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音天 于 2016-4-30 16:43 编辑
【20160430】一起去看电影吧
昨天黄教主《大唐玄奘》影院公映第一天?小编的同事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了电影票,表示晚上组团去看,小编因为有事就没去成,当天晚上朋友圈就有了影评,不管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都来看看吧,事先说好,不是剧透别打我→_→
【影评】玄奘的传记比电影好看
文 / 某领导
看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人,会觉得改动太多;没看过传记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情节不连贯,是第一大问题;硬伤太多,是第二大问题。而硬伤,似乎是佛教题材电影的通病。传记中很多精彩的片段都没有表现出来: 1.玄奘十三岁时想要出家,但年龄太小,按规定不予剃度,因而站在公门外徘徊。时任大理寺卿见到玄奘,问他:“你要出家吗?出家干什么?”十三岁玄奘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长期来说想要继承如来的事业,短期来说想要将不兴盛的佛法发扬光大)。大理寺卿赞赏有加,于是破格录取。而电影中“江流儿”的故事照搬《西游记》,贻笑大方。 2.玄奘在沙漠中四夜五日滴水未进,却说“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泪崩。 3.玄奘和高昌王结拜为异姓兄弟,约好从印度学成归来时在高昌讲法三年。哪知道等玄奘回来时,高昌已经被唐朝所灭。如此玄奘痛失手足的辛酸,电影也没有表现。 4.玄奘在龟兹和木叉鞠多辩论,辩得龟兹高僧木叉鞠多从傲慢自大,到一见到玄奘就躲,此段及其精彩,电影里似乎拍了(汤镇业饰木叉鞠多),但正片被剪掉了。 5.玄奘让信仰拜火教的康居国国王归依佛教,受五戒。后来又被异教徒抓到要献祭,玄奘毫无畏惧,突然黑风四起,异教徒纷纷畏惧,归依了佛教。 6.玄奘归国后,本来唐太宗不是特别重视。等玄奘翻译完成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以后,给太宗讲了《瑜伽》中十七地的要义,太宗才如梦初醒,说:“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儒家道家等等的学说和佛教比起来,就像小池塘和大海相比。世人说儒释道三教差不多,这是胡说。)唐太宗对玄奘的褒奖,看《大唐三藏圣教序》也可了知。 7.玄奘的后半生完全是为了翻译佛教典籍而活着,最后因为翻译六百卷《大般若经》用尽了全部的气力而圆寂了。 ——————————分割线—————————— 电影中的硬伤: 1.出家人要剔除须发,须发在寺院内不能超过二指,寺院外不能超过一指。而那兰陀的戒贤留着大胡子是什么意思? 2.当时的印度应该是过午不食的,电影里有玄奘晚上和胜军论师吃饭的场景。另外,出家人不得直接从女人手中接受食物,电影中也忽略了。 3.福田衣是佛陀看到了田地所以才发明的?!你在逗我。佛陀的本意是,用碎布染色拼起来做衣服,僧人穿这样的衣服能令他人增长福报,就像能生长福报的田地一样,所以叫“福田”。 4.玄奘初见戒贤法师的时候,说的梵语基本都是对的,应该是有高人指点。但后面乱入了印地语是什么鬼。印地语是受到了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影响后才形成的语言,唐代的印度人肯定是不说印地语的。不过而无可厚非,唐朝人也不说普通话。但是那些梵语的贝叶经,写的竟然都是天城体。天城体是13世纪以后才有的,玄奘的时候,流行的应该是笈多体或巴米扬体,或者写悉昙体也行啊。 5.大小乘的区别,电影中说的太肤浅了。简单来说,大小乘,有见解和行持两方面的区别。见解方面,大乘承认人无我和法无我,小乘只承认人无我;行持方面,大乘要发菩提心,断烦恼障所知障,而小乘不发菩提心,不断或只断部分所知障。 6.回国以后在译经院里挂着的经文,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 7.古代的写经,文字大小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根据字数不同,要从宫内领定额的纸。每一卷书的纸张数是固定的,纸的大小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因为古代造纸非常困难,浪费纸张是重罪。而影片里抄经的字写得那么大,太宗看到了是要砍头的…… 此外不符合传记的槽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吐了。 …………
于是,小编,决定,不去,影院了,等下线,下载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