2016-5-3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学习
发表于 2016-6-5 22: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6-5-28 15:14
悲心、意乐,两个是不同的心,本身并无涵盖关系。
七支因果的修学中,前面大慈、大悲的修学,并不是说已 ...


感谢师兄的辨析。

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问题甲「同样是悲心,大乘悲心和小乘悲心的差别在哪?」
问题乙「七因果教授,大乘悲心和增上意乐的差别在哪?」

上述两个问题虽然都出现"大乘悲心"一词,但问题甲指的是果相,问题乙指的是因相,所以内涵有所不同。
在回答问题甲时,被拿来比较的是大乘悲心和小乘悲心的"果相",也就是大乘圣者和小乘圣者已分别修成的悲心。
在回答问题乙时,被拿来比较的是大乘悲心和增上意乐的"因相",也就是依着七因果教授才正要开始修学的大乘悲心和增上意乐。

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第一种方式:
答问题甲:差别在所缘范围,大乘悲心缘一切众生,小乘悲心缘有缘众生。
答问题乙:差别在力道强度,大乘悲心是希望救度,增上意乐是亲自救度。

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第二种方式:
答问题甲:差别在力道强度,大乘悲心是亲自救度,小乘悲心是希望救度。
答问题乙:差别在力道强度,大乘悲心是希望救度,增上意乐是亲自救度。

对于能区分因相和果相的人来说,上述两种方式都讲得通。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第一种回答方式应比较不易造成混淆。
发表于 2016-6-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道理上,一个人修七支因果,在增上意乐没有修到的时候,进入小乘,或者没有得到大乘不退转位时,退入小乘的时候,他的慈悲心能平等地缘一切有情,但缺承担的心,这时,他的慈悲心只能是“小乘”的慈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8:54 , Processed in 0.03279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