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reesky

请问大家小乘的慈悲心和大乘的慈悲心有和差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正归依三宝之内道者,不遍是持内道四部任一宗轮,
是持内道任一宗轮者,遍是正归依三宝的内道者。
即是正归依三宝之内道者,又是持内道四部任一宗轮。
——第十五任甘丹座主-福称法师《宗轮建立》
发表于 2016-4-27 1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6-4-27 20:03 编辑
chodrak 发表于 2016-4-27 17:43
“这是我在此帖第三次声明:「自宗中观应成派认为:小乘也可证法无我」
而且这还是应成派不共的八大特色之 ...


「宗义教材里说应成派是这样主张,不等于说宗义教材里四宗的小乘二部也必须这么主张,而可证法无我的小乘一定是以三乘为基础划分的小乘。」
==========================================

请您别绕圈玩文字游戏,楼主的原问题是大乘小乘慈悲心的差别,怎的回答就扯到说宗义者,这已是牛头不对马嘴,
况且四部宗义各有差别,而这里是格鲁论坛对吧,在不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自宗应以中观应成派为主对吧,
所以若有人问你小乘能否证法无我?你要嘛直接以自宗回答"能",若想回答"不能"则应表明是他宗,不应闪烁其词。

还有,虽然藏人仁波切用中文开示实属不易,但正因为翻译用词不精准,所以单讲个"小乘"时,可能是想表达小乘佛教徒、小乘说宗义者、小乘圣者等诸多歧义。同样地,如果翻译的人自己都不会区分这三者,那读者又何所是从?
我刚刚才在另一帖得知大德您是个译师,既然如此,就恭请您更应注意措辞,不应产生模糊空间。观念清不清楚是一回事,话讲得清不清楚又是一回事。

我现就明确地说:
「尽管毗婆沙宗与经部宗不承认法无我,但是声闻圣者与缘觉圣者必定証法无我!」
这样子讲完全没有模糊空间,而且持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说法。

那么,如果有人含糊地问:小乘能否证法无我?能否有証空慧?
自宗的回答是"能"!
因为你知道他在问的是声闻缘觉,而不是问毗婆沙宗经部宗。

不应该在人家问大小乘慈悲心的差别时,先是回答小乘的慈悲心没有証空慧摄持,之后又解释说这里的証空慧是指法无我,然后又牵扯说是毗婆沙宗经部宗不承认法无我的缘故。但那是他宗啊,难道是打算在自家地盘用他宗来否认自宗吗?

所以,在回答时,请别再只用"小乘"两字偷换概念,好吗?
发表于 2016-4-2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您别绕圈玩文字游戏,楼主的原问题是大乘小乘慈悲心的差别,怎的回答就扯到说宗义者,这已是牛头不对马嘴”

本人知道此贴谈的不是宗义,故而对永真朋友的回帖也没出现在这儿(见#18)。是您从#20开始扯出宗义问题,为何倒打一耙?

其它问题反复再说已毫无意义,peace!
发表于 2016-4-28 0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6-4-28 01:20 编辑

回楼上,

"毫无意义"?呵呵,是你没勇气面对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点在你愿不愿意改。

不论是翻译或开示,讲了一百句,哪怕九十九句都没问题,但其中只要一句话有问题,还坚持不改,那就是自误误人。

姑且不管本帖他帖的主题为何,咱就是看你用词不精准,才问你如何同时承许「小乘否认法无我」与「小乘可证法无我」?

你只是一直重复「小乘否认法无我」,但你可曾回应过「小乘可证法无我」?未曾!或许是因为你无法以自宗观点来同时解释两者。

对于搞翻译的你,我好意提醒用词要精准,并提供明确的说法为「尽管毗婆沙宗与经部宗不承认法无我,但是声闻圣者与缘觉圣者必定証法无我!」,如此可以自宗同时解释两者。

对此建议,你却避重就轻,以故作清高来掩饰不足。那我也只能呵呵呵,跟你一起peace!
发表于 2016-4-28 0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6-4-28 01:17 编辑
chodrak 发表于 2016-4-26 22:18
「估计只是仁波切一时口误,或对翻译名词一时不熟悉。」

对了,记得以前他将“根本师长”中的根本解释成 ...


"对了,记得以前他将“根本师长”中的根本解释成”道之根本“,请问是口误,还是对名词不熟悉?"
=================================

您是想表达仁波切此说的观念有问题吗?
不如请您也说说自己对"根本"的看法与根据,作个区分吧。
发表于 2016-4-28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乘的悲心 生缘悲 法缘悲 虽然不圆满 但应该也是有的吧 而通达空性法无我而产生究竟平等无分别的无缘悲 小乘则是完全不具备的吧
发表于 2016-4-28 0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粘贴:

圆晖法师:《俱舍论颂疏》【此说大悲和悲心之差别,即佛之大悲和二乘悲心之别】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释曰。如来大悲。俗智为体。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问此大悲名。依何义立。答由五义故。
一资粮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
二行相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
三所缘大(释颂境字)谓是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
四平等大。谓普利乐诸有情故。
五上品大。更无余悲能齐此故。

此与悲异由八种因。
一由自性异。大悲以无痴为体。悲以无瞋为体。
二由行相异。大悲作三苦行相。悲唯作苦苦行相。
三由所缘异。大悲缘三界悲唯缘欲界也。
四由依地异。大悲依第四禅。悲依四静虑。
五由依身异。大悲依佛身。悲依二乘身。
六由证得异。大悲离有顶证。悲离欲界证。
七由救济异。大悲救济事成。悲唯希望救济故。
八由哀愍异。大悲哀愍平等。悲哀愍不平等故。
又《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有云:
 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慈悲无瞋性”……慈悲二种。无瞋为体。
“缘欲界有情者”:明所缘境。此四无量。普缘欲界一切有情。不缘上界者。谓能治彼瞋等障故。上界无瞋等故。不缘上界也
法尊法师在其《入中论讲记》中,则又根据所缘对大悲又作区分: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此一颂半释大悲心三种差别。悲以拔苦为体,遍一切众生故曰大。就所缘境差别分三,谓生缘,法缘,无缘悲。此颂释生缘悲也,生缘悲者,谓缘众生而兴之大悲也。前三句明可悲所由,谓缘众生初由我名,遂起我执,为生死大根本。由执我故,于苦乐境取舍之欲而生贪嗔。由执我故,遂执有属我之物,起我所执。我之衣食受用等,摄取不舍,追求无巳。于和合境则起贪,不和合境则起嗔。由贪嗔痴,诸惑随起,造业受苦,流转生死。于生死中,升沉无主,衰老病死,如四大山,东西南北合围而来,逼迫有情,无可幸免。惑、业、苦三,往复无巳,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喻如水车,循环不息。又水车降时易升︰时难,喻如生死中堕恶道易,生善趣难。有情最初一念误执我故,流转生死,受无义苦。缘彼无义受苦之众生而兴悲,故称生缘悲也。
  
众生犹如动水月, 见其摇动与性空。

此二句释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动水月者,谓风来波起,水中月影由水动故,月影亦动。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惟因业风识浪,而有此影象显现,实无众生,似有众生。喻如动水月影,剎那摇动无止息故, 自性本空现似有故。众生流转不息,实无似有,亦犹如是。菩萨通达性空,惟见因缘生灭,无实众生。众生不达,于水中月,觉为实月,于影及水,见为一物。于无我中见有实我。由此我执为根,流转生死。菩萨见众生受此无义之苦,因而兴悲,是为法缘悲。菩萨又观众生虽无实体,而因不达性空故,仍有生死流转,因果不无。因此虽不见实有众生,而仍度生不倦,是为无缘大悲。或释无缘为全空,无所缘众生,若见全空,何由起悲乎?此意第六品当广释。
发表于 2016-4-28 0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半段文字所讲的佛之大悲和二乘悲心之别,是给大家做参考一下
发表于 2016-4-2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odrak 于 2016-4-28 08:58 编辑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6-4-28 00:52
回楼上,

"毫无意义"?呵呵,是你没勇气面对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点在你愿不愿意改。

可以继续讨论,但有个前提:请认真阅读我之前的相关帖子,然后逐条列出用词不精准之处,包括在哪里同时承许「小乘否认法无我」与「小乘可证法无我」,以及如何逃避回答「小乘可证法无我」(附楼层号)。否则请恕我依旧没有勇气面对。为了不占用他人空间,建议另开新贴讨论。
发表于 2016-4-2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6-4-28 01:15
"对了,记得以前他将“根本师长”中的根本解释成”道之根本“,请问是口误,还是对名词不熟悉?"
==== ...

我不了解这位仁波切说法的密意是什么,所以不能说他观念有问题。但从表述上看,不是传统的说法。我个人的看法与根据之前已在论坛上陈述。
发表于 2016-4-2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x 于 2016-4-28 09:48 编辑

[quote]chodrak 发表于 2016-4-26 22:18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 ... 8%C8%CA%B2%A8%C7%D0
这是原文的出处
原文之中,明确的说明了何为“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以及何为”根本上师“: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的意思是:“依止善知識這個法”是實修道次第的主要助緣;
而对“根本上师”的解释是:實修依止善知識的對境(人、上師),即稱之為根本上師。
在原文的最后处也有说到:總之,根本有二種意義,一個是「第一個要實修的法」,另一個就是「主要助緣」的意思。

发表于 2016-4-30 1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索达吉堪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0:27 , Processed in 0.03268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