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uexin

转:佛教和心理学对话:宗教信仰会引发什么心理障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2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哦!那我们大概落后西方教会三十年?!在教界来说,由于西藏喇la嘛ma比较早跟西方接触,也有很多心理治疗师皈依他们,所以索甲仁波切才能把中阴超度的死亡科学,融入临终关怀的领域之中。而且,他为了让临终者能够万缘放下,走出自己过去「未完成心事(unfinished business)」的情感僵局,而能安抚自己的脆弱并宽恕他人的伤害,以落实「生死两无憾」的原则,便把施受法(以一己之身承受众生苦并回施慈悲心)的前行和完形治疗结合,以打好临终者和家人的悲心基础。相比之下,我们净土宗的助念往生,就还没能够把助念关怀跟临终关怀结合起来。
  不过,这种结合也跟西方教会二十几年前的情况一样,还没得到教界共识,像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FMPT)的导师梭帕仁波切(Zopa Rinpoche)就认为:心理治疗不教人生起大悲心,反而鼓励人们把问题推给外界环境,是一种契合贪心的思维模式。此外,有些净土宗人士也认为:临终时,只要有一心不乱的正念,便可以让人「一?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因此不宜再处理任何忧伤和情爱的事项,反而是要鼓励临终者一心念佛就好。
  问题是要求临终者完成「舍弃贪爱」这种不可能的任务,固然是宗教师的善意,但是这种善意如果完全忽略了宽恕的深化过程,便会跳开了「绝望沮丧」和「万缘放下」相混合的情欲困境,也回避了人性情感脆弱面的安宁照顾需要,甚至取消了一切爱与和解的行动意义,而只剩下宗教口号的奉行。因此,当慈济功德会推动器官捐赠时,虽然得到西藏上师的赞同,但是部分净土宗行者对此却抱持非常保守的立场,认为凡夫道心不够坚固,这种利他心可能会让他在临终时徒增神识?扰,而不得善终。
  老实说,这种涉及生死大事的认知冲突,实在是很棘手,但我们势必要在极度自保的安全感和极度利他的大悲心之间,得到一个善巧的中道解决方案吧?否则,我们法师要以何颜面来面对所有护持教界宏法事业的信徒呢?
  照我个人粗浅的见解来看,大家的共同关心都是临终者在死亡时的业力拉扯中,如何能够保持「心不颠倒的正念」。在原始佛教来说,只有在生前利用每一?那的苦受,来开发心意的正念力量,才能揭露内心最底层的业行困扰,并摧毁所有相关连的执着和期望,也唯有经过这样的锤炼,心意才能寂静而敏锐,才能在死亡过程中安然脱离五蕴的重担。
  问题是众生没办法进行这样专业的心意训练,所以才有大乘佛教的诸佛愿力,帮助众生成功躲避所有冤亲债主的纠缠,并到达一个有佛力庇护的安全地点。所以,临终正念可以说是有自力和他力两种资源。就他力资源方面,我们可学习索甲仁波切的榜样,把西方的濒死经验、中阴教法和助念往生进行科学的比较,以加强众生契合弥陀愿力和诸佛悲心的认证知识,好减轻一些没有必要的恐慌感,像是说一搬动亡者肢体,亡者必然是?心生而佛念息。就自力资源方面,我们应把助念关怀的前行做好,鼓励临终者应在生前就借着生命回顾和心愿完成等方式卸除所有情绪债务,就不必抱着事后防范的心态,担心家人一哭,亡者必然是情爱心生而佛念息。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2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exin 于 2015-9-27 21:26 编辑

治疗师:我对于梭巴仁波切的说法,是一点也不讶异。因为,大乘佛教上师都是在讲怎样空掉意识内容,才能超越所有的主客对立,进入「一切妄想烦恼自然不起」的佛性境界。因此他们认为心理治疗是在七情六欲的意识内容中打滚,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我们才会用原始佛教的正念法门,它的优点就是没有绝对真心的宗教偏见,是一种分析心理活动的中立性注意技术。
  也因此,只有修持原始佛教的西方内观禅老师康菲尔德,才提出了修行阴影面的观照问题,才敢承认即使是最优秀的禅修者也有深度心理创伤,需要心理治疗来帮忙,而无法单靠禅修来调伏。
  所以,在一九九三年时,有二十二位西方法师跟DL喇la嘛ma开会讨论西方传法事宜,就建议传统佛法要跟心理治疗找出一条结合之道。此外,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立场来看,在宗教仪式的观想中承受众生的苦难,很可能会掉入抽象的道德理想的陷阱,只处理「一般化他者(generalized other)」,而不在多元性和含混性的历史处境中,倾听和关怀「具体化他者(concrete other)」的苦难。
  要讲慈悲,就不能只关心没有面孔的众生,而要走入每一位邻居的内心苦难中,认识到他在社会文化的期待压力下,如何面对人生各个时期的特定冲突。也就是说,慈悲若没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来辅导,就会被困死在佛堂活动中,无法产生社区的团结智能。
  我们不太喜欢拿「慈悲」和「我爱」做极端的对比,而比较喜欢用「存在(to be)」和「占有(to have)」的对比方式。因为,我们认为要克服我爱的贪执,不能从道德形上学的价值世界找寻支持根据,而要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以「存在的勇气」来, 面对失落人生终极意义的焦虑处境,才不会用假纯真的宗教面具和消极从众的宗教行为,掩盖自己的冷漠,躲避自己是否有「爱别人能力」的内在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不面对现代人的存在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只满足于传统宗教信仰提供的廉价安全感,就没办法对传统经典的意义提供共鸣性的深度诠释。
  没有这种诠释,就不可能有尼采所说的「命运爱(Amor Fati)」,而只会追求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志的解消(the dissolution of the will to live)」。因为这些受尽欲望挫败的人,会认为只有往生彼岸的安全感,才是最后的依靠,现在既然还待在轮回界里,生存就是受惩罚,苦难也只是幻象,还考虑什幺爱、自由和行动的可能性,乖乖照宗教仪式欲求往生就对了。
  
  法师: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教界多少也意识到了,只是苦于没有人才而已。本来这方面,还有傅伟勋教授在提倡大乘佛教的「创造性转化」解释学,自从他前一阵子去世,也有点后继无人的味道。不过他至少已经指出一个方向,就是用傅郎克(V. E. Frankl)的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来吸纳心理分析。他认为这样可以在高低不同的心性层次,把新旧派的心理分析予以辩证的综合与定位,并进而配合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能,发展出一套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
  但是我认为他这种高扬大乘「实存的修证一如论」的做法,仍然没办法脱离京都学派「绝对主体性之精神辩证法」的格局,也只能建立一种新的心学判教纲领,来解明「无穷生化的道德永远者」是汉民民族的永恒回忆,却无法解明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中「意志和欲望的纠葛脉络」。
  当然,这也跟中国文化的态度有关:这种纠葛是不能搬上经典诠释的大雅之堂来说的,只能由小说的智能来处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唐传奇的《枕中记》到清代的《红楼梦》,都是把所有生存欲的争扎过程说成「梦幻泡影」,告诫你对生存意志最好保持一种「距离化」的欣赏态度,才不会被欲望玩弄在指掌之中,就像说书人的开场白一样:荣枯贵践如转丸,风云变化诚多端。达人知命总度外,傀儡场中一例看。
  可是西方文化根本没有「世界否认」这个困扰。所以,从中世纪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近代齐克果的《恐惧与颤怖》,都在讲如何从意志和欲望的冲突过程中,得到灵修生命的情感升华,使得信仰成为人的最高热情表现。
  也就是说,存在主义的思想源头其实是从你的主体性立场出发,来追问这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实(authentic)的基督徒?因此,西方宗教解释学大师吕格尔(Paul Ricoeur)和特雷西(David Tracy)都主张:只有透过尼采和弗洛依德的怀疑解释学,才能揭露出宗教诠释过去所犯的自恋情结和虚伪意识,也才能让信徒从原始的纯真升华到「第二纯真性(second naivety)」,并开始在生活情境中充满他者性和差异性的语言游戏中,重新追溯出宗教诠释的抵抗动力和希望之光。所以,昆德拉(Milan Kundra)才说:所有海德格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过的存在课题,早在欧洲再生那四个世纪的小说智能中,得到完整的揭示和描述。
  我想,在那幺多人拥抱村上春树的小说智能时,台湾宗教现况现在也到达了内心追问这个阶段,很多人开始自问如何成为一个真实(authentic)的佛教徒?在这点上,我很同意你刚刚讲的「命运爱」这个观点。因为,连轮回说发源地印度的近代四大圣哲中,也有奥罗宾多和罗达克里希那(Sarvepalli Radhakrishna)两位,反对传统那种业力是「人类受惩罚的债务」这个观点,而主张业力是「人类学习成长课题的教育设施」。
  后来,这种意识进化的神圣业力论也少影响了西方新时代(New Age)思想的兴起。因此,很多人就对生存意志改采「进入连系」的神圣游戏(Lila)态度,不再排斥积极的攻击性情感,并设法把它转化为跳场生命舞蹈的神圣能量。
  
  治疗师:我们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的「层谱心理学(Spectrum Psychology)」,确实是用了奥罗宾多《神圣人生论》的创见,把所有西方心理疗法和东方冥想修行,整合在一张意识层次的图表中。所以,他跟我哈佛的两位学长布朗和安格尔在一九八六年合出了一本《意识的转换(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被高曼称为对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最成熟和最重要的整合著作。因此,我对于你们的唯识思想也很感兴趣,希望法师能够在下次对谈时,给我们的心理治疗理论多多指教。
  最后,我要提醒法师一点,就是说傅郎克的意义治疗只能算是认知治疗法的上层结构,在实务上有心理支持的效果。而且,我认为他没有掌握到心理动态(psychodynamic)的诊断知识和解释方法,也就没办法探索和修通(work through)意志和欲望的冲突模式。所以,光讲意义,却不懂欲望的辩证,很难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里混下去喔!
转自某博客
发表于 2015-9-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實在是有時覺得是否該去改念心理諮詢
发表于 2015-9-2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真的很精彩!虽然长但是很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15-9-2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精彩,似乎谈话发生距今也有些年头了,现状有多少改变呢?
法师很坦诚,不过个人觉得对于佛法的精髓发挥的似乎不是太充分。
发表于 2015-9-29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就因为我对微信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今天还有个多年的朋友说我走火入魔了,信佛别信真了,否则就是你这样!叹。。。
发表于 2015-10-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标题就没再看了。可能错失了好文吧。不过即使错过了也没啥遗憾,一篇好文,如果标题的逻辑都错了,那也没必要再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1:29 , Processed in 0.03173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