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4|回复: 4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5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摘自《做个喜悦的人》)

弄清楚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也是用佛法帮助他人的第一步。

修行者如果没有弄清楚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则他的修行很可能永远不会成功。这就好像一个人在一个大城市中行走,行走的人虽有脚有力气,可以到城市中许多地方去,但他如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虽有脚可行也是徒然。修行者虽学过不少法门,如静坐、念咒、读经等,但如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正如有脚却不知往何处去的人一样,虽然学过,也是徒然。所以,把修学的目的弄清楚,是学佛法的第一要务。

近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也许因颇受西方近代哲学的影响,往往抱着一种“反目的论”的想法,以为“目的”是世俗的,甚至是功利的,于是采取一种“漫无目的”的人生态度,对一切事都不计划,对未来也不关心,而以人生旅途的“流浪者”自许。近代曾流行于西方的“嬉皮文化”就颇有这种“反目的”的色彩,许多人还颇以佛教中的禅行者或中国道家哲学的信仰者自居。其实佛教的哲学哪里是如此?道家的哲学又岂只如此肤浅?佛法事实上是非常实用的人生哲学,是完全不含“反目的论”的思想的。只是人们总是会用一些古文化来作自己行为的注脚,为自己的“目的”找理由,结果佛教及其宗派之一的禅宗就被许多人阐释成另外一种面貌了。其所造成的错误结果,往往今佛教徒感到啼笑皆非。

佛法的目的是烦恼的止息,也就是人世间忧悲苦恼的止息。这是一个既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同时也是适用于现代人的最简单而直接的答案。换句话说,佛法的目的是非常“入世的”,因为它积极地关怀人世间的苦痛。同时也是自利与利他的,因为佛法关怀的对象是“苦痛”,却毋论那个苦痛出于自己或他人。尽管在佛法实行的程序上,自利与利他有先后的次序(即必先自利后方有能力利他),但佛法整体的目的是一样的,即烦恼的止息。

有人认为佛法的目的是“成佛”,成佛后再“度众生”。这个想法是在一般人心中颇流行的思想,但这个答案不够直接、明白,尤其是对一般连什么是“佛”都不太了解的“非佛教徒”而言,成佛是一个含义不明的目的;而且在态度上而言,“成佛”多少让人有一些“贪”的联想。许多知识分子的直接反应就是“我为什么要成佛?”或“做人真有那么不好吗?”佛从来没有在经里告诉他的弟子:“你们要学我,要变得像我一样,成一个佛。”相反地,佛潇洒地在世上说法说了45年,连一个字都不执著,更何况是“佛”?连“佛”的观念都不执著,更何况是“成佛”的观念,或是要修行人“成佛”了?故“烦恼的止息”要较“成佛”更适合作为佛法的目的。

至于“度众生”,表面上看似乎较成佛合适,其实不然。如果成佛会给人一个贪的感觉,“度众生”至少是利他的,不应有这个缺点。但“度众生”是一个很笼统的佛教语句。有人会问:“什么是度?”许多佛教徒会回答:“度到彼岸。”当别人再问“什么是彼岸”时,佛教徒的回答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说是西方极乐净土,有人说是“涅槃”,又有人说是“不生不灭”的“法身”。其结果是回答并没有满足问题,却引起更多的问题。当然如果发问者愿意打破砂锅问到底一直研究下去,也许他会找到答案。但毕竟有如此耐心及好奇心的人究竟是少数。佛教徒与其两难大多数的人耐心及好奇心不够,还不如两难自己没有对一个问题给予一个“方便”且直接而有力的回答来得实际。

另一个佛教中较通俗的回答是“了生死”。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一定会感觉这是一个比“成佛”及“度众生”更容易引起争议及更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回答。用这个来回答佛法的目的,犯了层次上的错误。“了生死”的确是佛法中解脱道的终极结果,但在那个层次以前用“了生死”作为目的,在态度上有基本的错误,因为一般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了生死”。用一个不被明白的东西作为目的是危险的,而且会造成损害。通常的误解是以为“了生死”就是“不再存在了”,结果造成世人对佛教的“灰色印象”,以为佛教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毁灭”。这个损害是极大的。

事实上佛教中的“了生死”是彻底看见了并无实有的生死可了。生死现象和世间其它现象一样,是缘起的,是没有“真实性”的,只是整体流转的一部分。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故为生死现象所迷惑,以为“真的死了”、“真的生了”,在“生死”中哭哭啼啼,苦痛不已。佛看出了这一个现象的“缘起性”及“不真实性”,故在生死中得自在,不再为生死现象所迷惑,故谓之“了生死”。但这一个见解,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更不适宜作为对一个问题的一般性的回答。如有人用“了生死”作佛法目的一般性的回答,就好像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回答一个幼稚园小朋友一个天真的问题一样,是无意义且不切实际的。

我再三地强调“态度”的重要性,是希望大家不要以为态度上一点点的偏差或缺点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非常重要。“态度”有问题就意味着“见解”的问题、“修行”的问题乃至整个“文化”的问题,而整个文化的内涵及精神就表现在存在于此文化中人的态度上。人的见解可以学来、听来,但态度就牵涉到一个人整个的生命。无论是知性或感性层面的东西,都会表现在一个人各种的态度上。我们几乎可以说态度就代表了一个人,它是一个活生生且无所遁形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很深的思想及人生观。故我一开始就提出现代学佛法者两个基本的障碍,一个是佛理上的“玄学化”,一个是态度上的“神秘主义”,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一切处随时思考我们在基本态度上的缺失。

当有人问我们什么是佛法的目的时,我们在回答的同时,不妨自我检讨一下,我们所给的答案有没有“玄学化”及“神秘主义”的倾向。如果我们的回答很平实,令人更了解了一些事实,至少我们可放心没有犯下态度上的错或制造了更多的问题。但如别人听了我们的回答或和我们讨论之后,变得更迷惑或问题更多了,则很有可能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在思想上有玄学化的倾向,或态度上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是很值得现代学佛人深思的。

尤其在修行的时候,修行人的每一个心念事实上皆和他修行的目的有直接关系。人们在许多事上的努力,往往皆只是当初一个念头的深化和扩大。怀抱着神秘的目的而修行的人,其修行所得到的结果,自然就都是一些神秘的现象。故我以为在最起始处把佛法及修行的目的弄清楚,实在是极端重要的;而且是一点点的偏差都不能有,一旦有了,就一定会在某一个层次的修行上表现出来而构成问题。

事实上欲解决这一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四念处”。简而言之,四念处是一套佛所发明的方法体系,能使修行人对自己及自己存在的环境更为了解。一个四念处修得好的人,会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态度了解知道得很清楚。那一个念头,那一句话背后到底有没有“玄学化”的思想或“神秘主义”的心态作推动力,会在“心念处”及“法念处”的觉照中了解得清清楚楚。



发表于 2016-4-25 1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佛法的目的有两个,增上生与决定胜。或者以三士道而言,说三级解脱目的。如果以解决现世的烦恼为目的根本不一定要学佛法。
发表于 2016-4-25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的:離苦得樂..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6-4-2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是学佛行为和思想。佛法只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双刃剑。要不断完善。学佛是自我的完善。佛法是手段。
发表于 2016-4-2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6-4-25 15:11 编辑
小小航 发表于 2016-4-25 14:30
学佛,是学佛行为和思想。佛法只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双刃剑。要不断完善。学佛是自我的完善。佛法是手段 ...

手段和目的是不一樣的概念 透由手段來達到目的 那為何要達到這目的 動機是甚麼?
..呵呵
ps:動機和目的應該是相關聯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6:04 , Processed in 0.03399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